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

实用医学杂志

Th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실용의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5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25
  • 国内刊号: 44-119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46-4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苏焕群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YKL-40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敏;刘凤英;刘建建

    目的:检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YKL-40水平及其在病理组织中YKL-40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了解YKL-40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6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前及术后静脉血中YKL-40浓度,并以10例非卵巢病变住院妇女(正常对照组)及25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患者(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作为对照.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YKL-40在卵巢病变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与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YKL-4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6),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前)与正常对照组、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及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后)的血清YKL-40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前血清YKL-40浓度与患者的临床分期、CA125有相关性,与组织分级、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YKL-40在正常卵巢组织中无表达,在卵巢良性和恶性上皮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上皮性卵巢癌组中YKL-40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前血清YKL-40浓度明显增高,手术治疗后YKL-40浓度明显下降,YKL-40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提示检测YKL-40对上皮性卵巢癌恶性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哮喘慢性持续期肺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作者:吴月仙;邵金莲;蔡绍曦;郁伟伟

    目的:探讨哮喘慢性持续期肺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120例确诊为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患者填写哮喘生存质量问卷(AQLQ),记录日间及夜间症状评分并进行肺功能测试,其中99例经规范治疗(90±15)d后依嘱复诊并再次填写AQLQ量表,记录日间及夜间症状评分并进行肺功能测试.按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将治疗前后的患者各分为两组,FEV1%≥80%为A组,FEV1%≤79%为B组.观察患者肺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关系.结果:无论治疗前还是治疗后,A组FEV1、FEV1%、PEF、PEF%和AQLQ均显著高于B组(P<0.05),且AQLQ得分与FEV1%和PEF%结果高度一致;治疗前,AQLQ得分与FEV1(r=0.84)、FEV1%(r=0.65)、PEF(r=0.63)和PEF%(r=0.44)均呈正相关(P<0.01),治疗后,AQLQ得分仍与FEV1(r=0.89)、FEV1%(r=0.77)、PEF(r=0.62)和PEF%(r=0.50)呈正相关(P<0.01).结论:哮喘患者肺功能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肺功能联合生存质量量表能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 载脂蛋白B基因EcoRI、XbaI、MspI及载脂蛋白AI基因-75bp、+83bp位点多态性与哈萨克族血脂异常的关系

    作者:黄刚;钟华;热合曼;毛宏伟;迟晔虹

    目的:分析载脂蛋白B(apoB)基因EcoRI、XbaI、MspI位点和载脂蛋白AI(apoAI)基因-75bp、+83 bp位点多态性与哈萨克族(哈族)人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275例哈族血脂异常患者(血脂异常组)和252例哈族血脂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apoB基因EcoRI、XbaI、MspI位点和apoAI基因-75 bp、+83 bp位点多态性.检测甘油三酯、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B、apoAI的水平.结果:(1)各个位点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2)血脂异常组和对照组各基因型联合的总体分布不同(χ2=19.26,P<0.05).E+-/X--/Ms++/M1+-/M2++(联合10)的比率在血脂异常组(45/275)显著高于对照组(22/252,χ2=5.37,P<0.05).E++/X+-/Ms+-/M1+-/M2++(联合11)的比率在血脂异常组(30/275)显著高于对照组(13/252,χ2=4.94,P<0.05).(3)血脂异常组中基因型联合10和11(基因型联合10~11)的TC均值显著高于本组中除基因型联合10及11(基因型联合1~9)的均值,apoAI/apoB均值显著低于本组中基因型联合1~9的均值.对照组中基因型联合10~11的apoAI/apoB水平也显著低于本组中基因型联合1~9.(4)E++/X+-/Ms++/M1+-/M2+-(基因型联合2)的TC在两组中都分别低于基因型联合10~11,apoAI/apoB在两组中都分别高于基因型联合10~11.(5)apoAI/apoB无论在血脂异常组还是在对照组都与TC、LDL-C负相关,与HDL-C正相关.结论:apoB基因EcoRI、XbaI、MspI位点和apoAI基因-75 bp、+83 bp各位点基因型多态联合中,基因型联合10及11与哈族人血脂异常相关.基因型联合2可能是预防血脂异常的因素.其中的机制可能与载脂蛋白基因变异引起apoAI/apoB的改变进而引起血脂的变化有关.

  • 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代谢关键酶MTRR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

    作者:陈盛强;戴文伟;许绍强;孙卫文;邓维意;伍建伟;李明昌;何伟文;陆永健;罗学港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其代谢关键酶蛋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ethionine synthase reductase,MTRR)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颅内动脉瘤组)和77例健康成人(对照组)的血浆Hcy水平,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其代谢关键酶MTRR基因多态性.结果: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浆Hcy水平[(16.14±6.72)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1.20±3.20)μmol/L],两组间血浆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两组MTRR A66G基因型分布比较,颅内动脉瘤组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是对照组的7.30和2.41倍.MTRR A66G不同基因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比较,血浆TG、TC浓度差异无显著性,GG基因型血浆Hcy浓度较其他基因型高;对照组不同基因型间血浆Hcy、TG、TC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高Hcy血症与颅内动脉瘤病发生有一定关系;MTRR A66G的AA基因型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的保护性基因,发生变异时患病风险增加.

  • 人前心钠肽在血液细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胡永林;刘阳;潘娟;何应中;陈泽慧;罗显华

    目的:检测血液细菌培养阳性患者血清中人前心钠肽(proANP)水平,与人前降钙素(PCT)水平进行比较,评价proANP在菌血症或败血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或门诊送检的血液需氧菌培养为阳性的患者血清43例作为观察组,选择12例健康成人血清作对照组,同时做proANP和PCT检测.结果:proANP和PCT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指标呈正相关(y=28.009+9.732x,r=0.954,P<0.001).结论:proANP对菌血症或败血症患者的早期快速诊断与PCT具有相似的价值并呈正相关.

  • 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联合乙哌立松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

    作者:王伟;任丽;卢俏丽;薛蓉

    目的:探讨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联合应用乙哌立松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颈源性头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偏振光照射双侧星状神经节,每次10 min,1次/d,共4周.联合口服乙哌立松50 mg,每日2次,连服2周.对照组单独应用偏振光照射双侧星状神经节.治疗2、3、4周后分别评估两组疼痛严重程度的变化及两组治疗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头痛程度均明显减轻(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3周后观察组疗效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独应用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可获得很高的有效率,联合乙哌立能松使有效率明显提高,并可缩短治疗时间.

