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y 립체정향화공능성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2425
  • 国内刊号: 34-116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84
  • 曾用名: 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汪业汉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弥散张量成像纤维密度指数和平均纤维长度值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毕军焱;王海宝;余永强

    目的 使用纤维密度指数(FDi)和平均纤维长度值作为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指标分析不同级别胶质瘤瘤内、瘤周及健侧脑区神经纤维结构微观差别.方法 使用Diffusion Toolkit及TrackVis软件分析50例胶质瘤(WHOⅡ级12例,Ⅲ级15例,Ⅳ级23例)DTI数据,计算瘤内、瘤周及健侧脑区FDi值和平均纤维长度值,并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Ⅱ、Ⅲ、Ⅳ级胶质瘤肿瘤区FDi值和平均纤维长度值均低于对应级别瘤周区、健侧脑区(P均<o.05);Ⅱ、Ⅲ、Ⅳ级胶质瘤肿瘤区FDi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平均纤维长度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Ⅱ级胶质瘤瘤周区FDi值及平均纤维长度值均高于Ⅲ、Ⅳ级胶质瘤瘤周区(P均<0.05),且Ⅱ级胶质瘤瘤周区FDi值高于健侧脑区(P<0.05);Ⅲ、Ⅳ级胶质瘤瘤周区FDi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纤维长度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Ⅲ、Ⅳ级胶质瘤肿瘤区FDi值和平均纤维长度值均低于对应级别瘤周区(P均<0.05).结论 FDi值和平均纤维长度值联合使用对胶质瘤影像分级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 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华刚;谭红平;陈俊喜;张立民;李少春;张伟;郭强;朱丹

    目的 总结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体会.方法 对我科2013年7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例诊断为下丘脑错构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下丘脑错构瘤可引起与病程相关的进展性癫痫性脑病,临床表现为中枢性性早熟、多种癫痫发作及认知和精神方面损害,具特征性表现为发(痴)笑发作或哭泣样发作但并不是必须存在.脑电图无特异性,详细的核磁共振检查是确诊和分型的重要依据.随着病程的延长,可以在下丘脑错构瘤以外形成新的致痫灶,有时需要电极植入甄别.本组手术病例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策略:直接切除下丘脑错构瘤、下丘脑错构瘤加皮层切除、SEEG监测技术下的射频热凝毁损术.经过2个月至4年半的随访,发作均得到较好控制,神经功能损害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详细的影像学检查,诊断不难.根据下丘脑错构瘤的分型结合病史、发作表现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能获得很好的疗效.

  • 立体定向辅助下射频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附23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君;王文浩;林洪;黄巍;罗飞;林俊明

    目的 总结立体定向辅助下射频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美国Integra Radionics公司的新型CRW立体定向仪辅助定位射频治疗23例有出血症状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分析手术疗效.结果 23例患者的全部病灶定位准确,均未再出血病灶,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1~2年复查MRI,显示病灶明显缩小的迹象.术后所有病人无新发神经损伤症状,癫痫患者的癫痫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立体定向辅助下射频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定位准确且能安全有效处理病灶,大限度的保护神经功能,减少手术时间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 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动脉瘤的颅脑CTA特征分析

    作者:高大圣;刘云峰;周晓秋;王晶;王宝春;操啸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责任动脉瘤CT血管造影(CTA)特征.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间我院诊治的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共39个动脉瘤,经检测确认破裂动脉瘤30个,未破裂动脉瘤9个,比较两者CTA形态学特征.结果 破裂动脉瘤瘤颈宽、高度、长径、AR、BN和SR值均明显大于未破裂动脉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可见,AR、SR曲线下面积高,分别为0.793和0.837,对应的佳临界值则分别为1.38和1.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AR和SR与动脉瘤破裂具有独立相关性.破裂动脉瘤中,形态不规则的比例为66.7%,明显高于未破裂动脉瘤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A下责任动脉瘤特征表现为AR和SR数值较大(临界值分别为1.38和1.84),瘤体形态不规则.

