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志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linical Medicine 생물의학공정여림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天津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 影响因子: 0.46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7090
  • 国内刊号: 12-132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14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杜智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清肿瘤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作者:达万明

    标准的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于需代替治疗的造血与免疫系统的非恶性疾病,应当是合理或足够的;然而,对于恶性血液病患者,清除患者骨髓造血组织,成功重建异体正常造血与免疫系统,并不一定能完全治愈恶性血液病,因为白血病(干)细胞并非只限骨髓中存在,它可浸润骨髓之外的其他任何组织.临床实践证实,allo-HSCT后仍然有30%左右的患者疾病复发,特别是具有高危因素或难治复发患者复发率可高达40%~70%以上.这些复发的白血病细胞几乎全系源自患者移植前本身的白血病细胞,其中半数患者以髓外部位复发开始,有证据提示,清髓性移植并没有完全杀灭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特别是那些对化放疗不敏感或栖居在髓外“庇护所”中的白血病干细胞,终导致疾病复发.因此笔者提出并建立了一个清肿瘤性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TAHSCT)的概念,在临床上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内容贯穿于移植技术全讨程的各个环节,但主要为应用个体化清肿瘤性预处理方案和加强移植后免疫治疗.

  • 三维血管造影数据的分割

    作者:李洪亮;吴桂良;刘颖;鲁智强;周寿军

    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X射线血管造影(XR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已经成为目前大多数医院主要采用的诊断成像设备,已能获取更大的图像尺寸、容积和更高空间、时间分辨率,这迫切需要血管疾病的自动化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对于一定尺寸和复杂度的血管造影获取物(数据),分割是对数据集进行可视化、诊断和血管病理学量化的关键,并且依然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文章主要①针对CTA和MRA,从血管图像的获取、预处理、血管提取三个方面对当前血管分割技术进行总结和比较;②对临床血管病理和特异性问题进行概括.综合比较各种血管分割技术,并从血管病理辅助角度讨论冠状动脉分割问题;集中讨论和强调了血管成像、分析方法、解决目标方面发展的趋势和主流.目的在于概括该领域的现状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 立体定向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的开发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刘博;于新;周付根

    目的 设计一套适用于立体定向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治疗手术的计划系统.方法 采用线性布源原则,设计结合立体定向手术方式的粒子植入治疗计划设计模块;采用基于图形处理单元的粒子剂量快速计算方法,进行放射剂量场的实时计算和更新;研究术前MRI图像和术后CT图像的自动配准和融合方法,实现术后剂量的定量验证,并提出一种基于体积重合率的剂量比较方法.结果 实现了一套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的神经外科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软件.经临床试用,完全满足临床需求.结论 该系统能够有效地辅助医生进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的术前治疗计划设计、优化和术后的放射剂量验证,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 视频探视系统在医院应用中的体会——以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为例

    作者:张森

    心脏病重症监护病房(coronary care unit,CCU)是一个独立的重症监护单元,对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可进行严密地监护和有效治疗.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1].CCU内严禁陪伴及探视,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其家属都只能在监护室外通过医生介绍来了解.CCU封闭式治疗给家属探视患者带来障碍.在患者治疗期间,家属的关怀和安慰对患者康复极其有益.因此,CCU视频探视系统应运而生.

  • 蛋白激酶CK2α在人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玉;唐海珍;毕芳芳;杨清;张淑兰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K2α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36例人子宫内膜腺癌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其患者年龄44~67岁,中位年龄57.5岁.子宫内膜腺癌按2000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Ⅰ期19例(其中肌层浸润≤1/2为11例,>1/2为8例),Ⅱ期9例,Ⅲ、Ⅳ期8例.组织学分级按2000年FIGO子宫内膜腺癌3级分类法:Ⅰ级1 1例,Ⅱ级15例,Ⅲ级10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组织标本和其癌旁正常组织中CK2α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CK2α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结果 CK2α mRNA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而CK2α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亦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但CK2α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程度无关.结论 CK2α表达或活性增加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密切相关,CK2α可能是治疗子宫内膜腺癌的潜在分子靶点.