  • 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

    作者:谭丽艳;杨震宇;潘佳秋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甲亢或甲减)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变化,探讨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内脂素水平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关系及其在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分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组(甲亢组,n=30)、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甲减组,n=30)及甲状腺功能正常者(对照组,n=30).取空腹血检测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腺原氨酸(TT3)、甲状腺素(TT4)、空腹血糖、血脂及内脂素水平,并计算体质指数(BMI).结果:甲亢组及甲减组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甲亢组血清内脂素与FT3、FT4、TT4呈正相关,与TSH、胆固醇(TC)呈负相关.甲减组血清内脂素与BMI、TSH、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与FT3、FT4、TT3、TT4呈负相关.结论: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不论是甲亢组还是甲减组)血清内脂素水平升高的改变,提示这种改变与甲亢时能量的消耗及甲减时能量的储备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作用机制复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作者:陈谐捷;贾卫东;谭行华;岑玉文;陈新林;董永新;何丽云;蔡卫平

    目的:初步探讨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WHOQOL-HIV生存质量简表对102例已经开始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6个月的动态追踪,分析抗病毒治疗时间、免疫学变化及药物毒副作用时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随着高效联合抗病毒时间的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独立领域得分逐渐升高,心理和环境领域的得分在开始抗病毒治疗7~24个月的患者得分高,抗病毒治疗时间长短不同的组间存在差异(P<0.05);CD4+计数及Th/Ts的差异及变化对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未引起有显著性意义的变化,而在抗病毒过程中出现血液毒性及肝损害的患者在生理领域得分偏低,与未出现这两方面毒副作用的患者有不同的变化趋势(P<0.05).结论: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患者独立领域得分,而抗病毒药物的血液毒性和肝损害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生理领域得分有一定影响.

  • 无创正压通气对不同基础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金祥;张虹霞;胥振阳;李晓辉;周建群;张淑明;韩芳;林蕊艳;张帅

    目的:通过对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对比分析,了解NIPPV对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评价NIPPV在治疗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Ⅱ型呼吸衰竭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比分析NIPPV对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AECOPD所致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效应.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63.8±12.5)岁,其中职业性肺疾病10例(尘肺8例,石棉肺2例),脊柱后凸畸形或严重胸膜肥厚粘连5例,支气管扩张3例;AECOPD组33例,男26例,女7例,年龄(69.0±8.5)岁.结果:与NIPPV治疗前比较,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应用NIPPV治疗后第5天和出院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下降(P<0.05);pH值在出院前显著改善(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在应用NIPPV治疗后及出院时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5).在AECOPD组同NIPPV治疗前比,应用NIPPV治疗后各时间点和出院前PaCO2均显著下降(P<0.05),pH值显著改善(P<0.05);同NIPPV治疗前比,应用NIPPV治疗第2天、第3天、第5天和出院前PaO2显著升高(P<0.05).结论:NIPPV对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和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NIPPV治疗AECOPD所致Ⅱ型呼吸衰竭与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比,pH值和二氧化碳潴留改善得更快,而氧合在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改善得更快.NIPPV可用于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Ⅱ型呼吸衰竭的抢救治疗.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作者:黄东芬;周艳玲

    目的:通过测定扩张型心脏病(DCM)患者心电图中代表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两个指标: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探讨它们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将188例DCM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VA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NVA组),测定V2和V6导联的Tp-Te问期和Tp-Te/QT比值,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VA组V2和V6导联的Tp-Te间期均比NV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和0.038;VA组V2和v6导联的Tp-Te/QT比值均比NVA组大,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9和0.006.结论:TDR增大是发生VA的重要原因,有望利用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预测DCM患者发生VA的风险,对DCM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 心肌肌钙蛋白I在评价非心脏手术术后危重病患者病情和预后中的作用

    作者:陈静雅;黄青青;冯轲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评价非心脏手术术后危重病患者病情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31例非心脏手术术后危重病例血清cTnI的质量浓度与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分值、S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低血压、心衰、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升高组的APACHEⅡ评分、S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低血压发生率、升压药使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多于)正常组(P<0.01).结论:非心脏术后危重病患者血清cTnI的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病情,并对患者短期病死率的评估有一定的帮助.除了APAcHEⅡ评分系统之外,cTnI在评价危重病患者的预后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 亲属间活体肾移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规律

    作者:杜鹏;孙建国;罗永康;黄启福;段斌

    目的:回顾分析150例亲属间活体肾移植的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案,以总结亲属间活体肾移植患者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规律.方法:回顾在我院进行复查并且肾功能稳定的150例亲属间活体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剂应用资料,并按照相同染色体倍数分组,同时与同期无关尸体供肾肾移植患者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亲属间活体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荆用量与相同染色体倍数相关,两条染色体相同者<一条染色体相同者<无染色体相同者<无关尸体供肾肾移植受者.结论:亲属阃活体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剂应用量较少,相应的免疫抑制剂相关的不良事件也较少,有利于受者的长期存活.

    关键词: 肾移植 免疫抑制剂
  • 个案管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作者:姚丰菊;吕路线;秦志华;王志敏;李秀梅;史丽;许家战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6"项目示范区100例服用氯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干预组予以1年综合干预,用阴性、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生存质量量表(WHO,QOL-100)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估.结果:6个月、1年末随访时干预组阴性症状总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干预组在生存质量、独立性领域及社会关系领域的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组;SDSS中家庭内活动、自力能力、兴趣和关心评分值差异较为明显.结论: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个案管理综合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社会功能恢复.

  • 甲状腺球蛋白测定和131I-全身显像在综合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随访中的价值

    作者:廖宁

    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和131I-全身显像(131I-WBS)联合检查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患者手术+ 131I治疗后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55例DTC患者术后3~4周行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治疗(以下简称"清甲"),131I治疗前及随访时用RIA法各测定1次血清Tg,同时口服131I 111~185 MBq(平均133.8 MBq)48 h后,和(或)口服治疗剂量131I 3.7~5.55 GBq(平均4.5 GBq)5~7 d后做全身显像.结果:24例经临床证实有复发或转移的DTC患者中,11例(45.8%)Tg>10 ng/mL,21例(87.5%)131I-WBS阳性,只有8例(33.3%)患者Tg和131I-WBS同时阳性.结论:DTC经手术+131I治疗后,常规进行Tg测定和131I-WBS检查,对尽早发现复发或有无转移、决策131I治疗方案以及评估131I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甚晚抗原-4在特应性皮炎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陆茂;叶俊儒;樊元春;黄蓉飞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甚晚抗原-4(VLA-4)在特应性皮炎(AD)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6例AD患者皮损VCAM-1、VLA-4的表达,参照欧洲AD评分标准(SCORAD)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分析VCAM-1、VLA-4的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D患者组皮损VCAM-1、VLA-4的平均光密度(AO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VCAM-1、VLA-4的表达水平与SCORAD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AD患者皮损VCAM-1、VLA-4的表达增高,VCAM-1、VLA-4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凌;庞缨;叶絮;周旭红;冯莹

    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形成与JAK2-V617F突变及各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纳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64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50例,分析其血栓发生率和JAK2-V617F突变率及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发生率高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0.0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组JAK2-V617F突变率高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白细胞数、vWF:Ag、年龄高于非血栓组(P<0.05),AT-Ⅲ、PC活性低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血红蛋白量、血小板数、PS值与非血栓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形成率高,与JAK2-V617F突变、高龄、高白细胞、高vWF:Ag及低AT-Ⅲ、低PC相关.

