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

实用医学杂志

Th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실용의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5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25
  • 国内刊号: 44-119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46-4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苏焕群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MTHFR基因型对叶酸降同型半胱氨酸效果的影响

    作者:李鹏;贾玲

    目的:探讨不同MTHFR基因型对叶酸降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CHD)患者180例,随机分为2组,叶酸治疗组91例(叶酸5 mg/d)及对照组89例(未应用叶酸),观察8周后2组血浆Hcy的变化,并按MTHFR677 CC、CT 及TT 基因型作分层分析。结果:基线水平3种基因型血浆Hc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T基因型血浆Hcy高。 CC与CT基因型间血浆Hc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用药8周后叶酸治疗组TT基因型血浆Hcy下降幅度大约24%,CC、CT基因型血浆Hcy 下降分别为6%和15%。对照组8周后CC、CT、TT基因型血浆Hcy均略下降。结论:老年CHD患者不同MTHFR基因型血浆Hcy有差异,TT基因型血浆Hcy高。叶酸可以降低老年CHD患者血浆Hcy水平,TT基因型获益大。

  • 左房容积指数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杨醒;魏学标;林耀望;陈婉雯;付明;周颖玲;陈竹君;吴樱;余丹青

    目的:探讨左房容积指数(LAVI)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EF)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期间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的住院患者110例,包括病例组(HFPEF)77例和对照组(非HFPEF)33例。分别比较两组人群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对左房容积(LAV)、LAVI与各舒张功能指标之间行 Pearson 相关分析,应用 ROC 曲线对比 LAV、LAVI 在 HFPEF 中的诊断价值。结果:HFPEF 组LAVI、LAV 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V、LAVI 与 HFPEF 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LAVI 在诊断HFPEF 中的ROC 曲线下面积较LAV 显著增大(0.832 vs.0.799, P<0.05);以30 mL/m2作为截点,其特异度为64.9%,敏感度为84.8%。结论:LAVI对HFPEF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膀胱造瘘术在大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三祥;谭朝晖;刘俊峰;李星智

    目的:探讨膀胱造瘘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RP)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收集前列腺体积大于80mL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92例,均采用PKRP术式进行治疗,其中术中行膀胱造瘘(观察组)与未造瘘(对照组)患者各4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指标,比较其手术安全性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前列腺包膜穿孔发生率低,切除组织多,手术时间短,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短,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3个月随访结果均提示IPSS明显下降,Qmax显著提高,RU明显减少,而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术后远期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KRP术中膀胱造瘘引流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可以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但不影响远期效果。

  • TIAM2功能性基因突变对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后出血事件的影响

    作者:李新新;钟诗龙;李园;韦素惠;张梦珍;祁周措;陈纪言;劳海燕

    目的:探讨TIAM2功能性基因突变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后出现出血事件的关联性。方法:从广东省人民医院顺序入选120例PCI术后接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汉族患者。应用PCR测序对PCI术后随访6个月的患者进行 TIAM2启动子区基因分型检测。结果:随访6个月后,失访7例,实为113例,其中19例出现出血,94例未出现出血;合并糖尿病(OR=3.115)或是同时服用他汀类药物(OR=11.539)者出血风险可能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TIAM2启动子区有3个变异(c.3168+3116C>T、c.3168+3261A>G、c.3168+3596A>C),分为野生型、杂合型、纯合型,在出血患者中的概率分别为36.84%、52.63%、10.53%,存在一定的连锁状态,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出现出血事件无显著的关联性(P>0.05)。结论:TIAM2功能性基因突变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出现出血事件无显著影响。

  • 环氧化酶-2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的易感性研究

    作者:覃茜;覃健;白先忠;蒙清贵;程继文;陆浩源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3′非翻译区的8473(T/C,rs5275)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运用Taqman SNP Genotyping Assays 检测研究对象的COX-2基因rs5275的多态性,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膀胱癌的关系。结果:COX-2的rs5275位点基因型在膀胱癌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CC 基因型在膀胱癌组中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校正后OR 值分别为:0.178,0.087;95%CI:0.119~0.264,0.058~0.129;),C等位基因携带者在膀胱癌组的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校正后 OR=0.122;95%CI:0.082~0.181);rs5275位点多态性与性别、吸烟有关(校正后 OR 值分别为:2.125,0.476;95%CI 分别为:1.500~3.010,0.325~0.696);膀胱癌组TT基因型与TC/CC与膀胱癌的病理特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X-2的rs5275位点多态性的单独效应可能与膀胱癌易感性有关,CT/CC基因型可能是其保护因素。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与血脂的关系

    作者:吴鹰;刘晓莉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血脂的关系。方法:对112例SLE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CRP及白细胞与血脂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偏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经对数转换为正态分布后,CRP及白细胞与血脂异常的关系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CRP及白细胞与血脂的线性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12例SLE病例中女97例,男15例,有18例合并高血压,3例合并糖尿病。 Spearman 相关分析结果示:CRP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r=-0.283,P<0.01)及载脂蛋白A1(apoA1,r=-0.297,P<0.01)负相关;白细胞与总胆固醇(TC,r=0.296,P<0.01)、HDL-c(r=0.408,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0.242,P<0.05)及 apoA1(r=0.448,P<0.001)呈正相关。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示:白细胞是高胆固醇血症(β=3.568,P<0.01)及高LDL-c血症(β=3.234,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低HDL-c 血症(β=-3.967,P<0.01)的保护性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亦表明:CRP升高是 apoA1降低(β=-0.245,95%CI:-0.104~0.021,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白细胞与TC (β=0.301,95%CI:0.082~0.304,P<0.01)、HDL-c(β=0.362,95%CI:0.146~0.390,P<0.001)、LDL-c (β=0.241,95%CI:0.051-0.336,P <0.01)和 apoA1(β=0.475,95%CI:0.209~0.428,P <0.001)呈正相关。结论:SLE患者CRP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血脂水平相关,炎症状态是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 肿瘤标志物判别模型鉴别非小细胞肺癌与结直肠癌的研究

