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志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linical Medicine 생물의학공정여림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天津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 影响因子: 0.46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7090
  • 国内刊号: 12-132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14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杜智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自适应滤波的胎儿心电信号提取

    作者:石岩岩;苟正品;张榆锋;张燕;陈秋英

    目的 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自适应滤波的胎儿心电信号提取法.方法 首先利用经验模态分解算法对孕妇腹部信号进行分解得到一组内模函数(IMF),然后将这组IMF作为自适应滤波器的主输入信号,并将孕妇胸部信号作为参考输入信号.通过学习算法自适应组合IMF,滤除母体心电信号成分,从而提取胎儿心电信号.结果 与结论基于仿真和临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的胎儿心电信号误差小,性能优于传统的小均方和归一化小均方自适应滤波算法.

  • 磁力驱动轴流血泵溶血实验和动物实验

    作者:吴广辉;蔺嫦燕;侯晓彤;张锡文;朱来来;李冰一;王景

    目的 对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的磁力外驱动轴流式心室辅助血泵的血液相容性能进行测试.方法 利用特制血袋作为模拟循环管道,羊血作为循环介质,采用标准溶血指数衡量体外溶血实验性能.通过3只山羊12h在体实验衡量其在体适应性.结果 实验测得轴流血泵体外实验标准溶血指数(NIH)为(0.158±0.043)mg/L.3例实验动物12h在体辅助无机械故障,血泵辅助后实验动物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FHb)开始上升,高达到164.8mg/L.结论磁力外驱动轴流血泵实验结果比较理想,值得进一步改进.

  •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分化潜能的研究

    作者:朴正福;丁淑芹;张海燕;小林护;加茂功;樱川宣男;李宁

    目的 建立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C)的分离培养方法及探讨其在再生医学中的潜在应用性.方法 取38~40周孕妇剖宫产术后人羊膜,用多种酶消化法制备hAMC悬浮液.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探讨其多分化潜能如hAMC的神经及肝脏发生相关蛋白的表达;荧光激活细胞仪分离法(FACS)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家族分子,同时探讨其致瘤性.结果 从人羊膜中分离出高纯度hAMC,并摸索出其适合的培养条件;细胞成细长梭形或星形,胞质丰富,细胞核呈圆形,1~3个核仁,易贴壁,生长繁殖快,在体外可连续培养20代以上.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神经发生相关蛋白(Musashi-1、Nestin、Vimentin)阳性及肝脏发生相关蛋白[Fh-1、Integrin B1、HNF(3β、4α、1α)、C/EBPα、Albumin、AAT]等阳性;人MHC Class Ⅱ阴性,人MHC Class Ⅰ弱阳性;癌化实验显示hAMC无致瘤性.结论人羊膜中分离提纯的hAMC中至少包含向神经及肝脏细胞分化的干细胞样的细胞群,具有低免疫原性、无致瘤性等特点.这些结果支持hAMC作为新的、安全的细胞来源可用于再生医学研究.

  • 不同预处理脱细胞牛骨基质复合成骨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相容性研究

    作者:李稚君;马信龙;马剑雄;郭洪刚;张园;赵秀宝

    目的 将经成骨化诱导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脱细胞牛骨基质(ABECM)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实验着重观察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的过程--细胞与ABECM复合和生长的影响,为有效快速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用Wistar大鼠2只,从股骨取MSC在体外扩增、纯化、诱导成骨化,做苏木精-伊红染色鉴定.实验组用胎牛血清(FBS)、多聚赖氨酸(PLL),对照组用磷酸盐缓冲溶液预处理的ABECM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体外培养.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并计算细胞黏附率、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倒置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增殖情况.结果 接种后6、12h实验组细胞黏附率高于对照组(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复合培养第3天,实验组细胞在材料表面已完全伸展,附着在材料表面:对照组细胞大多呈不规则形,未完全伸展.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复合培养第3、6天,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FBS和PLL分别预处理,可以改善ABECM材料表面特性,利于提高细胞接种效率,从而能更有效、更快速地构建组织工程骨.

  • 生物材料植入后发生感染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

    作者:叶联华;黄云超;李高峰;杨达宽

    表皮葡萄球菌是生物材料植入后发生感染的主要条件致病菌.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是导致生物材料植入后感染难治性的主要根源.文章就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生物材料植入后发生感染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进行综述.同时阐述生物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的研究方法.

