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y 립체정향화공능성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2425
  • 国内刊号: 34-116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84
  • 曾用名: 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汪业汉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

    作者:夏养华;牛朝诗;计颖;程传东;费小瑞;董永飞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6例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的桥小脑角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2例另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1例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疼痛消失15例,疼痛好转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面部麻木、暂时性面瘫、听力下降、动眼神经麻痹及颅内感染.术后平均随访4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桥小脑角脑膜瘤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个常见原因,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术中要对三叉神经充分减压.

  • 国产迷走神经刺激器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分析(附11例报告)

    作者:高丹丹;袁冠前;谭俊;孙卫进;危兆胜;梁国标;陶英群

    目的 探讨国产迷走神经刺激器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分析.方法 对11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国产迷走神经刺激手术治疗,术后2~4周开机,分次调试参数,脉冲发生器输出电流从0.2 mA逐渐增加,刺激时间为30 s,间歇5 min,频率20~25 Hz,脉宽250~500 us.结果 本组共计11例,随访1年,1例(9%)病人术后发作完全停止;3例(27%)病人术后发作频率减少75%;3例(27%)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上;3例(27%)发作频率减少25~50%;1例(9%)无改善;63.6%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减少50%以上.结论 迷走神经刺激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效果与刺激时间及参数调节有关.

  • 控制减压策略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特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

    作者:葛键;王维东;汤德刚

    目的 探讨阶梯减压策略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特重度颅脑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重、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41例,采用阶梯减压的去骨瓣减压术式治疗,统计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平均手术时间、和术后6个月预后情况.结果 41例患者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4例(9.76%),术后再出血发生3例(7.32%),平均手术时间(4.246±1.219)h,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18例(43.90%),预后不良23例(56.10%).结论 阶梯减压策略治疗重度、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不增加总的手术时间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改善预后,适合临床使用.

  •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与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春来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7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立体定向穿刺引流组和小骨窗开颅组,通过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并发症比较,评定疗效.结果 立体定向引流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小骨窗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诊治体会(附13例临床分析)

    作者:蒋辰;牛朝诗;凌士营;姜晓峰;夏成雨;丁宛海

    目的 探讨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临床诊治要点和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4年来13例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诊断和治疗效果.结果 13例均行经皮层造瘘脑室人路肿瘤切除术,其中肿瘤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4例.术后颅内感染2例,1例治愈,另1例自动出院后死亡.长期随访11例,术后放疗4例,肿瘤复发后死亡1例.术后并发交通性脑积水行V-P分流术治疗1例.结论 中枢神经细胞瘤多发于侧脑室的室间孔附近,熟悉局部的显微解剖并熟练运用显微外科技术争取肿瘤全切除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未全切患者术后放疗可控制残留肿瘤的生长,延缓复发.

  • MiR-153在TPM治疗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香丹;梁汕娜;咸哲民;林贞花;李今子

    目的 探讨miRNAs参与颞叶癫痫(TLE)的发生发展,TPM治疗颞叶癫痫中有miR-153的参与及其与凋亡之间的联系.方法 利用锂-匹罗卡品诱发癫痫,随机将80只大鼠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TLE组,TPM低剂量组(40 mg/kg)和TPM高剂量组(80 mg/kg).通过microRNA芯片分析测定上述四组大鼠海马中miRNAs表达谱的改变,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并利用免疫蛋白印迹、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上述各组海马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LE大鼠海马中检测到了6个上调的miRNAs(miR-204,-214,-210,-466c,-298,-207)和12个下调的miRNAs(miR-153,-34a,-362,-377,-101a,-382,-598,-488,-383,-376b-3p,-380,-9).经TPM治疗后,上调的6个miRNAs发生了下调,12个下调的miRNAs则出现了上调,其中miR-153在上调的miRNAs中变化为显著.此外,在TLE大鼠海马中能够检测到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经TPM治疗后其表达水平下降,且TPM高剂量组中大鼠海马caspase-3的表达较TPM低剂量组更低.结论 MiRNAs参与到了TLE的发生发展中,且miR-153有望成为TLE治疗中的重要靶点.MiR-153参与到了癫痫的发生,TPM治疗能够使miR-153发生上调.TPM能够减少大鼠海马中凋亡的发生.

