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 吉林医学杂志

吉林医学

吉林医学杂志

Jilin Medical Journal 길림의학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吉林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吉林省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4-0412
  • 国内刊号: 22-1115/R
  • 发行周期: 旬刊
  • 邮发: 12-41
  • 曾用名: 吉林医学(综合版);吉林卫生;吉林医药
  • 创刊时间: 195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吉林医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琴钢
  • 类 别: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期刊荣誉:
  • 高聚金葡素治疗卵巢癌腹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作者:高春英;郭海燕;杨淑丽;屈智慧

    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引起死亡的恶性肿瘤,而且约2/3的卵巢癌患者伴有腹水。有的卵巢肿瘤较小时就有腹水发生。由于卵巢癌有此特点,大量文献报道了卵巢癌的腹腔化疗是必需的,而且疗效亦已肯定。癌性腹水常为血性,生长迅速,不易控制,其治疗方法常为腹腔内注射化疗药、中药等。我们应用沈阳协和集团生产的高聚金葡素治疗卵巢癌腹腔积液1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卵巢癌,其中浆液性囊腺癌9例,粘液性囊腺癌3例,低分化腺癌2例,生殖细胞肿瘤1例,Ⅱ期4例,Ⅲ期10例,Ⅳ期1例。14例有手术史,行卵巢癌根治术及减瘤术,1例Ⅳ期未行手术,腹水查到腺癌细胞。术后出现腹腔积液的时间短为1周,长为术后0.5a。患者全身状态按Karnofsky标准评分,10例≥50分,5例<50分,治疗前血常规正常,无明显的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年龄36岁~62岁,平均年龄46岁。1.2 治疗方法:腹水量少时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腹水量较大时在腹穿成功后抽尽腹水,之后经穿刺针将药物注射入腹腔,药物注入后,嘱患者变换体位,使药物与腔内充分接触,每次高聚金葡素4 000u,DDP50mg,3次~4次为1个疗程,第二疗程由静脉配合其他用药,如CTX、5-Fu、VCR。1.3 疗效判定标准:腹水量以B超下液体暗区的厘米数表示,将腹水分成大量、中量及少量:全腹腔、肝脏周围均有腹水为大量;盆腔内有液体为中量;仅膀胱后壁及周围有液体,且液体暗区<5cm为少量。腹水变化参考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①完全缓解(CR):腹腔积液消失至少维持4周以上;②部分缓解(PR):腹腔积液显著减少(超过1/2),并维持4周以上;③无效(NC):未达到上述指标。1.4 疗效:本组15例中,CR6例,PR7例,NC2例,总有效率(CR+PR)86.6%。腹腔给药1次~8次后,腹腔积液完全消失,并在半年内未出现者5例,占33.3%;1个月后出现腹水者4例,占26.7%;给药后腹水未控者1例,占6.7%。Karnofsky评分普遍略有提高,有13例>50分,比化疗前多3例,而且50分以上者中提高20分者有3例,提高10分者有6例。1.5 不良反应:根据WHO制定的药物毒副反应标准评定,患者给药2h后出现低热,体温在37.8℃左右,无需特殊处理。24h后自行恢复正常,对血像无影响,无肝肾功能损害及其他不良反应。

  • 锡类散、甲硝唑加激素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谢延侠;曲伸;迟凤香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病因迄今未明,治疗上缺乏特异性、治愈性的措施,故仍以控制症状及防止复发为主。本病具有直肠受累、连续性、上升性分布的特点,且大多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故采用药物灌肠法治疗UC可收到较好的疗效。1993年3月~1999年10月,我们采用锡类散、甲硝唑和氢化考的松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UC,取得良好效果。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符合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1]。将其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简称中西组)和单纯西药治疗组(简称西药组)。中西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6岁~62岁,平均年龄32.4岁;病程3个月~9a,平均3.5a;临床上UC程度(Thomson's标准):轻度7例,中度11例,重度4例;结肠镜检查炎症程度(Baron's分度法):Ⅰ度10例,Ⅱ度9例,Ⅲ度3例;病变范围:直肠5例,直乙状结肠7例,左半结肠5例,累及横结肠3例,全结肠2例。西药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8岁~59岁,平均年龄30.5岁;病程1个月~8a,平均3.2a;临床上UC程度(Thomson's标准),轻度8例,中度10例,重度2例;结肠镜检查炎症程度(Baron's分度法),Ⅰ度10例,Ⅱ度8例,Ⅲ度2例;病变范围:直肠6例,直乙状结肠7例,左半结肠4例,累及横结肠2例,全结肠1例。两组资料:年龄、病程经t检验,余经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1.2 治疗方法:中西组将锡类散1g、氢化考的松100mg溶于0.5%甲硝唑100ml中,每晚1次保留灌肠,每次2h,每次灌肠前需排空粪便,采用头低脚高位及左右侧卧位,交替变换体位,使药液充分与肠壁接触。西药组仅将氢化考的松100mg溶于0.5%甲硝唑100ml中,方法同前。疗程4周,所有病例4周后均做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2 结果2.1 疗效评定标准:近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停药或仅用维持量药物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粘膜轻度炎症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均未见好转。2.2 疗效:中西组近期治愈14例(63.64%),有效6例(27.27%),无效2例(9.09%),总有效率90.91%;西药组近期治愈5例(25%),有效8例(40%),无效7例(35%),总有效率65%。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χ2=7.18,P<0.05),中西组优于西药组。2.3 毒副作用:中西组有4例,西药组有3例,出现轻度的恶心和腹痛,其余病人均无明显副作用。

