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军事医学杂志

军事医学

军事医学杂志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군사의학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
  • 主办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9960
  • 国内刊号: 11-59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2-757
  • 曾用名: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 创刊时间: 195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军事医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吴祖泽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三种生物制剂复合应用对芥子气兔眼角膜损伤的治疗作用

    作者:蔡季平;赵杰;胡维国;朱明学

    目的:观察角膜胶原膜(CCS)及伍用纤连蛋白(FN)、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兔眼角膜芥子气损伤后的治疗作用,寻找芥子气眼损伤后眼睑水肿前救治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药物.方法:将24只兔左眼角膜芥子气染毒后,随机均分为A,B,C组,分别用PBS液、CCS及CCS+FN+EGF处理,于染毒后2,8,16,24,36,48和72 h对角膜荧光素着色区拍照,计算其上皮愈合速率和上皮破损率.结果:A,B,C三组的角膜上皮愈合速率分别为(0.879±0.139)mm2/h、(1.223±0.166)mm2/h和(1.543±0.224)mm2/h,统计学处理发现角膜上皮愈合速率各组间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三组的角膜上皮破损率分别为71.6%、57.3%和44.8%,统计学差异也非常显著(P<0.01).结论:CCS能促进芥子气染毒引起的兔眼角膜损伤的上皮愈合,而伍用FN和EGF的效果更佳.

  • EPA介导内皮依赖性舒血管效应的组织特异性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特性

    作者:王莉莉;张雁芳;路新强;汪海

    目的:探讨不同种属动物、不同区域血管内皮细胞乙酰胆碱激活蛋白(endothelial protein acetivated by acetylcholine,EPA)介导内皮依赖性舒血管效应的特性及其在高血脂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离体血管条实验方法,以去甲肾上腺素预收缩血管,观察乙酰胆碱(ACh)诱导正常和高血脂动物血管舒张反应,并计算EC50.结果:在兔主动脉、颈动脉、股动脉、肺动脉、肾动脉,猫主动脉、股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冠状动脉,ACh 均诱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但EC50值不同.兔血管中,EPA对于ACh敏感性的顺序依次为肺动脉>肾动脉>主动脉>股动脉>颈动脉.在猫血管中其顺序为冠状动脉>主动脉>股动脉>肠系膜动脉>肾动脉.在高血脂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颈动脉及肺动脉上,ACh 诱导的舒张反应明显降低,但在肾动脉和股动脉上无显著变化.结论:EPA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广泛存在于猫、兔不同组织的动脉血管上,但不同种属动物、不同区域组织血管EPA对于ACh的敏感性不同.在高血脂诱发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模型上,EPA功能降低.

  • P53,Bax,Bcl-2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在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讨

    作者:谷庆阳;曹卫红;王德文;高亚兵;杨志祥;赵坡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及一些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bax)的表达在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大鼠以60Co γ射线进行局部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动物模型,观察病变40 d,然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皮肤溃疡组织中P53,Bcl-2,Bax蛋白表达,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照后14 d照射野内开始出现皮肤溃疡,之后逐渐扩大、融合、加深;照后11~40 d,P53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主要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小血管平滑肌中;照后14~21 d为Bax蛋白表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弱,主要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部分成纤维细胞及新生表皮细胞中;Bcl-2则在照后1~11 d呈弱或中度阳性,定位于表皮、毛囊上皮及血管内皮中,之后为阴性或可疑阳性;照后11~35 d,上述细胞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较正常伤口愈合早期增高.结论:辐射诱导的P53,Bax,Bcl-2表达的变化及细胞凋亡率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的增高与放射性皮肤溃疡发生、发展及难愈合(不能形成有效肉芽组织)的分子机制相关.

  • SELEX法筛选炭疽芽孢杆菌芽孢适配子的研究

    作者:甄蓓;宋亚军;郭兆彪;王津;张敏丽;俞守义;杨瑞馥

    目的:利用SELEX(system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体外筛选技术,寻找能与炭疽芽孢杆菌芽孢特异结合的寡核苷酸适配子(aptamer).方法:体外合成长度为78个核苷酸的随机DNA库,通过SELEX技术,以炭疽芽孢杆菌疫苗株A.16R的芽孢为靶标进行15轮的筛选,利用生物素-亲和素显色系统判断寡核苷酸与芽孢的结合活性.结果:随着筛选轮数的增加,PCR扩增电泳条带逐渐单纯,寡核苷酸与芽孢结合后显色,D值提高了9倍以上,D值随适配子结合量的增加而递增.结论:已初步筛选到与炭疽芽孢具有亲和力的适配子.

