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实用医学影像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Imaging 실용의학영상잡지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山西医药卫生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影响因子: 0.7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6817
  • 国内刊号: 14-128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2-195
  • 曾用名: 医学影像杂志
  • 创刊时间: 200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山西
  • 主编: 戴苏华
  • 类 别: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期刊荣誉:
  • 眼眶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张永涛;亓卿燕;葛向红;李海燕

    目的:探讨眼眶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术后复查情况。结果 CT表现:3例呈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呈地图样,边缘骨质硬化,内可见碎骨片,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肿块范围大于骨质破坏范围;2例呈虫蚀样骨质破坏;3例表现为穿凿样骨质破坏,边界锐利,无明显硬化边,其内被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并突破骨质,侵犯硬脑膜及颅骨内、外板向眶内外生长。磁共振成像多表现为等或长T1长T2信号影,T2压脂序列病灶呈低信号,其间可夹杂高信号。术后随访2年,3例病变基本愈合,与正常骨质无明显区别,5例钛网固定良好,8例均未见复发。结论眼眶骨嗜酸性肉芽肿易与其他恶性病变相混淆,正确诊断有赖于临床、影像学、病理相结合,综合细致的全面分析有利于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 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

    作者:李其祥;李红兵;程寿林;黄镇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7例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直径4.8~21.3 cm,平均直径约9.5 cm。发生于胃4例,小肠3例;CT平扫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3例,瘤内低密度坏死4例,瘤内钙化1例,边缘清楚7例,病变腔内侧面溃疡,气体进入瘤内1例;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区明显强化,CT增值在27~58 Hu,且静脉期高于动脉期。术后病理低恶性风险1例,中度恶性风险2例,高度恶性风险4例。免疫组织化学7例均显示CD117阳性。结论 MSCT能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特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其定位和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但对肿瘤的危险程度的预测有一定限度;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计数的多少是胃肠间质瘤危险程度的重要指标。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性与恶性病变中表观扩散系数值分布的特征比较研究

    作者:陈敏;梁建超;朱红春;王兰菁;杜中立;张洁

    目的: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及其周围腺体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个浸润性导管癌和23个纤维腺瘤的DWI图像,测量瘤区(G1)、近瘤区(G2)、远瘤区(G3)及对侧正常腺体区(G4)ADC值,比较不同区域的分布及差异。结果41个浸润性导管癌DWI为高信号,平均ADC值(1.13±0.16)×10-3 mm2/s,而23例纤维腺瘤DWI为等或略高信号为主,平均ADC值(1.69±0.18)×10-3 mm2/s,两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1,P<0.05)。浸润性导管癌自G1区至G4区ADC值逐渐升高,其中G1与G4区、G2与G4区、G1与G2区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3与G4区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腺瘤各区与对侧正常腺体G4区之间及G1与G2区之间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在浸润性导管癌内部及周围区域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通过对近瘤区ADC值测量,有助于判断乳腺癌是否周围浸润及为保乳手术提供依据。

  •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吴小凯;王其军;张辉

    目的:结合病理表现,探讨分析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7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MSCT表现和病理资料。结果17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中,神经鞘瘤11例,神经纤维瘤1例,节细胞神经瘤4例,副神经节瘤1例。三类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具有各自的MSCT表现特征。结论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及术式的选择。

  • CT复查在首诊为隐匿性肺挫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向前;王凌;孔德会;李全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隐匿性肺挫伤(OPC)患者随访复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5例首诊确定为OPC患者的CT随访资料及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CT图像上肺挫伤病变的范围、密度演变情况,患者合并感染及临床转归情况,判断CT复查在OP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所有35例OPC患者均在伤后1~90 d内进行1~4次CT复查,其中13例患者出现挫伤范围的扩大,主要出现在伤后1~2 d;7例继发肺炎,主要出现在伤后7~14 d,1例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患者继发脓胸。结论首诊为OPC的患者病情可能继续发展,MSCT能较全面地判断评价OPC患者肺部病变的演变情况,应当作为OPC患者重要的随访复查手段。

