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

实用医学杂志

Th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실용의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5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25
  • 国内刊号: 44-119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46-4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苏焕群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橡胶管留置填塞法行鼻骨骨折内固定30例

    作者:覃文格

    目的:探讨鼻骨骨折复位术后满意的鼻腔填塞内固定方法,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对30例患者应用橡胶管留置填塞法行鼻内固定治疗,并与28例普通凡士林填塞内固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可耐受鼻腔填塞内固定时间较对照组长,66.7%可耐受5 d以上甚至2周时间,而对照组全部仅能耐受5 d以内;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为92.9%,前者仅为感染、出血一般并发症,后者以继发出血及重塌陷为多。结论:橡胶管留置填塞内固定法能使患者按规定时间配合治疗,待骨痂愈合后才松除纱条,临床效果可靠且有效。

    关键词: 鼻骨 骨折固定术
  • 肺曲菌球病34例外科治疗

    作者:陈穗;区瑞贵

    目的:报告34例肺曲菌球病及外科治疗经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34例肺曲菌球病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自1990年6月~2000年6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肺曲菌球病34例,占同期肺部手术的2.7%。行肺切除术29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1%。曲菌球清除术5例,无术后并发病。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10年无复发。结论:肺切除术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切除肺的曲菌球清除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手术简单易行,值得进一步探讨。

  • 松果体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林宜生;戴学军;漆松涛

    目的:探索松果体区脑膜瘤手术全切除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手术的9例松果体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术中显微镜下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随访3个月~5年,9例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松果体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好,合理的手术入路及体位,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4例临床分析

    作者:韩云;林琳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114例需人工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结果:共有34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达29.8%。病死率达38.23%,其主要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占85.2%,其中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多,占44.1%,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杆菌。结论:在实施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必须重视VAP,积极减少或消除诱因,以提高呼吸支持治疗的成功率。

    关键词: 肺炎 通气机 机械
  • 良恶性腮腺混合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叶永康;江穗;陈仲伟

    目的:研究腮腺良、恶性混合瘤的佳治疗方案。方法:对我科1991~1998年各例腮腺混合瘤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术后畸形不明显,且仅有1例复发。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法可减少患者创伤,外形效果好,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

    关键词: 腮腺肿瘤 手术
  • 异位妊娠危险因素的探讨

    作者:蔡坚;黄顺英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发病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预防异位妊娠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本院1996年7月~1999年7月308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足月分娩产妇308例为对照组,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对年龄、月经史、妊娠史、人流史、盆腔炎、阑尾炎、不孕史、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妊娠史、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盆腔手术史、避孕方法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输卵管手术史、不孕史、宫内节育器、异位妊娠史、盆腔炎史、盆腔手术史、妊娠多次、月经规则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月经规则的比值比小于1,其余因素比值比大于1。结论:输卵管手术史、不孕史、宫内节育器、异位妊娠史、盆腔炎史、盆腔手术史、妊娠多次是异位妊娠发病的危险因素,月经规则是保护因素。

    关键词: 妊娠 异位 危险因素
  • 老年肺结核患者并重症肺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良安;陈国强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的临床表现、病原学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136例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和痰菌分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死亡组和存活组病例的年龄、生命体征、白细胞计数、氧合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死亡组与存活组在呼吸频率(P<0.05)和氧合指数(P<0.01)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常不典型,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趋势明显上升,氧合指数可作为评价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关键词: 结核 肺炎 老年人
  • ICU患者院内肺感染的病原及药敏分析

    作者:周子权;郭志勤;温步优

    目的:研究ICU患者院内肺感染的易感因素和主要病原体,指导临床的防治。方法:对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1998年9月~2000年7月住院的49例院内肺感染患者的临床与细菌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9例院内肺感染患者有多方面易感因素;(2)痰培养检出细菌168株,G+球菌26株(15.5%),G-杆菌125株(74.4%),真菌17株(10.1%),其中绿脓假单胞菌79株(47.0%),居首位;(3)168株致病菌对所选抗生素有较高耐药率。结论:原发病危重,气道开放、机械通气时间长,住院时间长,高龄患者是ICU院内肺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G-杆菌为院内肺感染主要致病菌,真菌感染有增加趋势。

  • 手部软组织缺损急诊皮瓣修复

    作者:

    目的:总结手部软组织缺损各种皮瓣修复的特点。方法:采用V-Y皮瓣、邻位皮瓣、胸腹部带蒂皮瓣、游离足背皮瓣及第一趾蹼皮瓣等修复手部各部位组织缺损。结果:250例266个皮瓣,完全成活241个皮瓣,占90.6%;边缘部分表示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23个皮瓣,占8.6%,2例皮瓣坏死面积占皮瓣总面积约30%,占0.7%。结论:指端缺损采用V-Y皮瓣或锁骨下皮瓣修复效果好;虎口区采用游离第一趾蹼皮瓣具有皮瓣质地好、感觉恢复佳的优点;大面积多部位缺损采用S形或联合皮瓣治疗效果满意;手指脱套仍是目前治疗上的一个难题。

  • 手部深度烧伤的手术处理

    作者:李卫;陆平言;王继学;汤锡龙

    目的:探讨手部深度烧伤早期手术的几种方法。方法:对33例45只手部深度烧伤病人进行早期切削痂,分别采用网状皮移植、大张皮移植及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移植等手术方法。结果:所有病人术后外形及功能均较满意,取得良好效果。结论:网状植皮为简便实用;大张植皮外观及韧性较为理想;累及深部组织时须行皮瓣移植,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移植效果满意。

  • 垂体大腺瘤伽玛刀治疗的适应证与效果

    作者:黄敏仪;吴锡标;朱建坤;邓印辉;梁舜尧

    目的:通过对158例鞍区垂体大腺瘤伽玛刀术后的随访分析,阐明伽玛刀治疗垂体大腺瘤的适应证及方法。方法:采用ELEKTA公司Leksell伽玛刀,对158例垂体瘤患者的肿瘤性质、治疗、随访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垂体瘤伽玛刀治疗总控制率达98.1%,复发率1.89%。伽玛刀治疗后视力转归良好。结论:垂体瘤伽玛刀治疗效果理想,并与肿瘤性质有重要关系。

  • 慢性扁桃体炎160例微波热凝疗效观察

    作者:陈立燕;宫常铭

    目的:探讨慢性扁桃体炎的有效、简便、安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60例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的扁桃体组织进行微波热凝治疗,于治疗后1,2,3 d及1,2,3周观察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治疗后3~7 d均有轻~中度咽痛;1例治疗后2 d出血,约100 ml,经局部压迫后血止;20例出现咽干,约1个月内消失;扁桃体上白色薄痂均于治疗后2~3周脱落,扁桃体明显缩小,充血减轻,咽部不适消退,2例在治疗1个月后出现急性炎症发作,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随访3~12个月,平均4.5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扁桃体微波热凝治疗法安全、有效、简便、价廉,即避免手术造成的创伤,又可保留部分扁桃体实质,达到功能性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 扁桃体炎 微波
  • 脊髓蛛网膜炎16例临床分析

    作者:俞万香;黄秉钦;刘德忠;李水彬;杨燮昌

    目的:提高对脊髓蛛网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临床分型、诊断、鉴别、处理的认识。方法:对1986年7月~2000年1月间收治的16例脊髓蛛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局限型10例,其中囊肿型3例,单纯局部粘连型7例;弥漫型6例。12例临床治愈。复发2例。院外及院前误诊9例。结论:脊髓蛛网膜炎以单纯局部粘连及弥漫型多见,占81.2%。脊髓蛛网膜炎临床表现及临床分型密切相关。脊髓蛛网膜炎应以内科治疗为主,结合临床分型进行综合治疗。

    关键词: 蛛网膜炎
  • 声门下喉气管瘢痕狭窄15例治疗

    作者:余东晖;张奇峰;杨强

    目的:探讨提高声门下喉气管瘢痕狭窄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对15例因各种原因所致声门下喉气管瘢痕狭窄的患者,根据其狭窄程度及部位分别或联合采用激光切除、瘢痕切除粘膜修复、胸锁乳突肌骨膜瓣修复、舌骨瓣修复、气管端端吻合、T形硅胶管持续扩张等方法。结果:随访1.5~6年,12例成功拔管或治愈,成功率80%。结论:声门下喉气管瘢痕狭窄重在预防,治疗应根据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治疗中注意各个环节,方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 胃癌术后胰头转移5例手术治疗报告

    作者:于泓;王建中;韩震;吴志浩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胰头转移再行胰十二指肠手术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近年来5例胃癌术后胰头转移的手术切除病例的手术指征、并发症预防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1/5),主要有肺部感染,切口裂开。围手术期无死亡。经随访4例的生存期为6~15月,平均(10.6±2.3)个月。结论:胃癌术后胰头转移的再手术切除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主观感觉和生存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胃术后胃瘫综合征16例诊断与治疗体会

    作者:陈仕荣;林锋

    目的:探讨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stomach 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SPGS))发生的病因,寻找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1992年7月~2000年5月间16例SPGS患者的诊断过程和治疗效果,对其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SPGS临床表现为患者在胃手术后改饮食时反复呕吐胃内容物,量≥800 ml/d,无明显腹痛,肛门排气正常,胃肠X线动态检查可见胃潴留、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核素标记胃排空时间延长;所有病例经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平衡,以及用促进胃肠动力药治疗,4周内痊愈。结论:SPGS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胃肠X线动态检查、核素标记残胃排空时间测定对SPGS有诊断价值;治疗采用综合措施、避免再次手术。

  • 早期前路AO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析5例

    作者:区广鹏

    目的:总结早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O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的经验。方法:采用下颈椎骨折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入AO带锁钢板内固定术。结果:5例患者经3~6个月随访观察,按Frankel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只要患者全身状况良好,1周内行前路减压植骨AO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并保颈椎稳定。

  • 心源性脑栓塞30例临床分析

    作者:钟文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30例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占本院同期脑栓塞的8.0%。心脏瓣膜病、心肌梗塞、无瓣膜病变的房颤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等为其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偏瘫和失语为主。治愈率16.7%,好转率43.3%,总有效率为60.0%。结论: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多起病较急,在治疗脑梗塞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原发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 解脲脲原体感染对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质量的影响

    作者:刘运科;郭彩娇;陈劲松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解脲脲原体(UU)感染与精子密度及精子运动质量的关系。方法:将258例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进行UU培养及精液计算机辅助分析。结果:无精子症组、少精子症组、精子密度正常组三者之间UU感染阳性率有明显区别(P<0.05),以少精子症患者UU感染阳性率高。UU阳性组与UU阴性组比较,精子运动质量无明显差别(P>0.05),但前者运动线性有明显下降趋势(P<0.01)。结论:UU感染可对男性的生精功能及精子质量有一定影响,从而使精液整体质量下降。

  • 子宫底部肌壁间妊娠1例

    作者:黄利璇;彭建灵;钟雪云

      患者女,27岁,以停经78 d,要求终止妊娠入院。入院体检:生命体征稳定,心肺未查及异常。妇科情况:外阴已婚式,阴道通畅,宫颈光滑,无肥大,宫体后倾后屈,质中,增如孕月大,压痛(一),后穹窿饱满。实验室检查:RBC 3.0×109/L,WBC 8.0×109/L,Hb 108 g/L,HCG(+),B超示:宫内孕12周。遂以次日行钳刮术,术中未钳出任何胚胎及绒毛组织。再行彩色B超示:子宫增大,于子宫后方探及大小为6.7 cm×5.0 cm×4.7 cm胎囊回声,囊内见胎芽头臂径为5.3 cm,可见胎心搏动,此胎囊与子宫无明显联系,双附件显示不清,考虑为异位妊娠。于次日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子宫后位,纵椭圆形,子宫底偏向左侧浆膜面明显血运丰富,呈暗紫色,血管增粗迂曲,触之呈囊性,壁薄,子宫体增大如孕3个月左右大小,质硬韧,色正常,考虑为子宫底肌壁间妊娠,征家属同意,行子宫全切除术后送检。  病理检查:肉眼检查:子宫大小9 cm×7 cm×5 cm,肌层增厚,质硬,子宫前壁有一切口,子宫底部有一单独囊腔,已切开,内有一成形胎儿长约6 cm及胎盘组织约50g,囊壁约0.3 cm,无明显管腔与外界和宫腔相通。镜下检查:子宫肌间内见胎盘、绒毛组织。病理诊断:子宫底部肌壁间妊娠。  讨论 异位妊娠可分为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复合妊娠、残角子宫妊娠、宫颈妊娠、宫壁妊娠、宫肌内妊娠、子宫憩室妊娠、双角子宫妊娠、子宫隔部妊娠(后二种系非正常发育的子宫腔内妊娠)。其中异位妊娠80%为输卵管妊娠。本例为子宫底部肌壁间妊娠则极为罕见。其发生机制不明。可能与孕卵种植在子宫内膜腺体或胚胎滋养层溶解蜕膜及侵蚀肌壁而使孕卵种植,也可能是孕卵外游后在浆膜层种植再侵入肌壁。当胚胎发育至一定阶段易并发子宫破裂,造成大出血,后果严重,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 开胸术中严重低氧血症处理1例

