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

临床误诊误治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

Clinical Misdiagnosis & Mistherapy 림상오진오치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 影响因子: 0.91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2-3429
  • 国内刊号: 13-110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8-4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误诊误治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河北
  • 主编: 陈晓红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误诊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

    作者:叶凡豪;龙彪;李显文;杨孟雪;杨波;廖玉兰;李凤萍;安小娟;李思成;李娅;代敏

    目的 探讨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误诊病例资料.结果 2例术前表现为甲状腺增大和(或)甲状腺毒症体征,甲状腺功能检查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升高,例1促甲状腺激素升高,初步诊断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后行影像学检查发现垂体占位性病变,经手术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术后给予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随访1年甲状腺激素均维持正常水平.结论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临床罕见,易误诊为甲亢,结合症状体征、内分泌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可初步诊断,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 中青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七例误诊分析

    作者:张少利;李燕;王学惠;陈志刚

    目的 探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不典型表现及误诊原因,降低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7例中青年不典型AMI误诊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年龄24~44岁.2例因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呃逆、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误诊为急性胃肠炎;1例因咳嗽、咳痰、气促,X线胸片示肺纹理增粗误诊为支气管炎;1例因单纯胸痛误诊为肋间神经炎;1例因心悸、乏力、心电图ST段压低误诊为心脏神经症;1例因头昏、双上肢无力及腔隙性脑梗死病史误诊为脑梗死;1例因低血压、体位改变后晕厥误诊为体位性晕厥.本组平均误诊时间(4.56±1.26)d,按误诊疾病治疗效果不佳,后行心电图检查发现动态改变,查心肌酶谱异常,确诊为AMI.确诊后予再灌注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结论 复杂多样化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极易导致中青年AMI误诊,临床医师应提高对中青年AMI的警惕性,减少误诊误治.

  • 误诊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作者:解飞;洪萍;周霖;蔡斌;雷蕾;陈若华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误诊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AIHA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8岁,因皮肤苍黄伴解茶色尿2月余,加重1周入院.外院行红细胞形态学、Coomb's试验及溶血全套等检查,误诊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予输血治疗后出院,拟择期行脾切除术治疗.入我院后复查Coomb's试验间接法和直接法均阳性,结合临床表现,确诊AIHA.予输血、补充球蛋白及免疫抑制等治疗,病情缓解出院.结论 AIHA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均有溶血性贫血表现,二者鉴别主要依据Coomb's试验,但单次阴性并不能排除AIHA,应多次复查,有条件时可行遗传性红细胞膜病相关基因型检测以更精准诊断和治疗.

  • 肾病综合征并发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漏诊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胡瑞兰;朱雄龙;余永武

    目的 探讨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 PC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旨在减少临床误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肾病综合征并发PC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为74岁女性,先后3次因双下肢水肿伴发热、气短入院.首次住院时行肾脏穿刺活检术,确诊为肾病综合征(nephrotlc syndrome, NS),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缓解.2个月后再次出现双下肢水肿、全身充血性皮疹、瘙痒在某院诊断为药物过敏,给予对症治疗,次日转我院肾病科,仍按NS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缓解.2个月后患者因前述症状第3次入住我院肾病科,因胸部CT检查示两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多发微小结节影及条状致密影,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检出肺孢子菌孢囊,确诊为PCP.经积极对症抗感染治疗,病情一度缓解,但因患者高龄、病情复杂,病程中出现肺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终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对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NS患者,如出现发热伴气短,有肺部感染征兆,应高度警惕是否并发PCP,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检出肺孢子菌孢囊可作为确诊依据.

  • 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吕建萌;袁婕;雷琦;潘雅娟;宋允章;杨谦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ytotoxin-associated protein,CagA)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分为颈动脉斑块阳性组(阳性组)35例和颈动脉斑块阴性组(阴性组)30例;另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CagA-HP-IgG抗体阳性率,探讨阳性组颈动脉病变与CagA-HP-IgG抗体的相关性,分析血清CagA-HP-IgG抗体对颈动脉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阳性组血清CagA-HP-IgG抗体阳性率为62.9%,高于阴性组的40.0%和对照组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检验显示,阳性组颈动脉病变与血清CagA-HP-IgG抗体水平呈正相关(r=0.745,P=0.024).血清CagA-HP-IgG抗体诊断颈动脉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5%和88.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38(95% CI:0.882,0.995).结论 血清CagA-HP-IgG或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颈动脉病变的一项检测指标.