  • 3.0T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波谱成像对乳腺癌定性诊断的价值

    作者:李洪松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氢质子波谱(1H-MRS)成像在乳腺癌定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78例,共计82个肿瘤作为研究组,其中乳腺癌54个,良性肿瘤28个。全部病例均于术前行磁共振动态增强后1H-MRS检查,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的DCE-MRI及1H-MRS表现,并将MRI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等。结果 DCE-MRI检查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71%,准确性为82%,阳性预测值为86%,阴性预测值为74%。1H-MRS检查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86%,准确性为89%,阳性预测值为92%,阴性预测值为83%。DCE-MRI联合1H-MRS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82%,准确性为93%。结论磁共振波谱与动态增强扫描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及准确率较低,二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其敏感性和诊断准确率,对乳腺癌的术前定性诊断有重要应用价值。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及曲面重建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秦秀;万建国;李晓红;杨洪巍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对小儿肠套叠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47例空气灌肠整复或手术证实肠套叠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重组,测量套叠肠管长度及管壁肿胀厚度。结果横轴面显示靶征43例,彗星尾征伴肾形肿块23例,结合MPR显示靶征47例(100%)、彗星尾征伴肾形肿块33例(70.2%)。整复成功36例,失败9例。成功组套叠肠管长(8.20±3.06)cm,厚(0.81±0.29)cm,失败组:长(12.15±0.26)cm,厚(1.47±0.28)c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长=3.8360,t 厚=6.1456,P值均<0.01)。结论 MSCT多平面技术能提高套叠特征性征象显示率,套叠肠管长度及管壁厚度的测量,能帮助临床预测整复成功率,正确选择治疗方案。

  • 直接法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

    作者:曹洁玉;蒋双兰;刘建新;赖伟;邹海勇

    目的:探讨直接法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MSCTV)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直接法多层螺旋CT(MSCT)下肢静脉造影17例,同期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检查。直接法MSCTV检查后,所得图像经处理后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SSD)及容积再现(VR)重建。结果直接法MSCTV检查显示13例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10例,2例髂静脉及1例胫腓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能检出。直接法MSCTV上DVT主要表现为静脉腔内造影剂充盈缺损、静脉节段性不显影、栓塞静脉远端扩张及其周围侧支循环静脉迂曲扩张、周围软组织肿胀、皮肤增厚。结论直接法MSCT能清晰显示DVT形成的部位、范围、侧支静脉情况及病变血管周围的解剖结构,对彩色多普勒超声不易检出的盆腔及小腿深静脉栓塞也能清晰显示,可以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查的常规方法。

  •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多层螺旋CT在肾脏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谢宁;吴湘萍;谈瑞生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US)和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肾脏良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肾肿瘤患者分别行超声和螺旋CT检查,将两者检查结果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肾良性肿瘤及病变25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4%,CT为88%;肾癌10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0%,CT检查为90%。结论 US和MSCT在诊断肾脏良恶性肿瘤中,超声是筛查肾脏肿瘤首选检查方法,其价格低廉,无电离辐射,简单易行,患者容易接受。MSCT检查在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要高于超声,但在敏感性方面超声要优于CT,两者都能较准确地判断肾脏肿瘤及病变的良恶性。

  •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磁共振成像诊断

    作者:张祖彦;张丽;刘小如;荣利民;王岐朋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肛周脓肿)为肛管和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国内将肛周脓肿一般分为肛提肌下脓肿(低位)及肛提肌上脓肿(高位)[1],确定脓肿的位置非常重要,它已成为深部肛周脓肿治疗成败的关键[2,3]。目前肛周脓肿的术前诊断与评估主要依据肛门指诊。然而,肛门指诊不仅难确定病变涉及的范围,而且深部肛周脓肿发现率低,超声在评价肛周脓肿中的作用在不断发展,然而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4];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因其能清晰显示肛周脓肿并描述肛门括约肌复合体而逐渐成为深部肛周脓肿术前诊断的金标准[5]。

  • 颅脑转移瘤的CT诊断与探讨

    作者:余继文

    多数老年人的颅脑转移瘤的CT表现都比较典型,诊断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还有一些诊断起来非常的困难。为了提高颅脑转移瘤的CT诊断和鉴别,选取28例病患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 中孕期脐带入口异常的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魏伟

