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

实用医学杂志

Th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실용의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5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25
  • 国内刊号: 44-119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46-4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苏焕群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三胎及三胎以上多胎妊娠7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映桃;陈敦金;黄艳仪;佘若青;梁瑞霞

    目的:探讨三胎及三胎以上多胎妊娠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1999年11月本院收治的7例三胎及三胎以上高胎数妊娠母儿结局。结果:7例三胎及三胎以上多胎妊娠先兆流产率为7/7;早产达5/7;产后出血率及贫血占4/7;心衰、肺水肿发生率为3/7;轻度妊高征及羊水过多占3/7;前置胎盘和胎儿畸型、死胎占2/7。7例病例中有2例三胎流产,余5例获新生儿17例,围产儿死亡率达294.1‰(5/17),无产妇死亡。结论:三胎及三胎以上高胎数妊娠母儿结局欠佳。

    关键词: 妊娠 多胎 妊娠结局
  • 腹腔温热化疗预防胃肠道癌术后腹腔内复发

    作者:朱振亚;张根福;刘天威

    目的:评价腹腔温热化疗对进展期胃肠道癌根治术后预防肿瘤在腹腔内复发的效果。方法:对1994~1997年间的45例可切除进展期胃肠道癌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25例,予以术终腹腔温热化疗,部分术后追加腹腔热化疗1~2次。对照组20例术中未作任何化疗措施,两组术后都予以氟脲嘧啶加亚叶酸碱化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8%(17/25)和40%(8/20);肿瘤腹腔内复发率分别为8%(2/25)和55%(11/20),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腹腔温热化疗对于进展性胃肠癌术后复发有重要的预防作用。

  • 真两性畸形10例临床总结

    作者:罗波;李泗耀

    目的:总结对真两性畸形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0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B超、口腔粘膜染色质、核染色体组型及实验室检查。本组10例均选用开放生殖器矫治术。结果:本组10例均经手术探查、活检、病理证实为真两性畸形。其中术前明确诊断2例。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10例均痊愈出院。结论:真两性畸形的确诊大都需手术探查或活检证实。治疗本病根据患者性腺功能情况和外生殖器矫形的可能性及社会性别,结合本人和(或)家属意愿,确定性别及手术,性别确定为女性的治疗效果较好。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意义

    作者:钟伟邦;符柳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作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对221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发现的皮肤及皮下浅表软组织肿物,应用7~11MHz高频探头二维超声作直接扫查及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测,全部病例进行活检或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221例患者浅表软组织肿物超声诊断恶性17例、良性204例,全部符合病理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皮肤及皮下浅表软组织肿物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意义。

  • 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31例诊疗体会

    作者:吴敏华;廖坚松;卞加兴

    目的:分析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31例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的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单纯切除肿瘤加全身化疗16例,术后2年内复发81.2%,根治性手术加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15例,术后2年内复发率为13.3%。结论: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如果诊断明确,应尽量行根治性手术,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对降低复发率有重要作用。

  • 脑膜瘤血管影像特征及术前栓塞治疗的应用

    作者:李建文;李智斌;伍益;冯正健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血管影像特征及手术前栓塞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4例脑膜瘤造影的血管影像资料及临床治疗。结果:造影显示由单纯颈外动脉或以颈外动脉为主供血的脑膜瘤9例,由单纯颈内动脉或以颈内动脉为主供血的脑膜瘤5例;脑膜瘤主要经脑膜静脉引流;13例行脑膜瘤术前有效栓塞后予手术切除,术中平均出血100~400ml,病理证实为脑膜瘤,1例作γ-刀放射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脑膜瘤可由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单独或混合供血,亚选择性栓塞主要由颈外动脉供血的脑膜瘤,可明显减少手术过程中出血,减少手术并发症。

  • 双叶皮瓣修复拇指脱套伤

    作者:赵晓芳;刘伟;雷云坤

    目的:介绍食指尺侧及中指桡侧带血管神经双叶皮瓣瓦合修复拇指脱套伤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食指尺侧及中指桡侧带血管神经双叶皮瓣转位瓦合后修复拇指脱套伤5例。结果:5例双叶皮瓣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6个月,拇指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供皮区植皮完全成活,食、中指活动正常。结论:食指尺侧及中指桡侧带血管神经双叶皮瓣,为修复拇指脱套伤提供了又一种有效方法,外观和感觉良好。

    关键词: 指损伤 组织移植
  • 伽玛刀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118例及随访报告

    作者:梁军潮;王伟民;徐如祥;吴鸿勋;覃子衡;傅相平;李林

    目的:评估伽玛刀(γ-刀)手术对功能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2例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用1.5T磁共振仪和γ-plan计算机联网定位,Leksell伽玛刀实施放射外科手术。肿瘤直径3.8~36.9mm,平均13.9mm,处方剂量11~35Gy,平均26.4Gy。结果:本组病例随访35~57个月,平均44个月,获随访118例(89.4%),肿瘤消失78例(66.1%),缩小32例(27.1%),1例肿瘤增大;激素值恢复正常74例(62.7%),较术前下降26例(22.0%);临床症状改善108例(91.5%),6例(5.1%)症状加重。结论:γ-刀是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否则γ-刀治疗后有可能加重症状,产生并发症。

  • 前列腺及移行区体积与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关系

    作者:钟红;杨柳平

    目的:探讨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移行区体积与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关系。方法:采用经直肠双平面超声法检测124例病人的前列腺体积及前列腺移行区体积。以前列腺体积均值50cm3为界,将病人分为大体积组(A组)65例,小体积组(B组)59例;以前列腺移行区体积均值20cm3为界,将病人分为大移行区组(C组)61例,小移行区组(D组)63例;然后分别比较两组病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结果:前列腺癌总检出率A组为23%(15/65例),B组为25.4%(15/59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0928,P>0.05);C组为16.4%(10/61例),D组为46.5%(20/6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6,P<0.05)。结论:经直肠双平面超声测定前列腺体积及前列腺移行区体积可作为前列腺癌的初步筛选手段。

  • 来立信致痉挛、震颤1例

    作者:黄怀宇

    患者男,21岁。因尿痛,尿道口流脓5 d,来院检查。查体:包皮过长,尿道口红肿,挤压可见脓性分泌物流出,化验检查见淋球菌(+)。诊断:急性淋菌性尿道炎,予来立信0.3 g口服,每天2次,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第8天,患者出现双手震颤,头颈部呈痉挛性震颤,持续发作,睡眠时可自行缓解。来院复查,查T3,T4正常,甲状腺不肿大,心肺听诊未发现异常。嘱停止口服药观察,1周后,症状自然消失。  讨论 来立信是介于第三代与第四代之间的喹诺酮类药物,因为它可以干扰抑制神经传导介质(γ—氨基丁酸)而导致痉挛、震颤,在同时服用非甾体药物如消炎痛时,可加重其副作用。本例患者在服用来立信时,并未同时服用非甾体药物,但是出现了震颤,痉挛等症状,临床上较少见,国内亦少见报道。而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则无此副作用。

