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妇产科学 > 生殖医学杂志

生殖医学

生殖医学杂志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 생식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生殖医学
  • 主办单位: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4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1-4645/R
  • 国内刊号: 罗宏志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SZYXZZ@periodicals.net.cn
  • 曾用名: 生殖医学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北京协和医院 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生殖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妇产科学
期刊荣誉:
  • 微刺激全胚胎冷冻方案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孔娜;刘景瑜;陈华;王玢

    目的 探讨微刺激全胚胎冷冻方案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542例年龄≥38岁、应用微刺激方案行IVF/ICSI-FET的1 020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年龄分为3组:A组(38~<40岁);B组(40~<43岁);C组(≥43岁),比较3组间月经第3天FSH、Gn总量、Gn天数、平均获卵数、成熟卵母细胞总数、胚胎形成数、胚胎冷冻数以及妊娠结局. 结果 1 020个刺激周期中119个周期因卵巢反应不良放弃周期,周期取消率11.67%;1 001个取卵周期中69个周期获卵失败,平均获卵率93.11%.932个周期获得卵母细胞,平均获卵数(1.98±1.40)个,共565个周期有胚胎冷冻,胚胎冷冻率60.62%.3组比较HCG日卵泡数、获卵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月经第3天FSH水平、Gn天数、成熟卵母细胞数、胚胎形成数、胚胎冷冻数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B组的Gn天数、Gn总量、成熟卵母细胞数、胚胎冷冻数显著高于C组(P<0.05),C组的成熟卵母细胞数、胚胎冷冻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342人共行585个移植周期,移植周期的妊娠率为20.00%,移植周期的累积妊娠率为34.21%,起始周期的累积妊娠率为21.59%.3组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妊娠率逐渐下降(P<0.05). 结论 高龄患者使用微刺激全胚冷冻方案可以获得相对满意的妊娠结局,不失为临床上的一个选择.但针对高龄患者如何根据年龄、卵巢储备功能和前次促排卵治疗结果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有待于进一步的随机对照试验探讨.

  • 辅助生殖技术中多胎妊娠减胎术后妊娠结局的比较

    作者:李艳梅;马晓玲;张学红;岳丰;张莉莉;王乃辉

    目的 比较多胎妊娠减胎术后不同保留胎儿数对出生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8例辅助生殖技术(ART)所获多胎妊娠行减胎术患者资料,其中157例为三胎减为双胎(减为双胎组),51例为多胎减为单胎(减为单胎组;包括三胎减为单胎25例,双胎减为单胎26例),另选同期ART双胎妊娠未行减胎术611例(未减双胎组)、单胎妊娠760例(未减单胎组)作为对照.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结局及妊娠期并发症情况. 结果 多胎减胎术后子代出生缺陷未显著增加(P>0.05);与单胎妊娠比较,双胎妊娠(包括减胎和未减胎)显著增加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率(P<0.05);减胎术后双胎妊娠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率显著高于未减双胎者(分别为56.69% vs.45.34%、57.79% vs.44.77%,P<0.05). 结论 虽然ART后多胎妊娠减胎术并不增加子代的出生缺陷,但是仍然应该控制多胎妊娠、减少减胎术的干预,提高ART助孕的安全性.

  • 育龄期子宫肉瘤误诊为子宫肌瘤变性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吕炜;邓姗

    目的 报道1例以“间断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育龄期子宫肉瘤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临床处理提出警示.方法病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结果 35岁育龄期女性,间断发热2月余,感染内科全面排查未发现明确病原体,盆腔增强MRI提示子宫多发肌瘤变性,大肌瘤结节位于子宫后壁,大小约60.9 mm×60.5 mm×96.7 mm.因患者有生育要求,第1次手术行开腹肌瘤剔除术,术后病理提示中分化子宫平滑肌肉瘤,再次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为子宫平滑肌肉瘤,侵及左侧宫旁组织.术后分期ⅡB期,辅以顺铂-表阿霉素-异环磷酰胺(PEI)化疗中.子宫肉瘤是比较罕见的疾病,因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没有敏感的肿瘤标志物,影像学诊断特异性不高,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子宫肉瘤及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相似,但两者的手术范围、生存率、复发率等截然不同. 结论 尽管存在一定困难,仍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术中情况等各个环节争取对子宫肉瘤实现早期鉴别诊断.