  • 动脉阻断钳、门脉钳在半肝血流阻断中的应用

    作者:覃怀成;陈希纲;钟先荣;孔勇;汪祖来

    目的:探讨动脉阻断钳、门脉钳在半肝血流阻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62例采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进行大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术中均采用动脉阻断钳阻断肿瘤侧半肝入肝血流,门脉钳阻断出肝血流的半肝血流阻断方法.结果:62例大肝癌切除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15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50~750 mL,平均360 mL,未输血40例;术后恢复良好并痊愈出院,无肝功能衰竭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采用动脉阻断钳、门脉钳进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不但获得了良好血流阻断效果,使出血更加容易控制,而且大限度保护了患者的肝功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肝脏血流阻断工具.

  • Chiari I型畸形的CT及MRI特征

    作者:韩雪;郑新;赵殿江

    目的:研究Chiari I型畸形的CT、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Chiari I型畸形患者的临床、CT及MRI资料.男16例,女20例.平均年龄34.5岁.全部病例均行平扫.结果:小脑扁桃体下疝长度5~35 mm,平均11.9 mm,小脑扁桃体下极变尖26例.枕大孔前后径28~39 mm.脊髓空洞症20例,颅底凹陷症15例,寰枢椎畸形9例.结论:综合分析Chiari I型畸形的CT、MRI表现,对本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价有重要价值.

  • 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夹闭术后早期脑脊液引流的意义

    作者:王代旭;陈劲草;金保山;陈涛;陈金华;高文宏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行动脉瘤夹闭术后早期脑脊液引流对脑积水形成和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将106例经过手术夹闭的动脉瘤性SAH患者按治疗方案的选择随机分为两组:脑脊液引流组(A组)56例,在急性出血期首先手术夹闭动脉瘤,然后在颅底脑池置入引流管,缝合硬脑膜,引流5~7 d后拔出,对脑脊液仍为血性者,行腰大池引流.对照组(B组)50例患者夹闭动脉瘤后,缝合硬脑膜.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比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脑积水的发生率为7.1%(4/56)和24.0%(12/50),差异有显著性(χ2=4.79,P<0.05),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分别是(94.4±20.3)cm/s和(117.5±29.4)cm/s,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是7.1%和30.0%(χ2=7.89,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患者在动脉瘤夹闭术后行脑脊液引流对防治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甲型H1N1流感首次胸部CT表现初步分析

    作者:丁仁厚;邢志珩;赵新骞;杜钟珍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首次胸部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22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首次胸部CT表现.结果:22例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4~63岁,平均46岁.22例患者CT表现共有268个肺段病变,包括磨玻璃密度影218段、斑片状实变影30段、结节影20段.肺部病变分布在中外带17例,弥漫分布3例,内带2例.胸膜增厚15例,其中右侧12例、左侧10例、双侧7例.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胸腔积液2例.结论:甲型H1N1流感患者首次胸部CT表现特点为以双侧、多段、外带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改变为主.

  • 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与MR影像学分析

    作者:冯永明;胡晓华;鲍健;钱斌;吴晶涛

    目的:探讨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RMS)的CT与MR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腹盆腔RMS患儿的CT与MR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行CT平扫10例,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3例,增强扫描3例.结果:CT平扫均见腹盆腔内较大软组织肿物,密度欠均匀,部分有坏死区,邻近组织受压推移甚至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增强后病灶不均匀轻中度强化,以周边强化明显,动脉期病灶内可见较多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影,延迟期斑片状持续性强化.MR检查T1WI序列示腹盆腔内等低混杂信号巨大肿物,T2WI序列上以稍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呈不均匀持续性强化.结论:儿童腹盆腔RMS是一种少见的间充质源性恶性肿瘤,CT与MR影像学表现能为其诊断及鉴别提供有用的信息.

  • 脑动脉瘤的3D-DSA技术诊断价值

    作者:石伟忠;郑文龙;吴爱琴

    目的:探讨3D-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3D-DSA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瘤病例30例,回顾性分析其对动脉瘤的显示能力、动脉瘤大小、形状、瘤颈和周围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30例发现31个动脉瘤,3D-DSA技术均能清晰显示其位置、大小、形状、瘤颈状况及载瘤动脉改变,并能发现脑动脉的其他病变.结论:3D-DSA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脑动脉瘤的诊断水平,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脑型血吸虫病的CT灌注成像研究

    作者:黄劲柏;任伯绪;雷红卫;胡新杰;王远梅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方法时脑型血吸虫病进行研究,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痛灶的灌注参数特性.方法:10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在常规CT扫描的基础上行CT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图像,分别测量脑型血吸虫病病灶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V)、脑血容量(CBF)和表面通透性(PS)值.两组问CT灌注参数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0例脑型血吸虫病中,脑炎型1例,单发结节型2例,多发结节型7例.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血吸虫病灶的CBF、CBV和PS值均明显增高.结论:脑型血吸虫病病灶是一种高血流灌注、高表面通透性的病灶.

  •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作者:强勇;李忠东;钱建军;董国华;申翼;景华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the pleura,SFTP)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心胸外科2001年4月至2010年8月间收治的11例SFTP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予以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咳嗽、胸闷、胸痛、发热是SFTP的主要症状,本组6例伴有包裹性胸腔积液,4例术前行经皮穿刺活检确诊.免疫组化检查示CD34、Vim和Bcl-2均阳性表达.术后随访3个月~10年,均存活,无复发转移.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SFTP的佳方法,诊断依靠免疫组化,术后需长期随访.

  • 改进额底入路切除鞍区肿瘤40例

    作者:杜春富;高晋健;舒丽娟;冯文;高利民

    目的:探讨改进额底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方法.方法:对改进额底入路手术的40例鞍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鞍隔及鞍结节脑膜瘤18例,SIMPSON Ⅰ级切除14例,Ⅱ级切除3例,Ⅲ级切除1例.垂体瘤20例,全切16例,次全切4例.颅咽管瘤2例,全切2例.40例患者中脑脊液漏3例,尿崩14例,中度以上发热6例,电解质紊乱8例,视力下降3只眼,嗅神经损伤4例,死亡1例.结论:改进额底入路切除鞍区肿瘤开瓣因患者而异,灵活多样,并且选取"美容孔"点,肿瘤易切除.颞肌无损伤,额部美观,额窦保护好,视力改善明显,术后并发症少.