    作者:王冰舒;王业贵;强万党

      患者男,45岁,体重90 kg。因咳嗽、咳痰渐进性加重半年,临床诊断为:左下肺癌?左下隔离肺?拟行左下肺切除术。患者自幼即有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证。麻醉选择硬膜外阻滞加浅全麻,麻醉满意(气管插管为ID8.5的单腔管)。用KONTRON ABT5300麻醉工作站施行机械通气(VT650 ml,f 12次/min),监测生命体征(BP,EKG,SpO2,PETCO2),右侧卧位下打开胸腔见左胸腔广泛粘连,尤以下基底段为著,予以手术分离,手术进行约30 min时,监测显示SpO2下降达92%~93%,呼吸机气道压力达40 cmH2O,遂改手控呼吸,捏皮球感气道阻力增大,听诊双肺可闻喘(痰)鸣音,其间SpO2继续下降,低达67%。当时考虑:痰液堵塞气管导管或气管导管口移位贴气管壁(术前侧卧位下听诊正常)?喘息性支气管炎发作?予以吸痰(吸出少许黄白色粘痰),静注地塞米松、氨茶碱,反复吸痰,并将气管导管拔出2 cm左右,急查血气,约30 min左右SpO2渐上升达96%,手控呼吸(加大氧流量)觉气道阻力降低,血气结果显示:pH 7.247,PCO2 61.0 mmHg,PO2 83.37 mmHg,SaO2 94.6%,遂调整呼吸参数继续机械通气,呼吸机气道压力显示为15 cmH2O。约10 min左右上述症状又出现并迅速加重,10 min内SpO2下降达48%,同时出现血压下降达9/5 kPa,听诊下肺呼吸音低,有痰鸣音。再次考虑患侧痰液或分泌物或血液逆流至健侧可能。手控呼吸下嘱术者立即暂停手术,置患者平卧位。气管内给予肾上腺素,静注多巴胺,复查血气,同时反复吸痰,吸痰效果不理想,考虑痰液位置较深,吸痰管(尿管)较短,遂果断截断气管导管露于口腔外之部分,再吸痰见先是大量黄白色粘痰,继之有大量的褐色脓样物吸出。遵循吸痰—吸氧—再吸痰的原则,充分吸痰,吸氧期加大氧流量,患者病情不再恶化。急查血气分析:pH 7.196,PCO2 81.4 mmHg,PO2 35.2 mmHg,SaO2 54.4%,已构成呼衰。遂给予加快输血输液,给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654-2改善微循环,冰帽物理降温,定期(半小时1次)复查血气,根据血气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经过3 h的积极处理,患者病情渐平稳,BP 12/8 kPa,HR 130次/min,SpO2 92%,PETCO2 35 mmHg,复查血气pH 7.399,PCO2 33.7 mmHg,PO2 50 mmHgBE-4.5 mmol/L,SaO2 88.8%。考虑患者病情危重,患者肥胖换气管导管危险性大,决定中止手术,在密切监护及调控生命体征下关胸。术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带管回ICU继续呼吸支持,用900C(西德产)呼吸机行SIMV+PSV呼吸支持20 h,定期从气管导管内吸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复查血气正常,予以脱机,继续护理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痰并加大剂量抗生素应用。半个月后复查胸片及CT示:左下肺肿块影仍在,但密度变淡,2个月后行双腔管插管全麻行左下肺切除,肿块约6 cm×6 cm×6 cm大小,术后病理报告:左下肺慢性机化性炎症。后诊断:左下肺脓肿。

  • 骨膜韧带样瘤1例

    作者:陈娉珊

      患者男,21岁,右前臂进行性缓慢肿大6年,偶伴酸痛,并逐渐出现畸形。查体:右前臂中远段肿胀,畸形,表面凹凸不平,表面皮肤无红肿及溃烂,皮下静脉稍怒张,局部无触痛,右尺桡骨中,远段肿胀畸形,表面呈大小不等结节状,前臂旋转功能受限,右肘、腕关节活动正常,右手部运动感觉正常。X线示:右尺桡骨中,远段骨质破坏,局部膨大,内见多个小透光区,骨皮质部分变薄,未见骨膜反应,骨髓腔未见异常。手术所见:肿瘤位于尺、桡骨之间,侵及桡骨骨皮质内,范围广泛,无病理性骨折。病理检查:肉眼见灰白色组织一堆,约13 cm×11 cm×3 cm,表面光滑,质地较坚硬。切面灰白色,编织状,无砂砾感和钙化。镜下见由致密的胶原纤维单一性排列,胶原纤维束呈波浪状,并见稀疏的小的纤维母细胞散在分布,纤维母细胞小,无异型性及核分裂,核长细核形,无巨细胞、骨或软骨形成。病理诊断:骨膜韧带样瘤。  讨论 骨的韧带样纤维瘤是原发于骨髓内和骨膜的良性纤维组织肿瘤,发生于髓内的韧带样纤维瘤称骨韧带样纤维瘤,占韧带样纤维瘤绝大多数,而骨外膜来源的肿瘤称骨膜韧带样瘤,非常少见。

  • 乳突手术中乙状窦极度前移1例

    作者:周剑勇

      患者男,28岁,因反复右耳流脓4年入院。伴缓慢进行性听力下降,间歇性右耳鸣,低音调。脓液为粘脓黄色,有臭味。曾予双氧水及滴耳液治疗。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右外耳道深处有胆脂瘤栓,取出后见鼓膜紧张部完整,增厚,锤纹充血,松弛部边缘性穿孔,可见上鼓室有胆脂瘤上皮。瘘管试验(+)。咽鼓管通畅。音叉检查C256:WT偏右,RT左阳性,右阴性。纯音测听:右侧极重度传导性耳聋,听力图呈下坡型,气导听阈75 dB,骨气导差50 dB。颞骨CT检查:右侧中耳乳突炎伴胆脂瘤形成,听小骨破坏,乙状窦明显前移。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右)。完成术前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证。局麻下行右耳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Ⅲ型)。作耳内切口,以筛区为中心磨除乳突皮质骨厚度约0.3 cm时即可透过菲薄骨板看到乙状窦前壁。故从上鼓室入路依次开放上鼓室及鼓窦腔,有少量胆脂瘤组织。因乙状窦明显前移,前壁已接近外耳道后壁,无法开放和清除乳突尖病变。故磨薄乙状窦前壁骨质,再以剥离子掀开去除大部乙状窦前外侧骨板,将乙状窦向后牵开后继续开放整个乳突腔,直至轮廓化。乳突腔窄小,内充满胆脂瘤组织,予彻底清除。复位乙状窦,未见损伤。继续完成鼓室成形术。术后创面干燥,痊愈出院。随访2年,上皮化良好,未见复发。

  • 碟脉灵注射液治疗高粘滞血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桂雨寿;湛树濂

    目的:评价碟脉灵注射液治疗高粘滞血症的疗效。方法:75例患高粘滞血症的患者分两组,Ⅰ组45例患者静脉滴注碟脉灵注射液,每天30 ml;Ⅱ组,30例患者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每天20 ml;两组均为14 d一疗程。结果:各组治疗前后对比,Ⅰ组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Ⅱ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下降明显,P均<0.01,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间治疗后效果的比较,Ⅰ组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下降优于Ⅱ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Ⅱ组全血粘度下降优于Ⅰ组(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的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碟脉灵注射液改善高粘滞血症患者血流变性尤其是降低纤维蛋白原效果较显著,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副作用少的优点。

  • 缩窄性心包炎20例临床X线分析

    作者:舒炳升

    目的:通过20例缩窄性心包炎临床X线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方法:20例均进行X线胸片检查。结果:X线表现上腔静脉扩张、肺瘀血、一侧或双侧胸腔积液10例,心影大小正常6例,心缘弧度消失有僵直感5例,心搏动减弱或消失4例。结论:X线胸片检查对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仍有一定意义。

  • 坏死性淋巴结炎7例临床病理及诊治分析

    作者:陈宏;周奇兴

      近年国内坏死性淋巴结炎病例报告不少[1]。现将我院1993年~2000年6月收治的7例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1例,女6例,年龄25~55岁,平均34.9岁。6例为夏季发病,1例为春季发病。1.2 临床表现 7例中弛张热4例,稽留热2例,不规则热1例,伴寒战2例。7例均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著者5例,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者2例,其次伴锁骨上、颌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大小约0.5 cm×0.5 cm~2.1 cm×2.0 cm,多有压痛,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活动性好,互不粘连,1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2 cm×1.2 cm,3例持续发热或发热到高峰时淋巴结也随之肿大,肿痛加重,发热缓解时淋巴结缩小,肿痛好转,此症状为本病特殊的一点。7例均无肝肿大,脾肿大4例,1例出现皮疹,2例伴有贫血。7例中4例发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例无明显前驱症状。1.3 辅助检查 7例中有4例WBC(2.0~3.6)×109/L,2例贫血,Hb为95~105 g/L。骨髓分析5例骨髓增生活跃,1例骨髓增生低下伴缺铁性贫血,1例浆细胞组织细胞多见,功能活跃,有吞噬其它细胞现象。7例血沉均增快(46~123 mm/h),1例ALT升高(418 IU/L),AST升高(383 IU/L),1例IgM升高,1例IgG升高,2例IgA升高,其余3例正常。7例1∶10 000 OT试验或PPD试验均阴性,7例抗核抗体、抗sDNA抗体、ENA项、肥达及外裴氏反应阴性。1例类风湿因子升高(64 IU/ml)伴抗“O”升高(800 Todd)。5例行血浆蛋白电泳,1例α2蛋白升高。1例EB病毒(VCA-IgA)阳性。X线胸片:1例右下肺炎,余6例正常。1.4 病理组织学检查 HE染色涂片,镜下见淋巴结大片坏死,坏死灶内可见较多变性坏死细胞、细胞碎片,并见较多组织细胞,可见核大深染的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OPD4(部分+),CD68(大部分+),BLA(-),Ki-67(++)。1.5 治疗与转归 7例患者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病2周~3个月,入院后确诊时间3~25 d不等,平均9.7 d,发病初期应用多种抗生素无效,6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体温在1~2 d内降至正常,淋巴结及脾肿大1~2周内缩小、消失,其中1例未用激素而自行缓解,7例患者均痊愈,随访均预后良好。

  • 非侵袭性霉菌上颌窦炎22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合新;刘晓晖;张发岐

      我院自1984年10月~1999年1月期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且资料保存完整的霉菌性上颌窦炎22例,现将其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霉菌性上颌窦炎22例,占同期上颌窦根治术(Caldwell-Luc术式)的3%。其中男女比例为1∶2.67,年龄32~78岁,平均58.6岁。病程0.5~11年,平均为2.3年。发生一侧者20例,双侧者2例。1.2 临床特点 以回吸性鼻涕带血、脓涕、头痛以及面麻木为主,大部分病例只有其中1~2个症状,有3例上述4个症状全部存在。1.3 治疗方法及预后 采用常规的上颌窦根治术(Caldwell-Luc术式),术中发现上颌窦腔内有干酪样物质,颜色发黑,无明显的异味。术中进行下鼻道的上颌窦对孔应较常规的大,在清除上颌窦内容物后,用酮康唑液冲洗,并适当用酮康唑软膏涂抹术腔,术后减少应用激素,并结合抗生素应用抗真菌药物。本组病例均临床治愈出院,经0.5~4年的随访,有2例复发。2 讨论2.1 霉菌性上颌窦炎的发生特点 霉菌性上颌窦炎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本组病例也体现这一特点。该情况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霉菌性上颌窦炎较化脓性上颌窦炎临床症状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过去不太严重的症状现在也引起重视,就诊率提高;(2)目前抗生素和激素应用普遍,使得鼻窦内菌丛失调,从而诱发霉菌感染[1];(3)医务人员对霉菌性感染疾病的认识的加强和检查手段的提高,减少了误诊。特别是过去认为干酪性上颌窦炎,若经病理检查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为霉菌性感染[2,3];(4)我国南方气候潮湿,适宜霉菌生长,霉菌性上颌窦炎的发生率较北方地区高。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急诊处理

    作者:宋惠文;陈卫国;郭国炳;袁先厚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处理仍是神经内外科的难题之一。1995年1月~2000年1月,我们应用无水酒精注射三叉神经周围支治疗这类患者57例,绝大多数在门诊或急诊室迅速止痛,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30例,女27例;年龄44~78岁,平均64岁;病程3月~30年。疼痛位于左侧31例,右侧26例;累及第Ⅱ支23例,第Ⅱ,Ⅲ支17例,第Ⅲ支10例,第Ⅰ,Ⅱ支4例,第Ⅰ支3例。57例均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先接受系统内科治疗,后因药物效果不佳或副作用明显而改用本法。30例曾用中药、针灸或理疗治疗,疼痛一度好转。6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4例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2例行三叉神经根切断术,疼痛复发后均不愿再次手术。11例有冠心病史,5例有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12例有高血压病。1.2 治疗方法 患者就诊时诊断基本清楚,求医目的明确。经常规体验及患者同意后,在门诊或急诊室立即行无水酒精注射疗法。依疼痛部位分别行三叉神经未梢支、上颌支和下颌支阻滞。末梢支即眶上神经、眶下神经和颏神经因位置表浅穿刺较易,而上颌支和下颌支位置较深,一次穿刺有时难以成功。可参照颅骨标本,适当调整穿刺深度和角度,多能准确刺中神经。欲阻滞神经的分布区出现放射性疼痛即为穿刺成功的标志。先注入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0.5~1 ml,观察5 min。如患者疼痛消失或相应神经分布区出现麻木,检查瞳孔无异常、眼球运动无障碍后即注入无水酒精。在末梢支,无水酒精量为0.5~1 ml,下颌支和上颌支为1~1.5 ml。治疗结束后观察10 min,如无不适,即由家属陪同回家休息。1.3 结果 57例急诊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全部有效,其中50例疼痛即刻消失,7例疼痛减轻,间隔5 d后重复注射而止痛。无水酒精注射后,相应神经分布区出现麻木,其中36例在穿刺部位有不同程度的肿胀,余未出现严重并发症。39例随访6月~4年,止痛时间3年以上10例,2~3年12例,1~2年11例,1年以内6例。