    作者:赵猛;高通;兰小鹏

    目的:探讨判别分析在非小细胞肺癌与结直肠癌两大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C-12)检测15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32例结直肠癌患者、246例肺良性疾病患者、233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建立两类肿瘤单独判别模型和组间判别模型,并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判别模型对非小细胞肺癌判别的阳性率为85.7%,特异性96.9%,阳性预测值96.0%,阴性预测值88.6%;对结直肠癌判别的阳性率为86.7%,特异性77.8%,阳性预测值72.2%,阴性预测值89.7%。结论:建立的肿瘤标志物判别模型能够有效地鉴别非小细胞肺癌与结直肠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荧光原位杂交和核基质蛋白22联合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冉俊武;吕军;王尉;卢玛光;陈晓东;黄晓东;胡卫列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和核基质蛋白22对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的价值,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的无创性方法诊断膀胱癌。方法:对68例膀胱癌疑似患者的尿液标本同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核基质蛋白22、尿脱落细胞学检测,同时,将3种方法结果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评估它们对膀胱癌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FISH、NMP22、尿脱落细胞学的敏感性分别为81.4%、86.0%、39.5%,特异性分别为84.0%、72.0%、96.0%,FISH联合NMP22检测的敏感性为79.1%、特异性为92.0%。结论:FISH-NMP22联合检测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敏感性远高于细胞学检测,而特异性与细胞学检测相差甚小,联合检测较单一指标的检测对膀胱癌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 心动过速型心肌病射频消融后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飞飞;彭新辉;杨浩;黄福美;何利伟;赖雯苑;彭健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心动过速型心肌病(TCM)后左室收缩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因心律失常行消融治疗患者共715例,其中33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且术后升高≥15%的心动过速型心肌病患者纳入研究。经消融治疗1周后,早期LVEF改善明显的(与基线相比,术后第1周LVEF升高幅度≥25%)设为改善组,无明显变化的则为未改善组。所有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患者基线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LVEF分别为(55±10.7)mm,(38±4.6)%。早期LVEF明显改善者16例,经过12个月的随访,改善组与未改善组相比,保持较高的LVEF[(69.2±4.2)%vs (58.1±6.9)%, P<0.001]。结论:RFCA被证明是一种较为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房颤相关的TCM节律控制优于室率控制;术后早期 LVEF的改变对患者左室功能的恢复具有预测作用。

  • Notch1及Bmi-1在肺癌干细胞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作者:谢爱民

    目的:探讨Notch1和Bmi-1基因在肺癌干细胞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肺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14例肺癌患者术后标本组织,对肺癌干细胞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应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114例肺癌干细胞组织和30例正常肺组织中 Notch1和 Bmi-1的表达。结果:肺癌干细胞组织中Notch1和Bmi-1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1)。Notch1与Bmi-1的表达呈正相关(r=0.736,P<0.05),且与肺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及肺癌组织类型无关(P>0.05)。结论:Notch1与Bmi-1在肺癌干细胞中均呈现过表达,并呈正相关,与肺癌的恶性程度、转移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治疗肺癌的新靶点。

  • 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中β-tubulinⅢ表达与紫杉醇化疗耐药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杜培;张晓薇;陈礼全;陈国勤

    目的:探讨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β-tubulinⅢ的表达与紫杉醇化疗耐药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接受卵巢癌分期手术及满意或较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组织标本中β-tubulinⅢ的表达,并分析检测结果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病理特征、临床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β-tubulinⅢ的表达与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化疗耐药者β-tubulinⅢ高表达率高于化疗敏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tubulinⅢ在卵巢上皮癌中阳性表达率为70.83%(34/48)。结论:β-tubulinⅢ在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含紫杉醇方案耐药有关;β-tubulinⅢ可能成为预测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临床化疗敏感性的临床指标之一,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 pRb2/p130和Cyclin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莫秋荣;梁科庆;农勤高;苏赓;温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pRb2/p130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pRb2/p130和CyclinD1蛋白在3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30例子宫内膜增殖症、40例非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68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结果:(1)在非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癌中,pRb2/p130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内膜增殖症(P <0.05),而CyclinD1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两者(P<0.05)。(2)子宫内膜癌中,pRb2/p130蛋白表达与肿瘤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雌激素受体相关(P<0.05),CyclinD1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3),pRb2/p130与CyclinD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pRb2/p130和 CyclinD1蛋白在非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癌中异常表达,可能成为癌前病变筛查指标之一。子宫内膜癌中,雌激素受体的状态可能受到pRb2/p130蛋白的影响。

  • 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在严重钙化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疗效

    作者:王涟;宋杰;徐标;黄为;王昆;张静梅;高玲;谢峻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1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旋磨术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34例患者,共38处严重钙化病变。观察即刻手术成功率,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患者平均年龄(73±12)岁,急性冠脉综合征占91.2%,合并高血压者占88.2%。29.4%的旋磨病变为器械不能通过或球囊不能扩张。24例(70.6%)患者术中仅使用1.5 mm 旋磨头,3例患者使用2个旋磨头。旋磨头与血管直径比为0.5±0.1。旋磨术后成功置入68枚药物洗脱支架。术中2例(5.9%)患者发生慢血流现象,经治疗后造影成功率达100%,无冠脉穿孔及紧急冠脉旁路移植术。行血管内超声检查的12例患者中补救性旋磨术比例、介入手术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较未检查者有降低趋势。术后平均随访9.7个月,1例患者因心衰恶化死亡,无靶血管重建病例。结论: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安全有效,中期随访疗效满意。