  • 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在肠神经元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杜明国;陈志丹;陶正贵;廖晓锋

    目的:探讨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在便秘、以肠神经元异常为代表的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部分临床表现不典型,钡灌肠、肛门直肠测压、直肠黏膜乙酰胆碱酯酶测定不能明确诊断的先天性巨结肠,或疑合并巨结肠同源病等肠神经元异常便秘性疾病,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为手术、手术后病检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巨结肠同源病及先天性巨结肠并巨结肠同源病提供了证据.结论:全消化道钡餐及钡分时段滞留拍片,可为肠神经元异常便秘性疾病提供重要诊断参考,并具有胃肠传输功能与胃肠生理、病理形态兼顾优势.至少是对该类疾病诊断困难的一个补充.

  •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误诊为蜂窝组织炎1例

    作者:邬强;余悦;杜娟

    患儿女,4岁,2010年4月2日玩耍时不慎跌伤右足,家人用药酒按揉,3 d后患儿右足肿痛加重,出现右小腿红肿.在外院外科求治,摄片检查未见明显骨折征象,按右小腿蜂窝组织炎给予外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中药和静脉抗炎治疗,2 d后患儿病情无好转,前来我院求治,门诊以"右小腿蜂窝组织炎、骨髓炎?"收入住院.查体:体温38.8℃.右足右小腿红肿,右足背有两处胡豆大小的小泡,水泡液混浊,右小腿皮温高,有压痛,查血常规WBC13.2×109/L,N 0.77.入院后给予抬高患肢,静滴头孢拉啶、佳尔钠等抗生素抗炎;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消肿.

  • 46,XX,15p+,22p+异常核型2例

    作者:林洁;王立芝;林杰;胡嫦君;段卡利

    患者1,女,1岁,表型正常,追踪至今无异常发现.曾于孕23周因唐氏筛查高风险行羊水染色体检查,诊断46,XX,15p+,22p+(图1).患者2系患儿母亲,28岁,46,XX,15p+,22p+(图2).母亲表型正常,先前有3次早孕期人工流产史,无自然流产、畸胎、死胎、死产及家族遗传病史.患儿父亲Y>18,表型正常,无特殊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 双眼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作者:孙则红;戴冬姝

    患者女,4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20 d,于2011年3月23日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左眼0.5,矫正视力不提,双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眼底:右眼黄斑中心区及颞侧讨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多发生于40岁左右中年人,肿瘤发展到影响视力才被发现.属于良性肿瘤性病变,多发生于眼底后极部,不伴有皮肤及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临床表现:自觉症状为视力逐渐减退或视物变形.眼底特点为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的分界较清楚,肿瘤小者1.5 PD,呈橘黄色椭圆形隆起,大小约10 PD.

  • 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误诊为癫痫并ICD治疗2例

    作者:李卫伟;高兵;万国桢;薛朝阳

    病例1 患者女,28岁,因"阵发性心悸5 h伴黑矇一次"于2009年3月入院.患者上中学时运动中曾出现晕厥、四肢抽搐,以后间断发作伴头晕、胸闷、乏力.2001年曾在三甲医院诊断为"癫痫"并规律服用卡马西平治疗.入院前5 h在工作中突感心悸、胸闷、心前区隐痛伴有一过性黑矇、出汗,乏力明显.无晕厥、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症状.

  • 晚期妊娠合并疑似爆发性1型糖尿病1例

    作者:范文蕾

    患者女,30岁.因"孕37+1周,自觉胎动消失1 d"入院.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病史.孕前体重49 kg,身高156cm.起病前无上呼吸道感染病史.2010年10月18日GCT 8.1 mmol/L,11月27日75 g葡萄糖OGTT空腹血糖4.71mmol/L,服糖1 h血糖8.90 mmol/L,2 h血糖8.19 mmol/L,3 h血糖6.21mmol/L,12月15日感腰酸、腹痛,自觉胎动减少,门诊胎心监护正常,12月17日起出现呕吐、烦渴、多饮、多尿症状,未就医.12月20日晚自觉胎动消失,12月21日来我院就诊,门诊B超提示胎心消失,遂收入院.

  • 婴儿顶骨血管瘤1例

    作者:王猛;张博;刘洋;关毅;杨志青;李海松;李毅平

    患儿,3个月,生后发现左侧头顶部肿块,不痛不胀,未予重视,近1个月来进行性增大.入院查体见左侧头部略膨隆,CT扫描见:左顶膨胀性颅骨破坏区,外板变薄,内板略增厚,病灶密度不均匀,呈蜂窝状,边缘欠清晰.术中见左侧颅骨外板局限性菲薄,2.5 cm×2.5 cm大小,局部血液供应丰富,内有包膜和少许液体.内板完整,行广泛的外板切除.切除组织送病理学检查,显微镜下见骨组织间有分叶状毛细血管丛和海绵状扩张的腔隙,诊断为混合型颅骨血管瘤.

  • 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一家系6例

    作者:熊瑛;柴宝;金丽

    先证者,男,20岁,13岁时先于双上肢出现黑褐色斑点,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渐增多并累及躯干、颈、双下肢,黑褐色斑点中间出现大小不等的淡白色斑,皮损不随季节改变.无光敏史,否认药物和化学品等接触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发育和智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全身皮肤见弥漫分布米粒至豌豆大小的黑褐色斑,散在或密集,圆形或不规则,其间有不规则的色素减退斑.皮损无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角化异常.口腔黏膜、齿、甲、掌跖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脑电图,肝、胆、脾、肾B超检查正常.听力、视力检查未见异常.

  • 胶囊内镜诊断老年肠道蛔虫病1例

    作者:王旷靖;汤绍辉;杨见权;李淑珍;吴小娟;张嫚嫚

    患者女,61岁.2010年11月24日因"反复上腹痛2年余"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凶出现上腹隐痛,多位于剑突下,有时感右上腹钝痛并向后背部放射,与饮食及体位无明显关系.多次到门诊就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予以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胃肠动力等治疗,效果不佳.病程中,无发热、心悸、胸闷,无恶心、呕吐、呕血、黑便、里急后重等.精神尚可,食欲减退,睡眠欠佳,小便正常,大便时呈稀烂状.