  • 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作者:杜嘉林;区应亮;区金锐

      我院自1992年1月~2000年5月采用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12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1992年1月~2000年5月共收治肝内胆管结石366例,其中行肝部分切除121例。男25例,女96例。平均年龄52.57岁。急诊入院32例,其中6例急诊手术,其余治疗好转后择期手术。1.2 结石分布 左肝叶87例(72%),右肝叶8例(6%),左右肝叶26例(22%)。1.3 手术方式 全部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32例同时行胆管空肠Roux-Y型吻合,其中23例左右肝管开口狭窄,行胆管切开整形术,全组有48例为再次胆道手术。肝切除部位:左外叶91例(75%),左内叶部分6例(5%),左半肝19例(16%),右肝部分5例(4%)。1.4 术后并发症 膈下脓肿3例,胆瘘合并腹膜炎4例。1.5 治疗结果 术后经B超、T管造影有残留结石24例,大部分经胆道镜取出。死亡1例,为肝功能衰竭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病人痊愈出院。本组获随诊73例,随访3个月~7年,复发结石7例,3例经胆道镜治疗痊愈。2 讨论2.1 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必要性 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以胆色素为主的泥沙样结石。传统的胆总管切开取石很难取净第3级胆管的结石,术后易复发,造成手术短期内常需再次手术,本组属再次手术的患者占39.67%。采用肝部分切除术可解决肝内胆管结石及胆管狭窄,去除感染病灶,减少残留及结石的再生机会[1],预防胆管癌的发生。因此,我们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需行肝叶切除:(1)肝叶或肝段纤维性萎缩并失去正常机能;(2)肝叶或肝段胆管环形狭窄,结石形成鹿角状,无法取净或肝内胆管多处囊性扩张者;(3)肝内胆管结石并发局限性胆管源性肝脓肿;(4)一侧胆管结石并发肝内胆管大出血,其他方法不能止血者;(5)多次手术取石后仍然复发者;(6)肝脏局部形成炎性假瘤或癌变。应该强调的是细小孤立的肝内胆管结石,病程短无发作史者,无需手术治疗,宜定期复查追踪。2.2 联合手术方式的选择 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常是在胆道探查的基础上附加肝部分切除,多联合采用其他的手术方式,如胆总管切开探查,胆肠吻合等。作者认为:(1)胆管狭窄部位在3级胆管以上,且肝组织已纤维化及萎缩,应把狭窄段以上的肝组织切除,无需强调肝段的规则切除。(2)胆管狭窄段位于2级胆管,呈管状狭窄时,应行肝断面胆管-空肠吻合术(Longmir's手术),以保留较多的肝组织,如呈膜状狭窄,则行局部扩张或胆管整形。(3)肝内胆管明显扩张,狭窄段位于左右胆管汇合部,或1级胆管反复多次手术及炎性狭窄者,应行肝门部胆管的整形及肝门部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以消除下段胆管的相对狭窄,导致结石的复发。如肝内胆管结石实在难以取净,可把Roux-Y吻合的失功能肠攀延伸至腹壁皮下,用钛夹标记位置,把乳胶引流管置于胆管内,自失功能肠攀引出腹壁,术后可行纤维胆道镜取石。如日后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可在X光定位下行失功能肠攀切开,纤维胆道镜通过该肠攀进入胆管取石,以避免多次手术的风险。

  •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种疗法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黄璟;王鉴;吴倩倩

      我们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进行对比治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48例ITP患者为我院1996年1月~1999年11月的住院病人,诊断符合1998年6月在山东省荣城市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修订的ITP诊疗建议。其中男32例,女16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3个月~12岁,中位年龄4岁6个月。皮肤出血点或淤斑48例,鼻出血20例,牙龈及口腔粘膜出血3例,消化道出血10例,血尿4例,无一例颅内出血。入院时外周血小板计数小于10×109/L 15例,~25×109/L 16例,~100×109/L 17例,中位数19×109/L。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每片多达1971个,少25个,幼稚型和颗粒型的巨核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产板型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偶见或未见。

  • 非甾体抗炎药致老年人结肠溃疡并出血

    作者:李建英;于皆平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临床应用较广泛,胃、十二指肠粘膜损伤为其常见的副作用,易引起临床医生注意,但导致结肠损伤的报道甚少。现将NSAIDs引起老年人结肠溃疡并出血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 男,62岁,因便血1 d于1999年4月2日就诊。患者5 d前因肩周炎口服双氯芬酸钠(75 mg/d),1 d前排鲜血便2次,具体量不详,无腹痛及腹泻。患者既往健康。体检:一般状态良好,无贫血外观,心、肺、腹部查体未见异常。结肠镜检查降结肠近脾曲处可见数条环绕肠腔的充血粘膜,其上伴有散在不规则的浅溃疡,直径0.3~0.5 cm,底覆薄白苔,诊为结肠多发溃疡。停用上述药物,给予止血及对症治疗,未再便血。20 d后复查肠镜病变处粘膜恢复正常。  例2 男,67岁,因间断便血1周于2000年3月8日入院。1个月前患者因坐骨神经痛服用消炎痛(150 mg/d),1周前排暗红色血便,每日3~5次,量约800 ml,伴腹胀,无腹痛。在当地医院经止血、对症治疗及间断输血1 600 ml,治疗1周后,因疗效不佳而转入我院。既往曾患高血压病。体检:血压16.0/8.0 kPa,轻度贫血外观,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无包块,肠鸣音活跃,双下肢无浮肿。结肠镜检查可见升结肠腔内中等量新鲜出血,散在多处类圆形溃疡,直径0.3~0.8 cm,溃疡间粘膜正常,诊为结肠多发溃疡。立即停服消炎痛,给予止血及对症治疗,3 d后患者便血停止。1个月后复查肠镜,升结肠处溃疡消失,粘膜恢复正常。

  • 包皮环套环切术治疗小儿包皮过长、包茎46例疗效观察

    作者:肖南方;周如建;郭燕东

      小儿包茎、包皮过长的传统治疗方法为包皮环切术。有一定的并发症且处理比较麻烦,为减少传统包皮环切术后的并发症。我院自1998年5月~1999年7月应用包皮环套环切术治疗小儿包皮共46例,方法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组46例,年龄小3岁,大12岁,平均5岁。1.2 材料 广州市杉山医疗器械公司提供一次性使用小儿包皮环切包,环套有直径1.3,1.5,1.7 cm 3种规格,并配合其它材料组成一次性小儿包皮环套手术包。1.3 方法 包皮前后正中线处剪开超过狭窄处,翻开分离冠状沟粘连并碘伏消毒后,将合适环套置于龟头处,重新将包皮拉下覆盖于环套上,环套不能紧压龟头,松紧适宜,用7号丝线将包皮结扎于环套上,注意一定要扎紧,防止滑脱,剪去结扎线远端多余包皮,涂以红汞,手术即可结束,术后患儿清醒,排尿顺畅即可回家。若术中需较多分离粘连者,可给0.02%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术后若伴渗液,可加服先锋霉素Ⅵ,术后8~10 d环套自行脱落痊愈,包皮会逐渐自然上翻。1.4 结果 术后20 d内门诊随诊31例,3个月~1年随访15例。其中1例手术后因环套脱落后未及时上翻包皮清洁,包皮与龟头再次粘连5个月时,切口瘢痕性狭窄仅露出尿道口,经重新手术治愈。3例手术后3~4 d粘连明显者,渗液较多,给予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并服先锋霉素Ⅵ缓解,后亦顺利脱落环套愈合,1例术后12 d仍未完全脱落门诊予剪开残余组织而愈合,其余小儿均顺利脱落,包皮上翻,无水肿及纤维性增厚,外形自然美观。2 讨论  选择环套一般根据小儿阴茎发育情况,我们手术体会,应在环套能进入包皮腔隙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稍大型号的,过小易致排尿不适,过大易致内板撕裂、出血。置入环套时应稍向前侧倾斜,使前侧切除较多而保留较长系带且有助防止内板滑脱,此外,环套不能置入太深以免压迫龟头引起水肿,但也不能太浅以免切除不足。至于术后包皮远端轻微红肿,一般认为是正常局部组织反应,3~5 d后逐渐消退,患儿均能耐受,无需处理。

  • 小儿脑性瘫痪MRI检查34例分析

    作者:马晓红;王彩霞;赵延祜

      我院1996年1月~1999年8月对34例脑性瘫痪患儿做颅脑MRI检查,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6个月~1岁8例,~3岁10例,~7岁12例,~12岁4例。足月儿20例,早产儿14例。新生儿窒息16例,其中轻度窒息6例,重度窒息10例,颅内出血2例,核黄疸1例。34例均无脑炎,脑膜炎,脑外伤史。1.2 临床表现 痉挛性截瘫20例。四肢瘫6例,手足徐动症1例,偏瘫3例,失张力性1例,共济失调型1例,无法分类型2例。伴癫痫发作10例,伴智力低下30例,3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1.3 MRI检查结果 大脑半球发育不全4例,丘脑畸形1例,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透明隔缺如伴第五脑室形成1例,脑软化4例,脑萎缩2例,小脑发育不良1例,室管膜下灰质异位1例,脑积水2例,蛛网膜囊肿1例,硬膜下积液1例,V-R间隙增多4例,脑白质发育不良7例,合并脑隙灶4例。2 讨论  34例脑瘫儿颅脑MRI表现依次为脑白质发育不良,脑萎缩,大脑半球发育不全,脑软化及V-R间隙增多。MRI分辨率高于CT,能显示细微脑结构异常,对大脑白质灰质分辩清楚。MRI的主要优势还在于:其一因为它不象CT那样,在显示颅底方面没有骨质伪影,后颅凹与脑干结构显示得十分清晰。其二是无须变动体位即可显示多个层面。其三它的信号取决于组织的理化特性,因而对诊断某些疾病特别敏感,尤其是脱髓鞘疾病及退行性病变。国外学者用MRI诊断发现半数脑瘫病儿有脑白质减少现象,髓鞘形成越差发生脑瘫的越多,程度也越重。国内61例脑瘫儿MRI诊断发现25例髓鞘形成障碍。

  • 门诊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作者:李淑仪;孟宪璋

      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变动剧烈的阶段,使人们所经受的各种来自社会和心理的压力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相应与此有关的疾病不可避免地要增加。有统计显示,在综合医院的初诊患者中,单纯躯体疾病所占的比例只有1/3多一点,另外的将近2/3的患者属于心理疾病或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有关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已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任务。  我院是一家综合医院,过去的健康教育重点放在躯体疾病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只局限在心理科。1997年“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改革开始后,医院转变观念,突出强调为“病人”服务而不是为“病”服务。病人是一个整体,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任何疾病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系。以这样的认识为指导,医院加强了心理服务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科室,成为了全局性的内容,遍布临床各科室。  如何能将门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好?我们的经验是从组织、内容和宣传形式上下功夫。具体做法如下。1 组织方面是进行有效工作的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范围扩大了,相应的矛盾是如何能组织好教育的材料。显然,心理科的医生护师在这方面工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做好他们的工作,保持与他们的良好沟通,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就成了组织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组织他们编写教材和宣传材料;举办有关短期学习班请他们来讲座。同时调动各科主任予以重视,护理部也组织学习培训,要求各科护士要有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本领,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落实及取得实效。2 宣传内容  我们结合综合医院的特点,突出心身疾病的内容。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这种疾病的表现是躯体的,但它的发生明显受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病人因其躯体不适而来就诊,先就诊的科室是内科、神经内科、皮肤科和妇产科等。由于不懂或忽视心理和社会因素致病作用,结果经常在各科轮回求诊,而使疾病久久不能得到正确的治疗,不仅病痛不能及时解除,还造成时间和费用的浪费。常见的心身疾病有:(1)内科为原发性高血压低血压,冠状动脉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支气管哮喘,甲亢,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等。(2)神经内科为心因性知觉异常,心因性运动异常,肌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植物神经功能失调。(3)皮肤科为神经性皮肤炎,皮肤搔痒症,湿疹、荨麻疹,多汗症。(4)妇产科为月经失调,经前紧张征,性冷漠,更年期综合征。(5)儿科为心因性发烧,站立性调节障碍,异食癖。(6)耳鼻喉科为梅尼埃病,咽喉部异物感,口吃,耳鸣晕车。(7)眼科为原发性青光眼,中心性视网膜炎,眼肌疲劳,眼肌痉挛。(8)外科为全身性肌肉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胃大部切除后进食障碍综合征。可见,心身疾病与各科都有关联。3 宣传形式3.1 宣传橱窗 宣传橱窗是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医院的教育橱窗有两部分,一是各科室自己主办的;另一种是医院主办的。过去除了心理科自己的橱窗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外,很少能在医院及其他科的橱窗中见到。对此,我们进行改革,突出了两点: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定要出现在主要的全局性的橱窗上,而且是每期都有;第二,在一些心身疾病常见的科室的橱窗上要定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2 电视 医院有自己的电视录象宣传途径,通过这些媒体进行健康教育。它的内容编排原则同宣传橱窗。同时开设了电话咨询。3.3 传媒 医院积极参与报纸、电台和电视健康教育的节目,介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所起作用等心理方面的知识。3.4 讲座和联谊会 为住院患者、挂钩单位举办不定期的讲座。成立了医患联谊会,不定期召集患者包括曾住过院的、正在住院的和门诊的患者回院活动。活动内容有医护人员给予患者健康教育、患者间相互交流体会、唱歌、表演自编节目、做游戏、猜谜语。患者都能踊跃参加,体现了“共同参与”型的医患关系。促进了社交障碍患者的康复。3.5 保健手册 心理科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手册》,定期出版,免费赠送患者。手册内容丰富全面,有心理、社会因素致病作用的一般性知识介绍,有心身疾病的科普知识及预防治疗措施,有培养人格的指导,有考试紧张综合征的处理和心理治疗、音乐疗法等。手册配有插图,内容通俗易懂。

