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

江苏医药杂志

Jiangsu Medical Journal 강소의약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3685
  • 国内刊号: 32-1221/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8-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江苏医药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黄峻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α-actin表达异常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作者:陈云祥;吴幼章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肌动蛋白(α-actin)蛋白质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收缩蛋白表达改变在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阐明CVS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用兔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将红细胞裂解产物氧合血红蛋白(OxyHb)加入细胞培养液中,建立快捷有效的CVS体外模型;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方法观察α-actin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在加入OxyHb后第1、4天,α-actin表达上升到113.5%±16.3%和112.9%±14.8%,第7天α-actin表达下降到74.4%±9.1%,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SAH后OxyHb作用早期α-actin表达上升,增强脑血管平滑肌的收缩能力,与CVS的发生、发展有关。OxyHb持续作用的后期能够影响平滑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能力,并影响平滑肌细胞的生存状态,导致持续性脑血管痉挛发生,且难以解痉。

  • 神经内窥镜辅助下眶上“锁眼”入路手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兰青;黄强;陈坚

    目的将“锁眼”手术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以小的创伤来取得佳的疗效。方法采用眶上入路,以2cm左右直径的骨窗进行颅内动脉瘤、肿瘤、脑外伤血肿等手术。结果颅内手术15例,10例动脉瘤全部夹闭成功;4例肿瘤患者中,肿瘤全切3例(镰旁脑膜瘤、复发垂体瘤、右额部胶质瘤各1例),次全切1例(颅咽管瘤);额部硬脑膜外血肿1例,血肿全部清除。结论经眶上入路锁眼手术创伤小,疗效佳,外观美容影响少,费用节省,适应证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锁眼手术 眶上入路
  • 脑梗死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测定及临床意义

    作者:许丽珍;周刚;方琪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体积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1例脑梗死患者起病第1、3、7天血清TGF-β1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在起病第1、3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以第1天为低谷值。TGF-β1低谷值与脑梗死体积无显著相关性,而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TGF-β1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早期测定血清TGF-β1水平对判断临床预后有重要意义。

  • 妊娠期补钙对母婴钙和铅水平影响的研究

    作者:岳虹霓;高玉兰;刘石;袁永会;颜崇淮

    目的探讨高铅孕妇妊娠期补钙对母婴钙、铅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高铅孕妇早、中、晚期血铅和新生儿断脐后脐血铅水平监测。结果妊娠期妇女膳食钙实得量与应供量相差甚远,妊娠期补钙能有效预防孕期血钙水平下降和血铅水平升高,能降低胎儿铅暴露程度。结论妊娠期补钙能有效预防妊娠期铅暴露对子代的影响。

  • 囊性脑膜瘤

    作者:刘宁;周明卫;傅震;程刚;耿晓增;赵春生;鲁艾林

    目的探讨囊性脑膜瘤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复习文献,分析总结临床资料。结果 431例脑膜瘤中,囊性脑膜瘤仅有5例(占1.16%),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囊性脑膜瘤的佳检查方法为MRI,治疗以手术为主。

    关键词: 囊性 脑膜瘤 病理 诊断
  • 天幕窦的显微解剖

    作者:王玉海;蔡学见;卢亦成;纪荣明

    目的为天幕切开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研究。方法用12例成人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结果天幕中广泛存在天幕窦,依据起点的位置天幕窦分为3种类型:内侧型、中间型和外侧型,中间型为多见。内侧型和中间型的前内侧区是一乏幕窦区。结论天幕窦是脑组织静脉回流的一个较重要的循环通路,术中应尽量避免损伤;天幕的前内侧区是天幕切开的相对安全区。

  •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陈军;陈覃;施辉;李爱民;王富元;吴海滨;江伟;刘希光

    目的总结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体会。方法 24例治疗中主要使用球囊微导管,4例使用钨丝螺旋圈。16例经股动脉入路,8例经颈动脉入路。结果 16例球囊2例钨丝微螺旋圈闭塞瘘口并保留颈内动脉通畅,6例球囊闭塞颈内动脉。2例钨金属弹簧圈栓塞颈外动脉海绵窦瘘。结论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首选血管内栓塞治疗,应注意尽可能保留颈内动脉通畅。

  • 宫颈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许争峰;胡娅莉;王迅美;戴鲁琴;韩克;束泽宝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宫颈组织中的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标法(TRAP-ELISA),测定了68例宫颈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其中宫颈癌37例(包括3例原位癌),不典型增生16例,宫颈炎15例。同时检测了31例刮片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其中宫颈癌17例,不典型增生10例,宫颈炎4例。结果活检标本中,宫颈癌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为91.6%,不典型增生阳性率为25.0%,宫颈炎标本未检出明确的端粒酶活性。宫颈刮片组织中,有1例宫颈癌检出端粒酶活性,另有8例宫颈癌及2例不典型增生检测出微弱的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了解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定意义,可用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宫颈刮片组织端粒酶检测,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化疗加放疗治疗高危宫颈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厚斌;何丹;郑满荣;王海蓉

    目的探讨化疗加放疗治疗高危宫颈癌的价值。方法对高危宫颈癌的治疗作前瞻性非随机分组,用VBP化疗加放疗组22例,单纯放疗组24例。结果化疗加放疗组近期有效率86.36%,单放组54.17%,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化疗加放疗可提高高危宫颈癌的近期疗效。

    关键词: 化疗 放疗 宫颈癌
  • 细胞因子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作者:程云英;貟红岩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与骨质疏松发生的关系。方法以去势后雌性SD大鼠为模型,分去势组、假手术组和去势加利维爱组,共三组,对照研究骨密度(BMD)和骨髓微环境中IL-6和TNF的含量变化。结果骨髓单核细胞具有分泌TNF和IL-6作用;卵巢分泌性激素水平下降可导致骨髓单核细胞TNF和IL-6基因表达调节失控;去势后大鼠体内TNF和IL-6水平与BMD呈负相关。结论提示TNF和IL-6的水平升高是引起骨丢失的机理之一,卵巢分泌性激素对TNF和IL-6具有下调作用。

  • 持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远隔部位微管相关蛋白-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世明;周岱

    目的探讨持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丘脑、黑质网状部(SNr)微管相关蛋白-2(MAP-2)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变化。方法 35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伪手术后2周组和1个月组、MCAO后2周组、1个月组、3个月组和6个月组等七组,每组5只。Tamura法制作动物模型。脑切片分别用鼠脑MAP-2、GFAP抗体,ABC法染色。观察丘脑的面积改变,SNr的面积和长度的改变;SNr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数的变化。结果丘脑面积逐渐缩小;SNr面积长度及神经细胞减少,GFAP增加,6个月后丝极消失。结论神经细胞减少和胶质细胞增加是长期MCAO后丘脑和SNr萎缩的基础。

  • 川芎嗪对缺氧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志琳;包仕尧;邵国富;霍红梅

    目的观察缺氧条件下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T和NO含量变化及川芎嗪对它们的影响。方法采用新生儿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用放免法和化学法检测培养液中ET和NO的含量。结果在缺氧环境中,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T和NO含量明显下降(P<0.001),加入不同浓度川芎嗪后可使ET和NO含量明显升高,尤以NO明显。结论川芎嗪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ET和NO作用,对缺氧致细胞内皮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去脑垂体大鼠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作者:周幽心;周岱;朱凤清;鲍耀乐;张学光

    目的探讨脑垂体对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生物活性法检测去脑垂体大鼠血清细胞因子IL-2、IL-6、TNF水平及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垂体GH、TSH、PRL水平。结果 SD大鼠切除脑垂体后血清中GH、TSH、PRL水平均显著下降,血清中细胞因子IL-2、TNF活性均显著性降低,但IL-6无明显改变。结论切除大鼠脑垂体后将影响了其免疫功能,证明脑垂体分泌正常的GH、TSH、PRL水平对维持正常的细胞因子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垂体 激素 细胞因子
  • 人淋巴细胞转输SCID小鼠抗人脑胶质瘤特性分析

    作者:衣服新;黄强;董军;兰青;周丽英;孙志方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转输给T和B淋巴细胞均先天性缺乏的SCID鼠后抗胶质瘤的免疫学特征。方法采用APAAP、间接荧光原位杂交和流式细胞计数等检测转输在SCID鼠体内的人淋巴细胞分布、亚群变化和抗胶质瘤细胞毒活性。结果尾静脉转输后人CD3+、CD8+和HLA-Dr+等具有细胞毒活性细胞大部分分布在外周血和脾脏中,而腹腔转输者大部分在腹腔。这些细胞的功能维持1周时达高峰,在第2周下降时重复转输又可得到加强并具攻击肿瘤活性。结论淋巴细胞免疫人化SCID模型是目前研究人胶质瘤免疫治疗的理想工具。

  • 异位妊娠162例临床分析

    作者:董瑞英;蔡奚美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的常见的急腹症,及时诊断、正确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62例异位妊娠临床诊治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并就发病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临床资料 一、发病情况:1998年1月至2000年5月,我院收治异位妊娠者162例,同期产妇共计5244例,占3.09%。年龄在20~45岁之间,其中26~35岁发病高,为148例,占81.36%。 二、发病的有关因素:置宫内节育器76例,占46.91%;盆腔炎、附件炎32例,占19.75%;有剖宫产史15例,占9.26%;不孕症史6例,占3.70%;绝育术后8例,占4.94%;无确切因素25例,占15.43%。 三、症状、体征:停经98例,占60.49%;腹痛100例,占61.73%;阴道流血120例,占74.07%;肛门坠痛53例,占32.72%;晕厥史12例,占7.41%;休克6例,占3.70%。宫颈举痛153例,占94.44%;后穹窿触痛130例,占80.25%;附件包块81例,占50%;膀胱刺激征97例,占59.88%;移动性浊音63例,占38.89%;子宫增大50例,占30.86%。 四、辅助检查:后穹窿穿刺76例,抽出不凝血者71例,阳性率93.42%;B超检查141例,108例提示“宫旁不均质肿块,杜氏凹积液”,5例误诊为附件肿瘤,β-hCG检查152例,阳性者136例,均未作腹腔镜检查。 五、治疗:保守治疗80例,采用氨甲碟啶,成功率93.75%。手术治疗87例,输卵管妊娠者大部分采用输卵管切除术,其中3例行输卵管造口术(以前有宫外孕史且有生育要求者)。对腹腔内出血量多伴休克者,采用综合抗休克措施,及时行手术治疗并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无一例死亡。 六、病理分型:输卵管妊娠82例,流产型38例,破裂型44例,卵巢妊娠1例,宫角部妊娠3例,陈旧性宫外孕11例。

  • 特重颅脑损伤后纳络酮促醒作用研究

    作者:李巧玉;袁志诚;王鹏;陆陪松;湛利平;陆新宇

    本科于1994年1月~2000年1月对32例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使用纳洛酮治疗,对促进病人清醒,改善预后有良好作用,现报告如下。对象及方法 一、对象将入院时GCS评分在3~5分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配对试验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常规+纳络酮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治疗。详细资料见表1。