  • 无泵驱动体外膜肺氧合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段大为;李彤

    对无泵驱动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疗法的优缺点、并发症和临床应用状况进行总结.临床应用证明无泵驱动体外膜肺氧合疗法应用于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可以降低并发症,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 磁刺激用线圈设计

    作者:贺威忠;周鹏;林冬冬;王明时

    目的 准确分析线圈参数变化对经颅磁刺激下大脑内电磁场的影响.方法 利用真实头模型和有限元方法.对经颅磁刺激下电磁场环境建模,结合实际电路进行电路电磁场耦合分析.结果 以此为理论基础设计出自动后台仿真系统,实现对线圈电磁场的自动分析,设计出参数获取系统自动获取满足临床刺激需要,并可用于实际制作的线圈参数.结论线圈设计系统能为临床磁刺激仪使用者分析大脑内电磁场和设计线圈提供指导意见.

  • PACS系统在放射科的应用体会

    作者:张宏凯;李刚;杜峰

    影像存档和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是传统放射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由获取、传输、存储、显示和管理数字化医学影像等几部分组成.笔者所在医院放射科在2005年组建科内PACS,将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数字胃肠、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数字化影像设备联机联网,有效地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影像质量和工作效率.

  • CT探测器技术特性与新材质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群英;吕玉玲;张西亚

    对比不同CT探测器技术材料、技术特性.由于CT探测器技术性能的提高.使放射线剂量降低,图像质量提高,进一步提高了CT技术的应用;分析宝石探测器材质的变化为临床带来的新突破.

  • N-亚甲基磷酸化壳聚糖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作者:朱敦皖;宋丽萍;刘兰霞;张海玲;董霞;王海;柏金根;姚康德;冷希岗

    目的 探讨双亲性壳聚糖衍生物与质粒DNA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形成基因纳米粒子的可行性,考察载体与质粒DNA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开发安全高效的非病毒载体提供新的途径.方法 合成了一种双亲性壳聚糖衍生物N-亚甲基磷酸化壳聚糖(NMPCS).利用复凝聚的方法制备NMPCS/DNA纳米粒子复合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手段对NMPCS进行了表征,通过凝胶电泳阻滞实验、动态光散射、原子力显微镜、圆二色谱等实验对NMPCS与质粒DNA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 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分析表明,改件后的壳聚糖的特征基团有显著变化,证明了亚甲基磷酸基团成功的引入.NMPCS与DNA能自组装形成类似球形的基因纳米粒子.结论壳聚糖基双亲件分子可能与细胞膜中的双亲性分子具有潜在相容性,使得载体/DNA复合物通过一种膜的去组装过程跨越细胞膜而终表达.从而有望研制出高效的非病毒载体.

  • 超声波在小婴儿髋关节脱位治疗中的监测作用

    作者:沈品泉;赵黎;陆美玲;范清;张菁

    目的 探讨髋关节超声波检查在小婴儿髋关节脱位治疗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2005年4月~2008年2月筛查疑似髋关节脱位小婴儿3220例,其中Ⅱc型以上类型为异常髋关节62例患儿,男性16例.女性46例:共89髋.在采用Pavlik吊带治疗中,用B超进行检测.根据超声波检查结果凋整吊带位置.结果 89个病髋中,Ⅱc型为47髋(0.73%),Ⅱd型为21髋(0.33%),Ⅲ型为16髋(0.25%),Ⅳ型为5髋(0.08%).在Pavlik吊带治疗中,经B超监测.75髋吊带一次复位成功.调整Pavlik吊带5髋,3个Ⅲ型和1个Ⅳ型病髋经过调整后复位满意.另1个Ⅳ型病髋调整失败后改为麻醉下复位和石膏固定.随访4~38个月,平均18个月,失随访9髋,均为Ⅱc型.结论髋关节超声检查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诊断方法,在小婴儿髋关节脱位治疗中起到监测作用.

  • 便携式腹部彩色超声诊断仪在急诊产科患者的运用价值

    作者:李江涛;曹金丽;李霞

    目的 评价便携式腹部彩色超声诊断仪用于急诊产科患者在诊断时间、准确度、赢得抢救时间方面的霞要性.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急诊就诊的456例患者.均无其他疾病史,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29岁,孕龄25周至足月;随机分成2组.运用便携式腹部彩色超声诊断仪或超声诊断仪,分别进行急诊床边产科检查和常规产科超声检查,以及血常规和凝血功能5项检查.手术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计算从出诊到作出诊断时间、赢得抢救时间及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 便携式腹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诊断时间较常规超声检查的短.为抢救赢得时间较常规超声检查的长.两者诊断胎膜早破正常分娩者、脐绕颈、巨大儿、胎儿无脑畸形准确率均为100%;前置胎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7.8%和70.0%,两者诊断准确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便携式腹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对产科急症的诊断时间短,准确率高,赢得抢救时间长.可作为产科急诊床边检查的首选方法.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T管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

