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

实用医学杂志

Th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실용의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5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25
  • 国内刊号: 44-119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46-4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苏焕群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恙虫病合并多脏器损害82例分析

    作者:王丹枫;林元耀;吕继算;管敏敏;张有芳

    目的:探讨本地区恙虫病合并多脏器损害发病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将92例恙虫病合并多脏器损害病人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分氯霉素针组与氧氟沙星针组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合并多脏器损害82例,发生率89%。两组病人均全部治愈,但前组的平均退热时间短于后组。结论:恙虫病并多脏器损害发生率高,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不但可以降低误诊率,而且能提高疗效,氯霉素与氧氟沙星针确为本病治疗首选药物。

  • 首诊为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42例临床分析

    作者:杭东跃

    目的:总结颌下、颈部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及追寻原发灶途径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2例以颌下、颈部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结果:42例患者中,有34例找到原发灶,位于颌下、颈上部转移癌其原发灶主要位于鼻咽部、扁桃体、甲状腺,颈下部转移癌其原发灶主要位于锁骨下、消化道、肺部,病理类型以鳞癌居多(23/42)。结论: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以细针穿刺抽吸病检为首选,B超、CT检查亦有较高的准确率;治疗视原发灶的部位、病理分类及患者全身状况而选择不同的方法。

  • 子痫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

    作者:方艺川

    目的:探讨子痫对围产儿发病率、死亡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46例子痫患者的围产儿的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出生体重与正常妊娠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子痫组围产儿的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子痫发作次数越多、尿蛋白量越高,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越大。结论:规范的产前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对子痫的积极控制,适时终止妊娠,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加强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复苏抢救的培训,可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及围产儿死亡率。

  • IgA肾病220例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张涤华;李幼姬;姜傥;杨念生;余学清;邝建

    目的:总结IgA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误诊的常见原因及改进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1995年12月间在我院经肾活检明确诊断的220例IgA肾病,分析IgA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经过及误诊的常见原因及改进措施。结果:IgA肾病临床表现多样,常误诊为急性肾炎,其次为泌尿系感染。结论:IgA肾病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仔细观察,完善的实验室及肾活检病理检查可确诊。

  •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142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子权;温步优;黄绍坤

    目的:探讨危重病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特点。方法:对我院综合性ICU 1994年9月~2000年11月住院的MODS患者142例进行分析。结果:(1)142例患者中,死亡102例,存活40例,病死率为71.8%。(2)受累有心血管、呼吸、中枢神经、肾脏、代谢、胃肠道、肝脏、血液等8个器官系统,其中心血管、呼吸、中枢神经、肾脏易受累。(3)102例死亡者受累脏器484个,功能不全108个(22.3%),衰竭376个(77.7%),平均受累脏器4.75个;40例存活者受累脏器146个,功能不全92个(63.0%),衰竭54个(37.0%),平均受累脏器3.65个。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1)MODS的原发损害因素较多,其中严重创伤、感染、内科重症、手术、病理产科为多见。(2)受累脏器个数及其功能状态直接影响MODS预后;(3)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是导致MODS的重要原因且贯穿MODS发展的始终。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衰竭
  • 头位隐性脐带脱垂43例分析

    作者:詹雪梅

    目的:探讨头位隐性脐带脱垂对新生儿的影响,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3例头位隐性脐带脱垂的临床情况。结果:头位隐性脐带脱垂占总脐带脱垂的60.6%;临床表现中出现突然胎心明显减慢的占76.7%,胎监出现变异减速,胎心减慢至60~100次/min,持续时间较长,先露位于坐骨棘上2 cm以上者比坐骨棘上1 cm以下者发生率高3倍。新生儿窒息率14.0%,同期总新生儿窒息率为2.7%;新生儿死亡率2.3%。结论:头位隐性脐带脱垂对新生儿危害极大。主要临床表现为胎心明显减慢,胎监反复出现深大的变异减速,预防的关键在于对抬头高浮者破膜时的正确处理。胎监及B超有助于及早发现隐性脐带脱垂,如反复或持续胎心减慢应尽快结束分娩。

  • 经纤维喉镜微波热凝治疗喉部良性病变38例

    作者:梁芳健

    目的:探讨经纤维喉镜微波热凝治疗喉部良性病变的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经纤维喉镜用微波热凝治疗喉部良性病变38例,其中声带息肉16例、声带小结18例、声带囊肿3例、声带血管瘤1例。结果:38例均一次手术完成治疗,术中术后均无出血及呼吸困难,其中治愈35例(92%)、好转3例(8%)。结论:经纤维喉镜微波热凝治疗喉部良性病变疗效显著,且有无需全麻、术中痛苦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

  • HB-V型低能量碎石机治疗上尿路结石511例

    作者:项勇

    目的:探讨HB-V型低能量碎石机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价值。方法:收集1998年12月~1999年12月共511例上尿路结石病例。其中左肾结石94例,右肾结石127例;左输尿管结石154例,右输尿管结石136例。结果:肾结石粉碎率100.0%,3个月内结石排净率为84.2%。输尿管结石粉碎率100.0%,1个月内结石排净率91.4%,3个月内排净率98.0%。结论:HB-V型碎石机治疗上尿路结石成功率高,副作用小,复打率低,治疗的价格合理。

  • 结核性心包炎24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彦凡;陈少贤;张冬青

    目的:探讨结核性心包炎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对1992年~1999年24例急性渗出性结核性心包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咳嗽、体重减轻和呼吸困难是其常见的症状,大部分患者有心音遥远、心界增大和肝肿大等表现,血性心包积液占85.7%(12/14),10例患者因心包积液复发或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而行手术切除。结论:心包积液的性质、胸部X线、结核菌素试验和合并其它部位结核灶等有助于诊断。早期心包填塞可能是缩窄性心包炎的预报因子。复发性或危及生命的心包填塞以及缩窄性心包炎是心包切除的指征。

  • 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38例

    作者:陈雄杰;陈小嫦

    目的:观察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71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BiPAP呼吸机经鼻罩气道正压通气38例;对照组为同期病情相当患者33例采用常规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等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作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试验组PaO2、Sa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心率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仅有PaO2显著升高(P<0.05),而其它指标治疗前后均无差异。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BiPAP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能有效地降低PaCO2,提高PaO2、SaO2,改善症状,是一种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存在自身的不足。

  • 胃大部切除残胃排空机能障碍27例

    作者:刘习红;杨东山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后残胃排空机能障碍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10例胃大部分切除患者中不同人群、不同术式、手术时间等残胃排空机能障碍的发生率,分析残胃排空机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510例胃大部切除患者术后并发27例残胃排空机能障碍,与性别、年龄无关;与体力劳动及脑力劳动相关,与术前有无幽门梗阻、术式、手术时间的长短相关。结论:残胃排空机能障碍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早期并发症。术前细心的解释工作,术中操作仔细、快捷,术后注意饮食等,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 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60例临床分析

    作者:饶文霖

    目的:探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急诊组和对照组各30例。急诊组患者在急诊科进行溶栓,对照组入院后溶栓。两组均予尿激酶150万U溶于0.9%生理盐水100 ml中,30 min内静脉滴入,比较两组冠脉再通率、病死率及治疗3周时的心功能等情况。结果:急诊组冠脉再通率、心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在病死率和出血并发症方面无差别,两组均无一例死于出血和再灌注心律失常。结论:在急诊科开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好、安全,可行。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尿激酶
  • 外放射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46例

    作者:林华明;杨景宁;郑登云;余忠华

    目的:评价外放射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46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综合组:22例,动脉灌注化疗,每次5-Fu 0.75 g、丝裂霉素(MMC)10 mg/m2、阿霉素(ADM)50 mg/m2,隔4周1次,2~4次,灌注2周后行放疗,每次2 Gy,每周5次,总剂量是40 Gy;单放组:24例,放疗方法同综合组,总剂量60 Gy。结果:两组腹痛、黄疸症状缓解率差异无显著意义;有效率综合组为77.3%,单放组为37.5%;1,2,3年生存率,综合组和单放组分别为73.2%,38.3%,27.4%,和49.5%,23.1%,6.6%;近期疗效、生存率综合组和单放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外放射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近期疗效、生存率均优于单纯放疗。

  •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36例

    作者:陈穗;李志强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在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和可行性。方法:1998年2月~2000年6月本院在胸腔镜辅助下采用7~9 cm小切口,行解剖性肺叶切除术36例,与同期施行的常规剖胸肺叶切除术39例作对比分析。结果:胸腔镜辅助组手术时间与常规剖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在手术切口长度、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与常规剖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在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亦少于常规剖胸组(P<0.025),但手术费用较高(P<0.001)。结论: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行肺叶切除术可以达到同常规剖胸肺叶切除术同样的效果和质量,在减少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早期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符合美容要求等方面优于常规剖胸组,手术安全可行,可以替代部分常规剖胸肺叶切除术。但手术费用高。

  • 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智能发育影响的调查分析

    作者:陈继红;罗任奎

    目的:了解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1岁正常对照组小儿145例与1岁缺铁性贫血组小儿145例进行丹佛智能筛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贫血组小儿DDST项目及格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智能发育有严重影响,应引起充分重视。

    关键词: 贫血 缺铁性 智力
  • 老年人胸积液纤支镜检查91例结果分析

    作者:张溪林;赵子文

    目的:探讨纤支镜检查在老年人胸积液的诊断作用。方法:对91例老年人胸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1例胸积液经纤支镜检查,确诊为恶性43例,炎性10例,结核性4例。恶性胸积液在纤支镜下的表现有新生物、管壁浸润、管腔狭窄、粘膜充血肿胀等;另有2例纤支镜下无异常改变,但刷检、冲洗液及镜检后留痰找到癌细胞。结论:对于原因不明的老年胸积液患者,尤其是排痰困难的老年患者,只要病情允许,纤支镜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之一。

  • 甲状腺手术后切口放线菌病1例

    作者:吴尘轩;郭红星

    患者女,17岁,于2000年2月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5 d拆线出院。同年5月开始,患者颈部手术切口左端发红,似有硬结,无疼痛及发热。后硬结逐渐扩展增大,表面皮肤呈暗红色,无破溃溢液,无发热咳嗽等。2000年6月再次入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7℃,脉搏84次/min,颈部原手术切口左端皮肤呈棕红色,无水肿及溃破,触诊可扪及一大小约4 cm×2 cm之肿块,沿切口方向呈条索状,边界不清,不能推动,周边质硬,中央呈囊性波动感,无明显压痛,表面皮温不高,颈部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血常规:白细胞10.8×109/L,中性粒细胞0.85;血沉33 mm/h。肿物穿刺抽出淡黄色稀薄脓液,其中悬浮大量黄色颗粒状物,镜下可见革兰氏染色阳性放线状菌丝,诊断:甲状腺手术后切口放线菌病。行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同时应用青霉素注射治疗,术后8 d痊愈出院。 讨论放线菌病是一种较少见的厌氧菌感染,为衣氏放线菌或牛型放线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绝大多数为内源性感染,特点是化脓、脓肿形成和经久不愈的脓窦,好发于面颈部,亦可发生于胸、肺及腹部,但较少见。其临床特征性发现为脓液中可见黄色硫黄颗粒,镜下发现革兰氏染色阳性之放线状菌丝可予确诊。面颈部放线菌病可分三级:局部硬块无窦道为一级,有外窦道为二级,侵入临近重要脏器为三级。本例为早期,依上述分级为一级,脓肿尚未溃破形成脓窦,因此,在治疗上相对较为容易,手术一期切除病变组织,佐以抗生素治疗,术后恢复顺利,伤口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无复发。

