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

实用医学杂志

Th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실용의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5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25
  • 国内刊号: 44-119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46-4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苏焕群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光动力联合细胞疗法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明明;李娜;李秀莉;马文华;薄常文;安永辉;李康;马明

    目的:探讨光动力联合细胞疗法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免疫效应。方法:收治中晚期食管癌患者90例,采用非随机对照的方法,按治疗意愿分为3组:A组30例,仅行单纯光动力治疗;B组30例,行光动力联合CIK治疗;C组30例,仅行单纯CIK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疗效,监测生活质量、免疫功能,随访6个月、1年死亡人数。结果:B组、A组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C 组(90.0% vs.86.7% vs.63.3%,P <0.05),B组与A组疗效相当(P >0.05);B组生存质量提高率均显著高于A组、C 组(86.7% vs.60.0% vs.33.3%,P <0.05),A组高于C组(60.0% vs.33.3%,P <0.05);B组CD3+、CD3+CD56+较A组、C 组有明显改善(P <0.05),A组与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6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1年生存率高于A组、C 组(73.9% vs.55.6% vs.29.4%,P <0.05)。结论:光动力联合细胞疗法具有免疫协同作用,能提高患者机体整体免疫功能,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前景。

  • 血清HCG、孕酮水平与复发性流产女性早期妊娠流产的相关性

    作者:苏辉;左莉莉;孙海茹;马刚;乜春城

    目的:探究与分析血清HCG、孕酮水平与复发性流产女性早期妊娠流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已经确诊宫内早孕的110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妊娠早期是否流产及妊娠早期流产次数分为正常妊娠组35例、复发性流产早孕组38例及早期流产组37例,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罗氏cobas e411对3组对象的血清HCG、孕酮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复发性流产早孕组及早期流产组孕4周、孕6周、孕8周、孕10周血清HCG水平以及其卵泡期、黄体期、孕6周、孕8周、孕10周孕酮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 <0.05),且早期流产组孕4周、孕6周、孕8周、孕10周血清HCG水平及卵泡期、黄体期、孕6周、孕8周、孕10周孕酮水平也均明显低于复发性流产早孕组(P <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HCG及孕酮水平与早期妊娠流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助于诊断早孕预后及先兆流产,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 食管腺癌组织中碳酸酐酶Ⅸ蛋白的表达

    作者:王恒;张清勇;吉庆春;崔新征;吉文仲;辛慰

    目的:探讨碳酸酐酶Ⅸ(CA Ⅸ)在食管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RT-PCR检测45例食管腺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正常食管组织中CA Ⅸ的阳性表达及其CAⅨmRNA的相对表达量情况。结果:CA Ⅸ蛋白在食管腺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和正常食管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66.7%(30/45),24.4%(11/45),4.4%(2/45),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845, P =0.001)。食管腺癌组织中CA Ⅸ蛋白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P =0.001),与性别年龄无关(P =0.664)。 RT-PCR结果显示CA Ⅸ基因在食管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分别为0.217±0.017,0.436±0.03,0.544±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4,P =0.001)。结论:CA Ⅸ蛋白可能促使食管腺癌的发生,检测CA Ⅸ有助于食管腺癌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

  • 尼可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作者:黄正新;王先宝;刘映峰

    目的:研究尼可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组6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尼可地尔组(各33例),尼可地尔组入院后立即给予尼可地尔4 mg静脉注射,以8 mg/h速度持续静脉输注24 h,再通过测定8-异构前列腺素F2α(8-epi-PGF2α)尿排泄率来评价两组患者体内活性氧类物质(ROS)的生成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和临床心脏事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8-epi-PGF2α尿排泄率在PCI术后升高了2倍,但尼可地尔组没有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尼可地尔组患者PCI术后即刻及第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和心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尼可地尔组患者住院期间总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再住院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可地尔能够改善AMI患者PCI术后的心功能及临床预后,而抑制ROS的生成是其可能的潜在机制。

  • NF-κB与IL-8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彦;马欢;李媛;侯中英;战淑慧

    目的:探讨NF-κB信号通路关键调控因子NF-κB(P65)和IL-8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致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配对的胃癌和癌旁组织各42例,慢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组织各25例。分别通过病理组织学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各组H.pylori感染情况。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P65和IL-8 mRNA在各组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H.pylori阳性组胃组织中P65和IL-8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组(P <0.05),而且在H.pylori阳性组胃组织中,P65和IL-8 mRNA 的表达水平在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癌演变过程中呈递增趋势,胃癌组显著高于癌旁、慢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组(均P<0.05),且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5)。结论:H.pylori慢性感染上调NF-κB信号通路P65和IL-8的表达,这可能是H.pylori激活NF-κB信号通路参与胃癌发生发展机制之一。

  • 体质量正常者腰围变化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作者:王珊;朱国玲;王谦;佟博;张海玲;张艳敏;吴寿岭

    目的:探讨体质量正常的开滦研究人群腰围变化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27979例无NAFLD且体质指数(BMI)<24 kg/m2的开滦集团员工作为观察队列,依据2006-2007年度与2012-2013年度健康体检腰围变化将观察对象分为持续正常组、降低组、升高组及持续高组,比较4组NAFLD的发病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变化与NAFLD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1)持续正常组、降低组、升高组及持续高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10.6%、15.3%、23.6%和31.5%。按性别分层后,男性4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11.5%、15.7%、25.6%和31.7%,女性4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8.5%、14.5%、19.6%和31.2%。(2)影响NAFLD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与持续正常组比较,升高组及持续高组NAFLD的发病风险均增加,OR值分别为1.33和1.39,而降低组与持续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男性与总人群结果一致,OR值分别为1.38和1.35,女性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腰围升高和持续高腰围可使体质量正常人群NAFLD的发病风险增加,在男性中更为显著。

  • 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病原菌特征及易感因素分析

    作者:邓医宇;申凤彩;林琼瑜;陈朦朦;孙诚;曾红科

    目的:分析革兰阴性(G-)杆菌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特征和易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全部重症加强监护病房(ICU)内G-杆菌血流感染患者,比较血培养G-杆菌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相关参数,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易感因素。结果:两年间ICU内发生血培养为G-杆菌148株,主要包括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单因素分析显示,G-杆菌血流感染时患者年龄大,患冠心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病、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比例明显增加,血培养前住院时间、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比率及入院前静脉抗生素使用率明显增加,血浆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冠心病或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抗生素暴露为ICU内G-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易感因素。结论:冠心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及抗生素暴露是ICU患者发生G-杆菌血流感染的易感因素。

