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神经解剖学杂志

神经解剖学

神经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anatomy 신경해부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第四军医大学
  • 影响因子: 0.5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7547
  • 国内刊号: 61-106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21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神经解剖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李云庆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抗霉素A抑制PC12细胞线粒体COⅡ基因表达

    作者:邱小忠;欧阳钧;余磊;张黎声;陆云涛;陈瑗;周玫;钟世镇

    采用不同浓度的抗霉素A(一种能提高线粒体内活性氧水平的线粒体抑制剂)处理PC12细胞,利用血细胞计数、台盼蓝排除法以及MTT法进行细胞活性检测.实验证明,当抗霉素A的浓度达到150μmol/L时,PC12细胞开始出现损伤;进一步采用RNA斑点杂交和RT-PCR技术分析发现抗霉素A所致的细胞损伤和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COⅡ)基因表达下降有关.本研究证实线粒体介导的活性氧的产生能早期诱导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的改变,逐步引起PC12细胞损伤.

  • C57black/6小鼠全脑缺血模型的海马区Bcl-2和Bax的表达

    作者:黄海霞;胡应安;刘丽敏;王蓬文

    使用C57black/6小鼠制造的全脑缺血模型,观察全脑缺血后海马Bcl-2和Bax的表达,为这种新的模型在脑缺血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双侧颈总动脉夹闭15 min诱发全脑缺血模型,24 h后取脑组织进行Bcl-2和Bax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缺血组海马Bax阳性反应神经元数目增多,主要分布在CA1区,胞浆深染,假手术组Bax阳性细胞数目少,染色浅.缺血组CA3区和齿状回Bcl-2阳性反应神经元数目增多,胞浆染色深,假手术组Bcl-2阳性细胞数目少,染色浅.C57black/6小鼠全脑缺血模型的海马内Bcl-2和Bax表达发生改变,Bax表达增加在CA1区,Bcl-2表达增加在CA3区和齿状回,提示二者在该模型的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死亡过程中发挥作用.

  • 成年大鼠脑内具有神经生发功能的脑室下区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作者:高殿帅;蔡青;鲁强;刘丙方;徐群渊

    为研究成年大鼠脑内具有神经生发功能的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区(SVZ)细胞的组成及特征,本研究对该区组织切片进行了免疫特异性反应、镀银及铅铀染色,在光镜和电镜下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SVZ含有能被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且具有成神经细胞形态学特征的分裂后细胞,还有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和少突胶质样细胞等其他类型细胞.另外发现,室管膜(EL)细胞、EL深部细胞、少突胶质样细胞以及不同细胞突起所组成的网络样结构与上述SVZ成神经样细胞紧密相邻.实验结果表明,SVZ成神经样细胞周围可以没有特定的胶质细胞鞘包裹,位于侧脑室外侧壁的不同类型细胞可能在SVZ神经生发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

  • 局灶脑梗塞小胶质细胞的可塑性变化及谷氨酸转运体表达

    作者:张光运;段丽;饶志仁;焦西英

    为了探讨小胶质细胞在急性局灶脑梗塞的可塑性变化及其谷氨酸转运体的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对大鼠皮质光化学局灶性脑梗塞后小胶质细胞的反应及其谷氨酸转运体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光化学局灶性脑梗死后小胶质细胞明显活化,其形态在脑梗塞半暗带区以高分枝状和杆状为主,梗塞灶中心为阿米巴形和圆形.脑梗塞的早期以高分枝状和杆状为主,脑梗塞的晚期以阿米巴形和圆形小胶质细胞为主.谷氨酸转运体EAAT2主要在缺血周边的半暗带区表达,呈网状环绕在神经元周围,共聚焦显微镜扫描见与OX42标记的小胶质细胞双重标记.结论:本研究提示急性局灶脑梗塞后发生可塑性变化的小胶质细胞,通过增强EAAT2的表达积极地参与脑梗塞的修复过程.