  • 308例高危妊娠产前诊断CMA技术发现不明确拷贝数变异的结果分析

    作者:蒋宇林;戚庆炜;孟华;周希亚;郝娜;徐钟慧;白俊杰;欧阳云淑;张一休;刘俊涛

    目的 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在高危妊娠产前诊断中的应用,观察其中临床意义不明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VOUS)结果构成及相关特性,分析将该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前染色体病诊断临床检测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期间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并接受产前诊断,同时进行CMA及核型分析检测的孕妇308例,对其CMA检测的结果进行分类分析并与核型分析相比较,分析其中不明确意义结果的构成以及相关特性. 结果 所有人组病例中88,0%为各种胎儿结构异常、软指标异常、胎儿生长受限及胎儿水肿.全基因组检测未发现明确染色体拷贝数改变(CNV)或明确多态性改变的病例217例,占70.5%;发现明确致病性染色体数目或片段异常共44例,占14.3%.其中发现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21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6例,染色体致病性CNV结果17例.此外发现不明意义的CNV诊断结果47例,占总病例数的15.3%.其中致病性判读为偏良性的23例,临床意义不明为21例,含符合报告标准的杂合性缺失(IOH)1例,偏致病性的3例.进一步分析各种VOUS病例的片段大小分布及判渎依据类型.与核型分析的异常阳性率10.7%比较,全基因染色体芯片诊断明确致病性的染色体异常阳性率为14.2%,诊断阳性率提升3.5%. 结论 全基因组染色体芯片对于超声发现胎儿结构异常的遗传诊断能力较核型分析有较大的提升,但同时也会有VOUS病例增加遗传咨询的难度.目前国内产前诊断VOUS结果的比例较高,这与本地化数据库不完善,缺乏国内具体的芯片结果判读标准等有关.

  • 4B级以上D3胚胎囊胚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兖娜娜;杨菁;徐望明;龙文;谢青贞;苏红;李风和;罗金;漆倩容;尹太郎

    目的 探究4B级以上D3胚胎形成囊胚的能力差异,以及差异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D3胚胎移植/冷冻后有剩余胚胎继续囊胚培养的949个IVF/ICSI-ET周期的临床资料及继续囊胚培养结局,根据继续囊胚培养的D3胚胎质量分为优质组(≥6B,507周期)和非优质组(4B~5B,442周期),比较两组的囊胚形成率、可利用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及其他临床和实验室影响因素. 结果 两组间患者基本资料及临床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优质组相比,非优质组的囊胚形成率(31.44% vs.64.33%)、可利用囊胚形成率(20.36% vs.51.76%)、优质囊胚形成率(7.03%VS.25.93%)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优质组D5优质囊胚形成率显著高于非优质组(55.93%VS.26.36%,P<0.05);优质组D1 0原核(0PN)构成(17.89% vs.9.73%)、≤10%碎片构成(21.69% vs.9.73%)、胚胎不对称性(28.28% vs.14.95%)显著高于非优质组,而非优质组D1 2PN构成(83.87% vs.77.31%)、>20%碎片构成(34.59%vs.8.87%)显著高于优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优质组中,年龄≤35岁者囊胚形成率、可利用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均显著高于年龄>35岁者(P<0.001),而非优质组未见年龄组间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不对称胚胎相比,优质组对称胚胎的囊胚形成率(68.03% vs.54.95%)、可利用囊胚形成率(55.42% vs.42.49%)、优质囊胚形成率(28.98% vs.18.19%)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不同质量的D3胚胎有不同的发育能力,女方年龄、D1 PN构成、D3胚胎碎片率、胚胎不对称性均影响可利用囊胚及优质囊胚的形成,优质胚胎形成囊胚较快(D5),非优质囊胚形成囊胚较晚(D6).

