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

实用医学杂志

Th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실용의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5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25
  • 国内刊号: 44-119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46-4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苏焕群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miR鄄21对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FN鄄γ与IL鄄17的影响

    作者:郭慧;刘江华;李国娟

    目的:探讨miR-21在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干扰素-γ(IFN-γ)与白介素-17(IL-17)的影响。方法:采集60例1型糖尿病患者及60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 qRT-PCR 检测两组 PBMC 中 miR-21的表达;向 PBMC 中转染 miR-21,ELISA 检测 PBMC 分泌IFN-γ与IL-17情况。结果:1型糖尿病患者 PBMC 中 miR-21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增加 1型糖尿病患者 PBMC 中 miR-21的表达,IFN-γ与 IL-17的分泌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5或<0.01)。结论:miR-21在 1型糖尿病患者 PBMC 中的表达下降,并可抑制 PBMC 中IFN-γ与IL-17的分泌。

  • 105例恶性肿瘤125I粒子治疗后18F鄄FDG PET/CT影像分析

    作者:马潞娜;李立伟;王骁

    目的:采用18F-FDG PET/CT检查对105例全身恶性肿瘤125I粒子治疗后的近期及远期效果进行观察、监测,并对其影像学表现与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方法:105例恶性肿瘤患者,包括颌面部肿瘤81例、前列腺癌患者15例、肺癌2例、食管癌3例、肝癌4例。经125I粒子治疗前和(或)后接受18F-FDG PET/CT检查患者共计105例218例次,其中单次检查40例、两次检查29例、3次以上检查36例,采用 SIEMENS BIOGRAPH 16 PET/CT检查仪进行局部或全身扫描,计算治疗前后SUV降低率。结果:治疗后3个月PET/CT复查显示:局部CMR 16例占34%,大SUV降低均在75%以上,局部PMR者为25例占53.2%,SUV 降低25%~75%, SMD 6例占12.8%,SUV 降低<15%;治疗后6个月复查显示:CMR 39例占68.4%,PMD 10例占17.6%,PMR 6例占10.5%,SMD 2例;治疗12个月时 CMR 者占66.7%,PMD 20%,PMR 10%,SMD 3.3%;24~36个月CMR者占58.8%,PMR和PMD各2例占11.8%,SMD 3例。结论:18F-FDG PET/CT 检查可以更加准确、客观地评价125I 粒子治疗后的局部控制率、残留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进行治疗后再分期,为将来依靠生物靶区制定粒子种植计划提供准确信息,进一步降低局部残留复发几率,提高局部控制率。

    关键词: 肿瘤 125I PET/CT
  • 不同放疗剂量同期化疗治疗不能手术食管癌的临床分析

    作者:周明镇;余元祥;郭竑;李东升

    目的:观察不同放疗剂量同期化疗治疗不能手术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1日至2007年6月31日,我科收治的可分析的初治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结果,全组共78例,根据不同放疗剂量分为高剂量组( DT >50 Gy ,平均64 Gy )和低剂量组( DT 50 Gy ),其中低剂量组43例,高剂量组35例。化疗主要采用 PF 方案,DDP 75 mg/m2 d1+5-FU 500~600 mg/m2 d2~5,于放疗开始第1、28、49、70天应用,共2~4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以及生存率情况。结果:高剂量组的完全缓解率和有效率与低剂量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0.861)。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34.3%、25.7%和76.7%、41.9%、30.2%,中位生存期分别是19个月和22个月,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61)。高剂量组3、4度骨髓抑制较低剂量组发生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级放射性食管炎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0)。结论:放疗合并同期化疗治疗食管癌时,低剂量(50 Gy )放疗可以达到与高剂量(50 Gy 以上)放疗近似的临床效果,而低剂量组毒副反应较轻。

  • 右半结肠癌行完整结肠手膜切除术和传统根治术近期疗效的分析

    作者:孔琦;王道明;胡凯峰;朱家胜;姚凯;夏亚斌

    目的: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在右半结肠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7例行CME治疗的右半结肠癌患者和同期行传统根治术治疗的32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评价手术质量,对比短期疗效。结果:CME组达到优层面切除26例(96.3%),显著高于对照组14例(43.8%),淋巴结清扫平均总量 CME 组明显多于传统结肠癌根治术,阳性淋巴结检出率CME组Dukes A 期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Dukes B 期和C期患者阳性淋巴结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ME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根治术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ME手术通过高质量的标准化手术完整切除结肠系膜并大化地清扫淋巴结,从而提高结肠癌的手术疗效,且不增加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临床上值得推广。

  • 巨噬细胞极化及其在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相关性

    作者:储莉;刘伏元;王烈成

    目的:探究巨噬细胞极化途径与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6年7月至2014年7月行手术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动脉血管石蜡包埋标本80例,及同期行手术治疗的非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石蜡包埋标本20例,进行IL-10和IL-12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统计标本来源患者的信息进行IL-10和IL-12蛋白与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理相关性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IL-10蛋白在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标本中低表达,而IL-12蛋白在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标本中高表达。统计分析发现血管腔狭窄面积越大、血管阻塞越严重,IL-10的阳性率越低且阳性反应强度越小;而IL-12阳性率越大且阳性反应强度越大。 IL-10的表达与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呈负相关性,rs =-0.536,P <0.01;而IL-12的表达与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呈正相关性,rs =0.477,P <0.01。结论:巨噬细胞在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病变血管组织中极化为M1表型。巨噬细胞极化为M1表型很可能是加剧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根本机制之一。

  •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初100例的学习曲线及经验

    作者:刘丰平;赵红卫;陈海丹;罗茗刈

    目的:分析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并对其手术经验进行总结。方法:2010年7月至2012年3月,通过椎间盘镜治疗初10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时间系列先后顺序分为4组(A、B、C、D组),前3组每组30例,D组10例,对各组手术中手术时间、手术出血、中转开放或再次手术、并发症、术后疗效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4组平均每例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被统计,其中A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较B、C、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B组较C、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出现6例不利事件,B、C组各1例并发症,D组无手术并发症;4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12个月腿痛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改善(P <0.01)。结论: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在30例左右达到平台期;穿刺定位、黄韧带切除、解剖标志的辨认和防范神经根硬脊膜损伤是初期操作椎间盘镜关键的步骤。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母婴传播阻断临床探讨