  • 高颈段髓外肿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世余

    我院从1985年至1999年12月,共手术治疗高颈段髓外肿瘤15例,占同期脊髓肿瘤的12.3%,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29~65岁,平均42.5岁。病程1个月至3年。首发症状以手或上肢根性疼痛9例;有确定感觉障碍平面11例;肢体活动障碍12例:其中四肢肌力0~2级3例,3级5例,4级4例;有胸闷、呼吸困难3例。 二、辅助检查:Quekensetedt试验9例,完全阻塞4例,不全阻塞5例。脑脊液蛋白测定记录9例中,4例<0.4g/L,4例介于0.4~1.0g/L,1例脑脊液凝固。椎管造影6例,显示杯口状充盈缺损。颈椎MRI 9例均发现椎管占位性病变。 三、肿瘤部位及性质:C1~C2 4例,C2~C4 4例,C3~C4 7例,其中2例C1~C2肿瘤延续到枕大池及后颅凹内。髓外硬膜下肿瘤9例,硬膜外肿瘤2例,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4例。15例中神经鞘瘤8例,脊膜瘤3例,神经纤维瘤、转移性恶性肿瘤各2例。 四、手术方法:采用了两种入路,(1)颈后中线入路9例,取枕项部沿中线纵切口,切除枕骨、颈椎棘突和椎板,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2)颈外侧入路6例,对于C1~C3椎管内肿瘤,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做纵切口,在乳突根部弯向后方,磨开横突孔,游离椎动脉,纵形切开硬脑膜,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对于C4椎管肿瘤,取胸锁乳突肌后缘纵切口,切除肿瘤。 五、结果:本组行肿瘤全切13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2个月,四肢肌力恢复至2级的1例,3级的3例,4级的7例,5级的4例。临床治愈12例,好转1例,复发2例,系硬膜外转移癌。讨论 一、手术入路的选择:高颈段髓外肿瘤进入枕大池或钻出椎间孔,故应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颈后中线入路可显露延髓和高颈髓的背侧和后外侧,若切除一侧小关节突,可显露硬膜囊外缘3.5~4cm以内的区域。因此,较小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无论是位于脊髓的腹侧、外侧或背侧,都可经此入路切除,对于哑铃型肿瘤,若椎旁肿瘤较小,也可切除。若椎旁肿瘤较大,可行分期手术,先经颈后中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再经颈外侧入路切除椎旁肿瘤。颈外侧入路可从侧方显露颈髓的腹侧和外侧,较好地显露椎间孔、椎管内肿瘤及椎动脉。其优点为:(1)从侧方进入椎管,不需牵拉脊髓;(2)避免损伤椎动脉;(3)直视肿瘤与脊髓界面,避免损伤脊髓。 二、术中注意事项:(1)经颈后中线入路切除哑铃型肿瘤、沿神经根切除椎间孔内肿瘤时,常遇到汹涌的静脉性出血,为连接椎内、外静脉丛的椎间静脉破裂出血。应在直视下用双极电凝烧灼或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忌盲目烧灼,以免损伤椎动脉。(2)切除高颈段腹侧肿瘤时,先由囊内分块切除,待体积缩小后再仔细轻柔分离包膜,用弱电流双极电凝烧灼供瘤血管,钝性加锐性分离,切除残留肿瘤和包膜。(3)对于肿瘤将脊髓压成薄片者,术中要特别保护脊髓,避免牵拉和强行分离,以免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4)术中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脊髓的营养血管。一旦损伤,术后神经功能不能恢复。(5)对于长入颅内的高颈段脊髓肿瘤,打开后颅凹进行切除时,要特别注意对椎动脉和后组颅神经进行保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块切除肿瘤,轻柔分离粘连,仔细辨认血管和神经走行,这些步骤是防止造成误伤的关键。

  • 颅脑手术后颅内非特异性感染32例诊治分析

    作者:陈斌;卞晓星;杨贵平;魏文峰;陈红春

    颅内感染是开颅手术后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有效治疗,往往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我科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行开颅手术1242例次,发生非特异性感染32例(占2.58%)。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32例中男27例,女5例,年龄6~65岁,平均31.5岁,具体病种为:高血压性脑出血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5例,颅脑对冲伤8例,单侧脑内血肿5例,单侧硬脑膜外血肿2例,颅脑开放伤4例,脑室内出血1例,一侧大脑半球胶质瘤1例,颅骨缺损1例。 二、合并疾病:高血糖症6例,休克7例,四肢骨折者3例,慢性支气管炎者5例,一侧多发性肋骨骨折、气胸者1例。 三、手术情况:单侧颅内血肿清除术16例,其中有6例置脑内引流管,一侧颅骨钻孔引流术5例,先后2次开颅者8例,脑瘤切除并颅内引流者1例,双侧脑室穿刺引流者1例,硅胶颅骨修补者1例。 四、颅内感染诊断标准:根据在原基础疾病改善的情况下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加重伴呕吐、出现精神症状或意识障碍加重或者再度昏迷,脑膜刺激征阳性,腰穿颅内压增高,脑脊液检查中白细胞和蛋白明显增加为主的炎症改变,作出诊断。脑脊液培养出细菌,即获确诊。 五、主要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32例患者中有29例术后3~7天出现持续热度不退,平均4.5天,2例术后第10天再次出现高热,有1例术后第20天出现发热、头部切口流脓。所有病例体温均≥38℃,其中有10例达39.5℃以上。出现精神症状者6例,昏迷加深者5例,再次昏迷者10例。12例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及呕吐。脑膜刺激征均阳性。外周血像都明显增高。32例腰穿检查,脑脊液初压为2.5~5.0kPa,平均3.0kPa。外观浑浊甚至脓性,其中白细胞数高达(500~3000)×106/L,平均1000×106/L。尽管有20例脑脊液样本为血性,其红细胞数为(50~1000)×109/L,平均250×109/L,但是其白红细胞比例已为1∶250,远大于1∶500~1∶400,此外蛋白均增加,糖和氯化物均明显减少。早期CT检查仅见1例脑室内出血患者脑部CT提示脑室壁线性强化,脑室扩大;另有1例颅骨修补患者硬膜外积液。致病菌:32例脑脊液细菌检查出金葡菌6例,阳性率为18.8%(6/32)。 六、主要治疗措施:全身选用能透过血屏障、脑脊液浓度高、效价高的抗生素,增大剂量及联合用药。同时每日鞘内及脑室内给药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及第三代头孢。抗炎持续时间均在2周以上,长3周。此外加强全身支持对症治疗,去除病因。仅有1例同时手术去除替代骨,置引流及抗生素局部灌注。 七、治疗结果:治愈27例,治愈标准为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检查恢复正常、外周血像恢复正常范围。死亡5例,此5例颅内致病菌检查均阳性。

  •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54例临床分析

    作者:蒋英;崔宁;李志芳;吴海江

    我院从1998年10月~2000年8月,采用Seldinger′s方法行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54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选择54例自愿接受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并均经B超确诊,年龄26~50岁,平均年龄38.5岁,51例有生育史,3例无生育史。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下腹坠胀感、不同程度的月经量增多、贫血、流产等,所有病人均经药物治疗1年以上无效。 二、方法:采用Seldinger′s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留置动脉鞘,选用Cook公司4F或5F动脉导管,经股动脉将导管头送至对侧髂内动脉。用60%泛影葡胺行子宫血管造影,观察子宫动脉的起始、分支、肿瘤的供血,然后做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确认导管已插入子宫动脉后,将栓塞剂聚氯乙醇100mg+20%泛影葡胺15~20ml电视监视下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供血动脉闭塞后再用明胶海绵栓塞,以防止逆流。其中有49例患者子宫肌瘤为双侧子宫动脉供血,然后利用导管袢技术行本侧髂内动脉插管、造影,重复对侧插管、栓塞过程。结束后,退出导管局部压迫止血15分,加压包扎,平卧24小时,并抗感染及对症处理。每月一次B超追踪检查,观察疗效。 三、疗效评价:(1)栓塞治疗后肌瘤体积缩小>20%,月经量减少≥治疗前的30%为显效。(2)栓塞治疗后,肌瘤体积缩小≤20%,月经量≥治疗前的30%为有效。(3)栓塞治疗后,肌瘤体积缩小≤20%,月经量减少<治疗前的30%为无效。 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按公式(4πabc/3)cm3计算,其中abc分别为肌瘤三个径线的半径值,计数指标用χ2检验,计量指标用t检验(±s)。结果 所有病人介入治疗后均随访1~12个月,在3个月时随访人次多,为48例。 一、月经量:术后第1个月经周期均开始恢复正常,并以患者自述的月经量减少的百分率作指标,到3个月时月经量多减少30%~70%,有3例闭经,仅2例月经减少量小于治疗前的30%(见表1)。

  • 癫痫大鼠边缘系统神经元凋亡研究

    作者:程庆璋;包仕尧;李文;董万利

    颞叶癫痫是症状性癫痫中常见者,与其解剖和病理密切相关的大脑边缘系统一直是癫痫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海人藻酸(KA)是谷氨酸结构类似物,脑内或系统给予,可选择性激活边缘系统诱发癫痫(EP)发作,由于其致痫后癫痫发作行为和病理学改变与人类颞叶癫痫的相似性,被广泛接受作为人类颞叶癫痫的急性模型。证据表明,持续癫痫后的神经元损伤存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但多数报道局限于海马区。实际上痫性抽搐所致脑组织损伤累及皮层及边缘系统的大部分脑区。本研究用TUNEL标记技术观察实验性癫痫鼠边缘系统敏感脑区细胞凋亡的分布和时程变化。材料与方法 雄性Wistar成年大鼠28只,分KA致痫组20只,对照组8只。 一、动物模型制备:大鼠乙醚麻醉置于立体定位仪,致痫组于双侧脑室分别注入0.5μl(含0.3μg)KA以制造癫痫模型。KA注射后10min癫痫发作,持续3h停止。分别于术后6h、1d、3d、7d各处死5只,快速取脑,-20℃储存备用。对照组双侧脑室注入等量生理盐水(NS),于上述相同时程各处死2只,取脑。 二、TUNEL原位末端标记:脑行冠状冰冻切片,片厚14μm,取背侧海马、杏仁体、背侧丘脑、下丘脑、梨状皮层为观察部位。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试剂盒购于Roche公司。切片用4%多聚甲醛固定1h后,参照手册步骤进行凋亡细胞染色标记,DAB显色,HE复染后封片镜检。 三、结果分析和统计处理:每只大鼠取同一观察部位切片四张(间隔60μm),用40X显微镜计数每一时程观察脑区单位平方毫米mm2阳性细胞数,并平均之作为本时程组鼠切片中阳性细胞数。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n/mm2)表示,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One-Way Anova分析。结果 一、行为学观察:侧脑室注射KA 10min后均出现癫痫发作,持续3h停止。根据Racine癫痫行为分级,KA注射组动物达到四级或五级,符合癫痫模型要求。 二、光镜结果:TUNEL阳性细胞表现为细胞核呈棕黄色,核固缩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倍镜下可见染色质深染聚集成块或碎裂,核边聚等,符合凋亡细胞形态变化。在注射NS组中,未见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KA致痫组凋亡细胞在边缘系统分布与时程变化见表1。

  • 早期人工破膜对加速产程的影响

    作者:何琦;杨伟文

    我院从1996年开始,采用在潜伏期人工破膜,对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及围产儿结局和母亲的患病率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从1996年1月~1998年12月对160例初产妇、单胎、胎头已衔接、有规则宫缩、胎膜未破者,在潜伏期进行早期人工破膜,为临床组,其中高危50例,有轻/中度妊高征25例,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ICP)10例,过期妊娠12例,妊娠合并再障3例,平均年龄24.3±3.5岁,平均孕周40.2±1.1周。取同期同等条件110例为对照组(其中轻/中度妊高征19例,ICP11例,过期妊娠10例)。 二、方法临床组:宫颈展平或已见红,有规则宫缩,胎膜未破,或潜伏期有延长倾向者,首先阴道检查无头盆不称,然后采取人工破膜,同时胎心监护,破膜后1小时产程无进展,或宫口每小时扩张<1cm或不扩大者,加用催产素静脉滴注,其剂量为5%葡萄糖500ml加催产素2.5单位,从2mIU/min开始,根据需要每隔15~30分钟增加剂量2mIU/min,达10分钟3~4次宫缩,每次持续40~50秒,大剂量达40mIU/min。对照组在同等条件下不破膜,先滴催产素,其剂量用法同临床组。产后出血量用弯盆收集测量,新生儿评分按1分钟Apgar评分计算。 三、统计学采用χ2检验。结果 一、产程时间临床组的潜伏期比对照组缩短3小时,总产程缩短4小时。 二、剖宫产及阴道手术产率临床组:阴道自然分娩率86.8%(139/160),阴道产钳助产率6.9%(11/160),剖宫产率6.3%(10/160)。对照组:阴道自然分娩率72.7%(80/110),阴道产钳助产率11.8%(13/110),剖宫产率15.4%(17/110),两组差异显著(P<0.05)。剖宫产指征,临床组3例因宫口开全,持续性枕后位;7例活跃期胎心监护持续晚期减速。对照组8例因活跃期停滞;4例宫口开全,持续性枕后位;5例活跃期胎心监护持续晚期减速。 三、母亲与新生儿结局临床组产后出血量200±4ml,,对照组200±5ml,两组无差异(P>0.05)。临床组:急性子宫内膜炎2例,会阴切口感染及腹部切口感染各3例;对照组:急性子宫内膜炎6例,会阴切口感染4例,腹部切口感染2例,其中6例出现体温升高至38.1℃~39.2℃,持续6~8天恢复正常。两组差异显著(P<0.05),产后病率对照组(10.9%)比临床组(3.1%)高达3倍。临床组新生儿体重2650~4150克,对照组2530~4000克,两组无差异。两组无新生儿死亡;其1分钟新生儿窒息率对照组(轻度窒息13.6%,重度2.7%)比临床组(5%,0)明显增高(P<0.05)。