  • 男性年龄与精子顶体酶活性及精子DNA碎片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雪瑶;杨菁;李洁;徐玲

    目的 探讨男性年龄与精子顶体酶活性、精子DNA碎片指数(DFI)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8月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436例不育症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精液常规检查、精子顶体酶活性检查和(或)精子DFI分析.将患者按年龄分为<30岁、30~39岁、≥40岁3组,分析各组的精液常规、顶体酶活性及精子核DFI的差异及其相关性. 结果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体重指数(BMI)、禁欲天数、精液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40岁组患者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活动精子百分率及精子顶体酶活性显著低于<30岁和30~39岁组(P<0.05);≥40岁组患者的精子DFI显著高于<30岁和30~39岁组(P<0.05).年龄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及活动精子百分率之间呈负相关(P<0.05),但是相关性较弱.精子顶体酶活性与精子正常形态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活动精子百分率呈正相关(P<0.05);精子DFI与年龄、禁欲天数、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呈正相关(P<0.01),与精液量、精子浓度、活动精子百分率呈负相关(P<0.05);精子顶体酶活性和DFI之间无相关性(P>0.05). 结论 年龄增长会导致精液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活动精子百分率、精子顶体酶活性、DFI等参数改变,直接或间接影响男性生育力.说明年龄对男性不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建议有生育需求的大龄(≥40岁)男性尽早进行生育咨询与评估.

  • 35周岁以下女性囊胚冻融周期移植策略的探讨

    作者:谭巧;莫美兰;陈现;胡晓东;黄春宇;陈文娜;曾勇

    目的 探讨35周岁以下女性囊胚冻融周期移植策略,以期为保证单个移植周期妊娠率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1日在本院生殖中心行冻融囊胚移植、年龄<35岁的患者,共1 539个移植周期.根据囊胚移植数目和囊胚等级分为4组:单优质囊胚移植组(单优组)、双优质囊胚移植组(双优组)、单非优质囊胚移植组(单非优组)、双非优质囊胚移植组(双非优组).比较4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继续妊娠率和双胎率. 结果 双优组的临床妊娠率(77.9%)、种植率(61.0%)、继续妊娠率(90.8%)显著高于单优组、单非优组、双非优组(P均<0.05),早期流产率(8.3%)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但双胎率(47.6%)亦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单优组的临床妊娠率(51.6%)、继续妊娠率(80.1%)和早期流产率(18.5%)与双非优组(分别为49.6%、80.2%、18.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双胎率(2.7%)显著低于双非优组(27.0%)(P<0.05).单非优组的双胎率(1.4%)与单优质组(2.7%)相似,均显著低于双优组、双非优组,但临床妊娠率(37.6%)亦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 结论 35周岁以下女性囊胚冻融移植周期中,可优先选择移植1个优质冻融囊胚;当无优质冻融囊胚时,可选择移植2个非优质冻融囊胚以保证一定的单个移植周期妊娠率.

  • 剖宫产瘢痕妊娠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比较

    作者:陈娜;彭萍;刘欣燕;欧婕;李瑾瑾;吴琳琳

    目的 比较开腹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切除联合子宫下段修补术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联合清宫术两种治疗方式在剖宫产瘢痕妊娠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选择2009~2014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245例,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开腹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切除联合子宫下段修补术组(开腹组)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联合清宫术组(栓塞后清宫组).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围术期资料及门诊随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两种治疗方法的成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98.0% vs.96.0%,P>0.05).开腹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栓塞后清宫组[(95.0±48.4) ml vs.(23.0±17.6) ml] (P=0.000).开腹组患者术后血清β-HCG降至正常所需时间显著短于栓塞后清宫组[(30.7±10.7)d vs.(34.7±9.6)d](P<0.05).术后子宫下段前壁剖宫产瘢痕处异常回声消失的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5.7±10.8)d vs.(24.4±13.6) d] (P>0.05).开腹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栓塞后清宫组[(77.0±15.0) minvs.(30.0±16.0)min](P=0.00).开腹组患者的住院治疗费用显著低于栓塞后清宫组[(7 919.6±3 680.6)元vs.(15 285.6±2 962.9)元](P=0.00).电话随访两组患者术后月经复潮的时间,开腹组显著短于栓塞后清宫组[(37.4±8.9) dvs.(40.9±7.2)d](P<0.05). 结论 开腹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切除联合子宫下段修补术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联合清宫术各有优点,均为安全、有效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治疗方案.