  • 卵巢癌组织中GST-π和MDR1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卞丽红;黄长江;陈高明;孙丽娅;李春海;傅才英;李亚里

    目的:观察两种耐药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pi(GST-π)和MDR1在卵巢癌组织中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逆转录PCR方法检测了18例卵巢癌和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GST-π和MDR1的表达,应用β-肌动蛋白作为内对照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GST-π和MDR1在正常卵巢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是20%和10%,在卵巢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1.1%和33.3%.GST-π在癌组织表达高于正常组织,两者比较P<0.05;而MDR1在癌组织表达虽高于正常组织但无统计学意义;在癌组织中有4例同时出现了GST-π和MDR1的共表达;GST-π mRNA水平的表达低于蛋白水平的表达.结论:(1)GST-π和MDR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卵巢组织,但以GST-π为主;(2)GST-π和MDR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不一致,说明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而共表达现象的存在,又说明GST-π和MDR1可能有相同的调节因素存在;(3)GST-π mRNA水平的表达低于蛋白水平的表达,提示GST-π表达还存在转录后加工和(或)翻译水平的调控.

  • 细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中模板提取方法的优化

    作者:叶明亮;袁著忻;李晓娣;王全立

    目的:筛选出佳模板提取方法用于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4种方法(挑丝法、沉淀法、加热裂解法和裂解剂裂解法)提取的模板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线扫描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比较其片段大小、纯度及RAPD指纹图差异.结果:挑丝法和沉淀法均可提取出大于23 kb且纯度较高的模板DNA,二者指纹图完全一致且均有2~4 kb的较大片段.加热裂解法和裂解剂裂解法提取的模板有弥散、碎裂的DNA并纯度较差,指纹图上仅有600~2 000 bp的较小片段.结论:用挑丝法或沉淀法提取的模板DNA适于进行RAPD.

  • MTT比色法检测兔角膜上皮细胞活性

    作者:钱焕文;张杰;单清;任华;姜严明;王登龙

    目的:建立一种定量检测角膜上皮细胞活性的方法.方法:造成兔角膜碱烧伤和激光烧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2,3周钻取板层角膜,37℃孵育1 h,加MTT孵育4 h,加DMSO充分溶解,于酶联免疫仪上490 nm处测定D值.结果:经MTT比色法测定,碱烧伤和激光烧伤后不同时间点的兔角膜上皮细胞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MTT比色法可用于定量检测角膜上皮细胞活性,此方法可作为眼药效学定量评价指标之一.

  • 重组丙型肝炎病毒表位抗原的研究

    作者:宋晓国;凌世淦;张贺秋;陈坤;孙柯儿;朱翠霞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表位抗原,以满足丙肝抗体确认试剂研究的需要.方法:构建原核融合表达载体pBVIL1, 精选HCV不同区抗原:C区, NS3,NS4和NS5的主要抗原表位,用PCR方法从不同HCV抗原表达质粒中扩增出相应抗原表位,构建pBVIL1表达质粒,并在HB101受体菌中表达.纯化的单片段抗原经包被测定板和用间接ELISA法对阴性及阳性血清测定其活性.结果与结论:所克隆的单片段抗原均在表达载体pBVIL1中获得高效表达,单片段抗原纯品用卫生部的Panel测定,所得结果和进口Ortho公司RIBA3.0结果进行比较,其中C和NS4抗原活性略高于RIBA3.0中的相应抗原,NS3抗原活性则略低于RIBA3.0中的c33cr抗原.但对40份阳性血清的总评价和RIBA3.0完全一致,表明目前抗原已可满足要求.

  • 凋亡素的克隆及诱导HeLa细胞凋亡

    作者:孙国敬;童新;孙志贤

    目的:克隆凋亡素(apoptin)的全长基因,在肿瘤细胞HeLa中表达并诱导其凋亡.方法:从CAV病毒基因组TK5803中通过PCR技术扩增凋亡素基因,直接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1/His/Topo,序列测定证实其正确性,并克隆至pCIneo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转染HeLa细胞,转染3 d后Honchest33258染色并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状态.结果与讨论:核酸序列分析证实所克隆的凋亡素基因与文献报道的一致,将其成功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is/Topo 和pCIneo,构建了真核重组质粒pCIneo-apoptin和pCDNA3.1/His/Topo-apoptin, 转染HeLa细胞3 d后可见明显的细胞凋亡,而只转染空质粒的对照组则较少.表明凋亡素能够有效地诱导HeLa细胞凋亡.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凋亡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打下了基础.