  • 幼年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电生理和行为学的研究

    作者:杨骐;周洪语;徐纪文;赵晨杰;马军峰;刘强强;叶晓来

    目的 观察幼年大鼠发生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后的电生理和行为学改变,并判断其表现是否符合Lennox-Gastaut综合征(Lennox-Gastaut syndrome,LGS)的电临床特点.方法 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30)与对照组(n=20),模型组幼鼠腹腔注射氯化锂-匹鲁卡品诱发SE,对照组幼鼠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匹鲁卡品.1周后,采用改进的颅内电极方法进行2周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观察分析幼鼠脑电图背景活动、癫痫放电、癫痫发作及其相应症状学改变情况.脑电监测结束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认知功能测试,观察记录幼鼠在水迷宫中寻找水下平台的潜伏期及游泳距离.结果 共26只模型组幼鼠成功诱发SE并存活,对照组(n=20)表现正常.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期间,对照组幼鼠脑电背景活动正常,未见癫痫发作.模型组幼鼠发作间期癫痫放电显著增多,睡眠期可见弥漫性慢棘-慢波活动;共监测到3种癫痫发作类型:不典型失神发作、强直发作和肌阵挛发作.在水迷宫测试中,模型组幼鼠的潜伏期及游泳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模型组幼鼠在发生SE后出现多种类型癫痫发作、异常脑电图表现及认知功能减退,该动物模型的电临床表现符合LGS的临床特征.

  •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症的探讨及疗效分析

    作者:李海平;雍成明;杨代明;黄录茂

    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症,并对手术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采用额颞开颅经颞中回皮层造瘘及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结果 58例患者单纯行血肿清除41例,17例行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4例手术后再出血,其中2例家属自动放弃治疗后死亡,另外2例行原切口入路血肿清除.术后长期昏迷死于并发症或自动出院后死亡5例.余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意识清楚但遗留有对侧肢体偏瘫,其中语言障碍者6例,植物生存状态7例.结论 对于有手术指征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快速缓解颅内压、止血确切等优点.

  • 小儿颈髓腹侧神经管原肠囊肿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王曲;高方友;刘窗溪;熊云彪;熊兵;罗涛

    目的 分析总结小儿颈髓腹侧神经管原肠囊肿的临床特点、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颈后正中入路囊肿分层切除法显微外科治疗的小儿颈髓腹侧神经管原肠囊肿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MRI特点和手术疗效.结果 患儿肢体肌力在短期内(1~3天)进行性下降者5例.MRI特点分为有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两种表现,典型表现者11例,非典型表现者5例.全部病例行颈后正中入路将囊肿分为两部分切除,病理结果均为神经管原肠囊肿,所有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15例为单纯的神经管原肠囊肿未合并其他畸形,采用颈后入路将囊肿分两部分切除均获近全切除;1例为肠源性囊肿、脊髓脊膜膨出、椎体发育畸形及脊髓内畸胎瘤的复杂畸形,行脊髓脊膜膨出切除术同时行软性神经内镜切除囊肿术后半年复发,再次行后正中入路近全切除囊肿.随访8~38个月(平均30.2个月)无复发,症状完全消失14例,症状改善2例.结论 颈髓腹侧神经管原肠囊肿其病情发展迅速,熟识其临床表现和MRI特点,尽早诊断及手术,合理评估手术难度至关重要,采用颈后正中入路囊肿分两部分切除囊肿可提高囊壁切除程度获得良好预后.

  • 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术中应激状况及疗效分析

    作者:杨少峰;陈永严;王宝华;薛清波

    目的 研究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术中应激状况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 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接诊的60例垂体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组采取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经口鼻下鼻中隔垂体瘤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应激反应情况、治疗相关指标、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治疗疗效情况.结果 观察组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 (98.30±12.11、103.42±15.03)ng/ml、肾素(R)、血管紧张素(ATⅡ)(2.33±0.52、28.12±5.51) pg/ml均小于对照组(160.15±19.08、188.72±20.58)ng/ml、(4.80±0.72、48.18±7.10) 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00%(5/50)小于对照组44.00%(2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激素下降程度、肿瘤残留、肿瘤体积减少程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能够降低患者的术中应激水平,治疗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的清除患者的肿瘤.

  • 丘脑腹内侧核高频电刺激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前肢使用不对称行为的研究

    作者:潘琪;张旺明;肖宗宇;罗非;徐如祥

    目的 探讨丘脑腹内侧核高频电刺激能否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前肢使用不对称行为.方法 将3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22只和对照组11只.利用立体定向的方法将刺激电极埋入右侧丘脑腹内侧核,用于注射6-羟基多巴胺的套管埋入右侧内侧前脑束.实验组大鼠右侧内侧前脑束内注射12 μg的6-OHDA,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对造模前、造模后和给予DBS时的大鼠进行前肢使用不对称测试.黑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毁损程度.尼氏染色确定刺激电极尖端位置.结果 从22只大鼠中获得了15只成功的PD大鼠模型.与毁损前相比,模型大鼠毁损后的不对称指数显著增大(P=0.000).给予高频VM-DBS后,不对称指数显著下降,与毁损后未给予VM-DBS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与毁损前相比,差异不显著(P=0.214).给予低频VM-DBS后,不对称指数无明显改变,与毁损后未给予VM-DBS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而与毁损前相比,差异显著(P=0.036).结论 丘脑腹内侧核高频电刺激能够改善6-羟基多巴胺偏侧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前肢使用不对称行为,丘脑腹内侧核可能是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治疗的潜在有效靶核团.