    作者:李晶;李征;郭晓峰;陈捷谐;梁丽;戴卫东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母婴传播的阻断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110例HIV阳性孕妇的临床资料。通过采取抗病毒治疗、选择性剖宫产和人工喂养等措施进行母婴阻断,比较CD4+T 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组和<200个/μL组的不同妊娠结局。观察婴儿出生后18个月龄以上HIV抗体情况。结果:(1)110例HIV阳性孕妇实行药物阻断102例,阻断率92.72%,分娩方式选择剖宫产106例,阻断率96.36%,112例新生儿全部实行人工喂养,阻断率100%。(2)CD4+T淋巴计数分为>200个/μL组(84例)和<200个/μL组(26例), 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 组中,贫血、早产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200个/μL 组;新生儿低体重儿和 FGR 的发生率明显低于<200个/μL 组,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3)112例婴幼儿均已满18个月,定期随访88例,随访率78.58%,随访的88例婴儿HIV抗体均为阴性。结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母婴阻断措施是控制儿童艾滋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 大肠息肉切除术后电凝综合征的临床转归与危险因素

    作者:黄丽韫;毛华;余建林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电切术后电凝综合征(PPCS)的临床转归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2013年于我院行内镜下大肠单发息肉切除术的5476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相关因素、息肉相关因素及治疗方式等,获得电凝综合征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转归,并应用 Logistic 回归筛选其危险因素。结果:5476例患者中有46例出现大肠PPCS(0.84%),所有患者均通过内科保守治疗治愈。所有PPCS患者平均禁食、住院及应用抗生素时间分别为(3.0±2.1)、(5.6±3.2)及(7.3±3.4) d。病死率为0。 Logistic 回归得出高血压,大病灶,无蒂样外观为大肠息肉切除术后电凝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黏膜下注射为其保护因素。结论:电凝综合征死亡率为0,高血压患者、大病灶、无蒂样外观及黏膜下注射与大肠PPCS显著相关。对高危患者进行黏膜下注射、术后密切观察是必要的。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比较

    作者:马雪;胡占升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对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借鉴资料。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急性胆囊炎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患者共13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开腹胆囊切除术组( A 组)7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 B 组)60例,比较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的术后住院时间较开腹胆囊切除术组明显缩短(P <0.05),且术后并发症较开腹胆囊切除术组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安全有效,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比较,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乳腺癌分子亚型对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作者:覃舒婷;莫军扬;周韬

    目的:探讨乳腺癌分子亚型对新辅助化疗(TE方案)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接受TE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依据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将患者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 型、HER 2+型和Basal-like 型。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结果:basal-like、HER 2+型的临床完全缓解率分别为44.8%、50.0%,显著高于 Luminal A 型(15.2%)和Luminal B型(22.2%),P <0.05; basal-like、HER2+型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1.0%、27.8%,显著高于 Luminal A 型(4.5%)和 Luminal B 型(5.6%)(P <0.05); basal-like 与 HER 2+型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7.8%、82.8%)、3年总生存率(83.4%、89.6%)显著低于 Luminal A 和 B 型的无瘤生存率(92.0%,91.6%)和总生存率(97.3%,94.4%)(P <0.05)。结论:分子分型可作为TE方案治疗乳腺癌疗效和预后的预测因子。 basal-like及HER 2+型对化疗更敏感,但3年生存率较差。

  • 不同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

    作者:邢长英;邵红芳;方璐;边疆;王利红;陶敏芳

    目的:探讨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结局的影响,以提高IUI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84个IUI治疗周期,分别采用自然周期、氯米芬、氯米芬+尿促性腺激素、来曲唑、来曲唑+尿促性腺激素、尿促性腺激素治疗,比较自然周期组与促排卵组、不同促排卵方案组之间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自然周期组妊娠率为9.33%,促排卵周期组妊娠率为13.27%,促排卵组的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促排卵组之间的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促排卵药物的使用是影响人工受精妊娠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促排卵方案之间IUI治疗结局无差异。

  • 炎症营养指数与胃癌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杨;陈佛来

    目的:研究炎症营养指数( INI )与胃癌术后复发的关系,并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78例术后复发和64例术后无复发的胃癌患者,根据血清白蛋白和 C 反应蛋白比值计算 INI ,分析 INI 与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 )曲线分析 INI 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运用 Kaplan-Meier 曲线和Cox 回归模型分析 INI 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复发组的 INI 较小,肿瘤直径较大,分化程度较低,浸润较深和 TNM 分期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INI 预测胃癌复发的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79.5%,临界值为0.36,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低 INI 组的病理特征均差于高 INI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 INI 预测胃癌预后的敏感度为65.9%,特异度为66.8%,临界值为0.34,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低 INI 组预后差于高 INI 组(48.8% vs 25.0%,P <0.01),INI 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78,95% CI:1.34~2.59,P <0.01)。结论:INI 与胃癌的病变特征紧密相关,是判断胃癌复发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 糖尿病合并菌阴肺结核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

    作者:程武;谭守勇

    目的:探讨并初步建立糖尿病合并菌阴肺结核的诊断评分系统,为基层结核病防治机构提供快速的临床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节约诊疗经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糖尿病合并初治涂阳确诊肺结核患者150例作为病例组,肺部感染患者100例为对照组,收集其一般情况、症状、胸部 X线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信息,进行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再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中独立预告因素的β系数建立诊断评分系统。结果:结核中毒症状、咳嗽、PPD 阳性、上肺为主、空洞、多肺野共6个变量终进入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建立诊断评分系统。取得分11为分界点,得分≥11为肺结核患者的可能性大,11分以下为非结核患者的可能性大。结论:评分系统可作为糖尿病合并初治涂阴肺结核的诊断预测工具,帮助临床规范地快速诊断活动性肺结核。

  • 华南地区172例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KRAS突变分析

    作者:仇秦威;罗凯;贺智敏

    目的:完善华南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 KRAS 基因突变谱,探讨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直接测序法对172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DNA的EGFR 18-21外显子和 KRAS 2号外显子进行突变鉴定并分析。结果:EGFR 和 KRAS 在本群体中突变率分别为32%(55/172)和8.1%(14/172),其中热点突变为EGFR 19号外显子缺失,21号外显子L858R和KRAS 12位密码子点突变。女性、无吸烟史患者与男性、吸烟者相比,EGFR突变率显著增高,而KRAS突变率显著降低。腺癌患者EGFR突变率显著高于非腺癌患者,KRAS突变则无显著差别。结论:华南地区人群EGFR具有丰富的突变谱。完善该地区的突变数据库,确证各种突变对TKI的治疗敏感性的影响,对靶向治疗在 NSCLC 患者中更深入、广泛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新型氧化应激标记物AOPP在2型糖尿病眼肌麻痹中的作用