  • 风湿性心脏病三瓣膜同期置换的临床分析

    作者:范永峰;张大国;向道康;刘秀伦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病(RHD)同期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置换的临床经验,评价手术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共为2065例RHD患者实施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同期置换42例,占同期瓣膜置换的2.03%。结果:住院死亡1例,平均住院时间(18±8) d。术后早期6例出现低心排综合征,经积极处理后得以纠正;1例术后肾功能衰竭死亡;3例术后2次开胸止血;3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行二期缝合后愈合;4例肺部感染,经痰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1例出现精神症状行头颅CT检查发现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1周后患者精神症状消失;1例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随访8~80个月,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6例,Ⅱ级22例,失访2例;无抗凝相关并发症及瓣周漏发生;6例术中行房颤射频消融患者术后多次复查心电图,4例恢复窦性心律,2例仍为房颤心律。结论:RHD同期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置换,有利于术后右心功能的恢复,能更好地改善心脏的血流动力学特性,改善心功能。本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近期疗效,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 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在切除岩斜区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李普贤;毕智勇;郝淑煜;任晓辉;吴震;张俊廷;张力伟;贾桂军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颞下岩前入路---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影像学分型和随访结果。结果:全切65例(73.9%),近全切18例(20.5%),大部切除5例(5.7%)。术前KPS评分为80.2±11.4,随访3~36个月,随访近的KPS评分为82.2±9.2,术前与随访的KPS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107)。结论: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适用于累及内听道以内的中上斜坡及骑跨中后颅窝的岩斜区肿瘤,为切除岩斜区肿瘤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入路选择。

  • 分化型甲状腺癌两种手术方式的并发症比较和分析

    作者:木扎帕尔·阿不都克热木;别克扎提;多斯波力

    目的:比较和分析2种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方式的并发症。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确诊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123例,60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简称全切组),63例行患侧腺叶、峡部加对侧次全切除术(简称次全切组)。结果:123例患者随访3~5年,无死亡,未出现一例永久性甲状旁腺旁低、喉返麻痹和永久性四肢麻木抽搐。全切组60例,术后无一例复发或癌转移,继发性出血3例(2.0%),双侧喉返神经损伤10例(16.7%),低血钙52例(86.7%);次全切组63例,术后有2例分别在出院后3年和5年复发,行二期全切除手术,恢复良好,次全切组术后继发性出血4例(6.3%),双侧喉返神经损伤3例(4.8%),低血钙46例(73.0%)。与全切组比较,非全切组术后继发性出血和低血钙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甲状腺全切术及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各有优、缺点。临床医生应根据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及患者的具体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拟定个体化手术方案。

  • 横结肠系膜包裹胰腺残端并缝扎预防全胃胰体尾脾脏切除术后胰瘘

    作者:王有财;韩广森;王松涛;王刚成;任莹坤

    目的:观察横结肠系膜后叶包裹胰腺残端并缝扎对预防全胃胰体尾脾脏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作用。方法: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我科行全胃胰体尾脾脏切除术的4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20例在丝线间断U形锁边缝合胰腺残端后采用横结肠系膜后叶包裹胰腺残端,对照组20例胰腺残端以丝线间断U形锁边缝合。结果:观察组12例患者找到主胰管,8例患者未找到主胰管,对照组14例找到主胰管,6例未找到主胰管;观察组胰腺残端处理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25±12)min,对照组为(24±13)min;观察组术后出现胰瘘1例(5%),对照组出现胰瘘9例(45%);观察组术后胰腺残端引流管放置平均时间为8.4 d,对照组为16.4 d;观察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3.4 d;对照组瘘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7.8 d。结论:横结肠系膜包裹胰腺残端并缝扎可有效降低全胃胰体尾脾脏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 右侧旁道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的射频消融7例

    作者:陈宁;李玉东;杨守忠;柴志勇;张金盈

    目的:总结右侧旁道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的射频消融7例的方法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3月至2013年9月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于我院心脏介入中心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患者中7例右侧旁道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冠状静脉窦造影确诊,冠状静脉窦标测电极的放置中4例采用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3例采用经左股静脉途径,7例中5例采用SwartzRS0长鞘增加贴靠稳定性。结果:经左锁骨下静脉放置电极曝光时间为(2.8±0.6)min,经左股静脉途径曝光时间为(3.2±0.3)min(P>0.05),7例患者均成功消融阻断旁道,平均放电时间(312±67)s,曝光时间(17±5)min。消融成功率100%,无并发症。术后随访(23±11)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右侧旁道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在电极放置、标测与消融的方法上有其特殊性,但仍可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 双牙弓前突矫治前后软硬组织侧貌变化的美学分析

    作者:王丽艳;许艳华;施亮;刘艳

    目的:探讨双牙弓前突病例拔牙矫治前后颜面美学的变化。方法:选择双牙弓前突的患者共38例,其中男14例、女24例,年龄14~45岁(平均26岁),均对称拔除第一双尖牙矫治,种植体支抗,矫治前后拍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前后软硬组织测量值U1/NA、L1/NB、U1/SN、NLA、UL-EL、LL-EL都有明显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SNA、SNB、ANS、PNS-A 变化不明显;MP/FH、Y axis只有轻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牙弓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后均由开唇露齿面相达到正常的直面型,在颜面美学研究方面变化较明显。

  • MRI在乳腺癌脑转移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靶区勾画中的作用

    作者:甘庆权;刘国龙;曹小飞;陈小君

    目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放射治疗计划中靶区的准确勾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CT/MRI 融合技术提供了可行的方法,本文以乳腺癌脑转移瘤为例,比较CT与CT/MRI图像融合后靶区勾画的变化,探讨MRI的影响作用。方法:采集24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CT图像及MRI图像,通过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分别对39组CT和CT/MRI融合图像勾画肿瘤区(GTV),比较两种图像勾画的GTV 的差别。结果:CT/MRI融合图像上勾画的GTV明显小于CT图像上勾画的GTV。结论:CT/MRI图像融合技术可以提高乳腺癌脑转移靶区勾画的准确性。

  • 新型后路同种异体骨解剖形腰椎融合器的疗效

    作者:李洋;罗飞;刘鹏;梁勇;许建中

    目的:探索新型后路同种异体骨解剖形腰椎融合器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影像学方法和临床功能评分评价14例使用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患者的融合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骨性融合。模拟视觉评分(VAS)和Oswretry功能障碍指数(OID)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椎间隙高度术后3 d、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本组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适用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初步使用具有临床效果满意的优点,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脑内钙化并癫痫发作1例