  • 变应性亚败血症20例临床分析

    作者:乔玉奇

      变应性亚败血症系一临床综合征。临床误诊率较高。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缩短确诊时间及减少误诊率,现将笔者于1990年1月~1998年12月收治的变应性亚败血症20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36岁,15~20岁3例,~30岁8例,~40岁3例,~50岁4例,>50岁2例。入院后确诊时间12 d~80 d,平均31 d。1.2 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 发热20例(100%),过高热18例,畏寒15例,热型多为间歇热及弛张热,以午后或傍晚发热多见。晨间体温降至正常。多数患者虽然反复高热,但一般情况较好,中毒症状轻。多种抗生素对发热无效,而对糖皮质激素、非类固醇药物治疗有效。皮疹17例,皮疹多在发热高峰时出现,多随热退后消失。皮疹以斑丘疹多见,呈多形性改变,以颈、胸部四肢多见。关节肌肉疼18例,呈游走性或固定性,以膝关节多见。肌肉疼痛多为全身性,以腓肠肌、颈、腰部肌肉明显,疼痛程度与发热密切相关。咽痛12例,常在发病初或发热时出现。肝脏肿大2例,脾脏肿大3例,腹痛2例。1.3 实验室检查 低色素性贫血15例,轻中度贫血12例,重度贫血2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20例,白细胞>15×109/L 17例,20例血沉均增快,>100 mm/h 8例,血沉高低与发热密切相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粘蛋白增高11例,免疫复合物增高12例,类风湿因子阳性5例,SGPT增高4例,IgG增高10例,IgA增高7例,IgM增高3例。20例多次血和骨髓细菌培养均阴性。20例骨髓涂片18例为感染象,2例正常,淋巴结活检8例均为非特异性炎症或反应性增生。1.4 误诊情况 20例中误诊为败血症10例,结核病4例,药疹1例,SLE 1例,胆道感染1例,疟疾2例,淋巴瘤1例。本组从发病至确诊时,误诊时间为1个月~1年者占30%。

  • 胺碘酮对65例持续性房颤复律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忠明

      对6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静注、口服胺碘酮进行复律治疗,获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选择房颤发作>48 h的65例患者,平均年龄(63±8)岁,男32例,女33例,均无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心脏传导功能及窦房结功能不全。1.2 方法 入选患者经过有关基础情况检查后,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32例)和安慰剂组(33例),治疗组患者首先1 h内静注胺碘酮300 mg,以后24 h内静注20 mg/kg,并同时给200 mg口服,每天3次,1周后改用每天一次400 mg维持3周,安慰剂组患者第一天静注生理盐水,同时口服安慰剂片,口服时间与治疗组相同。1.3 疗效判断标准 患者在1个月内恢复窦性节律则认为复律成功。1.4 统计学方法 χ2检验、t检验和多变量逐步逻辑回归分析。1.5 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及有关检查等基础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组32例患者有16例(50%)在治疗结束时已转复为窦性心律,而安慰剂组33例在用药的初24 h或出院前均未转复为窦性心律(P<0.01)。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的前3 d中均无复律。直径较小的房颤患者比直径较大者复律更易成功。复律成功患者的左房直径为(41.8±7.25)mm,而复律不成功者左房直径为(50.3±5.8)mm,两组比较P<0.001。药物复律成功患者和未成功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及房颤持续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经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左房大小是预测房颤药物复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胺碘酮治疗期间未出现需停药的副作用。2 讨论  胺碘酮是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过去认为该药半衰期长,副作用大,而将其列入二、三线抗心律失常药,本文通过对房颤持续时间>48 h的患者,用胺碘酮静注和口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复律安全且有效,未发生明显的副作用,且作者认为左房大小是预测复律能否成功的唯一独立指标。

  • 急性胰腺炎合并肾损害40例分析

    作者:黄雯;邓之驹;陈思念

      本文收集我院1991年6月~2000年6月确诊的130例急性胰腺炎中出现肾脏损害的40例临床资料,以此引起临床医生应有的重视。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本组40例均符合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1],其中6例经手术或病理确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全部病例具备以下条件:(1)既往无肾脏病史;(2)以急性胰腺炎为诱因而出现肾脏损害,控制原发病后肾脏损害表现消失或好转。1.2 一般资料 40例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12~84岁,平均48岁。急性水肿型胰腺炎34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6例。1.3 肾脏损害表现 蛋白尿28例,镜下血尿8例,管型尿4例,血肌酐>106μ mol/L 12例。6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合并低血压,有8例患者曾使用庆大霉素抗感染。1.4 肾功能异常转归 治愈30例,好转6例,其中持续性蛋白尿2例和持续性镜下血尿4例,死亡4例。2 讨论  急性胰腺炎造成肾脏功能异常与多方面因素有关:(1)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的低血容量或低血压状态引发肾脏损害及急性肾功能衰竭;(2)可能与胰腺释放血管活性肽有关,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具有强烈肾毒性;(3)应激反应对肾脏影响;(4)胰腺和肾脏解剖位置密切,周围炎症波及肾脏等;(5)可能与应用肾毒性较强的抗生素类药物有关。  急性胰腺炎合并肾损害多表现为蛋白尿,本组病例占70%,大多数病例的病情是可逆的,随着急性胰腺炎病情好转和治愈,肾脏功能恢复正常。本组病例占75%,少数可转变为慢性肾功能损害。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防治肾脏损害的关键。

  • 闭式引流加榄香烯乳腔内给药治疗恶性胸水42例

    作者:刘雪梅

      我院自1996年起用闭式引流加榄香烯乳治疗恶性胸水42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收治患者标准 经病理学和(或)细胞学证实的恶性肿瘤所致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无明显心、肺、脑、肝、肾、骨髓功能障碍,一般状况评分50分,以Karnofsky及Zubrod的记分标准作为参考指标[1],预计生存期在2个月以上者。1.2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30~80岁;其中肺癌23例(肺腺癌11例,鳞癌8例,小细胞未分化癌4例),乳腺癌10例,恶性淋巴瘤1例,胃癌2例,未找到原发病灶而胸水查到恶性肿瘤细胞者6例;胸水初治18例,复治24例;依胸片判断大量胸水25例,中量胸水17例。1.3 治疗方法 取深部留置管作引流管,先用一般胸穿针抽出约800 ml胸水,拔出胸穿针,在原针口处插入深部留置管,拔去留置管的针芯,接上1次性静脉滴注管,固定好留置管。每2 h放胸水1次,每次约500 ml。第2天胸水流尽,注入榄香烯乳300 ml+2%普鲁卡因4 ml+生理盐水40 ml,仍保留深部留置管。第4天复查胸片,若仍有胸水再按上述方法流尽胸水后注入榄香烯乳。第2次注入药物后拔除留置管。1个月后再复查胸片,酌情再治疗。每次注入药物后嘱患者变动体位,以便药液与胸膜广泛接触。

  • 自发性胸段食管破裂的临床诊治

    作者:

      本文报道1989年7月~1999年12月收治的4例自发性食管破裂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自发性食管破裂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35~60岁,平均41岁。病变部位:胸下段食管3例,中段食管1例。破裂长度4~7 cm。确诊时间分别为发病后8,12,36 h,4 d。病史及主要症状、体征:均有呕吐及吐后突发胸痛,发热,胸骨上方皮下气肿。左侧液气胸3例,右侧液气胸1例。碘油造影3例,口服美蓝确诊4例,胸穿抽出咖啡样物3例,脓液1例。1.2 治疗方法 4例患者均开胸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粘膜、肌层两层缝合修补,另2例行单纯全层缝合修补。后者中1例曾误诊为脓胸者行二次手术修补失败。本组患者均放置胸腔闭式引流。1.3 结果 治愈3例,其中2例为早期诊断者。死亡1例,为曾误诊为脓胸者。2 讨论  关于自发性食管破裂,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呕吐直接相关。但因其临床上较为少见,加之呕吐本身缺乏特异性,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国内误诊率为74.3%[1]和75%[2]。而本病一旦误诊,就会丧失早期手术治疗的机会,病死率极高。成功治疗自发性胸段食管破裂的关键已被公认为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2.1 自发性胸段食管破裂的诊断 (1)主观上充分认识自发性食管破裂的发病机制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组4例患者均有呕吐,其中3例有酗酒史,这与自发性食管破裂相关文献报道的患者呕吐时腹内压激增、酗酒后呕吐动作不协调致使食管腔内压力突然升高、从而导致管壁撕裂的病生理改变相符合。本组在早期即24 h内确诊的2例患者均为近年病例,原因与提高了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有直接的关系。(2)重视胸内食管破裂的某些典型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中均出现发热、突发胸痛及胸骨上方捻发音即所谓的食管破裂和穿孔的“三联征”。而本组误诊为脓胸的病例,恰恰是忽略了此征。(3)食管造影,胸穿及口服美蓝是本病术前终确诊的重要手段。本组全部患者均曾服过美蓝并得以作出诊断,尤其是误诊脓胸患者终在口服美蓝后得以确诊,说明此法准确率较高。2.2 自发性胸段食管破裂的治疗 (1)对于早期及部分延期诊断的患者,首选开胸手术修补。对于误诊的晚期患者,手术修补无益,本组早期诊断的2例患者,手术修补后顺利痊愈。延迟诊断的患者,术前引流量不大,开胸后探查纵隔内感染轻,食管壁水肿不十分严重,加之患者身体状况良好,予以一期修补治愈。说明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决定合理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而另一误诊者,因发生了脓胸,虽经两次修补,均告失败,故应以采取单纯引流、支持治疗为宜。(2)重视手术修补方式的选择。目前较为公认且符合食管愈合病生理变化的修补方法为粘膜及肌层两层修补。但对食管水肿较重、裂口解剖层次难以分离的延期诊断患者,可以采取清创后全层缝合的办法。(3)肠内外营养支持的应用,为治疗本病提供了保障。食管破裂后,肌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创伤病理改变,故除常规处置外,应加强患者的管饲、肠道外营养(TPN)等肠内外支持的治疗,以达到促进食管愈合,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 硬膜外腔注入康宁克通-A复合液治疗腰腿痛93例

    作者:张雪峰;尹德铭

      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原因很多,治疗方法也有很多。我院应用硬膜外腔注入康宁克通-A复合液的方法治疗腰腿痛93例,治愈率88.1%,有效率96.8%,疗效显著,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7年1月~2000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腰腿痛患者93例,男82例,女11例;年龄19~60岁,平均43.5岁,病程长3年,短1 d。其中经CT或(和)X拍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52例,肥大性腰椎炎21例,坐骨神经痛15例,其它原因的腰腿痛5例,全部患者经检查均排除恶性病变。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下,根据临床检查提示在患者病变椎体上1~2个椎间隙行硬膜外腔无菌穿刺,穿刺成功后,先注入2%利多卡因3 ml,观察5 min,无不良反应并排除脊髓麻醉现象后,再缓慢注入由康宁克通-A针剂40 mg(美国施贵宝大药厂生产),维生素B 12 500μ g、生理盐水8 ml组成的复合液,然后拔出穿刺针,平躺观察30~40 min。1.3 疗效标准及结果 治愈:疼痛完全消失,直腿抬高试险阴性。有效:疼痛明显减轻,直腿抬高试验50~60度。无效:疼痛无变化。93例患者中治愈82例,有效8例,无效3例。治愈率88.1%,有效率96.8%。全部患者均未发生其它并发症及明显副作用。2 讨论  腰腿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相应的神经根受到刺激后,神经根及周围组织产生渗出、细胞增生、粘连等组织变性,使疼痛的敏感性增加,痛阈降低,从而产生疼痛。康宁克通-A是一种作用时间长、消肿作用强的合成皮质类固醇,维生素B12具有改善神经细胞代谢,营养神经的作用。通过硬膜外腔注入康宁克通-A复合液,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和受累神经根,充分发挥其消炎、消肿作用,消除或减轻粘连和肌肉痉挛,改善病变部位及神经根的血流和营养代谢,达到止痛效果。

  • 三腔气囊导管扩裂术治疗20例前列腺增生症

    作者:焉涛;刘德欣;孙庆波

      我院自1996年开始应用三腔高压气囊导管扩裂术治疗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症(BPH),方法简便易行,又安全可靠,病人容易接受,经随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0例,年龄60~84岁,其中70岁以上17例,排尿困难病史长8年,短1年,夜尿一般3~5次,急性尿潴留15例,指诊前列腺Ⅱ度增生8例,Ⅲ度增生12例,均中央沟消失,B超有8例探及向膀胱内突出,测残余尿11例80~600 ml。1.2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按外科无菌操作,先经导尿管注入300~500 ml生理盐水充盈膀胱,行膀胱造瘘(也可不造瘘),拔出尿管,用尿道扩张器扩张尿道后插入相应型号的山西省康健医用导管研究所生产的三腔气囊导管,充盈定位气囊后向外牵拉,使其位于膀胱颈部,放气后插入2 cm,向膨胀气囊内充气至压力0.3 MPa,保留7~10 min后降至0.1 MPa,接尿袋,有出血征象者反复冲洗。  术后24 h将膨胀气囊内气体放掉,持续或间断膀胱冲洗,以避免血凝块聚积阻塞尿管,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7~10 d后拔管排尿。2 结果  本组20例病人均在术后7~10 d内拔管,拔管后均无排尿困难,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其中18例在1~5 d内恢复自主排尿,10例测残余尿<30 ml,无尿频,早期有轻度排尿疼痛,1周内均缓解。2例病人5 d后仍有尿失禁,出院后经加强提肛肌练习等功能锻炼,1个月后恢复正常,所有病人经随访(长4年)均无复发及其它功能障碍。