  • 术后机械通气肺泡破裂引起全身皮下气肿1例

    作者:黄瑞云;唐猛;林举安

    患者男,21岁,55 kg,术前诊断右侧脑室肿瘤,行开颅脑室肿瘤切除术。胸透心肺无异常,听诊双肺无干湿性罗音,心脏无病理性杂音。麻醉方法为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插管后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清晰,术中控制f 12次/min,VT 500 ml,I/E为1∶2,气道压力12 cmH2O。术毕有肢动,自主呼吸恢复,但未清醒,听诊双肺清晰,为便于术后呼吸管理和给氧,术毕带气管导管返病房。由病房医生接上370呼吸机行SIMV辅助呼吸18次/min,VT 1 000 ml,I/E为1∶2,气道压力报警设置20~70 cmH2O。通气约30 min后发现全身皮下气肿,有捻发感,腹胀,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70%~80%,立即停止机械通气,用14号导尿管经气管导管内吸氧;听诊双肺呼吸音很弱,诊断为双侧气胸并全身皮下气肿,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引出大量气体后,自主呼吸平顺,口唇紫绀消失,血氧饱和度升至94%~95%。术后第2天早上患者完全清醒,呼吸平顺,脱离氧气,血氧饱和度达97%~98%,拨除气管导管,无缺氧症状。术后第2天查胸片示左肺大片致密影;CT示双侧气胸、纵隔少量积气、胸部大量皮下气肿。术后第4天拨除胸腔引流管。全身皮下气肿约1周后基本消失。

  • 非典型脑血吸虫病CT诊断1例

    作者:郑万雄

    患者男,32岁,近1天来无明显诱因突发全身抽搐9次,伴意识丧失,口角向右侧歪斜,口吐白沫,面色发绀及呼吸困难。每次发作约1 min左右,经当地卫生院静推“安定 ”后抽搐停止。无畏寒,发热,1 d后转入我院。感精神差,昏睡,恶心,呕吐,非喷射状。体检:T 36.6℃,P 80次/min,R 20次/min,BP 13/8 kPa,神清,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膝反射存在,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14年前患血吸虫病治愈,近期有疫水接触史。实验室检查:WBC 8.1×109/L,L 0.21,N 0.79,RBC 4.3×1012/L,嗜酸性细胞直接计数0.09×109/L,肝功能、尿、粪常规无异常。CT平扫示右额叶结节状稍高密度灶及周围片状低密度区,结节大小约2.3 cm×4 cm,CT值45 Hu,内见点状钙化灶,脑室、脑池无异常,中线结构无推移;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CT诊断为“右额叶占位病灶以脑血吸虫病可能大”。经口服吡喹酮抗血吸虫治疗2个月后CT增强扫描示低密度水肿区缩小,其间病情稳定,偶发抽搐2次。

  •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恢复期并发白血病1例

    作者:徐宝元;侯晓英

    患儿男,4岁,因四肢运动障碍9 d于1999年2月16日入院。入院前9 d发现患儿双下肢行走无力,易跌倒,次日双上肢上举无力,双手握力减弱,四肢呈进行性加重,应用青霉素及针灸治疗无好转。无发热,饮食及大小便正常。病前1周曾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体格检查:精神可,呼吸平稳,颅神经(-),颈无低抗,心肺腹(-),双上肢肌力Ⅱ级,双下肢肌力Ⅰ~Ⅱ级,四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4.8×109/L,N 0.48,E 0.02,L 0.5,Hb 130 g/L,RBC 4.4×1012/L。血清K+4.1 mmol/L。脑脊液:WBC 5×106/L,蛋白定量1.68 g/L,糖及氯化物正常。入院诊断: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以下简称AIP)。应用青霉素,维生素B1,B6,B12,强的松,加兰他敏,能量合剂及针灸治疗。住院1周后四肢肌力开始恢复,5周后四肢肌力Ⅲ+级,于1999年3月25日回当地继续治疗。1999年10月13日以面色苍白渐加重20 d,发热伴全身出血点5 d再次就诊。精神差,重度贫血貌,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肋下4 cm,脾肋下2 cm。四肢肌力仍未完全恢复,双手握力稍差,双下肢行走仍感乏力。

  • 成人Bartter综合征1例

    作者:吴伟琼;秦婉文

    患者女,23岁。因突发四肢无力2周于2000年7月21日入院。患者于2周前无诱因突然出现四肢无力,呈软瘫状,伴心悸、胸闷,无呼吸困难、神志改变,在当地医院多次查血钾低至1.8 mmol/L或测不出,心电图示阵发性窒上性心动过速,经静脉及口服补钾后,血钾恢复至2.3 mmol/L,肢体行动恢复,为明确诊断而入我院。平时无口渴、多饮、多尿,无肾病史,家族中无同类病史。查体:T 36.5℃,BP 15/10 kPa,发育营养正常,无脱水征,甲状腺不大,心肺检查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稍减弱,病理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尿pH 7.2,尿蛋白(一),尿钠175.36 mmol/24 h,尿钾40.16 mmol/24 h,血钾2.5 mmol/L,钠130 mmol/L,氯98 mmol/L,钙2.5 mmol/L,CO2CP 32 mmol/L,血Cr 101 umol/L,血醛固酮卧位0.585 nmol/L[正常值(0.24±0.1)nmol/L],立位1.469 nmol/L,[正常值(0.42±0.25)nmol/L],尿醛固酮18.0 μ g/24 h(正常值1.0~8.0μ g/24 h),血管紧张素Ⅱ卧位168.9 μ g/L(正常值28.2~52.2)μ g/L,立位375.5μ g/L(正常值55.3~11.5 μ g/L),血浆肾素活性812 μ g*L-1*h-1[正常值(420±370)μ g*L-1*h-1],甲状腺功能、ACTH、血皮质醇均在正常范围。肾脏B超及肾血管彩色多谱勒检查未见异常,肾脏ECT示双肾血流灌注及功能正常,双肾上腺CT未见异常。诊断为Bartter综合征,经用安体舒通及氯化钾治疗后,血钾恢复至3.4 mmol/L。

  • 右中指腱鞘巨细胞瘤1例

    作者:何轶健

    患者男,50岁,工人。因发现右中指肿物13年,迅速增大3个月于2000年1月入院。患者于13年前右中指因外伤致“右中指骨折”后予外固定保守治疗约3个月谓治愈,无伴疼痛、麻痹。半年后右中指近节渐出现肿物,约两颗花生仁大小,感觉及活动正常,不影响工作未作系统检查及治疗。近3个月肿物增大迅速,向手指两侧生长,约龙眼大,局部皮肤微痒,无红肿热痛、麻木等,手指伸屈自如。查体:发育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腹未见异常,右中指近节肿大,近节指腹及两则触及一约4.0 cm×4.0 cm×3.5 cm的肿物,质中至硬,边界清楚,不规则分叶状,移动度差,无触压痛,手指各节伸屈正常。X光照片示右中指近节远端1/2段骨质呈多个囊状改变,骨皮质变薄,周围软组织明显肿胀。生化检查示肝、肾功能及胆固醇测定均正常。初步诊断:右中指腱鞘巨细胞瘤。入院后作好术前准备,行右中指肿物摘除。方法:右侧臂丛麻,充气式止血带控制下操作,右中指近节肿物两侧纵行切口,各长约4.5 cm,变薄的皮下组织下见黄色多结节状肿物,包膜完整,质软至中等,瘤体沿屈肌肌腱腱鞘生长,尺侧瘤体约2.0 cm×2.0 cm×1.8 cm,见一较粗的滋养血管,予结扎切断。