    作者:冯学问;陈正君;林海洋;周海金;吴伟林;王琳琳;鲍贤俊;金友雨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氧化应激标记物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在2型糖尿病眼肌麻痹(DOMP)中的作用,为DOM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分析58例DOMP和5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受试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及血脂指标(TG、TC、HDL 及 LDL),采用稳态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 AOPP 水平。建立多因素非条件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模型,筛选 DOMP 的独立影响因子。结果:单因素分析,DOMP组AOPP、TG、LDL、FPG、FINS、HbA1c 及HOMA-IR均高于单纯T2DM组,而HDL、HOMA-β、ISI 低于单纯T2DM组(均P <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只有 AOPP 是 DOMP 的独立影响因子(OR =3.01, P =0.002)。结论:AOPP 可能参与 DOMP 的发病,可以将其作为监测 DOMP 的发生,评估DOMP程度的指标之一。

  • 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李新宇;张海云;何荣琦;张万飞;许荣誉

    目的:探析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肺癌患者100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进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疗法,对照组进行传统开胸肺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各项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进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少,可靠安全,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X2和β鄄catenin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作者:王巍;孟灿;李庆华;梁亮;何红华;吴国才;刘佳;杨志刚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患者CDX2与β-catenin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43例初诊ALL患者CDX2及β-catenin mRNA的表达,以3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ALL组CDX2 mRNA表达阳性率为93%,对照组无表达(P<0.01);β-catenin mRNA在两组均有表达,但ALL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CDX2、β-catenin mRNA表达均与初诊时白细胞数、LDH水平呈正相关(P<0.01)。ALL患者获得CR时,CDX2 mRNA、β-catenin mRNA表达显著下降,复发时两者均增高。相关性分析显示,ALL患者CDX2与β-catenin 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35, P=0.000)。结论:ALL患者存在CDX2基因过表达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且CDX2与β-catenin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 血管迷走性晕厥193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蔡高军;翁伟进;师干伟;杨丽萍;彭飞;薛社亮

    目的:通过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193例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证实的 VVS 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发病诱因、晕厥先兆及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资料。提取HUTT检查阴性的晕厥患者的HRV数据。结果:193例VVS患者中女性多见,共114例(59.1%)。常见反应类型为血管抑制型(VD)101例(52.3%),其次为混合型(MX)77例(39.9%),心脏抑制型(CI)仅15例(7.8%)。153例(79.3%)患者晕厥前有诱因。156例(80.8%)患者有先兆症状,其中胸闷79例(50.6%)、头晕54例(34.6%)和全身出汗52例(33.3%)为常见的3个先兆症状。VVS组大频域功率小时显著低于对照组。3种不同反应类型组间比较时,CI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均低于VD组和MX组,除rMSSD 的 CI 组与 VD 组以及大频域功率小时的 CI 组与 VD 组比较外,差异均有显著性;VD 组和MX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充分认识 VVS 的诱因和晕厥先兆表现,结合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识别VVS患者。

  • 胆道联合静脉超声造影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价值

    作者:王峰;徐琳;刘仁民;司芩

    目的:评价胆道联合静脉超声造影检查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43例患者经增强CT或MRI诊断为恶性梗阻性黄疸,在手术前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并予以常规超声、静脉超声造影和胆道超声造影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常规超声、静脉超声造影、胆道超声造影、胆道联合静脉超声造影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符合率。结果:43例患者中,常规超声、静脉超声造影、胆道超声造影、胆道联合静脉超声造影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1%(31/43)、83.7%(36/43)、81.4%(35/43)及93.0%(40/43)。其中胆道联合静脉超声造影的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常规超声(P =0.021),而单独的静脉或胆道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94和0.307)。结论:胆道联合静脉超声造影可全面评估梗阻部位胆管的腔内和腔外的情况,提高超声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诊断符合率,有效判断手术的可切除性,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作者:柳百炼;熊鹰;顾邵;李群辉;李海峰;肖甲宇;王大兴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手术技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行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0例,其中男182例,女118例;年龄16~82岁,平均45岁。所有患者均经腰椎动力位片证实无手术节段腰椎失稳。手术方式采用PTED技术中的YESS技术137节段,TESSYS技术246节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和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入院时和椎间孔镜术后当时、3月及1年进行评分,评估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结果:其中120例患者获得1年的随访。术后当时、3个月及1年的VAS评分分别为1.74±0.76、1.65±0.74及1.56±0.77,均显著低于术前的8.57±0.71(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Macnab疗效评定优92例,良17例,可8例,差3例,术后优良率均为90.8%。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在多方面具有微创优越性,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双能量CT虚拟平扫及CTA在宫颈癌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曾宪春;杨艳;匡贵榕;王玉权;王谦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及CT血管显影(CTA)在宫颈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经病理确诊宫颈癌患者用双源CT行常规平扫、动脉期扫描及实质期双能量扫描。比较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CNC)图像上显示的宫颈病变、臀大肌及膀胱的平均 CT 值、SNR、CNR、图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及对病灶的显示。同时应用双能去骨获得盆腔CTA图像,直观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和肿瘤供血动脉。结果:与常规平扫相比,双能量扫描方案辐射剂量ED低于常规扫描方案(P <0.05),剂量约降低31.4%。虚拟平扫所测器官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图像SNR、CNR、图像质量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图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绝对评分虚拟平扫图像低于常规平扫,但均在3分以上,能达到诊断要求;两种图像对病变的大小、位置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双源CT盆腔成像中,双能量虚拟平扫具有取代常规平扫的可能,减少1次平扫的放射剂量,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及病灶检出的情况下降低了辐射剂量,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高场MR扩散加权成像在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与b值优化

    作者:彭俊琴;汤日杰;张海南;周建伟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及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优化佳 b 值。方法:收集3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比较不同b 值DWI扫描(b =400,600和800 s/mm2)下不同组织学类型NSCLC间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差异。结果:b =600 s/mm2时获得的ADC值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大(0.892)。结论:b =600 s/mm2时,DWI对SCLC和NSCLC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InterTan 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00例