  • 心血通降低血肌酐水平30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艳萍;王曦云

    心血通注射液是以哺乳类动物的心脏和肌肉为基本原料精制提纯的生物制剂,含有多种心血管活性物质,主要成份为降钙基因相关肽、心房肽、腺苷等。我们于1997年6月至1999年1月期间对30例高血压、动脉硬化原因所致肾功能减退患者使用心血通治疗,观察其治疗后血肌酐下降情况,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血肌酐升高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9.86±12.45岁(50岁~78岁)。其中单纯高血压病患者15例,高血压病并冠心病者8例,高血压病并糖尿病者3例,冠心病并慢性肾盂肾炎1例,高血压病、冠心病和糖尿病并存者3例。治疗前平均血肌酐浓度140.56±30.06μmol/L,根据WHO对慢性肾功能不全分期的判定标准,30例血肌酐升高患者中28例血肌酐属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范畴,2例属氮质血症期范畴。1.2 方法:①治疗及观察:心血通注射液10ml加入5%葡萄糖液或0.9%生理盐水150ml~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持续14d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取空腹静脉血2ml送检血肌酐。治疗期间高血压病患者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醛固酮拮抗剂,其余降压药维持不变。②统计学方法:文中数据均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差异性检验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处理。

  • 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纤维化性胸腔积液临床观察

    作者:毕经瑞;苏华田;高异男;金玉女;董方平;初晶莉

    目的:为观察尿激酶对结核性纤维化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作用。方法:在应用2SHRZ/4—6HR方案规则治疗下,对32例胸液包裹、纤维化的结核性胸腔积液病人胸腔内注入10万U尿激酶,另外32例胸腔内注入氢化考的松100mg作对照。结果:治疗组32例中,28例(87.50%)达到显效,4例(12.50%)好转,有效率100%。结论: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可消除胸腔积液纤维化,增加引流量,改善肺功能,疗效显著。

  • 胸腺切除及前上纵隔廓清术治疗重症肌无力8例疗效分析

    作者:赵乐平;李乃奚;张德枫

    目前国内外公认胸腺切除术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有效和首选方法。我科自1993年1月至2000年1月对8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施行胸腺切除及前上纵隔廓清术,术后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14岁~63岁,平均38岁;病程2a~7a,平均4.5a。肌无力症状局限于眼肌者2例,累及全身者6例;无急性爆发者。全部病例均无急性呼吸困难危象病史。术前均查胸部X线正侧位片及纵隔CT,发现有胸腺瘤者5例,胸腺未发现异常者3例。1.2 结果:全部病例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经胸骨正中切口进胸,切除胸腺、廓清前上纵隔脂肪组织。术后病理证实恶性胸腺瘤3例,良性胸腺瘤3例,胸腺增生1例,胸腺未见异常1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6a,除1例恶性胸腺瘤术后复发,再次出现肌无力症状外,其余病例于术后1个月~6个月症状消失,停用溴吡斯的明,能正常生活和工作。2 讨论 重症肌无力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如不治疗可迅速发展至不能工作或威胁生命。发病10a内死亡率40%,重症肌无力病人80%~90%有胸腺不正常。本组8例其中7例有胸腺异常,占87.5%,与文献报道相似[1]。 胸腺瘤的诊断,一般依据X线检查和CT扫描。由于影像学本身的局限和投照诊断技术等原因,较小的肿瘤常被漏诊。本组均经X线及CT检查,发现胸腺瘤5例,而病理证实7例有胸腺异常。因此,对重症肌无力病人有无并发胸腺瘤应持慎重态度,不能轻易排除胸腺瘤的存在。