  • 以心悸为首发症状的癫痫1例

    作者:麦训良;詹培源

    患儿男,8岁,因阵发性心悸4 d于2000年1月1日入院,患儿4 d前无任何诱因首先出现阵发性心悸,精神紧张,继而头颈偏向一侧,伴两眼发呆、面色苍白、胸闷、出冷汗,无抽搐,偶有幻觉,晕厥等,每次持续约4~5 s不等,可自行缓解,呈反复发作,每天发作8~10次不等,发作后不能回忆当时情形,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短P-R间期,患儿既往有头部外伤史,详情不清,现病前10 d曾患腹泻。患儿为G 3 P 3,无窒息史,在患病期间无发热、咳嗽、乏力、关节肿痛,精神好,食欲佳,睡眠好,二便正常。入院体查:T 37.0℃,R 18次/min,HR 74次/min,BP 13.2/8.5 kPa,双肺正常,心界不大,律不齐,听及短暂心动过速,肝脾正常,住院发作时心电监护示:交界性心律与窦性心律,心率达140~160次/min,考虑为阵发性室上性,予以心得安治疗无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正常,大致正常心电图,心脏B超:心内结构未见异常,心功能正常。胸片:肺血正常,双肺未见实变,心影不大,C/T 0.44,肺动脉段轻隆,主动脉结正常,两膈正常。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伴不齐(以窦性心律规则出现为主,偶见P-P间期差>0.12 s),ST-T未见明显异常改变。颅脑MR未见异常。

  • 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评价

    作者:郑小文;叶慧康

    目的:评价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不同分型给予胃动力药和(或)H2受体阻滞剂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基础上每天加用黛力新2片,晨服,疗程4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分别P<0.05和P<0.01;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显著疗效,而不良反应轻微。

  • 色甘酸钠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

    作者:肖斯贤;徐珊琪

    目的:观察色甘酸钠滴眼液对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后预防胬肉复发的作用及副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对73例(78眼)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分成2组,治疗组38例(41眼),对照组35例(37眼)。两组均施行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治疗组术后滴用色甘酸钠滴眼液,每日4次,共3个月,随访11~20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3例失访。治疗组翼状胬肉复发率10%,对照组复发率28.57%,P<0.05,平均复发时间治疗组(5.25±2.22)个月,对照组(2.50±0.85)个月,P<0.01,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后滴用色甘酸钠滴眼液能安全、有效地预防翼状胬肉复发。

    关键词: 翼状胬肉 色甘酸钠
  • 微波治疗产后尿潴留

    作者:张琳;周安宪

    尿潴留是产后常遇到的并发症之一,给产妇带来极大痛苦,如处理不及时,可影响产后生殖器官的复旧,还可导致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甚至引起膀胱局部坏死。以往多采用局部热敷、热水熏洗外阴、针灸、听流水声诱导排尿,肌注新斯的明等方法,效果不甚满意。1999年7月~2000年7月我院利用多功能微波治疗仪治疗产后尿潴留3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9年7月~2000年7月共接收住院分娩产妇1 356人次。此间发生尿潴留者32例,发生率为2.4%。年龄21~38岁,平均28.2岁。初产妇25例,经产妇7例。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 GW-92 C 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GW型方型探头,放在产妇的下腹部,接触照射30 min,功率15~30 W。

  • 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141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勇;许素玲

    皮肌炎(DM)是以炎症性肌病伴有特征性皮疹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DM 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各家报道从6%~60%不等[1]。本文就我们1987~1998年的12年间收治的皮肌炎患者中伴发肿瘤的18例患者作一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皮肌炎患者141例,男42例,女99例,均符合 Bohan 和 Peter 1975年制订的诊断标准。发现恶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发生率12.7%。42例男性皮肌炎患者中,伴发恶性肿瘤11例,占26.2%,99例女性皮肌炎患者中,伴发恶性肿瘤7例,占7.1%,男女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1.2 年龄与伴发恶性肿瘤的关系 详见表1。

  • 儿童腹腔结核21例

    作者:王德成;黄仕琼

    儿童腹腔结核较为少见,临床表现多样,常被漏诊或误诊。现将我院传染儿科1988~1999年收治儿童腹腔结核21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依据 (1)相关的临床症状;(2)结核的流行病学史;(3)实验检查有结核的间接证据或直接证据;(4)腹腔外结核。以上4条中具备任意3条即为本组诊断依据。1.2 一般资料 21例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个月~16岁。未接种卡介苗6例,有结核接触史8例。入院病程:少于4周7例,4~8周6例,超过8周8例,长13个月,平均3.2月。首次诊断:疑诊腹腔结核6例,腹痛待诊3例,慢性肠炎3例,腹水待查5例,腹部包块待查4例。1.3 临床症状及体征 发热14例,腹胀16例,腹痛12例,腹泻10例,便秘与腹泻交替4例。中至重度营养不良17例,占80.9%;浅表淋巴结增大11例,占52.3%;腹部揉面感18例,占85.7%;腹部扪及包块4例;肝大8例;脾大3例;腹水15例,占71.4%。

  • 肾小球旁细胞瘤2例报告

    作者:李晓飞;吴荣佩;梅骅;郑克立;曾金云

    肾小球旁细胞瘤(juxtaglomerular cell tumor,JGCT)是以分泌大量肾素引起继发性高血压为特点的罕见良性肿瘤。我院于1997年11月~1999年10月收治2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男,35岁。因反复阵发性头部胀痛8年入院。血压24/15 kPa,血钾3.0 mmol/L,卧位血醛固酮1.119 nmol/L。血浆肾素活性:基础>6 000 ng*L-1*h-1,激发>6 000 ng*L-1*h-1,血管紧张素Ⅱ:基础262 ng*L-1*h-1,激发>800 ng*L-1*h-1。眼底检查示视网膜动脉硬化。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双肾动脉通畅。CT示左肾下极类圆形等密度肿块影,2 cm×2 cm。术前诊断:左肾肾球旁细胞瘤。行左肾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肾小球旁细胞瘤。术后血压及血钾恢复正常。

  • 早产儿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92例时间分析

    作者:谢江帆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未成熟,生活能力不足,可能出现较多并发症,其中在临床上较常发生、而且病情严重,治疗效果较差,病死率较高,引起后遗症的可能性较大的是中枢性呼吸衰竭。现将1991年~1999年入住我院的92例早产儿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开始时间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92例,男69例,女23例;出生时胎龄≤28周10例,~34周63例,~37周19例;出生时体重≤1 500 g 37例,~2 500 g 55例。1.2 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开始时间 出生后≤6 h 39例,占42.4%;~1 d 30例,占32.6%(即24 h内发生的共达69例,占75.0%);~2 d 9例,占9.8%;~3 d 6例,占6.5%;~4 d 3例,占3.3%;~5 d 2例,占2.2%;~6 d 2例,占2.2%;~7 d 1例,占1.1%。