    作者:刘欣伟;赵勇;周大鹏;刘兵;马鑫;项良碧

    目的:探讨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我科应用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记录手术时间、失血输血量,采用改良Harris 髋部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1±18) min,手术平均失血量(291±131) mL,58例术后输血(1.97±0.5)单位红细胞悬液,平均住院时间(14.8±4.5) d,随访6~15个月,全部病例均获得骨愈合,未出现各类并发症。改良Harris髋部功能评分(75.1±13.4)分。结论:InterTan髓内钉具有股骨头颈防旋、加压的生物力学特点,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好的内固定的治疗方式。

  • 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球形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作者:吴敏;胡竹林;肖丽波;薛黎萍;李云琴

    目的:探讨23G 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球形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6例(36眼)球形视网膜脱离病例,接受23G 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随访裂隙灯、眼压、佳矫正视力、间接检眼镜检查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9~18(12.7±2.1)个月,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97.2%(35/36眼),1眼在术后视网膜未完全复位,2周后下方发现新裂孔,行巩膜外扣带术后视网膜复位。末次随访佳矫正视力显著高于术前,除术中手术切口渗漏缝合 6眼(16.7%),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9眼(25.0%),前房少量积血 1眼(2.8%),晶状体羽毛状混浊5眼(13.9%)外,未出现医源性裂孔、脉络膜脱离、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球形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

  • 脱髓鞘假瘤20例临床特征及MRI诊断

    作者:范伊哲;任翠萍;石晓莹;李莹;肖翠萍;任仙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假瘤的临床特点及MRI影像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临床证实的脱髓鞘假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图像,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0例脱髓鞘假瘤患者均表现为头痛、头晕、肢体异常或视力障碍,发病年龄为7~58岁。 MRI检查均提示病变表现为局限性肿块,12例呈均匀长 T1长 T2信号,7例呈不均匀长 T1长 T2信号,1例呈等T1长T2信号,18例弥散受限。14例行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强化,其中9例为开环状强化,2例为斑片状强化,2例呈结节样强化。 2例行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 MRS)检查,提示NAA峰降低,Cho峰升高,出现Lac峰。 MR灌注成像(MR perfusion imaging, PWl)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降低,平均通过时间及峰值时间延迟。1例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扫描,提示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未受损。1例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提示病灶区可见扩张的小静脉血管影。5例激素治疗后MRI复查病变范围缩小,2例误诊为胶质瘤,术后病理证实为脱髓鞘假瘤。结论:脑内脱髓鞘假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临床遇到占位病变不典型时应考虑到脱髓鞘假瘤的可能,对疑似病理可以进一步行高级影像学检查以帮助鉴别诊断,如波谱、灌注等,必要时经临床治疗后观察,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对患者造成不可复的损伤。

  • 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

    作者:侯玉武;赵东宁;李艳培;张龙

    患者男,22岁,发现额部包块半年。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右额部发迹外可见约4cm×4cm 包块,无红肿,质硬,边界清,无活动,无波动,听诊未闻及杂音。余查体无异常。辅助检查:CT 扫描肿瘤呈稍高密度影,局部颅骨内外板障呈虫蚀样破坏。 MRI 扫描肿瘤组织 T1W1及 T2W1均呈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术前诊断:右额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前行 CT薄层扫描,确定切除颅骨范围,并根据三维重建结果定制塑形钛网。手术取冠状切口,暴露肿瘤呈灰红色,全切肿瘤及周围1 cm 颅骨,硬脑膜未侵及,钛网一期颅骨成形,术后1周拆线出院。术后病理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

  • 巨大阴道平滑肌瘤1例

    作者:陈明;王艳艳

    患者女,31岁,未婚,月经规则。发现阴道块物脱出2d 入院。现病史:患者智力低下,2 d 前家属发现阴道块物脱出伴下腹部不适,增加腹压时有尿液溢出。妇科检查:外阴可见一约20 cm ×15 cm ×15 cm 大小包块脱出于阴道外,质中,色褐,表面破溃,有异味,活动度尚可,可触及一直径约为1 cm 蒂部,来源不明确。

  • 心肌桥并阵发性室上速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

    作者:张爱文;丁振江;侯瑞田;巨名飞

    患者男,49岁,主因间断心悸伴胸痛4年入院。患者近4年间断心悸,心跳加快,具有突发突止的特点,每次持续0.5~1 h 缓解,发作时均伴有胸骨后闷痛。本次入院前再次心悸发作,持续不缓解,心悸2h 时伴胸骨后闷痛,并向双肩放散,出现胸闷、气短、大汗,症状共持续达27 h ,心悸消失,胸痛缓解,来院时患者已无不适症状。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Ⅰ、aVL、V3~V6导联ST段压低0.1~0.2 mV,T 波倒置。查肌钙蛋白0.14 ng/mL。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个月。诊断:(1)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100 mg,1次/d 抗血小板聚集、硝酸异山梨酯10 mg,3次/d 抗心肌缺血、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抗动脉硬化治疗。患者仍间断心悸发作,发作时心电图提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提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心肌桥,血管未见狭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房室结双径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成功。随访患者心悸、胸痛无复发,心电图正常。

  • 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作用

    作者:刘笃秋;夏中华;潘迪华;蔡彬;周天天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慢血流( coronary slow flow , CSF )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c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为CSF的患者61例,分为A组(30例)和B组(31例),B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 治疗4周。研究CSF患者治疗前后cEPCs的数量及功能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能显著增加CSF患者cEPCs的数量,同时也显著改善其cEPCs 的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增殖能力。结论:短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增加CSF患者cEPCs的数量且伴随着cEPCs功能的改善。

  • 戈舍瑞林对绝经前乳腺癌患者辅助化疗期间卵巢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任国华;马玫丽;安玉姬;盛立军

    目的:观察戈舍瑞林对绝经前乳腺癌患者辅助化疗期间卵巢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40例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年龄均<40岁,分为试验组(化疗+戈舍瑞林)和对照组(化疗),每组20例。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后正常卵巢功能的恢复率及月经恢复时间。结果:4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恢复正常卵巢功能的比率分别为75%和50%(P =0.013),中位月经恢复时间分别为4.65个月和6.65个月(P =0.0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化疗期间使用戈舍瑞林有效保护卵巢功能,增加恢复正常月经的比率,缩短正常月经恢复时间,耐受性良好。