    作者:刘琦;李海花

    患者女,25岁,因“发作性手脚麻木、继而全身抽搐3+年”于2013年7月25日入院,3年前曾因上述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癫痫?”,服用“苯巴比妥”治疗半年后自行停药,后间断服用“苯巴比妥”治疗,仍有发作,发作时间不定,发作时患者呼之不应,双眼凝视、口角歪斜、口吐白沫、四肢强直,每次发作1~5 min好转,醒后不能回忆所发生的事情,每周均有发作;入院前2d 再次发作,多一天发作7次。否认“伤寒、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颅脑外伤史,否认食物、药物中毒史。查体:T 36.2℃,BP 110/70 mmHg。全身皮肤黏膜未见明显黄染,颜面部未见毛细血管扩张,未见蜘蛛痣、肝掌。巩膜中度黄染,球结膜无充血。口唇无发绀,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无颈静脉充盈,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腹无特殊,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查体:神清,反应稍差,高级认知功能正常,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活动自如,无眼震及复视,双眼睑闭合有力,双侧额纹及鼻唇沟对称存在,伸舌居中,咽弓上抬可,咽反射存在,颈软,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适中,双侧痛觉检查对称存在,四肢腱反射(+),双下肢Babinski 征(-)。入院后辅助检查:血生化(多次测量):Ca2+1.23-1.22-1.10-1.29-1.13-1.84 mmol / L ↓(正常值2.1~2.60mmol / L),P 2.97-2.38-2.52-1.94-1.87-2.23 mmol / L↑(正常值0.81~1.45 mmol / L);维生素D311.82 ng / mL(正常值≥30 ng / mL);甲状旁腺素(血清,2次):<3.00 pg / mL↓(正常值12~65 pg / mL);头颅CT:脑内多发对称性钙化(双侧豆状核、尾状核头部、小脑齿状核、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区见多发斑点状、结节状高密度影,边缘清楚)。脑电图:散在出现棘-慢、尖-慢综合波。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HR 97次/ min;房室传导延迟;房内传导延迟;T 波改变。

  • 肺滑膜肉瘤1例

    作者:李金花;杨文君;胡向荣;吴翔燕

    患者女,47岁,因"发现右肺结节1年余,腹胀、胸闷10余天"入院。患者1年多前行 CT 检查发现右肺结节,当时无胸痛,无咯血,10个月前复查CT提示右肺结节略有增大,患者未进一步诊治。10余天前饮酒后出现腹部胀痛,呈持续性,进食后加重,伴胸闷,无咳嗽咳痰,无咯血、胸痛、呼吸困难。为求进一步诊治今来我院住院治疗。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炎史;2年前患肺结核,抗结核治疗10个月,遵医嘱停药;幼年时患左侧面瘫。入院查体:神清,精神可,左侧面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颈软,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胸廓无畸形,肋间隙无增宽,双肺呼吸活动度对称,无增减,语颤无增减,双侧叩诊清音,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神经系统检查阴性。辅助检查:2012年4月 CT检查示右下肺结节灶,左上肺散在点片状密度增高影。2012年8月CT检查示右下肺结节较之前略有增大。我院CT示两肺陈旧性结核,右肺下叶结节。双肺多发小结节,考虑结核灶可能。入院后气管镜下见隆突锐利,气管、支气管管腔通畅,黏膜充血不明显,所见管腔内未见新生物及干酪样坏死。经皮肺做右下肺病灶穿刺活检,患者取俯卧位,经 CT 定位穿刺枪穿透胸壁后 CT 再次确认穿刺针位置及进针方向和深度后,穿刺并取得组织标本2条合长约3.2 cm做病理切片检查。

  • 红花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影响

    作者:刘志标;刘收厚;汤晨;马永驰

    目的:通过分析红花注射液治疗前后突发性聋患者听阈的改变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探讨其对突发性聋的治疗机制。方法:40例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为Ⅰ组(红花组)和Ⅱ组(无红花组),检测治疗前后纯音听力、血清MDA、SOD值变化。另选取听力均属于正常范围者2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Ⅰ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Ⅱ组(χ2=4.183,P<0.05)。治疗前Ⅰ、Ⅱ组突发性聋患者血清SOD值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495和-6.945,均P<0.05),MDA值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2.061和10.592,均P<0.05)。Ⅰ组治疗后SOD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t=6.665,P<0.05),MDA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16.497, P<0.05)。Ⅱ组治疗后SOD值和MDA值与治疗前比较变化不明显(t值分别为1.556和-0.395,均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能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促进听力的恢复。

  • 6%羟乙基淀粉(130/0.4)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郭颖强;陈学彬;吴维

    目的:观察6%羟乙基淀粉(130/0.4)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72例AMI合并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Ⅰ组用6%羟乙基淀粉(130/0.4)早期液体复苏;Ⅱ组用平衡盐(1.86%乳酸钠溶液和复方氯化钠溶液之比为1∶2)液体早期复苏,另设36例正常对照组为Ⅲ组。于入科后和液体复苏后2~3 h测定Ⅰ组、Ⅱ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Ⅰ组液体复苏后与Ⅱ组液体复苏后相比,全血(高切、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6%羟乙基淀粉(130/0.4)能有效改善AMI合并休克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

  • 早期应用双膦酸盐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21例

    作者:王帅兵;杜宝昌;刘军;齐秀恒;邹庆华;杨晓红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应用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50例,按照应用BPs 时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发现骨转移即开始应用BPs 定义为早期使用,归入观察组;在出现骨痛、高钙血症等临床症状时开始使用BPs者归入对照组。观察组21例,对照组29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至2013年1月1日。记录患者的复发、远处转移和生存情况及骨相关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骨相关事件发生时间及不良反应有无差别。结果: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较对照组延长4个月(18 vs 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观察组中位总生存期较对照组延长10个月(38 vs 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观察组中位骨相关事件发生时间较对照组延迟3个月(20 vs 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两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流感样症状、低钙血症、肾损害等,症状均较轻,无颌骨坏死发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BPs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能够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推迟骨相关事件发生时间,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 丙戊酸钠对SCN3A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海军;孙筱放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在Nav1.3通道基因表达中的作用,为癫痫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通过用丙戊酸钠对 N1E-115细胞进行处理,检测丙戊酸钠处理后 N1E-115细胞的 SCN3A mRNA 水平;把SCN3A基因启动子构建成表达载体,转染到 N1E-115细胞中,再用丙戊酸钠对转染质粒的细胞进行处理,检测SCN3A mRNA的水平及萤火虫荧光素酶的表达水平。结果:丙戊酸钠对SCN3A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丙戊酸钠能抑制SCN3A的表达,降低SCN3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丙戊酸钠通过降低 SCN3A 的表达达到抑制癫痫发作的作用,开启了对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机制的新认识。