  • 老龄化对辣椒素受体1(TVRV1)在大鼠脊髓背角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昌林;李会莉;陈军

    已有报道提出老龄化进程可能对伤害性行为表现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相关的机制仍不很明确.辣椒素受体VR1(现命名为TRPV1)已被证实为热伤害性感受器,老龄化进程中TRPV1在痛传导路中的表达水平是否随年龄改变尚不清楚.本研究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三个年龄段(青龄:2~3月;中龄:17~19月;老龄24~26月)大鼠脊髓背角的TRPV1的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TRPV1在正常大鼠脊髓背角浅层的分布密度及其分布面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小;(2)在外周致炎状态下,脊髓背角TRPV1免疫反应产物密度在同年龄组内比较,青龄组减少,中龄和老龄组增加,而三年龄组内比较其分布面积时都明显增大,并且在非致炎组存在的组间差异消失.在青龄组大鼠,TRPV1免疫反应产物密度结果和分布面积结果并不一致,其原因未知.综上所述,本结果提示正常大鼠脊髓含TRPV1的纤维终末随年龄增长而减少,但是在致炎情况下,TRPV1支配面积减少的现象消失.这可能是由于外周炎症刺激重新募集了背根节神经元,而老龄大鼠这种能力更强.本实验还提示,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脊髓化学物质有无变化,测量光密度值和测量面积的方法都应该予以考虑.

  • 脊髓辣椒素受体1(VR1)参与热敏感性的证据:老龄大鼠行为学和形态学相结合观察结果

    作者:李会莉;李昌林;陈军

    以往的研究表明外周热伤害性感受器辣椒素受体1(VR1,也称为TRPV1)在热伤害性感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脊髓VR1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尚不清楚.因此本实验利用老龄大鼠蜜蜂毒(BV)模型热痛敏(仅持续24 h)和机械性痛敏(持续1月以上)时程分离的行为学特点研究了在老龄大鼠中脊髓VR1在外周组织损伤和炎性痛状态下的热敏感性中扮演的角色.在BV注射后4 h(即热痛敏和机械性痛敏均存在时)、2周(即热痛敏消失而机械性痛敏存在时)和2月(即两种痛敏均消失时),验证了热敏感性(辐射热刺激)和机械敏感性(von-Frey纤维刺激),随后进行脊髓背角的VR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如下:(1)在未处理老龄大鼠组,VR1样免疫反应产物(LI)在脊髓背角主要分布于Ⅰ、Ⅱ层;(2)在经BV处理老龄大鼠组,外周损伤后4 h脊髓背角VR1-LI有轻微增加,但在2周后VR1-LI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水平,而且在BV注射2月后,即两种痛敏均消失时,VR1-LI表达水平下调仍非常明显.本结果表明脊髓背角的VR1在空间分布上不随年龄改变而改变,但在周围化学组织损伤或炎症状态下,VR1-LI的表达水平可能与热敏感性的变化有动态相关性.由此我们提出除了外周位点,脊髓背角的VR1也可能参与了热痛阈水平的维持和热痛敏的产生.

  • 人与大鼠海马血管构筑的比较性研究

    作者:姬西团;章翔;费舟;林绿标;赵明;王西玲

    本实验采用血管色素明胶灌注与甲酯铸型扫描电镜法,观察比较分析人与大鼠海马血管来源、分布规律及超微结构;利用图像分析仪对其血管密度及管径进行测量并分析.结果显示,人海马血管来源于大脑后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而大鼠主要来源于大脑后动脉.人海马表面与内部血管呈规律性分布,而其内部血管分布不如大鼠明显.大鼠海马血管分布与神经组织构筑相匹配.人与大鼠海马血管内部存在着广泛的血管吻合.