  • Arnold-Chiari畸形的外科治疗

    作者:李兴华;郑权;樊会堂;王茹

    我院自1998年~1999年共收治Arnold-Chiari畸形(ACM)患者3例,全部病例均经MRI证实并行手术治疗,本文就ACM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2例,女1例。年龄11岁、35岁、53岁。病程6个月、2a、20a。1.2 临床表现:①延髓和上颈髓受压症征:肢体感觉障碍3例,肌肉萎缩2例,锥体束征3例。②颅神经和颈神经受累症征:颈枕部疼痛3例,颈肩部痛1例,面部麻木1例,视物模糊1例,角膜反射迟钝1例,声音嘶哑3例,咽反射迟钝或消失3例,耸肩力弱(单侧)2例,伸舌偏斜2例。③小脑症征:眼震3例,言语不清3例,共济运动失调3例。④颅内压增高症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及视乳头水肿等3例。⑤其他症征:身体矮小3例,后发际低3例。1.3 枕颈区X线平片及断层:颅底陷入3例,MRI示小脑扁桃体下疝3例。1.4 手术方法及术中所见:①手术方法:自枕外粗隆至C5棘突行后正中切口,切除枕骨鳞部约5cm×6cm,咬除枕骨大孔后缘,依据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切除C1至C2椎板,“Y”形切开硬脑膜。术终严密缝合前,于减压处放一乳胶管,于术后持续引流24h~48h。②术中所见:本组3例后颅窝减压术患者,术中发现小脑扁桃体下疝出枕骨大孔下缘2例,小脑扁桃体下疝达颈2水平1例,环枕筋膜增厚3例,蛛网膜粘连3例。1.5 结果:本组ACM随访6个月至9个月,进行了MRI复查,所有病例行后颅窝减压术,术后下疝得以回纳,2例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可从事正常工作或家务劳动,1例症状好转,可行简单家务。

  • 门诊动态喉镜监视下喉肿物摘除术345例疗效分析

    作者:吴元辉;孙兵

    门诊喉肿物摘除的传统方法为间接喉镜下予以取出,我院门诊自1997年7月~2000年5月间对门诊接诊的345例喉肿物行动态喉镜监视下肿物摘除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45例均为门诊病人,男202例,女143例;年龄12岁~72岁,平均年龄42.6岁。有吸烟史者285例,长期过度用声及不正确发音者108例,长期工作在刺激性环境者64例。病变位于单侧者262例,双侧者83例。全部病例术后均行病理活检,其中声带小结128例,声带息肉161例,喉癌25例,乳头状瘤19例,声带囊肿5例,声带白斑4例,声带角化症3例。1.2 手术方法:照明监视器械为德国STORZ公司生产的8704D—90°内窥镜、冷光源及电视摄像、录像、监视器等组成的动态喉镜系统。手术器械为国产组织钳,有不同方向钳头可供替换。 术前以2%地卡因行口咽腔粘膜表面麻醉3次,5min/次,咽反射敏感者需4次,再取2%地卡因用弯长钝针头行会厌喉、舌面及喉室点药。生效后,患者取坐位,右手用纱布将舌体向前下牵拉,暴露口咽腔。术者左手执镜,拇指控制焦距调节钮,将其放入口咽腔,从动态喉镜监视器中观察喉腔病变位置,调节焦距调节钮使视野达到清晰,右手持组织钳伸至喉腔病变处将病变摘除。声带小结及基底较小带蒂的声带息肉多可一次取出,基底较宽者及乳头状瘤、声带白斑、声带角化症等分次予以取出。病变较大位于双侧者、术中创口出血较多致视野模糊者或病人耐受差者需二次手术。对疑为恶性者,从肿物表面钳取3块~5块行病理活检,待病理排除恶性肿瘤后再行二次手术。 术后禁声1周,忌烟酒,忌辛辣食物。给予口服抗生素、类固醇激素及氢化可的松、庆大霉素雾化吸入。2周后复诊。1.3 疗效评定:显效:声嘶症状完全消失,声带无充血,闭合良好;有效:声嘶好转,声带肥厚,略充血,声带基本闭合;无效:声嘶较术前无明显改善,双侧声带粗糙肥厚或有肿物占位,声带活动欠佳,无法完全闭合。1.4 结果:345例中定期复诊298例(占86.4%)。显效者235例(占78.9%),术后2周至2个月后发音正常,能高声唱歌;有效者34例(占11.4%),26例为双侧声带息肉伴慢性喉炎,4例乳头状瘤,2例声带白斑,2例声带角化症,声嘶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无效者29例(占9.7%),其中喉癌25例(入院手术治疗),虽声嘶无改善,但部分患者呼吸困难明显缓解。乳头状瘤3例,声带白斑1例。除外无效的25例喉癌,其余定期复诊的患者均随访1a,有5例复发,经2次手术后治愈。所有患者术后无声带粘连、呼吸困难等并发症。

  • 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

    作者:刘占川;关文明;郑福铁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已被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随着术后随访病例的增多,随访时间的延长,病情复发率随之增高。本文就三叉神经痛致病因素及外科治疗体会做经验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16例,年龄37岁~72岁,平均52岁。症状:牙痛为首发症状3例,Ⅱ支分布区疼痛11例,Ⅰ支~Ⅱ支6例,Ⅱ支~Ⅲ支4例,疼痛分布区感觉明显减退4例。1.2 手术方法:手术常规枕下乳突后开颅,剪开三叉神经周围蛛网膜,明确三叉神经根部压迫血管,在桥脑、神经根、血管之间垫入teflon棉片,三叉神经出桥脑至小脑幕段有血管压迫及增厚网膜粘连者均行松解分离,充分舒展三叉神经,无血管压迫者应重视神经根部网膜粘连,沿三叉神经纤维束走行方向行三叉神经贯穿梳理术。注意小脑、面听神经的牵拉保护。术中见小脑上动脉压迫7例,小脑下前动脉压迫4例,静脉压迫3例,原因不明确4例。1.3 治疗结果:术后症状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2例,其中1例再次手术治愈。