  • B超定位穿刺治疗肝胰脾囊肿13例

    作者:陈达崇;朱婕

    随着B超、CT等影像学诊断的广泛应用,肝、胰、脾囊肿由于过去认为是少见病而成为较常见病,过去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B超介入治疗的应用,使该类疾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笔者采用B超定位下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13例肝、胰、脾囊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均由B超或CT检查发现,确诊为囊性占位,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18~72岁,平均39.2岁。穿刺后经病理细胞学检查证实为先天性单发性肝囊肿6例,多发性肝囊肿1例,肝假性囊肿(外伤性血肿)1例,胰腺先天性单发囊肿2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先天性脾囊肿2例。囊肿大12.6 cm×11.2 cm,小4.5 cm×4.0 cm。有临床症状9例,无症状,体检时发现的3例,因其它疾病检查时发现1例。

  • 内镜结扎治疗消化道息肉18例

    作者:张志昂;唐英明;王跃平;唐友元

    我院自1997年4月~1999年10月采用内镜结扎术对18例消化道息肉进行结扎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53岁。息肉位置:食管2例,胃底2例,胃窦胃体交界处1例,胃窦7例,其中1例胃窦部共有4枚息肉,且均有分叶,十二指肠球部1例,直肠3例,乙状结肠2例。共有息肉21枚,息肉直经0.3~2.0 cm,蒂型和亚蒂型息肉16枚,宽基无蒂型息肉5枚。本组病例中下消化道息肉均为蒂型息肉。为了解结扎术对息肉病理检查的影响,对全部息肉均于内镜结扎术前后分别作了病理检查。

  • 肝肾联合移植2例麻醉处理

    作者:汪凡;黑子清;黄文起;陈秉学

    肝肾联合移植的麻醉处理是决定移植成败的关键之一。我院自2000年5月已进行了2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术中术后病人情况良好。现将2例病人的麻醉处理总结如下,并初步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麻醉处理方法及特殊性。1 病例资料  病例1 女,年龄51岁,体重40 kg。诊断:多囊肝,多囊肾,肝肾功能失代偿期。所施手术为原位肝移植术+异体肾移植术。术前用药:咪唑安定2.5 mg,阿托品0.5 mg,于术前1 h肌注。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患者入室后均用HPM 1205多功能生理监测仪,监测EKG,SpO2(脉搏血氧饱和度)、PETC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T(肛温、血温),左侧桡动脉置入动脉针,通过Abbot换能器连续有创监测动脉压(IBP),经右颈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诱导用药用异丙酚80 mg、芬太尼0.15 mg、阿曲库胺35 mg,全麻维持为异氟醚吸入,异丙酚2.5 mg*kg-1*h-1持续静注,维库溴胺2 mg间断静注。

  • 新式剖宫产术临床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杨绮芸

    新式剖宫产术是经以色列Stark医生改进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我院1999年2月开始应用该手术,取得良好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病例选自我院1999年2月~1999年10月行此剖宫产术者167例,同时抽样过去开展的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者167例进行对比分析。两组病例均为首次剖宫产术者,且在年龄、孕次、手术指征、术后处理等多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1.2 手术方法[1] (1)开关腹的方法:手术者位于患者的右侧,选择手术切口位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下大约3 cm,切口呈直线型,长约15 cm,仅切开皮肤,不要深达脂肪层,正中切开脂肪及筋膜层长约2 cm的小切口,横行剪开筋膜,术者与助手分别将食指与中指放在已分离的两侧腹直肌间隙,双手重叠、均匀、缓慢、逐渐增加牵拉力,将两侧腹直肌,皮下脂肪同时向外向上撕拉开至伤口够大为止,食指在腹膜上撕开一小洞进入腹腔,由术者分别将双手食指与中指沿上、下方向撕腹膜,徒手探查腹腔,横向切开膀胱腹膜反折部位,向左右撕开膀胱腹膜反折,暴露子宫下段,在子宫下段肌层的中央切开2~3 cm横切口后向左右撕开子宫肌11~12 cm,手取胎儿,胎盘。

  •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10例临床观察

    作者:王鹤兵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ecrotizing hyper-plastic lymphadenopathy,NHL)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临床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为三大主症。近年来国内虽多有报道[1,2],但由于NHL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本文总结我院1990年1月~1999年6月收治的10例经淋巴结活检证实为坏死性淋巴结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例,女7例,年龄14~45岁,平均23岁。发病季节:冬春季6例,夏季4例。8例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 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患者的治疗体会

    作者:孔镜

    肌激动器(Activator)是临床上常用的功能性矫治器,笔者就临床上用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患者28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28例安氏Ⅱ′患者,年龄9~12岁,平均年龄10.2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正面观开唇露齿,上颌前突,面下1/3过短;侧面观,下颌后缩,上前牙唇倾。牙列为混合牙列者22例,恒牙列初期患者6例。(6 6)/(6 6)  关系均为远中尖对尖或完全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盖Ⅲ度,深覆Ⅲ度,头影测量结果ANB:5~9°,平均7°,⊥-NA 5~10 mm,平均为6~8 mm,提示:上颌前突,上前牙唇倾,下颌后缩。询问病史,其中16例有明显家族遗传史,3例有口呼吸习惯,9例有咬下唇舔上牙不良习惯。戴用“A”矫治器,整个疗程约7~12个月,平均为8.5个月。除3例患者未进行良好的配戴外,其它25例患者均取得了令患者及患者家长满意的效果。再次进行X头影测量,ANB平均值下降至4.8°,⊥-NA平均值下降至4.6 mm。

  • 反复表麻在局麻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覃文格

    鼻内窥镜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是目前临床鼻科医师仍在探讨的问题。自1999年2月~2000年10月间,我们对7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施行鼻内窥镜手术,术中采用反复表面麻醉的局麻方式,麻醉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76例,男43例,女33例,年龄10~73岁,病程0.5~14年。71例行中鼻道窦口复合体病变清除开放术,5例行全鼻窦开放术。其中58例加行鼻息肉摘除术,23例加行鼻甲肥厚或息肉样变部分切除术,10例加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9例加行双径路上颌窦囊肿、息肉摘除术。1.2 麻醉方法1.2.1 术前2次表麻 用1%地卡因20 ml与1∶1000肾上腺素2 ml混合浸湿棉片,并轻拧不滴药液为宜,分2次进行鼻腔粘膜表面麻醉。第1次5 min,目的是收缩粘膜及息肉,利于第2次棉片填塞。第2次将棉片填置于嗅裂、鼻丘、蝶筛隐窝、中鼻道、中鼻甲与鼻中隔间、总鼻道及鼻底部,将手术涉及部位粘膜及神经分布区域进行充分表麻,至手术开始时间约为15 min。