  • 电视胸腔镜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比较

    作者:陈宝钧;陈治国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技术(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及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技术(traditional open thoracic lobectomy, TOS)在原发性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肺癌患者128例,其中VATS组60例,TOS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止疼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肿瘤学指标的差异。结果:VATS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疼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TOS组(P <0.05),淋巴结清除数目与TOS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3 d时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水平显著低于TOS组(P <0.001)。结论:VATS技术与TOS技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疼痛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 纤支镜引导下的经皮气管切开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曹利军;张频捷;杨翔;郑瑶

    目的:通过比较经皮气管切开术(PDT)和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皮气管切开(FBPDT)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评价FBPDT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将253例患者随机分为PDT组(n =127)与FBPDT组(n =126),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DT组和FBPDT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7.62±2.14)min和(6.98±3.45)min,皮下气肿分别为5例和1例,气管食管瘘分别为1例和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6.7%和95.4%,导丝弯折率分别为35.4%和1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DT组术后渗血>48 h 7例, FBPDT组1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FBPDT与PDT相比(同为微创手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重症患者。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和GDF-15水平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

    作者:郭庆玲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可出现免疫因子和血清炎症因子等相关因子的变化,分析COPD 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GDF-15水平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可为其炎症反应和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80例为COPD组,另选取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血清GDF-15和炎症因子水平。分析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血清GDF-15水平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均降低,血清GDF-15和炎症因子水平则均升高;与急性加重期比较,COPD组稳定期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均升高,血清GDF-15和炎症因子水平则均降低(P <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OP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血清GDF-15水平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相关(P <0.05)。结论:COPD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而血清GDF-15水平升高,且均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密切相关,可反映其炎症和病情严重程度,为其治疗干预提供依据。

  • 单腔气管导管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在新生儿胸腔镜先天性膈疝术中的应用

    作者:章征兵;万彩云;许凯;唐芳;罗春芳;冯应辉;李明

    目的:探讨单腔气管导管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在新生儿胸腔镜先天性膈疝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在胸腔镜下行先天性膈疝修补术的新生儿40例分为D组和S组。其中D组为单腔气管导管行支气管插管组;S组为单腔气管导管行主气管插管组,术中由术者用器械对术侧肺压迫使之萎陷以实施单肺通气。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相同,单肺通气(OLV)期间均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吸入气氧浓度(FiO2)为100%,吸气和呼气比值为1∶1~1.5,PEEP 3~5 cmH2O,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频率(30~50次/min)和控制压力(15~30 cmH2O)水平;分别在OLV前(T0)、OLV 10 min(T1)、OLV 30 min(T2)、OLV 60 min(T3)及术毕恢复双肺通气后(T4)记录呼吸频率(RR)、吸气峰压(PIP)、PEEP,测动脉血气值,并记录各时点的HR、MAP值,同时观察临床指标。结果:D组pH、PaO2在T1时较S组低,而PaCO2、PIP在T1时较S 组高;HR在T1、T2、T3较S组低, MAP在T1、T2、T3较S组高;术中气胸压力, D 组较 S 组低( P <0.05);临床指标上D组手术时间较S组低,而两组在气管插管成功时间、术后气胸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腔气管导管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在恰当的插管技巧、合理的通气管理情况下可以安全的应用于新生儿胸腔镜先天性膈疝手术中,而且可以提供更为理想的术野和稳定的循环。

  • 糖调节受损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IGF-1、IGFBP-3的水平

    作者:王兆鹏;李军;王淼;何杰;刘敏;王义围;周健

    目的:检测糖调节受损(IGR)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胰岛素水平、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等指标,旨在探讨IGF-1、IGFBP-3等指标与前列腺体积(P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年龄≥50岁的BPH患者109例,根据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56例、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4例及糖耐量减低(IGT)组39例;测量各组人群常规生化指标、前列腺增生指标以及血清IGF-1、IGFBP-3浓度等。结果:3组患者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IGF-1、IGFBP-3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3组患者PV、前列腺特异抗原、生活质量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 IFG组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NGT组(P′<0.017)和IGT组(P′<0.017);IGT组2 h血糖、2 h胰岛素高于NGT组(P′<0.017)及IFG组(P′<0.017);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V与FINS呈正相关,与IGF-1、IGFBP-3无关。结论:高血清胰岛素水平是IGR合并BPH患者前列腺增生进展的危险因素,血清IGF-1、IGFBP-3与BPH无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阐明IGF-1、IGFBP-3在BPH的作用。

  • 广东地区过敏疾病患者常见变应原sIgE和tIgE分布规律

    作者:郑佩燕;黄惠敏;韦妮莉;罗文婷;孙宝清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变应原的种类、分布特征、变应原反应强度及sIgE和tIgE的分布规律。方法:对2009-2014年间就诊的7144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样本进行常见15种变应原sIgE和tIgE的结果分析。结果:sIgE检测出阳性率62.4%,tIgE检测出阳性率54.6%。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高为屋尘螨,食物组阳性率高为牛奶。除了屋尘螨和粉尘螨,其他吸入性和食物性变应原IgE均是轻度过敏。年龄组分析显示变应原的致敏高峰:屋尘螨和粉尘螨致敏高峰分布于10~12岁;牛奶致敏高峰分布于3岁以下;鸡蛋致敏高峰分布于4~6岁。随着致敏的变应原数目增加,受试者血清tIgE水平及其阳性率均呈增长趋势。结论:屋尘螨、粉尘螨、牛奶、鸡蛋为广东地区过敏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致敏原。研究不同年龄段过敏性疾病患者变应原特征,有助于过敏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 单用rhGH与rhGH联合小剂量司坦唑醇对改善Turner综合征患者生长速度的比较

    作者:李丹;陈红珊;杜敏联;李燕虹;马华梅;陈秋莉;张军;古玉芬

    目的:比较单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和rhGH联合小剂量司坦唑醇对改善Turner综合征(TS)女孩生长速度的疗效比较。方法:将TS患者分为两组:单用组(23例)单用rhGH治疗,联用组(28例)接受小剂量司坦唑醇联合rhGH治疗。治疗时间至少达到6个月,期间测量或评估两组的生长速度(GV)、依据年龄的身高标准差评分(HtSDSCA)、依据骨龄的身高标准差评分(HtSDSBA)、身高标准差评分的增长值(ΔHtSDS)以及骨龄增长与年龄增长的比值(ΔBA/ΔCA)。结果:单用组与联用组治疗6个月时GV分别为(6.72±2.23)cm/年和(8.29±1.92)cm/年,治疗1年时的GV分别为(6.29±1.44)cm/年和(8.13±1.87)cm/年, HtSDSCA分别从-3.51±0.99提高到-3.19±1.09和-4.21±1.19提高到-3.43±1.06,ΔBA/ΔCA 分别为0.60±0.39和0.77±0.56。联用组GV及ΔHtSDS均显著较单用组好(P <0.05)。相关性分析提示GV与开始治疗的年龄呈负相关。结论:与单用rhGH治疗对比,联合应用rhGH和小剂量司坦唑醇在改善TS女孩生长速度上更有优势,并且未加速骨骺成熟。