  • 乳牙期替牙期前牙反的咬诱导

    作者:周晓萍;张桂云;赵继英

    笔者自1997年以来对139例乳牙期和替牙期前牙反进行了矫治,并对常见的临床类型及所选用的活动矫治器的佳类型进行了讨论,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乳牙期前反46例,年龄3岁~6岁,其中男19例,女27例,替牙期前牙反93例,年龄7岁~11岁,其中男41例,女52例。磨牙中性关系114例,近中关系25例。反的病因依次为不正确的哺乳姿势,口腔不良习惯,遗传因素及替牙障碍等,全部病例矫治前、后均取记存模型,必要者拍X线片。

  • 光固化型氢氧化钙盖髓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奚凤华;张清;何淑萍

    本文应用光固化型氢氧化钙对128例,深龋近髓、深龋穿髓及意外穿髓进行盖髓治疗,并进行3个月到1a随访观察,临床保髓效果满意,是一种理想的盖髓剂,达到活髓保存这一生物学治疗的目的,从而避免牙齿失髓后的变色、变脆及易断裂。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28例,其中男85例,女43例。年龄18岁~60岁。第一恒磨牙98例,第二恒磨牙30例。1.2 病例选择:患者身体健康,因龋所致深洞,临床症状主要为冷热刺激痛及食物嵌塞痛,无明显自发痛,电活力器测试牙髓与对称同名正常牙基本相同。X线示患牙的牙周、根尖正常。意外穿髓的穿髓孔小于0.5mm。1.3 德国产光固化型氢氧化钙,韩国产2%利多卡因加副肾(1∶100 000)。1.4 方法:局麻显效后,橡皮障隔湿。首先用锐利挖匙或球钻轻轻从龋洞的侧及洞底去除龋洞中腐质。然后用温热的生理盐水缓慢冲洗窝洞,消毒棉球拭干。于近髓处或露髓点处敷盖光固化型氢氧化钙,可见光照射20s,双层垫底,永久充填。1.5 疗效标准:术后3个月复查,痊愈:无自发痛及冷热不适,电活力测试牙髓活力基本正常,X线示根尖区及牙周无破坏,有钙化牙本质桥形成。无效:患者仍有冷热不适或自发性疼痛,牙髓活力降低或丧失,患牙咀嚼不适或疼痛,X线片显示根尖区密度减低。

  • 肝炎肝硬化医院感染30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伟;朱秀兰

    目的:调查我院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1996年1月~1999年1月新入院的10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为28.85%;医院感染部位分布:腹腔39.83%,呼吸道25.59%,胆道13.95%,泌尿系11.63%,其他9.3%。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严重并发症、侵袭性操作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是医院感染的易变因素,医院感染明显影响肝炎肝硬化的预后。

  • 氢氧化钙碘仿糊剂在根尖诱导成形术中的作用

    作者:施艳娟;葛鹏

    目的:研究氢氧化钙碘仿糊剂在根尖诱导成形术中的作用。方法:78名儿童患者被随机的分成两组,A组用氢氧化钙碘仿糊剂治疗,B组用氢氧化钙糊剂。结果:2a后我们对两组的结果进行了比较,A组的有效率为91.11%,B组为75.56%。结论:在根尖诱导成形术中,应用氢氧化钙碘仿糊剂,有防腐、抗感染、促使牙根继续发育和根尖形成的作用。此方法的效果优于传统疗法。

  • 静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白质脑病疗效与实验室观察

    作者:贾飞勇;曲宏;李海波;孙金凤

    目的:为阐明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白质脑病的新方法及其对患儿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白质脑病16例,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结果: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使患儿症状迅速改善,体征及辅助检查改变逐渐恢复,从而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观察组较对照组补体C3恢复好。结论: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白质脑病疗效良好。

  • 上消化道下低张力缺陷钡双重造影诊断各型胃癌的回顾分析

    作者:张德义;党润民;杨毅;攸连秀;杨连生;苏明春;曲亚罡;曲保忠

    胃癌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男性在我国居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女性位于宫颈癌、乳腺癌之后第三位,男大于女。它有很多疾病可以引起癌前病变,后导致胃癌。如:胃息肉、慢性溃疡、萎缩性胃炎等均可引起。我科1987年~1996年通过上消化道低张力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发现的58例胃癌,分析了各型胃癌的生长形态,并进行了对比分析(58例均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8例胃癌中感到腹胀者35例,有梗阻25例;触诊腹部包块者17例;黑便者21例;呕吐者3例;胃痛者27例。其中男性35例占61%,女性23例占39%,年龄30岁~76岁。早期胃癌男性8例,女性4例。晚期胃癌男性27例,女性19例。本组58例病人中,年龄30岁~76岁,根据临床表现、发病机理、性别及上消化道下低张力气钡双重造影诊断各型胃癌中,临床多角度观察、对比、回顾性分析,病人以40岁~60岁者高发,分型以溃疡型、浸润型胃癌多,混合型次之,浸润型再次之。1.2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检出率:见表1。

