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介入放射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개입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上海市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794X
  • 国内刊号: 31-179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3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滕皋军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实用投照角度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金龙;凌锋;李慎茂;朱凤水;宋庆斌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DSA检查及介入治疗过程中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病变的佳实用投照角度,为其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精确图像数据信息.方法 通过对随机抽取的1 0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或介入治疗图像进行分析,得出被选择血管的佳实用投照角度.本组病例均对双侧锁骨下动脉、双侧椎动脉、双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及颅内段等相关血管进行常规正侧位DSA图像采集,有针对性地进行斜位投照.结果 基底动脉狭窄病变的佳实用投照角度为向足侧斜(CAUD)28°±5°;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病变的佳实用投照角度为右前斜位(RAO)25°±3°或者左前斜位(LAO)25°±3°;右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的佳实用投照角度为LAO 20°±5°+向头侧斜(CRAN)15°±5°;左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的佳实用投照角度为RAO 20°±5°;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的佳实用投照角度为RAO 40°±7°+CAUD 20°±7;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的佳实用投照角度为LAO 50°±6°;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的佳投照角度为RAO 15°±5°或者LAO 15°±5°;大脑中动脉M1段靠近分叉处狭窄病变的佳实用投照角度为LAO 25°±5°或者RAO 25°±5°.结论 应用佳实用投照角度,能够清晰显示目标血管狭窄病变的形态、程度等信息,为介入治疗提供佳的工作位置,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

  • 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全脑血管造影60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令强;吉训明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Allen试验阳性,无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在局麻下以桡动脉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技术,在0.035英寸超滑导丝引导下,用5 F猪尾导管及5 F Simmons 3型导管,分别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结果 60例患者中58例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96.7%(58/60),2例桡动脉穿刺失败者改穿同侧肱动脉成功完成手术.无手部缺血、桡动脉搏动消失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操作安全可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适宜病例可作为首选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作者:朱凤水;李慎茂;缪中荣;吉训明;焦立群;凌锋

    目的 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后血管狭窄的处理问题.方法 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7月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67例.全脑血管造影后,责任动脉内泵入尿激酶,复查造影,溶栓后动脉残余重度狭窄者置入支架.结果 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7例(25.4%),血管部分再通41例(61.2%),血管未通9例(13.4%).临床症状恢复良好19例,轻度伤残23例,重度伤残8例,死亡17例.结论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时间窗应强调个体化,溶栓后血管残余狭窄可行支架置入术.

  • 术前动脉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作者:徐圣德;高斌;文刚;李华;张宇东;李劲松;张秀珊

    目的 评价术前动脉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对56例进展期胃癌肿瘤组织和局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标本进行凋亡和细胞增殖检测;其中38例行术前动脉化疗,另18例胃癌组织作对照.结果 对照组胃癌组织细胞凋亡率为4.4%±1.5%,局部淋巴结转移癌细胞调亡率为6.4%±3.5%;而术前行动脉化疗组细胞凋亡率为10.6%±4.5%,局部淋巴结转移癌细胞凋亡率16.6%±5.5%,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率对照组为77.8%(14/18),而术前化疗组为47.4%(18/38).结论 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可促进进展期胃癌组织及局部淋巴结转移癌细胞的凋亡并抑制其增殖,可作为进展期胃癌术前辅助化疗重要方法之一.

  • 改良式TIPS的解剖学基础研究

    作者:吴瑕;徐克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下腔静脉、肝静脉与门静脉三者之间的影像解剖学关系,评估改良式TIPS,即经肝段下腔静脉入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64例临床证实的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Pugh B级40例,C级24例,行肝脏双期增强扫描后行CT多层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后处理,将测量所得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Child-Pugh B级者肝段下腔静脉的长度与C级者相比前者较长(P<0.05).以肝段下腔静脉穿刺点为A1,肝右静脉开口2 cm处的穿刺点为A2,门静脉分叉部穿刺点为B1,门静脉右支开口2 cm处的穿刺点为B2,A1 B1线的长度与A2 B1线的长度相比前者较短(P<0.05),A1 B2线和A2 B2线与B2点所在门静脉右支径线的夹角大小相比前者较小(P<0.05).A1 B1线和A1 B2线分别与所在门静脉径线的夹角相比前者较大(P<0.05),A2 B1线和A2 B2线分别与所在门静脉径线的夹角相比前者较大(P<0.05).结论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改良式TIPS具备安全性及可行性,较传统TIPS术式还具有分流道走行顺畅,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的优点.