  • 10个肺癌相关基因多重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娄加陶;薛剑;吴传勇;葛歆悦;吴京;姚见儿

    目的 建立10个肺癌相关基因的多重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并运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方法 选取19例肺癌患者病灶组织标本,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7.3岁.1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组织标本为男性,年龄52岁.通过质粒构建及甲基化转移酶和亚硫酸盐修饰制备10个基因的甲基化和非甲基化标准品.通过选择甲基化特异性引物来识别甲基化模板,挑选10对甲基化特异性引物并平均分成2组,经佳聚合酶及佳退火温度的选择,建立多重甲基化特异性PCR体系,并应用于19例肺癌组织的检测,计算10个基因的甲基化率.结果 在成功构建10个基因的甲基化和非甲基化标准品的基础上,建立了它们的多重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方法.临床标本检测结果显示10个肺癌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率分别为p16LNk4A92%,H-cadherin 89%,E-cadherin和DAPK 76 %,TIMP-3 63 %,RARβ 50%,MGMT 39%,RASSF1A 21%,GSTP1 11%,hMLH1 0%.2次实验结果重复性较好.结论 这种分2组多重甲基化特异性PCR的方法能一次性检测10个基因甲基化状态,可以应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

  • 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心功能的超声研究

    作者:李江涛;李玲玲;高晓丽

    目的 运用超声应变率显像(SRI)技术测定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左心室侧壁的位移,以此评价患儿心功能受损情况,及早为临床提供治疗信息.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40例HIE新生患儿,按临床轻、中度分级各20例,胎龄37.8~40.9周,平均胎龄39.5周;体质量2.83~3.89 kg,平均体质量3.34 kg.并选取20例正常出生足月儿做对照组,胎龄38.2~41.1周,平均胎龄40.1周;体质量2.92~3.68 kg,平均体质量3.26 kg.分别采集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和阻力指数(RI);标准四腔心切面,应用应变率技术测量左心室侧壁基底段及中间段的收缩期应变率(SSR)、舒张早期应变率(ESR)、舒张晚期应变率(ASR);二、三尖瓣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所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轻度和中度HIE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MCA血流的Vs和Vd均减低(P< 0.01),RI均增加(P<0.05);中度HIE组LVEF较正常新生儿LVEF低,轻度者无明显变化,但两组患儿的左心室壁基底段、中间段位点的收缩期位移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应变率技术可无创、敏感、准确地评价HIE患儿的心功能变化,为临床提供治疗信息.

  • 乳腺典型髓样癌与非典型髓样癌的超声诊断分析

    作者:张秀娟;林礼务;陈志奎;薛恩生;何以敉;俞丽云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髓样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56例乳腺髓样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 ~ 87岁,平均年龄50.92岁;其中典型髓样癌35例,非典型髓样癌21例.患者手术前行乳腺超声检查,先用灰阶超声观察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有无钙化、后方回声增强或衰减,再启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肿块的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分析肿块血流阻力指数(RI),后检查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结果 乳腺髓样癌发生于左侧乳腺者占57.14%,高于右侧乳腺的42.8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髓样癌大径平均值为2.39 cm,略小于非典型髓样癌的2.52 cm(P> 0.05).与非典型髓样癌比较,典型髓样癌形态较规则、边界较清楚、内部回声较均匀,多伴后方回声增强,钙化较少见.乳腺髓样癌血液供应多较丰富,该组32例典型髓样癌、18例非典型髓样癌进行了CDFI检查,血流Ⅱ/Ⅲ级者分别占65.63%、61.11%(P> 0.05),其中20例进行了多普勒频谱分析,RI> 0.70.结论 典型髓样癌与非典型髓样癌在肿块的边界、回声均匀与否,有无钙化及后方回声增强等超声表现明显不同,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多普勒测定孕妇左心室舒张功能与年龄、心率及胎龄变化的关系

    作者:吉志坚;施晓燕;陈文凤;周维红;殷晓慧;李骥;郭江宏

    目的 运用多普勒及组织多普勒技术测定正常孕妇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探讨孕妇年龄、胎龄、心率与心功能的关系,为孕产妇早期心功能判断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产前检查704例孕妇,年龄19~41岁,平均年龄26.43岁.对所有孕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检测各项数据,然后分别测定二尖瓣血流频谱及二尖瓣环部组织多普勒频谱.分析孕妇不同年龄、心率及胎龄与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关系.结果 出现血流多普勒异常43例(6.1%),组织多普勒异常152例(21.6%).随年龄增长、胎龄增长及心率增快,组织多普勒和血流多普勒异常也增多,并且组织多普勒改变比血流多普勒更加明显.结论 孕妇怀孕的生理过程相当于心脏功能的负荷试验,使正常衰老过程或病理状态下才出现的舒张功能改变提早出现.并且与孕妇的年龄、胎龄、心率增加有关,这种负荷试验出现的心脏舒张功能异常改变,对孕妇分娩时心功能估计及产后心脏情况评价有积极意义.