  • 垂体大腺瘤累及邻近结构CT、MRI与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刘文烈;韩雪立;巩庆东

    目的:为分析垂体大腺瘤累及邻近结构的CT、MRI表现与临床表现,探讨CT、MRI对垂体瘤侵犯周围组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8例侵及邻近组织的垂体瘤进行回顾性分析。21例行CT检查,单纯平扫12例,平扫+增强9例;18例作MRI检查,单纯平扫4例,平扫+增强14例。结果:5例肿瘤单纯向鞍上生长压迫视交叉,20例以向上生长为主并有鞍旁受累,13例以向一侧或两侧鞍旁生长为主并向上或(和)向下侵犯。临床症状大多数为渐进性,表现为视觉障碍、海绵窦占位症状、头痛、内分泌症状等。结论:CT、MRI能明确垂体瘤向周围的侵犯范围,对其诊断、治疗及随访均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垂体瘤 蔓延 CT MRI
  • 高位胸段硬膜外腔交感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心绞痛

    作者:陈国忠;孙淑清;奚林;李中言;周阿兴

    本文观察了高位硬膜外阻滞(TEA)对顽固性心绞痛(FAP)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临床诊断为顽固性心绞痛患者60例(均静点硝酸甘油10mg及口服消心痛、心痛定和倍他乐克等,3d无显效)。除外急性心肌梗塞、严重脊柱畸形、出血倾向及严重心功能不全等。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63.4±14.1(49岁~81岁)岁。1.2 方法:硬膜外阻滞时,患者取侧卧位,屈头抱胸位,T3,4椎间隙实施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入0.25%布比卡因4ml~6ml,控制平面在T1~T5,以后每日3次~5次,胸痛发作随时加注,疗程2周。1.3 临床观察:记录TEA治疗前、TEA治疗后30min、TEA治疗后第24小时及第7天的血压、脉搏和心电图等变化情况。采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机记录心电图,计算NST及ΣST。NST表示12导联中ST段压低大于0.5mV的导联数。ΣST表示12导联中ST压低总和。1.4 结果1.4.1 疼痛缓解率:注药后即刻至10min全部患者均述胸骨后、心前区舒适,胸痛消失,阻滞后均无典型心绞痛发作。5例治疗期间导管滑脱,再次置管后胸痛解除,有效率为100%。1.4.2 TEA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见表1。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

    作者:李星云;朴志刚;李成福;池永涌;徐正哲;金光春;崔虎山;南贵男

    目的:为总结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3例病人均采用正中开胸,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移植血管全部用自身大隐静脉。2例搭3支桥,1例搭4支桥。结果:术后3例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 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桥不同桥长时基牙应力分布的研究

    作者:周延民;夏连杰;罗兰;张明毅

    目的:揭示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桥在桥体长度不同时种植体、天然牙的应力分布规律,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建立力学模型,并计算分析应力分布特点。结果:种植体—天然牙的大应力值均为压应力,大应力值位于骨颈缘部位;种植体有应力集中,并大于天然牙的大应力值,集中斜向载荷下种植体大应力值是集中垂直载荷下大应力值的两倍;天然牙在集中垂直载荷下应力分布均匀,集中斜向载荷下有应力集中,应力值随桥体长度增加而增大。结论: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桥主要支撑力的部位是颈缘处,该处为种植体折断机率大的区域;应尽量减小侧向力;设计长桥时天然牙选择适应证要严格。

  • 新生儿败血症116例临床分析

    作者:郑广力;黄艳智;杨立彬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率为10%~50%,存活者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后遗症[1]。本文就我院1996年8月~2000年5月共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116例做一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16例新生儿败血症中男64例,女52例,早产儿53例,足月儿59例,过期产儿4例。出生体重1500g~2499g28例,2500g~4000g84例,~5000g4例。1.2 诱因:116例均有一种或多种诱因。营养不良38例,腹泻病32例,脐炎26例,先心病1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9例,肺炎18例,脓疱疮9例,乳腺炎7例,中耳炎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RDS)1例,臀炎1例,头皮血肿继发感染1例。1.3 并发症:低蛋白血症34例,酸碱及电解质紊乱29例,高胆红素血症28例,中毒性肝炎16例,低血糖11例,化脓性脑膜炎9例,硬肿症6例,感染性贫血4例,类白血病反应3例,中毒性休克3例,颅内出血3例,消化道出血3例,呼吸暂停1例。1.4 血培养:①方法:采用美国产全自动微生物生化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以深圳威士达自动细菌分析系统进行药敏分析。②结果:116例中共培养分离出细菌54例,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占81.5%,阴性杆菌18.5%,其中表皮葡萄球菌3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肺炎克雷伯氏菌6例,草绿色链球菌6例,大肠杆菌4例,检出细菌的比例分别为:57.4%,13.0%,11.1%,11.1%,7.4%。1.5 治疗:入院时一般给予西力欣或凯福隆治疗,8例死亡(其中4例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3例放弃治疗,其余均全部治愈。其中有12例在初5d用西力欣、凯福隆效果不明显,仍然发热者,换用美国礼来公司出品的万古霉素,商品名为稳可信,每日初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5mg,以后每千克体重10mg。出生1周的新生儿每12h给药1次,而1周至1个月者,则每8h1次,每次给药时间至少为60min以上,均2d后热退。病情明显好转,总疗程3d~5d,无不良反应。另外根据患儿家庭经济状况,随机输用上海莱士公司生产的伽玛莱士静脉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48例,采用每日IVIG500~750mg/kg,根据病情用药1次或连续用药3d,增强免疫力,本组平均病程12.7d。与未用IVIG57例(平均病程18.9d)相比较,病情明显好转,无1例死亡,平均病程缩短6.2d,经t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无任何不良反应。