  •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1例

    作者:麦训良;詹培源

    患儿男,5岁。因视力模糊2个月,四肢乏力15 d步行入院。2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视力模糊,仅看清眼前物体,运动稍迟钝,扶手可行走上楼,半月前出现四肢乏力,构音模糊,吞咽硬物困难,偶有呛咳及二便失禁,无昏迷、抽搐、头痛和呕吐等。患儿G2P2足月顺产,既往史、家庭史正常。入院查体:皮肤正常,神倦,淡漠,反应迟钝,心肺腹(-);双上睑下垂,右鼻唇沟变浅,咽反射减弱,四肢肌张力减弱,肌力Ⅳ级,腹壁反射减弱,提睾反射存在,左侧巴氏征阳性,右侧巴氏征可疑阳性。尿17-酮类固醇(17-KS)24.4 μ mol/L,24 h尿,降低,皮质醇测定正常。染色体检查:46,XY,血长链脂肪酸(VLCFA 24∶0/22∶0),峰面积比测定值为25.3,较对照组(23.5)高,2个月后升高至38.5,而对照组为16.8。脑脊液:总蛋白830 mg/L,IgG 0.33 g/L,IgA 0.07 g/L,IgM 0.04 g/L(均升高)。电测听:左耳中度聋,右耳轻度聋。B超:双肾及肾上腺未见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脑电图:清醒状态下记录各导联弥漫出现1.2~7.0 Hz 25~100 μ V复形慢波,有较多15~30 Hz 5~30 μ V β波重叠,间有少量8~9 Hz 25~50 μ V α波,杂有尖波及尖慢波,过度换气和闪光刺激无改变,评价为广泛性重度异常脑电图;1998年12月CT检查:两侧脑室三角区,后角周围白质见大片对称性低密度区,边界清,病灶中央尚可见点状钙化影,增强可见轻度环型强化;肾上腺皮质萎缩考虑为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1999年2月复查CT:双侧侧脑室、三角区后部、后角脑白质可见片状低密度影,可见点状高密度钙化影,增强后未见强化,病灶发展达双侧额、颞部,与旧片对比原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病变有所发展。诊断较明确,病情恶化出院。

  • 青霉素皮试致急发型过敏性休克并发呼吸心跳骤停1例

    作者:邹远泉

    患者女,6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0余年,再发伴气促3 d于2000年7月10日8时来诊。患者10多年来反复咳嗽、咳痰,多于冬春季好发,每次发作超过3个月。曾多次于外院以“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症状时好时坏,未曾住院系统治疗。曾经用“青霉素”治疗,未觉不适,否认其它药物过敏史。查体:T 36.8℃,P 80次/min,R 20次/min,BP 18/12 kPa,慢性病容,精神一般,自动体位,唇轻度发绀,桶状胸,双肺叩诊过清音,听诊可闻湿罗音(双肺底为多)及哮鸣音。HR 80次/min,律齐,P2>A2,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肋下1 cm,质中,边清,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血象:WBC 11.2×109/L,N 0.83,L 0.32,RBC 4.1×1012/L,Hb 105 g/L,胸片示:支气管炎、肺感染、肺气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肺性P波。门诊拟“慢支、肺气肿、肺心病?肺感染”给予“青霉素钾”(河南新乡华星制药厂生产,批号000501B,有效期2002年)640万u静滴。9时30分常规给患者作青霉素皮试,1 min后患者即觉胸闷、心悸、气喘、憋闷、头晕,随即跌倒于地。以过敏性休克即予吸氧、肾上腺素1 mg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0 mg静注,无效,病情继续加重,1 min后,患者出现无呼吸、脉搏心跳摸不到,BP为0,昏迷,瞳孔散大。并发呼吸心跳骤停,即行心肺复苏术抢救,开放静脉通道,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心电监护,静注肾上腺素1 mg,地塞米松10 mg,阿托品0.5 mg,氨茶碱0.125 g,可拉明0.375 g,洛贝林3 mg,并予可拉明0.375 g×3+洛贝林3 mg×3+5%葡萄糖250 ml,多巴胺20 mg+阿拉明10 mg+5%葡萄糖250 ml、地塞米松20 mg+氨茶碱0.25 g+10%葡萄糖250 ml静滴维持。9时50分患者出现室颤一次,经再静注肾上腺素1 mg,并用利多卡因50 mg+5%葡萄糖20 ml静注,后复转律。10时患者恢复自主心跳,心率在120~160次/min间,监护BP 9.3/6 kPa,SaO2(血氧饱和度)78%,曾用西地兰0.2 mg静注1次控制心率。10时30分患者恢复自主呼吸,但呼吸费力(R 12~15次/min),BP 10/7.2 kPa,SaO2 83%,继续给予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呼吸兴奋剂维持,调整多巴胺等药用量。抢救过程中,纠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心肺复苏后减少脑耗氧、防治脑水肿等处理。10时40分BP升至16.3/9.4 kPa,SaO2 93%,但脑复苏无改善。11时20分,患者再一次出现心肺骤停,经积极抢救无效,临床死亡。

  • 外伤致分离性上肢运动障碍型颈椎病1例

    作者:黄绍贤;梁显球;谢广文

    患者男,46岁。因车祸致颈部疼痛,右上肢抬高乏力1 d。于2000年5月29日入院。体检:颈肌紧张伸直,颈稍抵抗,C5~6处压痛,无放射痛,右肩关节不能外展上抬,肘关节屈曲受限,腕及指关节活动正常,右上肢各肌肉肌张力正常,三角肌、肱二头肌、三头肌肌力Ⅲ级,手内肌肌力正常,右上肢深、浅感觉正常,肱二头肌、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桡骨膜反射正常,Hoffmann征阴性,左上肢及双下肢活动、感觉均正常。MRI示:C5~6椎间盘右侧突出,C5~6水平段脊髓轻度水肿,MRI及颈椎X光片均未见有骨折及椎体滑脱征。诊断为C5~6脊髓损伤并椎间盘突出。给予颈椎牵引、脱水、营养神经等治疗。1个月后,颈部疼痛消失,颈椎活动度接近正常,无抵抗,C5~6处无压痛,但右肩关节仍不能外展上抬,右上肢症状与进院时无明显改善,且右侧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明显萎缩,肌电图示右上肢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诊断为分离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型颈椎病,建议手术治疗,病人拒绝。 讨论分离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型颈椎病临床上少见,易被临床医师漏诊、误诊,且易与进行性肌萎缩症、脊肌萎缩性运动神经元病等混淆。本病特点是上肢近端特别是肩带肌的乏力、萎缩,无根性神经痛,不伴或仅伴有轻微的感觉障碍。1965年Keegan认为此病为运动前根在硬膜囊内单独受压而非脊髓前角病变所致,后人将此型颈椎病称为Keegan型颈椎病。1975年日本学者江逸郎等从神经学的改变强调脊髓前角受压并伴有缺血性障碍,提出肌萎缩型颈椎病的概念。1980年以来,伊藤等提出前根与前角均可能受累。颈椎病的病因与颈椎的退行性病变、慢性劳损、头颈部的外伤、颈部炎症、先天发育不良、畸形等因素有关,本例病人的MRI示C5~6椎间盘右侧突出,既往无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本次外伤后出现颈痛,右上肢乏力,右肩关节不能外展上抬,符合颈椎病的病因及诊断范畴。分离性上肢运动障碍型颈椎病可表现为神经根症状或脊髓症状或两者的混合表现,作者认为将此型颈椎病独立分型,有利于对此病的认识及诊断治疗。

  • 纵隔肿瘤侵及主肺动脉致肺动脉狭窄1例

    作者:熊长明;陈白屏

    患者男,40岁。因间断低热2年,活动后胸闷、气短2个月于1998年6月17日入院。患者于1996年4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低热,体温37℃~38℃,伴双肩酸痛,当地医院以“感冒”治疗。1997年9月因发热住院检查发现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发现肺动脉瓣上狭窄。此后自觉体力下降,快步上三楼感胸闷、气短,乏力。1998年4月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轻微活动感气短,并伴反复低热。患者发病以来,体重明显减轻,纳差,乏力。入院查体:血压90/70 mmHg,呼吸频率18次/min,双肺闻及散在干鸣音,心率84次/min,律齐,P2亢进分裂,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Ⅲ/Ⅳ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向颈部传导,肝脾无肿大,双下肢无浮肿。入院诊断:(1)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上狭窄?(2)感染性心内膜炎?入院检查:动脉血气pH 7.43,PCO2 28.2 mmHg,PO2 60.5 mmHg,HCO-3 18.8 mmol/L,BE-0.3 mmol/L。血沉44 mm/h。胸部X线示:肺血偏少,以左肺为著,右房、室增大,肺动脉段丰满,右侧膈肌抬高,心胸比例0.52。心电图:右心室肥厚。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内栓塞,卵圆孔开放,右室舒张末内径34 mm,右房内径增大,左室舒张末内径35 mm,左房内径19 mm,估测肺动脉收缩压95 mmHg,左室EF 77%。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显像:心影增大,双肺影像清晰,形态完整,未见明显呈肺段分布的放射性稀疏、缺损区。超高速CT:前纵隔占位性病变,侵及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致肺动脉管腔狭窄,右室增大,考虑恶性肿瘤。核磁共振成像:前纵隔巨大占位性肿块,局部侵润生长,右室增大,前纵隔恶性肿瘤可能性大。诊断:(1)纵隔肿瘤,畸胎瘤可能性大。(2)肺动脉狭窄。

  • 被膜下脾破裂1例

    作者:刘鸿章;薛琪彪

    患者男,23岁。以胸腹部外伤后痛近1 h入院。查体:体温36.6℃,呼吸22次/min,脉搏80次/min,血压13/8 kPa,心肺(-),腹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左腹、脐周肌紧张,有压痛、反跳痛,肠鸣正常。B超:脾肋间厚4.2 cm,切面光点不均匀,散在不规则暗区和低回声区。诊断:被膜下脾破裂。予以止血,支持及抗感染治疗,并密切注意血压、脉搏、血红蛋白的变化。7 d后患者突然腹痛加重,伴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等症状。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约5 ml,即行急诊手术探查。腹内有大量积血,脾脏脏面近蒂处有一横行裂伤灶。立即手术,进行脾切除脾片移植,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讨论由于脾被膜保持完整,被膜下脾破裂出血,早期出血少血液积存于被膜下暂时不发生腹部及失血的临床表现,但随着血肿的继续扩大或稍受外力而使被膜下破裂而变成真性破裂,引起大出血,病人迅速发生休克危及生命。被膜下破裂形成的血肿虽亦可凝固,机化、形成瘢痕或液化而形成囊肿,但前者潜在的危险更大,后果严重,故笔者认为脾破裂的诊断一经成立,通常就有剖腹手术的指征。及时,主动的手术治疗是抢救此类病人的关键。

