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介入放射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개입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上海市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794X
  • 国内刊号: 31-179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3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滕皋军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近期脑栓塞患者下肢动脉栓塞的溶栓治疗

    作者:司同国;郭志

    目的 探讨近期脑栓塞患者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经导管直接溶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8例心房纤维颤动(房颤)患者,突发脑栓塞近期内再发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其中左髂总动脉2例,股动脉4例(左侧3例,右侧l例),右侧胭动脉2例.采用团注联合持续溶栓方法行导管灌注rt-PA溶栓治疗,其中3例行血管球囊扩张术,1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平均持续灌注时间3.6 h,rt-PA用量23.6 mg(20~28 mg).血管完全再通率100%,临床完全缓解率7/8,仅1例患者因胫前、胫后动脉远端闭塞残留静息痛.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6/8),血管鞘周围渗血(2/8),血尿(1/8).头颅CT检查无颅内出血.随访3~6个月,无下肢动脉栓塞复发或血栓形成,1例患者死于再发脑栓塞.结论 对于房颤合并近期脑栓塞患者,用rt-PA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安全,有效.

  • 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的介入溶栓治疗

    作者:王广举;刘斌;李凤武;范玉红;李孝珍;杜丽霞

    目的 探讨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例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患者,行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观察分析疗效.结果 DSA造影清晰显示肢体动脉闭塞段部位、范围及程度.6例闭塞血管完全再通,溶栓成功率100%.4例术后出现再灌注损伤综合征,其中1例行肌筋膜室切开,3例药物治愈.术后肢体动脉远端搏动立刻恢复正常,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未出现肢体坏死,无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介入溶栓治疗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是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段,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同时为置入内支架创造了条件.

  • X线透视下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的置入及临床应用

    作者:葛坤元;倪才方;刘一之;朱晓黎;邹建伟;金泳海;陈珑;孙鸽;孙玲芳;张栋

    目的 探讨x线透视下十二指肠营养管的置入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从2003年6月3日至2007年8月17日,59例患者在x线透视下行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置管成功后营养管末端位于十二指肠空肠连接部.结果 59例患者中首次成功放置空肠营养管57例,成功率96.6%,2例患者因明显胃扩张首次置管失败后在充分胃肠减压后置管成功.置管时间为3.9~68.6 min,平均17.8 min.置管中及置管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X线透视下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因而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 肢体及肾脏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作者:刘文贵;梁定;郭山峰;张元朝

    目的 评价肢体及肾脏假性动脉瘤应用覆膜支架及栓塞技术治疗的价值,分析相关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 3例肢体假性动脉瘤应用覆膜支架置入术将其隔绝,2例肾动脉假性动脉瘤应用明胶海绵栓塞.结果 5例假性动脉瘤均完全闭合,2例置入覆膜支架者其远端动脉搏动正常.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溶栓后消失.1例患者由于其他原因,致穿刺部位又出现假性动脉瘤.结论 应用覆膜支架及栓塞技术可使肢体及肾脏假性动脉瘤得到有效治疗,且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传统手术治疗者,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 动脉栓塞治疗男性先天性盆腔动静脉畸形一例

    作者:陈胜利;黄子诚;陈国东;田晞

    报道1例长期原因不明肉眼血尿多囊肾患者.影像检查显示两侧盆区动静脉畸形(CPAVM).经超选择栓塞髂内动脉8支分支血尿治愈,随访6个月,血尿无复发.文献复习表明CPAVM发病甚少,形态多样.介入治疗是有效的微创方法.

  •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64层CT血管造影与DSA的对照研究

    作者:李光超;邓钢;秦永林;杨明;靳激扬;李国昭;丁慧娟;沈志萍;吴旻;滕皋军

    目的 对照DSA,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1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检查后2周内行DSA.CT数据重建采用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或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将CTA与DSA结果比较.结果 在216个动脉节段中,2种检查方法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157个,被CTA高估13个,低估6个.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50%诊断的灵敏度为98.21%,特异度96.15%,准确率97.22%,阳性预测值96.49%,阴性预测值98.04%.结论 64层CT血管造影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可靠方法,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 缺血性糖尿病下肢病变的膝下动脉成形术

    作者:纪东华;王峰;Dierk Scheinert;李城;Andrej Schmidt

    目的 探讨膝下动脉的球囊成形术在治疗糖尿病缺血性下肢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对53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下肢病变患者64侧缺血性下肢进行膝下动脉Deep球囊扩张成形术.对比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及足部溃疡的变化.结果 53例患者共119支动脉分支接受PTA治疗,50例患者的101个分支成功地开通,技术成功率为84.9%,所有5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足部溃疡均变小,无需截肢.结论 膝下动脉的球囊成形术是治疗缺血性糖尿病下肢病变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段.