  • 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切割术(附106例报告)

    作者:李伟东;张明;费维娟;刘禄成;张兵

    目的:探讨前列腺汽化切割术对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及特点。方法:采用美国顺康汽化切割环,在硬膜外麻醉下对106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进行汽化切割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2个月,患者在主观症状、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方面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前列腺汽化切割术具有切除增生组织彻底、速度快、出血少、水吸收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的特点,值得推广。

  • 三种罕见的皮肤粘膜良性肿瘤

    作者:李英女;杨宁江;高洪艳

    目的:为加深对皮肤粘膜罕见良性肿瘤的认识。方法:结合有关文献分析了近年来作者所遇多形性脂肪瘤、疣状黄瘤和皮样瘤等三种皮肤粘膜罕见良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它们各具临床病理特点,但多形性脂肪瘤易误诊为多形性脂肪肉瘤,疣状黄瘤易误诊为黄色肉芽肿。结论:皮肤粘膜肿瘤虽然依据病理学检查较易诊断,但常误诊,故诊断过程中应注意鉴别。

  • 老年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非手术治疗

    作者:姚振吉;孟兆华;钟巍

    老年急性外伤颅内血肿量超过30ml者一般都采取开颅手术清除血肿。而手术无疑对病人是一个新的创伤。随着CT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近几年来我科对经CT检查证实的老年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40例采取了非手术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在60岁~78岁之间。受伤原因车祸28例,堕落伤5例,摔伤3例,打砸伤4例。其中并有高血压冠心病6例,糖尿病1例,家属拒绝手术2例。硬膜外血肿9例,硬膜下血肿6例,脑内血肿18例,脑室内血肿1例,多发性血肿6例。血肿部位:额5例,颞8例,顶3例,枕2例,额顶9例,额颞7例,颞顶3例,颞顶枕4例,内囊底节3例,脑室1例,部位多发6例。1.2 临床症状及体征:40例中伤后有原发昏迷36例,呕吐30例,失语3例,限局性癫痫2例,尿失禁4例,入院时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醒18例,中度昏迷1例,浅昏迷5例,朦胧10例,烦躁4例,嗜睡8例,同向凝视1例,瞳孔不等大2例,偏瘫6例,失语3例。病理征单侧7例,双侧2例。1.3 特殊检查:入院有24例头部X线摄片1次,共16例有线状骨折或多发性线状骨折,颅底骨折4例。40例均有不等量的颅内血肿,血肿量:20ml~40ml21例,40ml~60ml10例,60ml~80ml4例,>80ml3例,大量100ml,脑室内血肿1例。其中CT有明显脑中线结构移位>0.5cm,脑室受压和脑水肿者分别为16例和9例。1.4 治疗:所有病例均在临床严密观察下进行脱水治疗,对神志清醒,血肿量在40ml以下,脑水肿不严重者,用20%甘露醇150ml1d2次~3次静点。对26例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的病例或虽然无明显意识障碍但CT显示脑中线结构有移位者均用20%甘露醇250ml1日3次~4次静点,其中20例加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10mg~15mg1日2次静点,平均用药7.5d,长时间15d,长住院时间40d。一般在治疗后5d做腰穿,根据测颅内压结果及临床症状来调节用药量及用药时间。由于大量脱水,应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调解,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合并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1.5 结果:40例病人经过上述治疗,神志完全清醒,头痛、呕吐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出院时病人有28例恢复良好。生活可以自理。6例好转,5例仍有偏瘫,但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2例局限性癫痫的病例未再发作,其中死亡1例。40例均复查了CT,其中大部分为2次以上,间隔1周、2周、3周、4周、8周。复查结果证实,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吸收时间大约需要3周以上。

  • 手术治疗骶骨肿瘤相关问题的探讨(附2例报告)

