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脑与神经疾病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Journal of Brain and Nervous Diseases 뇌여신경질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河北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华北地区三省二市神经病学学会协作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影响因子: 0.8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351X
  • 国内刊号: 13-119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8-23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河北
  • 主编: 毛俊雄 李春岩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变化

    作者:范凯威;任璐;张茜;王志红;耿左军;张阳;张璐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有先兆偏头痛患者的自发神经元活动,分析其脑功能网络的变化,以便更好地认识有先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方法对7例发作间期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和7例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分析原始数据,得出全脑低频振幅( ALFF),进行双样本t检验,并以ALFF差异脑区为感兴趣区( ROI)校正后行功能连接( FC)分析,比较两组之间影像学表现的差异。结果病例组双侧额上回、左侧眶额皮质低频振幅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t=2.18~5.12,P<0.05)。病例组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左侧尾状核、双侧丘脑、右侧运动前区低频振幅ALFF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t=-5.12~-2.18,P<0.05);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右侧眶额皮质、左侧额中回、双侧前扣带皮质、右侧缘上回与左侧额上回功能连接增强,病例组左侧小脑、右侧脑岛、脑干与左侧额上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结论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间期疼痛处理相关脑区功能异常,支持偏头痛并非单纯的发作性疾病。

  • 石家庄及周边地区结核性脑膜炎的分析

    作者:尹化;赵跃;卜晖;邹月丽;何俊瑛;刘鑫;郭小肃;郑明明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 TBM)的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995至2013年间收治的1029例TBM的住院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19年间本院共收治TBM的患者1029例,男女比例1.5:1,发病年龄38.6±15.6岁。 TBM患者2004至2008年较1999至2003年增加了11.0%,2009至2013年较2004至2008年增加了52.7%,2013年住院患者为多,为108例。春季(27.2%)和夏季(27.9%)较秋季(22.7%)和冬季(22.2%)住院患者多,患者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南部地区,以石家庄(49.76%)、保定(49.76%)、邢台(12.73%)为主,多数患者居住于农村(65.2%),以农民(73.47%)为主,其次为学生(9.7%)。 TBM主要集中在20~30岁年龄组(24.5%),其次为40~50岁年龄组(16.23%)。结论石家庄及周边地区TBM确诊患者有明显增加趋势,做好预防工作及早诊断、早治疗。

  • 无先兆偏头痛发作间期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作者:张茜;王志红;耿左军;张阳;张璐

    目的:本研究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rfMRI)方法通过对比无先兆偏头痛( MwoA)患者与健康对照的大脑自发脑活动的局部一致性( ReHo)差异,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对23例发作间期的MwoA患者和25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被试者进行临床资料的采集及rfMRI检查。应用ReHo方法分析每个被试者大脑的相邻体素的血氧水平依赖( BOLD)信号在同一时间序列中波动的一致性,并对两组被试者的ReHo值的脑图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ReHo脑图相比,偏头痛组右侧丘脑、右侧壳核、右侧前额叶皮质及右侧海马的ReHo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MwoA患者发作间期疼痛处理及调节与应激反应相关的脑区存在功能异常。

  • 巨细胞性胶质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吴海乔;刘坤;张庆;季天海

    目的:探讨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 GCG)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学特征为瘤细胞形态多样,以巨怪形多核巨细胞为主,核分裂像和坏死多见,网状纤维沿血管周围分布。瘤细胞弥漫表达Vim、S-100及GFAP灶性阳性,Ki-67约为20%。结论 GCG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的及预后差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组织学上需与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胶质肉瘤等鉴别。

  • NMES 疗法及单纯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作者:周文忠;王海波;杨少华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NMES)联合单纯吞咽训练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本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NMES联合治疗组和常规单纯运动训练组,常规单纯运动训练组予以单纯吞咽功能训练,NMES联合治疗组在常规单纯运动训练组基础上加用NMES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吞咽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NMES联合治疗组和常规单纯运动训练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口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 VFSS)评分、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治疗3个疗程后,NMES联合治疗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口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VFSS评分、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显著高于常规单纯运动训练组( P<0.05)。治疗3个疗程后,NMES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55%(43/45)显著高于常规单纯运动训练组77.78%(35/45)(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单纯吞咽训练联合采用NMES疗法,疗效更佳。