  • 超声造影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宋丹绯;李俊来;张艳;苏莉;唐杰

    目的 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选取85个结节),其中男性29例,女性56例;年龄21 ~ 78岁,平均年龄42.5岁.采用声诺维(SonoVue)行超声造影检查,造影过程中观察结节的增强特点,比较增强模式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85个结节中良性52个,恶性33个.结节超声造影表现为5种增强模式(弥漫性),即无增强、斑点样增强、均匀低增强、均匀高增强、均匀等增强.37个结节性甲状腺肿中,16个为均匀低增强,1 1个为均匀等增强,3个为均匀高增强,5个为环状增强,2个为斑点样增强中不均匀增强.9个腺瘤中6个为均匀高增强,2个为均匀低增强,1个为均匀等增强.26个甲状腺乳头状癌中15个不均匀增强,8个均匀低增强,1个均匀等增强,2个均匀高增强.6个滤泡性腺癌,4个为不均匀增强,均匀低增强和等增强各1个.不均匀增强特征对甲状腺恶性结节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57.5%、94.0%和79.5%.环状增强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有较高的诊断特异度,而均匀高增强对甲状腺腺瘤有较高的诊断特异度.结论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超声造影特征存在差异,不均匀增强对甲状腺恶性结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常规头部CT螺旋扫描与轴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对照

    作者:傅强;刘晓菲;于虹;徐克

    目的 通过头部CT螺旋扫描和轴扫描两种不同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对照,探讨常规头部CT采用螺旋扫描模式取代轴扫描模式的可行性.方法 40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8 ~ 74岁,平均年龄46岁.分别接受头部CT螺旋扫描和轴扫描两种不同模式扫描,轴扫描参数:140 kV、170 mA用于颅底部;120 kV、150 mA用于颅脑部,每周2s.螺旋扫描参数:120 kV,150 mA,每周0.6 s.扫描剂量直接取自设备剂量指示值(CTDI和DLP).影像质量分别由2位专家采用双盲法,对头部CT的颅底、脑灰-白质层面及全部影像逐层进行CT值测量评估.结果 常规头部CT螺旋扫描模式较轴扫描模式可有效去除颅底部伪影,并能减少扫描时间和扫描剂量(轴扫描模式与螺旋扫描模式对比,CTDI 55.43 mGy/37.80 mGy;DLP 662.10 mGy· cm/498.28 mGy· cm;扫描时间12.0 s/7.2 s)(P< 0.001).结论 常规头部CT螺旋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完全可与轴扫描模式相媲美,并可取代轴扫描模式.同时常规头部CT螺旋扫描模式还具有可减少扫描时间和辐射剂量,并可进行影像的二维和三维后处理,有利于提高微小病灶正确诊断率的优越性.

  • 156例DR全脊柱拼接摄影照片质量分析

    作者:王振毅

    目的 通过对近期156份数字化射线摄影(DR)所做全脊柱照片质量分析,讨论影响照片质量的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开展DR全脊柱摄影以来的156例患者照片,其中男性45例,女性111例;年龄9~75岁,平均年龄42岁.按照包括的部位、图像清晰度、全片密度有无差异、拼接线是否明显、全片各部位是否失真来评价照片质量.结果 全部照片中,有1例头颈部与其他部位比例失调,3例全片密度差别太大,2例因拼接点上下影像变形失真而使拼接线明显,不影响诊断,4例拼接点选择错误影像失真,4例因呼吸运动导致拼接错位.结论 影响DR全脊柱拼接成像片的原因很多,但合格的照片质量要优于计算机X射线摄影片,完全能满足诊断要求.