    作者:马乐群;镇万新

    骶骨肿瘤是一种早期不易被发现,手术难度大的疾病之一。由于骶椎所处位置血运丰富,术中出血多,且部分骶神经参与坐骨神经的组成和括约肌的支配,一旦骶神经损伤会给下肢、膀胱及直肠功能带来影响,因此使手术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我科自1995年3月~2000年9月对2例患者进行了骶骨肿瘤切除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1.1 例1:女,39岁,因骶尾部阵发性疼痛1a,且症状逐渐加重,伴局部组织肿胀,大便异常,来院就诊。诊断为“骶骨肿瘤”收入院。查:骶尾部肿胀,有明显压痛,直肠指检有肿物突向肠管内,但表面光滑。X线片回报:S4水平以下骨质明显破坏。CT检查可见骶尾骨有大小约6cm×4cm的肿物。1.1.2 例2:男,40岁,因骶尾部不适15个月,在其他医院诊断为“局部肌筋膜炎”,经对症治疗后未见好转,于1997年7月来我院就诊,诊断为“骶骨肿瘤”收入院。查一般状况良好,局部无肿胀,但有明显压痛。骶骨X线片可见S3水平以下有骨质破坏。CT可见骶尾部有约6cm×7cm大小肿物,直肠指检有肿物向肠管内突出,质地较硬。入院时,双下肢及二便功能正常。由于该患者2a后肿瘤复发,遂于2000年3月再次住院治疗。1.2 手术方法1.2.1 阻断肿瘤血供:本组例1采用术中腹膜后腹主动脉外放置胶管临时阻断术区血供,待肿瘤切除后,取出被钳夹的胶管,恢复动脉供血。而例2则采用导管技术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阻断血流的方法。即利用股动脉穿刺,将导管分别插入双侧髂内动脉,并注入栓塞剂,以减少术区供血。在该患第二次手术中,采用了经股动脉置导管气囊(进口)于腹主动脉中,手术开始后,向气囊中注生理盐水,使气囊膨胀,阻断血流,术中每30min恢复血流1次,术后将导管气囊取出,创口加压包扎[1]。1.2.2 切除肿瘤:本组2例患者均采用骶尾骨后方“工”型切口。将肿瘤背侧、骶尾骨两侧及腹侧与周边组织分离,特别要小心注意将直肠等脏器钝性分离后推向前方。在切除肿瘤时,采用切除及刮除相结合的方法,尽量不要伤及骶神经[2]。

  • 死胎大脑组织中HBcAg表达的临床和病理研究

    作者:袁春蓓;赵伟;刘伟;罗婵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是否通过产妇传播在胎儿大脑组织表达。方法:采集40例乙型肝炎产妇产下的死胎,常规尸检,取大脑组织,SP法检测HBcAg;回访婴母产前静脉血HBV的检测结果,取百分率行U检验。结果:HBcAg阳性颗粒在死胎的大脑胶质细胞浆、血管中点、灶状分布,大脑胶质细胞细胞核不着色。HBV呈单项阳性、小三阳、大三阳的婴母分娩的死胎大脑组织中HBcAg阳性率分别为4/33、0/2、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在胎儿大脑组织中表达。

  • 进展性卒中23例死亡原因分析

    作者:张朝民;马临庆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已形成脑梗塞的患者在病情3d~5d内临床症状加重谓进展性卒中,在治疗这类患者时应用常规方法和药物不能阻断病情进展,常因病情恶化而死亡。现将我院收治的进展性卒中死亡23例做死亡原因分析,以便为防治提供经验。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3例病例中男14例,女9例。年龄44岁~85岁,平均68.9岁。有高血压病病史14例,冠心病病史11例,其中房颤病人3例,糖尿病5例。1.2 临床表现:意识清4例,意识朦胧3例,嗜睡3例,浅昏迷5例,中度昏迷5例,深昏迷2例。入院时偏瘫18例,四肢瘫5例。发病后出现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程度加深,终死亡。死亡时间距发病时间3d~15d,平均4.6d。1.3 临床诊断依据:均经头部CT检查除外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9例复查头部CT,颈内动脉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4例。1.4 死亡原因:脑疝7例,肺内感染6例,心衰3例,基底动脉闭塞5例,糖尿病高渗昏迷2例。

  • 磁共振FLAIR序列扫描在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志波;李吉;郝鑫;金银华

    目的:为探讨FLAIR序列扫描技术对脑缺血性病变诊断的作用。方法:对93例患者分别利用T1WI、T2WI及FLAIR序列扫描,并对部分患者行CT头部检查。结果:FLAIR序列在缺血性脑梗塞及腔隙性脑梗塞病例检查中发现38例缺血性梗塞,47例为多发腔隙性梗塞,8例为脑干梗塞,并且急性期病灶呈高信号,慢性期呈低信号。结论:FLAIR序列对脑梗塞分期、定量、定性诊断起到很大作用。

  • 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附49例报告)

    作者:许侃;王长坤;罗祺;张斌;刘洪学

    目的:介绍49例前交通动脉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经验,探讨显微手术技巧及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方法:采用改进的Yasargil入路在显微镜下直视操作,稳妥夹闭瘤颈。结果:本组49例患者中43例行瘤颈夹闭术,6例行动脉瘤壁加固术,死亡率为0,治愈率为100%。结论: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病人的治愈率。