    关键词: 癫痫 丙戊酸钠 SCN3A
  • MYC下调人整合素分子β1抑制卵巢癌细胞黏附侵袭能力

    作者:杨宗元;周晓水;魏晓;刘毅;龚成;陈刚;翁丹卉

    目的:探讨MYC对卵巢癌细胞黏附侵袭能力的影响,以及整合素分子β1(ITGB1)参与调控的机制。方法:比较NCI-60细胞信息库中60种细胞系MYC与ITGB1的mRNA水平的相关性;Western blot比较卵巢癌细胞系中MYC与ITGB1蛋白水平的相关性;免疫组化比较配对卵巢癌原位转移灶 MYC 和 ITGB1表达水平;体外黏附试验比较改变MYC或ITGB1水平后卵巢癌细胞对不同ECM蛋白如Fibronectin、Colla-genⅠ、Laminin 的黏附能力;Transwell 试验比较改变 MYC 或 ITGB1水平后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NCI-60细胞库中MYC与ITGB1在mRNA水平显著负相关(P<0.01);卵巢癌细胞系中MYC 和ITGB1蛋白水平负相关;卵巢癌配对临床标本原位灶低表达ITGB1,高表达MYC,而转移灶高表达ITGB1低表达MYC;下调ITGB1降低卵巢癌细胞黏附和侵袭能力,过表达ITGB1则促进黏附和侵袭能力;下调MYC后上调IT-GB1表达,促进黏附和侵袭能力,抑制ITGB1的升高可以逆转黏附和侵袭能力的提高。结论:卵巢癌细胞中MYC与ITGB1负相关,抑制卵巢癌细胞黏附与侵袭,下调 MYC 可以通过升高 ITGB1促进其侵袭和黏附能力。

  • 人参皂甙单体Rg3诱导P27表达变化对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马琳娜;梁宇;陈然峰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单体Rg3诱导P27表达变化对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传代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分组加入不同浓度(6.25、12.5、25、50、100μg/mL)的人参皂甙单体Rg3,并设置空白对照组(0μg/mL Rg3)。培养3 d后,瑞氏-姬姆萨染色后,显微镜观察K562细胞生长情况,四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 K562细胞增殖活性,荧光定量 RT-PCR 法检测 P27 mRNA 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0、6.25、12.5、25、50、100μg/mL)人参皂甙单体 Rg3作用于 K562细胞后, MTT比色法测定显示,Rg3组增殖抑制率逐渐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较高浓度(25、50、100μg/mL)人参皂甙Rg3组P27 mRNA表达水平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人参皂甙单体Rg3能通过诱导P27表达升高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

  • VX-680诱导人膀胱癌T24细胞凋亡及其对Bcl-2表达的影响

    作者:肖宁;周兴;曾格瓦;赵晓昆

    目的:探讨Aurora A激酶抑制剂VX-680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对Bcl-2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体外培养T24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及作用时间的VX-680,Annexin V/PI检测细胞凋亡;Hoechst 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RT-PCR 和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 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Annexin V/PI显示,凋亡率分别随着浓度增高和时间增长而增加,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Hoechst染色发现细胞在处理72 h 后,其凋亡增多程度及Bcl-2 mRNA 和蛋白表达下调水平均随浓度增高而增加,呈浓度依赖性。结论:Aurora激酶抑制剂VX-680可能通过下调Bcl-2表达显著诱导人膀胱癌T24细胞凋亡,且具有浓度依赖性。

  • 肝细胞生长因子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肌管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孙月;夏思文;陈世彩;陈东辉;郑宏良

    目的:应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肌管转分化,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肌管表型重塑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C2C12细胞系诱导分化形成肌管,细胞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无生长因子干预,诱导组培养液中加入 TGF-β1(5 ng/mL),抑制组培养液中同时加入 TGF-β1(5 ng/mL)和 HGF (30 ng/mL)。培养12 h 后,利用Western blot 法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TGF mRNA 表达。结果:诱导组CTGF的蛋白、mRNA 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增加,抑制组CTGF的蛋白、mRNA表达水平均较诱导组降低(P<0.05)。结论:HGF可以抑制TGF-β1对肌管表达CTGF的作用,为研究骨骼肌细胞转分化提供了依据。

  • PTEN过表达抑制体外活化肝星状细胞Akt的磷酸化

    作者:郝礼森;张晓岚;任昌镇;李立文;王静;莫艳波;边荣荣;魏月;张家琪;刘玉龄

    目的:探讨过表达的野生型PTEN对体外培养的活化肝星状细胞(HSC)Akt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活化 HSC,以腺病毒为载体将野生型PTEN基因瞬时转染HSC;Western blot 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HSC 的PTEN、Akt表达;Western blot检测HSC 的磷酸化Akt[p-Akt (Thr308)]表达。结果:携带野生型PTEN基因的腺病毒成功转染HSC,使活化HSC 的p-Akt (Thr308)表达下调(P<0.01),而对HSC 的总Akt蛋白及 mRNA 表达没有影响(P>0.50)。结论:过表达的野生型 PTEN 通过抑制 Akt 的磷酸化,负性调节活化HSC的PI3K/Akt信号转导。

  • 节律基因Bmal1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魏柏;熊枝繁;陈景三

    目的:研究人节律基因Bmal1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RNA干扰特异沉默Bmal1的胃癌细胞BGC823作为实验组,以正常BGC823细胞为对照组;采用MTT检测Bmal1干扰前后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 RT-PCR 检测两组细胞 p53、c-Fos 和 c-Jun 基因的表达。结果:MTT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6、12和24 h 后实验组增殖率分别为5.78%(P =0.001)、9.20%(P =0.00)和83.08%(P=0.00),同时发现p53较对照组表达显著减少(P=0.09),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而c-Fos和c-Jun增高,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125和0.269)。结论:节律基因Bmal1可能通过p53诱导胃癌增殖异常,可作为调节胃癌治疗敏感性的新靶点。