  • 脑表面三维重建技术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胡文瀚;王秀;张弨;桑林;郑重;张凯;马延山;张建国

    目的 研究脑表面三维重建技术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切除术中的应用及其可靠性.方法 研究纳入2015年至2016年期间病理确诊为FCD的患者.术前行包含3D T1序列的MRI检查,经过详尽的术前评估后确定致痫灶的位置与范围.术前利用软件将3D T1影像中的头皮,颅骨及硬脑膜去除后进行脑表面三维重建,然后根据二维影像的切除范围定位出三维影像中应切除的脑沟与脑回.术中开颅后仔细辨认实际脑表面的脑沟和脑回的形态与走形,与重建图像对比并建立对应关系后切除相应的脑组织.术后根据复查的头颅CT或MRI确定切除范围是否充分,并分析可能影响全切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总共有5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总体全切率和术后无发作率分别为89.66%和84.48%.再次手术,无颅内电极指引和病灶为MRI阴性并不影响全切率;病灶位于深部结构和功能区导致全切率降低,但尚未到达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表面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指导FCD切除安全有效,易于操作.当癫痫手术为再次手术,致痫灶位于深部结构和功能区时,建议结合深部电极指引和电生理监测等其它辅助手段.

  • 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林成;张强;朱安林;孙琦;张浩;单桐辉;潘文龙;赵浩

    目的 探讨头颈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6月之间我院收住的经头颈CTA检查诊断为脑血管疾病(动脉瘤或动脉狭窄)患者30例.其中17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病变血管进行3D-DSA检查,并将患者3D-CTA图像融合于血管造影机中,分别将2D-DSA和3D-DSA图像进行融合对比,验证CTA与DSA图像位置准确度、血管直径、病变大小的差别.另13例拟进行介入治疗患者,将头颈3D-CTA融合于血管机,利用3D-CTA实时引导并完成介入治疗操作,评价融合的准确度,比较射线照射剂量及造影剂使用量.结果 17例患者头颈CTA图像与2D、3D-DSA图像的匹配准确.13例介入患者头颈CTA图像可以成功的应用于神经介入操作过程中3D路图的实时引导,准确完成介入手术;两组患者造影剂使用量分别为(68.5±6.9)ml和(109.5±12.4)ml,接受射线照射剂量分别为(910.1±95.8)mGy和(1769.0±303.2)mGy,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影像融合技术因其高度的准确性,可以应用于脑血管病的诊治.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引导神经介入操作,增加工作效率,同时又能显著降低射线辐射量和造影剂使用量,因此可以降低潜在的医疗风险、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 丛集性头痛患者共情能力相关研究

    作者:吕心怡;桂韦

    目的 丛集性头痛患者(cluster headache,CH)共情能力损害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其共情能力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人际指针量表(IRI-C)对25例发作间期CH患者和25例年龄及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ealth control,HC组)进行研究.结果 与HC组比较,CH患者组IRI-C总分(46.12±10.13),共情性关心(EC)(14.34±6.50)、个人痛苦(PD)(5.60±4.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33,P<0.05;t=-2.478,P<0.05;t=-3.976,P<0.05),且CH组的病程时间与IRI-C总分、个人痛苦(PD)呈负相关(r=-0.620;r=-0.613,P<0.05),CH组的HAMD得分与共情性关心(EC)呈负相关(r=-0.645;P<0.05).结论 丛集性头痛患者存共情能力缺陷,主要以情感功能损害为主,下丘脑边缘叶系统的损害以及5-HT递质代谢紊乱可能是导致患者共情能力损害的机制.

  • 颅脑外伤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檀;盛敏峰

    目的 分析颅脑外伤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危险因素,以便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至2017年01月在我院接受急诊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的,依据患者术后24 h内是否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分为观察组(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和对照组(未并发血肿),并比较所有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分析颅脑外伤患者急诊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9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45例,对照组4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入院时昏迷状态、Babinski征阳性、合并脑挫伤、合并颅骨骨折、合并脑疝、术前中线偏移≥1 cm、基底池受压、手术去除骨瓣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手术时间、GC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舒张压、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显著高于对照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颅骨骨折、合并脑疝、中线偏移≥1cm、去除骨瓣、术后手术时间、GCS评分高低是颅脑外伤患者急诊颅内血肿清除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患者入院时通常为颅内占位效应明显且多合并颅骨骨折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中线偏移≥1 cm、手术去除骨瓣、手术时机短、GCS评分低、TT时间延长是外伤性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的高危因素,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当更加注意预测发生对侧硬膜外血肿机率.