  • 基于光动力疗法的吲哚菁绿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光毒性

    作者:周少博;洪海峰;谭娟;李辉

    目的:研究体外吲哚菁绿(ICG)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等量密度接种于96孔板中培养,按加入ICG的剂量不同分成0、50、100、150、200和250μmol/L组,共6组,每组8孔,其中4孔用波长为810 nm能量密度为24.0 J/cm2的半导体激光照射,另4孔不照射作对照。24 h后用MTT法测量各组细胞的存活率,并对细胞染色镜检。结果:在810 nm的激光照射下,含有ICG的各组内皮细胞的存活率较未照射组显著下降(均 P <0),且随着 ICG 浓度的升高,光照组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P <0)。当ICG的剂量超过150μmol/L时,细胞的形态变化从凋亡为主转变为坏死为主。结论:适当剂量的ICG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望成为新生血管性疾病的一种新的治疗药物。

  • 低氧对苯肾上腺素诱导的豚鼠肠系膜动脉收缩反应的影响

    作者:刘欢;马翔;王艳萍;田镇溥;朱贺;李新芝;李丽;司军强;马克涛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低氧对苯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 PE)诱导的豚鼠肠系膜动脉收缩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压力肌动图技术,在急性分离的豚鼠肠系膜动脉2级血管(直径300~400μm)上,观察20、40和60 min低氧(95% CO2和5% O2混合)对内皮非依赖的血管收缩剂PE收缩血管直径的影响。结果:PE(0.1~100μmol/L)可以浓度依赖性收缩豚鼠肠系膜动脉。低氧引起生理盐溶液pH值从7.4下降到6.3。低氧能显著抑制PE引起的血管收缩幅度,用正常生理盐溶液洗脱20 min此抑制作用仍难以恢复。低氧抑制PE 引起的肠系膜动脉的收缩反应具有时间依赖性,抑制程度依次为低氧60 min >40 min >20 min。将生理盐溶液pH降低至6.3也可抑制PE对血管收缩的作用。结论:低氧能够时间依赖性地抑制PE对豚鼠肠系膜动脉的收缩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H的下降有关。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不同组织中17β-雌二醇的表达情况

    作者:王俊玲;黄思敏;魏秋实;谭新;邓伟民

    目的:通过检测17β-雌二醇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索非性腺源性雌激素的分泌情况,为进一步研究BMSCs的生理功能以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Elisa法检测0、24、48 h时BMSCS培养上清及细胞裂解物中的17β-雌二醇水平。选取SD大鼠不同组织,称重后物理破碎,Elisa法检测不同组织中的17β-雌二醇含量。结果:48 h培养上清中17β-雌二醇浓度较24 h培养上清中明显升高(P<0.05)。卵巢及软骨组织中17β-雌二醇的浓度高于其他组织,但不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鼠BMSCs可自身合成及分泌17β-雌二醇,其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时间成正比,但对其自身或周围组织是否具有自分泌或旁分泌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大鼠不同组织中17β-雌二醇浓度无明显差异,说明其旁分泌现象可能普遍存在且无性腺依赖性,但是否由该被测位点分泌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这种非性腺源性的雌激素可能会成为绝经后参与骨代谢并维持女性骨骼健康的主要雌激素来源。

  • 3种植骨融合方法对邻近节段应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陈纪宝;国华;盈梅;奚春阳;闫景龙

    目的:建立3种腰椎植骨融合方法(新型腰椎后路植骨融合、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后路椎间植骨融合)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比融合邻近节段的压应力变化。方法:螺旋CT扫描后并对图像行预处理,利用Mimics、 HyperMesh及Geomagic Studio 逆向工程软件建立3种植骨融合的有限元模型,并用ABAQUS 有限元处理软件进行有限元运算。结果:腰椎行植骨融合术后,各腰椎整体平均刚度(EF)均升高,椎间植骨模型EF升高为明显。融合后临近节段间盘应力均有增加,其中上位临近节段后伸及旋转时,椎间植骨模型应力大,与其余两种模型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屈时,横突间植骨应力大,新型植骨应力小,三者间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侧屈时,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下位临近节段前屈及后伸时,椎间植骨模型应力大,新型植骨应力小,三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侧屈及旋转时,三者间应力差距较小,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3种植骨融合术后腰椎的平均 EF 均增大,椎间植骨增大明显,横突间植骨与新型植骨增大较小。融合术后临近间盘应力均增大,椎间植骨应力大,新型植骨与横突间植骨较小。

  • 同一患者中甲状腺良性瘤与癌组织DNA甲基化差异基因的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分析

    作者:顾龙;蔡良良;刘国彦;阮润生;曾骥孟

    目的:研究同一患者体内甲状腺良性瘤与癌组织在 DNA 甲基化方面的差异,从而揭示 DNA 甲基化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方法:使用基因甲基化芯片技术对同一患者的并发甲状腺癌、甲状腺良性瘤组织样本的基因组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对筛选出的差异化显著的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功能基因的信号通路,并针对与甲状腺癌明显相关的信号通路进行分析讨论。结果:甲状腺的良性瘤与癌在DNA甲基化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参与恶性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包括T细胞受体的信号通路,Jak-STAT 信号通路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等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结论:研究得出炎症的相关生物信息学通路与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的阐明与潜在药物靶点的选择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 干细胞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并下肢周围动脉病前后内皮微粒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丁胜;赵湜;王中京;张旭艳

    糖尿病周围动脉病(PAD)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对于干细胞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研究为PAD 的治疗提供了干细胞移植的新疗法。2型糖尿病并下肢 PAD 患者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内皮细胞在激活或凋亡过程中能释放内皮微粒(EMP),增多的 EMP 能独立预测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受损情况[1]。既往研究多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PAD 疗效,但移植治疗带来的下肢缺血改善是否可以降低EMP 水平, EMP 计数与 PAD 程度相关性如何,是否具有评价PAD 程度的临床价值,国内外尚未见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尝试探讨这些问题。

  • 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弯的非内固定手术治疗

    作者:夏冰;刘福云;郭永成;武慧玲;李新伟

    先天性脊柱侧弯是由椎体的发育异常导致,如椎体分节不良和形成障碍等,其中由椎体形成障碍出现的半椎体是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弯的主要原因。该病虽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但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和医学知识的普及,大多数先天性脊柱侧弯在婴幼儿甚至胎儿期就可以得到诊断。这类患儿如早期行脊柱内固定治疗,可能会面临出血多、椎弓根器械切割、脊柱生长受限、多次手术等情况,手术风险较大、并发症较多,严重者危及患儿生命安全。那么对这一阶段的患儿能否采用较小的手术干预而达到相对满意的矫形效果呢?本文就这一目的,结合既往治疗经验,分析如下。