  • 妊娠期糖尿病胎盘组织hsa-miR95-5p、hsa-miR-548am-5p和hsa-miR-1246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伟;胡宝春;龚照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胎盘组织微小RNA(miRNA)的表达,探讨miRNA在GD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GDM妇女和正常孕妇分娩后的胎盘组织,采用测序及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miRNA,利用数据库对miRNA靶基因进行分析。结果:GDM胎盘组织中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的有47种miRNA表达升高,5种表达降低。 qRT-PCR检测发现GDM组的hsa-miR-548am-5p、hsa-miR-95-5p明显升高(P <0.05);而hsa-miR-1246表达明显降低(P <0.05),与测序结果一致。部分miRNA靶基因可对PI3K等靶点发挥调节作用。结论:GDM发生时胎盘组织miRNA表达异常,多种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多个关键靶点参与GDM的发病。

  • 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江从军;李烁;朱静;谢芳;金慧玲

    目的:探讨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在寻常型银屑病(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的数量;MTT法检测Treg细胞对自身CD4+CD25-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结果:PV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对自身CD4+CD25-T细胞增殖的抑制百分率降低(P <0.01);PV患者血清IL-10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P <0.01),血清TGF-β1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高(P <0.01)。结论:PV患者Treg细胞的功能缺陷及分泌IL-10的降低可能参与PV的发病机制。

  • 基于易损斑块生物标志物预警模型的构建

    作者:李永辉;王亚莎;方涛;牟鑫煜;邢晓春;张寰

    目的:分析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人胎盘生长因子(PLGF)、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新喋呤(Npt)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疑似ACS患者90例,均行冠脉造影检查,术中据斑块形态分为稳定斑块(Ⅰ型斑块、Ⅲ型斑块),易损斑块(Ⅱ型斑块);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测定血清SAA、PLGF、sCD40L、Npt及血脂水平,记录基线资料。利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变量,探索易损斑块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SAA、PLGF、sCD40L、Npt均为发生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61、1.88、1.96和1.79。结论:对胸痛患者进行SAA、PLGF、sCD40L及Npt生化标志物检测,对于预测冠脉易损斑块、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 飞秒激光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张雨霞;李乃洋;赵岐

    目的:研究飞秒激光白内障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将80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0例47眼,对照组40例44眼。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飞秒激光前囊切开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超声乳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前囊切开直径、囊膜环形张力、囊膜大小和手术时间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差异、人工晶状体偏移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前囊切开直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患者囊膜环形张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患者囊膜大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内内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且1年内人工晶状体偏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临床效果优异,可以改善手术效果并以此提高患者视力降低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广西巴马地区长寿人群沉默信号调节蛋白6基因mRNA的表达

    作者:蒋梅玉;黄倩倩;施礼威;夏天龙;梁雪;何敏;张志勇;覃健;韦霄

    目的:分析广西巴马有长寿家族史人群外周血沉默信号调节蛋白6(SIRT6)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探讨其与SIRT6基因多态性及其蛋白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巴马地区有长寿家族史者(长寿家族史组)137例(年龄30~106岁,男70例,女67例,汉族占6.57%,壮族和瑶族占93.43%),无长寿家族史者(无长寿家族史组)91例(年龄22~89岁,男51例,女40例,均为壮族和瑶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两组人群外周血SIRT6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长寿家族史组总体和女性人群外周血SIRT6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无长寿家族史组(P<0.05)。长寿家族史组SIRT6基因rs350846位点GG、C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携带者(GG、CG)的SIRT6 mRNA水平均高于无长寿家族史组(P<0.05)。长寿家族史组SIRT6 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中SIRT6蛋白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SIRT6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广西巴马人群家庭聚集性长寿相关,且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SIRT6 mRNA高表达更有利于长寿。

  • 18F-FDG PET/CT对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

    作者:殷艳海;李诗运;戴儒奇

    目的:探究18F-氟脱氧葡萄糖(18F- FDG)PET/CT对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结果。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127例,包括结核性腹膜炎患者72例和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55例。将18F-FDG PET/CT检测结果记为观察组,而常规CT检查结果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及准确度。结果:恶性腹腔积液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示腹腔积液代谢升高,18F-FDG PET/CT准确度、敏感度以及特异性为91.34%、92.73%、90.28%,均显著高于常规CT的69.29%、67.27%、70.83%(均P <0.05)。在对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统计对比得出结核组受累腹膜SUVmax、腹腔积液SUVmax以及腹腔积液T/NT水平低于恶性组,而腹腔积液CT值高于恶性组。结核组结节直径小于恶性组,结核组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为74.19±11.42、57.93±10.21、65.16±11.26、62.42±11.03,均显著高于恶性组的68.83±10.79、51.22±9.41、59.73±10.44、56.73±1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积液代谢升高对恶性腹腔积液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8F-FDG PET/CT阅片分析应密切结合腹腔积液SUV,以进一步提高对不明原因腹腔积液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效率。

  • 十二指肠溃疡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影响

    作者:洪军波;汪安江;祝荫;吕农华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溃疡(DU)对糜烂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肠化的影响。方法:纳入胃镜下表现为单纯糜烂性胃炎(EG)和糜烂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EGDU)的患者,比较两者的临床表现、癌前病变的差异。结果:共纳入EG和EGDU连续患者7832和1224例,EGDU患者上腹痛、腹胀、反酸及上腹部烧灼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EG患者,P <0.05。 EGDU患者H. 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EG患者,92.9% vs.89.1%, P =0.000。EGDU发生肠化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EG,26.7% vs 46.7%,P =0.000。然而,2组间发生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EGDU发生肠化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EG,提示DU可能为肠化发生的保护因素。

  •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

    作者:何雁;李小晶;彭红艳;李蕾;张玲;曾金凤;王丹;沈伶俐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评价斑块稳定性及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115例患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60例,单纯糖尿病组55例)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对90例颈动脉有斑块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使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各类斑块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分析斑块稳定性与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总发生率较对照组高(86.67% vs.69.09%,P <0.0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中以软斑多见,对照组中以混合斑多见;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软斑达峰时间、大峰值强度比、曲线下面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较高;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可量化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新生血管的分布密度,有助于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 早期手法复位治疗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

