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介入放射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개입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上海市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794X
  • 国内刊号: 31-179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3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滕皋军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介入治疗

    作者:邹建军;马逸;王斌;李岩峰;黄海韬;李付勇

    目的 评价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PMC)治疗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Mullan方法治疗305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804例高危患者采用PMC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对804例患者行833次手术.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7.3%.平均随访36个月,疼痛复发率为6.8%.感觉异常的发生率为3.8%,无角膜溃疡,咀嚼肌无力约占2/3,复视占0.2%.结论 PMC方法是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且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对于疼痛累及第一支且高危的患者更有优势.

  • 经肘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六例

    作者:余波;史伟浩;何勍;王铁平;王巍

    目的 探讨经肘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6年5月我科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有6例采取经肘静脉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6例均经右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穿刺,将SNF(Simon nitinol filter,Bard)沿90 cm长鞘置人下腔静脉.结果 6例手术均1次成功,用时平均25 rain.除1例肘部穿刺点有轻度红肿外,其余均愈合良好,无出血或血肿,无静脉炎.滤器位置准确,无偏斜.患者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 经肘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术穿刺容易,创伤小,术后患者无需卧床制动,有利丁DVT的治疗.同时,对于经股静脉穿刺有禁忌的DVT患者,经肘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更不失为较好的替换选择.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对近、中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崔克俭;顾水明;丁跃有;张亚臣;李毅刚;郑宏超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对患者近、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确诊的AMI患者297例,分为房颤/房扑动组(33例)和无房颤/房扑组(264例).比较两组30 d及6个月内病死率、Killip分级、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多普勒心脏超声测定患者AMI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房颤/房扑组与无房颤/房扑组比较:年龄大、CPK峰值高、心源性休克率高、既往发生过心肌梗死者比例高、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I级比例低,多支血管病变率高,LVEF<40%比例高(P<0.05);与无房颤/房扑组比较,房颤/房扑组30 d内及6个月病死率、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再发心肌缺血率、再梗死率明显增高(P<0.05);二组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并发房颤/房扑的患者其近中期病死率明显增加.

  •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脑血管造影的对比分析

    作者:李建明;贾广志;尹华;王学静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行脑血管造影的优缺点.方法 同期82例拟做脑血管造影的患者,按股动脉途径和桡动脉途径分为两组,比较其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照射时间、制动时间及穿刺部位并发症.结果 股动脉血管穿刺成功率高于桡动脉组,穿刺时间小于桡动脉组,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高于桡动脉组.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并发症少,适合于择期造影者及老年人.经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穿刺时间短,成功率高,适用于急症患者.

  • 腔内修复术治疗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远期疗效评价

    作者:徐克;吴瑕;陈冉;肖亮;张曦彤;辛士杰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0年11月至2006年2月,行腔内修复术治疗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6例.所有患者随访21~84个月,平均(52±8)个月,术后1周及术后每年均行螺旋CT检查,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55例(98.2%)临床成功,2例(3.6%)术后出现一过性肾功能不全,术后30 d内1例(1.8%)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期间1例(1.8%)死于脑出血.结论 腔内修复术创伤小,痊愈快,并发症少,应视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 CT引导下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的探讨

    作者:徐家华;张家兴;曹传武;李茂全;汝复明;郑曼华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本组20例肝脓肿患者,均经临床、生化和影像学(CT)检查确诊为肝脓肿,行CT引导下定位穿刺抽吸并置管引流.脓肿位于肝左叶6例,肝右叶9例,肝2叶5例.结果 14例为单个脓肿,6例为多发脓肿,单个脓肿经1次抽吸后脓肿完全消失9例,1例经2次抽吸基本消失,多发或多房脓肿穿刺先抽较大脓肿,后抽较小脓肿,或分次抽吸,20例均放置引流管并冲洗,平均引流置管时间为19.2 d,所有患者至随访截止日未见复发.结论 CT引导下穿刺抽吸引流足治疗肝脓肿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 经肺动脉灌注碘油对肺转移瘤的血供研究

    作者:周建勤;董伟华;欧阳强;常恒;肖湘生

    目的 通过肺动脉灌注少量碘油研究肺动脉与肺转移瘤的血供关系.方法 10例肺转移瘤患者,其中原发灶为肝癌5例、肾癌3例、脊索瘤1例和恶性神经纤维瘤1例.胸部CT平扫排除钙化;肺动脉插管造影观察有无肿瘤血管和染色.超选到转移瘤所在肺叶动脉造影排除肺动静脉瘘及其他异常交通循环,确定管头位置后严格透视下释放少量碘油,肺叶动脉用量0.5~1.5 ml,总量不超过3 ml.随即送至CT室平扫,观察碘油沉积情况.结果 除2例患者肺动脉注入碘油后出现胸闷咳嗽外,余均无不适症状.共观察27个转移灶,全部病例未见肺动脉增粗或肺动脉肿瘤染色征象,6个结节内碘油积聚呈云雾样,5个肿块内碘油积聚呈散在细小砂粒样,另有16个结节无明显碘油积聚.结论 肺动脉部分参与肺转移瘤的供血,对于肺野外带转移灶其供血比例较高;经肺动脉灌注少量碘油是安全的,肺野的密度升高在一段时间后可以恢复正常.

