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妊娠期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

    作者:邢育珍;王彩芹

    对7例妊娠期多间隙感染的患者进行局部脓肿切开引流及冲洗、全身抗感染治疗,并加强病情观察、胎儿监测、口腔护理、心理护理以及有效的健康教育,结果7例全部治愈出院,安全分娩,新生儿各项指标均正常,随访至2015年10月病情无复发。提示通过对妊娠期多间隙感染的患者进行及时适当的护理,可保证对妊娠结局和母婴健康无影响。

  • 22例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护理体会

    作者:田巧珍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种常见疾病,其中牙源性为常见,占口腔颌面部感染68%,如病灶牙、牙周炎等;腺源性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因表浅淋巴结形态大,结构不完善易感染;还有损伤性,如损伤的皮肤和口腔粘膜及拔牙创伤等[1].由于面部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因此,一旦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及治疗不当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使病程延长,诊治复杂化,且预后较差甚至危及生命.我院口腔科从1998年7月~1999年12月收治的22例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其中1例因炎症弥漫扩散引起严重的败血症和颅内海绵窦炎,经过及时治疗与护理,病人康复出院.在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员严密的观察与精心的护理是抢救成败的重要环节.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严重程度的临床比较

    作者:吴博;罗振凤

    目的:比较并分析是否有糖尿病患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严重程度之间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方法收集该院近年治疗的30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根据是否患有基础疾病糖尿病完成(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以单间隙感染和多间隙感染、是否合并口底蜂窝织炎和是否发热的绝对数和相对数进行统计描述,以字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相应相对比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糖尿病组有46例患者,非糖尿病组有254例患者。前组多间隙感染的发生率为36.96%,口底蜂窝织炎发生率为17.39%,发热发生率为89.13%;后组多间隙感染的发生率为18.90%,口底蜂窝织炎发生率为5.90%,发热发生率为64.96%,两组相应相对比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间隙感染字2=7.48,口底蜂窝织炎字2=7.26,发热字2=10.57,P均<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多间隙感染、口底蜂窝织炎和发热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说明糖尿病更容易引起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感染程度较重,应重视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工作。

  •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原学分析与临床治疗

    作者:范美巧;胡婷姿;金磊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治疗方法,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11年10月-2013年5月100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资料,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行脓肿切开引流联合高压氧治疗,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星座链球菌星座亚种;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9例、有效1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中显效9例、有效3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败血症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对照组患者发生败血症3例、纵隔炎及心力衰竭各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星座链球菌星座亚种,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的脓肿切开引流联合高压氧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扁桃体周围脓肿致上纵隔脓肿1例

    作者:刘伟;侯立成;孙妍

    患者男,55岁,咽痛5天,于当地诊所每日静滴青霉素800万单位,未见好转.近3天加重,吞咽困难,于2001年4月27日入院.入院后查:急症面容,T 38.7℃、BP16/10kPa,开口受限,右侧软腭肿胀,右侧扁桃体Ⅱ°大,充血,右侧颌下区、颏下皮肤红肿,压痛(-),无波动感.血常规:WBC:17.6×109/L.入院诊断:右扁桃体周围脓肿合并多间隙感染.局麻下行右侧扁桃体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排脓约8ml,右侧颌下区穿刺未抽出脓汁,给予抗炎治疗.

  • 面颈部多间隙感染11例诊疗分析

    作者:余得志;邱建新

    面颈部间隙系散在于面颈部筋膜间、筋膜与肌肉间、肌肉与骨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彼此相通,各间隙均为疏松结缔组织充满.间隙感染时,可局限于一个间隙,也可沿间隙扩散,由近及远,波及一个或数个间隙.

  •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纵隔脓肿一例

    作者:李菊;王璐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发生在颌骨、肌肉、筋膜、皮肤之间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1].纵隔脓肿多为外伤手术或纵隔感染引起的急性结缔组织化脓性炎症,发展迅速,病死率高达40%~50%[2].纵隔中上段脓肿形成主要是颈部感染下行及中上纵隔感染本身引起,如牙源性感染、咽旁隙及咽后隙感染下行或是上段食管损伤引起纵隔脓肿.下纵隔脓肿形成主要源于下段食管损伤,常并发单侧或是双侧胸腔感染.而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纵隔脓肿非常罕见,且临床上容易忽视.现将成功救治的一例报道如下.

  • 老年患者颌面颈多间隙感染的多因素预后分析

    作者:姜军松;杨震;庾若琪;朱佳;韩华;汪庆;王丹

    目的:分析颌面颈多间隙感染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运用多变量统计模型确定严重并发症及总住院时间预后独立影响因子.方法:对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85例诊断为颌面颈多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成年组.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全身系统性疾病、病因、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数量和分布)、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 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和x2检验分析.结果:颈部多间隙感染是预测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子(odds ratio,OR=2.45);并存病(OR=2.10)、非牙源性感染源(OR=1.89)、白细胞总数>12.0×109/L(OR=3.57)、切开引流前C反应蛋白>150mg/L(OR=2.18)、同时需要外科与全身治疗(OR=4.66)是预测总住院时间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多因素预后分析可有效揭示颌面颈多间隙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上治疗老年颌面颈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情况