  • 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

    作者:古雨浓;高博;杜璠;王林林;霍小宝;刘志斌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疾病,占脊柱骨折的40%以上,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胸腰段脊柱单椎体骨折;伤椎椎弓根基本完整;椎体无明显骨质疏松;无其他部位损伤及其他疾病。根据上述标准共收集53例,Frankel 分级均为 D 或 E。跨伤椎固定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23~58(43.9)岁。损伤部位:T111例, T126例,L113例,L29例。按AO分型:A3.1型22例,A3.2型 3例,A3.3型4例。经伤椎固定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4~63(41.0)岁。损伤部位:T126例,L19例,L27例,L32例。按AO分型:A3.1型19例,A3.2型2例,A3.3型3例。

  • 运用微创技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0例

    作者:严冬华

    下肢静脉曲张属于常见疾病,大多数成年男性与女性均会患上大隐静脉曲张疾病,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站立、遗传、重体力活动过度以及其他原因造成腹腔压力提升,其治愈的重点在于避免血液返流。以前均采用高位结扎和抽剥为主的手术治疗方式,其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防止复发,然而其手术伤害较大、术后瘢痕明显、康复时间较长等原因导致临床治疗效果较差[1]。近年来,我院开展多例小切口分段切除微创术,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旋后位石膏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分析

    作者:樊晓臣;翁柳杰

    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及骨的脆性增加,轻微外力或者跌倒即可导致桡骨远端骨折,尤以女性多见[1]。2010年2月至2013 年2月,我院骨科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了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及外固定架固定3种方法进行治疗,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 空腹和餐后甘油三酯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进展

    作者:陈立震;姜曼;姜平;辛永宁;宣世英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是一个严重危害我国公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1]。CVD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逐步增加,于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CVD的发病风险变得至关重要,然而CVD风险不断增加的机制尚不明确。研究[2-3]认为CVD 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肥胖及吸烟饮酒等。当前CVD的标准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干预和药物治疗,旨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胆固醇和血压等,均不能使高危人群的CVD风险“正常化”[1]。近年来,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在CVD 发病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大量研究[4-8]证实TG 是CVD 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空腹TG还是餐后(或非空腹)TG才是CVD的独立危险因素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9],本文综述了目前TG 与CVD风险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旨在明确TG在CV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指导临床降低CVD的风险和发病率。

  • 体外肝细胞三维培养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志栋;高毅

    肝细胞体外培养如何能长时间维持肝细胞分化表型及功能活力,是目前生物人工肝研究关键问题之一。体外培养细胞功能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模拟体内细胞环境,由此,众多研究学者提出体外肝细胞三维培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内外在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使体外肝细胞培养功能活力、细胞分化表型维持时间都大大延长。本文就近年来体外肝细胞三维培养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展望做一简要综述。

  • 血管生成相关miRNAs与子痫前期

    作者:许敏;吕述彦

    MiRNAs 是一类长度约9~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 ,由60~110 nt 的内源性转录前体经过 Drosha酶和Dicer酶加工而成。 MiRNA通过与目标mRNA 分子的3′端非编码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的完全或不完全配对引起靶mRNA 的降解或抑制其翻译,从而对基因进行转录后表达的调控[1]。 MiRNA对靶基因的转录后调节在血管再生及内皮细胞功能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如 miR-126能在内皮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并调控血管生成;miR-210在缺氧导致的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miR-17/92簇在体外可以抑制内皮细胞增殖;miR-378能够促进肿瘤血管发生等[2]。深入研究血管生成相关miRNA对子痫前期(preeclampsia, PE)发病机制的影响,将为有效改善 PE 的妊娠结局及预防和治疗PE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 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免疫调节机制

    作者:杨超君;杨俊;范致星

    临床上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的药物和介入治疗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其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在40岁以上人群中其发病率约为40%[1]。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的出现为 MI 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近年来对 MSC 的研究发现, MSC 不仅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而且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2],对治疗MI,改善心脏功能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MSC在治疗MI中的免疫调节机制进行综述。

  • 整合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青(综述);洪莉(审校)

    整合素是一种跨膜糖蛋白,普遍存在于细胞中,是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相互作用的主要的分子,是一类细胞膜表面受体[1],可以识别、结合细胞外基质中相应的配体,为细胞黏附提供附着点,调控细胞的运动、增殖和凋亡[2]。整合素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包括胚胎形成、凝血、维持体内组织器官的完整性,许多的病理反应过程,如炎症、血栓形成,恶性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等,都与整合素的异常调节有关[3]。

  • 球囊扩张术治疗支气管结核性气道狭窄52例护理配合

    作者:陈晖;胡芳

    支气管结核患者一旦合并气道狭窄,易导致通气功能不良和肺不张等并发症,则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1]。近年来,随着介入性肺脏病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支气管镜高压球囊扩张术已经成为治疗结核性气管和支气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2]。我院呼吸内镜室通过对52例结核性气管狭窄经高压球囊扩张术行扩张治疗,并联合应用全身抗结核药物,患者通气功能恢复及反复阻塞性感染减少,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将治疗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 同侧颈内静脉触摸法在锁骨下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

    作者:于建华;苏春燕;冯利;何生奇;江正龙;王宁军;芦殿荣;王芳

    锁骨下静脉置管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然而置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导管异位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出现脑血管意外。在工作中我们观察了利用触摸法判断锁骨下静脉置管是否误入同侧颈内静脉,并及时予以纠正,并对该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总结评价如下。

  • 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雌激素与T细胞亚群和PD鄄1的相关性

    作者:凌晨;钱忠萍;顾宗江;王琳;赵瑞珂;吴静;顾国浩

    目的:探讨绝经前、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外周血雌激素水平与T细胞亚群和PD-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对照组女性60例,围绝经期组30例,绝经后期组4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化学发光等技术测定T细胞亚群、PD-1表达和雌激素水平。结果:相比正常组,围绝经期组和绝经后期组CD3+、CD4+T细胞亚群相对值及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 <0.05)。 CD8+T细胞亚群相对值在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CD4+、CD8+T细胞PD-1相对表达量3组间有差异(P <0.05),绝经后期组低于围绝经期组和正常组。 CD4+、CD8+T 细胞亚群PD-1相对表达量均与E2呈正相关(P <0.001)。结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CD3+、CD4+和CD8+T细胞亚群相对值均下降。 CD4+、CD8+T细胞PD-1表达量也降低,显示雌激素与T细胞免疫关系密切。