  • 大剂量人体白蛋白和硫酸镁对溶栓后脑组织的保护与促进修复作用

    作者:李永东;赵俊功;李明华;尤小芳;程英升

    目的 评价rt-PA溶栓治疗联合大剂量人体白蛋白与硫酸镁延长溶栓时间窗的可能性和可靠性.方法 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40只,对血栓法建立的急性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ACO)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缺血3 h,rt-PA单纯溶栓(对照组,10只);B组:缺血6 h,rt-PA单纯溶栓(10只);C组:缺血6 h,rt-PA溶栓+人体白蛋白(10只);D组:缺血6 h,rt-PA溶栓+人体白蛋白+硫酸镁(10只).rt-PA(10 mg/kg)与20%人体白蛋白(2.5 g/kg)分别从大鼠股静脉缓慢注入,人体白蛋白在脑缺血3 h开始注射,1 h内完成;5%硫酸镁溶液(500 mg/kg)在脑缺血3 h和18 h自腹腔注射.于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14 d行MRI检查,在治疗14 d MRI检查结束后立即处死,行病理学检查(包括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结果 ①溶栓治疗后14 d与治疗前比较,A、B、C、D 4组中脑梗死体积分别缩小5.07%、2.58%、10.18%和35.40%,以D组缩小为明显.②4组间梗死边缘区相对脑血流量(rCBV)在4个时间段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4组中大鼠的生存时间以D组长,以B组短,4组之间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88,P=0.904).④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显示C组、D组脑梗死边缘区微血管轻度扩张,有少量、局限的荧光物质渗出,较B组明显减少.⑤免疫组化显示C组与D组脑梗死边缘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增生活跃,与B组比较增生层较厚且密集.⑥电镜结果显示C组、D组神经元核形态基本正常,线粒体轻度肿胀.星形细胞足板轻度空泡化,较B组损害程度轻.结论 rt-PA溶栓治疗联合人体白蛋白、硫酸镁明显缩小脑梗死体积,提高脑梗死边缘区rCBV速率,促进星形细胞增生.研究表明rt-PA溶栓治疗联合大剂量人体白蛋白、硫酸镁,能有效地延长溶栓时间窗,可以延长至脑缺血 6 h内.

  • 椎动脉颅内段夹层瘤应用覆膜支架成形一例

    作者:张继方;于丰良;刘景璋;王莉;张明沛;李琳

    患者男,56岁.因突发左侧额、面部、牙床剧烈疼痛17年,加重1个月于2007年1月入院.疼痛剧烈,性质无法描述;重体力活动、吃饭时疼痛消失.剧烈疼痛时感颈硬,伴左侧肩痛.白行用手按压左侧耳后乳突处可止痛.10余年前感饮水可诱发疼痛,后逐渐不诱发.曾就诊多所医院,诊断为"左侧三叉神经痛",给予口服卡马西平,可以缓解疼痛,后因查出肝功能受损而停止服药(具体不详).既往体健.体检一般状况良好.颈软,左侧额、顶、面部痛觉减退,温度觉无变化.MRI见左侧椎动脉颅内段异常影像.颅内动脉DSA见左侧椎动脉颅内段小脑后下动脉远端、近基底动脉汇合处异常囊状显影,8 mm×10 mm大小,近端载瘤动脉狭窄.诊断为"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

  • 内支架在良性气道狭窄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作者:邵国良;肖湘生

    金属内支架植入已成为治疗气道狭窄的一种重要手段,并被逐渐应用于良性疾病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狭窄.本文就目前内支架技术在良性气道狭窄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支架选择和进展等作一综述.

  • 机械取栓在急性血栓性脑卒中中的应用

    作者:鲁海涛;李明华;赵俊功

    急性血栓性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治疗方法主要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近年来,对于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失败的患者,机械取栓由于其所取得的较好的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就其有关方面予以综述.

  • 扩张性动脉病的研究现状

    作者:吴曦;刘建民

    扩张性动脉病国内称动脉延长扩张症,也称动脉迂曲扩张症.国际上定义为:以脑血管扩张、延长和曲折等改变为特点的颅内血管病变.其发病率较低,但可引起反复卒中,预后差,尚无明确治疗手段.本文综述颅内扩张性动脉病的病因、流行病学、症状、病理生理学、预后以及治疗现状.