  • 老年患者心脑卒中急性期血清胆红素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辉;陈敏;魏晓冬

    血清胆红素作为肝胆系统疾病的指标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对其抗氧化保护细胞作用的认识尚不足10年。本实验测定了151例老年心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胆碱酯酶(Che)浓度,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151例均为1996~1998年因急性心脑卒中住院患者,其中男98例,女53例,年龄60~89岁。冠心病患者57例;脑出血53例,脑梗死41例;以同期住院体检,结果正常者78例作为对照组,四组在吸烟史、体重、年龄及男女构成等方面相比均无差异(均P>0.05)。并排除肝胆系统疾病。

  • 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

    作者:张国英;刘嘉茵;王杰;施海彬

    我院从1999年4月~1999年12月对8例子宫肌瘤患者用永久性栓塞剂葡聚糖进行超选择双侧子宫肌瘤供血动脉的栓塞治疗,效果显著。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本组8例,年龄24~44岁,其中未生育3例。浆膜下肌瘤2例,粘膜下肌瘤6例,肌瘤直径2~8cm不等。7例单发性肌瘤,1例多发性肌瘤。临床上均有月经过多,不同程度贫血、腰酸、下腹坠痛等。 二、方法所有患者术前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局麻下右股动脉穿刺且将导管送到髂总动脉分叉处,旋转插入对侧髂内动脉,造影显示观察子宫动脉的起始、分支以及肌瘤的供血血管和血管分布,再将导管通过子宫动脉直达肌瘤处供血动脉,用自制的直径100~300μm葡聚糖,与造影剂混合后,通过血流直接达栓塞部位,在电视监视下栓塞,直到肌瘤染色消失,供血动脉闭塞后再用明胶海绵栓塞,以防逆流。然后退出导管,利用导管袢技术行本侧髂内动脉插管,重复上述栓塞过程,结束后退出导管,局部压迫10分钟后加压包扎。术后患者右下肢制动6小时,住院2~3天,以观察不良反应,随访1~6个月评估疗效。

  • 噻氯匹啶对脑梗死患者血浆11-去氢-血栓烷B2水平的影响

    作者:候宝元;卢国元;王芬蝶

    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准确了解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1-去氢-血栓烷B2(DH-TXB2)主要来源于血小板产生的血栓烷A2(TXA2)。因此,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我们采用酶免疫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H-TXB2进行了测定,并与TXB2及血小板大聚集率(PAmax)比较,同时观察抗血小板药物的抗栓效果。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1997年6月~1999年4月收住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68.9岁。诊断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对照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64.5岁,为健康体检者。全部研究对象在近10天内均未服用过任何抗血小板凝聚药物。 二、方法 1.治疗方法:PAmax>80%的脑梗死患者给予口服盐酸噻氯匹啶250mg/d,同时接受常规治疗。 2.标本采集:清晨空腹取肘静脉血6ml,其中4ml加入2%EDTA抗凝管中,3000转离心10分钟,取上层血小板血浆于-30℃冻存2个月待测。另2ml加入3.8%枸椽酸钠抗凝管中,小心混匀。20例服用噻氯匹啶后1周再取血1次。 3.血浆TXB2含量测定:用放射免疫法,药盒由本院血栓与止血研究室研制。 4.血浆DH-TXB2含量测定:用酶联免疫法,用羊抗兔IgG包板,加入DH-TXB2标准品或血浆标本、酶标记物和抗体(法国医学科院Msclouf博士惠赠),反应过夜后加Ellman’s试剂(Sigma公司),用酶联免疫检测仪(410nm)测定标本中DH-TXB2的含量。 5.PAmax测定:3.8%枸椽酸钠抗凝的肘静脉血2ml,ADP诱导比浊法(浓度为0.5μmol/L),使用上海通用电机厂生产的TYXN-91型智能血液凝集仪,按仪器操作程序进行测定,于2小时内测完。 三、统计处理:数据以±s表示,显著性用t检验,其中PAmax的比较用χ2检验。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中;许中;邱晨红;周晋贤;周沁;刘秋芳;高炳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也称血管通透性因子或血管调理素,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增加血管通透性并促使新血管生成。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VEGF在缺血性卒中患者组织中的表达,且与血管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动态检测4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VEGF浓度,观察其浓度的改变与疾病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 一、ACI组自1998年8月~1999年10月本院神经科住院患者共40例,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4.5±7.4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MRI确诊。梗死灶体积≥2cm3者18例,<2cm3者22例,病情程度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三型:轻型17例,中型13例,重型10例。 对照组健康体检者20例,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7.8±8.4岁。 二、VEGF检测 ACI患者发病后第1、3、7、14天分别抽取静脉血2ml,分离血清后-70℃保存,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同时测定外周血白细胞(WBC),单核细胞(MO)。 三、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一、两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比较(见表1)。 二、梗死灶大小不同VEGF浓度比较(见表2)。 三、不同程度病情患者血清VEGF浓度比较(见表3)。

  • 高位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比较

    作者:王霄;朱湘虹;顾燕;邓斐

    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以色列术式)在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开展。我院自2000年5月~8月,应用香港周基杰医师创立的一种新观念剖宫产术,高位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简称新式组),共46例,临床效果很好,现总结如下。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2000年5月~8月,分娩总数427例,剖宫产总数139例,排除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合并症后96例,按手术方式分新式剖宫产组46例,传统式剖宫产组50例,手术指征相似,孕妇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27.2岁,孕周37~42周。新式组首次剖宫产42例,再次剖宫产4例,传统组首次剖宫产45例,再次剖宫产5例。 二、手术方法: 1.新术式(1)腹壁切口选择及开腹,取耻骨上1~2cm近阴毛上缘,横行切开皮肤约11~12cm,正中切开脂肪层3cm,向两侧钝性分离脂肪层,正中切开前鞘3~4cm,甲状腺小拉钩分别向左、右两侧外上方钝性撕开15cm左右,于腹白线两侧各置甲状腺小拉钩,握住两柄向上提拉,暴露腹直肌,腹直肌稍作分离暴露腹膜,膀胱顶上3cm腹膜透亮处打一小洞,置腹腔拉钩向左、右拉开腹膜足够大。(2)子宫切口:膀胱腹膜反折上2cm处切开子宫全层约3cm,钝性撕开至足够大,常规娩出胎儿、胎盘,清理宫腔。(3)2-0快薇乔线连续缝合子宫全层。(4)腹膜、腹直肌自然对位,不缝合。(5)2-0快薇乔线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至对侧不打结,同一根线折回皮下连续缝合,不打结,由切口外上方3cm处穿出皮肤,剪去缝线,术后4~5天,换药1~2次,无异常即可出院,择期手术,无需用抗生素。

  • 多发性高血压脑出血诊治初探

    作者:贡志刚;黄强

    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的自发性脑出血,多发生于基底节、丘脑、桥脑、小脑等处。临床上常见的是单个部位出血,而2个或2个以上部位同时出血则较为少见,本文报告8例,并进行文献复习和讨论。临床资料 我院从1993年1月至今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258例,其中明确有2个或2个以上部位同时发生出血的共有8例(占3.10%)。 例1,女,66岁,高血压史不详。CT显示右颞顶枕脑内血肿(3.5×7.5×7.0cm3),中脑出血(1.2×2.0×3.0cm3)。BP18/10kPa。经右颞开颅清除右颞血肿约30ml。病理报告为“高血压脑出血伴中性粒细胞浸润,未见畸形血管团”。术后次日呼吸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例2,男,70岁,有高血压家族史。CT显示小脑蚓部出血,右小脑半球出血、桥脑出血(总量约4.0×3.7×3.0cm3),破入第四脑室。BP36/15.5kPa,予保守治疗,病情恶化,死亡。 例3,男,43岁,有高血压史近10年。CT显示左基底节区巨大脑内血肿(7.0×3.8×6.0cm3),中脑出血(1.8×1.1×1.5cm3),桥脑出血(1.5×1.0×0.5cm3),破入脑室,中线结构右移明显。予保守治疗,抢救无效死亡。 例4,男,60岁,有高血压史7年。CT显示桥脑出血(2.2×2.0×2.5cm3)、左小脑半球出血(3.2×2.0×1.5cm3)。BP28/15kPa。经幕下开颅清除左小脑血肿,病理报告为“部分血块中有扭曲血管,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小,符合高血压脑出血改变”。术后数日复查CT示右基底节区新出现一小血肿(1.5×3.2×3.0cm3)。继续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平稳出院。 例5,男,48岁,高血压史不详。CT显示左基底节区脑内血肿(见插页4图1-1)。BP26/16kPa。手术清除血肿70ml。术毕患者双瞳散大,自主呼吸消失,积极抢救后自主呼吸恢复但较弱,立即复查CT示中脑、桥脑、双侧丘脑区同时出现巨大血肿(见插页4图1-2)。予保守治疗后死亡。 例6,男,54岁,有高血压史十余年。CT显示双额脑内出血(见插页4图2)。BP21/14kPa。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 例7,男,64岁,有高血压史5年。CT显示双侧壳核出血(见插页4图3)。BP24/16kPa。保守治疗23天后明显好转出院。 例8,男,66岁,有高血压史30年。入院时CT显示右颞顶脑内血肿(3.7×3.7×3.5cm3)。BP34/19kPa。2小时后复查CT显示右颞顶脑内出血增多,中线移位明显,双侧小脑半球少量出血(见插页4图4-1和图4-2)。立即手术清除右颞顶血肿。术后1个月病情好转出院。