  • 理筋法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临床愈合后腕关节功能障碍的研究

    作者:李腾辉;陈民;刘向前;黄广平;李嘉

    目的:探讨“五步理筋法”对粉碎性Colles 骨折临床愈合后手腕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90例粉碎性Colles骨折患者达临床愈合后即分为理筋法组、药物外洗组和自我锻炼组。理筋法组患者给予“五步理筋法”治疗;药物外洗组以“海桐皮汤”熏洗治疗;自我锻炼组不使用药物和手法。3组患者均进行腕关节自我功能锻炼。治疗后的第14天按改良的Green和O,Brien临床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分并统计获得优良率。结果:腕关节功能评分3组分别为(89.3±12.1)、(80.5±14.5)、(75.3±18.4)分;优良率分别为80%、63.3%、50%。评分总分经方差分析P =0.002;优良等级得分人数经χ2检验分析P =0.021。结论:“五步理筋“手法可快速有效地改善粉碎性Colles 骨折患者解除外固定后腕关节的功能障碍情况,有利于患者较早地回复正常工作生活。

  •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CapeOX化疗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盖娟娟

    目的:评价参芪扶正注射液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 CapeOX 方案辅助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术前临床分期为Ⅱ、Ⅲ期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CapeOX 方案组(研究组,62例)及单纯 CapeOX 方案组(对照组,62例),每例患者给予6个周期的化疗,通过EORTC QLQ-C30生存量表评估。结果:124例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显著差异(P <0.01);研究组较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有显著差异(P <0.05);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化疗所致的疲乏、恶心呕吐、腹泻等毒副反应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P <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能改善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CapeOX化疗方案治疗时的生存质量。

  • 盆底功能锻炼结合中药治疗复发性阴道炎

    作者:魏小英;沈昌明;陈妙云;张敏

    目的:探讨以盆底功锻炼能为主的仿生物理治疗结合中药对降低复发性阴道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就诊,复发性阴道炎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Ⅰ组:采用盆底功能锻炼结合中药,盆底治疗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并于经后第3天服中药,连服7 d,共3个月。Ⅱ组:采用盆底功能锻炼,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Ⅲ组(对照组):不给予上述方法任何治疗,观察 3组患者3、6个月盆底肌力变化及阴道炎的复发率。结果:Ⅰ组、Ⅱ组的盆底肌力治疗前后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组盆底肌力无变化,Ⅰ组、Ⅱ组治疗后盆底肌力与Ⅲ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Ⅱ组3、6个月的阴道炎复发率明显低于Ⅲ组的复发率,6个月的复发率Ⅰ组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盆底功能锻炼为主的仿生物理治疗结合中药能明显降低复发性阴道炎的复发率。

  • 2003-2013年1136例静脉血栓栓塞症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作者:李秋月;李奕辰;张玉泉

    目的:了解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 )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为 VTE 防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1年间确诊的 VTE 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治1136例 VTE患者,男女比例为1∶1。发病年龄16~99岁。VTE 平均年构成比0.22%。VTE 构成比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排名前三的危险因素有制动(35.6%)、手术史(26.7%)、外伤史(17.8%)。872例(86%)DVT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167例(98.2%)PTE 采用超声心动图联合胸部增强CT 确诊。平均住院费用2.65万元。结论:VTE 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导致的潜在致死性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需尽早使用辅助诊断技术,加强预防,降低发病率。

  • 深圳结核病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其对临床结局和生活质量的评估

    作者:夏照华;谢雯霓;邓国防;王晓燕;宁新忠;王海江

    目的:对深圳地区结核病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同时评估营养风险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科、外科连续定点选择1374例结核住院患者,收集营养风险筛查、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等数据。结果:入院时结核病住院总患者、年轻患者、老年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77.7%、70.9%、88.9%。结核病住院总患者、年轻患者、老年患者从入院到入院2周后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P <0.05)。入院时、入院2周或出院时老年患者比年轻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P <0.05)。关于生活质量(SF-16)的分数,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疲劳和一般健康状况均显著低于有营养风险的结核病患者。结论:大量的结核病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并且往往在住院期间加重,这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 广东EV71病毒流行病学特征和毒力分析

    作者:吴娴波;钟艳云;曹宇娟;柯昌文;管大伟;张宝

    目的:研究广东省EV71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毒力的影响因素。方法:提取收集的样品或培养的病毒RNA、逆转录合成 cDNA,应用 PCR 技术扩增全长 EV71 VP1全长序列,应用 MEGA5.0进行序列比对、建设进化树,确定病毒的分型。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对性别、年龄、病毒型别、VP1变异等因素对患者临床症状轻重的影响。结果:在2008-2010年期间,广东省流行的EV71病毒株为C4a 型,但该型病毒已经出现了分化,即C4a1-C4a4。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性别、病毒的型别无相关性,在4岁之前,病毒变异A289T易致重症患者(P <0.05,OR =2.360,95% CI 为1.163~4.659)。结论:在广东省 EV71流行株主要为 C4a1型,已经出现进化,且同时流行,需加强相关的监测;在流行期间需加强易感人群的防护。

  •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心房颤动的影响

    作者:詹碧鸣;胡建新

    心房纤颤(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由其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占脑卒中总发生率的20%~40%[1]。除器质性心脏病外,充血性心衰、儿茶酚胺的大量分泌都可作为引起房颤的诱因;另一方面,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饮酒、慢性炎症可引起心房结构重构及电重构也增加房颤发生风险[2]。其中炎症一直被认为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因此,推断抗炎治疗有抑制房颤的发生,减少房颤持续状态的作用,然而药物本身对机体代谢、细胞Ca2+信号系统、离子稳态的影响同样有诱发心律失常的可能。进来一些试验研究表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与房颤的发生有相关性。本文根据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新进展

    作者:熊翔宇;何敏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老年人中尤甚。我国关于房颤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其中一项重要研究为覆盖全国13个省、14个横断面的自然人群研究,其结果显示房颤的发生率为0.77%,年龄标化后发生率为0.61%[1]。房颤的长期危险性主要是脑栓塞、心力衰竭和死亡率增加,房颤导致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在3%~8%[2],其中以脑栓塞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胡大一等[3]报道的中国人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4.8%。