  • IL-6相关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作者:黄耀江;沈倍奋;王关林;黎燕;施?;王建安

    目的:克隆和鉴定IL-6作用相关基因将有助于揭示IL-6信号转导机制和发现新的信号分子.方法:以来源于IL-6处理和未处理的U937细胞mRNA的双链cDNA作为检测子和驱动子,进行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结果:分离了14个差异表达基因序列(EST);反向RNA Northern杂交筛选到9个差异表达序列,经测序及序列分析,其中7个差异表达的EST代表在细胞生命活动或信号转导中有重要作用的已知基因,2个EST代表与IL-6作用相关的新基因.Northern 印迹和时间表达谱进一步证明了P52和P31代表的新基因与IL-6作用的相关性.结论:上述结果提示这些差异cDNA序列可能与IL-6信号转导作用密切相关.

  • 抗人甲基转移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任会明;季守平;李素波;汪谦;刘泽澎;杨军;张保民;李晓兵;陆应麟;章扬培

    目的:建立抗人甲基转移酶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并建立相应的蛋白测定方法.观察脑瘤组织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表达水平与亚硝脲药物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建立抗人甲基转移酶单克隆抗体细胞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60例脑瘤组织中MGMT表达水平.结果:得到7株稳定分泌抗人甲基转移酶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建立了测定MGMT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的60例脑瘤组织中有27例MGMT阴性,经亚硝脲药物治疗,其中24例好转,3例复发;另3例MGMT可疑阳性的患者,经亚硝脲药物治疗,其中2例好转,1例复发;25例MGMT阳性患者,经亚硝脲药物治疗,5例好转,12例复发,8例死亡;5例MGMT为强阳性患者,使用亚硝脲药物治疗无效,全部死亡.结论:建立的7株稳定分泌抗人甲基转移酶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及MGMT蛋白测定方法,为临床开展亚硝脲预见性化疗提供了必要手段.初步结果显示,脑瘤组织中MGMT表达水平与亚硝脲药物疗效及预后有关,是肿瘤细胞对亚硝脲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基础.

  • 伯氏疟原虫抗本芴醇株抗性转化相关基因的克隆

    作者:魏晓莉;李刚;李国福;赵京花;吴德昌;时云林

    目的:研究药物敏感虫株伯氏疟原虫K173株及其在本芴醇压力下产生的本芴醇抗性株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状况,克隆抗性相关基因.方法: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寻找相关基因,并用Northern杂交证实.结果:采用24种引物组合进行mRNA差异显示,克隆到30余个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对其中8个进行了Northern杂交鉴定及测序.结果表明,与敏感株相比,克隆CB52在本芴醇抗性株中表达明显增多,而在氯喹抗性株中的表达有所减少,说明克隆CB52确与本芴醇抗性相关,序列同源性检索表明CB52序列与恶性疟原虫环亲蛋白基因有微弱同源性.向GenBank登录8条新基因序列.结论:克隆CB52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与伯氏疟原虫本芴醇抗性的产生相关,疟原虫对本芴醇的抗性机制在基因水平不同于氯喹抗性.

  • 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纯化及鉴定

    作者:聂尚海;刘宝英;王芳;刘农乐;杜清友;丁红梅;王会信

    目的:纯化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rhIGF-Ⅰ),并对其性质进行鉴定.方法:发酵表达菌株,提取包涵体,采用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两步纯化,从相对分子质量、免疫学性质、荧光光谱、N端15个氨基酸的序列分析等方面进行鉴定.另外,对重组蛋白进行了复性和生物学功能的检测.结果与结论:纯化后rhIGF-Ⅰ纯度可达99%以上,相对分子质量、免疫印迹、荧光光谱及N端15个氨基酸的分析结果与预计的相同,rhIGF-Ⅰ促细胞生长的ED50为3~10 ng/ml.

  • 军队医院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对我军的展望

    作者:孙承媛;毛玉明

    医院信息系统是在医院内建立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系统网络,其目的是实现医院信息管理的现代化.近年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军队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展望了我军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 阻断CD40/CD40L相互作用的治疗潜力及应用前景

    作者:刘荷中

    T细胞是免疫系统发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激活不仅需要外来抗原直接刺激,而且还需要细胞间通过表面分子相互作用传递的共刺激信号.CD40/CD40L途径是除B7/CD28途径之外又一重要的共刺激途径,不只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参与和维持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多种病理过程往往由这一途径的失调或紊乱而发生.本文重点论述了CD40/CD40L途径的重要地位以及干预该途径的潜在应用前景.