  • 16层CT多平面重建与容积再现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评价

    作者:王利伟;殷信道;顾建平;冯敏;吴前芝

    目的 探讨16层CT多平面重建(MPR)与容积再现技术(VR)对主动脉夹层(AD)诊断的价值.方法 经手术或DSA证实的AD患者43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7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2.8岁.分析其16层CT征象,原始采集层厚为0.75 mm,间隔0.75 mm.MPR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平行于主动脉弓的斜位,应用VR软件重建出立体三维图像.结果 43例患者中包括DeBakey Ⅰ型13例,Ⅱ型2例,Ⅲ型28例(Ⅲa型11例,Ⅲb型17例).Stanford分型法:A型15例,B型28例.MPR能直观显示夹层的整体形态、分支血管的走行及钙化,对夹层真假腔、内膜片和内膜初始破口的显示率高.VR立体感强,能清晰显示病变的全程及与分支血管的空间关系.结论 充分应用16层CT的MPR和VR技术可以及早为AD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该技术应作为临床可疑患者的优选检查方法.

  • 结肠癌根治术后10年肝转移1例

    作者:舒桂明;陈惠明;赵继革;刘真;李继军;张传山;王毅军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5岁.1998年3月5日主因腹痛、腹泻、便血3年入院.有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史.体检:除外右下腹部麦氏点手术切口,无病理体征.X射线钡灌肠造影:降结肠近端肠腔轻度狭窄,不能充盈,肠管形态消失,肠壁增厚,黏膜乱,呈颗粒样改变,病变远端相邻肠管轻度呈锯齿样收缩,但可复原,结肠脾曲长而扭曲,无明显异常发现,升结肠、横结肠未见异常;考虑降结肠近端占位性病变.结肠镜检查:距离肛门81 cm肠腔内见3 cm×4 cm×5 cm不规则新生肿物,表面凸凹不平,呈橘红色,无糜烂出血,腔内黏膜下静脉血管曲张明显,深蓝色,呈蚯蚓状扭曲,肿物堵塞肠腔:考虑结肠肿瘤(脾曲靠近横结肠端).病理组织检查:绒毛状腺瘤伴上皮不典型增生Ⅱ~Ⅲ级,诊断结肠绒毛状腺瘤恶变.B超检查:肝胆胰脾未见异常.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7 ng/mL.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EA、Cerb阳性,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糖原抗原(CA125)、Ki67、p63阴性.手术治疗:行根治性左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乙状结肠吻合术.术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术后服用喃氟啶,接受1次5-FU(0.75 9)和羟基喜树碱(10mg)静脉化学治疗.

  • 后路USS联合椎体间颗粒状植骨融合术治疗第5腰椎体滑脱

    作者:梁建斌;马璋辉;冯良恩;姚富华;黄国财

    成人第5腰椎体(L5)滑脱患者,多为峡部裂型及退变性滑脱,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者目前多主张采用手术治疗.自2005年1月~ 2010年8月笔者对32例L5滑脱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L5~第1骶椎体(S1)脊柱通用固定系统(universal spine system,USS)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自体碎骨椎间植骨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的手术方法治疗,经过随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半永久性双腔导管血栓预防的相关护理探究

    作者:杨萍;张云霞;王丽敏;郭福燕;赵伟

    目的 观察尿激酶两种不同的应用方法针对血液透析用半永久性双腔导管尖部血栓及纤维蛋白鞘的预防及治疗方法的效果观察.方法 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0年1月~12月行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置管血液透析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45 ~ 82岁,平均年龄56岁.随机分为2组.共行血液透析2210例次.观察组采用100 kU尿激酶加入100 mL 0.9% NaCl溶液缓慢滴注,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比较透析前导管抽吸不畅事件及透析过程中护理干预情况.结果 观察组透析前导管抽吸不畅事件[28例次(2.5%)]及透析过程中护理干预的次数[51例次(4.5%)]明显少于对照组[110例次(10.2%),221例次(20.5%)],观察组在透析过程中血流量[(241.6±55.2) mL/min]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208.0±52.7) mL/min].结论 尿激酶预防滴注法对于半永久性双腔导管尖部血栓及纤维蛋白鞘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法.

