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

临床误诊误治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

Clinical Misdiagnosis & Mistherapy 림상오진오치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 影响因子: 0.91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2-3429
  • 国内刊号: 13-110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8-4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误诊误治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河北
  • 主编: 陈晓红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成功救治髂动脉支架成形术中血管破裂

    作者:刘剑飞;张涛;李城;纪东华;王峰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在髂动脉成形术中破裂的救治意义,总结预防及救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髂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动脉破裂出血的患者经及时置入覆膜支架救治成功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例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5年入院,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示右髂外动脉完全闭塞,行右髂外动脉开通术.术中置入支架后行经髂动脉球囊后扩张时出现髂动脉破裂,通过及时球囊封堵并置入覆膜支架而得以成功救治,术后随访结果佳.结论 临床接诊髂动脉闭塞或狭窄者,术前要有充分的器械准备,以便发生血管破裂时术中能及时置入覆膜支架,即使动脉破裂也可得到有效救治.

  • 如何规范应用导管溶栓术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

    作者:包俊敏;梅志军

    应用灌注导管实施的动脉溶栓术——导管接触性溶栓术(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因具有药物作用直接、用药量少、全身不良反应少及手术创伤小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合并血栓形成的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而如何规范应用CDT对达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至关重要.对此临床医师应明确掌握CDT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适应证及禁忌证、CDT的技术要点、术后并发症的种类及防治措施,以使患者获得大收益.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纠误挽治手术病例报告

    作者:王谦;叶志东;刘鹏;田宇

    目的 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teriosclerosis obliterers,ASO)的误治原因,并探讨纠误挽治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1例下肢ASO行纠误挽治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10年余,静息痛加重1月余入院.因双侧股浅动脉闭塞曾在外院先后行右股动脉-左腘动脉人工血管加大隐静脉转流术、右股浅动脉支架置入术,症状未见缓解.入我院后行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CTA)检查示双侧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近端及人工血管闭塞,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行腋动脉-双侧股深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加双侧股深动脉成形术,术后复查CTA示:左下肢股深动脉、右下肢股深动脉分支及腋-双股人工血管内血流通畅,膝下血流代偿充盈.症状亦明显改善.结论 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下肢ASO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提示临床应结合患者病史、医技检查结果等仔细分析讨论,以选择佳术式,使患者获得大受益.

  • 跨膝关节腘动脉闭塞治疗发展趋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者:黄伟彬;叶猛

    对于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微创,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技术成功率高等特点.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的特点.但易发生血管再狭窄,这也是影响其推广的重要原因.腘动脉置入支架可因为关节活动导致支架变形,甚至折断,从而导致支架内再狭窄.近来随着支架的改良及斑块旋切术等新技术,通过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腘动脉病变的成功率得到不断改善,但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原因分析

    作者:廖传军;原标;张望德

    目的 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ers,ASO)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8年8月—2013年10月收治的25例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下肢ASO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表现为下肢疼痛15例,下肢麻木6例,下肢发凉4例;查体均发现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外院均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后经踝肱指数测定,结合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及磁共振血管造影确诊为下肢ASO.18例行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3例行杂交手术,2例行人工血管转流术,余2例仅予药物保守治疗,随访1年症状体征均明显缓解.结论 临床医师应提高对下肢ASO的认识,认真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重视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以提高本病诊治水平.

  • 如何规避主髂动脉腔内治疗的误区

    作者:吴丹明;周玉斌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因腔内治疗的微创优势,目前临床上将其作为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首选治疗方式的趋势显著增加.然而,由于操作者的学习曲线及腔内治疗本身具备的特性,仍有许多误区甚至陷阱需要我们规避.合理选择腔内治疗适应证,应用新型保护技术提高平肾动脉水平主髂动脉长段闭塞腔内治疗安全性,腔内操作谨慎小心,都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 膝下动脉病变的常见诊疗误区

    作者:张童;庄百溪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全球趋势,膝下动脉病变的诊治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及早诊断、合理治疗以避免误诊误治,是目前国内同道面临的迫切问题.笔者按膝下动脉病变常规诊治技术步骤,结合自身经验体会,由浅入深从每个环节分析可能遇到的误区,从而阐述正确的技术理念,避免不良事件,以提高膝下动脉病变诊治的整体水平.