  • 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命质量评价

    作者:马永红;何仕诚;滕皋军;邓钢;方文;郭金和;朱光宇;李国昭

    目的 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长期生活质量.方法 随访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83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25例,用形象类比(VAS)评价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疼痛程度,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和下腰部功能活动障碍(OLBPDQ)量表分别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大于1年的生活质量,并观察骨水泥渗漏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结果 术后末次随访平均36.5个月(13~42个月).术前、术后1 d、3、6个月及1年以上随访时VAS疼痛分值分别为8.96±1.11、4.58±2.56、3.16±2.28、2.11±0.27、1.63±0.21;ADL量表(Barthel指数)术前、术后分别为54.34±13.21、84.28±18.30,较术前提高了55%;OLBPDQ量表(ODI指数)术前、术后分别为25.64±13.84、17.52±10.71,较术前下降了32%.两组间P值均<0.05.术后CT证实少量骨水泥渗漏5例,平均随访32个月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PV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仅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而且可长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少量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对患者长期生命质量无明显影响.

  • 经皮穿刺胰管引流及支架置入术在胰腺癌姑息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席名未;谢宗贵;李健;游勇;胡元明

    目的 介绍经皮穿刺胰管引流、胰管支架置入治疗胰腺癌胰管梗阻的介入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4例影像学及手术病理证实的晚期胰腺癌伴胰管梗阻患者,在CT和DSA联合导向下,行经皮胰腺穿刺胰管外引流和支架置入术.结果 4例患者胰管引流及支架置入术均获成功,未出现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术后2例脂肪泻症状完全消失,2例明显减轻;4例上腹部疼痛均明显缓解.随访3~10个月,症状持续缓解时间3~7个月,平均4.8个月.结论 经皮胰腺穿刺胰管外引流及支架置入术操作安全,能有效缓解胰腺癌胰管梗阻引起的脂肪泻和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肺转移瘤的支气管动脉造影血供分析

    作者:赵进委;蒋国民;陈亚贤;沈钧康

    目的 评价肺转移瘤的支气管动脉(BA)供血情况.方法 35例肺转移瘤,其中转移自原发性肝癌15例,胃癌7例,肠癌6例,子宫附件癌3例,胰腺癌3例、黑色素瘤1例;其中25例有手术史.35例患者共97枚转移瘤,病灶平均直径为(3.2±1.2)cm,单枚肿瘤直径大者7 cm,1例患者肺转移瘤多6枚.对35例肺转移瘤患者行支气管动脉造影,5例同时作肺动脉造影,根据转移瘤的分布部位、肿瘤类型、肿瘤直径,评价肺转移瘤的支气管动脉供血情况.结果 35例97枚转移结节在肺内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7枚中70枚(72%)为富血供+中等血供,肿瘤越靠近内、中带,支气管动脉供血越丰富;肺动脉造影见肿瘤仅周边浅染色或无染色;肺转移瘤支气管动脉供血与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动脉是肺转移瘤的主要供血动脉,肺动脉不参与或仅参与周边供血.

  • 介入微创治疗巨脾-脾亢新技术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志军;王茂强;李功杰;段峰;王仲朴;刘凤永;宋鹏;汪维阳

    目的 应用在球囊导管阻断脾动脉主干下作脾动脉分支"铸型式"栓塞术,观察健康长白猪脾脏栓塞后影像学、病理学、血象、生化及免疫功能的变化,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对实验组进行了在球囊导管阻断脾动脉主干下经微导管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作脾动脉铸型栓塞术.对照组,行常规经导管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栓塞材料为PVA颗粒和明胶海绵碎粒.栓塞后观察两组动物栓塞脾脏影像学、病理学及实验组动物生化、血象、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 ①实验动物组,在球囊导管阻断脾动脉主干30 min后、脾动脉铸型栓塞术后4周复查脾脏CT平扫显示脾脏体积均较栓塞前明显缩小(P<0.05);血管造影显示,术后脾动脉主干完全闭塞,未见侧支循环建立.②病理检查: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术后组织淤血性、出血性坏死更明显;栓塞4周后脾脏铸型栓塞处明显萎缩.③实验室检查:实验组栓塞前后血常规、生化、免疫球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①在球囊阻断脾动脉主干下,用微型导管和组织胶-碘油乳剂栓塞脾动脉具有血管铸型效果,栓塞后脾脏明显萎缩,栓塞效果确实.②与常规经导管栓塞脾动脉术相比,新栓塞技术术后反应较轻.③铸型栓塞术后可以避免因侧支循环的建立而影响治疗效果.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兔VX2肝癌模型TACE术后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郑延波;徐克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兔VX2肝癌模型TACE术后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24只荷VX2瘤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经肝动脉注入生理盐水2ml;TAE组:单纯碘油(UFLP)0.5~0.8 ml栓塞,TACE组:碘油抗癌药混悬液(UFLP+THP)栓塞,UFLP 0.5~O.8 ml,THP 2 mg.于术后2周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肿瘤组织中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TAE组和TACE组HIF-1α、VEGF表达与MVD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与VEGF的表达及MVD的变化呈正相关(rs=0.537,P<0.01;rs=0.423,P<0.05).结论 TACE能明显上调HIF-1α的表达,HIF-1α通过调控其下级基因VEGF的表达而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影响肝癌的预后.