  • HMGB1基因上SNP rs1412125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作者:李莉;杜真;杨俊;丁家望;孙劲;张炯;陈万平;李松;吕志阳;陈勇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HMGB1基因上 rs1412125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396例房颤患者(病例组)和726例对照人群(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关联分析研究方法,检测 HMGB1基因上rs1412125与房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rs1412125等位基因与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关联分析:观察 P =1.05×10-6,矫正 P =0.176;基因型关联分析:加性模式矫正P =0.146,显性模式矫正P =0.162,隐性模式矫正P =0.998)。进一步分析显示,rs1412125等位基因C 可显著增加男性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矫正 P =2.07×10-4,矫正 OR =8.20,95%CI:2.70~25.0)。结论:HMGB1基因上rs1412125与房颤之间不存在独立相关性,但其与性别、风湿性心脏病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可显著增加房颤的发病风险。

  • 房颤导管消融术后不同转归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变化

    作者:杨蓓;韩明华;刘庆

    目的:探讨不同超声心动图指标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不同转归患者中的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于我科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共75例,均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分别测定患者左心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左房压(left atrium pressure,LAP)和左心房射血力(left atrial ejection force,LAF),再将患者根据术后 6个月是否复发分为两个组,探讨上述3个指标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不同转归中的变化。结果:维持窦律组与房颤复发组相比,术后6个月, LAVi较术前显著降低(29.3±1.9 vs.41.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AP 无显著变化[(55.7±23.3) mmHg vs.(58.9±18.6) mmHg, P >0.05]; LAF 显著增加[(1.31±0.61)(kg·cm)/s2 vs.(0.83±0.22)(kg·cm)/s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房颤复发组3项指标术前及术后 6个月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安全有效,维持窦律患者LAVi和左房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 微小RNA鄄101在心房颤动心房纤维化中的作用

    作者:蒋智渊;钟国强;肖飞;何艳;洪钰杰

    目的:探讨微小RNA-101(miRNA-101)在心房颤动心房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59例开胸手术患者(心脏瓣膜病47例,先天性心脏病12例),分为房颤组30例、窦律组29例。qPCR及锁定核苷酸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两组右心耳 miRNA-101表达;qPCR 检测两组右心耳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 TGFβRⅠ)、Ⅰ型胶原(COL1)mRNA 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两组右心耳 TGFβRI、COL1蛋白表达;Masson 染色观察两组右心耳胶原的沉积。结果:房颤组右心耳 miRNA-101表达明显低于窦律组(P <0.05),原位杂交显示miRNA-101主要分布于心房结缔组织,房颤组 miRNA-101表达较窦律组下降24.9%;房颤组 TGFβRⅠmRNA表达与窦律组无明显差异(P >0.05),但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窦律组(P <0.05);COL1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窦律组(P <0.05);房颤组右心耳胶原沉积明显多于窦律组(P <0.05)。结论:miRNA-101下调在心房颤动心房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可能通过调控TGFβRⅠ而参与心房纤维化。

  • 治疗心房颤动的新选择--冷冻球囊消融

    作者:方咸宏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与同年龄非房颤患者相比较,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往往较差[1],且常伴随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故其血栓栓塞并发症及致死率均较高[2]。因此,有效治疗房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998年,Haissaguerre等[3]发现,肺静脉电活动往往是阵发性房颤的触发灶,这使导管消融电学隔离肺静脉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在2014年美国心房颤动新指南中,对至少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经皮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已被推荐为首选治疗方式[4]。在国外的一些临床研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在肺静脉电隔离术后1年随访的成功率约60%~75%[5-6],但由于经皮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使用的是逐点式的消融方式,其手术过程较长,且对术者的要求较高,往往伴随有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普及。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另外一种消融方式--冷冻球囊消融术(cryoballoon ablation)开始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 心房颤动诊治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钟光珍

    据我国2013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提出我国房颤30~85岁人群中总患病率约为0.77%[1]。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发生率>5%,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房颤的大危害是导致心功能下降[2]和心房内血栓形成,并且血栓脱落容易造成脑栓塞[3]。根据Framingham 研究,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6倍,瓣膜病房颤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17.6倍[4]。

  •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效果评价

    作者:赵艳群;易文华;张彩云;陈林珍

    目的:通过对住院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MDRO)监测,了解MDRO感染状况,评价监测与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MDRO进行目标性监测。实施强化培训、强制执行、强调改进的多重干预措施,包括:加强全院工作人员培训,健全相关制度,严格实施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清洁、消毒工作。结果:2年内共检出1194例 MDRO ,发生MDRO 医院感染153例,感染例次176次,经目标监测及干预措施后2013年 MDRO 感染率为0.40%较2012年 MDRO感染率0.55%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加强住院患者MDRO 感染的监测,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显著减少MDRO医院感染的发生。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及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莫显刚;向凝;张莉;张洛超;王龙;杨涓

    目的:系统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检索至2014年 Medline、Cochrane library、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随机对照试验,采用 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到12个随机对照研究(CRT),622例AMI受试者纳入研究。G-CSF组相对于安慰剂组(对照组),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1.18,95% CI 0.44~3.20, P =0.75),心血管发病率(临床复合终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92,95% CI 0.63~1.36, P =0.68)。G-CSF治疗不增加左室射血分数(RR 1.55,95% CI -1.85~4.95, P =0.37),也不改善收缩末容积(RR -5.55,95% CI -11.50~0.40, P =0.07),但可改善舒张末容积(RR -5.26,95% CI -9.55~-0.96, P =0.02)。结论:G-CSF动员干细胞治疗AMI是相对安全的,可减小舒张末期容积,但临床使用尚需谨慎,需设计更大样本CRT予以证实。

  • 2014 AHA/ACC/HRS房颤指南对我国抗凝治疗的启示

    作者:路航;余欣;李丹丹;赵昕

    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律学会(HRS)于2014年3月28日联合推出了新的心房颤动患者管理指南[1]。近几年所发表的数据显示,我国30~85岁居民房颤的患病率为0.77%。房颤患者的卒中发生率比无房颤者上升近5倍,房颤相关缺血性卒中的病死率几乎是无房颤卒中者的2倍[2]。大量研究证实,对于卒中风险增高的患者,合理应用抗凝药物能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然而在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仍未得到抗凝治疗。据GLORIATM-AF登记研究计划的全球性数据显示,中国患者的华法林使用率低,仅为20.3%,欧洲则高,使用率达63.9%;大多数中国患者(53.7%)接受了抗血小板治疗,这一数字在欧洲则为27.1%。通过对更新的指南的认识,能帮助我们提高对房颤治疗的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保护患者,避免发生具有潜在严重危害的卒中事件。

实用医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