  • 从临床病例浅析股浅动脉闭塞腔内治疗误区

    作者:包俊敏

    血管腔内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使得腔内治疗方法日益成为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治疗的首选,但其仍然存在一些治疗误区.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与典型病例就股浅动脉(superficial femoralartery,SFA)腔内治疗指征的误区、腔内治疗技术的误区及腔内技术细节的误区进行分析和总结,供同道讨论和参考,以提高此类疾病的诊治水平.

  • 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疾病16例分析

    作者:徐树彬;梁志会;李亮;刘晶磊;李佳;崔进国;赵红恩;谢永伟

    目的 探讨经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rterial flossing with antegrade retrograde intervention,SAFARI)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经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失败的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疾病16例,经SAFARI开通,采用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内支架(stent)置入.结果 全组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0(3 ~18)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3.75%(15/16),二期通畅率为100%.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5±0.15增加至术后的0.89±0.19(P <0.05).结论 SAFARI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所致慢性严重肢体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技术要点以及应避免的误区

    作者:陆清声;景在平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已有10余年历史,目前国内越来越多医院在起步尝试开展此项技术,对此我们总结开展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经验与教训,认为技术开展初期应注意如下几点:充分重视术前血管评估与测量,准确选择近端锚定区,勿轻易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合理选择移植物长度,合理选择远端移植物口径以预防破裂,重视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加强远期随访.总之,把握技术要点,有助于缩短学习曲线,避免治疗误区,提高手术安全性.

  • 以肠梗阻表现首诊的缺血性肠病伴脾梗死

    作者:王玉红;张佳莉

    目的 探讨缺血性肠病并发脾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例以肠梗阻症状首诊的缺血性肠病伴脾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以腹痛、腹胀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入院,初步考虑为肠梗阻,但腹部疼痛与体征不符合,后行腹部增强CT诊断为脾梗死,进一步行腹腔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CTA)示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硬化,转肝胆外科行保守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出院.结论 临床接诊不明原因的腹部症状与体征不符合的肠梗阻患者应首先考虑缺血性肠病,同时还需想到并发脾梗死的可能,借助腹部增强CT及CTA检查可协助诊断.

  • 胸-腹主动脉型大动脉炎腔内治疗的误区

    作者:刘暴;刘昌伟;陈跃鑫

    胸-腹主动脉型大动脉炎治疗目前已有了较大进展,腔内治疗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本文就胸-腹主动脉型大动脉炎腔内治疗指征掌握、治疗前后用药选择进行了总结,重点阐述在腔内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和误区,如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优劣判断、支架种类和型号选择的方式等,以期提高大动脉炎腔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操作技巧及并发症防治策略

    作者:贾鑫;郭伟

    随着腔内治疗技术发展,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已发展成为腹主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方法,其微创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同传统外科技术一样,血管外科医师应该深刻理解和全面了解腔内修复术的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操作要领及其并发症防治对策.本文将总结和讨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术前准备和术中操作的关键技术、注意事项,同时重点讨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对策.

  •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及并发症分析

    作者:刘杰;贾鑫;贾森皓;郭伟;葛阳阳;吴忠隐;段琛

    目的 探讨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2年12月血管外科收住入院并行外科干预的4例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均因发热并腰部或腹部疼痛入院,根据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CTA)、血培养和白细胞升高等,确诊为感染性腹主动脉瘤.2例采用外科手术,2例采用腔内修复术.外科手术组1例术后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4d死亡,腔内修复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并发症发生.3例存活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其中1例腔内治疗15个月后因发生消化道大出血死亡.本组共死亡2例,病死率为50%.结论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治疗方案尚不完善,腔内修复术近期疗效满意,为高危患者提供了一种相对安全、简便的术式选择,但需密切随访.今后还需进行更多的相关研究和长期随访以提高诊治水平.

  • 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再发内膜破裂诊治回顾

    作者:赵亮;陆清声;景在平;洪毅;冯嘉烜;张勇学

    目的 探讨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远端再发内膜破裂的机制与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再发内膜破裂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因B型主动脉夹层在外院经腔内膈绝术治疗后效果不佳,转入我院.从初发病到并发症的出现的3年内,共发生了2次支架远端再发内膜破裂及1次支架近端Ⅰ型内漏.在外院及我院先后行2次开胸手术、2次腔内隔绝术,病情恢复良好,随访1.5年病情稳定.结论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远端再发内膜破裂的预防与治疗重点在于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适合的覆膜支架及远端限制性裸支架,以保障手术安全性.