  • 一种新型的适用于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的制作

    作者:尤小芳;李明华;赵俊功;李永东;程英升

    目的 通过对血栓大小的改良,建立适用于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方法 将10个长度0.8~1.0 mm、宽度0.35 mm的白色血栓经颈内动脉分别注入栓塞脑动脉,形成局灶性脑血栓模型.接受脑血管栓塞的138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为两大组,分别为单纯缺血组(n=68)和延迟溶栓治疗组(n=70).单纯缺血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延迟溶栓治疗组分别在血栓注入3、6和9 h后,将10 mg/kg的rt-PA自股静脉缓慢注入.使用MRI评价梗死灶的位置、大小、栓塞后不同时间的相对脑血流量.末次MRI检查结束后,大鼠脑组织用4%甲醛固定,作病理检查.结果 共有131只大鼠在血栓注入后脑内形成明确梗死灶,模型成功率为95%,脑梗死仅位于同侧大脑半球占84.7%(111/131),局限于左侧顶叶皮质或(和)左侧基底节的占79.4%(104/131),局灶性脑梗死体积占同侧大脑半球(23.12±6.04)%;对侧大脑半球也同时出现梗死灶占14.5%(19/131).发生局灶性出血11只,大面积出血1只,出血率为9.2%(12/131),均发生在延迟溶栓组.单纯缺血组大鼠,在血栓注入后3、6和9 h的rCBV分别为(34.13±17.55)%、(40.67±25.91)%和(40.72±26.51)%,各组之间rCBV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 h和6 h,Z=-0.958,P=0.338,3 h比9 h,Z=-1.147,P=0.251).延迟溶栓后成活率高(24 h死亡13只;48 h死亡1只,溶栓后8 d和12 d各死亡1只).结论 改良后的大鼠脑血栓模型是可靠的可重复性的类似于人类大脑中动脉分支栓塞的脑血栓模型,适用于研究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并发心跳骤停一例

    作者:孙书红;张华;杨星昌

    临床资料 患儿男,5岁.因发现心脏杂音4年,于2006年8月30日就诊.入院体检:体温36.9℃,脉搏102次/min,呼吸28次/min,体重16 kg,面色正常,无紫绀,无杵状指/趾,胸廓无畸形.

  • 低温液体灌注产生亚低温的进展

    作者:王鹏;吉训明

    低温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已被众多动物实验所证实,在临床方面,尤其是发现轻度和中度低温的保护作用之后,应用逐渐增多.近年来,亚低温被用于治疗新生儿缺氧性脑病、心肺复苏后脑保护、脑外伤及脑卒中等领域.目前临床及实验中所应用的低温方式主要为全身亚低温,如降温毯、冰袋等,这些方式降温效率低,不易迅速实现亚低温,而且全身低温可伴有多种并发症,如心律紊乱、凝血功能障碍等.低温液体或自体血液灌注是目前有效的降温方式,而且局部动脉内灌注低温液体更可以快速实现局部亚低温.介入技术的进步使得快速局部动脉内低温液体灌注成为可能.我们详细回顾相关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文献,介绍低温液体灌注产生亚低温的研究进展.

  • 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脑血流定量评价

    作者:焦力群;李慎茂;李萌;缪中荣;朱凤水;吉训明;秦晓红;宋庆斌;马妍;凌锋

    目的 利用氙气CT(XeCT)技术分析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以此评价支架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对13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进行支架成形治疗,并利用XeCT进行血流定量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接受XeCT检查,根据病变侧大脑皮层的脑血流值分为正常区、轻度缺血区、可逆性缺血区和梗死区,并按缺血面积大小作术前、术后对比.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局部脑血流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为显著;术后脑血流值有显著改善,轻度缺血区面积由32.63%变为14.22%,可逆性缺血区面积由13.54%变为8.38%,正常区域面积由47.51%变为71.13%,而梗死面积无显著变化.结论 颈动脉重度狭窄时,脑组织存在易导致脑梗死的缺血区域,支架成形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其疗效可以通过定量的脑血流测定得到客观和准确的评价.

