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志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linical Medicine 생물의학공정여림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天津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 影响因子: 0.46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7090
  • 国内刊号: 12-132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14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杜智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3D-SC人工皮肤材料对新西兰兔损伤皮肤的修复实验研究

    作者:但卫华;廖隆理;李志强;陈敏;王坤余;曾睿;但年华;陈驰;林海

    目的观察3D-SC人工皮肤材料对损伤皮肤的修复作用.方法建立皮肤损伤动物模型,分别用3D-SC人工皮肤材料、动物自体皮肤和油纱覆盖创面,测定动物手术前后的体温,分阶段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和创面的一般特征、动物的生长情况,取材作组织学检查,观察创面的组织学反应.结果3组动物手术前后体温变化不明显,动物的生长情况一致,材料组和动物自体皮肤组的抗感染能力、防止创面出血的作用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创面未见红肿、坏死.3组创面的愈合时间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学观察显示3D-SC人工皮肤材料促进皮肤结构再生能力强于对照组.结论3D-SC人工皮肤材料质地柔软,有良好的抗撕拉能力,便于剪切,覆盖在创面上与创面结合紧密,黏附性较好;对动物无刺激性;能吸收创面渗出液,防止创面积液;对诱导皮肤组织再生有促进作用.

  • 丙酸倍氯米松纳米微囊的肺内分布及清除的研究

    作者:肖琅;刘剑锋;杜建民;高亮;于美丽

    目的研究丙酸倍氯米松(BDP)纳米微囊的肺内分布及清除特征,探讨BDP纳米微囊的肺沉积及缓释作用.方法①采用W/O/W乳化法和蒸法去溶剂法,以聚乳酸-聚乙醇酸的共聚物(PLGA)为囊材,制备BDP-PLGA纳米微囊并用扫描电镜测粒径及观察表面特征.②豚鼠雾化吸人3H-BDP-PLGA纳米微囊,取肺组织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肺内分布.③56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2组(3H-BDP组和3H-BDP-PLGA纳米微囊组).气管内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肺组织,通过液体闪烁计数器测放射性剂量.结果①BDP-PLGA纳米微囊呈表面光滑的球形,中位粒径220.4 nm.豚鼠雾化吸入包有荧光素钠的纳米微囊后,下呼吸道末端及肺泡均可观察到沉积的荧光颗粒,并可维持数天.②肺内药物含量,给药后1、15 min,BDP组与其PLGA纳米微囊组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的延长,BDP-PLGA纳米微囊组高于BDP组.结论①BDP-PLGA纳米微囊粒径小,雾化吸人后,在外周肺组织有广泛的沉积.②与原型药相比,BDP-PLGA纳米微囊在小鼠体内有良好的释药特征,随着囊壁的降解,逐步释放出药物.延长药物在肺内停留时间,在不增加剂量的情况下,更长时间发挥局部抗炎作用.

  • 国人头颅三维有限元模型有效性检验

    作者:何黎民;卢亦成;吴建国;刘平;丁祖泉;陈学强;王保华

    目的检验国人头颅三维有限元模型有效性.方法依据Nahum头颅冲击尸体实验参数,对有限元模型加载额部冲击载荷,载荷位于正中矢状面上,由前向后,呈正弦波形,峰值6.8 kN,时程15ms.计算分析头颅结构的力学响应.分析不同部位结构的应力改变.由应力值计算颅内压,对模拟计算结果与尸体实验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头颅不同结构的应力改变不同,由额、顶及枕部硬膜节点主应力计算出的颅内压时间曲线与尸体实验测定的颅内压曲线吻合.结论由硬脑膜节点应力计算所得的颅内压与尸体实验测定值吻合.该头颅三维有限元模型可用于头颅冲击的模拟计算,模型有效.

  • 麻醉和清醒大鼠DPOAE特性比较

    作者:张清元;肖伯奎;严福波;曾旭东

    目的探讨正常大鼠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的基本特征,比较麻醉和清醒状态下大鼠DPOAE各参数的变化.方法采用CELESTA-503型耳声发射分析仪对10只(20耳)健康大鼠行清醒和麻醉两状态下DPOAE"听力图"和输入/输出曲线及阈值进行测试.结果各频率的DPOAE检出率均为100%,2 kHz以上DPOAE幅值均大于25 dBSPL,反应幅值大,反应稳定,在正常剂量麻醉状态下其DPOAE幅值和I/O曲线斜率与清醒状态下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麻醉状态下检测大鼠同清醒状态相比,操作简便、结果稳定,亦接近于生理状态.

  • 应用Seldinger技术放置心包引流管的临床观察

    作者:胡善友;刘德干

    目的评价心包置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方法16例心包积液住院患者,应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间断抽液或药物治疗.结果16例患者在床边不需二维超声引导均一次穿刺成功,顺利放置心包引流管,无一例出现心肌或其他脏器损伤,2例穿刺口皮肤轻微渗液和红肿,经处理后消失,留置导管时间为5~45 d.结论应用Seldinger技术心包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的方法简单、安全、实用、成功率高.