  • 下肢静脉曲张行腔内激光闭合术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并发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作者:邵明哲;潘烨;赵珺;张健;吴海生;梅家才;孙鲁源;杨松林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激光腔内闭合术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后并发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1例下肢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激光腔内闭合术联合局部曲张静脉内注射泡沫硬化剂后连续出现下肢动脉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小腿肌肉坏死、足趾坏疽、足部皮肤坏死溃疡等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术后当晚出现左足疼痛,B超提示左胫前动脉血栓形成.行胫前动脉置入导管溶栓治疗后血流复通,拔除溶栓导管,继续抗凝、扩血管、降纤等治疗,但患者左足背动脉搏动多次消失,考虑易栓症可能,经积极治疗,左足缺血坏死控制,1个月后行左足前半足截足、左胫前清创及创面持续负压吸引术,经过多次局部清创治疗,于75 d后行左足残端清创植皮,伤口痊愈.随访1年左下肢血循环正常.结论 激光或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并发下肢动脉血栓是一种极少见并发症,可能与患者存在异常的动静脉交通支、术中硬化剂混合不充分、硬化剂与空气比例不当及注射速度过快等原因有关.

  • 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诊治误区

    作者:史振宇;符伟国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导致的肺动脉栓塞是常见的急性致死性原因.本文就深静脉血栓形成目前临床常见诊治误区进行梳理分析后指出:D-二聚体只能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首选彩色多普勒超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以抗凝为基础,而非溶栓治疗;应用华法林抗凝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控制在2.0 ~3.0;肿瘤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同步治疗,抗凝首选低分子肝素;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有抗凝禁忌证或并发症时推荐使用下腔静脉滤器来预防肺栓塞.

  • 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合并动静脉瘘

    作者:贺新奇;张峰;裴永彬;刘峰

    1 病例资料男,50岁.因左下肢肿胀7年,左小腿破溃3个月入院.患者于7年前因“左下肢静脉曲张、水肿”于当地医院行左大隐静脉剥脱术,术后10余天突发左下肢肿胀加重,查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给予患肢局部溶栓治疗,左下肢水肿缓解,但仍间断肿胀,晨轻暮重.7年来一直穿弹力袜,4年前出现左小腿色素沉着,3个月前出现破溃,迁延不愈,于外院查彩超提示左下肢动静脉瘘.

  • 下肢静脉曲张治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叶志东;樊雪强;陈洁;刘鹏

    高位结扎及大隐静脉剥脱术是临床上广为使用的治疗静脉曲张的经典手术方法,也是国内目前治疗静脉曲张的主要方法.大隐静脉的剥脱范围应视静脉直径和有无反流等决定.近20年越来越多的微创技术逐步应用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但各种新治疗方法的问世与推广,必然也伴随着各种医源性问题的出现.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方法很多,各有其利弊,没有一种方法能完全替代另一种治疗方法,而对于不同CEAP分期的静脉曲张治疗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 老年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2例误漏诊情况与治疗结果分析

    作者:武欣;张海军;齐立行;李学峰;郭连瑞;张建;汪忠镐;谷涌泉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rimary deep vein insufficiency,PDVI)的误诊原因,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老年PDVI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均有程度不一的患肢发胀、沉重感或胀痛,易疲劳、乏力;部分伴小腿肌肉痉挛发作、迂曲浅静脉团、踝部及足背轻微水肿、足靴区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及色素沉着.本组30例(57.7%)仅诊为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漏诊PDVI,其中16例在外院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剥脱术,8例术后1~5年静脉曲张复发;12例(23.1%)误诊为轻度肾功能不全;10例(19.2%)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组52例均经无创Doppler检查,Valsalva试验逆向血流持续时间>0.5 s,确诊为PDVI.予药物治疗并辅以弹力袜治疗为主,平均随访6个月,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加强对PDVI的认识,重视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可减少误诊漏诊发生.