  • MCA狭窄段管壁的重构模式、斑块内出血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作者:马飞月;何明;何继荣;曹凌浩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粥样硬化狭窄管壁重构模式、斑块内出血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颅脑3D-TOF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发现MCA高度狭窄(狭窄率≥70%)118例患者,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分为症状组55例和无症状组63例.根据2组临床状况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表现,评估分析MCA狭窄段管壁重构模式、斑块内出血与脑卒中事件的关系.结果 症状组MCA狭窄段管壁正性重构38例,负性重构11例;无症状组MCA狭窄段正性重构15例,负性重构34例,两组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症状组斑块内出血发生率为25.45%显著高于无症状组的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CA狭窄段管壁的正性重构模式以及斑块内出血,均加大了同侧MCA狭窄供血区发生急性脑卒中的风险.

  • 医用胶在阴茎皮肤撕脱伤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庆军

    目的 探讨阴茎皮肤撕脱伤采用医用胶粘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30例阴茎皮肤撕脱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常规创面消毒后,观察组采用医用胶粘合创面,对照组采用传统缝合法处理创面.记录并比较两组创面愈合评分、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处理时间、医疗费用及创面愈合后6个月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创面处理时间为(4.76±1.02)min短于对照组的(11.71±1.0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2,P=0.002);创面愈合后6个月观察组满意度为93%高于对照组的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3,P=0.005).两组创面愈合评分、创面愈合时间及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医用胶粘合代替传统缝合法处理阴茎皮肤撕脱伤,有利于创面愈合,可减少创面瘢痕形成,提高患者满意度.

  • 纤维支气管镜下冷冻联合高压球囊扩张治疗瘢痕狭窄型气管支气管结核的效果观察

    作者:孙扬;王瑜玲;郭云;刘玉珍;戴二黑;高会霞;苏圆圆

    目的 观察纤维支气管镜下冷冻联合高压球囊扩张治疗瘢痕狭窄型气管支气管结核(tracheobronchial tuberculosis, TBTB)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8月确诊的瘢痕狭窄型TBTB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3组均在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行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冷冻治疗(冷冻组)、高压球囊扩张治疗(球囊组)和冷冻联合高压球囊扩张治疗(联合组),每2周治疗1次,共治疗4次.1疗程结束后1个月评价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分级、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气道直径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冷冻组的60.0%和球囊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主要症状分级、FEV1、气道直径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后上述指标联合组较其他两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3组治疗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相较单一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冷冻联合高压球囊扩张治疗瘢痕狭窄型TBTB效果更佳.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五聚素3水平变化

    作者:李涛;张云鹤;安书强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者血浆五聚素3(PTX3)检测对心功能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2月我院CHF患者68例作为CHF组,其中NYHA心功能Ⅰ级11例,Ⅱ级13例,Ⅲ级22例,Ⅳ级22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两组血浆PTX3和B型脑钠肽(BNP)水平,以及CHF组中不同心功能、性别及年龄亚组间血浆PTX3和BNP的变化,并观察CHF组血浆PTX3和BNP的相关性.结果 CHF组血浆PTX3和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HF组PTX3和BNP水平均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升高(P<0.01);CHF组不同性别患者PTX3和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与<50岁患者PTX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F组血浆PTX3水平与血浆BNP水平呈正相关(r=0.356,P=0.003).结论 CHF患者血浆PTX3水平升高,且与BNP水平呈正相关,其升高程度或可反映心功能的恶化程度.