    作者:戴北鸿;杨鸿海;余科霖;向明松;曾捷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杏术后T管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2年~2008年笔者所在医院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的378例(其中男性143例.女性235例;年龄17~83岁.平均年龄51.3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T管并发症的有16例(4.23%).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50.7岁.13例(胆汁漏5例,T管意外滑脱3例,T管扭曲3例,T管引流量异常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同T管短臂结石形成者经胆道镜再次取石治愈.2例T管意外滑脱者再次行开腹手术治愈.结论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T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主要与手术操作技术、术后处理及患者自身因素相关;提高手术操作技术.术后及时、正确的处理是防治术后T管并发症的关键.

  • 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范莹;吴硕东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8例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14~68岁.平均年龄33.2岁.诊断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4例,脾囊肿1例,脾肿大、脾功能亢进3例.均行腹腔镜脾切除手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巾转开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组平均手术时间150min,术中平均失血量46mL,术后平均禁食2.25d,平均住院时间6.5d.脾囊肿组手术时间80min,术中失血量50mL.术后禁食2d.住院时间7d.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组平均手术时间207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00mL,术后平均禁食3.67d,平均住院时间7.3d.各组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是安伞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掌握适当的手术适应证,注意规范细致的术中操作和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胆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附305例报告)

    作者:苏洋;吴硕东;孔静;田雨

    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胆道外科重要诊治手段之一,由此衍生的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术等在胆道疾病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收集自2003年1月到2008年5月利用ERCP诊治胆道疾病305例资料.现将诊治结果报道如下.

  • 纤维支气管镜结合透视行支气管球囊扩张术1例

    作者:邓新宇;方桂桔;薛青;焦维克

    1 临床资料男性,36岁.反复咳嗽、咳痰75年,2次出现左上肺炎.半年前出现左上肺不张.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左主支气管狭窄.狭窄处炎症水肿明显.支气管刷检查找到抗酸杆菌.给予2RHE/4RH方案抗结核治疗.左上肺复张.复查纤维支气管镜仍见左主支气管狭窄.狭窄处炎症水肿消退.

  • 鼻咽癌放疗中小面颈联合野与后颈区电子射线野衔接方法探讨

    作者:吴越;窦新民;王修身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小面颈联合野与后颈区电子射线野衔接方法的改进.方法 分别用传统的定位方法和双等中心定位方法进行鼻咽癌小面颈联合野及后颈区电子射线野的定位、摄片、靶区勾画,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结果 双等中心定位法,操作简单,同时应用儿何学原理,准确矫正距离,使定位更精确,误差小,大约在0.5mm以内.该定位法使鼻咽癌小面颈联合野与后颈区电子射线野衔接良好.与传统的定位方法相比有明显的优势.结论双等中心定位方法定位准确.操作方便,射野衔接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食管癌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六维配准范围探讨

    作者:李建成;王笑良;胡彩容;程文芳;赵云辉;潘建基

    目的 探讨食管癌在影像引导下进行放射治疗(IGRT)时的六维佳配准范围.方法 20例食管癌病人,其中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5岁.病灶部位食管胸上段2例,食管胸中段18例.在IGRT的摆位误差纠正前.行锥形束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CBCT)图像扫描,并选取不同的配准范罔与计划CT图像进行图像配准.以手动配准为基准.比较使用骨配准方式对4种配准范围:椎体、椎体+棘突、椎体+肺尖、椎体+棘突+肺尖等的配准结果的差异.结果 用4种配准范围进行配准与手动配准比较.在平移方向上的Z轴平移中椎体配准差,其余相似.平均差异的幅度以椎体+棘突+肺尖配准为小.在旋转方向的X轴旋转巾,椎体+棘突+肺尖配准有优势,其余各种方法均相似.差异的幅度从小到大为椎体+棘突>椎体+棘突+肺尖>椎体>椎体+肺尖配准.结论食管癌骨配准时佳的配准范围是椎体+棘突+肺尖.