  • 颅脑损伤首次CT阴性原因分析

    作者:陈汉民;张诚华;张银清

    1994~1999年间收治颅脑损伤690例,其中36例住院期间首次CT检查阴性,CT复查发现颅内病变(占5.2%),现将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25例,女11例,年龄7~57岁。车祸伤19例、摔伤11例、其它伤6例。入院时GCS 3~8分8例,9~12分21例,13~15分7例。手术7例。1.2 CT检查时间 伤后30 min~4 h内,CT装置型号不一。第2次CT时间为伤后14~72 h内,CT装置为Somatom DR 3,Picker 5000 V。每例CT 2~5次不等。1.3 CT复查 伤后48 h内复查CT发现病变18例,48~72 h内发现病变9例,3~10 d内发现病变7例,10 d后发现病变2例。CT复查发现病变情况见表1。

  • 尺骨鹰嘴骨折的诊疗体会

    作者:包岳丰;王成转;陆一

    尺骨鹰嘴骨折大多为涉及半月切迹的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关系到肘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和并发症的减少。我院自1982年来共收住72例该类骨折,对伤后和术后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男52例,女20例。年龄9~82岁,平均38岁,9~15岁共4例,以青壮年居多。受伤原因:自行车跌伤10例、车祸23例、坠落伤13例、砸伤12例、滑倒14例。损伤部位:左侧32例,右侧40例。按马元璋分类法[1]:无移位或轻度移位3例。移位骨折,横形35例、斜形12例,粉碎性9例,合并其它骨折、脱位13例。按Graves[1]类:移位<5 mm的儿童骨折2例。

  • 小儿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临床观察

    作者:杨杏鲜;张彩霞;李翠华;李冬云

    我院肾内科血透室自1996年8月~2000年6月对1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儿实施透析(HD)治疗共50例次,现将HD过程中出现的急性并发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19例ARF患儿系本院1996年8月~2000年6月住院儿童。男12例,女7例,年龄10个月~14岁,平均7.1岁。其中10个月~1.5岁3例,2岁~3岁3例,4岁~7岁4例,9岁~14岁9例。原发病:急性肾炎8例,急进性肾炎4例,溶血尿毒综合征3例,鱼胆中毒1例,毒物中毒1例,肾炎性肾病1例,慢性肾炎1例,共透析50例次。全部病例均具备透析适应证[1]。

  • 主动脉夹层分离的超声特征

    作者:林转娣;汤庆

    主动脉夹层分离(AD)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血管疾病,未经特殊治疗的病例,约有3%的患者猝死,发病2 d内死亡者占37%~50%,发病1周内死亡者占60%~70%[1]。本病早期不易确诊。主动脉夹层分离的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包括胸片、主动脉造影、CT、MRI及超声心动图等。目前认为,超声对AD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且能早期在床边进行。现将我院1993年12月~1999年12月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16例疑诊AD患者作一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9岁。所有病例均以胸痛或上腹痛为首发症状。其中有高血压病史12例,马凡氏综合征2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1例。经治疗,病情稳定出院12例,死亡4例,病死率25%。

  • 电视透视下肋骨点片摄影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云龙

    胸部创伤中,肋骨骨折很常见,由于解剖上的特点,常规投照对腋中线区域、横膈以下及与纵隔重叠的肋骨骨折较难发现。笔者采用透视监控下,以不同体位及横膈上、下分段点片,使上述特殊部位的肋骨骨折征象得到清楚显示,从而避免漏诊,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摄有常规胸片和电视透视下肋骨点片的胸部外伤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8~69。多因车祸碰撞、挤压及棒击等致伤,临床有压痛、挤压痛、少数有骨摩擦音。1.2 方法 常规胸部摄片后令患者站立于透视床前或仰卧于透视床上,检查患者受伤部位和压痛点,令患者手臂上抬抱头,透视下转动患者至适当位置,充分暴露肋骨折端吸气后屏气点片。机器:日本岛津800 mA带电视遥控机。

  • 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

    作者:沈上荣

    我们近年对34例危重患者采用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15~80岁,均为危重患者,左侧腋静脉置管24例,右侧腋静脉置管10例,导管留置时间5~100 d,平均45 d。均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导管。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背部置一小薄褥,上臂外展,手高举至头旁,屈曲外旋,手掌放在枕骨粗隆处,使腋鞘被绷紧和腋静脉移至表浅位置。剃去腋毛,常规消毒,在无茵操作条件下,沿肱骨上端紧靠胸大肌外侧端摸到腋动脉搏动点,用龙胆紫作标记,并找出腋动脉在腋区行走的投影。选在腋动脉强搏动点内侧1 cm处作局部浸润麻醉后,向第一肋方向前进1~3 cm,如出现突然落空感,或阻力消失,或患者主诉上肢触电感伴手指酸麻,表明针尖已突破腋鞘壁,再向前1 cm刺入腋静脉即可见回血。

  • 左腋下小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60例

    作者:黄林生;许哲仪;肖大伟

    从1995年1月~1999年12月,我们采用不伤肌肉的左腋下纵行小切口进胸,局部胸膜翻转法解剖结扎动脉导管60例,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1.5~35岁,平均15岁。体查时发现心脏杂音典型者50例,杂音不典型者10例。常规测量四肢血压,下肢血压均高于上肢血压。脉压差增大,有股动脉枪击音52例。X线胸片检查示:基本正常12例;肺纹理增多,主动脉结增宽,左心室增大38例,双室增大10例。心电图检查示:正常16例,左心室肥大26例,双室肥厚18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均能观察到未闭动脉导管的存在及分流情况,测得动脉导管直径0.4~1.0 cm者44例,1.1~2.1 cm者16例,平均0.9 cm。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者26例,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测得双向分流)5例。全部病例未行心导管检查。

  • 小儿急性肠套叠39例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欧卫权;梁振健

    肠套叠为婴幼儿急性肠梗阻中常见的一种。门诊采用气(钡)灌肠复位治疗的占大多数,文献报道达90%左右[1]。门诊复位失败或晚期套叠不能门诊复位而手术治疗的仍较多。本院1995年9月~2000年9月手术治疗39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4个月~5岁。1.2 临床表现 39例均有阵发哭闹,解血便,右上腹扪及肿块三大表现。其中31例发病48 h内,8例发病超过48 h且6例有较明显毒血症状。体温正常19例,低热11例,中度发热6例,高热3例。呕吐24例,无呕吐15例。

  •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3例临床分析

    作者:林斌;陈永振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是淋巴结的非化脓性炎症,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为了提高对HNL的认识,与其它疾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鉴别,现将我院自1992年~1999年收治的13例HNL详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男:女=1.6∶1,年龄小者16岁,大者42岁,中位年龄27.5岁,病程为2~120 d。所有病例均经2~3个部位肿大淋巴结活检证实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主要临床表现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全组病例均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有2例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大小为1.5 cm×2.0 cm~4.0 cm×4.5 cm,质中,可移动,无红肿、压痛;13例均有发热,体温在38.2~40.5℃;肝大3例,脾大2例。