  • 腹膜原发癌临床分析

    作者:刘琦;顾秋善;马恒辉;石群立

    腹膜原发癌较少见,易与卵巢癌腹膜种植及恶性腹膜间皮瘤相混淆,以往未引起人们重视。我院自1992年至1999年共收治腹膜原发癌病人6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临床特点 例1,38岁,因腹胀、腹水拟“卵巢癌”两次化疗后行全子宫+双附件+阑尾+大网膜切除术+减瘤术+盆腔淋巴清扫术,术中见癌结节局限于盆腹膜,子宫、卵巢外观基本正常,残瘤<0.5cm,术后给PAC方案化疗8次,至术后24个月时行二次探查术,结果阴性,现已无瘤存活29个月。 例2,44岁,因腹块、腹水拟“卵巢癌”两次化疗后行全子宫+双附件+阑尾+大网膜切除术+减瘤术,术中见癌结节满布盆腹腔腹膜、大网膜及肠系膜,子宫、卵巢外观基本正常,残瘤<2cm,术后给PAC方案化疗4次后病情稳定,病人放弃静脉化疗,改为红豆杉口服2疗程,至第3疗程时病人腹水复现,CA125升高,再入院行泰素+顺铂化疗4次,效果不佳,改为泰素帝+卡铂化疗2次仍无好转,现术后18个月,仍在治疗中。 例3,62岁,因腹块、腹水拟“卵巢癌”化疗1次后行全子宫+双附件+阑尾+大网膜切除术+减瘤术,术中见癌结节满布盆腹腔腹膜、大网膜及肠系膜,子宫、卵巢外观基本正常,残瘤<2cm,术后给PAC方案化疗8次,其间病情稳定,停化疗4个月后复发,CA125升高,现术后17个月,仍在治疗中。 例4,38岁,因急性腹痛拟“阑尾炎”于当地医院手术,术中见癌结节满布盆腹腔腹膜、大网膜及肠系膜,子宫、卵巢外观基本正常,仅行活检示腹膜原发癌,术后2周转入我院,行动、静脉化疗各1次,效果不佳,再次手术仍不满意,病人术后放弃化疗,8个月后死亡。 例5,48岁,因“子宫浆膜下肌瘤变性”行全子宫+双附件+阑尾+大网膜切除术,术中见癌结节仅局限于子宫底部浆膜,双附件正常,术后PAC化疗8疗程,现术后19个月,无复发迹象。 例6,32岁,因不孕、痛经于1992年11月在外院行腹腔镜检查,术中见盆腹膜散在小结节,活检高度疑癌,因病理诊断有争议,且病人切盼生育,故观察1年盆腔出现包块时再次手术行全子宫+左附件+阑尾切除术,此次病理证实为低度恶性腹膜原发癌,术后未行化疗,至1995年6月病人复发盆块,再次手术减瘤并切除右附件及大网膜,术后PAC方案化疗数次效果不佳,于1997年初死亡。 二、病理特点 6例病人除例5外双卵巢表面均可见小乳头突起,但与卵巢界限清楚,肿瘤未侵犯卵巢实质,仅1例一侧卵巢皮质见5mm×4mm瘤体。镜下见肿瘤由大小不等、形态不规的乳头被覆低柱状上皮细胞构成,细胞核大,深染,核分裂像易见,6例均见散在分布的砂粒体。组织化学染色PAS(+),AB(-),AE1(+),AE3(+),CEA(+),p53(+),PCNA(+)。 讨论 以往腹膜原发癌多被误认为是卵巢浆液性癌腹腔种植,两类病人癌细胞形态基本相似,但腹膜原发癌病人卵巢外病灶明显大于卵巢,卵巢外观基本正常,鉴于腹膜与苗勒管有共同的胚胎来源,故有学者提出了第二苗勒系统概念,认为女性腹膜原发癌起源于第二苗勒系统,与卵巢原发浆液性癌相似。腹膜原发癌诊断的关键点就在于卵巢无明显受侵,美国妇科肿瘤学组将其具体化为卵巢实质内病灶小于5mm×5mm。由此可见本文6例均符合腹膜原发癌的诊断。关于腹膜原发癌的预后,多数人认为比卵巢浆液性癌的预后更差,本组资料显示2例死亡,2例短期内复发,说明预后较差,且同样与疾病的临床分期及手术的满意程度有关。手术很难完全切除病灶,术后辅助化疗能延迟复发,但易出现耐药。以往报道腹膜原发癌多见于老年女性,本组仅1例在50岁以上,3例40岁以下,似更易发生于中年妇女,因病例少,有待进一步观察。

  • 腹腔镜下卵巢微小肿瘤针刺探测法

    作者:徐坚

    腹腔镜下对卵巢外观正常,而内有微小肿瘤行剜出术有不同于剖腹手术的困难,不能正确探测和定位肿瘤,及不恰当的切口都可造成卵巢组织不可逆的损伤或毁坏,甚至误切卵巢。本文采用针刺定位法,方便有效,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20例,年龄21~53岁,平均年龄28岁,术前B超检查见卵巢内有强光团16例,5例为双侧性,示“畸胎瘤可能”;4例内见液性暗区,3例透声差,且伴痛经,不孕者,拟诊“宫内膜异位囊肿”;1例囊内见有乳头状物,疑“恶性可能”。卵巢大径线均≤40mm,所见肿瘤范围为9~26mm。术前常规查血沉、肿瘤标志物CA125、CEA均正常。 二、手术方法:均为硬膜外麻醉,在脐轮下缘作垂直切口长约1cm,气腹针穿刺,注水试验确定进入腹腔后,充CO2气体3~3.5L,腹内压设定为1.8kPa,于脐部切口置7mm内窥镜,于下腹两侧均作5mm切口置入手术器械,首先全面探查盆腔内情况,初步判断卵巢肿瘤情况。 用无损伤抓钳固定患侧卵巢,观察其表面组织情况,如肿瘤较表浅或接近皮质,通常肿瘤表面的卵巢组织被肿瘤组织挤压后,显得较光滑,无卵泡显露,同时在不同的肿瘤有不同的颜色或形态表现,在畸胎瘤表面组织可略显黄色,巧克力囊肿通常呈暗褐色,有时盆腔内可见其他单个内膜异位病灶;单纯性囊肿通常较呈透亮,此时用18号穿刺针作穿刺及抽吸观察其内容物,但有时肿瘤粘稠的内容物可堵塞其穿刺管腔使抽出困难,此时应边抽边吸引逐渐拔出针头,同时观察穿刺针眼流出的液体,如无肿瘤,下为正常卵巢组织可见鲜红色血液流出,如为畸胎瘤可见流出的为黄色液体,并可表现为油滴漂浮于腹腔液面,对于宫内膜囊肿或单纯性囊肿,可见到相应的咖啡色液体或透亮液体。如未见有明显内容物,可冲洗穿刺管腔,通常可见内有嵌入吸出的内容物,较多的为畸胎瘤的脂质或粘稠的“巧克力物质”便可作出判断。穿刺可先从卵巢门远侧面输卵管伞端卵巢冠部位开始,依次向末端进行,应避免在卵巢门及卵巢血体附近作穿刺,两者均可引起较难控制的出血,通常穿刺部位出血多少与肿瘤所处位置深浅有关,如出血少该处肿瘤较为表浅。在该处切开剜出肿瘤可较为方便及较少的损伤卵巢,可保持其剜出肿瘤后的完形性。 三、结果:25个卵巢中剜出肿瘤24个,20个为畸胎瘤;3个宫内膜异位囊肿;1个浆液性囊肿;小为7mm。平均手术时间35分钟,平均出血量6ml。剜出肿瘤均送病检为良性。1例双侧卵巢畸胎瘤者,术中一侧卵巢剜出畸胎瘤,另侧术前B超显示直径10mm的不规则光团,经多部位穿刺及切开均无法寻见肿瘤痕迹,予术后随访,4个月后妊娠,后B超复查,失去“光团”痕迹。其余病例术后恢复正常,月经规则。仅1例术后复查,又见对侧卵巢有“强光团”异常影像,目前仍予随访中。

  • 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时患者血清IL-6、IL-8动态变化及意义

    作者:王春莉;刘健虎;王卫兵;袁福兵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细胞免疫功能,尤其是其调节因子异常在乙型肝炎发病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时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动态变化,分析IL-6、IL-8与血清ALT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并用干扰素治疗20例,年龄6~37岁;慢性乙型肝炎非干扰素治疗10例,年龄18~39岁;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10例,年龄29~35岁;对照组10例为健康献血员,HBsAg阴性、抗HCV阴性及丙氨酸转移酶(ALT)正常。 二、实验方法 采静脉血2ml,分离血清,-20℃保存待测。IL-6、IL-8测定试剂盒购自第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严格按说明书操作。HBVM、抗HCV检测试剂盒购自华美生物工程公司。 三、统计学方法 两组数据间显著性差异用t检验,相关性用相关分析。结果 一、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8的变化见表1。

  • 再发性硬脑膜下积液治疗方法的探讨

    作者:王中;周岱;卞杰勇;朱昀;高管中;丁圣鹏

    硬脑膜下积液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通常继发于脑外伤之后,钻颅引流术是其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92年1月至1999年6月间采用硬脑膜下腔与腹腔分流术治疗42例再发性硬脑膜下积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男27例,女15例,年龄3~78岁,平均为34.5±6.2岁。儿童11例中,不明原因的硬膜下积液7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4例;8例经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积液量明显减少或消失,但数月后又复发,3例经钻颅引流术后积液消失,2周后复查CT又见硬脑膜下积液。成人31例,均有明显的颅脑外伤史,经钻颅引流术后不愈,多者引流4次。全部病例经CT检查证实。此组病人占我院同期收治的176例硬脑膜下积液的23.9%。 临床表现:11例儿童均有智力发育较差,反应迟钝,伴有走路不稳3例,严重贫血6例,癫痫发作2例。31例成人患者往往于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1~2周后又加重或出现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其中出现明显意识障碍12例,肢体偏瘫4例,头痛加剧及呕吐9例,有精神症状16例,癫痫发作4例。26例有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为35~80g/L。 影像学检查:CT检查证实2例硬脑膜下积液位于幕下,40例积液位于幕上,其中积液位于双侧额颞区18例,单侧额颞区16例,单侧颞顶枕区5例,单侧额区1例。积液量为30~140ml。15例行MRI检查发现在硬脑膜下有T1和T2加权像上信号与脑脊液相似的新月形病灶,增强扫描时11例有明显的硬脑膜增强。 治疗方法:采用美国9003E型中压中流量的脑室-腹腔分流管,一端置入积液厚处的硬脑膜下腔,并固定于硬脑膜,置管长度为1.5cm左右。余操作步骤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中30例取脑脊液检查发现23例脑脊液中蛋白质明显增高,平均为3.8±0.6g/L。 结果:全部术后都行头颅CT复查,22例于术后2周时积液消失,17例于术后4周时积液消失,另有3例术后8周时仍有积液残留,约为术前的1/3,但病人的自觉症状消失,术后6个月CT复查积液尚有少量残留。全部病例随访1~8年未见复发。

  • 川芎嗪、尼莫通对大鼠脑出血后局部脑血流量、脑水份含量及神经行为学干预作用的研究

    作者:丁卫祥;包仕尧;邵国富;刘春凤;张志琳

    目的采用立体定向术和新鲜未肝素化血液注入尾状核而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观察用药物干预后的脑出血组较单纯脑出血组在局部脑血流量(rCBF)、脑水份含量及神经行为学方面的变化。方法用氢清除法分别测定血肿周围和远隔部位不同时限的rCBF;用干—湿重法测定两组大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的脑水份含量;观察两组大鼠在脑出血后不同时限的神经行为学评分的改变。结果川芎嗪、尼莫通干预后的脑出血组血肿周围及远隔部位的rCBF明显增加,脑水份含量降低,神经行为学明显改善,与单纯出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川芎嗪、尼莫通对实验性脑出血有疗效。

  • 米非司酮用于足月孕鼠引产后母仔安全性的观察

    作者:张宁媛;胡娅莉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用于足月孕鼠引产对仔鼠及母鼠的安全性影响。方法妊娠大鼠36只,随机分成三组,妊娠第18天给予不同剂量米非司酮(0、1.6mg/kg、10mg/kg),每组9只48小时后处死;另3只自然分娩,观察出生一周内的仔鼠生长发育状况。结果仔鼠出生一周时心、肺、肝、肾、脑的形态指标无异常,生长发育良好。母鼠用药2周后的心、肺、肝、肾、脾的形态学观察与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未发现剂量相关性改变。结论米非司酮在选用的剂量范围和实验条件下,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是安全的。

  • 实验性脑脓肿的CT、MRI和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赵春生;杨树源

    目的研究实验性脑脓肿不同时期的CT、MRI及病理特征。方法建立狗脑脓肿模型,应用动态CT、MRI检查,结合多项病理学观测进行分析。结果脑炎期MRI T1成像中心坏死区为低信号边缘不清,T2成像上为高信号,且与高信号水肿区融为一体,其范围比CT低密度区广泛。包膜期T1成像上包膜为等或略高信号,T2成像上为一光滑的、薄的、不连续的低信号“带”,其机理可能是脓肿壁上巨噬细胞产生的自由基不均匀分布所致。结论脑脓肿MRI特征与其临床分期及病理学变化的相关性较好,能更加准确、迅速区别脓肿的脑炎期和包膜形成期。