  • 遵循血管外科基本原则减少临床误诊误治

    作者:汪忠镐

    随着血管外科学和腔内血管外科的建立和发展,在血管疾病的诊治中,具备娴熟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掌握血管外科的基本原则对保证患者大疗效尤为重要.作为一名血管外科医师,要永远将患者利益放于首位,谨记任何现代化的检查手段都不能代替科学的思维.对每位患者都要进行严格详尽的术前评估,外科治疗应遵循KISS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发症,术后处理亦为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血管外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从简便、安全、有效的原则出发,诊断思路明确、治疗指征恰当,以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达到理想的治疗目标.

  • 十二指肠血管压迫综合征漏误诊六例报告

    作者:孙鹏;闫小彬;时惠平;周华

    目的 分析十二指肠血管压迫综合征(duodenal vascular compression syndrome,DVCS)的误诊和漏诊原因,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收集2012年5月—2013年9月收治的6例DVCS误诊误治的临床资料,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6例均有间歇性餐后上腹疼痛、呃逆,5例体重轻度下降,4例症状与体位有关,2例呕吐(含胆汁),1例脐周痛,病程7~38个月.6例均在消化内科就诊,行1~3次胃镜检查,3例误诊为消化性溃疡,2例误诊为慢性胃炎,1例误诊为慢性胃肠炎,给予相应治疗无效,经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段典型笔杆征或钟摆征,进一步经腹部血管超声和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CTA)检查见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过小,确诊DVCS.所有病例均行内科综合治疗,并随访3个月以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询问病史不详、忽视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的诊断意义是造成DVCS误诊和漏诊的主要原因,临床应加以重视,以降低误诊率.

  • 自发性胆固醇结晶栓塞综合征漏诊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碧辉;杨敏;邹英华

    目的 总结胆固醇结晶栓塞综合征(cholesterol crystal embolization,CCE)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漏诊原因.方法 对1例发生漏诊的CCE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足趾青紫半个月,血肌酐升高1周就诊某院,诊断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局部皮肤感染,经相应治疗未见好转,转我院.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诊断为CCE.给予规律透析及糖皮质激素、他汀类药物等治疗后,症状部分改善.结论 临床医师接诊有数个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并出现皮肤病变、肾功能损伤及消化道表现的患者时应考虑CCE的诊断,及时进行受累器官活检病理诊断,必要时重复或更换部位活检以提高诊断率.

  • 布-加综合征长期误诊为大隐静脉曲张的教训与反思

    作者:侯国峰;卞策;李春民;马超;汪忠镐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对1例误诊为大隐静脉曲张的BC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双下肢及右侧胸腹壁静脉迂曲扩张18年入院,期间辗转就诊多家医院均按大隐静脉曲张予相关治疗无缓解,且逐渐加重,后就诊北京某医院,经详细查体结合腹部MRI检查、下腔静脉造影诊断为BCS,转入我院经电子胃镜、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BCS、门静脉高压、肝功能不全(Child A级).完善检查后,在体外循环辅助下,行BCS根治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结论 临床上单纯以下肢及腹壁静脉曲张为症状的BCS病例较少见,接诊此类患者时应详细询问病史、细致查体并及时行相关检查,以减少误诊误治.

  • 白塞病血管病变26例诊治体会及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杨超;刘暴;陈跃鑫

    目的 分析白塞病血管病变的发病特点,总结诊疗经验,降低误诊、漏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近10年收治的26例白塞病血管病变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男21例,女5例;白塞病基础症状依次为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症状、皮肤损害等,31%的患者针刺试验阳性;动脉受累21例,静脉受累2例,动静脉同时受累3例;动脉扩张性病变25处,动脉闭塞性病变12处,静脉闭塞性病变10处.就诊过程中4例外院曾误漏诊,均于血管外科手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得以发现.本组确诊后均予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动脉病变行腔内手术12例,开放性手术4例,杂交手术1例,非手术治疗7例;静脉病变2例未行手术干预.全组手术成功率94.1% (16/17).平均随访26个月,2例出现手术部位动脉栓塞,再次手术后恢复;1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拒绝服用糖皮质激素,术后8个月因支架近端再发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 白塞病血管病变临床易误诊为普通血管病,治疗不当可出现假性动脉瘤.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控制疾病活动基础上,行开放性及腔内手术处理此类血管病变安全可行.