  • 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贺;马静婷;李翠翠;李东复

    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硬化性胆管炎症性疾病,是IgG4相关性疾病在胆道系统中的表现.它具有血清IgG4升高、胆管周围淋巴浆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多器官累及、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等临床特点,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管癌、胰腺癌等疾病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上十分相似,需注意鉴别诊断.虽然现在我们对该病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及IgG4在发病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还尚未明确,仍需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结合中外有关文献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医技检查特点、诊断标准和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避免误诊误治.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疗新进展

    作者:孙晓云;孙殿兴;李香社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是一种以肝内胆汁淤积、循环血中出现抗线粒体抗体和肝内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破坏,主要累及肝内小叶间胆管的,可逐渐发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的器官特异性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该病认识的不断增多,新型免疫学与病理学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成果.PBC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医技检查、肝活组织病理检查,此外特异性免疫学标志物为PBC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熊去氧胆酸仍然是目前唯一被批准用于治疗PBC的有效药物,但是有近40%的患者对该药应答不佳,且发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也在增加.免疫抑制剂、生物抑制剂、奥贝胆酸、肝移植等PBC治疗方法已经逐步应用于临床,为PBC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极大希望.

  • 甘草酸二铵对百草枯诱导肺泡上皮Ⅱ型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1的影响

    作者:方辰;张剑锋;喻莉;向沥

    目的 了解甘草酸二铵(DG)对百草枯(PQ)诱导肺泡上皮Ⅱ型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cell Ⅱ, AECⅡ)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的影响.方法 AECⅡ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并加入青霉素100 U/ml、链霉素100 μg/L,置于37℃含5% CO2的培养箱中培养.将培养后的细胞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NS组)不采用任何药物干预培养24 h;模型组(PQ组):以1000 μmol/L PQ培养24 h;DG预治疗组(DG组):先以0.6 mg/ml DG培养2 h,再以0.6 mg/ml DG+1000 μmol/L PQ培养24 h.采用MTT法测定DG对PQ诱导下AECⅡ的增殖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组细胞中的HMGB1、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细胞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3组细胞中HMGB1、TLR-4、MyD88、NF-κB P65 mRNA表达.结果 在1000 μmol/L PQ诱导下,AECⅡ以0.6 mg/ml DG干预24 h时生存率高,以0 mg/ml DG干预生存率低.与NS组比较,PQ、DG组HMGB1、TLR-4、MyD88、NF-κB P65、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且DG组升高程度低于PQ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NS组比较,PQ组、DG组HMGB1、TLR-4、MyD88、NF-κB P65 mRNA表达均升高,且DG组升高程度低于PQ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G可降低HMGB1、TLR-4、MyD88、NF-κB、TNF-α水平,减轻PQ诱导的AECⅡ损伤.

  • p27及HIF-1α在二甲双胍调节下咽癌细胞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单珊;李晓明;周晨阳;苗玉花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在下咽癌细胞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以及p27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HIF-1α)蛋白在该调节机制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下咽癌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方法 以0、5、10 mmol/L二甲双胍干预体外培养人下咽癌Fadu细胞24 h,5 mmol/L组再干预至48 h,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27和HIF-1α蛋白的表达.下咽癌移植瘤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不予二甲双胍干预),低剂量二甲双胍治疗组(met 40组,每日40 mg/kg),高剂量二甲双胍治疗组(met 200组,每日200 mg/kg),各5只,腹腔注射给药28 d后,取移植瘤测量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HE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27和HIF-1α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体外培养的Fadu细胞p27蛋白表达随二甲双胍干预浓度的增加及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均<0.05),而HIF-1α蛋白表达随二甲双胍干预浓度的增加及干预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均<0.05).下咽癌移植瘤裸鼠药物干预后,met 40组和met 200组移植瘤体积均较对照组缩小(P均<0.05);移植瘤标本p27蛋白表达随给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HIF-1α蛋白表达随给药浓度增加而降低(P均<0.05).结论 二甲双胍可有效抑制下咽癌细胞体内、体外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为临床治疗下咽癌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 伴肝功能异常的成人Still病误诊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赵嵩琪;钱远宇;孟庆义