  • 大鼠早期放射性脑损伤中星形胶质细胞的病理学改变

    作者:田野;刘春风;陈列松;张志琳;包仕尧

    目的通过对脑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病理学改变的观察,研究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病机理。方法利用已建立的大鼠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实验模型,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星形胶质细胞的方法,观察大脑海马区中星形胶质细胞形态与数量的变化,并分析照射剂量、照射后时间间隔的影响。结果受照射侧海马中的阳性细胞表现出胞体肥大、突起增多与延长等改变,在剂量增加和观察时间延长的条件下,20Gy照射后3个月和30Gy照射后1个月与3个月的三个组别中阳性细胞数有显著增加。结论随着照射剂量的加大和观测时间的延长,在大鼠大脑海马区域内出现了明显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免疫功能状态评价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艳;朱美琪;钱志红

    目的通过测定3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白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及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了解其免疫功能状态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及LTT测定了患者外周血sIL-2R、IL-6、IFN-γ浓度变化及淋巴细胞在植物凝血素(PHA)作用后的转化率。结果(1)37例患者治疗前sIL-2R均明显升高(P<0.05),以卵巢癌为突出,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它肿瘤(P<0.01);(2)IL-6浓度变化主要见于卵巢癌患者(P<0.01),且与患者的病期相关(r=0.8637,P<0.05);(3)CD4+细胞显著减少,CD4/CD8比值明显下降。CD16+、CD56+和HLA-DR+细胞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以卵巢癌为显著(P<0.001);(4)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PHA刺激的反应明显低于正常水平(P<0.01)。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减低,并随病情的恶化而下降。测定sIL-2R、IL-6、T细胞亚群及LTT有助于及时了解病情,决定治疗方案,同时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

  • 胎盘部位结节

    作者:姚青;张建民;郭庆明;蒋静娟

    目的报告6例胎盘部位结节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进一步认识到该病变是一种残留的胎盘部位组织,与当前妊娠缺乏联系。方法在刮宫及子宫切除标本常规HE切片的光镜观察中偶然发现。其中2例分别做角蛋白、胎盘促乳素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三项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光镜下为界清的广泛玻璃样变的结节,病变细胞为中间滋养层细胞,其免疫组化标记角蛋白为弥漫强阳性,胎盘促乳素少数细胞强阳性。结论胎盘部位结节是良性病变,须与正常宫内妊娠、胎盘部位滋养层细胞肿瘤及一种宫颈鳞癌相鉴别。

  • 镁剂佐治急性脑梗死56例疗效观察

    作者:顾忠林;崔小丽

    近年来,镁剂在心肺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受到临床医生的普遍认可。然而镁剂在脑部疾病中的作用却了解较少,因此我院用镁剂佐治56例急性脑梗死,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病例选择 1994~1999年共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均经脑CT或MRI所证实。将病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8.6岁。轻度:意识清楚,肌力Ⅲ级以上,无或有轻度语言障碍20例;中度:意识清楚、肌力Ⅱ~Ⅲ级,有语言障碍25例;重度: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肌力0~Ⅰ级,出现失语11例。对照组52例,男34例、女18例,轻度18例、中度24例、重度1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上差异均无显著性。 二、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丹参20ml静脉点滴,及脑复素或胞二磷胆碱,脑水肿明显者适当给予20%甘露醇静滴治疗。观察组:除了上述治疗外,加用25%硫酸镁10ml静脉点滴。两组均以15天为一疗程,中间休息5天,共用2个疗程。 三、疗效判定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肌力提高Ⅱ~Ⅲ级;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肌力提高Ⅰ~Ⅱ级;无效:症状、体征稳定,无好转,未加重。 四、结果 对照组:显效28例、显效率53.8%,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达82.69%;观察组:显效35例、显效率62.5%,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效率达94.64%。两组治疗效果经统计学处理χ2=3.89,P<0.05。差异有显著性。讨论 有关镁剂治疗脑梗死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其机制可能为:(1)镁是钙离子拮抗剂,能稳定纤维蛋白原,延迟血小板聚集起到一定的抗凝作用。(2)镁可直接解除平滑肌痉挛,或抑制迷走神经,使血管扩张,且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3)镁能阻断交感神经活性,减少焦虑,有利于脑细胞功能的恢复。(4)镁能降低胆固醇及脂蛋白,减少脑梗死的诱因等。 本组结果提示,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硫酸镁治疗,显效率达62.5%,总有效率94.64%。而对照组,显效率53.8%,总有效率82.69%,两组疗效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从而镁剂与脑梗死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到进一步证实。

  • 腹部闭合性损伤再手术10例分析

    作者:沈雪峰;毛忠琦

    1989年~1999年我们处理腹部闭合性损伤再手术10例,就其原则进行分析,吸取经验教训。临床资料 例1,肝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施行肝填塞,术后20天因腹腔积血再行腹腔引流术,终因多系统衰竭而死亡。 例2,十二指肠断裂、肝胰挫裂伤行肝修补、十二指肠端-端吻合、空肠造瘘术,术后49天因十二指肠漏再行迷走神经切断、胃-空肠吻合、造瘘口切除、空肠端-端吻合术,获愈。 例3,多发性小肠裂伤、后腹膜血肿,行小肠部分切除术,术后4天因肠梗阻、肠坏死而再行小肠部分切除术,获愈。 例4,肝破裂行肝修补术,术后16天因腹腔脓肿而再行腹腔引流术,获愈。 例5,多发伤、后腹膜血肿行剖腹探查术,术后14天因腹膜炎再行腹腔引流术,终因全身衰竭而死亡。 例6,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术后9天因粘连性肠梗阻而再手术,施行粘连松解术后获愈。 例7,空肠断裂、肠系膜血肿行空肠部分切除术,术后16天因腹腔脓肿再行腹腔引流术,获愈。 例8,脾破裂、骨盆骨折施脾切除术后42天,因弥漫性腹膜炎、结肠脾曲损伤再经二次腹腔引流术,获愈,但后遗腹壁窦道。 例9,小肠破裂、腹膜炎行肠修补术,术后5天因子宫破裂再行子宫切除术,获愈。 例10,多发伤、胰头十二指肠挫裂伤、胃窦部挫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19天因胆道-空肠吻合口瘘,导致肝动脉大出血再手术,行缝扎止血、漏口修补术,终因全身衰竭而死亡。

  • 细菌性阴道病对围产期母婴的影响

    作者:黄萍

    细菌性阴道病(BV)是育龄妇女常见的阴道感染,本文对630例孕产妇BV检测,并观察其对围产期的影响。临床资料 一、对象:自1999年1月~2000年12月来我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对不同孕期630例孕妇进行阴道分泌物涂片并跟踪随访,年龄20~38岁。 二、诊断标准及临床特征:临床上主要表现阴道分泌物多,以灰白色均质状并有难闻鱼腥臭味的白带为特征。诊断依据参照第五版妇产科教材:(1)均质稀薄阴道分泌物;(2)阴道分泌物pH>4.5;(3)阴道分泌物氨臭味阳性;(4)阴道分泌物在高倍光镜下见到20个以上线索细胞。以上四项中有三项即可确诊。 三、统计学方法:两组数值用χ2检验。结果 妊娠合并BV对围产儿及孕产妇的影响见表1。

  • 自发性脑室出血的治疗

    作者:郭宗杨;李勇;徐锋;渠敬峰;周炳华

    我院自1997年3月至2000年3月,对52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IVH)采取颅骨钻孔加注尿激酶脑室外引流术等综合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33~70岁,60岁以上29例。GCS<8分11例,8~10分29例,11~15分12例。CT扫描单侧IVH 8例,双侧IVH 30例,全脑室出血铸型14例。其中12例非高血压性IVH,单纯IVH 5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2例前纵裂积血及5例顶枕叶脑内血肿破入脑室,7例在3周后行DSA示2例动静脉畸形(AVM),5例动脉瘤。发病至手术6小时以内28例,6~12小时12例,12~24小时7例,24小时以上5例。 均在局麻下行颅骨钻孔脑室额角或枕角置硅胶管外接无菌引流瓶,引流管高于脑室15cm。成功后均有陈旧性血肿及血性CSF涌出。6小时后向脑室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1~2万U/ml,夹闭1~2小时后开放引流管,CT动态观察血肿清除及脑受压情况,持续外引流7~14天,确认血肿消失,拔除引流管,拔管前先夹闭24小时,若不能耐受则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本组2例)。并发多功能脏器衰竭5例,均系高龄且全脑室出血。上消化道出血5例,肺部感染5例,肾功能不全2例,糖尿病1例。死亡8例。44例随访3个月以上,恢复工作25例,生活自理12例,偏瘫5例,植物生存2例。讨论 一、发病情况:自发性IVH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急症之一,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本组常见原因高血压40例,AVM 7例,动脉瘤5例。高血压性IVH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多见32例。 二、治疗: 1.手术治疗:采用单或双侧脑室外引流,6小时后每6~8小时向脑室内注入尿激酶1~2万U/5ml。明显加快脑室内血凝块溶解清除,改善病人预后无一例再出血。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有较强的溶解血肿作用,还可清除抑制因子对纤溶酶的抑制作用。血凝块中所含的无活性的纤溶酶原,只要注入足量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转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足以将血凝块溶解。而在IVH的自然病程中,因CSF中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极低,若将血块完全溶解,时间约3周。由于血块长期存在,一方面脑室持续扩张,引起脑室周围组织顺应性下降,产生不可逆的脑室扩张。另造成CSF中RBC分解释放的毒性物质聚集,引起脑血管痉挛。 2.解除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是SAH的常见并发症,严重的血管痉挛会引起脑缺血、脑梗死及继发性脑水肿,预后差。本组11例自发性IVH伴有SAH。IVH也可继发于SAH,同时IVH发生后脑室内血凝块可沿CSF循环通路进入基底池和蛛网膜下腔。本组对11例存在SAH的病人术后立即运用Ca2+通道拮抗剂尼莫通缓慢静滴,无脑血管痉挛发生。

  • 减压术对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脑疝病人的疗效分析

    作者:蒋建刚;陈华军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是临床上常见的颅内血肿,大部分由于对冲性损伤所致,常伴有广泛而严重的脑挫裂伤。我们对238例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脑疝病人行急诊开颅手术,其中113例行常规骨窗减压术,125例行外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现分析两种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见表1 二、手术方法 1.外伤标准大骨瓣减压:对于单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均做单侧额颞顶大问号头皮切口,在血肿甚处钻孔,咬骨钳扩大骨窗并切开其下硬脑膜,先清除部分硬脑膜下血肿适当减压,然后继续扩大骨窗。骨窗大小不必以切口大小为准,而应以脑受压情况确定,剪开硬脑膜清除血肿后脑组织不嵌顿于骨缘为妥,多为8cm×12cm的骨窗能满足要求。应尽可能咬除额颞底侧骨板,下缘直达颅底,并一定得咬除蝶骨嵴返折部。对于极度脑膨出者还应视情况做适当的内减压,双侧血肿则做双侧减压,但不必两侧均做大骨瓣减压。硬脑膜和颞肌筋膜一律不予缝合。 2.常规骨窗手术:在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明显处做马蹄形切口,手术方法与大骨瓣组基本相同,但骨窗较小,约在6cm×8cm左右,且部分病例蝶骨嵴返折部难以彻底咬除。

  • 孕妇、新生儿及学龄前儿童血钙、磷及碱性磷酸酶检测与分析

    作者:蒋旻;王建平

    本文通过测定孕妇不同孕期及其新生儿和学龄前儿童血钙、磷及碱性磷酸酶以探讨其骨代谢的特点。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1.正常孕妇及新生儿:无妊娠合并症的本院门诊建卡孕妇66例,年龄22~35岁,及其足月顺产儿66例。 2.学龄前儿童:南京市实验小学幼教部3~6岁儿童66例。 3.对照组:南京某大学女生29例,年龄22~24岁,作为对照组。 学龄前儿童、对照组妇女抽静脉血,正常孕妇于妊娠26周、36周、产后抽静脉血和新生儿脐血,肝素抗凝,及时分离血浆,-20℃冰箱保存待测。 二、方法 1.标本测定:每份血浆标本同时测钙、磷、碱性磷酸酶(ALP)。钙测定用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磷测定用孔雀绿显色法,ALP测定采用速率法。 2.统计方法:数据输入微机,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不同孕期钙、磷及ALP用方差分析,产妇血钙与脐血钙之间相互关系用相关分析。 三、结果 1.孕26周、36周、产妇组及对照组血浆钙、磷、ALP测定结果见表1。