  • 短暂性前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各区NMDA受体亚单位NR2A和NR2B mRNA的表达变化

    作者:刘志安;徐铁军;张凤真;王梅申;彭裕文

    应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和图像处理与分析的方法,观察短暂性前脑缺血(15 min)再灌注(0.5 h~7 d)大鼠海马各区NR2A和NR2B 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二者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缺血后,NR2A和NR2B mRNA在海马各区呈现出一种相对一致的表达.在海马CA1区,NR2A和NR2B mRNA的表达分别在缺血再灌6 h和12 h降至低谷(P<0.05),然后表达开始回升,在缺血再灌48 h都升至高峰(P<0.05),之后表达再次下降,直至缺血后7 d(P<0.05);在海马CA3区,二者的表达变化规律与CA1区相似,不同的是表达变化的幅度明显减小.在齿状回,缺血后0.5 h~72 h,NR2A和NR2B mRNA的表达未见显著性变化,72 h后表达开始下降,直至缺血后7 d(P<0.05).以上结果提示,短暂性前脑缺血后,NR2A和NR2BmR-NA在大鼠海马各区表达变化的模式不同,这种不同可能与海马的选择性易损现象和迟发性细胞死亡有关.

  • 25kD蛋白在人骨骼肌中的定位及在人其他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都爱莲;任惠民;吕传真;卢家红;赵重波;朱雯华

    25 kD蛋白是一种新的与重症肌无力相关的蛋白质.为了检测该蛋白在人体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并明确其在人骨骼肌中的亚细胞定位.本研究提取和纯化25 kD蛋白,免疫小鼠制备了25 kD蛋白的抗体;用免疫印迹方法验证了抗体的特异性并检测25 kD蛋白在成年人及胎儿8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用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方法明确了25 kD蛋白在骨骼肌中的细胞及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25 kD蛋白抗体只与肌肉匀浆样品中25 kD蛋白特异性反应.在成年人及胎儿8种不同组织中,25 kD蛋白只见于骨骼肌.免疫组化可见在肌膜下和横纹上有不均匀的免疫染色;免疫电镜显示在肌膜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肌丝中未见有电子致密物沉积.这些结果表明:25 kD蛋白抗体具有很高的特异性,25 kD蛋白只表达于人骨骼肌中,其亚细胞定位在骨骼肌的肌膜下.

  • 脐血单个核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作者:邢莹;马杰;杨红旗;孙慧;韩雪飞;曹孟德;鄢文海

    为观察脐血单个核细胞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常规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SCF、GM-CSF、G-CSF、IL-3、IL-6、EPO的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中培养.第5 d发现有6~10个细胞组成的小集簇,散在分布,细胞形态无变化.第11 d有神经元样细胞生长,与集簇并存.以后神经元样细胞逐渐生长,但集簇生长停滞,第16 d仍未发现集落形成.收集细胞,进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免疫细胞化学测定,显示少量神经元样细胞NSE、NF阳性.该结果提示在半固体培养基中,脐血单个核细胞可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传统的用于集落培养的半固体培养基可能也适合脐血中其它细胞成分的生长.

  • Bcl-2、Bax蛋白在NRs抗体预处理后缺氧缺糖海马脑片CA1区的表达变化

    作者:王玉兰;徐铁军;樊红彬;张凤真;彭裕文

    运用海马脑片培养技术、海马脑片缺氧缺糖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处理技术观察用NMDA受体亚单位抗体预处理后再缺氧缺糖的海马脑片CA1区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变化,以探究其亚单位与海马脑片缺氧缺糖性损伤的关系.结果显示,各实验组海马脑片CA1区均有不同程度Bcl-2、Bax蛋白表达和细胞缺失形成的空洞.Bcl-2蛋白在NR1+OGD组、NR2A+OGD组和NR2A+NR2B+OGD组CA1区的表达均明显弱于OGD组(3组均P<0.05);其在NR2B+OGD组和HOTC组的表达则强于OGD组(两者P<0.05).Bax蛋白在NR1+OGD组、NR2A+OGD组和NR2A+NR2B+OGD组的表达均强于OGD组(NR2A+OGD组P<0.05);在NR2B+OGD组和HOTC组其表达则明显弱于OGD组(后者P<0.05).结论:单纯缺氧缺糖可引起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的迟发性损伤,同时引起Bcl-2蛋白和Bax蛋白的表达变化;预加NMDA受体亚单位NR1、NR2A抗体和NR2A+NR2B抗体可以加重缺氧缺糖性海马脑片CA1区细胞损伤程度;预加NR2B抗体则可减轻其损伤程度.提示NMDA受体亚单位成分的变化可以调节Bcl-2和Bax蛋白在缺氧缺糖性海马脑片CA1区的表达,从而调节CA1区神经元的损伤程度.