  • 疱疹病毒性脑炎并发视力下降二例

    作者:洪坤;赵跃;卜晖;何俊瑛;邹月丽;郑明明;郭小肃

    目的:探讨疱疹病毒性脑炎和视力下降的关系。方法对2例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腰椎穿刺,行脑脊液测压、常规、生化、细胞学及病原学检查及头颅磁共振( MRI)检查;例1患者行眼科超声检查。结果2例患者均在入院治疗过程中出现视力下降。例1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例2为巨细胞病毒感染。2例患者头颅MRI扫描均有脑实质炎性改变,均涉及岛叶。例1眼科超声提示视网膜坏死及视网膜脱离。结论疱疹病毒感染与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及视神经炎有关。对于病毒性脑炎患者应给与足够的抗病毒治疗,期间若出现视力下降,警惕合并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及视神经炎。

  • Miller-Fisher 综合征患者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作者:侯慧清;苗军;曹润菁;宋秀娟;郭力

    目的:研究Miller-Fisher综合征( MFS)患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IVIG)治疗前后T、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IVIG治疗MFS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选择10例临床确诊的MFS患者,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MFS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B淋巴细胞相对计数。结果 MFS患者急性期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CD4+T细胞和CD4/CD8值显著升高(P<0.05),CD8+T和CD19+B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急性期MFS患者应用IVIG治疗效果显著,并且患者体内淋巴细胞亚群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有助于了解IVIG治疗MFS的免疫学机制。

  • 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破裂的微小前交通动脉瘤

    作者:刘希光;李爱民;孙勇;张洪伟;黄正千

    目的:探讨经眶外侧微骨孔入路夹闭破裂的微小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技巧与临床意义。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破裂的微小前交通动脉瘤患者48例,分析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诊治过程及手术效果。结果均成功夹闭动脉瘤瘤颈,其中术中破裂16例,恢复良好36例;生活能自理9例;扶拐行走,需人照顾3例。其中39例随访3~36个月,无再出血与死亡病例。结论眶外侧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微小前交通动脉瘤具有简捷、快速、微创的优点,对于顺利夹闭破裂的微小型前交通动脉瘤、预防和控制术中破裂出血尤为重要。

  •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陈德艳;陈捷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住院治疗的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降颅内压、保护脑细胞、预防感染、保护胃黏膜和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早期留置胃管鼻饲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液恒速(100ml/h)灌注,开始为500ml· d-1,后逐渐加量至1000~2000ml· d-1。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研磨水化后自胃管注入,1260mg· d-1×14d。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营养状况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14d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GCS 评分较前明显上升( P<0.05、P<0.01),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同时治疗14d期间,观察组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3.85,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脑卒中疗效较确切,可明显提高患者GCS评分,改善其营养状态,减少或预防并发症发生,改善其预后。

  • 动态脑电图对典型与非典型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的诊断

    作者:杨玉芳;朱玉珍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 AEEG)对典型与非典型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 BECCT)的诊断价值,并进行随访分析。方法收集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的患儿资料50例,分典型组31例,非典型组19例。所有患儿均进行AEEG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治疗后随访。结果清醒期EEG描记时,典型组异常放电8例(25.8%),非典型组异常放电7例(36.8%),在睡眠期EEG描记时均有异常放电。结论 AEEG对典型与非典型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临床相关分析

    作者:张亚楠;邢瑜;李辉;李少宁;许蕾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临床诊断98例脑梗死(脑梗死组)和同时期的82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大小、性质、好发部位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6%vs72.9%,P>0.05),但面积大于20mm2斑块的检出率急性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8.8%vs9.8%,P<0.01);②两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部位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为主,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6%vs62.7%,P>0.05);③两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程度比较,脑梗死组均高于对照组(χ2=6.98,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高风险、老年人的脑卒中早期预防及诊治有重要意义。