  • 小骨窗脑内大血肿清除气囊留置38例分析

    作者:王伟明;龙连圣;于烽;辛志成;韩瑞璋;赵保

      我院自1996年2月~1999年2月共收治38例脑内大血肿患者,均采取小骨窗血肿清除,血肿腔气囊留置及引流,从而减少了并发症,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本组38例,男32例,女6例;年龄14~73岁,平均42岁。颅脑损伤26例,其中车祸15例,坠落5例,石块砸伤3例,其它3例;自发出血12例,其中高血压脑出血9例,脑血管畸形2例,动脉瘤破裂1例。入院时意识状态:昏迷19例,浅昏迷10例,朦胧4例,嗜睡3例,清醒2例。瞳孔改变:一侧瞳孔散大18例,双侧瞳孔散大6例,正常瞳孔1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6 h以内4例,~24 h 19例,~48 h 9例,48 h以上6例。21例为外院转入。1.2 出血量及血肿部位 血肿50~70 ml 17例,~90 ml 15例,90 ml以上6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及颞叶18例,额叶11例,顶叶3例,枕叶6例,破入脑室12例。1.3 手术方式 在局部加基础麻醉下根据CT定位,在距血肿近处,颅骨钻孔扩大骨窗4 cm×4 cm入颅,用吸引器吸除血肿,仅在血肿内操作,若破入脑室,随血肿进入脑室一并清除电凝活动性出血,腔内覆盖明胶海绵放入16号~18号气囊导尿管,充气20~30 ml,引流管接负压引流袋,每日放气5~10 ml,术后第3~4天拔管。1.4 治疗结果 22例愈合良好,中残4例,重残4例(其中迁延性昏迷2例),死亡8例。死亡原因:脑疝4例,肺部感染2例,上消化道出血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1例,全身衰竭1例。

  • ZT粘涂胶在颅骨粉碎性骨折整复术的应用

    作者:徐朝阳;余茂清;蔡风景

      部分颅脑外伤并有颅骨粉碎性骨折,可有或无凹陷骨折,或并有颅内血肿。此类患者术中颅骨碎块常零散,复位困难。本组采用ZT粘涂胶粘合,简便易行。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8例,女2例;年龄6~54岁,平均32.1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3例,砸击伤2例,均为粉碎性骨折。其中6例并有颅骨凹陷骨折,深下陷约2 cm,4例并有硬膜外血肿,6例并有硬膜下血肿或脑挫裂或脑内血肿,开放性颅脑外伤4例,污染不重。1.2 治疗方法 10例均行手术治疗。硬膜外血肿4例患者骨折线在骨窗中,骨瓣翻开后骨折片多碎裂成3~4块。开放性颅脑外伤伤口污染轻者,予以将碎骨片取出浸泡于庆大霉素生理盐水(NS 500 ml+庆大霉素32万U)中,待清创止血确切后整复用。6例凹陷性骨折颅骨均碎裂,整复时游离,难以直接复位。1.3 材料 ZT粘涂胶采用广州白云医用胶总公司生产的快速医用胶508系列ZT粘涂胶。1.4 使用方法 游离骨片浸泡于庆大生理盐水后,取出以大纱布吸干水分,大致确认相互位置关系后,以干燥一次性注射器吸取胶水,粘点于接缝,3~5 min即可。若骨片未游离,直接以纱布拭干,骨缝粘以胶水后接合。稍加用力按压3~5 min即可。1.5 结果 10例患者均随访2~8个月。骨瓣愈合良好,复位佳。头颅X光摄片未见脱钙征象。

  • 成人麻疹48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择榕;陆春;黄怀球;苏向阳

      成人麻疹由于出疹时间缓慢,并发症多,症状严重,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现将近两年来我院收治的成人麻疹48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资料均为1998年5月~2000年5月住院患者。男28例,女20例。年龄14~20岁5例,~30岁33例,>30岁10例。本市常住居民17例,流动人口31例。有明确麻疹疫苗接种史者10例,未接种者18例,接种史不详者20例。1.2 临床表现 48例患者均有发热,其中呈稽留热型者34例,14例为不规则热,有26例超过39℃;明显流泪、畏光及结膜充血者37例;明显流涕、喷嚏及咳嗽者25例;病程中出现柯氏斑者32例,其中蔓延至整个口腔、颊粘膜持续3 d以上者20例;发热后3 d出疹者16例,5 d出疹者25例,8 d出疹者5例,>8 d者2例。皮疹首发部多为耳后、发际渐向全身蔓延,疹形为红色斑丘疹、并部分融合成片,疹间皮肤正常。皮疹多2~5 d出全,出疹后持续3~5 d有8例,9 d有35例,>10 d有5例,皮疹消退时出现瘙痒者21例,皮疹均遗留不同程度色素沉着。1.3 合并症 48例患者中出现胃肠道症状有恶心及呕吐者12例,腹胀、腹痛及腹泻者10例;结膜炎37例;上呼吸道感染25例;支气管肺炎18例,单或双侧肺闻及干性罗音或水泡音,X线出现肺纹理增粗或片状阴影;大便WBC(+)以上 26例;有心悸18例,ECG检查示早博15例,窦性心动过速过缓8例,T波异常4例;肝大9例,肝功能异常26/42例;肾损害中尿蛋白(+~+++)8例,RBC(+~+++)25例,颗粒或管型2例。1.4 误诊情况 本组病例中曾诊为上感者10例,支气管炎或肺炎者8例,药疹者8例,其余多数以发热或皮疹查因收住入院。

  • 左、右硬脑膜下腔串联腹腔分流法治疗外伤性双侧硬脑膜下腔积液

    作者:杨波;黄金钟

      外伤性双侧硬膜下积液,临床并不少见。当积液量大,压迫脑组织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时,必需行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但是经常发现双侧硬膜下腔不相通的现象。为了使一次手术能解决问题,我们设计了左、右硬脑膜下腔串联腹腔分流的术式,疗效确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均为男性。年龄22~71岁,系脑挫裂伤恢复期患者。伤后多次CT扫描见双侧硬膜下积液不断增加。逐渐出现神志淡漠,语言不畅,大小便障碍,意识不清,精神症状,步态不稳等额叶、胼胝体受压的神经系统症状。经药物,多次腰穿放液等治疗无效,且症状日趋严重,为此,采用此术式治疗。1.2 手术方法 根据CT提示,于发际后(为了美观)中线旁3 cm左右,硬膜下积液的范围内,左右两侧各钻孔1个,切开硬膜,可见积液流出。于帽状筋膜下,两个骨孔间置入内径1.5 mm左右的硅胶管1条,两侧各伸入硬膜下前2~3 cm。管的两端1.5 cm内各剪2~4个侧孔并加以固定。完成左,右硬膜下腔的串联。再于右侧的骨孔内置入相同口径的硅胶管1条,远端经耳后皮下通道直至腹部,硅胶管末端置入腹腔20 cm左右,妥善固定,完成手术。1.3 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额叶受压的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好转,无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术后2个月复查CT,硬膜下积液完全消失,受压脑组织复位。2 讨论  随着CT的应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病例被发现日益增多。积液量有多有少,少量积液者,经药物等非手术疗法,可以自行消散。积液量多且不断增加,用常规方法无法控制其发展,特别是双侧积液的患者,往往因为出现额叶及胼胝体受压的神经系统症状,而必须采用手术引流积液。手术引流有两种方法:(1)外引流:因为需行引流术的患者,往往由于病程较长,受压的脑组织难以在短时间内复位。而外引流超过1周以上,极易发生感染,所以不宜使用。(2)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法:双侧硬膜下积液经常被发现有互不相通的现象,而术前又无法判断是否相通。经多次教训后,笔者设计了此术式。实践证明,此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避免了外引流的缺点,既可达到较长期的引流,使受压的脑组织有足够的时间复位,又避免了引起感染的可能。

  • 1999年度广东省临床化学室间质量评价

    作者:林增文;卓绮玲;邹伟民;江楚文

    目的:介绍广东省1999年度315间实验室临床化学室间质评的情况。方法:用变异指数得分法,统计分析1 556份质评回报表24 584个测定结果。结果:每次质评均能达到及格的实验室有244间,占77.46%。每次质评都不及格的实验室有4间,占1.27%。24 584个单项测定结果中有21 406个及格,合格率为87.07%。结论:开展临床化学室间质评活动有利于对检验结果进行监测和评定,以提高检验质量。

  • 膀胱重建与原位排尿术的进展

    作者:赖海标;邓春华

      膀胱全切术后膀胱重建与尿流改道术是目前泌尿外科研究重点之一,原位排尿术较异位排尿术进一步受到重视,组织工程学材料或人工膀胱等作为膀胱替代也取得了进展,有着广阔的前景。1 胃肠道新膀胱术  采用去管化的小肠或结肠肠段、胃瓣经过适当的成形术制成新膀胱,输尿管与贮尿囊作粘膜下抗反流吻合,贮尿囊与尿道残端吻合,由腹压及尿道括约肌协调控制排尿。此类新膀胱具有低压、容积大、保护肾功能、顺应性好、原位排尿等特点,临床上运用已越来越多,比较符合生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但也存在尿道吻合口狭窄、夜间遗尿、排尿感觉差等常见并发症,对术前合并有尿失禁、尿道狭窄、尿道肿瘤者不宜采用。令人关注的是尿道残端肿瘤复发问题,Tobisu等[1]报道膀胱全切术后尿道肿瘤复发率为3.5%~17%,如无前列腺侵犯,则尿道复发率为4%~10.6%,回肠新膀胱术后尿道复发率为0.7%~12%[2]。因此,术前常规作后尿道镜检再决定具体术式是明智的。2 组织工程学材料在膀胱重建中的应用  组织工程学就是人工制造具有活性及功能的组织取代人体中的病变组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和器官病损或缺损所致的功能障碍或因此丧失的治疗问题[3]。1995年Atala等[4]用PLLA作为动物体外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生长支架,并将体外培养的细胞-PLLA活性复合物移植于动物的膀胱缺损区获得成功。James将体外培养的细胞-PLLA活性复合物移植于动物的膀胱缺损区获得成功。James等[5]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性实验,证实了异体膀胱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作为膀胱替代材料的可行性。1997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泌尿外科应用异体兔膀胱替代材料进行实验获得成功并应用于临床[6]。  聚羟乙酸(PGA)及聚乳酸(PLA)是目前组织工程学常用的多聚体(Polymer),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及可塑性,与天然材料相比,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可以精确地控制其分子量,降解时间及其它性能[7]。Oberpenning等[5]以PLA及PGA共聚物塑形的膀胱作为支架,以狗的自体膀胱上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种植于支架上并进行膀胱重建。结果表明,重建后的膀胱容量为术前的85%~110%,膀胱顺应性无变化。组织学检查证明,组织工程化的膀胱形成如正常膀胱组织的结构,无感染、结石及梗阻等并发症。然而在目前的实验中,无论是天然还是人工合成,均存在体内吸收过快、生物相容性不够理想等缺陷,并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的问题。

  • 三株人单克隆抗-D细胞株的建立

    作者:付涌水;罗广平;肖露露;陈洪涛;赵阳;张伟东;简少文;李树浓

    目的:建立单克隆抗-D细胞株。方法:用EBV永生化能分泌抗-D的Rh阴性供者的B淋巴细胞,经抗-D筛选后用有限稀释法克隆。结果:建立了3株能分泌抗-D的人B淋巴细胞株,一株分泌的抗体为IgM,两株为IgG,抗体效价为128。结论:EBV转化技术能够用于建立人单克隆抗-D细胞株。

  • HSP 70在预缺血诱导的兔海马缺血耐受中的作用

    作者:王晓斌;况铣;吴洪翔;张毅;李惠芳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 70)在预缺血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方法:低压低灌下血管夹闭法诱导家兔脑缺血模型。预缺血3 min,恢复灌注3 d后,脑缺血6 min,3 d后判定海马CA1区的组织病理改变,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术后2 h,3 d该区HSP 70的表达。结果:6 min脑缺血可致海马CA1区神经元明显损害,但经预缺血3 min,恢复灌注3 d处理,则能明显减轻6 min脑缺血损害;3 min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内HSP 70明显表达,且无论是否预缺血处理,6 min脑缺血后第3天海马CA1,CA3,齿状回神经元内HSP 70均明显表达,但经预缺血处理的6 min脑缺血后2 h,海马CA1区HSP 70表达也明显。结论:HSP 70参与了脑缺血耐受,但可能仅在脑缺血期间及早期才具有保护作用。

  • 重度妊高征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施行剖宫产术3例临床护理

    作者:

      1998年1月~2000年3月我科收治了3例重度妊高征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孕妇,3例孕妇均施行剖宫产术。我们认真制订和实施各项护理措施,使产妇痊愈康复出院,现将临床护理措施、体会作如下报告。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例,年龄31~35岁,平均32岁。均为孕2产1,足月妊娠。3例病人均选用剖宫产术分娩方式。1.2 临床表现 水肿均为(+++),高血压(160~180 mmHg/110~115 mmHg),蛋白尿。伴有头痛、眼花、胸闷、心慌,心律失常,心电图示频发性房性早博。1.3 结果 3例产妇经恰当的治疗和我们术前、术后认真制订和实施各项护理措施,无出现手术并发症、心衰、子痫等,母婴平安,康复出院。2 护理措施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严重心律失常产妇,由于其疾病的复杂性,病情往往较重,且对孕妇、胎儿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危胁,因此,良好的护理至关重要。通过对产妇生理、社会、心理、治疗方案等进行评估后我们制定了护理措施,并加以了切实有效的实施。2.1 术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孕妇由于妊娠及疾病的双重因素,往往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反应,心理负担较重,因此,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病情和手术的必要性,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做好解释工作,介绍医院的技术水平、治疗、护理方案以及预后,帮助病人解除心理负担,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合作,这样,可使患者情绪稳定,保持佳的心理状态、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2)做好各种术前常规检查及准备工作。做好相关的药物过敏试验,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镇静剂,及时、准确采集好标本,做好心、肝、肾功能检查以及出凝血时间、血型、血交叉等检查。(3)认真做好各种监测,特别是心、肺功能、血压、胎心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处理。(4)因重度妊高征患者易受各种刺激而引发抽搐,因此应注意保持环境相对安静。给予单人房间,室温保持在22~24℃之间,同时准备好各种相关的急救器材和药物。