    作者:王崇;王建明;扬威;宋磊;陈武

    目的:评价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早期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主观性BPPV患者31例,同期治疗的1∶1配比31例典型的BPPV患者进行比较。根据病情选择采用Epley或Semont法(主要用于壶腹嵴顶BPPV)复位或翻滚法等复位;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治疗当天、第2天、1周时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受性情况。结果:典型BPPV组和主观性BPPV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首次发病情况分别占22例(71.0%)、13例(4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第1天治愈率分别为74.2%、61.3%,有效率分别为87.1%、77.4%,主观性BPPV组较典型BPPV组治愈率、有效率均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天治愈率分别为77.4%、67.7%,有效率分别为90.3%、87.1%,主观性BPPV组较典型BPPV组治愈率、有效率均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1周时,治愈率分别为87.1%、80.6%,有效率分别为93.5%、90.3%,两组治愈率、有效率接近,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复位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主观性BPPV患者需要早期治疗,手法复位对其治疗同样有效。

  •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五洲;曹奇;杨铁军;唐国军;黄新云;陈小明;陈亮元;颜学亮;唐晓军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系统治疗的58例LDH患者;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方法评估手术前后患者腰腿痛情况,改良MacNab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腰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PELD组患者手术时间(82.81±13.35)min、术中出血量(29.38±5.62)mL、住院时间(7.97±2.52) d,术后3 d VAS评分(3.00±1.18)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1.29±0.99)分,术后VAS评分与术前[(8.07±1.12)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86.20%。结论:PELD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是治疗LDH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 偏于腹侧放置套管与传统放置套管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疗效比较

    作者:黄喜健;吴定涛

    目的:总结比较偏于腹侧放置套管与传统放置套管建立腹膜后腔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至2015年4月间29例患者应用偏于腹侧放置套管建立腹膜后腔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23例患者应用传统方法行后腹腔镜切开取石术,并进行比较。结果:应用偏于腹侧放置套管的29例患者均全部手术成功,应用传统方法的23例患者中有1例因腹膜后间隙粘连严重改为开放手术,其余全部成功。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8.4±12.2)、(86.3±21.2)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0.8±15.5)、(57.2±17.6)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6±1.2)、(6.3±1.8)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偏于腹侧放置套管组术中术后无并发症;传统方法组2例因输尿管缝合不理想,出现尿漏。结论:偏于腹侧放置套管建立腹膜后腔较传统方法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术者操作更方便,手术效果更好。

  • 穿刺针辅助输尿管软镜处理肾下盏特殊位置结石的有效性

    作者:杨文增;周可义;赵春利;周洪月;安丰;张伟

    目的:探讨穿刺针辅助组合式输尿管软镜处理特殊位置的肾下盏结石的有效性。方法:46例单侧肾下盏结石患者,全麻,取患侧抬高30°斜截石位,输尿管软镜找到肾下盏结石,因结石位置特殊普通方法不能碎石,采用经B超引导穿刺针经皮精确穿刺肾下盏结石的方法,用穿刺针尖将肾盏内结石顶起移动,予以碎石。术后留置5 F的双J管4~5周,导尿管2~3 d。术后2 d复查KUB,了解结石粉碎、排出情况及双J管位置。结果:46例患者中,结石寻及率为93.5%(43/46),碎石成功率为91.3%(42/46),其他手术方法碎石4例。手术时间25~70 min,平均55 min,无感染性休克、输尿管穿孔及撕脱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3±1.2) d。4~5周后复查KUB及尿常规,拔除双J管。46例结石排尽(包含其他手术方法碎石),无结石残留。结论:B超引穿刺针经皮精确穿刺肾下盏结石,穿刺针尖将肾盏内结石顶起移动再予碎石的方法,碎石有效,安全可靠。

  • 严重脓毒症患儿210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李灼;时珺;江涛;缪红军;喻文亮;梅小丽

    目的:研究严重脓毒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数据。方法:以入住本院急诊科PICU病房的210例严重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人口学特征、临床数据和细菌培养信息。结果:院内获得性感染108例(51.4%),常见感染部位均为肺部(47.2%),常见的培养菌种为鲍曼不动杆菌26株(16.8%)、肺炎克雷伯杆菌28株(18.1%)、葡萄球菌21株(13.5%)、大肠埃希菌13株(8.4%)、铜绿假单胞菌11株(7.1%)。结论:严重脓毒患者中,主要发生部位为肺部、胃肠道及腹腔、神经系统和血液;常见的培养菌种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 前列腺疾病的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作者:李慧燕;郑泽宇;许乙凯

    目的:运用3.0T MR探讨前列腺癌(PCa)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多参数磁共振成像。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PCa及25例BPH病例的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DCE)资料,比较PCa与BPH组T2WI、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和DCE表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Ca与BPH组ADC值的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评价3种序列联合运用时ACR PI-RADS V2评分对两种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PCa组外周带及中央腺体癌灶于T2WI呈结节状或片状的低信号(34/36),于DWI呈结节状或片状的明显高信号(33/36),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Ⅱ、Ⅲ型(36/36);BPH组中央腺体为多发混杂信号的结节,DWI结节为等或稍高信号(24/25),外周带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25/25),DWI呈等-稍高信号(24/25),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Ⅰ、Ⅱ型(25/25);外周带癌灶与BPH组外周带、中央腺体癌灶与BPH组中央腺体的ADC值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CR PI-RADSV2评分对鉴别中央腺体癌与BPH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8.95%、80.00%、79.55%,对鉴别外周带癌与BPH则分别为68.42%、82.61%、76.19%。结论:T2WI、DWI及DCE组合的多参数磁共振成像,结合ACR PI-RADS V2评分系统对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止血方法

    作者:张群雄

    目的: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止血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EST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出血组30例,未出血组270例),分析影响EST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总结止血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疾病类型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出血组患者的结石病史、结石数量和结石直径均明显大于未出血组患者(P <0.05)。另外,出血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水平均明显低于未出血组患者(P <0.05),30例术后出血患者中,21例即刻出血(小量出血)患者均接受内镜治疗并止血成功,除1例患者治疗后3d再次出血,行止血夹后停止出血;9例迟发性出血患者中内镜治疗成功6例,放射介入或外科治疗成功3例。术后随访3个月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EST术后出血可能与结石病史、结石数量和结石直径以及PT、PLT和Hb水平有关,需根据出血类型、出血程度选择不同的止血方法。

  • 双源CT评价冠状动脉钙化与慢性肾疾病的相关性

    作者:王诚明;成官迅;端木一博

    目的:探讨慢性肾疾病(CKD)与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552例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患者,男388例,女164例,年龄26~87岁,运用简化的Modified Diet in Renal Disease (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根据美国国立肾脏基金会(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的分期将患者分为5组肾功能组:eGFR正常组,CKDⅡ期组,CKDⅢ期组,CKDⅣ期组,CKDⅤ期组,Spearman线性回归分析不同CKD组与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程度CKD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呈正相关(r=0.280, P <0.001),对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矫正后仍呈正相关(r =0.225,P <0.001)。结论:CKD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肾功能损害越严重,提示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的可能性更大,累及的范围更广。