  • 微刺激方案中克罗米芬促排卵5天后内源性FSH的变化及结局分析

    作者:常泽娜;朱梦晨;黄晓敏;孙海翔;周建军

    目的 探讨克罗米芬(CC)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微刺激方案中应用CC促排卵5d后内源性FSH变化情况及其与促排卵结局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l~5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CC+HMG微刺激促排卵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C促排卵5 d[即月经周期第7天(D7)]内源性FSH的变化分为FSH上升组与FSH下降组;同时将基础D2 FSH≥10 U/L的患者根据FSH水平变化分为FSH上升组(A组)与FSH下降组(B组),将D2FSH<10 U/L的患者根据FSH水平变化分为FSH上升组(C组)与FSH下降组(D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促排卵结局. 结果 156例患者中CC促排卵5d后FSH上升者占53.2%,下降者占46.8%.FSH下降组的D2 FSH、D2 LH水平、D7 E2水平显著高于FSH上升组,FSH下降组的D7 FSH、HCG日FSH水平显著低于FSH上升组(P<0.05);FSH下降组的促排卵天数及Gn用量亦显著少于FSH上升组(P<0.05).B组的基础窦卵泡数(AFC)、D7 E2显著高于A组,D7 FSH、HCG日FSH、HCG日LH、促排天数显著低于A组(P<0.05);B组的获卵数及冷冻胚胎数显著高于A组(P<0.05).C、D两组除D2 FSH、D7 FSH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CC+ HMG微刺激方案中应用CC促排卵5d后内源性FSH上升与降低都是常见的卵巢反应,对于D2 FSH≥10 U/L的患者,D7内源性FSH水平变化可用于评价卵巢的储备功能.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与生化妊娠相关因素的分析

    作者:龚衍;赵梓琳;刘伟信;曾玖芝;叶飞;赖薇

    目的 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导致生化妊娠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IVF/ICSI ET助孕后生化妊娠的68个周期,以同期正常宫内妊娠的307个周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助孕相关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生化妊娠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助孕相关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方年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及受精方式是生化妊娠的影响因素(P<0.05),且年龄偏大、合并SCH未治疗或治疗后仍不正常、ICSI操作的患者更易发生生化妊娠. 结论 开始IVF-ET治疗前应重视甲状腺功能检查,及时纠正SCH,严格掌握ICSI指征及规范操作,重视高龄女性患者,尽量改善其卵母细胞质量等有助于降低临床上生化妊娠发生率.

  • 月经周期中内源性大麻素与性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作者:崔娜;王露凝;王丽丽;赵志明;王玮;郝桂敏

    目的 分析月经周期中不同时期正常女性血浆中N花生四烯酸氨基乙醇(AEA)的水平变化及其与性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5年5~10月因输卵管梗阻或男方因素到本院生殖医学科就诊并欲行IVF助孕、月经周期和排卵正常的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验目的分为横断面研究组(79例)和纵向研究组(10例),检测AEA在两组女性月经周期中不同时期的变化,以及AEA与FSH、LH、E2、P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横断面研究组中早卵泡期、晚卵泡期、排卵期和黄体期AEA水平分别为(9.71±0.86) ng/ml、(10.61±1.05) ng/ml、(12.24±0.73) ng/ml和(7.46±0.71) ng/ml.排卵期AEA水平高,黄体期低(P<0.05).纵向研究组4个时期AEA水平分别(8.76±0.91) ng/ml、(11.61±1.28) ng/ml、(13.85±1.18) ng/ml、(8.50±1.08)ng/ml,排卵期AEA水平高,黄体期低(P<0.05).横断面研究组和纵向研究组各个时期的AEA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EA与FSH、LH、E2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P水平则无显著相关性(P=0.067). 结论 正常女性血浆内AEA的浓度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且与性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呈明显相关.但AEA与FSH、LH、E2、P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不孕症合并来源于下降不良卵巢的肿瘤两例并手术图文数据库和文献复习