  • 老年重症胆管炎的手术时机探讨

    作者:刘宏杰;谭卫民;曾山崎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1999年相继入院的60例老年性ACST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24 h以内手术的病死率为17.14%,48 h以上手术的病死率为58.33%,非手术治疗的病死率为61.54%。结论:24 h以内手术与48 h以上手术术后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凡诊断明确的老年ACST,除有严重的心肺衰竭或出现MOF,均应尽早手术。

    关键词: 老年人 胆管炎 手术
  • 卵巢甲状腺肿8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作者:罗蓉

      我们近年发现8例卵巢甲状腺肿,现对其临床及病理特点综合分析如下。1 临床与病理资料  回顾了1984~1997年东莞市人民医院以及莞城医院病理检查40 000例,发现卵巢甲状腺肿8例,占送检病理标本的0.02%。详见表1。2 讨论2.1 发病年龄 本组年龄28~67岁,平均39岁,与叶书珍等[1]报道的绝大多数发生在生育年龄、25岁以前少见,平均年龄37岁接近。本组8例均有生育。2.2 发生率 该病属良性病变,病理改变与成熟性囊性畸胎瘤中含甲状腺组织不易截然分开,故确切发病率很难确定。

  • 使用NEWPORT-E100i呼吸机的护理及体会

    作者:舒航;李昭杰;林志俊;许作奎;林晓风;李贵福;詹升全;唐凯

      我科1997年1月~2000年6月用纽邦(NEWPORT)E-100i呼吸机救治62例危重患者,收到了满意效果,现将对该型呼吸机的使用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5~69岁。经用呼吸机治疗后,存活45例,死亡17例。1.2 通气时机 各种危重症致呼吸骤停需立即使用,根据成人呼吸生理指标达到王保国[1]提出的机械通气的任何一项标准时,即应开始机械通气治疗。1.3 呼吸机的参数调节 根据患者情况及血气分析调节呼吸机各参数。1.4 连接呼吸机 呼吸机的绿色高压氧气管及减压表与氧气源相连接后,依次打开压缩机、主机、湿化器的电源开关,连接呼吸机管道和模拟肺,调节呼吸机的参数,观察呼吸机运转情况约3 min,然后将呼吸机与患者相连接。连接前吸尽患者呼吸道内痰液,如患者清醒则须向其解释清楚以取得患者的合作。本组经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19例,气管切开连接呼吸机43例。2 护理2.1 专人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作好记录,要取得呼吸机的预期治疗效果,应对患者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各种参数作合理调整,要求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1)观察应答能力,对疼痛刺激的反应、瞳孔大小、对光反应、各种深浅反射;注意观察面部皮肤是否潮红、多汗,四肢末梢循环,口唇、甲床颜色和颈静脉怒张情况等,以了解是否存在CO2潴留,低血压、休克,缺氧和中心静脉压增高。(2)动态监测心电图、体温、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3)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观察每小时尿量、尿色、性状、尿比重,血生化等。2.2 呼吸监护 观察有无自主呼吸,自主呼吸是否与呼吸机同步;检查胸廓活动幅度、双肺呼吸音。2.3 气管护理 (1)插气管导管要固定牢靠,避免随呼吸运动使导管上、下滑动而损伤气管粘膜;记录口唇至气管插管末端的长度,随时检查气管导管有无脱出,防止导管滑入一侧支气管;头颈部垫薄软枕,头稍后仰,以减少导管对咽喉的压迫;每2 h翻身拍背及转换头部位置,避免体表压伤及导管对咽喉的压迫;每隔3~4 h将气囊气体放出5 min,放气前吸尽口腔中痰液。(2)床旁置气管切开护理盘,内备气管切开护理的常用物品,作常规气管切开护理。呼吸机管道经一软管与气管导管相连,并用支撑臂支撑,以免管道压迫气管引起坏死。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后气道自身湿化作用明显降低甚至消失,造成管腔内分泌物粘结,阻塞管腔,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同时还易导致细菌侵入。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着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3]。因此,充分气道湿化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的关键措施。我们采用恒温加湿加热器湿化、超生雾化器湿化两种方法。

  • 心脏手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的护理

    作者:陈连带;宋蕾;叶庆新

      心脏手术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及老年病人均需安装临时起搏器。我院目前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方式均为心室起搏。现将1998年1月~1999年11月61例术后应用临时起搏器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我科自1998年1月~1999年11月61例心脏术后病人安装了临时起搏器。其中男28例,女33例,年龄4~71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40例,先天性心脏病15例,冠心病6例。临时起搏时间1~50 d,平均5 d。57例临时起搏后病人恢复窦性或房性心律,拔除起搏导线痊愈出院,1例发生严重心律紊乱死亡,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2 术后护理体会2.1 心电监护 使用临时起搏器期间要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律的变化,通过起搏波型,观察起搏效果,是完全起搏心率还是自主心率与起搏心率共存。监测心率低于设定起搏心率,应考虑如下问题:(1)起搏导线有无脱落或扭曲;(2)有起搏信号但无电信号,提示起搏阈值升高;(3)起搏信号时有时无或完全消失,提示电池用完或导联接触不良;(4)若出现固定频率起搏,而无按需功能,要考虑为起搏器感知不良。护士应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 高位颈段脊髓肿瘤显微手术切除体会

    作者:伍益;黄鸿镳

    目的:探讨高位颈段肿瘤的特点及显微手术切除方法。方法:对经显微镜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5例高位颈段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高位颈段肿瘤全切13例,部分切除2例,无一例死亡。结论:高位颈段肿瘤手术危险性大,显微镜下分块切除对周围脊髓组织影响小,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恢复较快。术中寻找肿瘤应仔细,硬膜夹层中亦能隐藏肿瘤。

  •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心脏术后肺动脉高压的护理

    作者:李莉;杨小慧;刘永莲

      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并发肺动脉高压(PH)与肺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时与一氧化氮(NO)代谢障碍有关,这类患者吸入适量的外源性NO对降低肺动脉压有一定的作用,NO半衰期极短(3~4 s),易被血红蛋白迅速灭活,因此吸入NO只扩张肺血管,对体循环无影响[1]。现就对我科1996年10月~1998年4月12例中至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吸入NO治疗的护理要点作初步的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3~55岁。心脏瓣膜置换术3例,肺动脉栓塞1例,其余为先天性心脏病心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患者。1.2 NO吸入法 以氮气平衡的800 ppm,NO气体与呼吸机吸气管近患者端连接,并连接加拿大产PalmomoxⅡ型电化学法NO,NO2监测仪于吸气管近患者端,距患者口鼻侧25~30 cm[2],连续监测吸入NO与NO2浓度,用高精密度流量计调节吸入NO流量。吸入NO浓度为20~50( 38.3±11.7)ppm,NO2浓度为0.4~1.4 ppm。1.3 结果 12例中11例吸入NO后肺动脉压下降,停吸后均有不同程度回升。2 护理2.1 吸入NO的毒副作用及处理 由于NO与O2接触很快会生成毒性NO2。可被人体吸收或呼气时排入空气造成污染,而且NO与血红蛋白(Hb)结合生成NO-Hb,后者易氧化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降低动脉血氧含量。因此,必须严密监测NO2及高铁血红蛋白浓度,患者呼出气体排出环路外并处理掉。防大气污染,具体方法是在呼吸机呼出管道旁连接塑料管,将患者呼出气体引至室外或下水道。尽量把NO从呼吸机吸气管近端吸入,以减少NO与O2的接触时间。并降低给O2浓度,减少NO与O2的接触量。WHO确定NO浓度<1.3 mg/m3(1.04 ppm)。使用NO浓度<50 ppm一般无毒副作用[3]。若用NO浓度>50 ppm,护士则应警惕NO浓度,如发现异常马上报告医生进行处理。2.2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准确测量并记录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是衡量患者吸入NO效果的依据。本组患者术后均留置桡动脉或股动脉插管、肺动脉测压管或漂浮导管,通过换能器与监测仪连接,连续观察动脉压、肺动脉压及肺毛细血管嵌入压的变化,每次测压前要调试监测仪零点,换能器应置于心脏水平,先将换能器充满液体,排净空气,再通过三通接头使换能器与大气相通,调零点,开始测压,此时监测仪显示屏即显示出所测压力的波形及数值。测量肺毛细血管嵌入压时,导管气囊充气量不要超过1.5 ml,防气囊破裂。抽取血气标本时,注射器应用1∶0.1肝素盐水冲洗,并将管道内的液体全部抽出,再取血0.5~1 ml,保证血氧资料的准确性。测量出的各种数值可通过不同颜色和不同代号,用连线的方式记录在监护表上。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手术治疗的护理

    作者:吴小琴;龚穗清

      我科自1997年1月~2000年1月行腭咽成形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2例,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共收治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25~66岁。其中体质肥胖者27例,合并有冠心病4例,合并高血压8例。低血氧饱和度38%~79%,平均为72%;睡眠呼吸暂停指数14~77,平均值为20。2 术前准备2.1 术前一般护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易出现缺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因此,术前应注意积极配合医生观察呼吸、脉搏、睡眠期鼾声情况,做好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方面的监测及记录。2.2 心理护理 这类患者心理负担较重,不愿参与正常的社交活动,更不愿出远门,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多数患者术前处于紧张、恐惧、焦虑状态。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状况,给予患者安慰,解释,稳定情绪,缓解其紧张心理,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手术。2.3 口腔护理 术前3 d给予患者朵贝氏液漱口,每日3次,术前男患者剃胡须,预防术后感染。2.4 术前准备 术前晚根据患者情绪,给予安定5~7.5 mg口服,使睡眠充足,减轻心理压力。术前禁食,以防止呕吐,污染手术区,引起窒息。术前半小时肌注鲁米那200 mg,东莨菪碱0.3 mg,以达到镇静,减少腺体分泌的作用。

  • 多原发大肠癌13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梅;薛福龙;黄时杰;高洁贤

    目的:探讨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0~1999年期间13例多原发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中发现同时多原发癌7例,异时多原发癌6例,根治切除9例,姑息手术3例,未手术1例。结论:利用纤维结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本病的重要手段,并注意彻底切除癌灶及癌前病变。

  • 椎管哑铃形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作者:邓跃飞;钟志光;刘安民;林吉惠

    目的:提高椎管哑铃形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椎管哑铃形肿瘤患者临床表现与一般椎管内肿瘤表现相似,CT和MRI检查有助于确诊。采用后正中切口入路一期手术全切除肿瘤16例,联合椎旁或椎前入路二期手术全切除肿瘤3例。16例痊愈出院,3例好转,无一例死亡或发生周围组织器官损伤。结论:椎管哑铃形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MRI是确诊好的方法。根据具体的肿瘤位置、大小和性质来选择手术方式有利于提高疗效,大多数椎管哑铃形肿瘤可经后正中切口入路一期手术全切除。

    关键词: 脊髓肿瘤 诊断 手术
  • 可乐定硬膜外腔应用对下腹部手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黑子清;陈宇;陈秉学;黄文起;袁宝龙

    目的:通过观察可乐定硬膜外腔应用时下腹部手术中血浆皮质醇、β-内啡肽和血压的变化,了解可乐定硬膜外腔应用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下腹部手术患者45例,麻醉方法为硬膜外阻滞麻醉,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和0.15%丁卡因混合液。4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A组,硬膜外腔不应用可乐定;B组,硬膜外腔应用可乐定75μ g;C组,硬膜外腔应用可乐定150μ g。测定3组患者术前、术中60 min血浆皮质醇、β-内啡肽变化,并观测不同时点血压的变化。结果:(1)与术前值相比,3组患者皮质醇和β-内啡肽均下降,与A组相比,3组中B,C两组下降更明显,持续时间长,且呈量-效关系;(2)与术前基础值相比,B和C组患者术中血压均下降,C组血压降低幅度大。结论:硬膜外麻醉时硬膜外腔应用可乐定可减少血浆皮质醇、β-内啡肽分泌,降低血压,从而抑制术中应激反应。

  • 综合疗法治疗肛周尖锐湿疣42例报告

    作者:黄庆伟

      我院肛肠科门诊自1996年5月~2000年5月应用综合疗法治疗肛周尖锐湿疣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确诊肛周尖锐湿疣42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0例,病程10 d~1年,年龄小17岁,大72岁,均有不洁性交史,皮损数目从5~38个不等,均具有典型的外观表现,呈鸡冠状或菜花状,皮损以绿豆大小为主,另有2例皮损较大,赘生物成簇增生如小型鸡蛋大小。1.2 治疗方法 皮损较少,皮赘较小病例单纯采用局麻下电灼法,我科使用HE-I型多功能狐臭(美容)治疗仪,输出功率小于80 W。烧灼疣体直到疣体全部脱落或消失,深度达真皮层。较巨大型2例采用局麻下手术切除,残余较小皮赘使用电灼法处理;检查所有疣体消失后用0.1%新洁尔灭溶液消毒创面,干纱布包扎,术后当天给予肌注α-2a干扰素100万IU,连续7 d,每天1次,术后当晚使用中药煎汤坐浴肛门,共2周,第14天观察疗效。中药坐浴方组成为:板兰根30(单位g,下同),金银花30、苦参20、土茯苓15、虎杖20、苍术15、紫丹参30、赤芍15、地肤子15、川椒15,每剂中药加水2 000 ml煎汤取汁1 500 ml,先熏后坐浴肛门,每次15~20 min,每天1~2次。2 治疗结果  电灼治疗后42例患者均于2周之内全部治愈,治愈率达100%,3月后复查2例复发,复发率4.76%。3 讨论  尖锐湿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性传播性疾病,常因直接性接触或间接感染而发病,目前治疗肛周湿疣的方法很多,但单纯用中医或西医的某一种方法,疗效往往不理想,且复发率高[1]。本法采用电灼法或电灼加手术方法将肉眼见到的皮损破坏;术后使用α-2a干扰素100万IU肌注1周,可以抑制细胞内病毒的繁殖,并具有增强免疫调节的作用。中医学认为本病由湿热毒邪内蕴,精化传染,致湿热下注皮肤粘膜蕴久成毒而生。故本病用药多以清热解毒利湿药物为主,并辅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本病以局部病变为主,故外治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药坐浴方中苦参、银花、板兰根、虎杖清热解毒,有抗病毒作用,土茯苓、苍术、地肤子、川椒祛湿驱风止痒,紫丹参、赤芍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抗病毒,改善肛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免疫力的作用。