  • 髂主动脉血栓后与正常髂主动脉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作者:杨金有;刘静;俞航;郭金明;洪洋

    目的 简化基于临床采集的增强CT图像数据进行人体腹主动脉及髂动脉真实三维解剖结构的过程,提高计算流体力学(CFD)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并对比分析正常髂动脉和髂动脉血栓后血管内血流情况,为阐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患者A为40岁男性,腹主动脉及髂动脉正常;患者B为60岁女性,腹主动脉正常,但左髂主动脉部分血栓及左髂内动脉血栓.CT图像为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标准(DICOM)格式,层间距为0.5 mm,每片图像的平面分辨率为512×512,像素大小为0.5 mm.应用医学后处理软件对通过临床采集的增强CT二维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构,然后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转换成可用于数值计算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模型并直接进行CFD模拟计算.结果 通过计算可得到A、B研究对象在心动周期内不同时刻的血流动力学参数.B研究对象左和右髂动脉感兴趣区域的平均壁面切应力(0.576 6±0.009 0,3.260 2±0.032 0)明显区别于A研究对象左和右髂动脉感兴趣区域的平均壁面切应力(1.269 8±0.008 0,1.393 2±0.011 0).结论 通过CFD模拟方法的改进,得到更加接近生理解剖特征的血栓后不规则血管三维立体模型,并通过对比A、B研究对象的计算结果,分析了复杂的血流情况如低流速、低壁面切应力等现象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机制存在一定的关系.

  • 基于数学形态学膨胀和腐蚀的医学磁共振图像的边缘检测

    作者:刘亚洁

    目的 对腰椎磁共振图像进行椎间盘的边缘检测.方法 数学形态学的基本运算是膨胀和腐蚀.通过对形态学运算的加权组合,可以构造出边缘检测的方法.分别对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发现它们各有特点.可以看出数学形态学具有很好的医学图像的边缘检测能力,可以获得图像连续的边缘,为后续的图像分割及目标识别等研究奠定了基础.结论 为终实现椎间盘的虚拟仿真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解剖结构的测量及术后评估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 不同强度永磁磁场对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影响研究

    作者:王蕴华;肖松山;王益民;孟庆楠;张皓楠

    目的 以磁源空间磁场定量计算为依据,研究正常培养条件下与缺氧培养条件下不同强度永磁磁场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用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以5×104/mL密度每孔 100 μL种于96孔板.磁源N面中心实测磁感应强度分别为3.4、5.6、13.8、27.8、52.6、107.0、178.9、292.2 mT的8组磁源,前6组(钐钴合金)尺寸分别为Φ8.0 mm×2.0 mm,后两组(钕铁硼)尺寸分别为Φ8.0 mm×1.5 mm 、Φ8.0 mm× 2.5 mm,均轴向充磁,即为A、B、C、D、E、F、G、H组.将8组磁场分别作用于正常培养条件下与缺氧培养条件下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并设对照组(加磁组与非加磁组),3 d后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培养条件下8组不同强度的加磁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MTT数值与非加磁组的对照组相比较均有升高,正常培养中磁场强度为B、C、D、E、F、G、H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活性值越高;缺氧培养中磁场强度为G、H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中选取的永磁磁场对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有增殖和降低损伤的作用.

  • 基于MRI和CT图像配准的颅内电极定位方法

    作者:李丹妮;董硕;柳渊;严汉民

    目的 应用多模医学图像配准,在颅内电极埋置术后对颅内电极进行精确定位.方法 通过对颅内电极埋置前的头颅MRI图像和埋置后头颅CT图像进行配准,利用医学影像配准与分割工具包(ITK),将颅内电极位置准确地定位在MRI图像上,以建立电极位置与大脑解剖结构的联系.结果 经过对10组断层图像进行配准定位,差值图像显示匹配程度较好,专家目测融合效果较为精确.在普通PC机上,以笔者所采用的数据为例,设定优化器初始步长为1,松弛因子为0.6,小步长为0.000 2,大迭代次数为100,整个电极定位的操作过程时间不超过1 min.结论 多模医学图像配准对颅内电极定位较为准确,为医生提供了更加直观和完善的信息.