  • 颅底动脉损伤的介入治疗

    作者:李天晓;白卫星;翟水亭;王子亮;薛绛宇

    目的 探讨多种血管腔内手段治疗颅底动脉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间我院收治各类型颅底动脉损伤患者共53例,均有头颈部外伤史.主要症状为搏动性突眼和颅内血管杂音(39例)、声嘶或吞咽不适(9例)、鼻出血(5例)等;DSA检查证实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mous fistulae,CCF)39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4例;针对上述53例患者不同的病变特点采用不同的血管腔内治疗,并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 对53例患者56支颈内动脉进行了腔内介入治疗,采用单纯可脱球囊栓塞治疗CCF'33例34支血管,可脱球囊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植入覆膜支架封堵CCF3例;采用单纯可脱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假性动脉瘤8例,可脱球囊联合弹簧圈孤立假性动脉瘤2例,植入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4例;平均随访时间9.5个月(2~25个月),85%(45/53)患者主诉症状于6个月内消失,12个月随访15%(8/53)患者遗留眼球运动受限或视力障碍.复查显示存在假性动脉瘤6例,残瘘3例,其中2例因海绵窦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而分别于术后第2、3个月行再次介入治疗.结论 对各型颅底动脉损伤,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创伤小且安全有效.尽管存在缺陷,可脱球囊仍是治疗CCF和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在特殊情况下必需联合应用弹簧圈栓塞和覆膜支架植入等多种治疗手段.

  • 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

    作者:白卫星;姜喜锋;李天晓;翟水亭;薛绛宇;王子亮;曹会存

    目的 探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术中并发症、近中期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 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25例27枚颅内宽颈动脉瘤.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枚,眼动脉1枚,后交通动脉18枚,前交通动脉2枚,大脑中动脉M1段1枚,大脑中动脉分义部1枚,基底动脉干1枚.其巾2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绝对宽颈(瘤颈>4 mm)动脉瘤21枚,相对宽颈6枚,瘤颈/瘤体均大于0.7.结果 4枚采用NeuroformⅡ代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余均采用NeuroformⅢ代支架结合弹簧罔栓塞治疗.25例26枚支架均成功到位释放,1例多发动脉瘤患者置入2枚支架.7枚动脉瘤完全栓塞(100%),9枚几乎完全栓寒(95%~99%),11枚不完全栓塞(95%以下).2例术中出血;2例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1例术后遗留肢体偏瘫,另1例死亡;1例术中弹簧圈尾端从支架网孔突入颈内动脉,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表现,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临床随访24例,随访期1~32个月,平均10.8个月.3例术后3~6个月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另2例原有瘤颈残留者无变化.结论 在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时应用Neurol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使弹簧圈无法突入载瘤动脉,可提高柃塞致密度,安全、疗效好.

  • 儿童颅内外伤性动脉瘤的诊治

    作者:俞炬明;范国平;钟伟兴;张永平;彭海腾;朱铭;程永德

    目的 评价儿童颅内外伤性动脉瘤的诊断、介入治疗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5例有明确头颅外伤史患儿颅内外伤性动脉瘤病例.经CT、MRI检查,2例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分别表现为右枕部颅内出血及左颞部颅内出血,另1例为后颅凹少量出血伴天幕缘少量硬膜下出血,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少量出血.5例患儿经DSA全脑血管造影分别诊断为左颈内动脉C1段外伤性动脉瘤,右侧裂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左大脑中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右大脑后动脉远端外伤性动脉瘤,右小脑后下动脉外伤性动脉瘤.其中左颈内动脉C.段外伤性动脉瘤和右侧裂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经GDC栓塞术治疗,左大脑中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及右小脑后下动脉外伤性动脉瘤于术夹闭.另1例严密随访观察.结果 2例外伤性颅内动脉瘤经GDC栓塞术及2例外伤性动脉瘤手术均获成功,末留任何后遗症;5例均能正常的学习和牛活.结论 儿童颅内外伤性动脉瘤虽属罕见,但GDC及手术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安全而有效,长期预后则有待于随访观察.