  • 放射性核素内放射法防治血管再狭窄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蒋宁一

      自从1974年Gruntzig等首次开发用于扩张治疗的球囊导管以来,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lplasty,PTA)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管或管腔闭塞/狭窄性病变的临床治疗,特别是在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的治疗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高达30%~50%,成为PTA发展的障碍。管腔内支架(endoluminal stent,ES)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PTA治疗的不足,但其再狭窄率仍达20%~30%。这严重影响了PTA和ES的效果,已成为国内外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治疗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1 血管再狭窄的原因  目前对再狭窄的成因已有许多研究报告,通常认为与纤维细胞性内膜过度增殖有关,主要成分是平滑肌细胞[1~3]。基础研究表明再狭窄是局部血管损伤后的一种修复反应;是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介导的局部血管重建和再塑;是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凋亡及细胞的基质分泌和堆积的结果;是一系列基因异常表达所引起的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4]。ES的应用损伤并刺激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由静止收缩态进入合成态,导致细胞转移、增殖分化并形成新内膜是再狭窄的主要病理机制,平滑肌细胞是再狭窄组织的主要成分[5]。也多有报道在再狭窄的新内膜中有凋亡的平滑肌细胞,提示细胞凋亡与新内膜形成有关,细胞凋亡参与再狭窄的发生和发展过程[4,6,7]。因此,有效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其凋亡是预防内膜过度增生致再狭窄的基础。2 放射治疗的现状  许多学者在防止再狭窄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包括基因治疗(直接转移基因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反义核酸技术)、药物治疗及新的介入治疗法(定向斑块旋切术、高速旋磨术、激光球囊成形术、射频成形术)等,但尚未取得满意效果。近年来有人报告放射治疗可以防止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许多学者在探索PTA及ES放射治疗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理论认为分裂中的细胞在G2/M期对电离辐射敏感,放射线可以抑制增生活跃的细胞分裂,通过减少分裂来限制增生过程,可以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8]。体内血管平滑肌细胞通常不呈现活跃的增生状态,在机械损伤或其它刺激下可诱发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及产生基质,在这种状态下,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升高,射线就可以通过杀死或抑制这些分裂合成旺盛的平滑肌细胞有选择地抑制新内膜形成及有效的预防再狭窄。目前用于放射治疗和预防再狭窄的研究方法大致包括三方面:(1)在ES治疗后采用动脉内后装治疗(intraarterial afterloading),即将192铱(192Ir)丝送入冠脉病变部位进行照射,达到一定剂量后退出导丝放射源。Wiedermann等[9]通过导管将192Ir置于靶血管,照射后发现再狭窄程度减轻63%~62.5%;Teirstein等[10]报道55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其中加192Ir管腔照射26例,空白对照29例,结果内照射组在平均小腔内直径、后期血管腔缩小值和管腔直径缩小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也有学者将90Sr/Y制成丝状放射源,用导丝送入照射,得到了与192Ir相同的效果[11]。(2)以ES作为载体,通过反应堆或回旋加速器处理,将放射性核素直接依附在ES上,成为放射性ES。将这种放射性ES通过PTA置入管腔内,在达到常规ES作用的同时产生辐射生物效应,双重作用的结果使之抑制内膜增生,防治再狭窄。Hehrlein等[12]于1993年在海德堡大学首先开展了放射性支架的实验,他们通过反应堆产生的含几种射线的支架对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观察,证实该方法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Laird[13],Carter[14]等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均认为放射性支架对防治血管再狭窄有效。用回旋加速器处理的不锈钢支架,经过高速粒子轰击而产生了一系列同位素。有55 Co,56Co,51Cr,52Mn,57Ni,及55Fe,释放β,γ,Χ射线,这种混合性放射性支架中以55Co释放的β射线起主要作用,另一种是采用32P放射源,将其包裹在金属内支架中置入血管内进行照射[15]。(3)经球囊导管直接将放射性核素送入狭窄部位进行照射。北京医科大学霍勇等[16]发表了32P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预防血管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结果认为内照射使血管内膜增生明显受抑制,其机制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改善血管重塑形成。

  •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王大明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占80%~90%,其它多为头痛、头晕和视、动眼、滑车、三叉、外展等颅神经被压迫受损症状。一般认为,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占人口的1%~2%,其中一半左右会破裂出血,而破裂出血的早期病死率约为30%~40%。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主要有载瘤动脉的闭塞和动脉瘤的囊内栓塞两类。对于梭形动脉瘤和巨大型、部分大型宽颈动脉瘤,如果侧支代偿良好或通过颅内外动脉搭桥建立良好的旁路代偿血流,可以闭塞载瘤动脉。一般半年后动脉瘤可逐渐皱缩吸收,其压迫症状减轻或消失。1971年Serbinenko发明了可脱性球囊,1975年Debrun又进行了改进,由此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逐步兴起。由于用球囊进行动脉瘤的囊内栓塞操作比较困难、相对危险和容易复发,目前球囊主要用于载瘤动脉的闭塞。1991年Guglielmi报道了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颅内动脉瘤。GDC的临床应用,使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产生了新的飞跃。综合国外多家大宗病例的报告,80%~90%的动脉瘤可一次栓塞治愈,10%~15%的动脉瘤需要再次栓塞,栓塞后的动脉瘤再次出血率在0.5%以下,栓塞的死亡率和永久残废率均在2%左右。栓塞结果不仅完全可与外科手术结果相媲美,而且还具有创伤微小和术后恢复很快的优势。  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上,主要有以下技术:(1)篮筐技术(basket technique):指在动脉瘤内放置第1,2个弹簧圈时,使其沿动脉瘤边缘盘旋形成一包含整个动脉瘤腔的篮筐,后续弹簧圈紧密地填塞于筐内,达到完全栓塞。(2)重塑技术(remodelling technique):对宽颈动脉瘤,可将一球囊导管放置于载瘤动脉内,球囊面对动脉瘤瘤颈,放置弹簧圈的微导管头端置于动脉瘤内,先用对比剂将瘤颈处的球囊充盈以挡住瘤颈,然后经微导管在动脉瘤内放置弹簧圈,如此反复栓塞动脉瘤。(3)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double micro-catheter technique or hand in hand technique):也常用于宽颈动脉瘤的栓塞。用2根微导管,经1根向动脉瘤内推送1个弹簧圈,先不解脱;经另1根推送另1个弹簧圈,2个弹簧圈相互缠绕使支撑更加稳定,此时解脱第1个弹簧圈;再放入第3个弹簧圈,然后解脱第2个弹簧圈,如此反复进行栓塞。(4)蚕食技术(piecemeal technique):对于不规则形的宽颈和长形动脉瘤,第1个弹簧圈应选其直径相当于动脉瘤的横径,当瘤顶填塞紧密后,利用弹簧圈的后几个袢突向瘤颈再形成筐网,随后再紧密填塞,如此直到瘤颈。临床实践表明,篮筐技术适用于大多数动脉瘤的栓塞,尤其在形态较规则的(如圆形或椭圆形)动脉瘤常能奏效。重塑技术和双微导管(连环)技术虽然巧妙,但两者均须载瘤动脉较粗和无严重血管痉挛。前者对于克服宽颈动脉瘤弹簧圈放置时容易脱出或不稳定,以及由于瘤颈处缺乏对弹簧圈的反作用力,使弹簧圈不易填塞紧密很有帮助;后者则无须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血流,并从容应付后续弹簧圈将前面弹簧圈顶出的可能,栓塞时弹簧圈比较稳定。蚕食技术是将动脉瘤“分块”栓塞,一个难点是选择合适直径和长度的弹簧圈,以达到既把动脉瘤先栓的部分填紧,又能留出足够的长度在后栓的部分形成新的篮筐。以上几种技术可以联合使用。

  • 伽玛刀在脑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梁军潮;王伟民;吴鸿勋;徐如祥

      伽玛刀是现代高科技在脑部手术应用的重要体现,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在治疗脑血管畸形(AVM)上应用较早,疗效较好,而且有其特别的优越性。本文概述了伽玛刀治疗技术的发展过程、伽玛刀治疗脑血管畸形的原理、方法、临床应用现状及新进展。1 伽玛刀概况  早在50年代初,瑞典的Karolinska大学Leksell教授首先提出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的概念,采用窄条辐射光束交叉集中照射颅内靶点,以求精确破坏脑内的正常或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目的。开始用于治疗功能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初的阶段主要是探索辐射源。1967年Leksell教授与多个学科的专家一起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伽玛刀,当时只有179个钴源。由于能精确定位照射,剂量高度集中,边缘剂量锐减,一次性毁损病灶或靶点,使治疗达到如同刀割样的效果,故称伽玛刀。1972年,第二代伽玛刀问世,设备进一步完善,精确度大幅度提高,并成功地用于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及颅内肿瘤病人。,从而使伽玛刀在世界各地得以广泛承认和临床应用。80年代后,随着放射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伽玛刀也不断改进和完善。由201个钴源组成的第三代伽玛刀产生,并由A型改进到B型、C型,剂量规划系统也由Kula系统发展到γ-Plan系统。靶点定位采用CT,MRI及DSA技术,C型伽玛刀剂量规划及伽玛刀治疗已完全程序化、自动化,并设有完整的数据库及验证系统,使治疗设计优化、疗效佳化。自去年底全球已有90余台伽玛刀分布各地,累计治疗不同颅内疾病病人达9万余例,病种20余种,其中近十年治疗的病例数量是前20年治疗总数的20倍。  伽玛刀手术过程分5个步骤:(1)安装立体定向头架;(2)用CT,MRI或DSA等进行定位;(3)剂量规划;(4)实施伽玛刀治疗;(5)术毕拆除头架。2 伽玛刀治疗脑血管畸形的机制[1~3]  利用立体定向的原理,将多个放射源集中于一点同时照射,可以使病变部位同时精确地接受大剂量的伽玛射线照射,受照射的畸形血管、血管巢的血管内皮细胞因射线作用而产生水肿、变性、坏死,使血管腔变窄,血流速度变慢,血栓形成。终血管内皮增生,管腔机化,经几年的潜伏期而完全治愈。

  •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栓塞治疗

    作者:段传志;李铁林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s)为颈内动脉与海绵窦相沟通,多由头部外伤颅底骨折引起,发生率在头部外伤中占1%~2.5%[1]。随着交通及工农业发展,外伤病人增多,检出技术及设备改善,CCFs发生有上升趋势。1 CCFs的治疗目的[2,3]  CCFs经历了一个从无法诊治到有效治疗的漫长过程。自从1972年Serbinenko应用可脱性球囊技术以来,在导管的制作、插管技术、脱离球囊的方法及填充球囊的物质均有较大的发展,除动脉途径外,还可经静脉途径,不需开刀,在X线监视下,可以准确地将球囊放在瘘口处,病人痛苦小,是目前治疗CCFs理想的方法。CCFs治疗的目的是:(1)消除颅内血管杂音;(2)使突眼回缩;(3)防止视力进一步下降;(4)纠正脑盗血,防止脑缺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可靠地封闭瘘口,同时保持颈内动脉的通畅。

  • 内窥镜技术治疗颅内疾病

    作者:林志俊;詹升全

      近十年来神经内窥镜的开发研制及应用都有迅速的发展,在德、美、日等发达国家,神经内窥镜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从诊断到治疗,手术从脑室、脑池内病变到脑实质内病灶,从治疗囊性病变发展到处理实质性病变。神经内窥镜技术随着设备的不断完善、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必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神经内窥镜手术方式分为三个主要类型:(1)单纯神经内窥镜手术,即用神经内窥镜独立完成手术操作;(2)内窥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即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辅助应用神经内窥镜,以观察显微镜直视下难以见到的部位;(3)内窥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即借助于内窥镜的照明和显示系统,应用常规显微外科器械来完成手术操作。下面根据内窥镜的不同手术方式分别叙述。1 单纯的神经内窥镜手术1.1 脑积水 脑积水的治疗是神经外科领域内应用内窥镜进行早、方法多的疾病。主要根据脑积水的不同类型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如导水管狭窄者采用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及导水管探通术;单侧孟氏孔闭塞者行透明隔造瘘术;交通性脑积水行脉络丛烧灼术;对于分隔脑积水则先将各分隔腔穿通,再行造瘘或脑室-腹腔分流术。多数作者取得半数以上的治愈率,其中效果好的是采用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治疗的导水管狭窄性脑积水,有效率达70%以上,部分显著者甚至达95%以上。而采用脉络丛烧灼术治疗的交通性脑积水,有效率在60%左右,主要适用于病情发展缓慢者,而对积水进展迅速者则效果不佳。其余不宜行内窥镜治疗或内窥镜手术不成功者,仍可行内窥镜引导下的脑室-腹腔分流术,以降低分流管堵塞的可能性。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内窥镜应作为脑积水尤其是儿童脑积水的首选治疗方法[1,2]。