  • 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秦永林;邓钢;郭金和;何仕诚;方文;朱光宇;滕皋军

    目的 观察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 对2007年1至6月收治的21例重症下肢缺血患者,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合适长度的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成形,相临近多处短段病变也尽可能采用长球囊一次成形;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通过随访,判断治疗的初始通畅率、再次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结果 21例患者早期技术性的并发症2例(9.5%),均为穿刺点假性动脉瘤.狭窄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100%;股、胭动脉闭塞性病变再通的总的成功率为88.9%,其中采用内膜下成形(5例)技术成功4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55.6%、28.6%和25.0%.未出现影响血流的夹层.临床成功率为9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 d.术后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为95.2%;再次通畅率和救肢率均为100%.结论 对于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长球囊PTA后无影响血流的夹层瘤出现,初始技术和临床成功率都很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方法.

  • 膝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

    作者:王建波;赵俊功;朱悦琦;李明华;程英升;程永德;王珏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VIA)治疗糖尿病下肢膝下血管病变的技术成功率、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行介入治疗的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患者27例,分析其术前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Rutherford-Becker分级以及踝肱指数.对不同病变类型及不同球囊的技术成功率进行比较,并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初步探讨防治方法.结果 27例患者中24例术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手术失败.狭窄性病变和闭塞性病变的开通结果不同,X2分析P<0.01;选用较短的冠脉球囊和长的膝下专用球囊对病变的开通情况经fisher精确概率法X2检验P=0.0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并发症主要有急性血栓形成、导丝穿破血管壁、斑块脱落及管壁夹层等,根据情况给予了相应处理.结论 PTA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病变的理想选择,术前对患者下肢动脉情况进行认真评估,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数与振动觉阈值关系研究

    作者:杨兵全;李素香;孙子林;金晖;王尧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数--踝臂指数(ABI)、弹性指数(PI)、阻力指数(RI)与振动觉阈值(VPr)之间的关系.方法 T2DM患者664例,其中男362例,女302例;共1 328条腿.根据ABI检测分成ABI<0.9、0.9~1.3和≥1.3 3组,观察其与VPT的相关性;观察PI和RI与VPT的相关性.结果 当ABI<0.9和ABI≥1.3时,VPT分别与ABI成负相关(r=-0.57,P<0.05)和正相关(r=0.61,P<0.05);VPT与PI成负相关(r=-0.68,P<0.05),与RI成正相关(r=0.83,P<0.01).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心率、血压、血脂、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后,多元逐步回归提示只有RI与VPT独立相关(SE[B]=0.471,P<0.05).结论 T2DM患者中,周围动脉狭窄或硬化越严重,其振动觉阈值越高,即神经病变越严重,其中血管阻力指数与振动觉阈值成独立相关.

  • 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联合动脉内灌注药物治疗慢性下肢缺血

    作者:刘源;何春水;廖华强;曾伟;张宏伟;刘洋;牟艳;官泳松

    目的 临床观察球囊扩张联合动脉内灌注药物治疗慢性下肢缺血的近期疗效.方法 慢性下肢缺血患者21例,采用经股或腋动脉入路,先用球囊扩张闭塞段血管,然后经导管向动脉内灌注尿激酶、前列腺素E1、银杏叶注射液.胫腓动脉闭塞的部分患者保留血管鞘,经鞘灌注上述药物,每日1次,共5~7 d.术后观察患肢缺血症状、皮肤溃疡和趾端坏疽的改善情况.结果 21例中20例成功实现经皮经腔球囊扩张和动脉内灌注药物治疗,技术成功率95.2%.无严重并发症.其中5例患者术后保留血管鞘,灌注药物5~7 d后复查造影,显示经球囊扩张后血管腔保持通畅.术后20例患者均出现诸如患肢皮温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静息痛减轻或消失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随访2~7个月,4例皮肤溃疡愈合,2例坏死足趾脱落,创面愈合,已坏疽的足趾均变干燥,坏死范围停止扩大,未出现需截肢现象.结论 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联合动脉内灌注尿激酶、前列腺素E1、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慢性下肢缺血安全有效,能够改善肢体缺血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阻止病变发展;保留血管鞘连续灌注药物有助于保持扩张后的血管通畅.