  • 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陈永翱;付为刚;李志勇;范梦然

    目的 总结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经验,探讨分析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和治疗对策.方法 收集并分析55例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其中46例术后恢复良好,9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分别为血肿复发4例,症状性癫痫2例,减压性血肿2例,颅内张力性积气1例,给予对症处理后预后良好.结论 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优点,治疗过程中注意细节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成;经大平;涂祝新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经外侧裂入路与经颞叶皮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90例,其中经外侧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44例,经颞叶皮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46例,分别为A组和B组,评价两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情况,再出血率及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分).结果 ①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术后2h、24 h复查头颅CT,A组患者血肿残余量低于B组(P<0.05),两组再出血率无统计学差异;③术后随访6个月,按GOS预后评分,A组预后优于B组(P<0.05).结论 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独特优势,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 伽玛刀治疗单发小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赵娟娟;张国荣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伽玛刀治疗单发小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并促进越来越多的文献证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小脑转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8月35例单发小脑转移患者接受伽玛刀治疗的临床资料,评估临床症状及肿瘤控制情况.结果 本组35例患者伽玛刀术后临床症状均获不同程度缓解.随访1~19个月(平均8.09±4.15个月),随访截止时13例存活(37%),22例死亡(63%),其中8例(36.4%)死因为颅内病灶进展,14例(63.6%)为原灶进展及多脏器衰竭.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6个月生存率达65.7%.结论 伽玛刀治疗小脑转移瘤安全、有效,短期内能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益于延长生存期,减少并发症,为后期综合治疗提供条件.

  • 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患者口服溴隐亭与肿瘤切除术后泌乳素变化的规律对比性研究(附31例分析)

    作者:王林;凌士营;梅翠竹;章菊;牛朝诗;傅先明

    目的 探讨泌乳素型垂体腺瘤口服溴隐亭(Bromocriptine)与肿瘤手术切除致泌乳素变化对比研究,了解治疗方法对于降低PRL的疗效.方法 入组病例完善实验室泌乳素(prolactin PRL)及鞍区MRI、CT检查,泌乳素型垂体腺瘤诊断明确.均先予术前3日18时顿服溴隐亭5 mg,分别于服药后2h、3h和12 h检查血PRL水平,同时监测该患者术后12小时血PRL水平,进行对比研究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按时服药和手术切除肿瘤并按照设计时间采血检验PRL数值.31例患者服药后总的有效率87.1%;其中PRL正常占35.5%;无效率12.9%.手术后12小时检测PRL值总有效率87.1%,其中PRL正常占32.3%,无效率12.9%.两种治疗方法对于降低PRL值的效果统计学检验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据服药和手术切除肿瘤后泌乳素的变化规律可见针对于泌乳素下降的疗效两种治疗方法无统计学差异,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机体条件及个人需求采取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法是可行而且具有临床意义的.

  • 分步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

    作者:岳培东

    目的 研究分步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宿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6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34例,观察组分步减压术治疗29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表评分(NC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 观察组GCS、NCSE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20.67%)明显低于对照组(50.00%)(P=0.00),观察组预后良好率(51.70%)明显高于对照组(26.47%)(P=0.00).结论 分步减压术能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恢复,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 多靶点穿刺联合早期腰池引流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金龙;邢红伟;张高健;揭家广;王东林

    目的 探讨多靶点穿刺联合早期腰池引流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手术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治疗临床资料,根据ADL评分判定术后3月疗效,探讨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经验总结.结果 根据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分级:3月后根据ADL评分,Ⅰ级2例(5.4%)、Ⅱ级9例(24.3%)、Ⅲ级13例(35.1%)、Ⅳ级4例(10.8%)、V级3例(8.1%)、死亡6例(16.2%).结论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愈后较差,多靶点穿刺、早期腰池引流及尿激酶灌注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研究.

  • 影像学检查在帕金森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徐梦婷;陶英群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隐匿,且与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进行性核上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PSP)及皮质基底节变性病(Corticobasal degeneration,CBD)等在临床症状及病理基础上存在很多重合,给PD的诊断及治疗带来很大不便.本文就经颅超声、磁共振、CTA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断层显像为代表的影像学检查在PD诊断及治疗上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