  • 甲亢伴突眼性眼肌麻痹及多发脑神经损害1例

    作者:吴锦英;陆家乾

    患者女,25岁,农民。第一胎顺产后6个月,患者于妊娠末期出现多食、消瘦、怕热、多汗,产后上述症状未见减轻。于1998年3月10日晨起时发现右眼视物模糊,右眼睑肿胀,右眼畏光、流泪,闭合不全,示齿时口角歪斜。无发热、头痛。查体:消瘦,双侧甲状腺Ⅰ度肿大,并闻及粗糙吹风样杂音,心率120次/min,无杂音,余内科系统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清,双侧眼底检查无异常,右眼上睑轻度下垂,右眼睑肿胀,眼球突出明显,右眼不能外展,内收正常,右眼睑增宽,闭合不全,右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结膜无充血,右眼无疼痛,左眼检查正常。右侧额纹、面纹消失,吹口哨时右侧漏气,示齿时口角左歪,伸舌居中,四肢肌力、张力、腱反射正常,病理征均为阴性,全身深浅感觉正常,平衡与非平衡性共济运动正常,颈软,双侧Kerning征(-),血尿常规、血生化正常。腰穿脑压140 mmH2O,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ECG示窦性心动过速,头颅CT及脑电图正常。查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8.4 nmol/L(参考值1.23~3.53 n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25 pmol/L(参考值3.18~9.22pmol/L),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222 nmol/L(参考值57.92~186.62 n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35.8 pmol/L(参考值8.56~25.6 pmol/L),TSH。考虑患者处于哺乳期,予以强的松、B族维生素及针灸、理疗治疗15 d,症状完全改善,但停药后20 d又复发就诊,劝其断奶,予他巴唑、心得安口服20多天后症状完全消失。

  • 小儿心脏脂肪肉瘤1例

    作者:周超杰

    患儿男,4岁。因发现心脏杂音2个月而就诊,否认有先天性心脏病史。查体:发育正常,口唇无紫绀,心脏无明显扩大,左侧胸骨旁第4肋间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X线检查提示右心房增大。超声心动图所见:右房增大,右房内见一大小45 mm×29 mm中等回声肿块,边界尚清,内部回声不均,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椭圆形低回声区,该肿块活动度差,似与右房后壁关系密切,肿块内部未探及明显彩色血流信号;三尖瓣瓣膜回声正常,关闭不拢,三尖瓣口右房侧可探及中等量收缩期蓝色彩流束。超声诊断:(1)右心房内肿物,性质待查;(2)三尖瓣关闭不全。MRI诊断:右心房带蒂占位性病变,考虑粘液瘤,未排除其它软组织肿瘤。手术所见:右心房明显肿大,壁薄,局部呈现纤维化,切开右房,内见一巨大肿物,大小约45 mm×35 mm,表面相对光滑,局部颜色较深,质软,似呈囊性,该肿物与三尖瓣隔瓣前缘、大部分前瓣的瓣环及瓣叶紧密融合,向前与右房前外侧壁广泛粘连。遂行右心房肿物摘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右心房脂肪肉瘤。

  • 人工血管修复锁骨下动脉断离1例

    作者:李志杰;洪建军;厉智;高伟阳

    患者男,34岁。2000年5月16日因左上胸部刀刺伤1 h急诊入院。查体:左胸壁腋前缘至胸锁关节处贯穿并留尖刀一把,贯穿创口分别为10 cm×3 cm和3 cm×2 cm,出血快,量多,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左肺呼吸音低,左上肢皮温冰凉,桡动脉搏动消失,运动、感觉丧失。初步诊断为失血性休克,左胸刀刺伤(凶器残留),锁骨下动脉损伤、臂丛神经损伤。手术方法:外伤后2 h,在全麻下首先作左胸后位外侧切口,放置胸腔引流管,拔除凶器,缝合破裂的胸膜顶部创口。然后将腋前部创口向上沿三角肌内缘至锁骨内缘切开,切断胸大肌、胸小肌,探查示腋动脉、腋静脉、臂丛神经束部在胸小肌段完全断离。血管两侧各剪除0.5 cm,7-0线缝合腋动脉、静脉和臂丛神经,放松血管夹后,腋动脉仍无搏动,无通血现象,继续沿腋动脉向上探查,示锁骨下动脉于胸廓出口约2 cm处完全断离,近端血栓形成,锁骨下静脉未断离,充分暴露锁骨下动脉,断端清创后实际缺损长度4 cm,取直径为6 mm的人工血管4 cm与近、远端血管以褥式缝合加间断缝合方法桥接血管,通血后无漏血现象,逐层缝合创面,置引流管一根,敷料包扎,左上肢以宽胶布与胸壁固定,2周后创面愈后良好,上肢无肿胀,各关节被动活动正常。随访5个月,肢端血运正常,运动、感觉功能正在恢复。 讨论患者腋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同时断离,且血管断面均有损伤,清创时均切除断面各0.5 cm,加上锁骨下动脉本身横形走向,无调节血管张力余地,势必造成血管缺损,而自体静脉如大隐静脉口径相对偏小,人工血管既恢复了长度又口径相似,是理想的选择。本病例锁骨下动脉直径约6 mm,因人工血管弹性较差,且无自行止血能力,在缝合断面时采用四点褥式缝合加间断缝合法,大限度地使吻合口对合整齐,不存在漏血现象,血管通畅良好,术后血运稳定,是手术成功关键。

  • Dieulafoy病合并Mallory Weiss综合征1例

    作者:周世龙;赵经郊

    患者男,20岁,因反复呕血5 d,经门诊予以保护胃粘膜药、止血等对症治疗无效急诊入院。起因为进食早餐后剧烈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继之出现呕血,伴有中上腹钝痛。否认不洁饮食史。既往无反酸、腹痛、呕血、黑便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友病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10/60 mmHg,腹软,剑突下深压痛,未触及包块,Hb 64 g/L,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入院后急诊剖腹探查:见腹腔内脏器外观无异常,未探及肿块、瘢痕。遂切开胃壁探查胃腔,去除胃内积血块,发现胃小弯近贲门处纵行裂开约1.5 cm,有活动性出血,诊断为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综合征)。给予间断缝合粘膜裂伤止血。术后好转2 d,胃管内引流液黄绿色。自第3天开始胃管内引流液再次呈咖啡色,应用止血剂静滴,胃管内注入冰盐水及去甲肾上腺素等保守治疗无效,急诊胃镜检查未发现有活动性出血点。胃底处见有血凝块,但俯卧位后胃底未发现有活动性出血。因保守治疗无效,胃管引流血量不断增加,于第1次手术后第4天再次剖腹探查,切开胃壁取出其内血凝块,将胃内各部展开探查,原缝合处无出血,在距贲门4 cm处胃小弯侧粘膜表面见-0.3 cm×0.3 cm疣状突起,稍一触及即有鲜血喷出,行连同疣状突起在内之胃粘膜及粘膜下层楔形切除,间断缝合。结扎胃左动脉及3支冠状静脉。术后抗感染支持治疗8 d后痊愈出院。病理诊断为(胃粘膜下)小动脉异常增粗。出院诊断:(1)Dieulafoy病;(2)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综合征);(3)上消化道大出血。

  • 尿激酶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孝杰;李庆云;江宣平

    目的:观察高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尿激酶100万U加入5%葡萄糖液体100 ml静点30 min。结果:发病在6 h以内的高龄AMI病人溶栓再通率为66.7%,溶栓组及未溶栓组病死率分别为13.3%,30.4%,相差17.1%。结论:对发病在6 h以内无溶栓禁忌证高龄AMI患者100万U尿激酶静点30 min是安全有效剂量,应在严密观察下积极采用。

  • 毒酚镁合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疗效分析

    作者:郑淦湖;张金潜

    目的:探讨用毒毛花甙K、酚妥拉明、硫酸镁(简称毒酚镁合剂)联合滴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40例为治疗组,用毒酚镁合剂治疗;而同期采用西地兰、速尿等常规治疗40例为对照组。结果:毒酚镁合剂治疗组显效31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0.0%,常规强心利尿药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毒酚镁合剂除不适宜用于原发性心肌病、风心病伴重度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引起的心衰外,对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衰有效,尤其对肺心病引起的心衰疗效更佳。

  •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胰腺炎15例临床分析

    作者:朱亚非

    流行性腮腺炎自2000年5月始在我市大面积流行,我院于5~7月份共收治61例,男45例,女16例,其中并发胰腺炎的15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3~11岁,平均7.5岁,3~6岁5例,~11岁10例。发病季节5月份2例,6月份9例,7月份4例。同时合并脑炎、脑膜炎7例。1.2 临床表现发热15例,其中大于39℃13例。恶心呕吐15例,腹痛14例,腹部不适1例。左上腹压痛14例,1例肠胀气。腮腺肿大11例,单纯颌下腺肿大3例,无腮腺及颌下腺肿大1例。头痛7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例。1.3 胰腺炎与腮腺肿大的关系胰腺炎症状发生于腮腺肿大后的3~9 d,平均4 d。发病同时有腮腺肿大的11例,单纯颌下腺肿3例。1.4 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全部升高,血清为225~1 970 U/L,平均637 U/L,尿为512~8 350 U/L,平均1 850 U/L。14例外周血白细胞<8.0×109/L,1例白细胞为14.6×109/L,15例中性粒细胞分类均正常。腹部B超2例胰腺回声改变,1例示胰腺弥漫性肿大,1例肠高度胀气,11例正常。脂肪酶5例测定均异常。7例脑电图为轻~中度异常,2例脑脊液异常(另5例因病症轻家长拒查)。

  • 纳洛酮在肝性昏迷中的应用

    作者:刘长丰

    各种原因致昏迷的病人,常伴有内源性吗啡样物质释放增多而加重昏迷[1]。鉴于此,吗啡拮抗剂纳洛酮广泛被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昏迷,作为促苏醒剂。笔者试用于肝性昏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7年3月~2000年5月62例肝性脑病Ⅳ期住院病人,均经临床确诊。男35例,女27例,年龄17~64岁,平均35.4岁。重症肝炎所致者41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所致者21例。随机分为两组,纳洛酮组32例,普通组30例,两组患者病因,发病年龄、性别等构成比相似。1.2 治疗方法所有肝性脑病患者均采用常规疗法,包括:消除诱因,减少肝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应用降氨药,纠正氨基酸失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处理并发症,对症及支持治疗等措施。纳洛酮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8 mg,稀释后静推每2 h 1次、连续2 d。2 d后进行疗效对比分析。1.3 观察指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比患者意识状态。由于均为肝性脑病Ⅳ期患者,故治疗前意识障碍程度均为昏迷。治疗后患者变为昏睡、意识模糊、嗜睡或苏醒者记作有效。意识障碍程度不变仍为昏迷者记作无效。2 d内死亡者记作无效。

  • 髌骨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作者:阮峰

    髌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我院自1997年~2000年共治疗37例,分别采用钢丝环扎及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现将治疗的结果进行疗效比较。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15~56岁,平均31岁;横断骨折23例,粉碎骨折14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全部病例于伤后2~48 h内手术。1.2 手术治疗全部病例采用硬膜外麻醉。取髌前弧形横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到达骨折间隙,清除关节内积血、血凝块及游离至关节腔内的骨或软骨碎屑,紧贴髌前纤维结构向四周游离皮瓣以充分显露整个髌骨,分别采取(1)钢丝环扎18例,整复各骨块,保持关节面平整,以2~3把巾钳固定,用钢丝环绕髌骨边缘做荷包式缝合,然后将钢丝收缩结扎。(2)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19例,于近侧骨折片断端中央偏关节面处,距中点1~1.2 cm两侧以2 mm钻头钻孔,然后将骨折片整复,以巾钳固定。取1.6 mm克氏针两根,经近位骨折片钻孔向远侧端钻透,穿过远位骨折片,至髌韧带外。以直径1~1.2 mm钢丝分别绕两克氏针作“8”字固定,或环形固定。距髌骨上端约1 cm剪断克氏针,将针上极弯成钩状,弯向关节面,向下击入髌骨上极内。再距髌骨下极0.5 cm处剪断克氏针远端,并折弯少许。