  • 横形小切口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

    作者:胡素英;包申华;陈鹤琴

    我院1998年10月~2000年1月经横形小切口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共47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47例中年龄大67岁,小35岁,平均42.6±3.2岁,体重47~73kg,平均53.7±4.1kg;子宫肌瘤32例,子宫腺肌瘤11例,功血2例,卵巢肿瘤2例。病程时间4个月至12年,子宫大小为正常至14孕周,术前所有病例均作宫颈细胞学检查,年龄40岁以上有阴道不规则出血者,术前做分段诊刮排除子宫恶性病变。 二、手术方法:术前准备和麻醉同常规子宫切除术,患者取平卧位,沿着下腹部Pfanniels皱襞横形切开皮肤约6~8cm,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横向剪开腹直肌前鞘,沿中线钝性分离腹直肌,横向撕开腹膜。将一侧子宫角部牵至切口下,依次钳夹、切断,缝扎圆韧带及同侧附件,打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向下分离反折腹膜约1.5cm,处理子宫动、静脉,将处理完的一侧转向后,再牵出另一侧将子宫提出腹腔,如瘤体过大,可剜出较大肌瘤,处理方式同对侧。自子宫峡部开始至阴道穹窿处用高频电刀环形柱状切下子宫及宫颈,筋膜保留0.3~0.5cm,提起筋膜,1号可吸收线缝合宫颈筋膜,U形关闭缝合1针,连续缝合后腹膜,腹膜间断缝合3针,连续缝合前鞘,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3针,或皮下组织间断缝合,3/0可吸收线做皮内缝合。 三、结果:手术时间50~85分钟,平均64±6.2分钟,术中出血70~180ml,平均108±21ml,皆未输血,肛门恢复排气时间11~28小时,平均20.2±4.7小时,术后24小时拔除尿管,均能自解小便,术后5天拆线,除2例过度肥胖者切口延迟愈合外,其余患者皆于术后5~6天出院。随访3~6个月,除1例疤痕体质外,切口均能被腹部皱襞掩盖,无切口疼痛及周围紧缩感,无腹部绞痛及胀痛,所有病例阴道残端愈合良好无出血,无肉芽组织。讨论 横形小切口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作为一种术式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我们对此切口的优点、适应证、术中注意事项有如下体会。 一、优点:(1)切口小,创伤轻,愈合快,缩短病人术后住院时间,本组病人较常规纵形切口术后平均少2~4个住院日,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2)疤痕位于Pfanniels皱襞内,符合美学要求,满足患者心理需求。(3)开关腹过程快捷,伤口感染及失血机会减少,无需输血,节约血源。(4)腹部横切口位置低,正对的是盆腔脏器,切口利用率高且伸展性好,故术野暴露佳,特别适合于肥胖患者。(5)手术采取一侧连续操作,避免两侧互换,加之简便关腹,节省了手术时间。本组除1例子宫孕14周大小耗时长达85分钟,余均在70分钟内完成,较常规纵形切口平均少用时30分钟左右。(6)不切断主骶韧带,不需要充分游离膀胱,避免了损伤膀胱和输尿管,避免了血肿的产生。(7)采用高频电刀环形柱状切除子宫和宫颈,避免了因筋膜层分离困难而使此术式失败。(8)本组将宫颈上皮腺、鳞上皮交界一并切除,既保留了宫颈,又可防止残端恶变,特别适合于术后无条件定期妇科普查的农村妇女。(9)宫颈保留部分肌纤维组织和与之相连的主骶韧带,增强了穹窿顶端的支持力,不缩短阴道的长度和宽度,可防止术后阴道壁脱垂的发生,不影响术后的性生活。 二、适应证:子宫良性疾患,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功血,某些畸形子宫;附件良性肿瘤,如卵巢良性肿瘤,双侧炎性包块切除后无需保留子宫。 三、注意事项:(1)术者必须有熟练的脐耻间正中切口子宫切除技术和应变能力;(2)如子宫肌瘤位于宫体或位于阔韧带且向上生长大于14孕周,则不宜采用此术式;(3)子宫有恶性病变倾向以及产科子宫切除者不宜采用此术式;(4)钝性分离腹直肌时左右用力沿切口方向拉开,以防腹直肌撒脱,分离膀胱时要上下用力,使腹膜向两侧裂开,可避免损伤膀胱;(5)结扎子宫血管时不宜穿透宫颈筋膜,以免缝线被电刀切断造成大出血;(6)术后常规在切口上加压砂袋12小时,防止腹壁皮下血肿形成。

  •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治疗

    作者:刘学民;张应旭;杜海

    我科自1995年6月至1997年6月共收治36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病人,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32~76岁,平均56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时舒张压≥12.6kPa。 二、临床表现入院时昏迷23例,神志朦胧6例,神志清楚2例,一侧瞳孔散大12例,双瞳孔散大5例,19例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全部患者有颈亢和脑膜刺激征。 三、CT检查出血部位,丘脑17例,基底节16例,脑叶2例,小脑蚓部出血破入第Ⅳ脑室1例。血肿量大于50ml 15例,20~50ml 16例,小于20ml 5例。单侧脑室10例,双侧17例,全脑室4例,双侧脑室扩大5例。 四、手术及预后本组20例在发病后6小时到72小时内手术。13例行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脑室外引流,11例行血肿抽吸+脑室外引流术,12例行单纯侧脑室外引流。结果死亡14例,存活22例。讨论 一、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是否破入脑室与出血部位密切相关,与出血量呈正相关。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发生率高,较小的血肿(小于20ml)即可通过侧脑室下部或第Ⅲ脑室侧壁破入脑室,本组17例。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血肿量往往大于30ml,从侧脑室体部、三角部或前部破入脑室,本组16例。小脑半球出血破入脑室的机会少,但蚓部出血破入第Ⅳ脑室并不少见,本组有1例。脑叶出血易破入蛛网膜下腔而不易破入脑室,只有深部出血,才有破入脑室的可能,且需出血量大,超过50ml,本组2例。

  • 脑血管痉挛的药物治疗

    作者:陶存山;卢亦成;吴晓云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30%~90%,常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甚至导致脑梗死,成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随着SAH后脑血管痉挛发病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治疗的种类和方法均有新的进展。 一、罂粟碱 罂粟碱已被用来治疗对常规治疗无效的脑血管痉挛。然而,并非所有的SAH后痉挛血管均对罂粟碱敏感。随着发病时间的延迟和病情的严重性增加,血管的顺应性及对罂粟碱的敏感性均降低。Numaguchi等[2]建议重复动脉内注射罂粟碱可能是一种治疗顽固性脑血管痉挛的方法。本药应用越早越好,超过7天意义则不大。治疗时间窗在2小时内给药较超过2小时给药有明显的效果。 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常用的有双氢吡啶拮抗剂尼卡地平和尼莫地平。Toyota等[3]指出,尼莫地平用于治疗动脉瘤性SAH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已成为一种标准的治疗方法。据权威机构的前瞻性研究,它的处方用量是60mg,每4小时1次,共21天。但由于仅20%~30%的SAH患者临床表现为脑血管痉挛,因而大部分患者实际上并不需要这种药物。近有些报道指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类药物对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不是十分令人鼓舞的[1,4],长期持续顽固的脑血管痉挛对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能不敏感。 三、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及其合成抑制剂 1.ET抑制剂 Kwan等[5]在电视显微技术的帮助下,在兔小脑延髓池中注入3ml自体血后,1小时后从静脉内给予内皮素转换酶抑制剂CGS26303,随后的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分别给予该药,CGS26303的浓度依次为3、10和30mg/kg。48小时后处死动物,观察兔基底动脉的形态学变化,证实用30mg/kg的CGS26303静脉内注射的兔基底动脉痉挛程度显著减轻,且血管内弹力膜的形态学几乎无异常改变。Ohkuma等[6]研究了特异性内皮素抑制剂前内皮素-1原反义寡DNA在血管收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前内皮素-1原的表达是在转录水平受到抑制的。 2.ET受体拮抗剂 1994年Clozel采用结构优化技术从Ro462005中提取出一种新的非肽类混合性ET受体拮抗剂为Ro470203(Bosentan)。到目前为止,Bosentan被认为在所有ET受体拮抗剂中是有效的[7],它可以逆转实验诱导的基底动脉的痉挛,且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在动脉瘤性SAH后,它能够增加脑血流量。

  • 巨大型颅鼻沟通瘤一期手术一例

    作者:袁志诚;陆军;陆培松;李建华

    患者,男,60岁,因鼻塞伴间隙性鼻出血2个月,在当地医院作头颅CT检查,提示颅鼻沟通性占位转我院。体检:神志清,全身银屑病,双侧嗅觉丧失,双侧鼻道均见肿瘤阻塞,表面呈暗红色,有少许糜烂面,易出血。头颅MRI检查发现前颅窝有肿瘤占位并破坏筛板延伸到筛窦、蝶窦及鼻腔内。直径达13cm。诊断为颅鼻沟通瘤,性质待定。于2000年5月15日在全麻下手术。手术分两步,首先开颅切除颅内肿瘤,做前额冠状切口,双额骨瓣开颅,开颅中取左侧颞骨2.5cm×4cm大小留作颅底重建修补用。术中发现左前颅底有巨大肿瘤约有7cm×6cm×5cm大小,肿瘤表面有包膜、供血丰富、脆、基底部与筛板连在一起,另一部分突入左额叶脑内,肿瘤底部将筛板破坏约有2.5cm×3.5cm大小并延伸到筛窦内,分块切除肿瘤,尽量通过破坏的筛板处切除筛窦内的肿瘤,并用菌必灭浸泡明胶海绵填入筛窦内,然后用医用耳脑胶将大于筛板破坏范围的颞肌筋膜贴覆在缺损区,将预先取下的颞骨修裁成与筛板缺损一样大小,用医用耳脑胶贴覆在缺损处的颞肌筋膜上,再将左侧的硬脑膜翻转贴在重建颅底的颞骨板上,并用脑胶粘牢。反复用含菌必灭的生理盐水冲洗术腔,将带有帽状腱膜下层的骨膜修补缺损的硬脑膜后颅骨复位关颅结束颅内手术。第二步,在左侧鼻梁与内眦间做一直切口约3cm,切除左上颌骨额突及鼻骨后外侧缘,切开鼻粘膜,然后在鼻腔镜下分块切除鼻腔内的肿瘤及两筛窦的肿瘤,在见到颅内手术中填入的明胶海绵而中止筛窦手术,沿蝶窦开口处切除部分蝶窦前壁,用取瘤钳分块切除蝶窦的肿瘤,检查肿瘤全切除后,用含菌必灭的明胶海绵填入蝶窦及筛窦腔内,结束手术。切口一期愈合第15天用鼻腔镜检查鼻腔,见鼻粘膜愈合好,筛窦内填入的明胶海绵开始溶解,无肿瘤残留,无脑脊液鼻漏。病理报告:嗅神经母细胞瘤向脑膜肉瘤分化。术后20天出院,随访2个月无脑脊液鼻漏。讨论 颅鼻沟通瘤是指侵犯颅腔和鼻窦、鼻腔的颅鼻部肿瘤,其起源分为颅源型、鼻源型和骨源型。颅源型肿瘤以脑膜瘤和神经纤维瘤为主。鼻源型肿瘤除少数血管纤维瘤和感觉神经细胞瘤外,多系恶性肿瘤,且多属原发性。骨源型起源于骨组织的肿瘤,良性居多,少数为恶性,如骨肉瘤。 本例为颅源型,为嗅神经母细胞瘤向脑膜肉瘤分化,比较少见。颅鼻沟通瘤因同时累及颅内、鼻窦及鼻腔,手术比较复杂。由于硬脑膜和颅骨的破坏,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脑膜炎、硬脑膜外脓肿或脑脓肿,病死率和致残率相当高。本例我们在一次手术中分二步完成手术,获得成功。