  • 颅内动脉瘤解剖特征在初次栓塞结果预测中的应用

    作者:姜喜锋;李天晓;翟水亭;曹会存;薛绛宇;王子亮

    目的 利用3D-DSA确定影响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的解剖因素,并应用一种简单的评分系统预测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的难度.方法 1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3D-DSA检查共发现129枚颅内动脉瘤,择期行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2D-DSA评价栓塞程度.根据3D-DSA图像测量并分析与动脉瘤相关的解剖参数:瘤腔的大直径,瘤颈大小,圆顶瘤颈比和动脉瘤形状.分析每个参数对动脉瘤栓塞结果的影响,确定影响动脉瘤完全栓塞的解剖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应用一种评分系统预测动脉瘤完全栓塞的难度.后,分析评价这种评分标准与动脉瘤栓塞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3个解剖学因素影响动脉瘤的栓塞程度:瘤颈部尺寸(P=0.02)、动脉瘤形状(P<0.01)和圆顶与瘤颈比(P=0.04).根据3个解剖参数制定的栓塞难度评分标准与动脉瘤的栓塞程度显著相关(P<0.01).结论 颅内动脉瘤的解剖因素如瘤颈尺寸、动脉瘤形状、圆顶与瘤颈比与其初次栓塞程度相关;3D-DSA设计的难度评分系统能为颅内动脉瘤的初栓塞结果提供有用的信息.

  • 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后再出血:病例报道

    作者:潘奇;刘建民;许奕;黄清海

    目的 报道1例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前壁宽颈动脉瘤后发生早期再出血的病例.方法 将球囊膨胀型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颈部位置并准确释放后,微导管超选进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结果 支架成功置人,完全覆盖瘤颈,动脉瘤得到人部栓塞(90%以上),载瘤动脉及毗邻的侧支血管保持通畅,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但是术后16 d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导致死亡.结论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前肇宽颈动脉瘤是可行的,但应充分认识动脉瘤早期再次破裂出血的风险,短期随访及再治疗非常必要.

  •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Wingspan支架成形术

    作者:李钊硕;李天晓;翟水亭;薛绛宇;王子亮;白卫星;史帅涛

    目的 评价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17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支架置入前后症状、狭窄率改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结果 17处病变,其中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5处,大脑中动脉5处,椎动脉颅内段4处,基底动脉3处.16处病变经Gateway球囊预扩张后支架成功准确释放.1例因Gateway球囊无法到达靶病变,支架直接定位后释放.支架成功率100%.治疗前平均狭窄率为82%,治疗后残余平均狭窄率为43%.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4例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患者未再次发作;12例卒中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1例发生并发症,考虑为对侧半球梗死.未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结论 采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良好的安全性与短期疗效.

  •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蝶窦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陈怀瑞;白如林;黄承光;胡国汉;骆纯;袁国良;卢亦成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蝶窦假性动脉瘤的诊疗方法.方法 介入方法诊断和治疗6例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蝶窦假性动脉瘤患者.结果 5例出现反复鼻腔大出血;所有患者均行瘘口和假性动脉瘤球囊闭塞,2例颈内动脉保留,1例合并对侧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行经面静脉-眼上静脉瘘口弹簧圈栓塞术.术后颅内杂音均即刻消失,结膜充血水肿2周~3个月内消退.无介入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行随访,无临床症状复发,均恢复工作.结论 车祸是致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蝶窦假性动脉瘤的主要原因;受力部位多集中在患侧眶额部到眶颧部的眶前外侧区;头颅MRI结合临床表现对于术前确诊该病非常有帮助;可脱球囊闭塞瘘口和假性动脉瘤或闭塞颈内动脉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

    作者:董璟;周兢;刘成霏;祁薇;张华;石颖秋;孙万峰;张国培;王娟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指导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巾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用TTE严格筛选患者,术中跟踪观察封堵器位置、形态,有无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瓣、房室瓣反流等,指导术者及时调整封堵器位置及准确判断手术能否成功.术后24 h,3、6、12个月、2年随访复查并收集资料保存.结果 本组62例中60例封堵成功,且术后随访复查封堵器位置正常,均无残余分流及其他并发症,1例因膨出瘤较大及合并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未行封堵,另1例术中发现有残余分流及书动脉瓣反流而终止介入手术转心胸外科治疗.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方便快捷、准确可靠,且可反复随访检查,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重视神经介入放射专业队伍的建设和规范化培训

    作者:李天晓;程永德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介入神经放射学业已成为脑血管疾病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我国的神经介入工作近年发展迅速,在许多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我国许多从事介入神经放射诊疗工作的医师缺乏全面的训练,已越来越不适应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目前亟待制订规范可行的神经介入医师技术培训和资质认证体制,促进我国介入神经放射学健康、快速的发展.

  • 《介入放射学杂志》影响因子与高被引频次论文、作者名单

    作者:许秀芳;程永德

    应用客观数据来评价科技期刊质量的高低,已逐步被有关管理部门和广大作者、读者所接受.在期刊评价中的主要数据是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以及与影响因子有关的载文量和他引率.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但是,总被引频次受到期刊刊期的时间和每期载文量的影响.创刊时间越长,载文量越大,总被引频次就可能会越多.为了避免这一弊病,有人提出影响因子这一概念.

介入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