  • 外伤性肠破裂136例诊治体会

    作者:何操活;冯值凡

    1986年~2000年8月,我院共收治外伤性肠破裂136例,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18例,女18例,年龄2~66岁,平均38岁,中青年112例(占82.4%),小肠破裂96例,大肠破裂31例,小肠破裂并大肠破裂9例,开放性伤22例(其中枪弹伤4例,利器刺伤18例),闭合性伤114例(其中车祸伤78例,坠落伤15例,跌伤12例,重物压伤5例,踢伤3例,医源性损伤1例)。单纯性肠破裂98例,伴有其他脏器伤38例(其中脾破裂15例,肝破裂12例,胃破裂2例,骨盆骨折5例,颅脑伤3例,膈肌损伤1例)。1.2 伤后就诊时间短0.5 h,长5 d,8 h内就诊98例,~24 h就诊35例,1~5 d就诊3例。1.3 症状和体征除昏迷外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有呕吐96例(占70.6%),有典型腹膜炎体征122例(占89.7%),伴休克38例(占27.9%);65例行腹部透视,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46例,阳性率70.8%;108例行腹腔穿刺,其中阳性99例,阳性率91.7%。1.4 治疗方法经过积极的术前准备,静脉滴注甲硝唑及广谱抗生素,在补充血容量和纠正休克的基础上,紧急剖腹探查,小肠破裂行单纯修补术90例,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5例,大肠破裂行修补术27例,行一期切除8例,造口术5例,同时根据病情对合并脏器伤进行了手术,脾切除15例,肝修补12例,胃修补2例,膈肌修补1例。

  • 掌骨背皮瓣在不全离断并软组织缺损的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作者:王兆庆;李志杰

    在不全断指再植中经常会遇到手指掌侧皮肤缺损,不能直接缝合,以致于需缩短指骨来进行闭合创面,影响再植的效果,造成手部外观及功能上严重缺陷。为解决这个问题,以往都用邻指皮瓣来大限度保留手指长度,但邻指皮瓣覆盖创面面积有限,又必须经二期分指,因此,这种术式应用范围窄,难以适用于大多数此类患者。我院自1997~2000年,尝试对16例不全离断断指、并掌侧皮肤缺损患者进行再植的同时,应用掌骨背皮瓣一期覆盖掌侧创面,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5~43岁,平均29岁。左手5例,右手11例;食指7例,中指5例,环指4例。掌侧皮肤缺损大面积6 cm×2 cm,小面积2 cm×2 cm。缺损部位:近侧指横纹到近侧指间关节之间皮肤缺损8例,近侧指间关节处3例,近侧指间关节远侧指间关节之间5例;致伤原因:挤压伤4例,压砸伤6例,碾压伤3例及电锯伤3例。1.2 手术方法首先进行彻底清创,清除失活组织及污染物;取布样量创面,布样要大于创面0.2~0.3 cm,皮瓣的旋转点距指蹼皮肤游离缘约1.5 cm左右,以掌背血管为轴心线,设计皮瓣大小,以旋转点到受区的距离为皮蒂长度,大小各加0.5 cm;皮瓣大小两侧不超过血管轴心线3 cm,近端不超过腕横纹为准,即使超过也不能过腕横纹1.5 cm。在手掌侧划好皮瓣图样后,依样切取皮瓣,把掌骨背动脉包括在内,带着掌背神经,神经多出皮缘1 cm,打好皮下隧道放置;然后固定指骨,缝合肌腱,在镜下清创分离血管和神经,血管不够长,可取腕掌侧浅静脉移植,不够长的神经,用皮瓣内神经进行桥接吻合,皮瓣供区可直接缝合;这些断指一次通血成功,没有反复。术后按再植处理。

  • 胆管损伤10例报告

    作者:郭盖章

    我院从1973年1月~2000年8月共收治胆道疾病8 872例,其中胆管损伤10例(含外院转诊5例),占0.01%,现就损伤原因和处理中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3例,女7例,年龄26~64岁,平均39.5岁。1.2 损伤部位及原因胆总管横断伤和肝胆总管部分切除1~3 cm各4例,胆总管结扎和肝胆总管切除各1例。单纯胆囊切除9例和胃大部切除1例。1.3 损伤时间、处理及预后术中损伤及时发现5例,行Longmire氏术1例,好转出院;行肝胆总管端端吻合3例,其中1例T管从断端穿出6月后拔除T管致狭窄并轻度黄疸,1年后B超证实狭窄且胆汁瘀积性肝硬变,另2例T管从吻合口近端穿出6月后拔管B超示胆管轻度狭窄;1例行左右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随访9年无任何不适。外院转诊5例为术后第3天~17天。前者行肝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痊愈出院,2例行远端胆管造瘘引流因严重中毒症状无法纠正而死于中毒性休克和全身衰竭,1例行左右肝管置T管外引流、病情稳定、终需再次手术治疗。

  • 包皮环切预防生殖器尖锐湿疣复发67例

    作者:伍传新;王建松

    尖锐湿疣(CA)是一种常见性病,由于其复发率高,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我们采用包皮环切术预防生殖器CA治疗后复发,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7例患者全来自我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年龄17~60岁,平均29.5岁。初发者12例,复发者55例。均有典型CA临床特征,醋酸白试验阳性,经激光或外涂足叶酯等治疗后,疣体脱落,创面愈合,再次醋酸白试验均阴性。全部患者均包皮过长,其皮损部位主要于包皮内板39例,外板20例,系带8例。1.2 治疗方法病例随机分两组,A组35例,为治疗组,予包皮环切术,除范围尽可能包含皮损部位,如发生于系带,必要时行系带延长术。B组32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设2年观察期。并向患者强调本病危害性,排除再感染可能。1.3 结果经治疗后随访2年,结果A组手术全部成功,切口甲级愈合,复发2例,复发率5.7%。B组复发10例,复发率31.3%。两组复发率比较(χ2=7.42,P<0.01)。2 讨论 CA是由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感染所致。其复发原因很多,目前认为CA的复发是由于亚临床感染的再活动。CA的HPV感染途径通过性接触部位的小创伤传播感染。当含有大量病毒颗粒的表层细胞或角蛋白碎片进入易感染上皮间隙中,感染就可能发生。此外,近来发现组织学上正常的上皮细胞也有HPV DNA,治疗后残余的DNA常可导致本病复发。包皮环切术通过切除原发感染部位皮损及附近亚临床状态感染皮损,切除过长包皮,改善局部环境,切断复发途径,预防复发作用。对男性外生殖器CA合并包皮过长者,我们建议行包皮环切术。

  • 微创扩清并双管冲洗引流治疗脓胸15例

    作者:苏梓航;黄粤;杨正心

    从1998年3月~2000年3月,我们对15例急性及亚急性脓胸病人采用了微创扩清手术(腋下小切口开胸及胸腔镜手术)及术后胸腔引流持续药物溶液冲洗的综合治疗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12~70岁。病程1~20周,平均3.2周。左侧脓胸9例,右侧脓胸6例。脓胸成因:肺部感染9例,原发性3例,外伤性2例,食管癌切除术后胸内吻合口漏1例。本组有3例合并肺脓肿。1.2 方法 10例病人采用了腋下小切口开胸扩清手术,3例病人行单纯的胸腔镜扩清术,2例胸腔镜手术病人术中改用了腋下小切口开胸完成手术。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取患侧腋中线4或5肋间小切口(成人一般4~6 cm),在背阔肌和胸大肌之间将肌肉两侧牵开进胸,吸尽胸腔内脓液,清除分隔的脓腔,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胸腔,刮除脓苔,锐性清除纤维板至创面微量渗血为止。胸腔镜手术则分别在患侧胸部作三个进镜孔,吸尽脓液后在胸腔镜下清除脓苔及纤维板,用抗生素盐水(青霉素及链霉素)反复冲洗脓腔,在脓腔上下处分别置胸管2条备术后冲洗用。术后即用抗生素盐水(青霉素类)从上胸管试冲洗250~500 ml,观察下胸管引流是否通畅,以后每天的冲洗量在3 000 ml左右,冲洗过程嘱患者不断变换体位,作鼓肺的功能锻炼(用肺功能锻炼器辅助),定时计算冲洗的出入量,一般在冲洗5~7 d、引流液变清后停止冲洗,复查胸片脓腔消失,胸腔无积液后逐渐退出胸管至皮肤伤口愈合。

  • 阴茎癌41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陵;刘作君;肖继红

    我院1980年1月~2000年4月共收治阴茎癌41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1例,发病年龄20~74岁,平均47岁。病程1月~6年。自幼包茎或包皮过长者36例,5例曾在发病1~3年前作了包皮环切术。3例有尖锐湿疣史。1.2 部位肿瘤位于阴茎头部19例,冠状沟13例,包皮内板6例,阴茎体3例。1.3 病理报告鳞状上皮癌39例,乳头状癌2例。术前、术中均作局部组织活检及部分前哨淋巴结(SIN)活检,20例SLN活检中有癌转移7例,无转移13例。1.4 手术方法行单纯肿瘤切除+包皮环切术4例,阴茎部分切除32例,阴茎全切+尿道会阴部造口5例。阴茎部分或全切同时行淋巴结清扫4例,术后2~3周再行淋巴结清扫3例。1.5 随访与结果获随访32例,其中阴茎部分切除28例,阴茎全切4例,生存5年以上者26例,阴茎部分切除者占24例,阴茎全切者占2例,5年生存率81%。SLN阴性13例,未行淋巴结清扫,获随访9例,均未出现局部复发或全身转移。

  • 行为神经测定对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评价

    作者:杨康治;陈正珊;吴少华

    1997年7月~1999年7月我科应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来评价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并进行观察对照,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6例患儿来自我院新生儿病房,胎龄满37周的足月儿,HIE诊断均符合1996年10月杭州会议修订标准[1]。治疗组38例,男22例,女16例,日龄24 h以内25例,~48 h 13例;轻度10例,中度19例,重度9例。对照组28例,男16例,女12例,日龄≤24 h 18例,~48 h 10例;轻度7例,中度14例,重度7例。两组在孕周、体重、性别、日龄、分娩方式和临床分度等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2 临床表现两组66例均有意识改变,眼角面肌小抽动23例,肌张力增高28例,肌张力减低22例,拥抱反射亢进20例,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27例,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32例,惊厥10例。1.3 CT表现两组66例均经头颅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脑实质中散在、局灶性低密度的阴影。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左、右侧枕叶出血各2例,脑室明显变窄6例。1.4 方法两组基本治疗相同,包括小剂量脱水剂、供氧、防治感染、激素、止惊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FDP。剂量250 mg*kg-1*d-1,半小时内静脉滴入,每日1次,7 d为1疗程,轻度、中度用1疗程,重度用2疗程。

  • 慢性滤泡性咽炎的激光治疗与冷冻治疗疗效分析

    作者:苑凯华;尤景敏;刘春利;赵艺琳

    慢性滤泡性咽炎是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弥漫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粘膜充血增厚,咽后壁、侧索淋巴滤泡增生,以咽部异物感为突出表现,药物治疗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局部硝酸银烧灼、液氮冷冻等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我科于1997年4月以来采用激光治疗慢性滤泡性咽炎68例,与同期用液氮治疗的68例作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A组为激光治疗组,68例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23~54岁,平均28.5岁,B组为冷冻治疗组,68例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26~42岁,平均35.6岁。1.2 设备 5000C型超脉冲CO2激光机,波长10.6 mm,功率1~100 W,有连续输出和脉冲输出两种模式,激光通过关节臂输出,有Φ0.2 1.0 mm等各种不同的手具,并配有He-Ne红光指示灯及吸咽装置。治疗慢性咽炎选用脉冲输出,能量:100 mJ,40脉冲/s。1.3 治疗方法 A组:治疗前用嗽口液清洁口腔,2%丁卡因表麻,病人坐位,张口用压舌板充分暴露咽后壁及咽侧索,嘱患者平静呼吸,将激光1 mm手具对准咽后壁突起的淋巴滤泡,做点状汽化,致滤泡表面灰白,并呈泡沫状,基底与咽粘膜相平。治疗时产生的咽雾及时吸出,以免病人吸入引起呛咳及影响视野,通常将咽后壁咽侧索增生的淋巴滤泡一并去除,如遇淋巴滤泡融合成片则分次进行治疗,治疗间隔为1个月。治疗后第2天创面有白膜生长,为渗出的纤维素,约1周白膜脱落,15 d新生的粘膜上皮长入,咽后壁粘膜光滑,不留痕迹。B组:疗前准备同A组,选用接触冷冻法,根据滤泡的大小选用不同的冷却头,冷却时间10~30 s,至病变部位苍白、水肿,约15 d组织坏死、脱落,逐渐被纤维组织代替而修复创面。两组病人术后继续用嗽口液含嗽,口服抗生素,进软食。