    作者:邓姗;郭载欣;田秦杰;孙爱军;陈蓉

    目的 由2例不孕症探查术中发现的特殊病例启发,回顾既往手术病例并检索复习文献,探讨卵巢下降不良的临床意义. 方法 报道2例原因不明腹腔包块或腹水合并不孕的病例,并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11月本院妇科内分泌组手术图文数据库中1 275例病例资料,结局指标包括不同手术指征病例中卵巢下降不良的发生率、不孕病例的妊娠结局等. 结果 因特发性不孕行腹腔镜检查的患者中,卵巢下降不良的发生率约为1.1%(11/988例).其中,4例合并苗勒管畸形的患者中1例伴发Leydig细胞瘤,因肿瘤位于盆腔上方的卵巢上极,术前未能诊断;1例伴发不明原因腹水,术中方诊断粘液性囊腺瘤.4例合并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不孕因素,3例除卵巢位置形态变异外无特殊发现.随诊至2017年4月,5例自然妊娠,l例IVF ET妊娠,总体妊娠率54.5%. 结论 卵巢下降不良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异常,常见于不孕患者的手术检查中,不是导致不孕的独立因素.下降不良的卵巢和肿瘤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其特殊的位置可能给术前诊断带来挑战.

  • 男性乙肝病毒感染对精子质量及IVF/ICSI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苑丽华;孙振高;宋景艳;王天琪;姜华颖;撒元红;肖继梅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寻求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不孕夫妇数量逐年增加,在术前查体中发现部分夫妇中的一方或双方为HBV感染的数量也逐年增加.男性HBV感染对精子质量、生育力、IVF/ICSI妊娠结局及安全性、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成为生殖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雌激素-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对趋化因子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许莹萍;王菲菲;李大金;王凌

    雌激素参与机体多项生理、病理调节机制,在机体稳态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片用.趋化因子作为低分子量趋化性细胞因子超家族的一员,活跃于机体各个系统的调节,并且其自身的表达也受到了全身各系统的调控,如内分泌系统的性甾体类固醇激素等.本文对雌激素-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对趋化因子的调控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 蜕膜巨噬细胞在母胎界面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楠;何亚萍;王健

    母胎界面免疫状态的形成和维持是妊娠过程得以建立和顺利进行的关键,而蜕膜免疫细胞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在妊娠早期的蜕膜组织中,蜕膜巨噬细胞(dMΦ)由Mφ1转变为M(φ)2型,发挥抗炎和吞噬作用,调节蜕膜局部的免疫功能,参与调控胚胎植入和妊娠维持过程.

  • 猕猴异体子宫移植技术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晓莉;姚元庆;相磊

    目的 探讨猕猴异体子宫移植活体捐赠手术技巧应用,为下一步人体子宫移植临床试验提供实验数据. 方法 选用性成熟、月经规律的雌性猕猴2只,根据血型和体重选取供体1例和受体1例,将切除的供体子宫及髂血管给予器官保存液冷保存、灌注后原位移植到受体盆腔,供体的髂内动脉、髂外静脉与受体的髂外动、静脉使用端侧吻合法间断吻合,术中根据移植血管的搏动、子宫的色泽判断移植是否成功,术后给予他克莫司、环孢霉素、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剂预防移植免疫排斥.结果 受体猕猴移植双侧髂血管吻合成功,可触及移植血管搏动,移植子宫恢复血流灌注后子宫颜色由灰白逐渐转为暗红.受体动物于子宫移植术后28 d死亡,评估死亡原因可能为慢性衰竭. 结论 猕猴是适用于异体子宫移植研究的大型动物模型,使用髂内动脉与受体的髂外动脉进行端侧吻合法吻合是可行的,三联免疫抑制剂可有效预防移植免疫排斥.