  • 以双眼发红、大量分泌物为主要表现的双眼全泪道阻塞1例

    作者:史叶琴;卢江

    患者女,80岁.因"双眼发红伴大量分泌物5个月余"于2010年2月19日入住我院.患者于2009年10月17日在外院首诊,拟诊为双眼角结膜炎,给予左氧氟沙星眼液、阿昔洛韦眼液、更昔洛韦凝胶点眼等治疗,病情无好转.此后患者在多家医院就诊,先后诊断为双眼结膜炎、干眼症,并予以对症治疗,均疗效不佳,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入院查体:双眼睑缘见大量黄色的分泌物附着,睑结膜充血(+++),血管模糊,大量乳头增生,瘢痕形成,结膜囊见大量分泌物,球结膜混合性充血(+++),双眼角膜上皮糜烂,点状浸润,前房、瞳孔正常,晶体混浊.

  • 格列齐特片致皮疹1例

    作者:张晖;曹晋

    患者男,52岁.因颜面部、躯干、四肢片状红疹,伴瘙痒2 d来本部就诊.患者糖尿病史5年,6 d前因其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自行改服用格列齐特(国药准字H44020011,产品批号:T10001,生产厂家: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80 mg,每天2次,3 d后颜面部出现红疹,伴瘙痒,逐渐波及四肢、胸背部,自行口服扑尔敏2 d后症状未缓解,来本部就诊.

  • 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超前镇痛对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影响

    作者:杨龙慧;高爱敏;白炳生;王忱;周春燕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超前镇痛组(A组),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组(B组),单用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组(C组).分别记录患者术后0、2、4、8、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于麻醉前,手术结束时,术后8、16、24、48 h采血测定P物质的浓度.记录各组追加镇痛药物剂量及术后第一次应用镇痛药的时间.记录生命体征指标变化,观察和记录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不良事件.结果:B、C组各时间点VAS与A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C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各时间点P物质与A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术后基本生命体征指标波动在正常范围内.三组患者中C组有3例尿潴留.各组术后均没有追加镇痛药物.结论:老年患者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应用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超前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较少.

  • 盐酸右美托咪啶在预防中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苏醒期心血管反应中的应用

    作者:王龙平;吴万军

    目的: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啶在预防中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苏醒期心血管反应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中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盐酸右美托咪啶组(A组,n=30)和对照组(B组,n=30).两组患者全麻诱导和维持均相同,术毕停用麻醉药的同时分别静脉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啶0.5 mg/kg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术毕注药前、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5、10 min患者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Ramsay镇静评分、苏醒期躁动率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B组在拔管时及拔管后5 min内MAP、HR均明显高于拔管前,A组拔管时及拔管后MAP、HR均高于拔管前,但增幅明显低于B组;A组患者苏醒期镇静状态评分3.07±0.69,明显高于B组1.83±0.70;A组躁动发生率16.7%,明显低于B组36.7%.结论:术毕静脉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啶0.5μg/kg可以预防或减轻中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心血管反应,降低术后躁动率,有利于中老年患者平稳度过苏醒期.

  • 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镇静在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温雪飞;屠伟峰;张春梅;施冲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镇静麻醉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手术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尿道下裂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麻醉组(KA组,n=20)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组(EP组,n=20),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氯胺酮的用量.观察两组术前,切皮时,苏醒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程度以及术后意识恢复,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手术时间较长的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两组相比较,EP组氯胺酮用量少,异丙酚用量合适,呼吸循环稳定,术后清醒快,镇痛效果好.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手术时间较长的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安全,临床效果满意,优于氯胺酮麻醉.

  • 沙利度胺联合托烷司琼治疗乳腺癌辅助化疗相关呕吐的疗效观察

    作者:崔瑶;李剑;王文玉;卢创新;周云;刘明月

    目的:了解沙利度胺联合托烷司琼治疗乳腺癌辅助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2例术后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6例,A组:静脉用托烷司琼5 mg,第1天+口服地塞米松5 mg,1天2次,第1天;B组:静脉用托烷司琼5 mg,第1天+口服沙利度胺25 mg,1天2次,第1天.评价两组的止吐效果和副作用.结果:46例患者可评价疗效,两组恶心呕吐控制情况完全控制、基本控制、轻度控制、未控制百分率分别为:8.0%vs.33.3%、52.0%vs.57.1%、32.0%vs.9.5%、8.0%vs.0%,治疗有效率为60.0%vs.90.5%(χ2=5.498,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腹泻、困倦、凝血功能异常、骨髓抑制和感觉异常等副作用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沙利度胺能够有效控制乳腺癌辅助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副作用容易耐受,是可供选择使用的止吐药物.

  • 苯海拉明肌肉注射治疗眩晕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吉文;丘宇茹;陈玉成;黄子通

    目的:观察苯海拉明肌肉注射治疗眩晕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急诊就诊的病因诊断明确的反复发作眩晕患者分为苯海拉明组(n=471)和常规治疗组(n=445).苯海拉明组除给予苯海拉明20 mg肌肉注射外,其他治疗方法两组相同.观察治疗3 h后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苯海拉明组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苯海拉明肌肉注射可明显改善急诊眩晕患者症状,缩短症状持续时间,并且无不良作用.

    关键词: 眩晕 苯海拉明 疗效
  • 阴道联合用药治疗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

    作者:赵安珍;姚亮;李道莲

    目的:探讨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136例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制霉菌素片阴道用药,每次50万U,每晚1次,共14 d;B组给予咪康唑栓阴道用药,每次400 mg,每晚1次,共6 d;C组给予两种药物同时阴道用药,剂量同A、B组,共6 d,再继续给予单一制霉菌素片阴道用药,共4天.各组均同时口服伊曲康唑,每次200 mg,每日2次,共1 d.分别于停药4~7 d、停药1个月复诊,行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真菌学检查,并进行疗效判定及不良反应评估.结果:停药4~7 d后复诊,A、B、C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5.0%、59.6%、88.6%,C组明显高于A、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停药1个月后复诊,A、B、C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0.0%、70.2%、93.2%,C组明显高于A、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次复诊A、B、C组总有效率均分别为95.0%、93.6%、97.7%,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7 d后,阴道分泌物真菌学镜检治愈率A、B、C组分别为75.0%、74.5%、97.7%,C组明显高于A、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停药1个月后复诊,A、B、C组复发率分别为18.7%、20.0%、2.3%,C组明显低于A、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制霉菌素片加咪康唑栓联合阴道用药治疗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临床效果优于各药单独用药,是一种安全且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 贝那普利和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的影响

    作者:王均生;刘地川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和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惠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62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和非洛地平组,贝那普利组予贝那普利治疗,非洛地平组予非洛地平治疗,连续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163.8±7.2vs.134.7±7.6;164.6±8.0vs.135.8±7.2)mmHg、舒张压(98.7±8.2 vs.86.2±3.4;99.8±8.1 vs.85.8±3.9)mmHg及血清TNF-α(12.94±2.12vs.7.16±41.41;13.02±2.14vs.9.88±1.52)ng/L、IL-6(26.73±3.43vs.16.35±2.42;27.29±3.58 vs.20.71±3.16)ng/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贝那普利组下降更明显,与非洛地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贝那普利和非洛地平均能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TNF-α和IL-6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但贝那普利作用优于非洛地平.