  • 腔内隔绝术治疗动脉瘤6例麻醉体会

    作者:张庆国;徐世元;许睿;刘辉

    高龄主动脉瘤患者多伴有心、肺疾患及糖尿病,传统手术切除与人造血管移植的死亡率较高。腔内隔绝术外科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是近年新开展的新技术。现将6例腔内隔绝术的麻醉处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患者6例,均为男性,年龄60~74岁,ASAⅢ~Ⅳ级。其中腹主动脉瘤4例(均为肾下型)、降主动脉2例。5例术前ECG示心肌缺血,1例心房纤颤;4例伴有高血压、冠心病,1例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例患有糖尿病。术前进行控制高血压、抗心律失常、降血糖、改善肺功能等治疗,并做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检查,以综合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及对手术与麻醉的耐受能力。1.2 麻醉方法术前30 min肌注安定或咪唑安定10 mg。1例单用气管内全麻,5例采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复合气管内全麻。硬膜外腔阻滞麻醉选L1~2间隙穿刺置管,以0.5%布比卡因维持。气管内全麻以芬太尼、咪唑安定、异丙酚、维库溴铵或泮库溴铵作全麻诱导,吸入笑气、低浓度异氟醚及静滴异丙酚维持麻醉。术中行ECG,SpO2,ETCO2,有创血压,CVP监测,并留置尿管监测尿量。

  • 掌跖疣简易手术疗法136例

    作者:吕本祝;谭建华

    掌跖疣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病原是DNA类的乳多空病毒引起,外伤和摩擦是发病的重要诱因。多见于中青年。由于掌跖部角质层厚而坚韧,且长期持重负重,使疣体深陷镶嵌。在握持物体、行走负重时疼痛明显,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临床疗法很多,但疗效各异。笔者自1990年以来,采取角质层环形切开,用外科刮匙搔扒剥脱疣体的方法治疗136例,获得理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15例,女21例,年龄15~35岁;病程短1个月,长5年;皮损分布于手掌24例、跖部72例、掌跖均发病40例;皮损少者1~2个、多者5~6个、呈圆形,融合性皮损多呈不规则性;直径小约2 mm,大2 cm;表面粗糙不平,呈灰色,境界清晰,周围绕以稍增高的角质环,用刀削去表层可见角质环、角质乳头及出血点。以往曾用鸦胆子外敷治疗11例、外贴鸡眼膏16例、激光烧灼治疗12例,均未根治,仅能暂缓症状。余者未经任何药物治疗。

  • 胸壁结核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的探讨

    作者:倪正义

    胸壁结核90%以上呈哑铃型,一部分位于肋间肌外,一部分位于肋间肌内,壁层胸膜的外侧,中间经肋间肌-窦道相通。传统治疗方法:行全身抗结核治疗一段时间,待血沉恢复正常,无明显活动性结核病时,再行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内酐酪坏死物质,切除病变段肋骨,以肌瓣填充残腔,然后加压包扎[1]。这种局限性胸廓成形术对于单发、病变范围不大的胸壁结核疗效较好,但对于多发或病变范围较大,合并非特异性感染者难以施行。而较大范围的胸廓成形术,对于青年及未婚者往往难以接受,亦存在失败的可能。近3年我们对不同病变范围的胸壁结核,在行短期化疗方案抗结核治疗2~3 d后,行不切除肋骨的病灶清除术,术后辅以抗结核药物换药,共治疗15例,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5例患者经临床及组织学证实为胸壁结核,男6例,女9例,年龄18~35岁,平均26岁。单发胸壁结核10例,其中合并非特异性感染1例。同侧两处以上病灶5例,其中1例为院外胸廓成形术失败后转入我院。术前检查血沉增快,胸片或痰涂片证实同时有活动性肺结核12例,术前及术后10 d各拍胸片1张,查血沉1次,了解术后有无血沉增快,结核病播散恶化情况。行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后,沿肋间走向切开包块,彻底清除肋间肌外侧酐酪坏死物质后,沿窦道走向切开肋间肌,以刮匙彻底刮尽肋间肌内侧酐酪坏死物质,术后以自制利福平溶液换药直至伤口愈合,并随访2年,术后第1天行电视透视,观察有无液气胸、反常呼吸运动等并发症。

  • 老年肺癌病人33例围术期的监护及处理

    作者:谢广秀;曾侃;程剑英

    近年来,老年人肺癌发病率随着肺癌总体发病率的升高而明显上升,其手术数量也随之增多,然而,老年人年老体衰,免疫功能低下,常存在各种合并症,多种疾病并存的影响,明显增高了手术的危险性。现对我院1997年10月~1998年8月收治的33例60岁以上肺癌病人围术期动脉氧分压,血清电解质监测,心肺监护,处理及并发症的影响等因素进行分析,旨在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科自1997年10月~1998年8月间行老年肺癌病人开胸手术33例,占同期肺癌手术的43%,其中男25例,女8例;年龄60~73岁,平均年龄64岁。其中,全肺切除6例,肺叶切除24例,剖胸探查3例,术前有心脏病史或心电图异常者8例,有肺部合并症者15例,有其他合并症者12例。1.2 围术期处理1.2.1 合理使用抗生素术前麻醉开始后常规静注广谱抗生素,对有肺部合并症者,视感染程度不同于术前1~14 d开始使用,使用祛痰剂,雾化吸入,体位引流等帮助排痰。一旦确诊呼吸衰竭应尽早作气管切开手术,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 脑梗塞并泌尿系医院感染47例分析

    作者:叶胜

    脑梗塞是因局部脑动脉血供不足所致其供应脑组织急性缺血而发生的坏死,多见于中年以上的患者。而脑梗塞发病率逐年增高,住院患者增多,其医院感染问题已成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我院近年来发生的47例脑梗塞并泌尿系医院感染的病原学构成、药敏试验情况,并初步探讨防治对策。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6年1月~1999年12月共收治脑梗塞患者394例,发生泌尿系感染47例(留置尿管45例,无留置尿管2例),其中男35例,女12例,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65岁。1.2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协调控制小组1997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证实。1.3 方法均按常规培养方法进行尿细菌病原学检查。2 结果2.1 病原学构成情况本组47例患者中,有36例尿培养阳性,共检出细菌4种,其中大肠杆菌20例,肠球菌9例,克雷白杆菌5例,白色念珠菌2例。

  • B超与X线对宫内节育器探查对比

    作者:杨利芬

    宫内节育器(IUD)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广受欢迎的避孕措施。近年来IUD的材料、形状有了许多改变,对我们如何正确地诊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对IUD检查主要以超声及X线透视为主[1],确定金属节育器和带有不透X线物质节育器的位置和形态,判断有无异常。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选择1998年1~6月份来我院门诊取环的86例妇女,年龄25~53岁,平均39岁。1.2 方法 (1)B超:采用美国Rtfino黑白两用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 MHz。常规适度充盈膀胱,取平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做纵、横、斜等多方位扫查,以清楚显示膀胱子宫反折处及子宫底顶部的声像图。(2)X线:采用500 mA医用诊断X射线机。多采用立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作一水平线,再通过耻骨联合上缘中心作一垂直线,以此两线为标准决定IUD的位置,必要时辅以手法推压。

  • 心脏外伤16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悦;李标

    1992~1998年,我科共收治心脏外伤16例患者,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5例,女1例,年龄11~60岁。致伤原因:枪弹伤1例,刀刺伤14例,炸伤1例,其中伤后至入院时间为0.5~4 h。本组病例伤及左胸11例,右胸5例,左上腹1例。心包及心肌裂伤3例,贯通伤13例,其中左心室8例,右心室3例,右心房2例。16例中合并其它脏器损伤的有8例,单纯合并肺损伤5例,膈肌及肺同时受损伤2例,合并胃损伤1例。1.2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入院时血压小于12/8 kPa共12例,其中2例血压消失,8例脉压差小于4 kPa。16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5例体检可见颈静脉怒张,10例出现心搏微弱、心音遥远。急诊行血常规检查有11例Hb大于90 g/L,白细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3例患者行胸部平片检查,仅提示开放性血气胸。1.3 治疗方法及结果本组病例死亡2例,其中1例送院后证实死亡,另1例术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15例病人均行气管插管全麻下剖胸探查,分别予心肌裂伤修补,心包开窗及其它合并脏器的修补术。经左侧开胸12例,以第4肋间为手术入路共9例,以第5肋间和第6肋间为手术入路者分别为1例和2例。其余3例经右侧开胸。心脏裂口予间断或褥式缝合。

  • 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研究现状

    作者:王海杰;谭玉珍

    注射后臀肌挛缩症又称臀肌挛缩症、臀肌筋膜挛缩症、臀肌纤维化等。为了与其他疾病鉴别,多数学者使用“注射后臀肌挛缩症”。Velderrama(1970年)首先报道了注射后臀肌挛缩引起髋关节屈和内收受限。此后,人们对注射后臀肌挛缩症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为了提高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预防和诊治水平,本文对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 发病机制 反复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受注射针的机械性损伤的影响,臀肌组织发生病理变化[1,2]。有人调查发现,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的青霉素注射的317例儿童,检出臀肌挛缩症患儿21例,占6.6%[3]。在另一调查结果,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作青霉素溶媒的5 688例儿童中检出臀肌挛缩症患儿135例,占1.7%。兔肌四头肌注射苯甲醇青霉素溶液10 d后,局部出现硬结。开始时硬结呈结节状或椭圆形,后来沿肌纤维方向扩展,变为条索状。注射部位表现为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为特点的慢性炎症反应,肌组织坏死,纤维组织增生。电镜下发现肌细胞变性坏死,组织纤维化[4]。注射后3周左右,动物发生后肢运动功能障碍[3,4]。因而,多数学者认为使用苯甲醇稀释青霉素是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致病因素之一。另外,注射器内残存的乙醇可引起肌组织的严重病理反应。用乙醇浸泡消毒过的注射器在兔股四头肌注射庆大霉素和青霉素后,炎细胞浸润,肌纤维变性坏死,肉芽组织增生[5]。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采用臀部肌肉注射的病人,特别是出现硬结的情况下,注射针的机械性损伤和药物的局部作用增加了臀肌挛缩症的发病机会。