  •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分流管肛门脱出一例

    作者:李润香;李根囤;申向英;贺慧兰

    患者,男,17岁,以“脑室-腹腔分流术后9个月,分流管端自肛门脱出20天”主诉入院。1年前,患者在我科行四脑室皮样囊肿切除术,术后50天痊愈出院。1周后,因原手术切口渗液伴头痛、发热再次入院,CT示梗阻性脑积水,经重新缝合伤口并反复腰穿放脑脊液、抗感染1个月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中分流管腹腔内置入约35cm,术后恢复良好出院。20天前,出现稀水样大便,每次大便时可见分流管端自肛门排出,解完自行回缩。自发现以来,偶有低热、腹部不适,无头痛、呕吐及抽搐。体检:神志清,神经系统无定位体征,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存在。肛门指诊距肛缘约3.0cm处触及分流管末端,可拉出约3.0cm,按压头皮下分流管泵可见清亮脑脊液溢出。入院第二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左下腹肠管相互粘连,分离肠管后即见分流管于乙状结肠下段穿入肠管,管周完全炎性包裹。将分流管游离后自入腹腔处剪断,远端由肛门拉出,修补肠壁破口,重新放置一根腹腔段分流管,腹腔内留置约20cm后用接头同原分流管断端连接,测试分流管通畅后常规关腹。术后2周痊愈出院。讨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分流管穿入肠腔为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本例分流管脱入肠腔的原因可能与手术时考虑术后患者身体增长的需要,腹腔内分流管放置过长有关,加之术前脑脊液中白细胞1×106/L,蛋白70mg%,术后脑脊液长期刺激腹腔肠管,使邻近肠管充血、水肿、粘连,分流管固定于乙状结肠下段肠壁上,不断摩擦、刺激,终导致分流管穿透肠壁而自肛门脱出。分流管脱入结肠下段而无明显颅内感染,可能同脑室与肠腔间脑脊液存在一定压力差,脑脊液的冲洗作用,使细菌不易沿管腔逆行入颅有关。

  • 腹腔镜在子宫穿孔紧急应用二例

    作者:余进进;陈平康;强秀清

    例1,24岁,已婚,G1P0。因停经3个月余,尿TT(+),在外院行人工流产术,术中宫腔深11cm,刮出组织25g,其中见黄色脂肪样组织,怀疑子宫穿孔急转我院。B超:宫腔组织残留,刮出物快速切片为纤维组织,不排除脂肪可能,考虑人工流产后子宫穿孔,大网膜嵌顿可能,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左侧有2处1cm的裂孔,其中近宫底裂口有大网膜嵌入,将大网膜拉出后,在电视监护下,刮出宫内残留物,肌注催产素20U,并在腹腔镜下用2-0可吸收线缝合子宫裂孔各1针,术后7天出院,1个月后随访无异常。 例2,26岁,已婚,G1P0。因停经3个月余,腹痛伴阴道出血13天入院,血β-hCG>1000IU/L,B超提示葡萄胎,在备血补液条件下行第1次清宫术,术前探宫腔深15cm,吸出小葡萄约100g,出血200ml,1周后行第2次清宫,宫腔深11cm,7号吸管吸刮时,觉后壁无底感,停止负压,吸管取出见宫颈外口有黄色脂肪样组织,考虑子宫穿孔,立即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右侧宫底有一个0.8cm破口,内有大网膜嵌顿,子宫增大如孕10周大小,双卵巢黄素囊肿,取出嵌顿的大网膜后,在腹腔镜下用3-0可吸收线缝合1针,并在腹腔镜下再次清宫无组织物吸出,抽吸双侧卵巢囊肿内液,术后β-hCG>1000IU/L,预防性化疗一个疗程后患者自动离院。 讨论:以前在人流中遇到子宫穿孔时,因无法继续操作,又唯恐患者出血,常常需住院观察,用缩宫素数天后在B超监护下第2次清宫,但会出现吸管再次穿孔可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损伤的危险,而大网膜嵌顿持续存在,会出现感染和出血,危及生命。自从腹腔镜广泛使用以来,可以在穿孔的当天行急诊探查,既在电视监护下完成残留物的吸出,又知道穿孔的部位,及时修补,并可直接观察到是否损伤肠管、大网膜或膀胱,及早发现,对症处理。 对葡萄胎患者子宫穿孔后因无法继续清宫,会出现腹腔内出血和阴道出血,此时用催产素至今仍有争议,而子宫穿孔的处理原则是一旦怀疑穿孔应立即停止手术,腹腔镜正好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佳方法。

  • 48,XXYY一例

    作者:束泽宝;许争峰;王迅美;朱瑞芳

    患者,男,23岁。身高172cm,体重60kg。一般情况尚好,发育和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智力较同龄人差,说话口齿不清。皮肤偏白,声音细,眼裂稍宽。平时双眼睑经常抽搐,持续十几分钟后自动缓解。无喉节,无胡须,腋毛及阴毛稀少,乳房未发育,右手小指、无名指屈曲。睾丸花生米大小,无遗精现象。出生时母龄30岁,父龄35岁。父母非近亲,其妹发育、智力均正常,未婚。 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八项:S-TSH 3.14 μIU/L、FT 6.56pmol/L、FT4 19.73pmol/L、TT3 3.36nmol/L、TT4 129.12nmol/L、rT3 0.52nmol/L、TG-Ab 0.54%、TM-Ab 0.04%。性激素六项:FSH 44.8mIU/ml、LH 60.1mIU/ml、E2 88.9pmol/L、P 2.29nmol/L、T 1.68nmol/L、PRL 0.42nmol/L。 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片、G显带。镜下计数3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6个核型,均为48,XXYY。父母核型正常。 讨论:核型为48,XXYY的个体是Klinefelter综合征的一个罕见病例。据推测其发病机理可能为(1)父母的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同时发生不分离而受精,这种可能性较小。(2)生殖细胞正常,而受精卵在第一次卵裂时发生差错,致XY均不分离,一个胚胎细胞为22条染色体,另一个胚胎细胞为24,XY染色体,而前者由于缺乏X染色体的支持不能成活,后者导致整个个体发育成48,XXYY个体。

  • 颅脑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二例

    作者:周新民;冯东侠

    例1,男,58岁,头部外伤致右颞顶薄层硬脑膜下血肿,脑肿胀、左颞骨骨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7分。既往身体健康,无高血压、心脏病史。伤后3h心率增快为130次/分,出现呼吸急促,32次/分,呛咳溢出中等量淡红色泡沫样分泌物,经皮血氧饱和度(SaO2)降至75%,随即血压降至11.4/7.8kPa。血气分析结果示pH为7.434,碱剩余4.8,PaO25.69kPa(42.6mmHg),PaCO23.68kPa(27.6mmHg)。双肺听诊可闻及湿罗音,表现为急性肺水肿征象。3次血气分析均提示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时存在低氧血症;立即给予强心、利尿、激素、脱水及多巴胺等治疗,并行紧急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控制呼吸,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调至0.97kPa(10cmH2O),病情逐步稳定。血压正常后在血管活性药中加入酚妥拉明维持,1h后SaO2达95%。第3天病情稳定,GCS 11分,停用呼吸机,射流给氧2L/min,SaO297%。第11天拔除气管切开套管,患者神志清楚,四肢肌力Ⅳ~Ⅴ级。第27天康复出院。 例2,男,51岁,因急性重型颅脑外伤入院,右颞叶沟回疝、右颞硬脑膜下血肿、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GCS 6分,急诊行右颞开颅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术后ICU监护。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史。术后连续3天肺部听诊正常,术后第4天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及泡沫痰,SaO2降至80%,肺部遍及湿罗音,血气分析亦提示低氧血症,给予强心、利尿、激素、脱水及多巴胺等治疗,并行紧急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控制呼吸,术后第7天病情逐步稳定,停用呼吸机,射流给氧2L/min,SaO298%,第15天拔除气管切开套管,患者神志清楚,但逻辑思维差,第31天好转出院。讨论 神经源性肺水肿(NPE)临床表现十分凶险,常因肺间质及肺泡水分迅猛增加,造成急性呼吸衰竭而导致患者死亡,文献报道病死率为58%。对其发生机制的认识包括: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外周血液进入肺循环骤然增加,肺动脉压升高;肺血管上皮细胞产生的内皮素-1作用使肺血管通透性增高;在颅内压增高时神经肽Y可通过YY受体亚型作用使肺微循环血管通透性增高,但上述这些认识尚不能很好解释NPE的发生机制。本组例1脑肿胀明显,例2术后4天正处脑水肿高峰期,主要是脑外伤及术后脑水肿、颅高压,由此导致的NPE。 NPE通常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数分钟至5天内发生。我们体会,在治疗上除增强对本病的认识外,应迅速采取如下措施:(1)病因治疗,迅速降低颅内压,应用脱水剂及激素以减轻脑水肿,并能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对颅内血肿造成的颅高压应紧急开颅清除血肿,脑组织损伤严重者可行单侧或双侧去大骨瓣减压。(2)改善肺通气,紧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予呼吸机正压通气,以保证供氧,同时可给予PEEP(0.49~1.47kPa),以改善因肺水肿时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所致的弥散障碍。(3)维持循环功能稳定,适当使用强心、血管活性药,血压稳定后尽早应用扩血管药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以改善微循环。(4)中枢神经抑制剂,适当应用巴比妥类药,减少神经兴奋性,提高机械通气同步性。(5)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护内环境稳定。(6)加强护理,对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伤的患者,应警惕NPE的发生;抬高床头以利脑静脉回流,促进脑脊液循环;加强气道护理,定期气道湿化吸痰,预防呼吸道感染。

  • MRI诊断脑实质囊虫病三例

    作者:景成定;王亚非

    例1,男,35岁,癫痫反复发作5年。四肢和胸背部皮下有多发“疙瘩”,有的会自行消失。CT检查见脑内有低密度灶和勉强可辨的点状高密度。MRI示脑内有不计其数的囊性病壮,有的有头节,多在1cm或以下,增强扫描见大多数病变有厚度均匀的环状强化,少数强化环较厚,但形状不甚规则,周围还有脑水肿存在。头节或强化或不强化。此外还见有一些细小的点状短T2信号,周围也有强化环,T1 WI上难以辨认。它们与CT片上的高密度影相对应。病变主要分布在脑的灰白质交界区。取背部皮下结节行病理检查,病理诊断:囊虫病。 例2,女,46岁,右侧上下肢乏力1周,疑为脑梗死行CT检查,见左额叶有低密度灶。MRI示大脑散布有许多囊性病变,有环形强化。左额叶病变的强化环较厚,周围有脑水肿。还见到有少数几枚细小的短T2信号,周围有环线状强化。血清猪囊虫抗体检查阳性。药物治疗后3个月复查,病变数目减少,有的病变缩小,脑水肿区消失。 例3,女,51岁,因头晕3天行MRI检查。见双侧额顶叶多发小囊性病变,有的伴有脑水肿区。病变周围有环状强化,有的强化环较厚。血清猪囊虫抗体阳性。内科治疗后多次MRI复查,病变数目逐渐减少、消失。讨论 我们认为,尽管脑囊虫病在病理和影像学上有许多分型,但除少数病例外,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发展阶段的病变混合存在的特点,仅仅是以那种病变为主而已。这种影像表现的特点应该是脑囊虫病的特征性表现,也是与其它的弥漫性脑病变的重要鉴别依据。