  • 股动脉穿刺体表与骨性标志相互关系评价对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的意义

    作者:曹莉明;何景良;梁志会;徐树彬;李亮;刘晶磊;张小军;崔进国

    目的 通过血管造影评价腹股沟皮肤皱褶、腹股沟韧带及股骨头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股动脉穿刺理想体表位置,以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方法 对219例经皮右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患者术后行右侧髂动脉造影,以股动脉长轴为参照,取腹股沟皮肤皱褶、股骨头中点平面及腹股沟韧带与股动脉交点分别作为参照点A、B、C,测量三点之间的距离,并统计分析三者之间关系.结果 本组腹股沟皮肤皱褶与股骨头中点及腹股沟韧带的距离分别为(22.99±5.40) mm、(43.64±8.64)mm,股骨头中点距离腹股沟韧带的距离为(21.24± 9.22) mm.临床可于腹股沟皮肤皱褶上方约22 mm作为股动脉体表穿刺标志.结论 结合腹股沟皮肤皱褶及腹股沟韧带之间关系可确定股动脉穿刺的体表定位,且更加安全、可靠.

  • 不同年龄组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的临床特征

    作者:周晓峰;孟庆义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2005年6月-2013年1月急诊收治的54例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以60岁为分组标准,分为老年组34例和非老年组20例,对两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初诊均有腹痛表现,但老年组呕吐比例高于非老年组(58.8% vs 30.0%,P<0.05).老年组的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非老年组(0.88±0.09 vs 0.75±0.20,P<0.05);两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高限,且老年组水平明显高于非老年组(2.02±0.97 vs 0.81±0.22,P<0.05).老年组手术率亦高于非老年组(70.6% vs 40.0%,P<0.05).结论 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多以腹痛首发,无特异性,临床易误诊,老年患者尤如此,与中青年患者比较,其更易出现呕吐、中性粒细胞增高等表现,临床应引起重视.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七例诊治经验与反思

    作者:许春梅;刘波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SMAE)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避免误诊及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2010年1-12月收治的7例SMAE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术前均经常规检查、上腹部CT及腹部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为SMAE,3例转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2例转血管外科予抗凝溶栓治疗;1例因腹腔穿刺抽出血性积液后转普外科行手术治疗证实为SMAE;1例按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后症状继续加重,剖腹探查确诊SMAE后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7例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后遗症及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中老年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突然发生剧烈腹痛且症状与体征不相符时,应考虑SMAE的可能,尽早行腹部CTA检查,及时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 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误区

    作者:董智慧;符伟国;王玉琦

    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ymptomatic isolated dissection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IDSMA)可致肠缺血或破裂潜在风险,至今尚无基于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治疗指南,在治疗流程的选择以及手术治疗细节方面尚存在不少误区.本文基于文献回顾和作者自身经验提出:①可行的治疗流程:对于无腹膜刺激征的SIDSMA首选保守治疗,若无缓解或加重,且仍无腹膜刺激征,可尝试腔内治疗,若失败可继续保守治疗,严密观察.对于伴有腹膜刺激征者,可尝试腔内支架置入,若成功则同期行腹腔镜探查,必要时予以肠切除.若腔内支架置入失败,则剖腹探查,根据探查结果决定肠切除、旁路、血栓内膜切除或开窗.②无法选择进入真腔是腔内治疗失败的常见因素,根据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形态适当选择肱动脉入路会有所帮助.③术前注重评估发自假腔的分支数量和直径,及其支架置入可能带来的缺血风险.④支架导入和释放前,应该确认导丝的行径,避免其穿越假腔.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诊疗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王深明;姚陈;李勇辉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SMVT)是肠缺血疾病中的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然而通常是致命性的.由于SMVT发病率较低及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难度较大,病死率较高.影像学检查的进展使得SMVT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其中CT由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应作为临床首选检查手段.SMVT一经诊断,应立即予以抗凝治疗,以抗凝治疗为基础的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进一步行腔内治疗及手术治疗.任何时候,一旦出现疑似肠坏死的情况,应立即予以外科手术治疗.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切勿贻误诊治时机

    作者:吴梦涛;张勇学;陆清声;景在平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SMVT)的早期诊断方法及佳诊治时机和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2例SMVT的临床资料,按病程分为急性组19例和慢性组23例,分析两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及治疗效果.结果 42例均以腹痛为主要表现,急性组表现为上腹部、脐周及全腹部绞痛或胀痛,慢性组表现为腹部及脐周胀痛,且急性组血白细胞、体温显著高于慢性组(P均<0.001).两组均经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根据病情分别行小肠切除术、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术及药物抗凝治疗等,急性组治疗有效率为94.8%,病死率为5.2%,慢性组治疗有效率为95.7%,病死率为4.3%.结论 CTA是确诊SMVT的首选手段,并能明确剖腹探查术的适应证.通过有效措施促进侧支循环建立,防止远期血栓复发及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是SMVT的主要治疗策略.