  • 颅脑外科中的“锁孔”手术

    作者:付万新;黄勤

    现代神经外科已进入微创外科时代,它要求其手术部位精确,创伤小[1~4]。因此,愈来愈要求手术切口尽可能小,且对神经组织的损害和牵拉达到小程度。这样,微侵袭神经外科也渐渐发展起另一项技术:“锁孔”外科技术。初的锁孔外科技术是借助于神经内窥镜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按Nikolai[5]等分为“单纯内窥镜手术”(EN),内窥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EAM),内窥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ECM)。本世纪初,有人将内窥镜应用于神经外科领域,当时由于技术的限制,一直难以推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60年代光导纤维的出现,研制出的内窥镜管径细,质地佳,使脑内窥镜手术突破原有的应用范围。加上较为理想的显微手术器械、激光装置和超声引导、CT和MRI三维重建图象定位,使脑内窥镜由单纯的视觉器械发展为手术器械,并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普及。脑内窥镜手术已被推向神经外科领域的前沿。 1910年美国芝加哥的一位泌尿外科医生L’Espinase 应用膀胱镜在直视下烧灼双侧侧脑室脉络丛治疗两侧交通性脑积水的婴儿,一例术中死亡,另一例存活5年。早应用的神经内窥镜在当时几乎未引起人们注意。1922年Dandy亦应用膀胱镜对2例脑积水病人在直视下行三脑室底切开术,治疗一例患有进行性非交通性脑积水9个月的女孩。同年,Fay等首次发表了内窥镜下的脑室照片。1931年Burman用内窥镜观察椎管内结构,1932年Dandy将其使用的Kelly膀胱镜命名为脑室镜。1934年Putman在脑室镜内加入电灼探针。1936年Scaff使用的脑室镜已具备了现代脑室镜的雏形,它包括了照片、冲洗、光学系统和单极电凝。早期脑室镜的应用主要治疗脑积水。由于早期脑室镜较大,照明较差,观察止血及操作均存在困难,因而手术创伤大,死亡率高,疗效不肯定。随着神经系统影像技术的改进,使创伤性直视下观察脑室已无必要;1951年Nulson和Spitz发明了有价值的分流手术,使脑积水的治疗得到了彻底的革命。因此,脑室内窥镜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广泛应用。

  • 成人肺炎与抗生素治疗

    作者:罗伟良;周仲志;邱淑莲

    肺炎是成人的常见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3],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肺炎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文就成人肺炎与抗生素的治疗作一综述。1 病原体及常见的耐药菌株1.1 社区获得性肺炎国内外均报道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的细菌是肺炎链球菌和嗜血流感杆菌[1,2,4],少见的细菌有:嗜肺军团菌、产单核细胞性李司忒菌、侵蚀艾肯菌等[3,4]。少见细菌引起的肺炎,病毒性、真菌性肺炎多发生于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低下、原有疾病较严重的患者[5,6]。近些年,衣原体肺炎呈上升趋势[1],军团菌肺炎亦有上升趋势,在荷兰近几年军团菌肺炎可能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第二或第三位[7]。国内于1987年和1988年在北京和唐山二起暴发流行[8]。 近20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病原菌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耐药性。现在认为肺炎链球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给细菌提供了选择性压力,初是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了耐药,通过基因转移的规律把耐药性传递给肺炎链球菌,耐药肺炎球菌通过细胞壁结构的改变而使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不能起作用[1]。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可分为中度耐药MIC为0.1~1.0 mg/L,高度耐药为MIC≥2.0 mg/L,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和美国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达50%,国内报道为25%[1,9]。目前认为如果青霉素在肺内的浓度超过MICs,对于中度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的治疗仍然是有效的;嗜血流感杆菌因产生β-内酰胺酶而耐药,对青霉素/阿莫西林的耐药达28%[1]。

  •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病理变化的研究

    作者:杨绮帆;钱锁开;黄连泉;李铁林;姜晓丹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病理改变。方法:24只新西兰家兔被随机分为单纯注血组和人工脑脊液注入对照组,并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观察基底动脉的超微变化。结果:枕大池二次注血法的局部脑组织结构变化不大,但慢性脑血管痉挛期的脑血管壁的病理改变则是明显的,且主要集中于内皮细胞层。结论:SAH后晚期血管呈明显结构改变,及早防治血管痉挛是阻止血管发生结构性改变的关键。

  • 创伤休克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表面LFA-1及其配基表达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妍春;赵克森;徐安平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时白细胞表面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细胞内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变化。方法:以创伤休克大鼠为模型,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测定休克时白细胞表面LFA-1,ICAM-1的表达。结果:创伤后3 h测得的多形核粒细胞表面LFA-1,ICAM-1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而单核白细胞表面LFA-1,ICAM-1表达量却无变化。结论:LFA-1/ICAM-1依赖的白细胞粘附机制不是剂量依赖性的,ICAM-1未见增多可能与其白细胞膜脱落有关。进一步研究LFA-1,ICAM-1功能结构改变和其它粘附分子变化,将有利于阐明创伤性休克时白细胞粘附机制。

  • 病毒性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5例护理体会

    作者:钟银招;邓云珍;邝静霞;林炳亮

    肝脏是甲状腺激素主要灭活器官,对其的调控有着重要作用。肝脏疾患将影响到甲状腺激素的降解及其结合蛋白合成,使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控功能受到影响。同时,过量的甲状腺激素造成肝循环障碍,机体的分解代谢亢进,致肝细胞缺氧,营养障碍而造成肝细胞损害,两者相互影响。我科自1993年1月~1999年12月共收治病毒性肝炎合并甲亢病患者45例,现将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45例均为本科住院的患者,其中男33例,女12例,年龄17~69岁,所有病例按甲亢病诊断标准及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确诊。本组病例经积极护肝、抗甲亢及对症支持治疗后,35例好转出院,9例发展为重型肝炎,其中有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1例经治疗7周以上,因病情无改善,经济困难而要求自动出院。2 护理2.1 心理护理甲亢患者的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10.2%。表现为焦虑、敌对、强迫、躯体化和偏执等。其中焦虑为甲亢患者常见和突出的心理反应。提示护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采用诱导、启发、解释与放松训练等心理治疗方法,使甲亢患者加强自已的锻炼,训练其自我调控能力,减轻焦虑水平,使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保持相对稳定,促进甲亢患者的康复[1]。本组病例有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过敏、易激动、烦躁、抑郁,占本组病例的26.7%,比单纯甲亢患者高出1倍之多。这可能是由于患者缺乏对肝炎的认识,担心患上肝炎后被冷落,或疾病转变为慢性等加重了思想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卫生宣教,详细介绍病毒性肝炎的消毒隔离的方法与知识,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个较全面、正确的认识,让家属共同配合帮助其减轻心理负担。有1例患者,总是怀疑输液的葡萄糖中没有加药,每一次输液前都要询问补液瓶中为啥没有气泡,甚至采血化验也不合作,常常焦虑不安。后来经我们了解,才知道他的单位效益不好,只能报销50%费用。我们就尽量使用经济实惠的药物,并且约家属来一起做患者的思想工作,使他消除了顾虑,愉快地配合医生作必要检查和治疗,2个月后基本康复出院。

  • 大面积烧伤行床边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1例护理体会

    作者:冯婉娜;谢美珍;张妙嫦;谢丹妮;许元文

    大面积烧伤属于临床危重急症,由于创伤、感染、休克等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需要血液净化治疗。近我们与烧伤科医护人员合作,采用BM25血液净化系统,利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技术,抢救1例90%面积烧伤后伴ARF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共治疗17 d。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因工厂爆炸而受伤,全身除头(发)部3%,下肢约5%,双足底约2%皮肤健康外,烧伤创面超过90%。入院时神志不清,体温不升,创面大量渗液,因四肢烧伤而未测量血压。入院后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率60~150次/min。入院后尿量逐渐减少,伴气管插管多量泡沫样液体,双肺大量湿性罗音,血肌酐进行性升高,由107 μ mol/L升高到255 μ mol/L,考虑烧伤后MOF:ARF、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伴呼吸衰竭,需给予CRRT。2 CRRT护理体会2.1 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进行CRRT治疗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正确处理循环通路,避免污染尤其是配制置换液,该患者大面积烧伤,创面多,渗液多,且需暴露治疗,留置深静脉导管、气管插管等多种导管,容易合并感染,须注意深静脉置管的护理。由于患者采用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建立血液循环通路,插管处皮肤溃烂,渗液较多,因此应每日2次消毒、换药,检查插管处皮肤有无红肿、脓性分泌物等,静脉导管与血管通路应以无菌干纱布包住,避免接触病人的渗液,保持导管干燥,减少污染。另外,进出病房应着无菌衣、鞋和帽[1]。

  • AMS三件套阴茎假体植入治疗阳痿的手术配合

    作者:马育璇;朱映霞;丁松;李文姬;邓春华

    我院于2000年12月成功地为1例外伤性阳痿患者施行AMS三件套阴茎假体植入手术,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因外伤致阴茎勃起功能障碍7年,患者强烈要求手术,于2000年12月收入我院行AMS三件套式可膨胀性阴茎假体植入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术后5 d出院。1.2 方法1.2.1 物品准备阑尾切除仪加蚊式弯钳12把,小儿甲状腺拉勾2把,小儿直角钳1把,5号单勾2把,7~14 mm尿扩条。特殊仪器:长鼻窥1个,连接钳1把,FURLOW 1,血管镊1,2-0及4-0 VICRYL线。1.2.2 麻醉方式腰硬联合麻醉。1.2.3 手术配合皮肤消毒,用肥皂水刷洗会阴部,生理盐水冲洗2次。再涂上美逸柔,碘酒、酒精消毒脐以下及大腿上2/3,后用200 PPM碘伏冲洗会阴部。

  • 提高褥疮治愈率的护理体会

    作者:莫选菊;劳泳慈

    褥疮是由于身体某一部分的软组织持续受压过久,致使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障碍而产生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的病理变化过程。合并褥疮,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通过创面感染加重了病情,延长了病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促使褥疮早日愈合,是护理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自1998年1月~1999年1月期间,对我科住院前合并褥疮的43例患者进行了临床护理观察。男20例,女23例。年龄68~92岁。Ⅰ~Ⅲ期褥疮39例,共115处;多发性褥疮(3处以上)和Ⅳ期大面积褥疮患者4例。其中大褥疮面积为10 cm×10 cm,深达肌层,含有大量浓性分泌物,有臭味,表面覆盖黑色坏死组织,创面边缘皮肤游离。1.2 护理方法应用护理程序对褥疮进行整体护理。(1)整体评估患者,制定周全的护理计划。褥疮形成的原因,除了长期卧床等直接因素外,还与形瘦体弱,床铺不整,肢体感觉迟钝,尿液和汗液的刺激等因素有关,是全身和局部因素的综合作用引起的皮肤组织变性、坏死的病理过程。因此,护理褥疮时,不仅要处理好局部褥疮,还要了解其成因以及患者的体质、精神心理和病情等情况,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然后根据评估资料制定出周全的护理计划,为执行措施阶段提供确凿而详细的依据。(2)确保计划措施的落实。褥疮的愈合,在于精心的护理。其愈合的快慢在于护理措施是否落实到人。我们将褥疮的情况作为重要的交班内容之一,进行床头交接班,班班检查和执行措施。科护长和主管护士对每班的工作进行检查把关,保证措施的落实,使褥疮的治疗护理得以持续,不发生中断。(3)做好局部褥疮的皮肤护理:①勤翻身,常鼓励或协助患者翻身,每2 h翻身1次,必要时缩短翻身时间。也可以使用气圈、棉圈等来减轻局部的压迫。②保持床铺干燥平整。床面无碎屑、残渣等,以免损伤皮肤。③注意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湿、污的衣服和被褥。④按摩。温水擦洗后,用50%的酒精或当归红花酒精在骨突部位进行按摩。当归红花酒精有活血去瘀、养血生新的作用,能改善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的营养,增强皮肤的抵抗力。Ⅰ期褥疮,在潮红部位进行按摩,Ⅱ—Ⅲ期褥疮,在其周围进行按摩。⑤溃疡期褥疮做细菌培养,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清洗后烤灯,每次20~30min。然后敷上相应的抗生素如氟哌酸粉或用中草药外敷如消炎散,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深度溃疡褥疮者,用油纱条引流,及时更换敷料。(4)坚持护理查房。每天对褥疮患者进行护理查房,对褥疮的变化进行评估,共同商讨下一步的护理措施。做到及时发现新问题,及时更改护理措施和及时处理问题。(5)护理会诊。对于多发或罕见的伴有感染的大面积深度溃疡褥疮,我们请外科如烧伤科等进行护理会诊,共同探讨,以提高护理方法,促进褥疮早日愈合。(6)做好饮食护理:褥疮大部分发生在负氮平衡的患者,而蛋白质又是身体修补组织必须的物质,故需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以蛋、牛奶、肉等食物好。还需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以及注意足量液体的摄入。因为脱水会导致组织萎缩,是褥疮发生的因素之一。对于能进食者,要鼓励患者多进食;对于食欲下降者,可以采用少吃多餐的方法;对于不能进食者,可以给予鼻饲,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补液。(7)做好心理护理。褥疮的形成,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所以,患者常常感到焦虑、害怕、茫然不知所措。而那些已失去医治信心的患者,由于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原发病无法医治的悲痛中,对褥疮的形成及发展往往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我们通过主动关心,同情患者,耐心地向患者解释褥疮的形成原因及其带来的后果,以取得患者的主动合作和积极参与褥疮防治,在护患的共同努力下促进褥疮的早日愈合。