  • 恶性组织细胞病误诊1例

    作者:熊智泉

      我们曾收治1例恶性组织细胞病(胃肠型)误诊为阑尾炎的患者,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  患者男,23岁。因间歇性发热伴全身乏力1月余,右下腹疼痛1 d入院。入院时体检:体温38.5℃,轻度营养不良,面色苍白,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肺检查无异常。腹平,肝脾触诊不满意,下腹部腹肌紧张,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腹部移动性浊音(-)。余未见异常。辅助检查:Hb 60 g/L;RBC 2.4×1012/L,WBC 8.4×109/L,N 0.82,L 0.18。尿常规化验(-)。B超提示少量腹水。入院后行急诊手术。术前诊断:局限性腹膜炎(化脓性阑尾炎?)。术中探查见腹膜腔少量淡黄色积液,阑尾正常,盲肠及升结肠起始段肠壁充血、水肿、增厚,相应的肠系膜水肿并见多个成人拇指末节大小肿大的淋巴结。术中诊断:回盲部恶性淋巴瘤。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顺利,历时4 h。术后30 h患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术后病理诊断:恶性组织细胞病(胃肠型)。2 讨论  医生对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认识不足是导致误诊的一个主要原因。1939年Scott和Robb Smith首先描述恶组,它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的组织细胞及其前质细胞异常增生、广泛浸润各组织器官的恶性疾病,预后极差[1]。其典型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身进行性衰竭。确诊需通过血象、骨髓象或淋巴结活检中找到大量异形组织细胞。由于临床表现上的复杂多样性,恶组误诊为结核、伤寒、再障、消化道出血及恶性淋巴瘤等疾病者时有报道[2]。据邹霓等[3]统计误诊率高达78.8%。而以胃肠病变为主的恶组(胃肠型)表现更不典型,可表现为高热、腹痛、腹泻、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和肠穿孔,极易误诊为肠结核,克隆氏病,溃疡性结肠炎和恶性淋巴瘤等外科疾病。  对病情缺乏全面分析是造成误诊的又一重要原因。对患者病史中出现的间歇性发热伴全身乏力及不能解释的贫血和右下腹局限性腹膜炎是否存在内在联系这一关键问题,也就是究竟是先发热还是先腹痛的外科基本问题未加以全面认真的分析。加之未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和做必要的辅助检查,考虑诊断时仅局限于常见病,误诊在所难免。

  • 微血管性心绞痛中医辨证施治的探讨

    作者:张敏州;李新梅;邹旭;陈伯钧;吴焕林;程康林

      微血管性心绞痛是指具有典型的劳累型心绞痛发作,心脏负荷试验阳性,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病证。其诊断应排除胸、肺、食管等病变所致的非心源性胸痛,并排除瓣膜病、心包疾病和心肌病等所致的心源性胸痛。Pupita提出其诊断标准为:(1)心绞痛症状;(2)运动试验阳性;(3)Holter检测有暂时性ST段压低[1]。目前亦有学者认为心绞痛发作时无ST-T改变也要考虑此症[2]。为了探讨微血管性心绞痛中医证型的特点及有关治疗效果,我们对近两年来我院诊断的20例患者作一临床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例患者均为我院心脏内科住院病人。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51.3岁。反复心前区闷痛或刺痛史2月~6年,多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而诱发,胸痛时间不等,长达2年,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合并高胆固醇血症2例。其中,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阳性11例,核素心肌动静态显像呈缺血性改变9例,均经多体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改变。20例中合并有消化系统疾病7例,其中慢性胃炎4例,十二指肠溃疡1例;弥漫性食道痉挛并轻度返流性食管炎1例;慢性胆囊炎并急性胰腺炎1例。1.2 辨证论治 20例患者中医诊断皆为“胸痹”。(1)辨证为“气虚血瘀”证16例,其表现主要为神疲乏力,心前区疼痛,动则加剧,伴少气懒言,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或涩或弦。治以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2)“气阴两虚”证1例,表现为消瘦,乏力,心前区闷痛,口干,纳差,舌淡,少苔,脉细。治以生脉散加减。(3)“气滞血瘀”证1例,表现为性情急躁,胸痛胀闷,每因恼怒加剧,声高气粗,夜眠多梦,舌质暗,边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治以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4)“痰瘀互结”证2例,表现为肥胖,面色青紫,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苔白厚,脉弦滑。治以半夏瓜蒌薤白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

  • 不典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1例

    作者:尹惠广;王广斌

      患者女,78岁,1周前进食时突发出现右侧肢体乏力而跌倒,头部着地,当时无昏迷及抽搐,送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报告为脑梗塞,给予活血化瘀等处理,右侧肢体活动障碍逐渐加重,反复呕吐,大小便失禁,语言含糊不清,有时答非所问,遂转送我院,以左侧脑梗塞收住神经内科治疗。入院时情况:神清,反应迟钝,偶有运动性失语,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低,左侧肢肌力5级,肌张力不高,右下肢Babinski征(+),左侧Babinski征(-)。入院第2天行头颅MRI检查发现两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左侧约75 ml,右侧约42 ml。转神经外科,行双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中引流出酱油样的液体,术后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消失,右侧肢体肌力恢复明显,术后复查头颅CT提示右侧硬膜下血肿明显减少,但左侧仍有血肿,量约20 ml。考虑患者年龄较大,本身存在一定的脑萎缩,术后脑膨起有一定困难,需要一些时间,目前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暂时不考虑再次手术。患者住院14 d出院,出院时已能下床活动,1个月后复查头颅CT提示血肿已吸收,脑膨起良好。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外伤常见的继发性损伤,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以小儿产伤引起常见,双侧血肿发生在老年人较少见,误诊率较高。误诊原因有:老年人由于本身存在老年性脑萎缩,颅腔容积的代偿空间极大,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到出现颅内高压时,病情往往较严重,不能提供可靠的病史;另外,慢性硬膜下血肿以等密度多见,双侧血肿时中线移位不明显,对于分辨率低的头颅CT,容易造成误诊。而正常颅内压脑积水、脑萎缩患者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所以,在临床上遇到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的患者,应注意该病的存在,尽早检查,明确诊断。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MRI比CT更具优势,对于可疑患者应做MRI检查。本例患者同时行两侧钻孔引流,效果良好。

  • 腹内疝1例误诊分析

    作者:马广福;张云霞;杨文静

      患者男,51岁。腹痛36 h就诊。患者饭后劳动时突感腹部剧痛,疼痛呈持续性,同时伴呕吐,吐物为胃内容物,休息后症状减轻。在村卫生室以“胃肠炎”输液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发病后患者无高热,尿量正常,大便通畅。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欠佳,轻度脱水貌,双肺呼吸音清晰,T 37.8℃,P 93次/min,R 24次/min,BP 11.5/7 kPa,心律整,腹部平坦,全腹压痛反跳痛,以上腹部为重,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肝浊音界无明显缩小,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弱。辅助检查:Hb 110 g/L,WBC 16.8×108/L,N 0.87,L 0.13。腹部透视,右膈下有少量游离气体。腹腔穿刺抽出较浑浊淡黄色液体,穿刺液化验检查白细胞(+++)。以消化道穿孔立即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充满粪臭味的淡黄色液体,吸出液体约3 500 ml,探查见升结肠中部近系膜侧有1.5 cm×1.5 cm大憩室,其顶部穿孔,内有粪便溢出。将憩室局部切除,切口对合缝合。见十二脂肠左侧Landzert隐窝形成一长约4.0 cm裂孔,近端空肠以多个肠袢经裂孔疝入,将肠管复位后修补裂孔。探查腹腔内其余各脏器均无异常,以生理盐水冲洗腹腔逐层关腹,术后防感染、防休克治疗,住院8 d后拆线,痊愈出院。  讨论 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腹腔内含有一些腹膜的隐窝或裂孔形成,如十二指肠Landzert隐窝、回结肠隐窝、回盲肠隐窝、食管裂孔、Winslow孔等。在有些发育缺陷的情况下,如肠旋转异常,还可能有异常的隐窝或裂孔形成。这些隐窝大小不同、深浅不同,如较大较深则可能为内疝形成创造条件。腹内疝根据腹膜隐窝好发部位有十二指肠裂孔疝,盲肠旁疝,乙状结肠疝。通过裂孔形成的疝有食管裂孔疝,Winslow孔疝。  十二指肠旁疝在腹膜隐窝中为常见,约半数以上为十二指肠旁疝。旁疝可发生在左侧或右侧,左侧6倍于右侧。左侧十二指肠旁疝是指肠管进入十二指肠升部左侧Landzert隐窝而形成,疝囊后方有腰大肌、左肾和输尿管,疝囊前方近疝囊颈部有肠系膜下静脉,如肠管进入右侧WaLdeyer隐窝(空肠系膜起始部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后方)即形成右侧十二指肠旁疝,疝囊前方有升结肠系膜,近疝囊颈部有肠系膜上动脉。

  • 微侵袭神经外科回顾及新世纪寄语

    作者:李铁林

      回首二十世纪,神经外科的发展是何等艰辛,又是何等精彩!这一曾经令人望之却步、望之生叹的高难度学科,取得了何等巨大的进步!二十世纪的科技重大成果几乎都使神经外科受益,影像学进步的几个里程碑:CT,MR,DSA……哪一种不首先泽及神经外科?显微镜光学设备系统、立体定向技术、超声技术、激光技术、介入导管技术及栓塞材料的进步,显微手术导航系统、放射医学和计算机科学……都为神经外科安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在二十世纪后三十年,高新科技把神经外科推到了医学科学的峰巅,这一时期神经外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微侵袭神经外科学的出现和发展。  我是一个普通的神经外科医生,近年来在脑血管病及血管内神经外科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虽然称是参与了微侵袭神经外科学的发展,但亦没资格来总论这一新的学科,平心而言,我也没有能力完整概括这一新学科,这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实用医学杂志》组织了一批这方面的稿件,应该说是一桩很有价值的好事,嘱我写段“引言”,我觉得义不容辞,没有理由推辞,故勉为其难,尽力完成,姑且是为新世纪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发展添砖加瓦吧!  微侵袭神经外科学(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这一名词早主要是指神经内窥镜技术(neuroendoscopy),由Bauer及Hellwig于1992年提出。发展至今天,一般认为这一新兴学科包括:立体定向神经外科(stereotactic neurosurgery)、放射神经外科(radioneurosurgery)、血管内神经外科(endovascular neurosurgery)和内窥镜神经外科。有的学者尚把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归入微侵袭神经外科学之中。

  • 儿童结核病52例误诊分析

    作者:王宝水

      由于儿童结核病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较为困难,常常导致漏诊和误诊。本文对1995年1月~2000年6月间,因误诊后转来本院住院治疗的各类肺结核5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5年1月~2000年6月间,经本院收治明确诊断为各型肺结核52例,其中男31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1∶0.68。年龄3个月~3岁6例,~7岁8例,~11岁13例,~14岁25例。1.2 误诊情况及确诊时间 误诊上呼吸道感染28例;肺炎18例;误诊其他疾病6例;确诊时间短为20 d,长为2年,其中1月内确诊为25例;3个月内确诊10例,1年内确诊14例;2年内确诊为3例。1.3 临床表现 咳嗽39例;咳痰28例;气促28例;发热27例:消瘦7例;盗汗12例;咯血3例。1.4 结核病分类 结核病分类根据1998年标准[1],肺结核类型合并肺外结核。详见表1。其中11~14周岁组,Ⅲ型肺结核出现空洞4例;肺外结核包括骨结核3例,颈淋巴结结核7例,结核性胸膜炎2例,结核性脑膜炎2例,肠系膜淋巴结结核1例。1.5 卡介苗接种、接触史、结素试验情况 有明确卡介苗接种史45例,结核病密切接触史11例;结素试验阳性37例。1.6 X线胸片及实验室检查 表现为原发综合征及肺门淋巴结肿大18例,表现为粟粒性分布,大小密度均匀一致12例;表现为班片状、云絮状阴影,边缘不清22例;痰菌阳性14例。

  • 反复腹痛、发热、右下腹包块

    作者:戚维波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68岁,因右下腹痛伴畏寒,发热48 h余第1次入院,无大便性状改变。查体:体温37.8℃,腹部平坦,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局部轻度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血常规:白细胞13.6×109/L,中性粒细胞0.832。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阑尾穿孔可能。B超未见阑尾周围脓肿形成,急诊手术。术中见右髂窝内肠管炎症水肿,粘连严重,形成包块,分离肠管间粘连有约30 ml脓液流出,未找到阑尾。考虑阑尾穿孔已形成脓肿,行脓肿引流术。术后腹痛缓解,抗生素治疗7 d体温恢复正常,切口甲级愈合出院。14 d后再次因右下腹痛,畏寒,发热入院。右下腹原切口下可触及5 cm×5 cm大小包块,质地中等,不能推动,有触痛。再次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予以丁胺卡那霉素、甲硝唑治疗后腹痛缓解,体温降至正常,但右下腹包块未明显缩小。遂行结肠镜检查,提示距肛门120 cm见乙状结肠新生物,病理活检结果为中分化管状腺癌。就该患者的诊断及下一步手术方案进行讨论。2 临床讨论  主治医师:该患者乙状结肠癌的诊断可以确立,问题是右下腹包块的性质难以确定,从两次起病的过程看是典型的急性炎症表现,抗生素治疗有效,故还是考虑合并阑尾穿孔可能性大。目前的右下腹包块为炎性包块。结合第1次手术所见可以预料回盲部的粘连一定非常严重,且目前肠管肯定还有炎症水肿,所以手术时右下腹的包块较难处理,在作乙状结肠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同时可能还须作回盲部的切除,才能彻底去除腹腔内的感染灶。以避免脓肿反复发作,影响结肠吻合口的愈合。  副主任医师:虽然该患者两次入院都有典型的急性炎症表现,但第1次手术并未找到阑尾,仅发现有脓腔存在。所以阑尾穿孔的诊断并未得到完全确认。一般来说,如果是炎性包块,随着抗生素的治疗应该明显缩小。而该患者为何炎症的其它表现明显好转而包块未见缩小?所以不排除盲肠癌的可能。可惜结肠镜检查时在发现乙状结肠肿瘤后未再进一步检查横结肠及升结肠,以致于未能明确全结肠的情况。事实上结肠的双发癌是存在的。剖腹探查后如果确认是这种情况,手术方式可能就须选择全结肠切除。

实用医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