  •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作者:张强;李慎茂;吉训明;缪中荣;朱凤水;支兴龙;凌峰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7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性破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结果 23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中头痛消失18例,视力改善12例;3例症状无改善,出院前22例患者测脑脊液压力正常,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21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3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部分代偿.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并发症

    作者:李慎茂;缪中荣;朱凤水;吉训明;焦立群;戚建树;凌锋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 对64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36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283例未使用保护装置283例.结果 64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3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术后颅内出血死亡3例,术后30 d内总脑卒中或死亡6例,占1.2%.随访率为77 8%.再狭窄17例,占3.3%.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但术前对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正确评价,术中规范化操作及术后规范化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颅颈部血管多层螺旋减影CTA与DSA的比较研究

    作者:乐维婕;李明华;李文彬;方淳;李成州

    目的 评价减影CTA对检察颅颈部血管性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6例怀疑颅颈部血管疾病患者施行16层螺旋减影CTA检查,在保证增强前后所采集的数据参数一致的前提下用Neuro-DSA软件进行减影,其中30例与DSA作比较观察.减影CTA图像质量分为优良、一般、差;应用非参数统计检验、计算减影CTA显示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以颈内动脉颅段、前后交通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近段、椎基动脉为观察对象,共观察血管段900段.减影CTA图像质量优良571段,为63.4%,一般有301段,为33.4%.但在显示颅颈部不同段血管的图像质量上有差异;减影CTA检出病变的灵敏度为84.4%,特异度为40%,检出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结论 16层螺旋减影CTA无创,快捷,简单易行,能提供较高分辨率的血管图像,可作为一种常规的方法应用于颅颈部血管疾病的筛查和诊断.

  • 8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回顾性研究

    作者:王鹏;吉训明;罗玉敏;宣芸;李克;李大磊;凌锋

    目的 总结动脉溶栓治疗的影响因素,为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我中心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住院病例,采集患者病史、起病过程的特点、发病与动脉溶栓的间隔时间、有无出血、是否死亡以及治疗之后(包括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4 h)患者主要神经功能的变化过程,我们所选用的神经功能包括肌力、眼震及意识水平.脑血管造影回顾则采集动脉溶栓前后DSA血管形态的异常发现及变化,以及尿激酶用量.此后对上述指标进行整理,统计学处理.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为5.8(5.8±3.3)h;DSA资料丢失20例,造影阴性率为14.7%,血管再通率(部分及完全再通)为36.2%,溶栓后早期(<24 h)症状加重24例(27.3%).起病后6 h内接受动脉内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24 h内加重率为31.7%,与6 h以上接受治疗者相比(18.5%)有明显差异(P=0.01);而与年龄、起病特点、溶栓后神经功能评分及血管造影结果及血管再通率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不分辨前后循环所有患者群体内,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的动脉溶栓时间窗可以延长至6 h,却面临更高的早期加重率.所以对于早期加重的原因揭示及有效处理,可以改善动脉溶栓的治疗效果.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

    作者:萧毅;弓静;田建明;李晓明;王敏杰;生晶;秦永文;何忆雯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评价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CARDIAC 64层螺旋CT对59例冠脉支架植入后患者(共计112枚支架)行CT冠状动脉造影,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结果 64层螺旋CT显示植入的112枚支架中109枚支架内腔得到清晰显示,总显示率97.3%(109/112).12处中、重度狭窄,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正确10处;15处轻度狭窄,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正确5处,误诊10处,无漏诊.再狭窄诊断的灵敏度83.3%(10/12),特异度99%(99/100),阳性预测值90.9%(16/24),阴性预测值98%(99/101),准确率97.3%(109/112).结论 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用于支架术后的随访.

  •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思考

    作者:李慎茂;张晓龙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为该病患者带来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以其微创的理念、较好的疗效得到认可.由于进行该类治疗的医师学科分散,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造成治疗指征有偏差.为了使其健康发展,需要重视治疗指征,综合各学科新知识,更新治疗理念,特别要以脑功能的恢复和改善为主,规范手术操作.

介入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