  • α-硫辛酸预处理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晶晶;邓后亮;季爱民

    目的:观察α-硫辛酸(lipoic acid, LA)预处理对缺氧复氧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模型组以及LA预处理组。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内皮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活力;不同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内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含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结果:缺氧复氧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TAOC、SOD活性及NO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MDA水平、凋亡率及凋亡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LA能剂量依赖性地提高缺氧复氧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率、TAOC、SOD活性及NO浓度(P<0.05),降低MDA水平、减少细胞凋亡(P<0.05)。结论:LA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抗凋亡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

  • 脱细胞兔髓核支架的形态学及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作者:曹纬;吕海;周初松

    目的:运用去污剂及核酸酶法制备兔脱细胞髓核支架,体外评价该支架的形态学及细胞毒性改变,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髓核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髓核组织50枚,随机分为新鲜对照组(n=25)和脱细胞组(n=25),后者用0.3%TritonX-100+0.5%脱氧胆酸钠联合核酸酶进行脱细胞处理24 h ,通过肉眼观、病理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髓核形态改变、细胞脱除和细胞外基质变化情况,并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象,运用CCK-8法及死活细胞染色法在体外评价该支架的细胞毒性。结果:髓核脱细胞支架形态保持良好,细胞清除彻底,细胞外胶原基质结构破坏较小,与正常髓核相比,支架组织及其浸提液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TritonX-100与脱氧胆酸钠联合核酸酶可有效脱除髓核细胞成分,较好地保留细胞外基质结构,且该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明显毒副作用,可以作为髓核组织工程研究的理想材料。

  • 改良指神经背侧支营养血管岛状瓣修复指端缺损24例

    作者:强力;薛明宇;芮永军;沈小芳;黄军;卜凡玉

    指端缺损作为手外科常见疾病,常伴有肌腱、神经、指骨的外露。临床为保留患指长度,常需作各类皮瓣来修复创面。2010年3月至2012年1月,我院对24例2~5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改良设计的指固有神经背侧支营养血管远端蒂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自体大隐静脉螺旋成形上腔静脉置换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

    作者:孙毅;刘京峰;武玉兵

    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 )是一组由于通过上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的血流部分或完全受阻相互影响所致的症候群。表现为静脉压力增高、血液回流受阻,形成侧支循环,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状[1]。研究发现约90%的上腔静脉综合征是由恶性肿瘤引起的[2],绝大多数患者在短期内死亡,常规放疗[3]、化疗[4]多数患者效果较差,外科旁路手术[5]、血管内支架术[6]未能彻底切除肿瘤,致使癌转移或上腔静脉综合征复发,多数患者短期内死亡。新研究将上腔静脉综合征分为良性[7]和恶性[8]两大类,无论何种病因引起的症状,治疗效果均差,生存率低。我院自2004年至2012年对2例肺癌、1例恶性胸腺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施行肺切除或恶性胸腺瘤切除、上腔静脉切除、取自体大隐静脉螺旋成形、上腔静脉置换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磷脂酶A2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建新;徐丹苹

    具有分泌功能的磷脂酶 A2(sPLA2)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循环水平与酶活性相关的两种物质,它们已经被证实为心血管相关风险的生物标记物,不管是在健康人身上还是在冠心病患者身上,都有临床研究证实[1-6]。

  • 儿童99mTc-DTPA肾动态显像不同显像剂注射方法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文艳;吴大勇;边艳珠;胡玉敬;魏强

    目的:对儿童99mTc-DTPA肾动态显像的3种不同显像剂注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19例患儿肾动态显像,按注射方法不同分为:头皮针注射组、改良头皮针注射组及留置针注射组。腹主动脉感兴趣区(ROI)时间-放射性曲线形成1高耸放射峰为弹丸成功,反之为失败。统计3组成功率,进行χ2检验。结果:头皮针注射组、改良头皮针注射组及留置针注射组的成功率分别为37.3%、92.4%、93.6%。改良头皮针注射组与留置针注射组成功率高于头皮针注射组(χ2=78.6,P<0.05),改良头皮针注射组与留置针注射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6,P>0.05)。结论:改良头皮针静脉液路注射法与静脉留置针注射法弹丸注射成功率相近,两种方法均可选用;头皮针静脉液路注射法成功率低,应谨慎选择。

  • iTRAQ结合质谱筛选胃癌血清生物标记物

    作者:韦春回;赖铭裕;莫喜晶

    目的: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筛选并鉴定胃癌、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和健康人血清差异表达蛋白。方法:收集胃癌(GC)、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IM)及正常人血清各45例,组内等量混合后,去除高丰度蛋白,经 iTRAQ 试剂标记后采用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2D-LC-MS/MS)鉴定并相对定量。结果:共鉴定出10540条独特肽段,对应199个非冗余蛋白,相对于正常组,在胃癌组和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中均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有23种,下调的有14种,差异蛋白中包括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LB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无花果酶3(Ficolin-3,FCN3)等9种免疫反应蛋白,提示免疫反应和胃癌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结论:筛选出多种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差异蛋白,提示iTRAQ技术对于胃癌蛋白质组学血清生物标记物的研究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存储时间对血浆中巨细胞病毒DNA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谢丽;易珍;王建;邓燕;陈志坚;徐涓娟;李山;秦雪

    目的:了解4℃条件下储存21 d后血浆中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DNA的稳定性。方法:收集CMV载量300~100000拷贝/mL 的30份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浆,并分为低载量组、中载量组、高载量组。标本采集后立即分离血浆并进行基线(0 d)载量检测,其余血浆于4℃存储,分别在第1、2、3、7、14和21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将30份样本进行不同时间点的配对t检验,CMV载量均差异无显著性:第1天与第0天比较,t=1.654,P=0.109;第2天与第0天比较,t=1.487,P=0.148;第3天与第0天比较,t =1.609,P =0.118;第7天与第0天比较,t=0.831,P=0.413;第14天与第0天比较, t=1.721,P=0.096;第21天与第0天比较,t=0.244,P=0.244。分组比较中,第21天与第0天比较CMV载量差异无显著性(低载量组P=0.485;中载量组P=0.858;高载量组P=0.949)。结论:4℃储存21 d中,血浆标本CMV载量未出现连续下降或上升趋势,且不同时间点与第0天的基线载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第三型腹膜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预后评估