  • 乌司他丁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蔡雪桃;李轶男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于入选当天开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所有患者均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和7天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但对照组治疗后第3和第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第7天又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PLT和FIB均有增高,PT、TT、APTT均缩短,D-D下降,其中治疗后第7天上述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改善老年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血栓形成.

  • 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对弃瓣LASEK术后疼痛控制的临床观察

    作者:莫纯坚;王红俊

    目的:探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对弃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疼痛的控制以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64眼)行弃瓣LASEK患者,术后24 h给予适当点用0.5%盐酸丙关卡因眼药水;另选取40例(80眼)相同术式给予0.5%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点眼作为对照.并观察术后疼痛,角膜上皮的愈合,视力恢复及角膜雾浊等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24 h内各时间段使用表麻剂组疼痛指数更低,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术后24 h使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的次数为(9.28±2.63)次,间隔时间为(2.91±1.75)h.36 h及48 h疼痛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在角膜上皮愈合,术后视力恢复,角膜雾浊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弃瓣LASEK术后适当使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能有效解决术后疼痛,并对角膜上皮的愈合无明显影响.

  • 喉鳞状细胞癌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和I型胶原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艳秋;李培华;李巍;张旭;刘稳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及I型胶原(Col I)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培养成功的20例培养上清液中羟脯氨酸(Hyd)含量,并通过蜡块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Coll的表达.结果: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Hyd舍量及Cpl I的表达逐渐下降,其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进展、颈淋巴结的转移,Hyd舍量及Col I的表达均逐渐下降,且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及Col I的表达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活性密切相关,对了解喉鳞状细胞癌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手术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 靶向phTERT-PE38KDEL重组质粒联合硼替佐米抑制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研究

    作者:邢帅;孙晋津;李宝玉;孙宁;陈剑秋

    目的:探讨重组质粒phTERT-PE38KDEL联合硼替佐米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方法:采用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系建立荷瘤裸鼠模型,通过腹腔给药和瘤内注射方式,以硼替佐米联合phTERT-PE38KDEL对荷瘤鼠进行治疗,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和质量,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法检测核增殖抗原及微血管密度,TUNEL染色检测肿瘤的凋亡.结果:联合治疗组(A组)的肿瘤体积及瘤重在每个检测点均小于基因治疗组(B组)、单纯化疗组(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P<0.01),与D组相比,A、B、C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68.98%、51.44%、16.39%.与B和C组相比较,A组的瘤体PCNA增殖指数与MVD显著降低(P<0.01),A组的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1).结论:phTERT-PE38KDEL与硼替佐米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均有抑制作用,二者联用效果更佳.

  • 创伤合并内毒素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的建立

    作者:林国强;王玮;李楠楠;杜艳

    目的:建立一种创伤后感染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观察其病理变化,为临床防治DIC提供依据.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创伤组(T组)、内毒素组(E组)、创伤合并内毒素组(T+E组).在造模1 h和造模后2、6、12 h取血,检测PT、AFIT、PLT、D-二聚体等指标,观察家兔精神等一般情况变化及取家兔肺、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T组、E组、T+E组PLT、APTT、PT、D-二聚体在不同时相,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T组相比,T+E组6 h时PT、APTT、D-二聚体均明显延长或升高,P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E组相比,T+E组12 h 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LT与D-二聚体从6 h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组、E组、T+E组肺肾病理均可见微血栓形成,T+E组尤甚.结论:创伤联合内毒素可制备DIC兔模型,反映创伤后继发感染致DIC发生的病理过程,并且该模型各项指标较单纯创伤或感染引起的DIC更有意义.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粪便幽门螺杆菌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作者:韩慧;胡子有;姚芳;曾勇;吴炳义;熊婧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单的检测粪便幽门螺杆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方法:针对幽门螺杆菌的16S rRNA基因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2条内引物和2条外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后,对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评估,并评估检测粪便模拟标本的敏感性.结果:使用LAMP方法可以在2 h内得到检测结果,加入染料后阳性结果为绿色,电泳后有明显的阶梯状条带.幽门螺杆菌的基因组DNA检测敏感性为12 pg,是普通PCR的10倍,对模拟粪便标本进行检测,检测限为102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检测幽门螺杆菌的LAMP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检测方法.

  • 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在阑尾炎麻醉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何仁洪;樊理华

    阑尾切除手术现在仍首选硬膜外麻醉,在行阑尾切除时存在内脏牵拉反应,由于迷走神经分布广泛较难被阻滞,常会引起疼痛、恶心、呕吐、呃逆等一系列的反应,还因为牵拉阑尾系膜时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变慢和血压下降,这些反应严重影响着手术操作并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和生命安全.阑尾炎的硬膜外麻醉常选择在T11~12穿刺,本研究主要比较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在阑尾炎麻醉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 胸腔镜在基层医院的应用:41例良性病变治疗

    作者:阚奇伟;刘泗军;石勇;彭福强;董仁华;朱建松

    胸腔镜手术因受技术难度的限制,目前在基层医院尚未得到很好推广[1],但它是微创胸外科的必然趋势.我院自2008年以来大力发展该项技术,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回顾性分析41例良性病变的治疗,经过如下.

  • 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38例

    作者:苏易云;何月枝

    真菌性角膜炎是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真菌性角膜炎多有植物性外伤病史,治疗比较棘手.随着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以及对本病认识的逐步深入,发病率逐渐上升.临床治疗主要是在局部清创的基础上,使用咪唑类[1]、多烯类[2]或嘧啶类[3]药物,但是部分药物有比较强的毒副作用,多主张联合用药[4],治疗过程较长,起效缓慢.那他霉素属于多烯类药物,研究发现那他霉素滴眼液有很强的抗真菌作用.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使用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患者3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 子宫横向环形捆绑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应用

    作者:牟遗祥

    剖官产术中难治性出血的处理一直被视为棘手的问题.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多采用官腔填纱条甚至切除子宫的方法,患者创伤大,也增加感染风险.2008年以来,我院采用子宫横向环形捆绑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难治性子宫收缩乏力性大出血,效果显著,减少了填纱条而感染的机会,也保留了子宫,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后腹腔镜下治疗中上段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临床体会

    作者:刘俊强;金大社;李伟林

    近年来,泌尿外科腔镜器械设备的发展以及手术技巧日益提高.自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对78例中上段输尿管梗阻的患者采用后腹腔镜下输尿管梗阻解除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老年人十二指肠球后溃疡32例分析

    作者:白厚喜;姜志高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经胃镜、钡餐、手术探查共检出老年人十二指肠球后溃疡32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2例均来自我院内外科病房及门诊患者,其中男23例,女9例,发病年龄62~86岁,平均69.5岁,病程1 d~10年.