  • 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的新临床路径研究

    作者:李凌;张跃红;唐浩英;夏志高;言洁;鞠洪斌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的标准临床路径和分层的保险给付费用。方法:整群抽取2家医院的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合并晶体植入术的2013-2014年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份、慢性疾病、术前等待时间将患者分组,比较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的差异。使用CHAID决策树法以住院费用为目标变量,构建了住院费用的不同层次。结果:手术前等待时间为2.00 d,总的住院时间为5.00 d可以作为新的临床路径时间指标的参考时间。发现术前等待时间长和非医保组的患者住院的时间比较长。慢性病、付款方式和术前等待时间都是决策树分层的节点因素。结论:新临床路径的标准要不断调整,要区分不同患者情况给予不同的临床路径费用的给付。

  • 祝贺《实用医学杂志》继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作者:本刊编辑部

  • 请作者重视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及正确的著录格式

    作者: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 文献 准确性
  • 左眼双视盘1例

    作者:万敏婕;梁亮;吴平;陈凤

    患者男,66岁,因”双眼视力差多年,加重2年”来我院就诊。查视力(国际标准视力表):裸眼视力双眼指数,矫正视力右眼(-16.00-4.50×83°)0.06,左眼(-13.50-3.50×80°)0.02。眼球转动正常,眼睑闭合正常;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双眼晶状体混浊,右眼C2N2P1,左眼 C2N2P2(LOCSII 分级法);玻璃体混浊,PVD;双眼视网膜呈豹纹状改变,后巩膜葡萄肿,左眼视盘边界欠清,盘周可见大片萎缩弧,黄斑光反射不清,距视盘颞侧约3.5PD方向可见类视盘影像,较正常偏小,盘径约3/4PD,呈灰白色,可见不规则漏斗状凹陷,无明显筛板结构,上方及下方可见完整的血管走行,纤细,与主视盘发出的血管交汇融合,走行紊乱,错杂(图1)。眼 B 超示双眼玻璃体混浊PVD,后巩膜葡萄肿。双眼视神经MR示双眼球变形,左侧视神经迂曲,左球后近颞侧见细线样稍低信号,另见脑干、右枕叶片状长T1长T2信号,考虑左眼副视神经可疑,脑干、右枕叶脑梗死,部分软化(图2)。 FFA:臂-视网膜循环时间约11’,A-V 充盈时间约10’,视网膜萎缩变薄,视网膜血管迂曲,走行错杂。静脉早期,黄斑颞侧可见约3/4PD 大小的圆形稍低荧光区域,血管从上下颞鼻侧4个方向向外爬行,晚期该圆形区域荧光逐渐减弱,无明显渗漏但与主视盘血供关系显示不清,因患者屈光间质欠清,屈光度数高,后巩膜葡萄肿影响对焦,不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层面收集2个视盘血供改变信息。 OCT示黄斑颞侧可见类视盘凹陷样改变,该表面可见细线样膜覆盖,可疑内界膜。主视盘形态无特殊变化(图3)。视野:左眼生理盲点扩大,右眼残存颞侧视岛。诊断:左眼双视盘,双眼高度近视,双眼白内障。

  • 本刊对如何鉴定重复发表论文的声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 鉴定 重复发表 论文
  • 新版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关于文献类型与载体标志代码的规定

    作者:本刊编辑部

  • 2016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按单位名称的汉语拼音排序)

    作者:

  • 随机临床试验研究(CONSORT声明)中关于文题、摘要、前言、其他信息的对照条目

    作者:

  • 随机临床试验研究(CONSORT声明)中关于讨论部分的对照条目

    作者:

  • 血清Cys-C检测对妊高征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

    作者:成浩

    目的:探讨血清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检测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早期肾损害诊断价值。方法:将147例妊高征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中、重3个研究组,另将同期接受常规孕检的6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进行Cys-C、血尿素氮(BUN)、肌酐(Cre)3项指标的检测。结果:研究组Cys-C、BUN、Cre的平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不同病情程度分组的3项指标阳性率均以Cys-C增高,与BUN、Cre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Cys-C水平增高是妊高征早期肾损害诊断的参考指标,建议在妇产科临床进一步推广检测应用。

  • 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对高危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症状评价和急性加重风险的影响

    作者:高永红;夏敬文

    目的:探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对于高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临床症状评价和急性加重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30日出院的COPD患者90例,均为COPD D组。出院后40例应用吸入性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A组),50例未应用吸入治疗(B组)。记录患者出院后1年的临床资料(COPD评估测试量表即CAT评分,1年内急性加重住院次数等)。结果:应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的患者半年及1年后CAT评分较未用吸入治疗的患者显著改善(P <0.01)。应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治疗的患者1年内因急性加重住院次数也较未用吸入治疗的患者显著下降(P <0.05)。结论: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治疗可改善高危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加重入院次数。需要在基层医院加强相关教育。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妊娠全程替比夫定治疗的疗效及母婴阻断的有效性

    作者:陈芳;涂相林;陈川英;程全红;李欣;林学;幸泽斌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妇女妊娠全程使用替比夫定(LdT)抗病毒的疗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CHB妇女64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33例。两组婴儿均接受标准免疫预防,人工喂养。观察整个孕期生化、HBV标志物、HBVDNA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检测婴儿出生时、1、6及12月龄时HBVDNA、HBsAg及婴儿生长发育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孕24周及分娩前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孕12、24周及分娩前HBVDNA阴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48.39%vs.3.03%(P =0.000)、83.87% vs.6.06%(P =0.000)、90.32% vs.6.25%(P =0.000);两组婴儿在出生时HBsAg阳性率是12.90% vs.37.50%(P =0.025),出生后1、6、12个月均为0 vs.18.75%(P =0.035);HBVDNA阳性率在出生时是0 vs.21.88%(P =0.018)、出生后1、6、12个月均为0 vs.18.75%(P =0.035)。两组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HB患者妊娠全程使用LdT有较好的抗病毒疗效,可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无明显不良反应。

  • 癫痫发作患儿血清中IGF-1和NSE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吉翔;华芸;张学军

    目的:探讨小儿癫痫发作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对60例癫痫发作患儿、40例非癫痫发作患儿血清中的IGF-1和NSE进行检测,同时选取6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癫痫发作患儿血清中IGF-1和NSE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均 P <0.01),且IGF-1与NSE增高具有相关性(r =0.86,P <0.05);而非癫痫发作患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 >0.05)。通过ROC曲线分析IGF-1和NSE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IGF-1和NSE均对癫痫发作患儿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同时,两者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其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度,与单个检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血清中IGF-1和NSE浓度的联合检测可用于对癫痫发作的诊断以及与非癫痫发作的鉴别诊断。