    作者:夏冬;夏国栋;刘庆;邹庆伟;徐亮

    目的:探讨第三型腹膜炎(tertiary peritonitis,TP)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预后评估。方法:78例 TP患者随机分组,对比单纯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同时利用 APACHEⅢ(简称 APⅢ)评分系统进行预后评估分析。结果:32例单纯西医治疗组,死亡23例,死亡率为71.9%;46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死亡15例,死亡率为32.6%(P<0.01)。 APⅢ评分与实际病死率间呈显著正相关(r=0.73,P<0.01), APⅢ评分与预计病死率间亦呈显著正相关(r=0.76,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TP相较单纯西医治疗有更好的临床疗效,APⅢ评分可用于TP的预后评估。

  • miRNA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伍仙凤;李书国;盛德乔

    糖尿病是由于胰腺β细胞产生的胰岛素减少所致胰岛素缺乏(1型糖尿病,T1DM)或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2型糖尿病,T2DM)。两种类型的糖尿病都有严重的并发症,如微血管病变、心血管功能障碍和肾功能衰竭。近年来, miRNA 的特异性表达,特别是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 miRNA作为内源性调节因子在转录后水平抑制靶 mRNA 的表达。本文将系统阐述不同 miRNA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

  • 肿瘤患者症状群及其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宇;王维利;张淼;张璟

    据WHO专家预测,2020年全球人口将达80亿,癌症新发病例将达2000万,1200万人将死于癌症,癌症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并成为全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发生的癌症患者约1000万,死于癌症的人数约600万~700万[1];我国的肿瘤发病率则以每年3%~5%的速度在提升。肿瘤患者常同时出现多种身体和心理症状[2],如疼痛、疲乏、抑郁等,症状群中症状数量及严重程度对患者生命质量和功能状况存在消极影响[3]。近年来症状群成为癌症患者症状研究和管理中兴起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对肿瘤症状群及其管理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本文通过对肿瘤患者症状群及其管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肿瘤患者症状群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

  • 睡眠质量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作者:赵晶;娄培安;陈培培;张盼;乔程;李婷

    目的:探讨睡眠质量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徐州市944例T2DM患者,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T2DM 患者中睡眠质量较差的比例达33.6%。每晚睡眠时间<6 h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生存质量总分均高于6~8 h组(P<0.01)。睡眠质量良好、一般和较差组的生存质量总分分别为(44.77±9.61)、(50.11±11.08)和(56.95±14.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了年龄、性别、并发症、病程、抑郁等因素后,睡眠质量与生存质量的相关系数为3.92。其中,睡眠质量与生理维度的相关系数大(r=0.407,P<0.01)。结论:良好的睡眠质量可能有助于提高T2DM患者的生存质量,尤其对生理维度具有积极作用。

  • 低T3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白民富;高传玉;杨朝宽;王宪沛

    目的:分析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降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行CAG 的冠心病疑诊患者600例,按造影前甲状腺功能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450例)和低T3组(150例)。择期行CAG,运用Gensini评分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随访心血管事件。结果:低T3组患者冠心病发病率明显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P=0.01);多自变量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fT3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OR=0.351,P<0.001);低T3组冠脉病变程度比甲状腺功能正常组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平均随访(15.4±3.6)个月,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比较,低T3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梗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23)。结论:T3降低患者冠心病发病率高,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且预后差。

  • 屏气功能磁共振评价脑血管反应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迪;张寒;戚乐;时佳辰;胡露佳;涂新洁;王付言

    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 CVR)是指脑血管在各种血管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收缩或舒张的能力,可有效反映侧支循环状态及脑血管调节能力。 CVR 下降提示脑血管代偿能力受损,存在脑血管异常的病理状态,因此检测 CVR 能更好地预防、诊断、治疗脑肿瘤、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畸形等相关疾病,并评价它们的预后。以往常用核医学成像(PET、SPECT)研究 CVR,但存在设备昂贵、放射辐射等缺点[1]。近年来,随着高场强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MRI )的应用推广,在屏气状态下,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BOLD-fMRI )检测CVR ,由于技术简单易行、结果稳定可靠等优势而逐渐受到重视,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2]。

  • 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结构弥散张量研究进展

    作者:方东;赵卫;孙学进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可能是由于脑白质结构异常而导致的一种功能障碍性疾病。国内外文献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各脑区白质结构异常均有报道,然而很多研究所得到的白质结构发生异常改变的脑区却不统一。本文就近几年内使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 DTI )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结构的研究进行综述。

  • 《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关于论文优先审稿、发表的声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年征订启事

    作者:

    关键词: 神经 医学杂志
  • 热烈祝贺《实用医学杂志》入选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

    作者:本刊编辑部

    经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中国生物医学期刊评审委员会评审,并经WHO 西太平洋地区期刊评审委员会审核,《实用医学杂志》获准加入WPRIM,为2013年度被遴选进入该索引的41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之一。

  • 《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工作人员及联系方式

    作者: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
  • 2014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

    作者: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年征订启事

    作者:

    关键词: 中国 内科
  •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杂志征稿启事

    作者:

    关键词: 转化 医学 电子杂志
  • CT灌注扫描观察重型脑外伤后低密度区的血流变化

    作者:钱惠农;王健;王有刚

    目的:研究重型脑外伤后脑组织低密度区的血流变化。方法:选择2011-2013年我科住院的42例重型脑外伤患者,依据脑CT检查,将所发现的脑组织低密度区,分为挫裂伤相关和梗死相关两组。进一步 CT 灌注扫描,选取各自低密度区的对侧镜像区作为对照,并以局部脑血流量(rCBF)<15 mL/(100 g· min)作为严重缺血的阈值,分析两组低密度区脑 CT 灌注参数: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并与各自的镜像区进行比较及两组间低密度区发生严重缺血的发生率比较。结果:共发现62处脑组织低密度区,其中挫裂伤相关组45处,梗死相关组17处。两组CT值较各自对侧镜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挫裂伤相关组脑灌注较对侧镜像区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相关组灌注值与对侧镜像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挫裂伤相关组中发生严重缺血的低密度灶数量为25处(55.6%),梗死相关组为1处(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挫裂伤相关低密度区灌注明显降低,更容易发生缺血坏死,而梗死相关低密度区脑灌注无明显变化,正确的区分有助于制定治疗策略。