    目的 探讨成人Still病(adult-onset Still's disease, AOSD)的不典型临床表现,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分析伴肝功能异常的3例AOSD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均以不明原因发热就诊,均有肝功能异常,曾误诊为药物性肝损伤和(或)急性肝炎和(或)肝脓肿,使用大量抗生素和保肝药物治疗后未见好转.转我院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医技检查结果,诊断AOSD,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症状随即好转.随访均未再发热,肝功能正常.结论 肝功能异常可以是部分AOSD患者的特点之一,临床遇及发热、关节痛、皮疹、咽痛、肝脾淋巴结增大、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铁蛋白升高、肝功能异常者,当大量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在排除感染、肿瘤、风湿性疾病后,应考虑到AOSD的可能.

  • 老年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误诊分析

    作者:俞传琪;宗雪;张翀

    目的 探讨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淋巴结结核的SL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为78岁男性,因泡沫尿、夜尿增多伴反复口腔溃疡1年入我院.3年前因多发纵隔淋巴结增大,行淋巴结活检诊断为淋巴结结核,转结核病专科医院予抗结核治疗效果不佳.入我院后查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阳性,外周血三系降低,并结合关节痛、反复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累表现,确诊为SLE.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明显改善.结论 部分SLE患者症状不典型,尤以男性为主.对于不明原因的外周血三系下降伴口腔溃疡、关节痛、淋巴结增大的老年患者,应警惕SLE可能,及时行免疫学检查,避免临床漏误诊.

  • SAPHO综合征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昝春芳;杨小玉;矫健航;齐治平;张善勇

    目的 探讨SAPHO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其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方法 对1例误诊的SAPHO综合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例因前胸壁及胸背部疼痛3个月,加重半个月入院.病程中多次就诊外院,经多部位CT、MRI检查诊断为骨髓炎、骨肿瘤,予药物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入我院后经查体、实验室检查、胸部CT、骶髂关节CT、腰椎CT、腰椎MRI及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扫描,并经皮肤科和风湿科会诊,诊断为SAPHO综合征.予艾瑞昔布、骨肽注射液及唑来膦酸注射剂治疗,患者关节及胸腰部症状好转后出院.随访3个月,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 SAPHO综合征临床少见,若无典型皮损改变,极易误诊误治.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熟悉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掌握其诊断标准,对可疑患者尽早完善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扫描,以避免误诊误治.

  • 误诊为带状疱疹的狼疮性脂膜炎八例原因分析

    作者:张璇

    目的 分析狼疮性脂膜炎(lupus erythematosus panniculitis, LEP)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以降低误诊率.方法 对2008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例误诊为带状疱疹的LEP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8例中女性居多,年龄(40.26±8.32)岁.表现为皮疹伴疼痛、带状潮红斑、索条状或不规则状红斑,部分伴有溃疡.误诊为带状疱疹和(或)感染7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例.平均误诊时间(8.20±3.30)个月.8例均在我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LEP,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病情明显缓解.结论 LEP较罕见,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该病临床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对长期存在红斑样病变或痛性皮疹者,应及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诊.

  • 缓解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玲;黄淑玉;邹毅;吴敏;晏益民;刘锋;朱钊;廖世波

    目的 探讨缓解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remitting seronegative symmetrical synovitis with pitting edema, RS3PE)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RS3PE综合征患者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为老年女性,因发热伴关节肿痛1周入院.曾在当地社区医院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并肺部感染,予非甾体类药物治疗后发热、疼痛减轻,但四肢肢端凹陷性水肿无明显好转.入我院后经完善系列检查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后,考虑RS3PE综合征,予诊断性泼尼松口服治疗3 d后四肢水肿即明显消退,明确诊断为RS3PE综合征.结论 RS3PE综合征与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或肿瘤性疾病密切相关,诊断应注意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多肌痛相鉴别,避免误漏诊,同时注意筛查肿瘤等背景疾病.