  • 阿托品经鼻给药对早产儿眼底检查中眼心反射的影响

    作者:闫红珊;姚兰;潘芳;冯艺

    目的:观察术前经鼻黏膜给予阿托品用于早产儿全麻下行眼底检查对眼心反射和唾液分泌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矫正胎龄(46±5)周拟行眼底检查的早产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C组。麻醉前5 min A组经鼻给予阿托品0.02 mg/kg,C组经鼻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5 min(T1)、检查开始时(T2)、检查开始后2 min(T3)、5 min(T4)、检查结束时(T5)患儿的心率、SpO2、体温及患儿离室时(T6)唾液分泌量及体温。记录两组患儿术中眼心反射例数、眼心反射时低心率。结果:A组心率T1明显快于T0时(P <0.01)。 A组眼心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 <0.01),且眼心反射时A组心率减慢百分数明显低于C组(P <0.05)。A组唾液分泌量明显少于C组(P <0.05)。结论:早产儿行全麻下眼底检查前,经鼻黏膜给予阿托品可降低眼心反射发生率及其心率减慢程度,减少唾液分泌量且起效迅速、给药方式便捷无痛苦。

  • 阿托伐他汀联合甲钴胺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血脂的调控作用

    作者:关晖勇;黄眧海;陈愉快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甲钴胺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脂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口服甲钴胺片。分别检测两组CRP、Hcy和血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7和14 d后观察组CRP、Hcy、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其组内和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治疗后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甲钴胺可降低脑梗死患者CRP、Hcy和血脂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辛伐他汀对脓毒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uPA/PAI-1表达的影响

    作者:武晓灵;喻莉;龙鼎;达兴文;明章银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脓毒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uPA/PAI-1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内毒素组、辛伐他汀组,记录整个过程中左心室压力的变化。注射内毒素90 min后,从下腔静脉收集全血,并分离出中性粒细胞,以检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水平。结果:注入内毒素后,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室压力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心率均显著降低。而辛伐他汀则可以阻止LVSP、+dp/dtmax和心率的下降,但不影响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内毒素可引起中性粒细胞uPA含量的显著下降和PAI-1含量的上升,而辛伐他汀可减弱内毒素对中性粒细胞的上述影响。结论:辛伐他汀对于内毒素诱导的脓毒性休克的心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并且可以调控中性粒细胞uPA和PAI-1的表达。

  • 白细胞介素-4调控糖代谢相关基因LDH-A诱导前列腺癌细胞PC3的增殖

    作者:蔡志煅;陈果;付欣;叶剑恒;李博伟;江敏耀;钟惟德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4( IL-4)对前列腺癌细胞糖代谢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IL-4处理前列腺癌细胞 PC3,利用 RT-qPCR、Western Blot、细胞增殖实验( CCK-8)以及乳酸测定实验,观察 IL-4对乳酸脱氢酶A(LDH-A)的变化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经过IL-4处理的前列腺癌细胞PC3,LDH-A的mRNA表达量(P <0.05)、蛋白表达量(P <0.05)明显升高,并促进PC3细胞的增殖(P <0.01)和乳酸产生(P <0.01)。结论:IL-4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的糖代谢,上调糖代谢相关基因LDH-A的表达,从而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

  • 银离子对卡介苗菌株黏附硅胶管表面特性的影响

    作者:赵永彬;王永;赵亚群

    目的:研究银离子对卡介苗黏附硅胶管表面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将普通硅胶管与镀银硅胶管在卡介苗菌液中培养30 d,每3 d测定菌液OD值,绘制生长曲线;依据卡介苗分裂周期,在分裂不同代数时取出硅胶管并洗脱,于固体培养基上接种观察和记录查看菌落数量,绘制黏附曲线;电镜观察培养30 d的硅胶管细菌黏附情况。结果:镀银硅胶管组每次采样测定的OD值和菌斑个数均少于普通硅胶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电镜观察镀银硅胶管组卡介苗黏附数量也少于普通硅胶管组。结论:银离子可降低卡介苗菌株在硅胶管表面的黏附并且可抑制卡介苗的生长。

  • 下调叉头框转录因子C1对鼻咽癌5-8F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陈柏林;易世江;刘鹏;欧阳磊;雷迅

    目的: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C1(FOXC1)对鼻咽癌5-8F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FOXC1在永生化人鼻咽部细胞株NP69、鼻咽癌低转移潜能细胞株6-10B、鼻咽癌高转移潜能细胞株5-8F中的表达;应用siRNA干扰FOXC1在鼻咽癌5-8F细胞株中的表达,观察其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OXC1蛋白水平在细胞株NP69、细胞株6-10B及细胞株5-8F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0.04、0.72±0.06及1.0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5-8F细胞株中FOXC1表达下调后划痕实验显示其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显示其侵袭能力均明显减弱(P<0.05),且5-8F细胞株中Fibronectin和Viment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FOXC1可能通过改变Fibronectin、Vimentin的表达调节鼻咽癌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FOXC1可能成为分子治疗鼻咽癌的靶点。

  • 早期食管鳞癌与正常食管组织中微小RNA差异性表达的分析

    作者:郝志鹏;唐朗;王鹏;邓豫;蔡奕欣;张霓;李维娜

    目的:分析早期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组织的微小RNA(miRNAs)表达谱,找出具有显著表达差异的miRNAs并研究其对EC109增殖的影响。方法:微阵列技术(microarray)检测3对早期食管鳞癌和对应正常食管组织中miRNAs表达谱并进行分析,qRT-PCR法在另38对样本中对有显著表达差异的miRNAs进一步验证;将验证确定的miR-221、miR-222和miR-29a的模拟物(mimics)分别转染至食管鳞癌细胞EC109中, CCK8法研究高表达各miRNAs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微阵列技术共筛出53个与早期食管鳞癌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s,32个表达上调,21个表达下调;qRT-PCR法证实早期食管鳞癌中miR-29a的表达显著降低(P <0.05),而miR-221和miR-222的表达显著升高(P <0.05)。在EC109中高表达miR-29a可抑制细胞增殖(P <0.05),而高表达miR-221和miR-222均能促细胞增殖(P <0.05)。结论:早期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组织间存在miRNAs的表达差异,这些差异性表达的miRNAs可能成为食管鳞癌早期诊断的新靶点。