  • 特大面积烧伤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49例护理体会

    作者:黄碧灵

    我院从1997年1月到2000年10月共收治特大面积烧伤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49例,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密切合作,采取了积极而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抢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9例,男37例,女12例,年龄22~59岁,烧伤面积均大于50%,Ⅲ度烧伤大于20%,合并心功能、肾功能衰竭15例,合并呼吸道烧伤、肾功能衰竭24例,合并肾功能衰竭、呼吸道烧伤、消化道出血7例,合并肾功能衰竭、呼吸道烧伤、脓毒血症3例,抢救成功共30例,抢救成功率为61.2%。2 护理2.1 观察病情2.1.1 加强心电监护,掌握病情变化严密观察病人神志、生命体征,均予心电监测仪持续监测病人心电图、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入院早期每小时记录尿量、尿比重、尿pH值,记录24 h出入量,判断肾功能情况;作血气分析检查,准确记录各项指标,掌握病情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准备好急救器械和药物,以便急救时使用。本组病人均有设立心电监护,便于病情的观察,为抢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祛积冲剂治疗小儿疳证200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凤萍;刘慕儒;易宝珍;高容洁;李仲山

    我们从1999年1月~2000年4月,应用自拟祛积冲剂治疗小儿疳证,同时与小儿厌食口服液作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人均为门诊2岁男性儿童共20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诊断依据参照《中医儿科学》(中医院校第5版教材1992年5月第1版),《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出版)。1.2 辨证分型积滞伤脾型:面黄,消瘦,纳食不振,腹胀,大便溏薄,舌苔浊腻,指纹淡滞。脾胃虚弱型: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纳呆厌食,腹胀,大便溏泄,完谷不化,唇舌色淡,苔白腻,指纹淡。1.3 治疗方法治疗组:祛积冲剂,方药组成:神曲、麦芽、槟榔、胡芦茶、鸡内金粉、党参、山药、香附、山楂、白芍、白术、甘草。用法:每次15 g,每天3次开水冲服,对照组:小儿厌食口服液,每次15 ml,每天3次,均治疗一个月为一疗程。

  • 肝癌的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

    作者:王建华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恶性肿瘤,90%左右的中晚期肝癌无外科手术指征,近年来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HAI)和栓塞(HAE)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被公认为是肝癌非手术疗法的首选方法。现结合文献对肝癌的介入治疗简述如下。1 HAI和HAE治疗肝癌的理论基础1.1 血供肝癌血供95%~99%来自肝动脉,正常肝组织血供25%~30%来自肝动脉,70%~75%来自门静脉,结扎或栓塞肝动脉后,正常肝组织血流量只减少35%~40%,而肝肿瘤血供减少90%,致使肝肿瘤缺血坏死。1.2 肝动脉灌注化疗的优点 1950年Koopp根据肝癌的血供特点,首先采用了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肝癌,肝脏局部组织药物浓度高于全身浓度100~400倍,而瘤区药物浓度则高于正常肝组织5~20倍。1.3 肝脏可使化疗药物毒副作用降低,从而减轻全身副作用。2 肝动脉化疗栓塞(HAI+HAE)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1 HAI适应证包括:(1)失去手术机会的原发或继发性肝癌;(2)肝功能较差或难以超选择性插管者;(3)肝癌手术后复发或术后肝动脉预防性灌注。2.2 HAI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对于肝功能严重障碍、大量腹水、严重黄疸及白细胞<3.0 mg/ml,应禁用(若用,则化疗总量应减少)。

  • 肝动脉热化疗性栓塞在晚期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选

    介入性治疗是晚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肝动脉灌注化疗,肝动脉栓塞,经皮肝肿瘤内注射无水酒精或放射物质等。近十几年来将热疗与介入治疗相结合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初步临床应用。 1984年佐吉正雄等[1]将30 μ m铁磁性微粒注入狗肝、肾动脉内,并利用射频(radiofrequeny)加热使组织升温。30 μ m的磁性微球仅能达到毛细血管前动脉水平,且可导致严重的合并症[1,2]。这也许是该方法未能得到进一步临床应用的原因。 1992年李彦豪等[3]研究发现,经肝动脉注入热化疗药溶液(50℃),使肝脏温度升高0.3~0.5℃,并推算,对于人的肝脏达到上述温度需在10 min内注入800~1 200 ml液体。指出该方法尚不能应用于临床。 1994年Honda等[4]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报道了临床应用高热盐水(100℃)直接注入肝癌实质内治疗肝癌的病例,获得了成功。这种方法适用于小肝癌(3 cm)。 1994年,笔者首次报道了经肝动脉注入高热碘化油的实验研究[5]。这一方法利用碘化油可选择性地蓄积于肝癌组织内的特性,用高热损伤动脉及靶器官的引流静脉内皮,使之闭塞,从而克服了碘化油栓塞效果不佳的弱点。加之高热本身的治疗作用,使热疗、化疗及栓塞疗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可能。并推断,由于高热碘化油粘度降低较易通过肝癌组织的循环进入肝癌周围门静脉(为肝癌引流静脉),造成肝动脉及门静脉双重栓塞效果。

  • 肝癌栓塞化疗后切除标本的病理改变及意义

    作者:陈晓明;罗鹏飞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HCE)是治疗肝癌的一项有效方法。通常,根据导管尖端插入肝动脉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常规肝动脉栓塞化疗(C-THCE)和节段性肝动脉栓塞化疗(S-THCE),前者指导管尖端位于肝叶动脉或固有动脉,后者指导管尖端位于肝段或亚段动脉。研究THCE后切除标本的病理改变,对判断疗效、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综合国内外文献并结合我院自己的经验,就有关问题总结如下。 肝癌THCE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观察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癌组织的病理改变,一是癌周非癌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前者报道较多,后者似乎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 癌组织病理改变及意义1.1 癌灶的病理变化肝癌THCE后癌灶的病理表现主要包括凝固性坏死及伴存的活癌组织。癌灶坏死的程度在不同的作者报道各不相同,且差异较大。这可能与肿瘤大小、类型及栓塞方法有关,即肿瘤愈小,坏死率愈高;膨胀型肿瘤尤其是有包膜的肿瘤坏死率较浸润性肿瘤高;S-THCE较C-THCE坏死率高。而癌组织的分化程度与坏死率的关系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结论。因此,肝癌栓塞化疗亦应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行S-THCE。病理研究还发现,未坏死的活癌灶主要位于肿瘤周边较薄的纤维包膜下及门静脉周围,影像学上显示肝癌复发往往发生在肿瘤周边可能与此有关,因此加强周边肿瘤的治疗,减少复发是非常重要的。

  • 介入放射学在肝癌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区金锐;陈伟

    我国肝癌外科40年来取得令人瞩目的进步[1]。90年代以来,确立了以外科手术为主综合治疗肝癌的概念。小肝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手术有了更好的效果。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综合治疗的方法也有了长足的进展,如以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梗塞(TACE)为代表的介入放射治疗、射频、微波、超声聚能、激光、液氮低温冷冻、酒精注射(PEI)、内外放射等,使得一些原来预后甚差的中晚期肝癌获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和改善生存。本文重点讨论介入放射学在肝癌外科中的应用。1 TACE等综合治疗在肝癌二期切除中的应用1.1 概念肝癌二期切除的概念是指经手术探查或影像学检查,证实无法切除或难以切除的肝癌,经过预治疗等综合治疗,使肿瘤缩小局限后,再进行二期切除。一般认为,二期切除可使不能切除的肝癌中约10%的病例受益[2]。统计我院病例,二期手术占肝癌手术的5%,而1年生存率在50%左右,2年生存率在35%~38%,5年生存率在10%。1.2 原发性肝癌二期切除的病例选择及指征目前认为,以TACE为主的综合预防治疗可使部分病人肿瘤体积缩小,肿瘤境界更清晰,从而获得二期手术切除,进一步提高生存率。需二期切除的肝癌是相对于一般手术而言无法一期切除者,主要有以下情况:(1)肿瘤巨大,边界不清;(2)肿瘤巨大,有多子灶,估计切除后近期复发的可能性大;(3)肿瘤位于中央或肝门部,紧邻或累及大血管,且肿瘤境界不清;(4)巨大尾叶肿瘤;(5)肿瘤破裂出血而又缺乏手术条件。但是,肿瘤能不能切除,目前并无可靠的标准作为术前判断的客观依据,根据影像学检查判断肿瘤能否切除受主观因素影响大。随着对肝脏解剖认识的不断深入,手术方法与手术技巧的不断改良,围手术期处理更加合理,使得原来认为不能切除的大肝癌在今天可以一期切除了。但盲目将二期切除术扩大到适合一期切除的病人是不提倡的。

  •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并发症及防治

    作者:李彦豪;曾庆乐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HACE)已成为公认的中晚期肝癌的首选疗法。国内THACE的主要方法为碘油化疗乳剂栓塞。常用的碘油为超液化碘油(Lipiodol),少数地方采用40%碘化油和碘苯酯。化疗药物常用者为阿霉素类30~80 mg,丝裂霉素类6~20 mg,铂类(卡铂200~300 mg),三联使用,部分单位加用5-Fu或用其它化疗药物取代其中一种药物。部分病例根据情况加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部分报道采用白芨胶、PVA微粒、热碘油、不锈钢圈栓塞。由于无登记制度,尚无法统计国内完成肝癌THACE的总例数,精略统计国内有关文献约报道5 000例以上。THACE所致的并发症的大组报道极少,通过CBMdisc检索1981年~2000年的国内相关文献大约10余篇,难以统计其发生率。但近年来业内人士愈来愈注意到此方面的问题,以期在肝癌的THACE治疗中以小的代价取得好的疗效。笔者通过文献复习和个人经验探讨THACH治疗肝癌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以引起专业人士的注意,共同探讨防治的可行之道。1 肝癌THACE并发症的分类及原因 首先应简要地讨论一下何谓并发症。1979年版《辞海》的解释为“在一种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引起另一种疾病或症状的发生,后者即为前者的并发症”。1997年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则解释为“Complications:new illness,or new development of an illness,that makes treatment more difficult”。显然此两种解释均不适于本文所讨论的“并发症”。在此或许表述为“一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或治疗过程中出现一种新的病变或使原有的其它病变加重而造成治疗复杂化”较为合适。另外附加条件为并发症发生率必然较低而且对个例而言缺乏可预料性,否则可将前述情况视为副反应,如肝癌THACE后一般性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和一过性肝功能异常等。