  • 中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54例误诊病例分析

    作者:刘元税;欧阳艳红;宋维;胡志高;杜育刚

    目的 探讨中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ns, SLE)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 通过电子病案管理系统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并首诊误诊的54例中老年SLE临床资料.结果 我院同期收治中老年SLE患者的误诊率为29.19%(54/185).54例误诊患者首诊症状为水肿、胸闷、胸痛、咳嗽、发热、头晕、乏力、关节及肌肉疼痛、单侧肢体乏力、皮下出血等.分别误诊为肺炎8例,肾病综合征、冠心病各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7例,肾小球肾炎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白血病各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脑梗死各2例,肺结核、缺铁性贫血、周期性瘫痪、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湿疹、脊髓炎、胃炎、肠炎、血栓性静脉炎、颌下腺炎各1例.误诊发生于肾病风湿科14例,余分别发生于血液内科、心血管内科、急诊内科、神经内科、老年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皮肤科、保健中心等科室.误诊时间370.5(24.0,1100.0)d.入院后均经ds-DNA抗体、抗核抗体等特异性检查确诊,确诊时间6(5,8)d,住院时间19.5(13.0,27.25)d.结论 中老年SLE患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首发症状不典型,易误诊;非风湿免疫科医师对中老年SLE认识不足和思维局限等是主要误诊原因,对可疑者及早行特异性免疫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 加速康复外科在麻醉医学中的应用与展望

    作者:车璐;徐仲煌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是指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多模式围术期优化措施,以阻断或减轻机体应激反应为目的,终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目前,ERAS已经在胃肠道手术、泌尿系统手术、胰腺手术、妇产科手术、减重手术等多种手术类型中广泛应用,其效果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近年来ERAS理念成为推动围术期多学科协作管理的核心,其在围术期疼痛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随着ERAS的发展,麻醉医学也逐渐向围术期医学转变.ERAS强调多学科合作,麻醉医师在术前评估优化、围术期管理及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方面,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同时性肺与乳腺重复癌一例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诊疗回顾

    作者:李静玉;刘玉辉;谭林深;丁震宇;谢晓冬

    目的 探讨同时性肺与乳腺重复癌(multiple primary carcinoma,MPC)的临床特点,以及总结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同时性肺与乳腺MPC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因无意中发现左乳房肿物2月余在外院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上叶肿物,临床诊断为乳腺癌并肺转移.给予TAC方案化疗2周期后乳腺病灶缩小,但肺部病灶无变化,转我院.经CT引导下肺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同时性右肺腺癌与左乳腺癌.先后行右肺上叶切除、淋巴结清除术及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诊断:右肺上叶中分化腺癌(pT1aN2M0ⅢA期),EGFR基因突变型;左乳腺浸润性小叶癌(pT2N3M0ⅢC期).遵循MDT原则给予序贯化疗及放疗,患者无病生存期9个月.术后9个月出现骨转移,行经胸椎后路胸椎肿瘤姑息切除减压术,术后病理检查示胸椎转移性腺癌,基因检测示EGFR基因野生型.术后继续周期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结论 MDT作为一种新的诊疗模式,在复杂病例的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MPC易误诊为原发癌转移,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判断肿瘤转移和评估预后.

  • 超声引导下骶髂关节注射诊断性治疗骶髂关节炎效果评价

    作者:陈思;丁宁;徐仲煌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骶髂关节注射用于骶髂关节炎的诊断性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疼痛门诊诊治的骶髂关节炎1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1个月前突发右臀区疼痛,并向右下肢放射,次日疼痛剧烈影响睡眠,伴行走不利,就诊于当地医院骨科诊断为第3~4腰椎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炎,予抗炎、营养神经等治疗效果不显.后就诊于我院骨科、神经科、感染科等多个相关科室,完善系列检查后除外腰椎病变、坐骨神经病变、自身免疫性疾病、布鲁菌病、结核等疾病,但终未能明确诊断.发病后2个月因疼痛加剧就诊我院疼痛门诊,经超声引导下骶髂关节注射罗哌卡因及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诊断性治疗后症状显著缓解,诊断为骶髂关节炎.治疗后3个月随访病情稳定.结论 超声引导下骶髂关节注射对骶髂关节炎兼具诊断治疗作用.