  • 槲皮素对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作用机制

    作者:汤海波;杨萍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检测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RR)、酸碱度(pH)、IL-6、IL-1β、TNF-α、JAK2、STAT3、p-JAK2、p-STAT3表达以及肺组织病理变化和干/湿比(D/W)。结果:槲皮素能明显减轻肺组织病理改变,降低PaCO2,RR,IL-6、IL-1β、TNF-α、p- JAK2和p-STAT3表达,增加PaO2,pH和D/W,但对JAK2和STAT3表达无影响。结论:槲皮素组预处理可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激活而改善气体交换功能,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 乙醛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林霞;李晓东

    目的:通过研究乙醛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酒精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机制。方法: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培养于含5%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中。以不同浓度的乙醛(0、50、100、200、400μmol/L)刺激HK-2细胞24 h。半定量RT-PCR法检测HK-2细胞中CTGF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CTGF的蛋白表达。结果: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正常HK-2细胞中有少量的CTGF基因和蛋白表达,随着乙醛浓度的提高,HK-2细胞中CTGF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升高,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乙醛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合成CTGF,可能促进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 静脉动脉化再植的血运监测特点

    作者:钱永明;张平;朱春平;肖锦春;王迅;周友清

    对断指远端动脉表现为毁损、管径过细或狭窄,常规无法再植,静脉动脉化为其提供了成功的再植思路[1-5]。传统的临床血运监测四大指标包括颜色、温度、皮肤张力和毛细血管回流,是判断再植术中、术后血运的主要依据,对指导再植成功有重要意义。自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笔者对13例18指进行静脉动脉化再植,总结其临床血运监测指标的特异性及其变化规律,为静脉动脉化再植血运处理提供经验。

  • 微伏级T波电交替对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作者:熊望琼;汪自龙

    长QT间期综合征(LQTS)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前者少见,后者多见。许多LQTS患者突发晕厥,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继而引起猝死。本文应用动态心电图(Holter)时域法测量LQTS患者的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旨在探讨其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

  • 喉罩全身麻醉用于小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董成燕;王郜;马加海

    用支气管纤维镜嵌入到肺段或亚段支气管水平,反复以无菌生理盐水和药物灌注、回收的方法来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肺不张、迁延不愈的哮喘等呼吸道疑难疾病的一项技术,被称为小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术[1](bronchoalveolar lavage, BAL)。BAL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的疾病有重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2]。随着小儿BAL在临床应用逐年增多,加之小儿生理解剖和难以合作等特点,其选用何种麻醉方式越来越引起麻醉医生的关注。本研究将喉罩静脉全身麻醉应用于小儿BAL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 原发性肝癌术后静脉系统栓塞的诊治

    作者:蒋水明;张其顺;卢海明;刘雷

    原发性肝癌术后静脉系统栓塞是肝切除术后少见的血管并发症,特别是对于术前伴有静脉主干癌栓的患者,明确栓塞是血栓还是癌栓至关重要,如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诊疗措施,常导致严重后果。本文回顾性分析4例原发性肝癌术后并静脉系统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早期诊断与治疗。

  • 牙半切除术联合固定修复保留患牙36例

    作者:陈虹;徒珂欣;田卓;来洁

    牙根折裂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根据折裂的部位,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本文采用牙半切除术联合固定修复治疗牙根折裂,取得了一定疗效。

  • 生物钟核受体与昼夜节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文彬

    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s, NRs)作为一类配体依赖型转录因子超家族,大多数成员受经典的配体激素调节,与相应配体及众多共调节因子相互作用后,导致转录的激活。另外,有部分成员被称为孤儿核受体,因为其在调节基因表达时不需要配体参与,或暂未发现相应配体。它们通常具有脂溶性激素受体的特征,能直接进入胞核调节基因的转录表达。生物钟核受体存在节律波动,不论是配体依赖型核受体还是孤儿核受体均对机体各种生理病理活动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生物钟可以通过调节NRs的转录活性从而调节多种代谢通路。本文阐述Rev-Erbα、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等NRs与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研究。

  • P13K/Akt信号通路及其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田忠;夏嫱;王新颖

    鼻咽癌是头颈部发病率较高且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很大的地域分布特点[1],东南亚国家发病率较高,在我国以华南地区居多[2]。研究[3]表明,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鼻咽癌的原发灶较为隐蔽,早期发病不明显,导致大多数确诊的鼻咽癌患者均已到中晚期。鼻咽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强,远端转移是鼻咽癌细胞的共性,也是其治疗失败的关键因素[4],目前多采用放化综合疗法对其进行治疗,但五年生存率仍只有34%~52%[5]。近年来发现,P13K/Akt信号传导通路与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通路的异常可导致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增强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能力以及远端扩散的能力等。目前,在肿瘤治疗的靶向研究中,P13K/Akt信号传导通路正逐步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P13K/Akt信号传导通路及其在鼻咽癌中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 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晓婷;刘东伟;刘章锁

    膜性肾病(MN)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原因之一。其病理表现以肾小球基底膜外脏层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IC)形成伴肾小球基底膜(GBM)弥漫性增厚为特点。病因未明者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约占80%,另有20%是由感染、肿瘤、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称继发性膜性肾病(SMN)。近年来,国内外关于IMN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从鼠Heymann肾炎模型制备成功开始,先后发现了中性肽链内切酶(NEP)、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醛糖还原酶(A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α-烯醇化酶及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等靶抗原。诸多文献均提出致病靶抗原、循环抗体、补体激活等在IMN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可能的机制为IgG与肾小球足细胞和(或)基底膜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激活补体,导致滤过屏障受损引起蛋白尿等症状[1],现将其做一综述如下。

  • 可变剪接在LPS/TLR4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陈泉;唐丹;王德明;肖继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是指因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导致机体多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失控性释放,可导致全身多个重大器官出现功能障碍,如急性肺损伤(ALI)、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过度的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无疑成为了预防和治疗SIRS的“中心环节”[1-2]。LPS/TLR4信号通路作为SIRS炎性反应机制的代表,一直是SIRS研究的核心环节。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转录水平,而转录后水平调控研究知之甚少。可变剪接是真核细胞转录后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方式,参与了人类90%以上基因表达的调控,贯穿细胞生命活动代谢的各个环节,包括炎症、肿瘤等[3-5]。近年来,随着可变剪接对LPS/TLR4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越发受到重视,将指导我们探索防治SIRS新思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将为此进行综述。

  • 高位截瘫患者腹部施压排痰的护理疗效

    作者:徐姝娟;罗琨

    目的:观察高位截瘫患者应用常规方法与常规加腹部施压法的排痰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脊柱外科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高位截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试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排痰,即雾化吸入加拍背震动法排痰;试验组在常规排痰法基础上应用腹部施压排痰法协助排痰。对应用2种排痰方法患者排痰前后的SpO2与肺部啰音变化、排痰量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排痰后SpO2显著升高,肺部啰音消失(减少)人数多于对照组,排痰量明显增加。结论:高位截瘫患者应用腹部施压法排痰效果显著。