  • 心胸外科残留管线的处理

    作者:陈秀

    目的对心胸外科残留的心包、纵隔引流管、断折的起搏导线、胸骨固定钢丝等情况及其处理进行讨论.方法对13例心胸(其中12例为心脏手术,1例为胸部手术)外科术后残留的心包、纵隔引流管(5例)、起搏导线(3例)及造成胸骨感染的胸骨固定钢丝(5例)分别用:①直接夹取,用一把血管钳夹住引流管的一侧拽出,②小切口垂直迎取,③手术切开取出的办法进行处理.结果13例患者经处理,折断之引流管、起搏导线、胸骨固定钢丝均顺利取出.8例早期(均在心胸手术后1周内)取出的患者中,用①、②两法取出的6例患者切口Ⅰ期愈合;而2例用③法取出的患者有1例发生切口感染,经换药愈合.5例胸骨固定钢丝病例(为心胸手术后1个月~5年)虽然均有感染,2例切口Ⅰ期愈合,3例经换药愈合.结论心胸手术后残留断折引流管、起搏导线均经过简单处理或手术即可治愈,断裂的胸骨固定钢丝应拔除.

  • 心腔内导管超声在腹膜后脏器显像中应用研究

    作者:郑敏娟;周晓东;李红玲;张海滨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心腔内导管超声探头对部分腹膜后脏器结构的显像效果,以及其用于腹膜后脏器显像的可行性.方法静脉鞘管引导心腔内导管超声探头进入下腔静脉,通过对8只实验犬部分腹膜后脏器的近距离超声成像,记录成像过程动物生理参数,观察其二维图像及彩色血流显像效果,并与常规经腹超声检查效果比较.结果实验前与腔内显像过程中犬的心率、动脉压、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腔内导管超声可清晰显示肾脏、肾上腺、大血管旁淋巴结等腹膜后脏器的二维细微结构及彩色血流分布,成像质量明显优于经腹切面的显示效果.结论采用心腔内导管超声观察腹膜后部分脏器的结构是安全可行的,成像质量明显优于经腹切面的显示效果,对肾上腺及其血供的显像尤为清晰.心腔内导管超声在腹膜后脏器显像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为腹膜后脏器的超声检查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喻廉;殷晓梅;赵燕;徐莉;黄天虹;徐惠金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日本光电MEB-2200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对56例临床上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和30例健康人,进行了周围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查及研究.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6例患者中MCV或SCV至少有一项异常者37例,占66%(37/56例).其中正中神经异常率为35.7%(40/112侧),尺神经异常率为26.8%(30/112侧),腓总神经异常率为61.6%(69/112侧).而临床上确诊有周围神经病变者仅为17.9%(10/56).病程大于10年的糖尿病患者组MCV、SCV与健康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率下肢高于上肢,且传导速度的改变呈双侧对称性并与病程有关.结论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有价值的.

  • 全脑照射野下界三种模式对比

    作者:何昌秀;徐寿平;王迎选;崔书祥;刚颖

    目的筛选合理的全脑照射野模式.方法对比研究临床上使用的直线型、二梯型和三梯型三种全脑照射野剂量分布特点.结果三种全脑照射野模式在后颅凹的剂量分布无明显差异,剂量分布曲线均显示前颅凹底部有低剂量区,以直线型照射野的剂量分布略好,但其在中颅凹底前部和前颅凹底部剂量偏低.结论应该尽量采用CT模拟定位,在影像三维重建的基础上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以获得合理的照射野设计.在常规模拟定位时,应充分考虑照射野下界要包含前床突、蝶骨翼部分,避免中颅凹前部和前颅凹底部剂量偏低造成漏照,同时应对患者的眼球予以屏蔽,应包括眶上壁.用MLC塑型予以个体化的照射野下界,不失为简便、经济的定位方法.

  • 泌尿系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治疗超声定位影响因素与对策

    作者:刘倚河;谢庆祥

    目的探讨泌尿系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术超声定位的方法、术中监视、定位的影响因素及采取的对策.方法按三分段区域扫查法,采用与常规B超检查正好相反的反常规体位,根据结石的不同部位,选择理想的碎石体位.结果该组资料显示,泌尿系结石体外震波碎石1次治疗完全粉碎排净率61.0%(742/1216),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3个月无石率和效率商分别为943%、97.9%、100%和47.1%、50.2%、66.7%.结论超声定位技术的应用,扩大了体外震波碎石的治疗范围,超声的准确定位是提高碎石效果的关键.

  • 药物洗脱支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莉;李占全;张明;袁龙;金元哲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支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34例发病1周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塞相关动脉机械性再灌注治疗时使用药物涂层支架,并于术后3~12个月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必要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及血管重建术).结果37枚药物涂层支架(CYPHER 15枚,TAXUS 22枚)植入34个梗塞相关动脉(其中3处病变各植入2枚支架),支架长度(22.7±9.0)mm,支架直径(3.1±0.3)mm;10例(29.4%)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例(8.8%)为挽救性PCI.支架植入成功率100%.1例(2.9%)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行急诊血管重建术.平均随访间期(5.9±2.8)个月,2例(5.9%)于随访期间因再发原部位心肌梗死入院治疗,1例因非靶血管病变致心绞痛于术后10个月入院治疗.住院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研究提示药物涂层支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梗塞相关动脉行机械性再灌注安全,可获得与药物涂层支架用于择期的、相对简单的冠状动脉病变的类似疗效.