  • 米索前列醇对第三产程和产后出血的影响

    作者:许颖

    选择130例足月妊娠阴道分娩,非高危妊娠产妇在第三产程早期口服米索前列醇减少产后出血,并与肌注催产素130例作对照,经临床观察效果显著。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自1999年8月~12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产妇260例,按分娩先后顺序及预先编制的1∶1随机表将研究对象分为米索组和催产素组各130例,孕周为37~42周,平均39+2周。单胎,头位,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无难产因素,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如年龄、孕周、产次、新生儿体重等条件无明显差别。

  •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的心血管作用

    作者:曾斌;杨敏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 related protein,PTHrP)于1987年作为导致恶性肿瘤高钙血症的肿瘤因子而被分离[1],因其前13个氨基酸与甲状旁腺素(PTH)同一位置的氨基酸具高度同源性,且通过相同的PTH/PTHrP受体(PTH-R)发挥作用而得名。但是,PTH只由二种组织产生,即甲状旁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其基本的作用是通过对骨骼和肾脏的作用,调节系统的钙稳态。而PTHrP实际上几乎由体内的每一细胞和组织产生,具有广泛的作用,且大多数作用与钙稳态无关。PTHrP是单基因产物,与PTH基因源自共同的祖系基因。PTHrP基因的前信使RNA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三种原始翻译产物:PTHrP(1-139),PTHrP(1-141)和PTHrP(1-173)[2],因细胞类型和种属而异。然后依次进行翻译后加工,形成成熟的肽家庭。PTHrP(1-34)(结构和功能与PTH相似),PTHrP(38-94)和PTHrP(107-139)是这个肽家族的主要分泌形式。PTHrP的分泌途径仍有争议。

  • 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作者:杜莉

    肾上腺皮质激素作为治疗肾小球疾病的主要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情况下是否使用激素,常常是临床医生举棋不定的问题。其原因在于:(1)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体内的绝大部分代谢产物及原形经肾脏排泄,在肾功能衰竭时可造成药物蓄积;(2)皮质激素对代谢的影响,可造成负氮平衡,蛋白质分解增加,毒性代谢产物增加;(3)水钠潴留、血糖增高,造成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及代谢紊乱;(4)由于激素的副作用,在肾衰基础上使血压增高、出血倾向、消化道症状、浮肿、心衰等情况进一步加剧,出现严重致命的并发症;(5)出现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6)对已实施血液透析,行动静脉瘘手术患者,出现伤口不愈合或感染。然而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肾衰并非是皮质激素不能涉及的禁区,反之,在一些情况下,及时足量地使用激素,恰恰是逆转肾功能衰竭必须采用的治疗方法,临床医师切不可错过时机,诒误治疗,而应权衡利弊,正确选用激素治疗的时机及方法。

  • 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IL-8,CK-MB的影响

    作者:王吉文;黄建群;王韶颖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的IL-8和CK-MB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假手术组、治疗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模型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模型治疗组。治疗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模型治疗组在心肌缺血前用甲基强的松龙(30mg/kg)对大鼠预处理,测定成功缺血/再灌2h模型血清中的IL-8和CK-MB。结果: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2h的CK-MB,IL-8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CK-MB(911.2±222.6)U/L,IL-8(0.470-0.073)ng/ml,较对照组CK-MB(1258.7±287.8)U/L;IL-8(0.608±0.103)ng/ml,均显著性降低(均P<0.05),另外IL-8的表达与CK-MB的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可以产生IL-8,甲基强的松龙能够抑制IL-8的产生,减少心肌的炎性损害,起保护心脏的作用。

  • 谈名老专家门诊工作中的护患关系

    作者:李小萍

    护患关系是医院护士在工作中与患者之间的重要人际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围绕着有关医院医疗知识咨询、治疗、护理疾病而发生的一系列交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增加患者对治疗疾病和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的护理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对医院则可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院和护理工作的威信。我院1995年成立名老专家门诊,门诊量日平均约200人。其中约40%为初诊患者,就诊人员大多数为省内外各地人员及本市居民,由于各患者的年龄、性别、人格个性、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经济情况、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不同,归纳有如下心理反应及沟通对策。1 门诊患者的心理1.1 焦虑反应 初诊患者,由于对医院环境就诊须知不了解,挂号诊金比一般专家诊金高,希望挂号后即能就诊。当候诊时间较长时会表现焦急而坐立不安,反复询问医生护士。而复诊患者,对医院环境、就诊须知有所了解,但在就诊患者多,候诊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加上患者受身体不适的影响,就会表现烦躁不安,情绪波动较大,易怒,埋怨医务人员的言语常挂在嘴边。

  • 股静脉穿刺改良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作者:陈丽婵

    我院于1992年4月~2000年7月中对97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第1次血液透析使用股静脉穿刺改良术取血,疗效满意。1 资料与方法  本组97例,男67例,女30例,年龄大90岁,小7岁,其中70例先作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穿刺术,因出现血肿或血流量不足而改用股静脉穿刺均成功。另外27例患者中有8例7~14岁,19例70~90岁。9例出现循环衰竭,因桡动脉或足背动脉血流量少,而直接行股静脉穿刺。1.2 方法1.2.1 穿刺前准备 穿刺前病人处于安静状态,向病人耐心解释,说明穿刺目的和安全性 。1.2.2 物品准备 16号内瘘穿刺针,纱布4块,注射器,透气胶布,75%酒精,2.5%碘酊,孔巾。

  • 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根治术后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谭婉儿;张国萍;冼敏茜

    胸大肌肌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可提供足量的皮肤和肌肉组织,使晚期口腔癌根治术后大块组织缺损的立即整复成为可能[1]。笔者总结了我科及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区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根治术后缺损共21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39~75岁,平均58岁。舌癌13例,颊癌3例,牙龈癌3例,口底癌2例,均为Ⅲ或Ⅳ期口腔癌,原发灶范围较大。全部病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口腔癌根治术,并应用同侧带蒂胸大肌肌皮瓣立即修复缺损,皮瓣大小为5 cm×6 cm~10 cm×8 cm。21例中19例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术后4例出现皮瓣血管危象,1例胸部术区近血管蒂部出现血肿,该5例患者再次送回手术室行探查术,术后缓解。21例中2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等处理后创口Ⅱ期愈合。

  • 临床感染1201例菌谱分析

    作者:李传杰;卢美群;韦勇法;吴克仁

    目的:研究临床感染菌谱分布,探讨临床感染特征及流行病学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1201例临床感染标本分离培养鉴定后监测常见分离菌的耐药菌株(MDR)。结果:标本混合感染率6.2%,1275株分离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56.5%)为主。葡萄球菌属(16.0%)、酵母样菌(15.8%)、假单胞菌属(13.7%)、埃希菌属(13.2%)、克雷伯菌属(11.7%)等是感染菌谱的主要菌群。葡萄球菌属主要是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对甲氧苯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是72.4%,16.3%,66.1%;肠球菌中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占5.2%;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分别占23.2%,28.2%,10.5%。结论: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是感染菌谱中的主要病原菌,耐药菌株的增多和混合感染是医院面临的重要问题,临床应改进治疗手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MDR的产生和播散。