  • 颗粒蛋白前体在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PCOS大鼠卵巢中的表达

    作者:李赛姣;周丹妮;李维;尹太郎;杨菁

    目的 研究颗粒蛋白前体(PGRN)在肥胖PCOS大鼠卵巢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PGRN在PCOS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SPF级23日龄SD雌性大鼠38只,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8)、PCOS组(DHEA组,n=15)及肥胖PCOS组(DHEA+HFD组,n=15).采用脱氢表雄酮联合高脂饲料(DHEA+ HFD)诱导肥胖PCOS大鼠.HE染色光镜下观察PCOS大鼠卵巢的病理结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睾酮(T)、雌二醇(E2)及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含量等,比较各组间的水平差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卵巢PGRN的表达水平及分布情况. 结果 造模结束时,DHEA+ HFD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及DHEA组(P<0.05).DHEA组及DHEA+ HFD组的FINS、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HEA组及DHEA+ HFD组的睾酮(T)、FSH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DHEA组及DHEA+ HFD组卵巢组织光镜下均表现出典型的多囊样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组大鼠卵巢中均可见PGRN蛋白表达,主要分布于卵泡的颗粒细胞层及黄体;DHEA组PGRN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DHEA+ HFD组PGRN表达水平显著高于DHEA组及对照组(P<0.01). 结论 PGRN在卵巢颗粒细胞层有表达.其在PCOS大鼠和肥胖PCOS大鼠卵巢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提示PGRN可能通过作用于局部卵泡微环境,参与PCOS肥胖及慢性代谢性炎症的发生.

  • 取卵术中不同负压吸引对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

    作者:毕媛;王霞;薛伟;赵光;田琳;王丽亚;李琦;吴瑞英;邹淑花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 ET)取卵术中不同负压吸引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6年3~6月在本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常规IVF ET治疗的382个周期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A、B、C、D4组,设定不同的负压吸引泵压力:A组(100 mmHg,96个周期),B组(120 mmHg,98个周期),C组(140 mmHg,98个周期),D组(160 mmHg,90个周期).观察各组的获卵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 结果 各组的获卵率、受精率、卵裂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的获卵率(88.12%)有高于其他组的趋势;C组的优质胚胎率(69.82%)略高于其他组,显著高于A组(64.43%)(P<0.01).各组的平均移植胚胎数及临床妊娠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的临床妊娠率(57.14%)有高于其他组的趋势. 结论 IVF-ET治疗中取卵负压设定在100~160 mmHg时取卵操作是安全的,使用17G取卵针并设定负压为140 mmHg时可获得较好的卵母细胞回收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

  •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分析

    作者:张宏展;余姝毅;陈现;李玉叶;连若纯;许健;谢楠玉;林升来

    目的 探讨复发性流产(RM)的病因和原因不明的复发性流产(uRM)患者的免疫病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中山泌尿外科医院生殖中心自201 5年1月至2016年10月接诊的233例RM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传统病因分布进行总结分析,对其中uRM患者的免疫检查结果进行免疫病因分析. 结果 233例RM患者中发病原因及发生率分别为:内分泌因素(8.2%)、解剖因素(7.7%)、自身免疫病(4.7%)、遗传因素(1.3%)、感染因素(1.3%),剩余的为不明原因者(76.8%).统计179例uRM患者的免疫病因为:子宫内膜免疫细胞异常(56.4%)、外周血免疫功能失调(72.1%)、自身抗体阳性(40.8%). 结论 RM的病因复杂多样,对诊断为uRM的患者应行免疫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因,及时给予合理治疗.

生殖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1 01 02 03 04 05 06 z1 z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z1 z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z1 z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