  • 缺血性卒中后非流利型失语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比率低波振幅的研究

    作者:许光;马晓芬;江桂华;李淑美;田军章;詹文峰;方金;邱迎伟

    目的:对缺血性卒中后非流利型失语症患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原始数据进行比率低频振幅的处理分析,探讨其脑功能损伤及代偿的病理机制。方法:对17例失语患者(患者组)及19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均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正常组)进行静息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扫描序列为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应用DPARSF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同正常组比较,患者组右侧颞上回、顶下小叶、中央后回及额叶皮层的fALFF值增高;右侧丘脑及双侧的小脑半球的fALFF值明显降低。结论:静息状态下,缺血性卒中后非流利型失语的患者在某些脑区存在异常激活,反映其脑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为临床从大脑神经活动层面进一步了解失语症损伤及其代偿过程提供了客观依据。

  • 头颅CT血管造影原始图像斑点征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作者:陈茂送;王洪财;王波定;孙成丰;沈罡;陈海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原始图像斑点征对急性期(3~6 h内)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连续性分析50例HICH 患者,在发病6 h 内行急诊头颅 CT 平扫和 CTA 同步检查,根据 CTA 原始图像有无斑点征分为两组,如患者临床症状恶化即时或常规发病后24 h复查头颅CT平扫,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比较分析两组血肿扩大的发生率。结果:(1)50例患者中,急诊头颅 CTA 原始图像斑点征阳性13例(26.0%),斑点征阴性37例(74.0%),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入院GCS评分及首次头颅CT血肿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共有14例患者(28.0%)发生血肿扩大,其中斑点征阳性组11例(11/13,84.6%);斑点征阴性组3例(3/37,8.1%),两组比较血肿扩大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字2=24.27,P<0.05)。结论:头颅CTA原始图像斑点征可为急性期HICH 患者血肿扩大提供客观影像学指标,有助于筛选出血肿易于扩大的高危患者,进而使该类患者的治疗更为及时和准确。

  • 双侧侧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的MRI特征

    作者:宋兴旺;林永青;何娜;秦家明;民福利;刘晓蓉

    目的:探讨双侧侧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的MRI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7例双侧侧脑室旁灰质异位患者的头颅MRI 特征。结果:7例患者头部MRI均表现为双侧侧脑室旁对称的结节状的灰质异位,结节状的灰质异位在侧脑室体部比较明显,也可以出现在侧脑室颞角以及枕角,全部病例均有轻到中度的小脑蚓部发育不良,此外还可见蛛网膜囊肿、颞角扩大、海马结构异常、胼胝体发育不良以及脑白质病变。结论:双侧侧脑室旁灰质异位患者具有特征性的 MRI 表现,头部 MRI 对于诊断双侧侧脑室旁灰质异位有重要价值。

  •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的评价及应用

    作者:石会;赵兵;钟鸣;张毅;郑匡;李则群;谭显西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术后均采用3D-DSA 和普通造影对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的患者88例,动脉瘤数92个,行3D-DSA 后分别应用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梯度成像(GR)重建图像,评价术后残留,瘤夹显影,载瘤动脉与瘤夹关系,载瘤动脉有无狭窄。结果:动脉瘤夹闭总数92个,术后残留23个(25.0%),根据Sindou分级,Ⅰ级15个,Ⅱ级3个,Ⅲ级4个,Ⅳ级1个。其中Ⅲ级残留患者再次手术3例,Ⅳ级残留再次手术1例,Ⅲ级残留未手术,再出血1例。 VR、GR、MIP 重建图像均可明确显示瘤夹及个数,载瘤动脉与瘤夹关系,VR、GR可清楚显示动脉瘤残留。VR、GR、MIP在载瘤动脉瘤狭窄上存在较大局限,需结合普通DSA做出准确判断。结论:3D-DSA可准确评估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特别是VR、GR重建技术更易于显示动脉瘤残留,有助于指导术后随访。

  • MRI颅表定位网在颅内小病灶定位中的应用

    作者:韦有佩;刘希光;李芳

    目的:探讨MRI颅表定位网在颅内小病灶术前定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MRI颅表定位网定位技术,对30例颅内小占位病灶进行术前定位,然后通过手术验证精确度,并与徒手定位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30例应用MRI颅表定位网定位技术的患者经过术中检验,定位精确度明显超过用徒手定位的方法。结论:MRI 颅表定位网可以明显提高颅内小病灶术前定位的准确性,且安全有效,无损伤,是用于颅内小的占位性病变术前定位的重要方法,值得推广。

  • 以“医闹”为突破点的医疗纠纷解决办法

    作者:袁伟伟;旋妮玲

    1986年至今,卫生部、公安部多次颁布维护医疗机构秩序、加强医疗机构治安管理的通告,期间国家也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侵权责任法》,但医疗纠纷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却逐年增多,恶性事件的比例也逐年增大[1]。这一现象说明其中必有妨碍医疗纠纷处理的关键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本文结合《广东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法律规定、制度设计等方面探讨如何解决好医疗纠纷。

  •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作者:宋向奇;陈通;付爱军;朱军;李建民;肖增兵;王瑞刚

    目的:评价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 Cochrane 协作网、Pubmed、Embase、CBM、CNKI、万方、维普各数据库,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 分析。结果:相对于对照组,亚低温治疗持续≤3 d在病死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汇总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74,95%CI 0.64~0.85,P<0.0001];亚低温持续<3 d 在改善神经功能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汇总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40,95%CI 1.24~1.59,P<0.00001];亚低温治疗者肺炎发生率升高(P=0.007),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但敏感性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治疗持续<3 d时无效,持续达到3 d时虽然不能降低病死率但可改善预后(GOS评分4~5分);持续3d 以上或持续至颅内压恢复正常,可降低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亚低温治疗期间肺炎发生率增高,是否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尚待确定。

实用医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