  • 凉膈散治疗小儿外感高热80例

    作者:甄穗清;魏国健;孔硕

    小儿外感高热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病毒性肺炎等。据笔者临床观察,由于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所以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表现为表里同病,上、中二焦热邪炽盛。近年来选用凉膈散治疗此类患者8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均为中医门诊专科病儿。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2~14岁,体温高40℃,低38℃,39℃以上者53例。病程长为7 d,短为2 d。80例患者均有大便秘结,其中舌红、苔黄或黄厚者68例,占85%,52例患者曾进行血常规检查,白血球轻度升高者22例,正常30例,56例曾用西药退热剂、抗生素和激素等药治疗,发热不退,转诊中医治疗。经中医辨证,全组患者符合表里同病,上、中二焦热邪炽盛。

  • 自拟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2例临床体会

    作者:蔡悦;高开森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轻重不一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不适、腹痛、早饱、恶心、纳差、呕吐、反酸、嗳气、烧心等。笔者近两年坚持中医辨证施治,采用自拟方加减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为1998年2月~2000年6月的门诊患者,治疗组42例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24~72岁;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6~74岁。病程短者为2个月,长者3年。西医诊断以汪泓志[1]为准,即患者具有上腹痛、早饱、嗳气、上腹胀、纳差、恶心呕吐、烧心、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且持续在4周时间以上,经纤维胃镜、X线钡餐、B超和实验室检查,排除消化性溃疡、胃肿瘤,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及肝胆胰疾病,同时除外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全身性疾病所致消化不良症。

  • 胼胝体部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

    作者:黄庆;李铁林;段传志

    胼胝体部动静脉畸形又称为脑室旁动静脉畸形,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脑动静脉畸形(cAVM),属于胚胎早期血管发育异常引起的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疾病。其血供特点是:常由单侧或双侧胼周动脉供血,引流静脉注入大脑内静脉、隔静脉、上矢状窦或下矢状窦,同时后部的病灶也可接受大脑后动脉的分支(后胼周动脉)的供血,静脉引流至基底静脉、Galen静脉或直窦。有关该病的文献报告较为少见,国外报告多的一组为Yasargil统计的18例,国内则为上海华山医院报告的24例。其发病率较低,不同的作者报道其检出率占同期所收治的脑AVM的比例也各有差异,但都在3.3%~14.9%之间。我科在过去十年期间收治的138例脑AVM的患者中,发现6例为胼胝体部病变,占全部病人的4.35%。该病在青年男性多发,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之间。

  • 显微外科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作者:陆永建

    神经外科治疗的主要对象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有别于其它的人体组织器官,它们被封闭于颅腔和脊髓腔内,组织柔软脆弱,血管结构复杂而丰富,神经元之间具有广泛的网络联系。神经系统或其血管供应稍有损伤即产生严重后果,因此,神经外科是外科学中后形成的分支之一。1 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沿革  直至20世纪初叶,随着对神经系统功能定位的深入了解,Cushing等人在神经外科创用了电凝止血等技术,才奠定了现代神经外科的基础。Cushing提出的手法细腻,严格止血,动作缓慢适度,珍惜神经组织,操作准确有效的神经外科手术操作原则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他在1917年采用双侧枕下开颅囊内切除治疗182例听神经瘤的手术死亡率降到13%。这是神经外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 脊髓血管畸形的治疗

    作者:张鸿祺;凌锋;李萌;支兴龙;宋庆斌

    脊髓血管畸形是一种少见病。80年代以来,医学影像学有了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脊髓血管畸形被检出,部分以往被误诊为脊髓变性疾病或炎症的疾患,也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畸形。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和显微神经外科学的进步,对于脊髓血管畸形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1 脊髓血管畸形的人群发病情况  由于有的脊髓血管畸形在很长时间内不表现出症状,或者症状很轻,临床上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核磁共振或脊髓血管造影检查,也缺乏大宗脊髓尸检材料的报告,因此目前尚没有脊髓血管畸形的人群发病率的准确数据。文献报道[1,2]占椎管内占位病变的2%~11.5%。Berenstein等[3]认为脊髓血管畸形的发病率与脑血管畸形发病率相比,即脊髓与脑的体积之比,约为1∶4~1∶8。

  • “光子刀”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

    作者:侯友贤;李工;陈海

    严格地讲“光子刀”,应称之为“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是借助于立体定向装置和影像设备准确定出肿瘤的三维空间位置,经计算机优化后通过直线加速器的X线聚焦于等中心点上,使肿瘤组织接受高剂量均匀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受到大保护,从而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达到了根治肿瘤的目的。3D-CRT在近几年内的迅速发展,有与γ刀并驾齐驱之势,在神经外科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1 颅内良性病变的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1 脑膜瘤 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手术切除是大多数脑膜瘤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据统计,颅内各部位脑膜瘤的手术全切率为44%~83%,凸面脑膜瘤为98%,眶部和嗅沟脑膜瘤分别为80%和77%,鞍旁脑膜瘤为57%,后颅窝和蝶骨嵴脑膜瘤分别为32%和28%。可以看出,部分脑膜瘤外科治疗并不理想,特别是位于海绵窦、岩骨尖、蝶骨嵴等部位的脑膜瘤。

  • 食管裂孔疝3例误诊分析

    作者:陈志刚

    食管裂孔疝并非少见病,其症状多样,且与许多消化道疾病相似,故很难鉴别。我院近几年遇见过3例,分别被误诊为胆囊炎胆石症、消化道溃疡、胃穿孔,现报告分析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男,56岁。因反复发作进食后中上腹胀闷不适3年入院。发作时有右肩背放射感,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黄疸。入院查体:肥胖,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无特殊,腹软、膨隆,剑突下轻微按之不适,肝区无叩痛。血常规、生化正常,B超提示“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胃镜检查无特殊。入院后择期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术后10 d出院。出院后1个月再次就诊,诉上述症状仍然存在,行食管钡餐检查,诊断为“食管裂孔滑疝”。予对症处理(不饱食、上半身高躺、饭前服用胃复安),症状消失。

  • 小肠血管瘤反复出血长期误诊1例

    作者:魏南;王玲娟

    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粘膜下血管丛和淋巴组织,小肠血管瘤罕见,现报道1例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1岁,因反复黑便伴心悸、乏力15年,腹痛2周入院。15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黑便,为成形便,每日1~2次,伴心悸及乏力,无腹痛、腹泻、烧心及反酸,当地医院多次查粪隐血(++)~(++++),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口服西咪替丁、硫酸亚铁治疗后,大便转黄。此后反复黑便,血红蛋白波动在30~60 g/L,多次输血治疗,长期口服硫酸亚铁。1月前停服硫酸亚铁,2周前再次出现黑便,伴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腹痛为阵发性,以剑下为著,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血红蛋白30 g/L。输血800 ml,用强痛定、安痛定镇痛治疗,腹痛不能缓解,体重减轻5 kg,到我院诊治。查体:BP 100/60 mmHg,腹软,肝肋下2.5 cm,脾未触及,下腹偏右可触及一包块,5 cm×5 cm,表面光滑,边界清,活动,质中等硬,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示RBC 2.65×1012/L,Hb 64 g/L,WBC 7.6×109/L,Plt 264×109/L,MCV 77.8f,粪隐血(-),铁蛋白18.9 ng/ml,叶酸和维生素B12正常。入院后仍反复腹部绞痛,肌注654-2等解痉药可短时缓解。