    作者:苗丽丽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种类、起始部位、感染途径。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120例。回顾性总结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原菌感染的起始部位、感染途径,检测病原菌种类。结果120例患者病原菌起始部位颌下间隙71例,占59.17%;咽旁间隙8例,占6.67%;咬肌间隙21例,占17.50%;颏下间隙7例,占5.83%;翼颌间隙5例,占4.17%;舌下间隙4例,占3.33%;颊间隙4例,占3.33%。120例患者中,牙源性感染71例,占59.17%;腺源性感染42例,占35.00%;医源性感染7例,占5.83%。牙源性感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医源性感染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40,P <0.05)。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共102例,占总数的85.00%,革兰氏阴性菌14例,占11.67%;白色念珠菌4例,占总数3.33%。前三位病原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5.84%,其次星座链球菌,占15.00%。以及 F 群链球菌,占13.33%。革兰氏阴性菌中常见的是肺炎克雷伯菌,占7.50%。结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原菌种类繁多,分析病原菌情况对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促进患者健康恢复有重要意义。

  • 增强CT在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霍安

    目的:探讨增强CT在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中的应用评价。方法46例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患者口述和X线片初步扫描,医生确诊为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为了更精准诊断病情病因,对每例患者都做了增强CT扫描。通过CT成像表现查明病因和受累间隙。结果牙源性感染32例;腺源性感染7例;颞下颌关节感染1例;颌骨外伤感染1例;发育性囊肿继发感染1例;其他各类继发感染共2例;只有2例未明病因。病因检出率95.7%。累及间隙有下颌下间隙27例,咬肌间隙8例,翼颌间隙3例,舌下间隙1例,咽旁、咽后间隙各2例,颊间隙和颈深间隙各1例,颞下间隙1例。感染检出率100%。结论通过本次观察,建议在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中的检查中首推增强CT。

  •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26例治疗体会

    作者:郭海山;王钢;辛宝琴;董国伟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严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2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6例患者,22例治愈,4例死亡,治愈率为84.6%。结论早期切开引流,合理选用抗生素,良好控制血糖,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改善全身状况等,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研究

    作者:刘方怡

    目的:探讨和分析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选用了我院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68例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了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广谱抗生素、全身支持疗法、脓肿切开引流以及清除病灶治疗,而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又采用了自拟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并且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进行有效的中西药结合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安全性能比较高,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38例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护理

    作者:李雪芹;闫果珍;樊桂莲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化脓性炎症的总称 ,常表现急性炎症过程 ,病情发展迅速 ,如治疗、护理不及时 ,会导致感染性休克、败血症、脑脓肿、呼吸道梗阻而危及生命 ,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护理专业知识及技术,细致观察,才能提高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愈率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 2例急性颌面部蜂窝织炎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护理

    作者:商江丽;齐海妮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是急性颌面部蜂窝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以多间隙感染常见,可有化脓性和腐败坏死性,起病急,局部及全身症状严重.我科于2011年收治急性颌面部蜂窝织炎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病人2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例,男性,均有开放性牙伤史,经当地医院消炎止痛后效果不佳,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查体:2例均有轻度口唇紫绀及呼吸困难,SaO2≤90%,体温、心率、呼吸正常.

  • 糖尿病患者并发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综合处理

    作者:张露;何祥;夏志刚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系列生化代谢紊乱及抗体免疫功能低下,从而易并发颌面部感染[1,2],有资料表明:普通患者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死亡率可达61.5%[3].糖尿病患者一旦并发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极易诱发酮症,将使感染进一步恶化,并导致死亡率大大上升[4].我院近年来诊治糖尿病患者并发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12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研究

    作者:葛晓言;葛晓锐

    ①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 及疗效.②方法 对120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给予不同程度的抗感染、切开引流及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 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③结果 口腔颌面部感染以牙源性为常见,其次分别为腺源性、外伤性、医源性.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感染、眶下间隙感染为多见.④结论 对重症多间隙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应采取积极抗感染与手术切开引流相结合.

  • 开窗式多切口在肛周脓肿多间隙感染的应用

    作者:周体

    目的:观察肛周脓肿多间隙感染治疗中开窗式多切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肛周脓肿多间隙感染患者35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采用肛周开窗式多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治愈率为96.7%,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多间隙感染肛周脓肿的治疗,创面愈合时间为(25.0±2.3)d,患者均无肛门失禁等影响排便的情况。结果:多间隙感染肛周脓肿开窗式多切口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可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术后形成肛瘘的机会。在手术中配合使用内口切开挂线术,可以减少肛周脓肿术后肛门收缩不良或肛门失禁等并发症。

  •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X线片检查及处理

    作者:张琳;朱秀丽

    凡因牙槽弓位置不够,由于邻牙、骨或软组织的阻碍牙体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但以后也不可能萌出的牙称为阻生牙.牙科以下颌第三磨牙(简称智齿)阻生为常见.智齿阻生常引起食物嵌塞,第七磨牙远中继发龋及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等,因此多需要及早手术拔除.

  • 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体会

    作者:丁帆

    目的 对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以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1例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予以综合治疗,即切开引流、全身支持治疗、抗感染、预防并发症等;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8例患者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引流伤口痊愈,各项实验室检查皆显示正常;3例患者死亡,1例为老年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并发多脏器衰竭,2例死于败血症、呼吸衰竭、纵膈感染.结论 采取综合治疗方法治疗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46例病原菌分析

    作者:庞宝兴;冯元勇;李凤梅

    目的 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病原菌分布,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感染来源、病原菌种类及治疗方法.结果 共培养出病原菌50株,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杆菌及白色念珠菌分别占84%、12%、2%、2%,其中前5位病原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星座链球菌星座亚种、F群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结论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多为混合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切开引流是早期控制多间隙感染的有效手段.

5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