  • 酵母表面展示技术及应用

    作者:贾帅争;孙红琰;王全立

    酵母表面展示是近年发展的一种新的蛋白表面展示技术,能够展示需糖基化作用、二硫键异构化等翻译后修饰才具功能活性的复杂真核蛋白.本文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进程、筛选方法、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 hM1R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转入CHO细胞系作为药物靶点的研究

    作者:刘永学;王琼;高月;谭洪玲;胡晓晖;高沛永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一直是新药研制和药理研究的重要靶标,而且在今后的新药研究和开发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人毒蕈碱样胆碱能受体Ⅰ型( human marcrinine receptor 1, hM1R)作为GPCR的一员,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意义,在GPCR中有着较典型的代表性.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新技术的应用,将会进一步促进新药研究和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建立靶向GPCR,特别是靶向孤儿GPCR(orphan GPCR, oGPCR)的新药筛选体系无疑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我们首先以hM1R为例探索了建立GPCR筛选体系的可行性和特点,以期为将来建立靶向oGPCR的多层次筛选系统奠定基础.本文简要报道相关研究的初步结果.

  • Streamline SP扩张柱层析在重组人尿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中试生产中的应用

    作者:王菲;胡显文;张正光;郭志霞;孙彦洵;胥照平;肖成祖

    尿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inary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包括单链型和双链型两种形态,以单链形态为主的u-PA具有很好的选择性溶血栓作用.1985年,Homes等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u-PA的表达并纯化[1].近几年,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糖基化u-PA取得了很大进展[2,3].本实验室成功地建立了工艺简便、效率高的重组人u-PA的中试生产纯化工艺.工程细胞表达的u-PA,经阳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纯度大于95%,年生产量大于50 g,收率大于60%.目前,还未见到优于此工艺的文章发表.

  •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可疑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价值(附74例报告)

    作者:李素英;张新高;吴礼国

    我科1997年至1999年对不咳痰或反复痰检3~6次结核菌阴性,临床表现或X线又不能除外肺结核的74例可疑肺结核患者进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FB)刷检、灌洗、活检,术后24 h留痰等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奥克与法莫替丁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HP阳性三联治疗的对比观察

    作者:李修金;王春铭;洪波

    奥克是我国首创的第一个质子泵抑制剂国产奥美拉唑的商品名.对胃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治疗均为首选药物.我院从1997年10月至1999年10月共选择10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HP(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病例.分为两组进行三联治疗.现将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 神经类固醇对皮质酮诱导大鼠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

    作者:杨红菊;赵楠;龚正华;罗质璞

    神经类固醇是指在脑内合成的中枢源性类固醇和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的外周类固醇及它们的代谢衍生物.按神经类固醇与GABA受体的作用方式,可将其分为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激动性和GABA受体拮抗性神经类固醇,前者主要包括3α-5α-四氢孕酮(3α-5α-THP)、3α-5β-四氢孕酮(3α-5β-THP)等;后者主要有孕酮(progesterone,PROG)及脱氢表雄酮(dyhydroepiandrosterone,DHEA)及它们的硫酸酯衍生物(PS,DHEAS).在应激反应中皮质酮大量释放,同时各种类型的神经类固醇也随之释放,神经类固醇参与焦虑、抑郁等应激情绪反应的调节[1,2].在应激状态下,大鼠血浆游离皮质酮浓度可达7.5×10-7 mol/L,而具有外周神经元性质的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接触到的皮质酮浓度较外周血中高两个数量级[3].本实验采用高浓度皮质酮损伤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PC12细胞)模拟慢性应激情况下神经元损伤状态,考察神经类固醇的细胞保护作用,旨在探讨应激状态下神经类固醇分泌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 皮质酮 PC12细胞
  • 扩增我国登革2型病毒全长cDNA分子的融合PCR方法

    作者:范宝昌;赵卫;胡志君;于曼;陈水平;杨佩英;秦鄂德

    目的:建立扩增登革2型病毒基因组全长cDNA的融合PCR法,为深入探讨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提供有效的技术途径.方法:根据我国登革2型病毒D2-43株序列设计引物,首先采用长链RT-PCR技术扩增病毒基因组5′及3′半分子,然后以半分子采用融合PCR法将两个半分子构建成全长cDNA分子.为进一步证实所构建全长cDNA分子的特异性,再以融合PCR产物为模板扩增5′非编码区序列,与pGEM-T载体连接,在377A型自动测序仪进行序列分析.结果:通过对逆转录反应及PCR扩增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制备大片段cDNA及构建全长cDNA分子的融合PCR方法.扩增的我国登革2型病毒的5′及3′半分子的长度均为5 kb左右,采用融合PCR方法制备的全长cDNA长约11 kb,与预期大小一致,非编码区测序结果表明扩增产物为D2-43所特有.结论:所建立的融合PCR方法是构建登革病毒基因组全长cDNA的有效技术.

军事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