  • 一种基于CT图像的肝肿瘤组合分割法

    作者:陈亮亮;赵波

    目的 研究如何对医学CT图像中的肝肿瘤进行分割.方法 采用一种结合二值化处理、区域生长法、边界分割法的组合分割方法.对CT网像进行降噪和边缘锐化.对26张不同的CT图像七的肝肿瘤作了分割操作,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 该方法能将所研究的肝肿瘤从CT图像中准确地分割出来,同时对于轮廓清晰、与周围组织粘连少的肝部CT肿瘤图像分割较好.大部分能够实现理想分割,但仍有少数的分割效果与实际相差较远.结论该方法对一般的肝肿瘤的分割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对其他肿瘤,特别是与周罔粘连较多的肿瘤的分割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不同参数脑梗死图像的对比分析及临床诊断

    作者:盖立平;王礼;柴英;赵莹

    医疗诊断水平的进步使许多疾病得以早期发现.CT、MRI的普遍应用为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客观的诊断依据.在医学临床实践和研究中.经常需要对人体某种病变组织的形状、边界、面积及体积等进行测量,从而得出该组织病理或功能方面的重要信息,这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病人脑部横截面的T1图像、T2图像、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对比分析.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在采用多参数成像同时,又分别对不同参数图像进行灰度反转、阴影滤波、边缘检测等变换,通过对病变部位的多种分析,诊断为脑梗死.

  • 高压后扩张对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降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

    作者:周圣华;卢才义;颜伟;张玉霄;薛桥;高磊;翟金月;赵忠仁

    目的 评价高压后扩张对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的影响.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住院并植入DES共838例患者.根据是否采用高压后扩张分为非后扩张组和后扩张组.非后扩张组共501例患者,其中男性353例,女性148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1.4岁.后扩张组共337例患者,其中男性235例,女性102例;年龄37~86岁.平均年龄62.9岁.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情况、DES植入情况及亚急性血栓形成情况,观察并分析非顺应性球囊后扩张对两个不同阶段患者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支架植入数量及平均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扩张组及非后扩张组支架内哑急性血栓发牛率分别为O%和1.62%,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后扩张可能减少DES植入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的发生率.

  • 两种不同呼吸机加温加湿器对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志刚;石斌;魏花萍;张彩云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呼吸机加温加湿器对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方法 选择建立人工气道时间≥48h的危重患者52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7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56岁.随机分为2组,A组(其中男性19例.女性7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8岁)和B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53岁)各26例.人工气道为经口气管插管,A组采用SERVO-I机械加温加湿器(吸气管路无加温导线)湿化气道组成观察组.B组采用MR850AEA机械加温加湿器(吸气管路有加温导线)湿化气道.观察2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痰细菌培养阳件率、吸痰费用及护理工作量及两种气道湿化患者有关体征,评估临床表现.结果 A组痰液黏稠度Ⅰo~Ⅱo,B组痰液黏稠度Ⅱo~Ⅲo.7d痰细菌培养阳性率结果比较,A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吸痰费用、痰细菌培养阳性率及护理工作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临床表现及生命体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加温加湿器(吸气管路无加温导线)在气道湿化应用中优于常用的机械加温加湿器(吸气管路有加温导线).且可以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及相应的气道并发症,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护理工作量.

  • 神经刺激器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下肢手术中作用

    作者:高宝柱;赵军;刘天悦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一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行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下肢手术患者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8~76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Ⅲ级.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并施行麻醉.观察和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和术后镇痛持续时间,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20例中18例神经阻滞效果满意(优),2例效果稍差(良).麻醉前、麻醉后及术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随访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行下肢手术时麻醉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比较

    作者:王科峰;詹运鸿;潘春雨;刘学峰;闻宁;王侠;吴斌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膀胱结石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2003年1月~2009年6月62例BPH合并膀胱结石患者,年龄59~86岁,中位年龄69.2岁,病程6个月~5年,中位病程42个月.分别采用开放手术(n=35)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n=27),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TURP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组手术时间为(132.6±31.8)min,明显长于开放手术组[(82.7±15.2)min](P<0.05);开放手术组术中出血量为(245.1±52.6)mL,明显多于TURP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组[(139.7±34.3)mL](P<0.05);开放手术组膀胱冲冼时间为(124.1±33.7)h,明显长于TURP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组[(78.3±28.9)h](P<0.05);开放手术组留置导尿管时间为(11.7±1.8)d,明显长于TURP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组[(5.4±1.5)d](P<0.05);开放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3.6±2.4)d,明显长于TURP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组[(7.3±1.8)d](P<0.05).两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TURP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为BPH合并膀胱结石提供了微创手术的新方式.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1998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