  • 注射A型肉毒素美容致中毒一例

    作者:熊建;鲁传豪;刘健;尹文;黄杨

    肉毒杆菌毒素中毒是肉毒梭状芽孢菌外毒素所致的中毒性疾病.肉毒杆菌毒素有极强的嗜神经毒性,肉毒杆菌毒素中毒以不同程度和不同部位的肌肉麻痹或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肉毒杆菌毒素中毒的常见病因是摄入被肉毒杆菌及毒素污染的食物,多系家庭自制的豆瓣酱、发酵的臭豆腐等,此类中毒发病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我国西北地区为高发区[1].但近年因肉毒素用于整形美容治疗日渐增多,导致临床出现一批肉毒杆菌毒素中毒患者,值得急诊医师和神经内科医师关注.现报告1例注射A型肉毒素美容致中毒患者的诊治经过.

  • 述评:从10年文献数据谈放线菌病的误诊概况及研究进展

    作者:孟庆义

    放线菌是兼有细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特性的原核生物,由其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统称为放线菌病,好发于颈面部及胸腹部,进展缓慢,以伴有瘘管及硫黄样颗粒脓液等为特征.放线菌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2004-2013年发表在中文医学期刊并经遴选纳入误诊疾病数据库的放线菌病误诊文献15篇,累计误诊病例38例,延误诊断时间6~15年,误诊病种17种,较多误诊为慢性扁桃体炎和肺部恶性肿瘤,经验不足而缺乏对该病的认识是主要误诊原因.提示从生物学基础加强对放线菌病的认识,是避免误诊误治的关键.

  • 腹盆腔放线菌病误诊为卵巢癌

    作者:丁慧芳;薛萍;张宁

    目的 加强对盆腹腔放线菌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分析1例误诊为卵巢癌的盆腹腔放线菌病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为中年女性,因腹胀、腹痛1个月就诊外院,经腹部超声诊断为左附件包块性质待查.为明确肿物性质转我院,腹盆CT检查示:右侧中下腹混合性包块,与子宫密切粘连.结合低热、贫血表现,考虑为卵巢癌,行手术切除,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盆腹腔放线菌病.予青霉素静脉治疗,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 女性可因放置宫内节育器等原因引发盆腹腔放线菌病,对于病程缓慢、高度怀疑盆腹腔占位性病变者应考虑本病可能.

  • 侵犯多脏器的盆腹腔放线菌病临床误诊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晨霞;张鋆歆

    目的 探讨盆腹腔放线菌病的临床诊治要点和误诊原因,以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分析1例广泛盆腹腔放线菌病误诊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为57岁女性,因腹胀、腹痛、体重减轻、黑便、间断低热1月余入院.入院后多种影像学检查发现盆腔巨大占位性病变,侵犯多个腹腔脏器,子宫内膜增厚,查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诊断为卵巢肿瘤、子宫腺肌症.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中见右盆腔一15 cm×18 cm×20 cm囊实性包块,侵及子宫、双附件、回盲部、乙状结肠及直肠上段、膀胱顶.术后病理检查示:大片化脓性病灶,其间可见成团的放射状菌丝,伴大量泡沫细胞反应的肉芽肿性炎.确诊为盆腹腔放线菌病.术后予大剂量足疗程青霉素治疗,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盆腹腔放线菌病常形成包块侵及盆腹腔周围组织结构,易误诊为卵巢恶性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放线菌病的金标准.

  • 左上肺放线菌病一例误诊分析

    作者:井梦昕;周贤梅

    目的 加强对肺放线菌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放线菌病1例误诊病例资料.结果 患者咳嗽伴咳痰半月余,外院诊断为肺部感染,予抗感染治疗症状好转,但停药后复发.此后2个月内两次入我院,血常规及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肺癌可能,应患者及家属要求行手术探查明确病灶性质,经病理检查诊断:肺放线菌病.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口服抗感染,随诊半年无复发.结论 肺放线菌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误诊,积极多次行支气管镜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有助于确诊.