  • 迟发性外伤性脑脊液鼻漏三例

    作者:刘士海;兰青;黄强

    例1,患者,男,45岁,因头外伤后4年,反复脑脊液鼻漏半年入院。4年前不慎撞伤头部,当时诊断为“右颞骨骨折”,后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经治疗后好转。近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鼻孔间隙性流液,伴头痛恶心,头低位时加重。曾予保守治疗1个月无效。体检:神志清,嗅觉正常,右鼻腔流出清水样液体。脑室脑池造影CT成像示:轴位扫描右后组筛窦内有造影剂积聚,其上方前颅底骨质内陷,骨窗观察前颅底部有多根线形骨折线,右颞可见陈旧性凹陷性骨折。冠状位扫描除右前颅底骨质下陷,骨折线外,在第12层面上直接显示鼻漏部位。右后组筛窦及两侧上颌窦粘膜增厚。手术采用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由硬膜外向前颅底探查,见筛板前部骨折,局部下陷,有肉芽组织增生,硬膜嵌入骨折线中,局部硬膜破损约1.5cm,缝合硬膜,骨缺损约0.3cm,予骨蜡封闭,再以明胶海绵加医用胶修补,以骨膜瓣覆盖颅底。术后脑脊液漏消失,嗅觉存在,随访2年无复发。 例2,患者,男,28岁,因车祸致头外伤3个月,双鼻腔流液1个月入院。3个月前因车祸致伤,当时有昏迷,额部着地,在当地医院诊治,诊为左额脑挫伤,脑内血肿,前颅底骨折。1个月前出现双鼻腔流液,清水样,量少。体检:神志清,嗅觉正常,双鼻腔可见清水样液流出。脑室脑池造影CT成像示:轴位扫描左额窦内外板及分隔骨折,内板部分缺损,左额叶脑组织部分疝入额窦内。左前颅底有线形骨折,左前组筛窦的顶壁骨折,碎骨片向下嵌入前组筛窦内,左筛窦粘膜增厚,双侧上颌窦内有造影剂积聚。冠状位扫描鸡冠左侧前颅底骨折,局部可见筛窦内软组织影。左侧额窦前壁骨折,脑组织疝入额窦内,并有造影剂在额窦内积聚。手术采用扩大的额下硬膜外入路左额开颅,见左额窦中线旁骨折片内陷,硬膜破裂,局部脑组织变性发黄,近筛板中部,硬膜嵌入筛板骨折缝中,脑脊液漏明显。去除局部疤痕组织,显露硬膜破口,修补漏口,再以带蒂骨膜瓣覆盖前颅底,打开的额窦以骨蜡封闭。术后脑脊液鼻漏消失,嗅觉保留,随访2年无复发。 例3,患者,男,49岁,因头部撞伤3个月,右鼻腔流液3周入院。3个月前撞伤头部,当时有昏迷,当地医院诊为右额脑挫伤,双前中颅底骨折。近3周来,右鼻腔流液,为清水样。体检:神志清,右鼻腔可见清水样液流出。脑室脑池造影CT成像示:轴位扫描前颅底,蝶骨和额骨,右眼眶内侧壁等多处骨折,在右侧后组筛窦内可见软组织影,颅内积气明显,侧脑室扩大。冠状位扫描右前颅底骨折,骨折片嵌入筛窦内,漏口位于右后组筛窦处,可见窦腔内有造影剂积聚,蝶骨体骨折,骨折线向后延伸至后床突,蝶窦腔内无造影剂积聚。手术采用冠状切口双侧开颅硬膜外入路,由硬膜外分离硬膜至前颅底,见额窦后壁骨折内陷,疤痕组织局部增生,右侧筛板蝶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多处骨折片下陷,硬膜撕裂,修补硬膜破口,以明胶海绵加医用胶填充骨缺损,以带蒂骨膜瓣覆盖前颅底。术后脑脊液漏停止,随访2年无复发。

  • 变态反应性眩晕症二例

    作者:宋宁钢;曹文海

    变态反应性(简称变应性)眩晕症是指因过敏原进入体内产生变态反应而引起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作一讨论,以期在今后临床工作中予以正确诊治。 例1,男,42岁,于1988年4月中旬始,无何诱因出现头昏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在当地医院经对症治疗,4周后症状消失。以后每年4~5月份(油菜籽花开季节)均发头晕,重则卧床不起,闭目才能使头晕等症状减轻。每次发病持续约1个月,严重影响工作。1993年2月5日来我院门诊,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示早春花粉、室尘、粉尘螨、蚕丝,拟诊为变应性眩晕症,经用上述过敏原液减敏治疗,2个疗程后(每个疗程1个月),患者头晕症状明显减轻,能坚持正常工作。同年8月3日在用1∶104上述过敏原液减敏治疗时,由于失误,本应注射0.1ml,却注射1ml,因剂量过大,又诱发其头晕伴天旋地转,持续4天后方自行缓解。为了排除前庭神经性及中枢性眩晕,在眩晕非发作期,分别进行了电测听、颈椎X线摄片、脑干诱发电位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后诊断成立。 例2,女,21岁,于1995年10月始,无诱因出现头昏头晕伴胸闷气喘,拟诊为支气管哮喘收住呼吸科,给克敏嗪、特非那丁及地塞米松等药治疗,于11月中旬病情缓解出院。1996年4月再次因发作性头昏头晕伴恶心呕吐,拟诊为眩晕症收住神经科治疗,经查脑干诱发电位、TCD、头颅CT均正常,给晕海宁、西比宁等药治疗。出院后因每次上课路过花草树丛旁即发生头晕、恶心欲吐,疑对花草过敏,再次来院变态反应室就诊,行皮肤挑刺试验,示室尘、螨+、蒿属花粉、夏秋花粉、早春花粉、晚春花粉,诊断为变应性眩晕症,给用上述皮试阳性过敏原液减敏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完全缓解,维持治疗1年,1997年至今未再发病。讨论 眩晕是患者对空间定向的一种运动错觉,是由于前庭系统、视觉、躯体本体感觉所传入的与体位和空间的静态及动态定向有关的神经冲动之间的各种整合失谐所致。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变态反应是其中之一;其发生机理可能是因为变态反应引起内耳的淋巴迷路积水,导致前庭功能受损而引起眩晕。对变应性眩晕症的诊断,以下几点值得考虑:(1)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诱发因素,即每年春秋季;(2)发病症状逐年加重,时间逐年延长;(3)皮肤挑刺试验,抗原的阳性率与发病的季节相吻合,即春季发病者春季花粉阳性,春秋季发病者春、秋季花粉均阳性;(4)对减敏治疗有显效;(5)非发病季节注射过量的减敏液可诱其发作;(6)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TCD、头颅CT及颈椎X线摄片检查正常。在防治方面,主要是避开花丛等有致敏原较多的地方,临床应用减敏和抗过敏方法治疗,效果较好。

  • 神经外科“锁眼”显微手术新概念

    作者:黄强;兰青

    德国Mainz大学的A.Perneczky教授于1999年提出了神经外科“锁眼”显微手术的概念[1]。其宗旨在于根据个体解剖及病灶特点设计手术入路,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去除不必要的结构暴露或破坏,凭借精湛的显微手术基本功,以小的创伤取得好的手术疗效。狭义地讲,如同通过旧时很小的门锁孔,可窥视到室内的景象一般,神经外科“锁眼”显微手术经一个2cm左右的颅孔,在显微镜下进行颅内各种疾病的手术。广义的概念则不仅仅局限于解剖意义的定义,而是指通过精确的定位,以小的手术创伤,以取得佳手术疗效的术式。 事实上,在此之前,神经外科“锁眼”手术已在某些颅脑疾病中得到应用。如三叉神经痛、垂体瘤经蝶窦手术等均是在一个2cm左右直径的“锁眼”颅孔下进行手术。而在Mainz大学的神经外科,这种术式已常规应用于各种脑肿瘤、脑血管病及脊髓病变手术[2,3]。我科半年来已有“锁眼”显微手术治疗各种肿瘤、动脉瘤、血管畸形、颅内血肿等50余例的经验。 手术适应证:神经外科的绝大多数手术均可采用“锁眼”显微手术方式进行。对一些解剖位置固定的病灶,如鞍区、桥脑-小脑角、脑室系统肿瘤、各种动脉瘤等,可选择相应的“锁眼”入路到达病灶。病灶位置距颅孔越远,则相应的手术操作范围因显微镜照明光线投射范围增大而扩大。对巨大的颅内肿瘤,可采用分块切除的方法,从狭小的颅孔中取出病变组织。巨大肿瘤生长常累及周围一些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常规手术时,也常需行分块切除,因而采用“锁眼”手术方式,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 手术器械要求:(1)良好的手术显微镜是“锁眼”显微手术的基本要求。因手术的颅孔狭小,需不断调节显微镜视角,扩大照明光线投射范围。目前,具有电磁锁开关调节功能的手术显微镜可较好地满足这一要求。(2)显微器械的改进:在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可体会到枪剌式杆状的刮匙,可有效地增加操作的可视空间,避免了术者手指或器械本身对显微镜下视野的影响。在“锁眼”显微手术时,可采用类似的杆状显微剪刀、剥离子或动脉瘤夹持夹器等。(3)颅钻系统:手术时可用铣刀取下一个2cm左右直径的小骨瓣,形成手术骨窗,术毕,可将小骨瓣复位固定。必要时可用磨钻,磨除骨窗缘的内板,以扩大视野。(4)自动拉钩:可自动固定术野暴露范围,不影响操作视野。

  • 江苏省第六次神经外科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

    江苏省第六次神经外科学术会议于2000年11月18日在江阴市召开,与会代表230人。会议共收到论文245篇,经专家评审共有36篇在大会交流,书面交流157篇,列题论文交流52篇,专题讲座11次。此次大会是江苏省神经外科专科学会换届后的第一次盛会,名誉主任委员刘承基教授,新当选的主任委员惠国桢教授,副主任委员傅震教授,谭启富教授,常义教授,马元品主任全部到会。本次会议邀请了全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候金镐、鲍耀东、朱诚、卢亦诚、江基尧、白如林等教授和国外的Pro.Plets、Matula、Witte、Wilms、Zabramski等作了神经外科新进展的专题报告及手术录相示范。会议由主任委员惠国桢教授致开幕词,省医学会会长刘昕耀教授,江阴市党政领导亲自到会祝贺并讲话。 大会交流论文的内容简介如下: 一、基础研究:苏州大学附一院祁震宇、包大士分别介绍了“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获取人脑胶质瘤相关的差异表达的基因”为人脑胶质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以“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血管抑素(Angiostatin)基因治疗大鼠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将是一种基因治疗脑的新策略;南京医科大学附一院周明卫等介绍了“胶质瘤及脑脊液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为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镇江医学院附属医院王存祖等进行了“人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认为人脑胶质瘤细胞异常快速增殖,而凋亡减少可能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原因;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丁涟沭等探讨了“Ki-67抗原表达与人脑星形细胞肿瘤预后的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朱诚教授作了“神经干细胞脑移植”讲座;苏州大学附属二院黄强教授作了“人脑胶质瘤研究20年”的回顾性总结报告,说明我省在脑胶质瘤的基础研究和诊治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地位。 二、脑血管病方面:南京军区总医院史继新等介绍了“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指出为消除巨大动脉瘤的占位效应和出血的潜在性,对颅内巨大动脉瘤提倡积极的直接手术治疗。动脉瘤直接夹闭并保留载瘤动脉通畅是首选治疗方案。江阴市人民医院冯东侠等介绍了“保留直回技术在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临床观察表明该手术方法可有效的保存患者的认知功能,减少术后“前交通动脉瘤综合征”的发生率。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陈军等总结了“24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治疗的体会”;无锡市一院夏国道等报告了“高血压脑出血10年(341例)治疗体会”,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明显优于内科治疗,而手术方式对疗效的影响不大的观点。无锡市一院王海秋等报告了“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29例”的经验,收到满意的疗效;无锡101医院蔡学见等报告了“脑动脉瘤破裂的急诊手术处理”经验。刘承基教授作了“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几个问题”的讲座,美国Barrow神经外科研究所脑血管外科Zbrsamski作了“巨大动脉瘤的外科手术”的讲座,比利时鲁汶大学医院Wilms教授作了“动脉瘤的介入治疗(GDC和血管内支架)”的学术讲座。

江苏医药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 01 02 03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