  • 亚急性联合变性12例误诊分析

    作者:俞万香;刘德忠;黄秉钦;杨燮昌

    亚急性联合变性是神经内科中相对少见的一种疾病。我院1989年10月~1999年11月间共收治亚急性联合变性病者14例,其中院内外误诊12例,误诊率为85.7%。现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5例。年龄16~67岁,平均48岁。病程长5年,短3个月,平均9个月。农民9例,工人2例,干部1例。1.2 临床表现 12例均为渐进性发病。10例首发症状为周身乏力和对称性肢体远端感觉障碍(麻木、灼热、疼痛),下肢为甚。2例首发症状为足与腿部有抽搐。9例以脊髓后束和侧索损害为主要表现。3例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要表现。2例有括约肌功能障碍。1例有视神经损害。1例有精神异常。11例患者伴有贫血、消化不良及胃大部切除术、糖尿病等。1.3 辅助检查 12例脑脊液检查均正常。11例注射组织胺作胃液分析,发现有抗组胺性的胃酸缺乏。10例周围血象及骨髓涂片检查为巨细胞性高色素性贫血。1.4 误诊情况误诊为急性脊髓炎3例,多发性神经炎5例,脊髓压迫症2例,多发性硬化1例,风湿性关节炎1例。

  •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罗鹏飞;陈晓明;张良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肝癌局部治疗技术层出不穷,如肝动脉栓塞(TAE)治疗、肝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TOCE)治疗、液氮冷冻、高功率激光、微波、射频消融、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消融(PEI)等;同时放射治疗的进步和放射免疫治疗的研究以及多种生物反应调节剂(BRM)的问世,加上崭新的显像技术,使肝癌介入治疗上了一个新台阶。部分不能切除的肝癌通过以上方式缩小,从而获得二期手术机会;或反复介入性姑息治疗后有效地延长了病人生命和(或)减轻病人痛苦。在上述各种非手术治疗中,以TOCE和消融技术为成功和被广泛接受[1~3]。1 TOCE TOCE治疗肝癌的原理是基于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非癌肝则由门静脉和肝动脉共同供血,尤其有包膜的肿瘤完全由肝动脉供血,TAE或TOCE对此型肿瘤疗效优越。然而对于无包膜的浸润型病灶、多发结节型病灶或转移性肝癌,除肝动脉外,还在相当大程度上接受周围非癌肝肝窦内来自门静脉系统的血供;而且动物实验还显示,一旦癌灶供血动脉栓塞后,门静脉以及相邻区域的侧支动脉,如邻叶的动脉、膈下动脉等供血明显形成或增加。能否不通过较复杂的门静脉或侧支供血动脉插管,而仅仅经肝动脉途径就能彻底杀伤癌灶?TOCE时癌灶旁门静脉可因充盈碘油而显影,其显影率与注射的碘油量有关:在注入10 ml时门静脉显示率为29%,10~20 ml时为67%,20 ml以上时为86%。随着碘油用量的增加,从肝动脉分流到门静脉分支的碘油逐渐增多,由此可逆行性地堵塞门静脉分支对癌灶的供血,周围的动脉分支也很难进入已充盈的肿瘤内。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提出完全性充填法的概念,以巩固和扩大疗效。超选择插管与节段性、次节段性TOCE(S-TOCE)是完全性充填法的技术保证,它的意义在于:(1)大限度地保护非癌肝组织,达到既彻底杀伤癌细胞又保护肝癌患者有限的肝功能的目的;(2)不少所谓乏血肿瘤并非真正乏血,当管尖离病灶较远时,碘油药物混悬剂广泛分散,一旦管尖到达段或亚段动脉时,癌灶则充盈良好,甚至能达到完全充盈。笔者曾对30例造影时显示乏血的小肝癌行亚段3F超选择管TOCE,发现21例充盈良好,边界清晰。目前市售的超滑导管、微导管、同轴导管、灌药导管、漂浮导管等,可保证上述超选择插管的成功[3]。

  • 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皮下结节

    作者:肖寒;杨福秀;但家立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30岁,教师,因发热半年余,腹胀1个月于2000年6月9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热,T 38~39℃,伴头昏头痛,食欲减退,乏力,无腹痛、腹泻、呕吐,无咳嗽、胸痛、盗汗,无尿频、尿急、尿痛、皮疹、皮肤搔痒、巩膜黄染、尿黄及关节肿痛等症状,于当地县医院诊为“伤寒”“甲肝”,先后予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清开灵、地塞米松等治疗20余天。停用激素后体温回升,高热达40℃。1个月前感乏力、腹胀、上腹不适,尿黄如茶色,轻度关节疼痛,反复出现皮下结节,为进一步诊治住入我院。患者平素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无毒物、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无外出打工,无长期用药史,无烟酒嗜好,家庭史中无类似疾患。体检:T 39.2℃,P 110次/min,R 20次/min,BP 15/9kPa;急性发热貌,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精神稍差,全身皮肤无出血点,蜘蛛痣及皮疹。右上肢、臀部、腹壁触及皮下结节,小如黄豆,大者约小于手掌,边缘清楚,压痛不明显,皮肤表面无坏死、溃疡、发红;颌下、颈部、腹股沟扪及淋巴结肿大,直径约0.5 cm,表面光滑,无粘连,无压痛;巩膜微黄,咽部无充血,扁桃体不肿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10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于肋下2 cm,质中、叩痛,脾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凹陷性浮肿。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Hb 72 g/L,WBC 1.8×109/L,N 0.65,L 0.21;Plt 141×109/L,ESR 15 mm/h。尿常规:尿胆原3.3 μ mol/L。肝功能:总蛋白49.2 g/L,白蛋白23.9 g/L,球蛋白25.30 g/L,AlT 114 U/L,AST 174 U/L,AKP 2 554 U/L,TBil 27.2 μ mol/L,DBil 19.3 μ mol/L,γ-谷氨酰转肽酶662 u/L。乙肝五项及Anti-HCV,Anti-HAV-IgM,Anti-HEV均无特殊,肾功能、电解质正常。免疫球蛋白:IgA 0.63 g/L,IgG 13.33 g/L,IgM 2.14 g/L,C31.02 g/L,C40.52 g/L,LE细胞(一),抗HIV(一)。血培养及伤寒快诊无特殊,PPD试验阴性。骨髓象示:粒系成熟停滞。胸片无异常。B超:肝大,脾大,少量腹水,脂肪肝,脾门处探及一肿大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探及肿大淋巴结。C反应旦白阴性,抗核抗体阴性。治疗:患者入院后予勃乐斯、阿拓莫兰、云芝多糖、鲨肝醇、利血生,高热时服消炎痛12.5 mg,体温能降至正常,停用后体温继续升高,反复于四肢、臀部、腹壁出现皮下结节,但WBC升至3.6×109/L,Hb 99 g/L。

  • 文献中统计分析结论的正确表述

    作者:

    应写出描述性统计量(如样本均数、率、相关系数、回归系数、相对危险度等)及其可信区间,检验统计量(如χ2,t,u,F值),P值,然后根据P值大小作出统计学推断,并作出相应的医学专业结论。本刊编辑部

  • 浓度单位的用法

    作者:

    浓度单位:对于已知化学结构者浓度单位尽量用mol/L,对于未知化学结构浓度单位可暂用g/L,克分子浓度M改为mol/L,当量浓度N改为mol/L(N÷离子价数=M)。本刊编辑部

  • 不要误用病死率、死亡率、患病率、发病率

    作者:

    某病的病死率、死亡率、患病率是常用的疾病统计指标,来稿中常见的错误是把某病病死率写成死亡率,把某病的患病率、构成比(发生率)写成发病率。请注意这几个统计指标的正确含意,避免误用。某病病死率:某病死亡例数占该病受治疗人数之比例,常以百分率表示。某病死亡率:某时期某地区某种病死亡人数占同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例,常以千分率表示。 某病患病率:某个时点上某地区人群中某病的发生频率,常以百分率表示。某病发病率:该时点该地区人群中新发生某病的频率,常以千分率表示。本刊编辑部

  • 结构式摘要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作者:

    结构式摘要应包括以下四个项目: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目的”:(1)准确描述研究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2)若有多个研究目的,应择其主要者加以说明;(3)该研究是在何条件和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方法”:(1)说明病例的选择及分组方法;(2)说明确切的治疗或处理方法及测定项目;(3)说明药物的剂型、剂量、给药方法和疗程;(4)必要时说明疗效评定方法。“结果”:(1)该研究的主要数据结果;(2)好是经过统计学处理的。“结论”:(1)只写出由结果推断出的结论;(2)有无应用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等。 本刊编辑部

  • 组合单位的用法

    作者:

    在组合单位中,英文符号在中文汉字尽量不同时使用,如:“km/小时”用“km/h”,“mg/次”用“每次××mg”,“次/d”用“每天×次”,“g/用”用“每周××g”,但在病例中表示生命体征中可用“次/min”表示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及心跳次数。 本刊编辑部

  • 使用四格表χ2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

    χ2检验是一种用途较广的假设检验方法,四格表是χ2检验中较简单的一种形式。在我们的审稿中常发现作者在该校正时未校正,使计算出的χ2值偏大,概率偏低。应注意:(1)1≤理论数(T)<5,n≥40需计算校正χ2值或采用确切计算概率法。(2)T<1或n<40时,改用确切计算概率法。理论数=[行合计(例)×列合计(例)/总合计(例)]。本刊编辑部

  • 甲状腺耳前转移癌误诊为慢性淋巴结炎1例

    作者:马静;张国卿

    患者男,35岁。因右耳前无痛性肿物发现4月余,来我院求治,患者病后无发热寒战,无疼痛,无咳嗽、咳痰,无咯血,无胸闷憋气,无进食梗噎感,无鼻出血、鼻塞、耳鸣,无乏力盗汗,身体无明显消瘦。查体:T 36.8℃,P 79次/min,R 18次/min,BP 15/9 kPa。右耳前可触及一1.5 cm×1.0 cm肿物,质韧无压痛、边界清、活动度好。甲状腺未触及明显肿物,鼻咽部检查无异常。WBC 6.8×109/L,N 0.64,ESR 13 mm/h,OT试验(-),X-ray心肺纵隔无明显异常。初步诊断:慢性淋巴结炎。经抗炎治疗1周无效,遂行肿物切除活检。病理结果:乳头状腺癌(考虑甲状腺转移癌)。行甲状腺彩超检查,见甲状腺右叶有一0.4 cm×0.5 cm实性肿物。故考虑右耳前肿物系甲状腺癌转移。立即行甲状腺右叶及峡部全切,左叶次全切,同时清扫右颈部淋巴结。术后病理示:甲状腺右叶乳头状腺癌。术后5 d拆线出院。择期行其它治疗。 讨论头颈部肿物较容易发现,但确定性质较困难,不同性质的肿块治疗方法不同,因此先作出正确诊断才能进行合理治疗。颈部肿物转移性肿瘤多见,约占颈部恶性肿瘤的3/4,而面部转移性肿瘤较少见。本病例肿物在右耳前,大小形态与淋巴结相似,病后无其它明显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查体未发现明显甲状腺肿物,又由于甲状腺癌在原发灶很小的时候即可出现颈部转移,而很少转移至面部,故未行甲状腺进一步检查,从而造成误诊。作为临床医生,对不典型病例,不能单凭临床经验给病人作出诊断,应结合辅助检查,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诊断,减少治疗的盲目性。

实用医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