  • 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后的合理处置

    作者:蔡守旺

    医源性胆管损伤对医患双方均是一场灾难:对患者,轻者付出承受多次手术的痛苦,重者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对医生,悔恨、内疚,医疗纠纷也会成为不可承受之痛.然而,由于解剖变异的因素、胆囊局部病理状态、腹腔镜带来的视角偏差,以及术者的技术因素,对任何肝胆外科医生来说医源性胆管损伤均难以避免.既然胆管损伤难以避免,而损伤后的后果又是极其严重的,我们就必须对胆管损伤发生后处理的基本原则有所了解,不管是大医院医生还是小医院医生,只要你做胆囊切除手术,就需将患者的损失降到低,同时也减少了我们自己的损失.在处理损伤前我们还需对损伤部位、损伤程度、损伤分型、是否合并血管损伤、有无胆管炎及腹膜炎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完成修复手术.针对肖青川医师报道的病例我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 Mirizzi综合征手术致胆管损伤随访近16年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肖青川;胡红强;秦红军;时吉庆;李佳俊

    目的 探讨复杂医源性胆管损伤的纠治策略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随访近16年的Mirizzi综合征手术致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胆管损伤发生原因、修复治疗时机和方式及疗效判定标准.结果 本例因胆囊结石伴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确诊Mirizzi综合征(Ⅰ型),因术野区粘连严重、发现胆汁,仔细查找发现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下约0.5 cm处胆管横断,行确定性修复手术,随访5年效果良好.术后第6年出现胆道狭窄,继行病变胆管切除、胆管整形、胆肠吻合术.3年后出现胆肠吻合口狭窄及左肝萎缩,行胆肠吻合口拆除、左肝切除、右肝管整形、胆肠再吻合术.随访3年,无明显不适.结论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为手术医师麻痹大意和患者病变的复杂性.建议在患者全身状况能耐受手术和损伤胆管局部情况良好的情况下,由经验丰富的胆道专科医师积极实施确定性手术,且随访时间至少20年.

  • 医源性胆管损伤重在预防

    作者:焦华波

    医源性胆管损伤并不少见,绝大多数发生在胆囊切除术中,发生率为0.3%~0.5%,后果往往较为严重.胆管损伤的并发症主要是胆漏、腹腔感染及后期的胆管慢性炎性狭窄.而困扰医生和患者的大问题是因胆管狭窄及反流引起的反复发作的急性胆管炎和肝内胆管结石.大部分医源性胆管损伤在手术时即可被发现而行妥善处理,但一少部分在术后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并处理,此时处理效果通常较差.结合肖青川医师文章,就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原因及修复策略探讨如下.

  • 血管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老年后交通动脉瘤并动眼神经麻痹的效果及预后对比研究

    作者:张昌伟;王朝华;徐丁

    目的 比较观察血管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老年后交通动脉瘤(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PcomAA)并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nerve palsy, 0MNP)的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22例PcomAA并0MNP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栓塞组(行血管介入栓塞治疗)162例和夹闭组(行开颅夹闭术治疗)160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0MNP恢复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栓塞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夹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夹闭组OMNP完全恢复率高于栓塞组(P<0.05),但两组OMNP总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术后脑梗死、脑血管痉挛、脑水肿及脱水发生率显著低于夹闭组(P<0.05或P<0.01).结论 血管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老年PcomAA并0MNP有着各自的优势与缺点,临床医师需根据患者综合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

  • 老年自发性SAH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张昌伟;王朝华;徐丁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阴性的相关因素,以采取相应的对策降低检查阴性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月由外院转入的院外首次DSA阴性的28例老年自发性SAH临床资料,分析造成首次DSA阴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直径、隐匿性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DSA仪器、医师年资、造影照射角度为老年自发性SAH首次DSA阴性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Ⅰ级、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直径<3 mm、隐匿性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PNSH、二维DSA仪器、医师年资<5年、造影照射角度不当为老年自发性SAH首次DSA阴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导致老年自发性SAH患者首次DSA阴性有多种因素,临床医师和影像科医师应根据相关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并注意及时复查,以免延误病情.

临床误诊误治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