  • 人VMAT2基因RNA探针制备及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张京钟;余爽;赵春礼;段德义;徐群渊

    本研究目的在于制备人Ⅱ型囊泡单胺转运体(VMAT2)基因的反义和正义RNA探针,以检测VMAT2基因能否在真核细胞表达.从携带pGEM-Easy-T-VMAT2克隆载体中通过限制性酶切反应得到VMAT2基因,与pBK-RSV载体重组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BK-RSV-VMAT2;分别以T7和T3聚合酶制备反义和正义探针,通过斑点杂交检测探针浓度.转染猴肾成纤维细胞COS-7,原位杂交及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VMAT2的表达.结果证明,反义和正义探针浓度分别为80ng/μl及120 ng/μl;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重组的真核表达载体pBK-RSV-VMAT2在COS-7的表达阳性率为(10.6±1.2)%.本研究结果表明获得VMAT2基因反义链及正义链RNA探针,并检测到VMAT2基因在真核细胞中表达.

  • 海马脑片LTP中胞内钙变化及硫氮卓酮的影响

    作者:胡志安;陈火明;罗峻;黎海蒂;刘祚周;余争平

    本文利用脑片胞内荧光钙指示剂Fura-3标记和场电位测定技术,观察了海马CA1区NMDA受体依赖型长时程增强(LTP)中钙离子变化及L型钙通道阻断剂硫氮卓酮的影响.结果发现,条件刺激在诱出LTP(NMDA受体依赖型)产生的同时,胞内钙荧光强度显著升高.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CA1区锥体细胞轮廓明显.而海马其它各区胞内钙荧光强度无显著变化.在LTP维持期,胞内钙荧光强度出现显著下降.硫氮卓酮(30 μmol/L)显著抑制CA1区LTP诱出和胞内钙荧光强度升高.这些结果表明,在海马CA1区NMDA受体依赖型LTP中,L型钙通道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脑内雌激素受体的分布

    作者:张庆红;曹军;吕顺艳;黄艳红;胡玉珍

    为检测雌激素受体在绝经后妇女可能的作用,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卵巢切除小鼠脑内雌激素受体(ER)的分布.结果清楚表明,ERα除了存在于已知的下丘脑腹内侧核、下丘脑前区中央部和弓状核外,还见于室旁核和视上核,而文献报道ERβ在该区域占主导地位.我们还首次报道ERα在正中隆起的分布.如期所见,ERα还分布于终纹床核和杏仁核.尽管试用多种来源的商品化ERβ抗体,也未检测到脑内ERβ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推测可能是脑内ERβ蛋白含量稀少的原因.在脑内广泛存在ER,并且ER在不同核团有独特分布,这就有可能针对雌激素广泛作用中某一特殊功能设计药物.

  • 营养不良可增加幼鼠齿状回颗粒下层的细胞增殖和神经生发

    作者:杨振纲;高英茂;杨琳;孙晋浩;李振华

    为了观察营养不良对幼鼠海马齿状回(DG)和脑室下层(SVZ)的细胞增殖和神经发生的影响,采用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脑切片分别进行BrdU、TuJ1(βⅢ tubulin,β微管蛋白Ⅲ)及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反应或双重反应.结果表明,营养不良幼鼠齿状回的细胞增殖和神经生发明显高于营养良好的幼鼠而脑室下层的细胞增殖数量在两者却无明显差异.在齿状回,新生的细胞中大约有50%为新生的神经元,10~20%为神经胶质细胞.本文结果提示,幼鼠海马齿状回的细胞增殖和神经生发可能因营养不良而增加,这些新生的细胞可能对日后某些海马依赖性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 哺乳动物外周皮肤温热冷感受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作者:陈军