    脐带是连接胎儿与母体之间的生命线,由脐带引起的围产儿的死亡与神经系统的损害,己引起产科临床医生高度重视。脐带入口异常的胎儿分娩时宫口扩张及先露下降,可能加重对脐带血管的压迫,如引起血管断裂出血则危及胎儿生命,是胎儿的潜在性灾难。本研究收集我院自2011年8月开展中孕期超声筛查以来产科诊断脐带入口异常共计23例,旨在探讨中孕期超声筛查诊断脐带入口异常的临床价值。

  • 缺血性结肠炎18例介入诊疗分析

    作者:刘霆;陆文彬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肠道供血不足引起的急性结肠缺血。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快,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率近年来不断增加,由于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达63.4%[1],部分病例病情进展迅速,极易发展为肠梗死,病死率明显增高。现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接受介入诊疗的18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报告如下。

  • 1.5T磁共振成像在肝脏小结节性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马洪宇;郭文伟;栗敏;张荣恒;孙定涛

    肝内小结节是指单个病灶大直径<3 cm,或2个结节大径之和<3 cm的病变,常见的为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形成的增生性肝内结节,继而恶变形成的小肝癌,少部分为良性再生性结节和少见的肿瘤类型,如原发肝脏的淋巴瘤,胆管细胞癌及纤维板层细胞癌等,如何早期发现并鉴别诊断增生性结节和肝脏恶性肿瘤,是提高肝癌生存率的主要方法,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在肝内结节定性诊断中明显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本文运用1.5T 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对40例肝内小结节性占位病变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比,评价1.5T MRI 在肝脏小结节性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影像诊断

    作者:彭涛;樊长姝;杨磊

    目的:探讨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CNS)特征性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表现。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例经病理证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报道及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2例均有特征性的颌骨多发囊肿,肋骨分叉;其中1例有颅内异常钙化。结论目前文献对BCNS确诊的病例报道较少,由于BCNS具有临床及影像特征表现,因此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对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 64排容积CT后处理技术对输尿管梗阻的诊断

    作者:万书友;侯明杰;杜灵艳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输尿管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至2013年6月间90例经临床确诊输尿管梗阻病例,所有病例均行64排容积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ting,MPR)、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等处理。结果90例输尿管梗阻中78例由于输尿管结石所致,邻近器官压迫5例,输尿管癌或膀胱癌4例,先天畸形2例,输尿管炎1例。结论64排容积CT平扫及多种后处理技术对输尿管梗阻病因及定位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压脂轴位T2加权成像在髌骨内侧支持带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吕贻民;张允;熊鹏飞

    目的:探讨压脂轴位T2加权成像(T2WI)在髌骨内侧支持带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1例髌骨内侧支持带损伤患者在轴位T2WI、压脂轴位T2WI和冠状位T2WI上的磁共振表现。结果3种扫描方式在信号异常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重比较,示压脂轴位T2WI组扫描方式优于其他2组扫描方式。间接征象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压脂轴位T2WI能很好地显示髌骨内侧支持带损伤的直接和间接征象,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 脑出血患者早期造影剂外渗率的临床意义

    作者:俞虹;赵施竹

    目的:脑出血患者CT造影外渗率可提示血肿扩大,本研究评价脑灌注CT(PCT)推导表面渗透性(PS)是否可检测早期CT造影剂外渗率差异及其意义。方法20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及入院24 h后进行CT检查,入院时进行PCT-PS扫描。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下列兴趣区的PS值:①斑点征病灶;②造影剂渗漏(PCCT-L)病灶;③排除外渗的血肿;④外渗至对侧区域;⑤无外渗患者的血肿;⑥无外渗患者血肿的对侧面积。此外,比较24 h后的血肿扩展情况。结果上述6项参数的PS分别为(6.5±1.6)、(1.0±0.4)、(0.12±0.39)、(0.26±0.09)、(0.4±0.3)、(0.09±0.32)ml×min-1×(100 g)-1。斑点征病灶的PS值和PCCT-L病灶的PS与其他几项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渗阳性患者的血肿体积由(34±41)ml增加至(40±46)ml,外渗阴性患者则由(20±32)ml降至(17±27)ml。结论与PCCT-L病灶和血肿比较,PCT-PS参数检测显示CTA斑点征病灶造影剂较高外渗率,早期外渗与血肿扩展相关。