  • 梅毒性横痃误诊为淋巴结结核1例

    作者:王仁珍;杨平安

    患者,男,42岁,无业游民。因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40 d就诊。40 d前患者发现左侧腹股沟有2粒肿大的淋巴结,无自觉疼痛及压痛,在我院传染科门诊行淋巴结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镜下主要为淋巴细胞,散在或成群的类上皮细胞,少见郎罕氏巨细胞。细胞学诊断:淋巴结结核。给予三联抗痨治疗1个月,无效,肿大的淋巴结不消退,穿刺点不愈合,并持续有少量浆液脓性分泌物流出,遂到我科就诊。追问病史:2个月前,患者有包皮无痛性溃破史,未作治疗,1个月后创面自愈。否认婚外性行为史。其妻从事发廊服务业,夫妻两地分居。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无异常,肝脾不肿大。左侧腹股沟区敷料潮湿,揭去敷料可见局部皮肤明显红肿,其下可触及二粒肿大的淋巴结,分别为2.0 cm×1.5 cm,1.5 cm×1.0 cm,无压痛,能活动,包皮系带左侧可见黄豆大轻度萎缩性瘢痕。实验室检查:血尿分析及肝肾功能均正常,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1:32(+),DIGFA(+),结核菌素试验(一)。胸片未发现结核病灶。确诊为Ⅰ期梅素(腹股沟横痃)。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注,1周后复诊,腹股沟淋巴结明显缩小。连续用药2周,3月后复诊:左侧腹股沟淋巴结已消退,RPR1:8(+)。

  • 乳腺癌钼靶X线片误诊漏诊分析

    作者:沈宣文

    乳腺钼靶X线检查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但由于乳腺癌X线表现较复杂,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尚有一些病例被误诊漏诊。现就其原因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均为女性,年龄28~48岁。已婚者13例,未婚者2例。有2例患者自诉肿块与经期有关。临床表现:12例以自觉乳房肿块就诊,自发现乳房肿块到就诊时间为1周~2个月不等,2例伴有肿块疼痛及局部压痛,1例伴有乳头溢液;3例有不同程度的乳头瘙痒、痛感。病变位于左乳房者9例、右乳房者6例。肿块大2 cm×3 cm×3 cm,小1 cm×1 cm×1.5 cm,境界清楚,动度可,质地中。4例扪诊时肿块呈分叶状。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脏三种缺损并存及漏诊原因分析

    作者:王莉香

    自1991年7月~1999年12月,我院做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4 036例,发现8例心脏三种缺损并存的病例。现将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诊断心脏三种缺损并存及漏诊原因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5~10岁(平均5.0岁)。其中2例伴有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8例均有三尖瓣关闭不全和肺动脉高压。1.2 仪器检查 使用美国惠普SONOS1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在常规的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及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扫查。先以二维超声观察心内结构改变,在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以M超测量各心腔内径大小,在心尖四腔心切面以连续多普勒测定三尖瓣返流速度峰值,在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以脉冲多普勒测定肺动脉血流速度峰值,再以彩色多普勒显示心内异常血流信号,通过异常分流束基底部宽度来判定缺损的大小,并与外科手术中测量的缺损大小进行对照。

  • 十二指肠升部腺癌1例误诊分析

    作者:朱俊文;陈绍礼

    患者男,70岁,因进食后上腹部胀痛,伴呕吐3个月,加重20 d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出现进食后上腹部胀满不适,伴呕吐,尤以进干硬食物后症状明显,在院外行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曾先后以幽门梗阻、十二指肠憩室,给予口服吗叮啉、雷尼替丁、庆大霉素等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时有好转,故未行进一步诊治。近20 d症状发展至不能进流食,进食后约2~3 h出现上腹部胀痛,剧烈呕吐,甚至不进食也呕吐含胆汁胃液而就诊我院。行胃镜检查示胃、十二脂肠扩张,未发现溃疡、憩室、息肉及肿瘤等异常表现;上消化道造影显示十二指肠横部远端完全梗阻,近端的十二指肠横部、降部、升部均扩张,提示十二指肠淤滞症。血生化系列示低蛋白,A/G倒置。B超肝胆脾肾胰未见异常。查体:瘦高体型,营养不良,消瘦脱水面容,生命体征正常;腹部可见胃型蠕动波,可触及水音,肝脾不大,未触及异常肿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 幽门螺杆菌研究的主要进展和趋势

    作者:张万岱;曾锦章

    1 H.pylori的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1.1 H.pylori的基因型 目前发现H.pylori是基因型易变的细菌。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是H.pylori的cag致病岛、vacA基因、尿素酶A基因、鞭毛素A基因、粘附素基因及耐药基因,以期明确H.pylori的致病性,进而达到免疫防治或减少H.pylori的耐药性产生,提高H.pylori根除疗效的目的。但尚未能根据H.pylori的基因型对临床H.pylori菌株进行系统分类,仅能根据H.pylori的cag致病岛和vacA基因型将H.pylori分为高毒力株和低毒力株。cag致病岛中存在的功能性序列,使之能产生CagA蛋白者一般毒力较强。vacA基因三个不同信号(Sla,Slb,S2)和两个不同的中区(m1,m2)抽构成的不同基因亚型中,S1/m1型毒素活性强,S1/m2型活性低或测不到活性,S2/m2型无毒素活性。

  • 头晕、咯血、反复抽搐

    作者:凌政;梁志海;苏庆建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21岁,因头晕3 d、咯血伴发作性抽搐5 h,于1999年10月24日入我院。3天前患者无诱因下出现头晕、咯血,每次量约50 ml,发作性四肢强直性抽搐,伴小便失禁,无口吐白沫、双眼上翻、牙关紧闭,病后无发热、咳嗽现象。1997年开始活动后出现心悸、气紧,从此发现口唇、肢端紫绀,否认有心肺疾病史。查BP 110/70 mmHg,神清,平卧位,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口唇明显紫绀,颈无抵抗,两肺未闻及罗音,心界不大,HR 98次/min,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四肢肢端明显紫绀,呈杵状指(趾),未引出病理性神经反射。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8.77×1012/L,Hb 21.5 g/L,Plt 233×109/L;SpO2 75%;血糖4.26 mmol/L,电解质各项正常;脑脊液脑压120 mmHg,常规、生化未见异常;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脑电图未见异常;头颅CT未见异常,B超(心脏)示肺动脉干稍狭窄,肺动脉瓣回声稍增强;X线胸片示左下肺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欠均匀阴影,考虑为肺部炎症、肺癌并阻塞性肺炎、肺段不张。入院后经过10 d抗感染、对症等处理后,咯血、抽搐反复发作,复查X线胸片示病灶无好转。

实用医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