    1.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的机能分类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是Sherrington(1906)首次提出的概念,指对伤害性或持续性刺激特异敏感的感受器,广泛分布于无毛或有毛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的游离神经终末,一般认为属于Aδ和C类神经纤维,前者传导速度为5~30 m/s,后者为0.5~2 m/s;伤害性刺激(noxious stimu-lus)是指引起正常组织损伤的刺激[1,2].伤害性感觉机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介导伤害性信息的神经元,要判断一个神经元是否为伤害性神经元,必需满足两个条件:(1)当向被记录的外周或中枢神经元感受野施加非伤害性刺激或伤害性刺激时,只有伤害性刺激才能引起该神经元兴奋,或虽然两种刺激都可引起该神经元兴奋,但是只有伤害性刺激才引起强的反应;(2)当伤害性刺激强度增强时,接受刺激的神经元放电频率增高.

  • TRP离子通道

    作者:史娟;李继硕

    钙离子作为一种第二信使,在许多细胞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短期的,如递质、腺体分泌,肌肉收缩;长期的,如细胞分化、程序死亡等[1].正常细胞都有一套完善的体系来维持钙的内稳定平衡.内质网/肌浆网的钙释放和来自质膜上钙通道的钙流入升高胞浆钙,而同时位于这两个部位的Ca2+-泵也不断地将胞浆钙储存回钙库或泵出胞外.质膜上钙通道的种类常因组织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在兴奋性细胞中,伴随着动作电位的产生,电压门控钙通道(voltage-gatedcalcium channel,VGCC)开放带进大量的钙离子,以维持神经递质分泌或肌细胞收缩.NMDA受体和N型乙酰胆碱受体等的激活是神经细胞内另一个重要的钙来源,但该类受体本身就是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配体和胞外受体部位的结合引起通道的开放.因此,这类钙通透性离子通道受体又可称为配体门控钙通道(ligand-gated calcium channel,LGCC).

  • DMT1的结构及其基因表达调控

    作者:于鹏;钱忠明;段相林;常彦忠

    1995年Gruenheid等[1]在筛选小鼠天然抗性的巨噬细胞蛋白1(natural resistant-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 1,Nramp1)时,首次发现了与Nramp1基因同源性高达78%、具有相似的二级结构的天然抗性的巨噬细胞蛋白2(Nramp2).同年Vidal等[2]将人的Nramp2定位于染色体12q13上.之后,Gunshin等[3]在大鼠十二指肠,Fleming等[4]在小红细胞贫血症(microcytic anaemia,mk)小鼠中,几乎同时克隆到了二价阳离子转运蛋白(DCT1)基因,研究发现它与Nramp2具有相同的基因组成和对离子的转运功能.为了更准确地描述这种蛋白的功能,将Nramp2/DCT1重新命名为DMT1[5].DMT1的发现,澄清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肠铁吸收机理的认识,新的研究证实,肠腔内的三价铁在十二指肠细胞色素b(duodenal cytochrome b)作用下,还原为二价铁,再由DMT1将二价铁转运入肠粘膜细胞内,细胞内的二价铁由于膜铁转运辅助蛋白(hephaestin)的作用变成三价铁,再经过膜铁转运蛋白1(ferroportin1)介导由上皮细胞进入腚血液循环[6].

  • 内源性阿片肽参与痛信息调控的机制

    作者:李辉;李云庆

    内源性阿片肽(endogenous opioid peptides)是哺乳动物体内天然生成的具有阿片样作用的肽类物质的总称.其主要作用就是参与痛信息的调控,即抑制痛信息的传递,发挥镇痛效应.各种内源性阿片肽都有镇痛作用,但它们的作用性质不同.阐明内源性阿片肽参与痛信息调制的机制对于开发新的镇痛药物、有效地治疗各种疼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实用价值.本文仅对内源性阿片肽参与痛信息调控的几种可能机制予以综述.

  • 神经科学历史人物传略连载(八) John Carew ECCles的生平和工作简介

    作者:

  • 脊髓损伤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在组织保护和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作者:

  • 蓝斑周围树突区向蓝斑的GABA能投射:中间神经元的可能来源

    作者:

    关键词: 蓝斑 投射
神经解剖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