  • 多学科技术联合125Ⅰ治疗癌梗阻性黄疸

    作者:杜学明;许建辉;郎建华;田秀荣;董微

    目的 探讨多学科技术联合125Ⅰ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8例癌性梗阻性黄疸,A组9例,采用经食管逆行胆管引流(ERBD)术后CT引导下植入125Ⅰ粒子,B组9例,术中植入125Ⅰ后行胆肠吻合术,2个月后观察经两个方案治疗后缓解率并复查肝功能.结果 A组肿瘤缓解率为44%,B组肿瘤缓解率为56%,两组肿瘤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恢复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多学科技术联合125Ⅰ治疗癌梗阻性黄疸有较好疗效,术中与CT引导下植入对于肿瘤缓解率、肝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CT引导下植入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 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难治性盆腔恶性肿瘤

    作者:郑家平;俞炎平;邵国良;胡福军;狄小云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盆腔难治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探讨粒子植入技术.方法 23例盆腔恶性肿瘤,均为术后复发接受化疗和(或)根治量放疗肿瘤仍进展患者,瘤体大径3.5~7.0 cm,平均4.5 cm.粒子植入术前1~3 d行模拟CT扫描,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粒子植入计划,根据处方剂量求出术中所需125Ⅰ粒子的总活度并算出治疗粒子数量.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人125Ⅰ粒子.其中6例患者粒子植入前或后接受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结果 单个瘤体内首次植入粒子数为9~75粒,平均27粒.6例接受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共14个疗程.粒子植入术后72 h~4周,下肢疼痛和(或)肛门、会阴周围疼痛坠胀不适,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1例,有效率69.6%(16/23).术后随访2~34个月,中位随访21个月,部分缓解(PR)18例;无变化(SD)4例;进展(PD)1例,总有效率78.3%(18/23).死亡3例,存活20例,长生存时间34个月.结论 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对盆腔难治性恶性肿瘤安全、有效.

  • 自制下腔静脉支架式滤器安全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秦定文;施海彬;刘圣;李麟荪

    目的 探讨自制下腔静脉支架式滤器(VCSF)置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安全性.方法 用镍钛合金丝和不锈钢金属杆制成梭形伞状滤器;10条犬制备成下腔静脉滤器留置模型,按VCSF留置时间(2、3、4、5和6周)分为5个实验组,每组2条.经股静脉VCSF置入下腔静脉后,分别饲养至2~6周时,再造影观察下腔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并将VCSF的金属杆取出,使临时滤器改变成永久支架,评价滤器部件回收操作难易和滤过伞松开后支撑丝贴壁情况.后处死实验动物取材,肉眼观察和病理检查滤器置入处下腔静脉内膜增生情况.结果 10枚VCSF均成功置入.置入后2~6周时造影显示下腔静脉血流畅通,滤器无倾斜和移位;金属杆取出顺利,10枚VCSF两端滤过伞均可松开成为腔静脉支架,贴壁良好.标本肉眼观察可见滤器倒刺露出腔静脉外膜,未见腹膜后出血和滤器内血栓形成;VCSF置入2周时可见新生内膜覆盖滤器编织网,显微镜下3~4周时内膜轻度增生,5~6周时内膜中度增生.结论 自制下腔静脉支架式滤器可根据血栓治疗需要较长时间地置放于体内,不妨碍下腔静脉血流;滤器定位稳定,其置入和回收部件操作简便可行.

  • 腰椎白念珠菌病一例

    作者:姜永能;宋超;赵卫;靳仓正;田伟

    患者男,70岁.因胃癌根治术后8个月,腰痛2个月余入院.患者于8个月前行胃窦部中分化腺癌根治术,术后1个月并发白念珠菌菌血症,经静脉给予伊曲康唑800 ms/d,2周后好转停药出院.