  • 中枢神经细胞瘤二例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荣;李迎春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磁共振MRI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NC的MRI特点。结果2例肿瘤均位于侧脑室及透明隔区域,邻近透明隔近室间孔(Monro孔),分别向一侧或两侧侧脑室内生长。2例病变在T1WI和T2WI序列上呈混杂信号伴多发小囊变区,并夹杂少许小斑点状长T1短T2信号(钙化);其中1例病变周边可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中青年患者Monro孔区域富血供占位性病变伴多发小囊变、钙化、周边流空影,应高度怀疑中枢神经细胞瘤。

  • 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对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朱敬荣;胡旭宇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MSCTA)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颅颈部CTA检查的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全部行颅颈部CTA检查,对其颈动脉成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本组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检查共发现病变血管43支,轻度狭窄20支(46%),中度狭窄14支(33%),重度狭窄7支(16%),闭塞2支(5%)。其中1级可评价血管显示率为87%,2级可评价血管显示率为11%,3级可评价血管显示率为2%。结论64排128层MSCTA可用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的诊断。

  • 加热栓塞剂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

    作者:苑桂平

    目的:探讨热化疗及热碘油乳剂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5例经病理、影像学诊断、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加热组27例,采用热化疗(65℃)及热碘油(70℃)栓塞;常温组28例,采用常温(25.0±2.0)℃化疗药灌注及超液化碘油栓塞。所有病例术后定期做CT检查及AFP测定,观察对比肿瘤的客观疗效。结果2组病例在近期有效率、AFP值变化及12个月、18个月生存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及毒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热化疗药及栓塞剂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肯定,优于常规TACE。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

    作者:张梅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特征,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均为单发病灶,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肿瘤直径1.5~6.4 cm,8例CT平扫为均匀或欠均匀类圆形低密度影,1例肿瘤内见点状钙化灶,所有病例为囊实性肿瘤,边界清楚,肿瘤质地较软。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肿瘤包膜清晰,内可见出血及部分囊变及钙化,肿瘤平扫密度较低,增强后可见轻度强化及强化,少数呈渐进性强化。

  • 16排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应用技术探讨

    作者:陈珊红;林昌能;陈杜芳;谭学渊;赵益炼;陈银众

    目的:探讨16排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应用技术。方法使用东芝公司16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技术(VR)进行图像后处理,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结果心率平稳为53~66次/min,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可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通畅情况及管壁病变。心率>68次/min时,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显示不规整。结论16排CT冠状动脉成像可比较准确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扩散加权成像在卵巢表皮样囊肿中的诊断应用

    作者:周军;解绍春;周芳;纳翠云;李天良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对卵巢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表皮样囊肿患者磁共振常规及扩散加权成像,选取感兴趣区,测量表观扩散系数进行分析。结果磁共振平扫11例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DWI呈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降低,ADC值范围为(0.632~1.082)×10-3 mm2/s。结论通过对卵巢表皮样囊肿磁共振表现的分析,提示扩散加权成像对卵巢表皮样囊肿诊断有一定特异性。

  •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作者:何万林;徐中佑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CTA重建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将下肢血管分成8段,每段血管的狭窄程度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5个级别。结果20例患者共显示狭窄段72个,其中髂总动脉狭窄5段,髂外动脉狭窄8段,股动脉狭窄10段,动脉狭窄22段,胫前动脉狭窄11段,胫后动脉狭窄12段,腓动脉狭窄4段。结论16层螺旋CT是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可靠评估方法。

  •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与磁共振成像和CT诊断

    作者:张喜娥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旨在减少误诊率,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统计近10年内明确诊断的9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检查表现。9例患者均于日本东芝系统Vantage XGV 1.5 T超导型核磁共振扫描仪上检查。CT扫描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Emation 6排多层螺旋CT机器,从颅底向颅顶连续扫描。结果多发性硬化好发年龄平均31.5岁(和之前文献报道一致),MRI检查敏感率超过CT,好发部位,9例中5例于脑内,2例发生于脊髓,2例脑与脊髓同时存在病灶。结论 MS年龄多在20~40之间。临床分为脑型、脊髓型、和脑脊髓型。通过临床及影像分析,降低了MS的误诊率。