  • 负压抽吸联合汗腺修剪术治疗腋臭32例

    作者:喻三宝;蒋金珩;宗文政

    腋臭是整形外科的常见病,临床治疗方法很多,负压抽吸和皮肤切口汗腺修剪术是其中应用较多的两种,但由于汗腺的结构与分布特点,临床中单独运用还是很难达到根除的目的.自2005年6月起我科采用负压抽吸联合汗腺修剪术治疗32例腋臭患者,较单纯小切口汗腺修剪术50例取得更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感染致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卫华;马义平

    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VAHS)临床少见,基层医院认识和重视不足.易误诊漏诊而造成严重后果.我院2010年10月12日收治1例发热患者后,医护人员及家属共有34人接触,其后3~10 d内接触人员共有18例发病,其中16例患者咽试培养为流感病毒,符合2004年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经对症、支持治疗7~15 d,全部治愈.现将有关临床资料归纳分析如下.

  • 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的应用

    作者:高贤伟;王丽萍

    关节脱位是骨科常见病,通过手法复位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传统的手法复位一般不采用麻醉,但是大关节的手法复位时,由于患者疼痛难忍、肌肉紧张,难以顺利进行,影响复位成功率,特别是暴力手法复位时可能造成关节的撕脱或骨折,甚至出现休克.自我科开展了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骨科手法复位后,患者术中无痛苦,关节肌肉松弛,术后清醒较快,手术医师复位较轻松.现报告如下.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玉河

    近年来,人们在动物试验中发现移植心肌梗死区的骨髓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心肌细胞并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终达到修复坏死心肌,改善受损的心脏功能[1].因此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向心肌化条件分化后植入受损心肌处,可能更有利于缺血心脏病的心功能改善.近NicolaSmart等[2]使用一种名为Tβ4的蛋白质注入人为心肌受损鼠心脏内,可以增强祖细胞的活力,帮助心脏自我修复,但由于心肌祖细胞在心肌细胞所占比例极低,并不能满足短时间内大量心肌细胞的缺失.现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心肌样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 血红素氧合酶-1在肝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王荣琦;南月敏;赵素贤;袁丽君;孔令波

    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1,HO-1)是血红素代谢的起始酶和限速酶,可催化血红素产生等摩尔的胆绿素/胆红素、一氧化碳(CO)和游离铁(iron).HO-1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尤其是对组织器官具有多种保护作用.近年研究发现HO-1在急慢性肝病中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重要作用,可延缓或阻止疾病的进展[1].本文就HO-1在肝病发病与进展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 Notch信号通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尚文

    跨膜受体蛋白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在决定细胞命运(包括增殖、分化以及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功能异常将导致未分化细胞向肿瘤细胞转化.人类许多肿瘤中均可检测到Notch信号通路活性的改变,并且其受体配体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判断肿瘤预后的指标.由于肿瘤来源及其微环境的不同,Notch信号通路具有促进或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双重作用.以Notch信号通路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 防逆流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黄雪飞;陈全景

    目的:探讨防逆流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12月入住儿科适合应用留置针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使用防逆流留置针,对照组使用普通留置针.观察两组堵管、回血、护士冲管次数、家长满意度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堵管、回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士冲管次数减少及留置时间增加;观察组的家长满意度高.结论:防逆流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能明显降低堵管率、回血率,减轻护士工作量,延长留置时间,体现留置针优点,达到治疗目的,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减轻患儿痛苦.

  • 重型肝炎肝移植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朱琼芳;周巧;黄毓婵;陈旭素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重型肝炎患者55例,分别于术前、手术1 h、无肝10 min、新肝5 min、新肝期3 h,抽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采用Sonoclot凝血分析仪测定床边活化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 rate)及血小板功能(PF)的变化,记录凝血物质用量、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与术前值相比:应用凝血物质后,PT在手术1 h及无肝10 min缩短,纤溶酶活性在手术1 h下降(P<0.05),ACT、TT在无肝10 min进一步改善(P<0.05);关腹前凝血速率明显低于术前值(P<0.05或0.01),PF增高.结论:重型肝炎患者术中凝血功能差而复杂,护士应密切观察术中出血的情况,及时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使用凝血物质,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 电话随访对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居家护理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葛东明;丁涟沭;王正梅;王爱凤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对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居家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电话跟踪随访.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护理依从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半年后观察组患者康复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话随访可以满足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健康需求,提高患者家属康复护理依从性,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 农村地区学龄期哮喘患儿教育管理3年随访观察

    作者:李璐;卢洪萍;金小红;王丽珍;王昕昕

    目的:研究基层医院临床医师对农村学龄期哮喘患儿实施家庭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效果.方法:对185例农村学龄期哮喘患儿采取了连续3年的随访,建立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予以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干预.结果:患儿和家属对哮喘防治知识增加,自我处置能力提高,患儿的服药依从性增加,反复发作比例下降,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家庭经济负担减轻.结论:本研究不仅验证了建立教育管理可提高农村学龄期儿童哮喘防治效果的观点,还为农村地区学龄期哮喘患儿的家庭康复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管理计划、措施、评价依据.

    关键词: 哮喘 健康教育 儿童
  • 广州市荔湾区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鲁义;姚嘉茵;郅敏;胡前胜

    目的:明确广州市荔湾区成人脂肪肝的患病情况及其主要相关因素.方法:通过随机多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荔湾区2个社区18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咨询、体格检查(体质)、血脂检测以及肝脏B超检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脂肪肝患病的相关因素.结果:502名成人完成调查,其中男238名,女264名,平均年龄(50.4±14.5)岁,调查对象约占广州市荔湾区人口的6.5/10 000人.肝脏B超共检出脂肪肝102例,占调查人数20.32%,其中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分别占18.6%及81.4%.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脂肪肝患病率为16.4%,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分别为1.35%、12.56%.脂肪肝组年龄、体质指数(BMI)、腰围、腰臀比(WHR)、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高于非脂肪肝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非脂肪肝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腰围、WHR、BMI、HDL-C、TG、糖尿病、高血压病等8项指标与脂肪肝密切相关.结论:广州市荔湾区脂肪肝的患病率为16.4%,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占76.59%.男性、高甘油三酯血痘、糖尿病、高血压病、腰围增粗、腰臀比增大、BMI增大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而HDL-C增高是脂肪肝的保护因素.