  • EV71病毒致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MRI影像特点及预后

    作者:许愿愿;金丹群;孙静敏;李敏;张乐;王昶

    目的 探讨EV71病毒致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MRI影像学特点及病情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6月安徽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34例EV71型感染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患儿的临床和MRI影像资料,所有患儿都进行MRI扫描.结果 在34例中有16例患儿脑和脊髓MRI有异常表现,阳性率47.1%0(16/34),单发病灶者6例,多发病灶者10例.在10例MRI阳性的脑干脑炎患儿中,病变位于脑桥6例,延髓3例,中脑1例,在MRI图像上均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片状长T1、略长T2信号,FLAIR和DWI序列呈高信号.在4例MRI阳性的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病变位于大脑皮层2例,位于丘脑2例,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和DWI序列呈高信号,并伴有蛛网膜间隙增宽和轻度脑积水.在2例MRI阳性的AFP患儿中,病变位于颈髓(C3-6)1例,位于圆锥1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脊髓前角长T1长T2信号,FLAIR和DWI序列呈高信号.结论 EV71感染合并CNS并发症首位为脑干脑炎,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以清楚的显示病变部位、形态及范围,有助于评估病变范围及程度,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 症状性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置管骨膜下引流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黎明;任祖东;李明;戴荣权;吕文革;朱庆宝;周夏;舒志强;纪宏

    目的 探讨钻孔冲洗骨膜下置管持续引流治疗症状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方法 选取我院收住的有明显神经功能缺失的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40例,行钻孔术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以及随机数余数分组法随机分为骨膜下持续引流治疗组20例,硬膜下持续引流组20例,两组术后均常规药物治疗.计算各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肿量变化以及术后硬膜下血肿复发、并发症发生及术后引流量情况,并比较两种引流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 两组术后血肿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9,0.639),但术后同侧颅内硬膜下血肿复发率以及术后癫痫发生率,骨膜下引流组低于硬膜下引流组(P=0.005,0.007).而且,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内引流量比较,骨膜下引流治疗组较硬膜下引流组更为彻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术后24~48小时内引流量及术后48小时内引流量比较,硬膜下引流组会导致过度引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结论 颅骨钻孔置管骨膜下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与硬膜下引流比较,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效果无明显区别,但更有利于减少术后血肿复发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为骨膜下引流可以规避手术对蛛网膜的二次损伤,手术过程更安全,值得一些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 立体定向不同靶点穿刺引流基底节区血肿30例手术体会

    作者:朱寿鸿;黄珩纱;范学政

    目的 总结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基底节区血肿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立体定向不同靶点穿刺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血肿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靶点分别选择在血肿前段(A组)、血肿后段(B组)、血肿中心(C组).结果 30例患者均达到预期穿刺靶点,术后穿刺通道出血2例,血肿扩大1例,术后序贯尿激酶引流冲洗治疗,血肿清除平均时间分别是血肿前段组(A组)3.5天、血肿后段组(B组)2.5天、血肿中心组(C组)3天.3组血肿清除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血肿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反应轻、血肿廓清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和费用低,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手术穿刺靶点只要在血肿范围内就可以达到引流和减压目的.

  • CT引导下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治疗外囊血肿疗效观察

    作者:高福源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外囊血肿的效果.方法 选取高血压性外囊血肿患者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应用CT引导下立体定向手术,对照组应用传统开颅手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近期死亡率以及神经功能损伤评分.结果 ①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观察组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内死亡率两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术后第14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引导下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外囊血肿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医用小砂轮标志物辅助CT扫描在颅内肿瘤术前定位的应用

    作者:岑武;廖昆;田景友;刘彪;龚明;张勇;刘窗溪

    目的 探讨医用小砂轮标志物辅助CT扫描在颅内肿瘤术前定位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75例颅内肿瘤患者,确定患者CT或MRI上肿瘤与临近头皮的三维位置关系,初步设计头皮切口位置,并粘贴医用小砂轮于头皮作为标记点,复查颅脑CT,观察预先粘贴头皮的小砂轮与颅内肿瘤的位置关系,术前经定位后再设计更合适的手术切口位置进行手术.结果 75例颅内肿瘤术前患者经用小砂轮辅助CT扫描进行术前定位后,术中头皮切口位置与颅内肿瘤位置无明显偏差.结论 医用小砂轮标志物辅助CT扫描进行术前定位,准确定位头皮切口位置,简易、经济、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 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焕明;胡飞;杨崇阳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结果 患者术前MRI 3D-TOF序列提示右侧三叉神经和面神经根区均有血管影存在,对该例患者在电生理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手术,术中发现右侧小脑上动脉是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右侧小脑前下动脉是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术后患者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症状均完全消失,随访一年余症状未见复发.结论 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一般都是血管源性的,术前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指导手术,微血管减压术是该病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方法.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