  • 超前镇痛管理缓解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疼痛的效果

    作者:胡杏平;彭苑妮;张庆霞;何春香

    目的:观察超前镇痛管理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单个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共120例,采用随机分组单盲法将患者分为超前镇痛管理治疗组(帕瑞昔布组)和安慰剂治疗组(安慰剂组),以VAS评分法记录患者疼痛情况。分别用帕瑞昔布和安慰剂在患者入手术室前30 min静脉推注,记录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以高值为准。同时记录穿刺前及手术结束患者转为平卧位回到病房后共2个时点时,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评定患者对手术前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于手术后48 h内观察记录患者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评定患者对手术前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穿刺前及手术结束患者转为平卧位回病房后2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不良反应及满意度比较帕瑞昔布组均优于安慰剂组。结论:术前常规疼痛护理干预加静脉推注帕瑞昔布可发挥超前镇痛效应,能减轻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降低疼痛评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从而提高了患者住院的满意度。

  • 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单采减除白细胞治疗的护理

    作者:刘兴玲;吴远军;吴勇;陈宝婵;李惠森;刘艳;吴月勤

    目的:探讨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进行减除白细胞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采用COBE Spectra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实施减除白细胞治疗,治疗过程中动态调节白细胞分离界面、离心因子及白细胞采集泵流速,监测患者的心律、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防治低血钙反应,控制患者液体出、入量的相对平衡。结果:本研究对39例患者共进行了56次减除白细胞治疗,单次治疗运行时间(233.63±27.41)min,运转血量(12268.77±1978.25)mL,采集患者白细胞悬液容量(922.89±213.26) mL,治疗结束时增、减液体容量与患者总血容量的比值为(8.37±5.08)%,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钙反应者8例次(14.29%)。结论: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单采治疗运行过程中体外循环血量少,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一般较轻,容易防治。但减除白细胞治疗运行持续时间长,运转血量大,操作者的经验与减除白细胞治疗的效果密切相关。

  • 神经介导性晕厥的诊治进展

    作者:方萍;陈椿

    晕厥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短暂的大脑低灌注而引起的意识丧失,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临床症状,其具有发作迅速、持续时间短暂、一过性和自行恢复的特点。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占晕厥病因的绝大部分[1-2],虽然这是一种相对良性的疾病,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病因繁多,涉及多个学科,且其反复发作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具有较高致伤、致残甚至致死风险,令临床医生产生颇多困扰。本综述旨在为神经介导反射性晕厥的临床工作整理并提供一些诊疗思路。

  • 肝内胆管结石病治疗进展

    作者:刘子旭;曹迁;凌晓锋

    肝内胆管结石病是我国常见的胆道疾病,治疗后常出现结石残留、复发和胆道狭窄,导致胆管炎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有效的方法之一,治疗原则是去除病灶、取尽结石、解除梗阻、矫正狭窄、通畅引流和预留通道治疗复发。近年来,介入、内镜和微创等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立由胆道外科、消化内科和介入影像医师参与的多学科团队,根据患者肝胆系统的病理变化和病情,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新的趋势。

  • 精神心理障碍在心内科住院患者中的表现

    作者:张敏;李娜;杨军;郭涛

    目的:对本院近1年来开展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共病(双心医学)的临床工作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提供双心共病患者的基本数据。方法: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21个月内住院治疗的86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统计病种分布情况和各病种的焦虑抑郁构成情况,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在全体患者中,焦虑、抑郁、焦虑/抑郁及焦虑合并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8.6%、12.4%、51.0%、和7.9%。各病种中充血性心衰患者的抑郁发生率高,达24.6%;急性冠脉综合征、各种心律失常和高血压患者的焦虑发生率为39.6%~41.7%。无配偶、病程长、合并多种躯体疾病、心脏介入手术史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或抑郁的共同危险因素。结论:焦虑和抑郁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很常见,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心血管医生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达到双心同治。

  • 344例女性产后1年内意外妊娠人工流产调查

    作者:杨玉培;刘玉玲;郭沛沛;王文泽;芦红丹

    目的:提出更适合产后女性的避孕服务模式,弥补流产后关爱项目(PAC)对其宣教滞后的不足,以从根源减少产后意外妊娠人工流产,尤其是产后1年内。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来我院行人工流产的所有产后1年内女性的资料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产后1年内意外妊娠人工流产占同期人工流产的10.76%,占产后女性人工流产的19.98%,其中81.50%为高危流产;此次意外妊娠,未避孕者占56.10%,其中64.25%认为哺乳期或月经未规律时性生活少不会怀孕。绝大多数女性表示分娩医院没有对其进行系统避孕宣教并认为医院有必要进行。(2)年龄、职业、户籍、受教育程度、月收入、男方避孕态度,人流史均是产后1年内人流相关因素,男方避孕态度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医院应在女性孕期、分娩住院及产后复查的整个过程中均进行避孕宣教,产后1年内的避孕应作为宣教重点。此避孕服务模式将女性避孕宣教提前至孕产期接触医院期间,可大大减少产后意外妊娠人流,与PAC相辅相成,可全面提高我国女性生殖健康水平。

  • 常熟地区728例尿结石患者的尿石成分与24小时尿液分析异常的相关性

    作者:朱海亮;王竞;程静;范波

    目的:探讨常熟地区尿结石患者的尿石成分与24 h尿液分析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在常熟地区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的泌尿系结石患者中,选择有结石标本的728例患者,对结石标本进行尿结石成分分析,其中296例患者同时测定24 h尿液生化分析。结果:728例患者中,纯草酸钙结石278例(38.2%),以草酸钙结石为主要成分的混合性结石241例(33.1%),以碳酸磷灰石为主要成分的混合性结石71例(9.8%),以磷酸铵镁为主要成分的结石62例(8.5%),纯尿酸结石48例(6.6%)。其中含钙结石658例(90.4%),含碳酸盐结石373例(51.2%),含磷酸盐结石69例(9.5%)。296例患者中有24 h尿分析异常者196例(66.2%),其中低镁尿症128例(43.2%)、高钠尿症56例(18.9%)、高尿酸尿症36例(12.2%)、高钙尿症20例(6.8%)及高磷尿症2例(0.7%),低尿量126例(42.6%)。结论:低镁尿症、高钠尿症、高尿酸尿症、高钙尿症及低尿量是常熟地区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重要代谢因素;采取红外光谱结石成分分析结合24 h尿液分析,可对尿结石患者的病因做出相应诊断,对尿结石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实用医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