  •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程金宝;宫毅;许亮;贺莉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49个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行MSCT扫描后,将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等后处理成像,分析各图像显示骨折情况的能力。结果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显示脊椎爆裂性骨折的部位、椎体压缩程度、骨折片突入椎管的深度范围、局部椎管狭窄程度及三维空间关系。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手术路径。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诊断价值

    作者:张军;张建功;冀刚

    目的:回顾性分析6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例确诊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块体积均较大,多近似圆形或椭圆形,多有完整的包膜,与胰腺分界清晰,本组病例中,径为4~12 cm,平均7.2 cm,肿瘤位于胰头1例,胰体3例,胰尾2例,以实性成分为主4例,以囊性成分为主2例,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中度强化,内见囊状无强化区,不伴有胆总管及胰管扩张,多平面重建后,肿块与毗邻组织器官解剖关系显示更加清晰。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CT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 部分脾动脉栓塞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临床运用

    作者:毛亚莉;沈丽荣;张盾;张晓忠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7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用PVA微粒行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并观察术前、术后血象变化。结果47例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随访3年: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较术前明显升高;红细胞较前大致相仿。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疗效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运用。

  • 肝内胆管错构瘤5例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郝玉喜;陈清威

    目的:探讨成人肝脏胆管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对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成像(MRI)平扫、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增强扫描,并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结果 T1WI病变呈低于肝实质的信号,呈多发,沿血管胆管树分布, T2WI病灶显示清楚,呈明显的高信号,在MRCP序列上,多数病变显示为高信号,与T2WI比较,显示的病变数量有所减少。MRCP显示肝内多发类囊状高信号病变,与可见的胆管树不相通。增强扫描示各期病灶无强化,在增强扫描60 s,3 min肝实质明显强化,小囊状信号未见明显强化,形成明显的对比。结论成人肝内胆管错构瘤在影像学上无特征性表现,类似于肝转移瘤、肝脓肿、肝海绵状血管瘤等常见的肝囊性占位病变。

  • 十二指肠腺瘤一例

    作者:高宝军;戴捷;刘志成;范治国

    患者,男性,58岁,以“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收住入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餐后尤甚,无反酸、烧灼,无呃逆、嗳气,无腹痛及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及黑便,无黄疸等症状。入院行电子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息肉。超声内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后壁可见一直经约4.0 cm带蒂隆起,表面呈“分叶状”,光滑,球部腔内狭窄,降部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Ⅰ级)。

  •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误诊为肺癌一例

    作者:张保付

    患者,男性,70岁,因咳嗽、胸痛半月入院,既往体健,体格检查:血压正常,气管居中,心界不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无肿大,腹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四肢动脉搏动正常,血常规、凝血功能、梅毒抗体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影像学检查:胸部后前位片(图1)示左肺门见大小约4.51 cm×4.75 cm肿块影,边缘清晰,不光滑,其内密度尚均匀,未见钙化灶及低密度影,主动脉未见增宽,弓部钙化,心脏大小外形未见异常。左侧位胸片(图2)示肺门后方见大小约5.10 cm×4.66 m类圆形高密度影,与降主动脉影重叠,边缘尚清。X线诊断:左肺门占位性病变,建议做CT检查。CT轴位平扫(图3)示左肺下叶团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缘不清,密度均匀,CT值约45 Hu,与主动脉分界不清,CT诊断:考虑左肺下叶占位性病变,恶性可能性大,建议增强扫描。CT轴位增强扫描(图4)示胸主动脉向外突出,壁厚,直径约3.5 cm,其内见明显造影剂充填,见附壁血栓。诊断为胸主动脉瘤。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轴位和冠状位(图5a)、矢状位及三维(图5b)重建片示降主动脉近段左侧见局限性膨大,内部见附壁血栓形成,诊断为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第四届编委会名单

    作者: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 医学影像 编委会
  • 《实用医技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实用医技杂志编辑部

    关键词: 实用医技杂志
  • 本刊加入中国知网中国全文数据库的声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 中国 全文数据库
实用医学影像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