  • 结节性甲状腺肿彩色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

    作者:温建平;金有靓

    目的: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超声误诊情况进行分析,以提高其诊断率.方法:对98例误诊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和30例确诊甲状腺腺瘤患者的超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声像复杂多样,在一侧或双侧甲状腺内可同时出现多种回声样结节;无论大或小均易发生囊性变,结节内无血流信号或周边少量血流信号.结论:误诊原因主要是时结节性甲状腺肿回声的复杂多样性认识不足,误认为结节囊性变和乳头状改变甲状腺腺瘤多见,对结节回声、包膜、血流未做仔细分析也是其误诊原因之一.

  • 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郭汝宁;何剑峰;梁文佳;钟豪杰;杨芬

    目的:掌握广东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0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发病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及血清学、病原学特征.结果:2005-2010年全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718例,包括1 568例本地感染病例和150例境外输入病例.共报告25起暴发事件,累计1 311例病例,暴露总人数190余万.20~39岁成人发病率高[(4.75~5.67)/100万],20岁以下低年龄组发病率较低.输入病例全年各月均有发生,94.7%的病例分布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本地感染病例则主要集中在8~10月,随年份不同分布于珠三角、粤东和粤西部分地区.2005-2010年从138份急性期血标本分离到67株登革热病毒,其中登革1型63株、登革2型2株、登革3型1株、登革4型病毒1株.期间采集监测点流行前、后期正常人血清标本2 327份,检出登革热特异性抗体IgG阳性51份,总抗体阳性率2.19%.结论: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均有发生,发病患者群的流行病学与健康人血清抗体水平均没有体现登革热呈地方性的特征.

  • 2010年广州登革热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作者:张霞意;张复春;胡凤玉;廖宝林

    目的:分析2010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统计2010年8-12月我院收治47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并鉴定感染患者的登革病毒血清型别.结果:患者临床特征为发热(100%)、头痛(44.7%)、肌肉痛(55.3%)、骨关节痛(19.1%)以及皮疹(59.6%).实验室特征为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80.9%、63.8%)以及肝脏转氨酶升高(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分别为23.4%和36.2%);巢式PCR结果提示14例患者为DENV-4感染,6例为DENV-2感染.结论:2010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症状典型、病情较轻,流行型别是DENV-4和DENV-2,DENV-4均为本土病例,DENV-2有输入及本土病例.

  • 登革热重症病例的临床与实验室预警指标

    作者:廖宝林;张复春;周伟泽;胡凤玉;洪文昕;王建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6年我院收治484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探讨登革热重症病例发生的临床与实验室预警指标.方法:收集484例登革热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各项实验室检查数据,将病例分为重症组与普通组并分析两组之间各项数据的差异.结果:重症组患者多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结果与普通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持续性呕吐、束臂实验阳性、ALT或AST升高5倍以上可作为登革热重症病例发生的顸警指标.

  • 登革2型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者:齐一鸣;黄俊琪

    目的:分析登革2型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并预测其优势抗原表位.方法:利用NCBI、CBS等生物信息学网站和DNAStar、Vector NTI等软件包,分析登革2型病毒NS1的理化性质和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可能的空间结构和抗原表位.结果:NS1基因编码352个氨基酸,含12个保守的半胱氨酸.脂质含量相对较多,理化性质不稳定.无分泌型信号肽及跨膜结构,但存在多个糖基化、磷酸化、酰胺化位点.空间结构为一紧凑球形,N端和C端暴露于球体表面,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的区域较为密集.中段包埋于分子内部,但含有一些与血小板、血管内皮或纤维蛋白素原高度同源的B细胞表位序列,可能在登革出血热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NS1不仅是一个极具潜力的诊断性抗原,其抗原表位的预测将为登革病毒表位多肽疫苗的开发提供依据.

  • 登革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王娟;高娜;吴娜;安静

    登革病毒(DENV)是黄病毒属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全长约为10.7 kb,包含一个开放读码框架,编码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依据E蛋白的抗原性不同,DENV分为4个血清型(DENV 1~4).DENV主要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传播媒介,引起登革热(DF)和登革出血热(DHF).DF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疾病,而DHF是DENV感染的重症表现,伴随血小板减少和毛细血管渗漏,甚至可能发展成威胁生命的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 登革热: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张复春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DENV属于黄病毒属,有4种血清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等,严重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据WHO估计,全球约25亿人有DENV感染的危险,每年有1亿新感染病例,其中50万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近年来,登革热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流行区域也不断扩大,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登革热防治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并亟待解决.

  • 登革热的实验室诊断

    作者:赵慧;秦成峰

    登革病毒是一种重要的虫媒病毒,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含单一的开放读码框依次编码3种结构蛋白(C、prM和E)和7种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自然界中存在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每种血清型感染均可导致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休克综合征,目前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重要威胁[1].

  • 登革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罗雅艳;江丽芳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世界上发病患者数多、分布广的虫媒病毒病.疫苗是预防登革热有效的途径,然而,迄今仍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用于登革热的特异性预防.根据抗原性的不同,DENV分为4个血清型(DENV 1、2、3、4).人类感染DENV后可产生型特异性中和抗体,对同型病毒的再感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 登革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俊琪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可引起登革热(dengue fever,DF)、重症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每年世界上有1亿人受到DENV感染,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全球温暖化,DF疫情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1].

  • 登革热流行趋势及防控策略

    作者:何剑峰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DENV有4种血清型(DENV 1~4),感染DENV后可发生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1].登革热是一个古老的传染病,早在16世纪就有类似病症的描述记载[2],它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非洲、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以及欧洲个别地区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多呈地方性流行.目前登革热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3].

  • 登革热媒介控制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严子锵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其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全球共有一百多个国家出现过登革热的流行,约有25亿人受到登革热感染的威胁,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这些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至今仍无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用于临床,登革热流行的控制仍有赖于蚊媒的控制.蚊媒控制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发展成为了登革热流行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就国内外主要的登革热媒介控制应用技术与研究发展进行探讨.

  • 借鉴台湾长庚模式,做好主诊医师负责制下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作者:王志华;陈林;冯晨;周月红;杨长青;张立东

    1 序言主诊医师负责制即"Attending"制,是指由1名Attending(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资格)带领1~2名Fellow(主治医师以上)和数名Resident(住院医师以上)组成的一个医疗小组,全权负责患者的门诊、住院、手术、会诊、出院后随访等一系列医疗服务工作,并对所负责的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把关,其中Attending医师具有医疗的决定权[1-2].

实用医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