  • 左心房黏液瘤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作者:徐荣良;张必利;丁仲如;郑兴

    患者男,45岁.因持续胸痛胸闷2 h来院急诊,ECG显示急性广泛前侧壁心肌梗死,肌钙蛋白阴性,否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无烟酒嗜好.

  • 踝臂指数在糖尿病性血管病变中的诊断意义

    作者:尚爱华;杨兵全;孙子林

    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作为一种无创且简单易行的检测方法,可较准确的评估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

  • 肝癌基因治疗研究新进展

    作者:曹海利;孟巍;白彬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方法较多,其中基因治疗是当前热点问题.本文对肝癌基因治疗的几个方面:反义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抑癌基因治疗、联合基因治疗、基因载体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作者:史跃;高从敬;孟宪俊;蔡廷江;朱丽丽;陈艳丽;栾智勇;王振德

    目的 探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对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介入治疗(其中大脑前动脉A1段栓塞1例、大脑中动脉M1段栓塞6例、颈内动脉C1段狭窄1例、颈内动脉主干栓塞1例;起病距介入治疗时间3 h内2例,3~6 h 5例,24 h 2例.结果 7例6 h以内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栓塞血管得到100%开通,2例大于24 h患者症状得到改善(颈内动脉C1段狭窄1例、颈内动脉主干栓塞1例).结论 超选择局域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的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术式.

  • 64层螺旋CT评价肺静脉与左心房的形态结构

    作者:连士杰;曹江;秦永文;弓静

    目的 评价应用64层螺旋CT观察肺静脉和左心房形态结构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房颤患者46例,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检查,图像后处理运用3D成像及内镜等技术对肺静脉、左心房等解剖结构进行构建.结果 ①64层螺旋CT可构建肺静脉形态,并测得肺静脉数量、开口大小以及各个肺静脉走行方向,其中房颤组肺静脉开口大小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②64层螺旋CT构建左心耳形态,左心耳与左上肺静脉之间的界嵴及界嵴与左侧上下肺静脉之间连接部位的关系分别存在2种形态变异.③64层螺旋CT构建左房顶部形态分为突起型(9.0%)、凹陷型(32.9%)、平坦型(58.1%)3种,有12.5%存在局部凹陷.结论 应用多层螺旋CT可以清晰地构建肺静脉和左心房的形态结构,有助于提高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 重视介入手段在糖尿病足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滕皋军;秦永林

    在糖尿病足的发病过程中,下肢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始终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此类患者下肢动脉往往缺乏通畅的流出道,传统旁路手术疗效欠佳,而介入手段的优势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日益体现.近年来,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中出现了一些特殊方法、器械,特别是针对胭部以下动脉病变的介入处理以及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为糖尿病足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 介入病房对介入放射学学科发展影响的研究

    作者:苏洪英;徐克

    目的 探讨成立介入病房对介入放射学学科发展的影响.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东北地区三级甲等医院2005年介入放射学现状进行调查,并对从事介入诊疗医师数量、开展介入技术种类、介入诊疗例数等按有无介入病房分为2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52所三甲医院开展介入治疗,有病房组29所,占55.8%,无病房组23所,占44.2%.有病房组与无病房组对比:医师数平均为(4.8±1.7)名:(2.8±1.5)名(P<0.01),2组平均每所医院完成介入手术例数为481:150(P<0.01),开展介入手术种类为8:5(P<0.01).结论 成立介入病房有利于介入放射学科的发展.

  • 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及后处理策略

    作者:杨明;滕皋军;刘斌;吴旻;靳激扬;邓钢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及后处理策略.方法 42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检查,其中31例患者同时进行了DSA检查.观察CT增强后2次扫描下肢动脉远段的显示情况,并对比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对下肢动脉分支的显示差异.结果 第1次增强扫描时18支足背动脉不显影,15支足底动脉不显影;增强后延迟扫描14支足背动脉不显影,11支足底动脉不显影;第2次结果与DSA一致.MIP重建观察到的血管分支多于VR,两者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t=7.445).结论 下肢CT动脉成像中需注意追加第2次延迟扫描.MIP较VR能显示血管的更多分支,两者在观察图像中各有所长,需合理应用.

介入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