  • 视神经脊髓炎谱疾病叠加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丽平;张晓君

    目的:研究视神经脊髓炎谱疾病( NMOSD)叠加干燥综合征( SS)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北京同仁医院神经眼科住院的视神经炎、视神经脊髓炎叠加干燥综合征”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17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16例;平均发病年龄44.6±13.2岁、双眼受累(70.6%)、视功能损害较为严重(佳矫正视力低于0.1的有22只眼,占75.9%)、视野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视野缺损(共15只眼,占68.2%),水通道蛋白4lgG抗体( AQP4)抗体阳性的有8例(占57%),住院后虽经积极治疗,但患者的视功能改善不佳,16只眼(55.2%)治疗前后无变化,且4例(50%)AQP4抗体阳性的患者均复发。结论 NMOSD与SS可能有共同的发病机制;AQP4抗体的测定对于NMOSD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至关重要。

  • 环氧化酶-2在放射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熊耀祖;徐晓婷

    放射性脑损伤( radiation brain injury,RBI)一般指脑组织受到电离辐射后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是头颈部肿瘤进行放射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RBI一旦发生,常常很难治愈,它的存在既限制了头颅部肿瘤的照射剂量,也影响了肿瘤治疗的局部疗效,其晚期损伤会导致脑坏死、脑萎缩甚至脑死亡[1]。目前,放射性脑损伤的治疗方法有限,且效果一般,究其原因是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现今比较认可的观点有:①放射线直接损伤学说;②血管损伤学说;③自身免疫反应学说;④自由基损伤学说[2]。现代生物学观点认为,电离辐射导致的脑组织损伤既非特异性的,也非单一机制可以解释清楚的,而是由多因素多机制联合作用导致的。在对发病机制的研究中环氧化酶-2( COX-2)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针对COX-2在放射性脑损伤发生机制进行综合探讨。

  • 水通道蛋白-4与缺血性脑水肿的研究

    作者:牛彩虹;齐进冲;杨北;杨冀萍

    水通道蛋白( aquaporins, AQPs)是一组分布于细胞膜上并且与跨膜水转运密切相关的膜通道蛋白家族,它能够改变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在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到目前为止在哺乳动物中共发现了13种AQP,其中在脑内分布的有7种,而水通道蛋白-4( aquaporin-4, AQP4)是脑组织中表达多的水通道蛋白[2]。近年来缺血性脑损伤已经成为人类死亡和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3]。缺血性损伤后形成脑水肿使颅内压增高,导致继发性脑损伤。因此,减轻脑水肿成为治疗脑缺血的主要方法。 Nielsen等[4]报道脑组织中水平衡主要通过AQP4调节,提出AQP4在脑水肿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此外在近新生仔猪缺血低氧模型研究中发现[5],AQP4基因敲除明显改善了新生仔猪缺血低氧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提示AQP4可能是改善早期脑水肿的治疗方向,因此更好地了解AQP4在脑水肿中的作用对未来治疗缺血性脑水肿提供新的思路有重要作用。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分子机制

    作者:马娇;张雪梅

    随着对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深入研究,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SCI)已经成为一种很有希望的治疗手段[1]。在各种干细胞类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 BMSCs)作为一种多潜能干细胞,具有取材方便、来源较多、可自体移植、能在宿主内中长期存活、低免疫原性、能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优势[2],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移植细胞类型之一。

  • 蛋白激酶 C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

    作者:李航兵;赵夏洁;尹金玲;程龙;张兵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ty, CIRI)是缺血性脑卒中和心搏骤停复苏后引起脑损伤的主要原因。缺血-再灌注会引起脑组织氧化应激反应、脑组织水肿、神经元内钙超载以及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作用等,终导致缺血区神经元凋亡和坏死,造成神经功能永久性丧失[1-3]。近年来研究[4],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 PKC)信号通路与CIRI关系密切,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文主要针对PKC信号通路在CIRI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

  • 水通道蛋白1的调节

    作者:龙春燕;周敬华

    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是参与水分子跨膜转运的重要膜通道家族之一。与机体水转运、细胞转移、细胞凋亡和血管生成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脑组织水肿、脑积水与脑肿瘤的生长迁移方面,AQP1的发现提供了新的治疗潜能。现对 AQP1作一简要综述,探讨AQP1的调节机制与脑疾病临床治疗潜能。

脑与神经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