  • 医用负压封闭引流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作者:李瑞欣;王强;封严;郭勇;侍才洪;关静;武继民;张西正

    目的 通过聚氨酯发泡制备出能应用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聚氨酯敷料.方法 通过正交实验设计聚氨酯泡沫一步法发泡工艺,并对制备的聚氨酯泡沫进行物理机械性能测试和表面形态观察,从中选取出一组综合性能佳的聚氨酯泡沫配方,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对优化配方制备的聚氨酯泡沫进行细胞毒性和溶血实验生物学评价.结果 制备的聚氨酯泡沫的表观密度为20~35 kg/m3,拉伸强度为16~21 N.细胞体外毒性测试所得细胞相对增殖率为90.1%,符合国家细胞毒性安全标准.聚氨酯泡沫溶血率为2.53%,低于5%的国家标准.一步法发泡所制备的聚氨酯泡沫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结论 聚氨酯泡沫作为医用负压引流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还需对负压引流效果及其他生物相容性进行进一步的测试.

  • T波电交替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媛;陈元禄

    目的 探讨时域法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105例AMI患者(AMI组),其中男性77例,女性28例;年龄32 ~ 84岁,平均年龄62岁.38例冠状动脉正常者(对照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9岁.分析2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依据住院期间有无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将105例AMI患者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34例)和非恶性心律失常组(71例).结果 AMI组MTWA高于对照组(P<0.05).AMI患者中恶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心律失常组MTWA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以MTWA≥25 μV为截点,预测A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00%、80.28%、54.84%、77.03%.结论 时域法测量MTWA对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可用于AMI患者的危险分层.

  • 腹腔镜胆道探查在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曾新桃;杨培;罗华;张伟

    目的 探讨上腹部手术后腹腔镜胆道探查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有上腹部手术史行腹腔镜胆道探查的16例患者(甲组),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52~84岁,平均年龄654岁.3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结石直径大于1.5 cm患者10例,结石>2枚者7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5例.同期无上腹部手术史行腹腔镜胆道探查243例(乙组),其中男性115例,女性128例;年龄30 ~ 81岁,平均年龄56.8岁.甲、乙两组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LCBDE)、胆总管一期缝合术;LCBDE取石T管引流术(LCTD).结果 甲组手术时间为55 ~ 235 min,平均手术时间128.1 min;术中出血量20 ~ 300 mL,平均出血量130.6mL;2例中转开腹.乙组手术时间45 ~ 190 min,平均手术时间105.2 min;术中出血量15 ~ 120 mL,平均出血量45.2 mL;1例中转开腹.两组术中均无胆道损伤、胃肠道损伤、大出血、气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胆道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道探查,由操作熟练的腹腔镜医师进行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 改良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老年人中的应用

    作者:刘海燕;徐锋;闫增强

    目的 探讨改良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用于老年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90例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41例;年龄30 ~ 85岁,平均年龄63岁.随机分为A组(≥65岁)、B组(≥65岁)及C组(<65岁).A组予2%利多卡因氧气加压雾化吸人;B、C组予阿托品及2%利多卡因氧气加压雾化吸人,术前30 min缓慢静脉注射曲马多50~100 mg及地西泮0.1 mg/kg(5~ 10mg),3组术中予以利多卡因间断气管内滴入.观察检查前、中、后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变化,询问术中、术后咽部不适、喉痉挛、咳嗽、胸部不适、头晕、乏力、不良回忆等不良反应及愿意接受再次检查、遗忘度、满意度等问题.结果 A组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均明显升高,呼吸增快,氧饱和度减低,与检查前、后及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镜检中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有所升高,氧饱和度略减低,较检查前、后及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声门时同检查前的心率变化B组较C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不良反应多,术后满意度低,大都表示不能接受下次操作,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术后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用于老年人效果满意,是安全、可行的.

  • 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处理食管黏膜病变疗效评价

    作者:杜萍;丁黎葭;马丽黎;陈世耀;练晶晶;邱枫;吴永梅;毛於安;姚礼庆

    目的 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处理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分别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35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0岁.对患者行内镜下治疗,观察术中出血、穿孔L及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情况,统计病灶完整大块切除率与组织学完全切除率,通过随访评价复发或转移情况,对内镜治疗短期效果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完成ESD操作28例,7例(20.0%)改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切除,手术耗时20 ~ 125 min,平均耗时65 min.颈部气肿1例,术中穿孔2例(5.7%),术中少量出血8例(22.9%),术后延迟性出血1例.组织学治愈26例(74.3%).除2例手术治疗外,32例完成随访,1例(3.3%)失访.随访4 ~ 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随访中,3例复发,复发率9.4 %(3/32),3例发生术后食管狭窄包括1例复发病例.结论 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1998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