  • 第二代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于丽;李晓原;李迎新

    第二代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是一种化学组分单一、性能稳定、单线态氧产量高、在机体代谢快的新型光敏剂,已在临床试用于鲜红斑痣、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光敏剂.文章对血卟啉单甲醚的特性、作用机制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海藻酸钠微囊制备方法及应用的研究

    作者:孙雪;奚廷斐

    经过研究者们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海藻酸钠微囊化免疫隔离技术已日臻完善.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微囊的免疫隔离作用,用它包被组织细胞进行移植可以减少或消除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避免使用副作用大的免疫抑制药物,并且扩大了组织细胞移植来源的种属范围.近些年来,微囊化免疫隔离技术在治疗多种疾病的过程中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若想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 肝细胞培养过程中酸碱度和溶解氧的关联控制

    作者:刘剑峰;李明;杨巍;项红升

    目的在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BAL)中,设计一种能够精确控制溶解氧(D0)与酸碱度(pH)的控制方案.方法根据肝细胞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物料衡算,采用比例积分(PI)算法结合开关量控制、预测控制等方案,通过工控机构建关联控制系统,使得D0与pH的值相互关联.结果DO控制范围0%~200%,精度达到±5%;pH控制范围6~8,精度达到±0.05.结论经实验证实,本控制方案工作稳定,无静态误差,解决了培养过程中DO与pH相互影响的问题,可用于BAL中对肝细胞培养环境的控制.

  • rhBMP-2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球缓释系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侯锐;毛天球;杨耀武;陈富林;程晓兵;吴炜

    目的探讨rhBMP-2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球缓释系统作用BMSCs后对成骨标志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方法,观察rhBMP-2纳米微球作用后对细胞中骨钙素、骨涎蛋白及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并与单纯rhBMP-2作用细胞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rhBMP-2纳米微球作用后细胞中骨钙素、骨涎蛋白及Ⅰ型胶原的表达均明显强于单纯rhBMP-2作用后的效果.结论rhBMP-2纳米微球缓释系统促进BMSCs向成骨方向分化的作用强于单纯rhBMP-2的作用.

  • 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对胎儿骨髓造血和内皮干细胞作用的研究

    作者:卢士红;刘拥军;闫凤英;杨仁池;任倩;杨晨;张磊;任贺;韩忠朝

    目的研究人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hemangiopoietin,HAPO)对胎儿骨髓细胞的作用,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细胞液体培养、半固体培养、MTT方法、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测定、免疫组化、显微镜观察照相等方法.结果在液体培养3周的胎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HAPO组中出现了大量小而圆的早期造血细胞,其中CD34+细胞含量比对照组高20%,对照组CD34+细胞为1.25×105个,而HAPO组CD34+细胞为3.93×106个.取胎儿骨髓悬浮造血细胞进行半固体培养,对照组不能形成CFU-GEMM,而HAPO组形成CFU-GEMM数达到(11.0±2.6)个;HAPO也协同SCF、IL-3、GM-SCF等生长因子促进集落形成,CFU总数是对照组2.6倍,CFU-GEMM数HAPO组是对照组2.1倍.MTF方法发现,HAPO对胎儿骨髓基质细胞也有促增殖作用,HAPO可使基质细胞增长21%;液体培养的胎儿骨髓基质细胞中,有内皮特异性标志的细胞均增高;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中HAPO使胎儿骨髓内皮细胞的集落数增高,并出现条索状排列的集落,有促进血管形成的趋势.进一步证明HAPO可直接促进CD34+KDR+细胞的增殖.结论HAPO对骨髓造血和血管内皮干细胞均有刺激增殖作用.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骨髓单核细胞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良龙;黄惠民;孔祥;蒋祖明;余晓青;邹文艳

    目的探索自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骨髓单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的方法,期望为儿童组织工程血管、补片或带瓣管道的制备找到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采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骨髓,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培养液EGM-2培养,种植于提前包埋了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皿进行体外扩增,取48 h后贴壁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内皮细胞系列标志:CD34、CD31、FLK-1、ve-Cadherin和Ⅷ因子.结果经过梯度密度离心和贴壁法选择的细胞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CD31、FLK-1、ve-Cadherin和Ⅷ因子.培养至第5代细胞形态基本相似,细胞总数可以达到108以上.结论自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骨髓单核细胞中可以分离培养出内皮祖细胞并能体外扩增,可以作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种子细胞来源.

  • 人工晶状体的进展

    作者:张劲松;赵江月

    1概述人工晶状体的发展过程[1,2]人工晶状体自1949年问世至今已经有50余年,这50余年的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美国的Apple教授等依据人工晶状体固定方式的不同将人工晶状体的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1998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