  • 从缺血性肾病的治疗困惑展望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愿景

    作者:葛勤敏;潘曙明;朱向阳

    慢性肾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肾脏疾病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因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有关临床和基础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慢性缺血性肾病的病理生理学是多方面的,涉及复杂的激素免疫和细胞的相互作用,并导致肾脏多种细胞类型损害,而且往往抵抗常规疗法.近年来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明血管内支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慢性肾动脉狭窄对血压控制,肾功能和预后均无显著益处.因此,有必要寻找新颖的方法来修复肾实质和保护肾脏功能.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通过旁分泌或内分泌作用赋予肾脏保护,并在一定程度上可直接转化为肾脏细胞,其抗炎和免疫调节性能作用于缺血性肾脏病致病机理的多个环节.本文就利用MSC预防治疗缺血性肾损伤的新进展作一述评.

  •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评估

    作者:史振宇;符伟国;陈斌;郭大乔;徐欣;蒋俊豪;杨珏;竺挺;董智慧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经外科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男58例,女22例,年龄59 ~ 83岁.80例均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经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全组共接受外科治疗83例次,其中支架成形73例次,球囊扩张6例次,腹主动脉肾动脉旁路3例次,肾动脉内膜切除1例次.80例均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67例,随访时间6 ~ 141个月,有3例发生远期死亡.随访患者血压为(140.3±14.4)/(78.1±8.3)mmHg,肌酐(130.7±65.2) μmol/L,与术前血压(152.5 ±18.3)/(83.1 ±9.3)mmHg与肌酐(145.8 ±90.3)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降压治疗有效率59.4% (38/64).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通过外科治疗可有效改善血压和稳定肾功能,治疗方法首选腔内支架成形术.部分患者术后血压控制不佳主要原因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

  • 肾动脉狭窄腔内治疗的误区

    作者:杨敏;邹英华

    肾动脉狭窄是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的病因,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腔内治疗已成为肾动脉血管再通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缺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数据支持,对于这一治疗方法相对于药物治疗的疗效是否更优,至今仍存在争议.本文从适应证选择、腔内治疗操作技巧、围手术期用药方面对肾动脉腔内治疗的常见误区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及自身经验进行阐述,以期为同道在临床实践中减少肾动脉狭窄腔内治疗的并发症及改善疗效提供参考.

  •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作者:王峰;李克;刘永晟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其仍存在一定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包括脑栓塞事件、过度灌注综合征、手术器械相关并发症、系统性并发症等.通过分析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原因,总结预防措施,可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安全性,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已存在的并发症.

  • 颈动脉体瘤20例诊疗及手术并发症回顾分析

    作者:贺致宾;李伟;张小明;蒋京军;张学民;赵俊来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诊断、治疗经验和手术并发症的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3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20例颈动脉体瘤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主要表现为无痛性颈部肿物,5例伴咽部不适,2例声音低沉.均曾在外院就诊,其中5例误诊,误诊为淋巴结增大原因待查3例,颈淋巴结结核2例;6例明确诊断CBT,曾行肿物活检或尝试行肿瘤切除均失败;余9例高度怀疑CBT.20例均在我院经颈部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诊断为CBT,其中双侧4例,单侧16例,共24个瘤体.20例均行手术治疗,除1个瘤体延伸至颅内未完整切除外,余23个瘤体均一期手术完整切除.围手术期无死亡发生,术后出现脑神经损伤表现13例.术后共14例获得随访,11例脑神经损伤中,7例经保守治疗完全或部分恢复,4例无明显恢复.结论 CBT临床易误诊,提示临床接诊无痛性颈部肿物应考虑CBT可能,及时行颈部CTA或MRA检查有助于诊断.早期确诊并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案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误诊误治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