  • 乳果糖缓解梗阻性黄疸并发症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孟伟;杜晓宏;杨柳

    目的:为观测口服乳果糖对梗阻性黄疸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胆总管结扎法建立动物模型,实验组口服乳果糖,应用L929细胞结晶紫染色法检测梗阻性黄疸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变化。结果:胆总管结扎后动物2周内肿瘤坏死因子均升高,口服乳果糖组TNF升高幅度小于另外两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结论:梗阻性黄疸后TNF升高是导致机体一系列病理改变的关键性炎症介质,口服乳果糖可降低循环中TNF浓度,且能缓解梗阻性黄疸后所产生的并发症。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 CRP及LDH在鉴别浆膜腔积液性质中的价值

    作者:胡伟华;陈志刚

    在日常工作中,日益感觉到浆膜腔积液性质的鉴别对于明确诊断,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在浆膜腔积液生化检测中除了蛋白质定量、葡萄糖测定等传统项目外,新增添的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CRP)测定项目,对于鉴别浆膜腔积液的性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测定40例胸腹腔积液CRP及LDH,以证实这两项指标在鉴别渗出液与漏出液中的实用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0例伴有胸腹腔积液患者,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6岁~68岁,平均32岁。其中伴有胸腔积液22例,伴有腹腔积液18例。根据浆膜腔积液渗出液与漏出液实验室鉴别标准,结合腹部B超或胸部X光片及临床体征综合诊断,将40例标本分为两组:渗出性胸腹腔积液组26例,漏出性胸腹腔积液组14例。

  • 浅层X线治疗腋臭231例疗效观察

    作者:汤春发;王东辉;张钧;顾广绪

    腋臭是由于大汗腺排泄的汗液被皮肤表面细菌分解产生,其治疗方法有局部清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但其效果均不理想。我院1974年~1998年采用浅层X线对腋臭进行了彻底根除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总结231例,男性96例,女性135例,年龄12岁~35岁。病变均为双侧,71例为应用其他方法无显著疗效或复发者,发病到就诊时间1a~8a,初诊160例。患者表现为腋部发出特殊臭味,天热汗多时为明显,影响社交活动。1.2 治疗方法:采用英国产PHILIPS和前苏联产PYW-3型浅层X线治疗机,电压97kV~120kV,电流5mA,根据不同部位选用0~0.5mm铝滤过板,管球距皮肤23cm,每次100R,总共1000R,治疗3个月后来科观察疗效,以后定期信件随访3a。1.3 结果:疗效判断标准:治疗后出汗停止,闻不到臭味为痊愈;出汗明显减少,臭味明显减轻为有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改善为无效。本组治愈227例,占98%,其中226例为一次性治愈,1例于3个月后行第二次治疗痊愈;有效4例,占2%,总有效率为100%。随诊3a,痊愈者均无复发,有效者1例复发。2 讨论 腋臭的病因说法不一,多数认为是来源遗传,是由于大汗腺分泌的汗液被皮肤表面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所致[1]。青春期开始,女性多于男性,这些与本文相符。腋臭的治疗多以破坏真皮下部的汗腺为目的,治疗方法虽较多,但远期效果及彻底治愈均不理想,易复发,如外用药物及电离子治疗仪的表浅治疗是达不到根治效果的,而冷冻、激光、手术又都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冻伤、烧伤及疤痕挛缩等不良影响,后果严重者影响功能活动。而采用浅层X线治疗是利用X线杀菌、消炎、抑制分泌不良及生长活跃的组织细胞,减少汗腺分泌,使微血管闭塞脱毛等特性能彻底破坏汗腺,又避免了上述多种副作用,是理想的方法。本治疗是一种局部方法,射线能完全被病变组织所吸收,其照射深度可由管电压、滤过板薄厚来控制,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后果[2]。所以,我们认为浅层X线治疗腋臭可达到完全彻底根治的目的,此法简便、安全、治愈率高,有很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 介入栓塞治疗子宫肌瘤15例临床研究

    作者:李刚;王旭;张志彬;万金辉;张忠良

    我院自1997年5月至2000年9月应用褐藻微球进行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15例,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15例自愿接受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已婚有过健康子女的患者,年龄35岁~51岁,其中浆膜下肌瘤4例,肌壁间肌瘤9例,粘膜下肌瘤2例。10例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表现,3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1.2 方法:病人入院后常规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胸透及宫颈刮片检查。术前作普鲁卡因、碘过敏试验,腹股沟区备皮,术前4h禁食水。患者术前排空膀胱,平卧治疗台上,常规消毒铺巾,采用Seldinger's方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放置4F或5F动脉导管,用60%泛影葡胺行子宫动脉造影,确认子宫动脉及子宫肌瘤所在部位,然后做选择子宫动脉插管确认已插入子宫动脉后,缓慢注入褐藻微球与40%~50%混合液5ml~10ml,用量因人而异,以能完全阻断子宫动脉血流为宜。同法行对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其中10例为一次插管同时完成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其余5例为分次栓塞。拔除导管局部加压包扎,患者平卧24h,穿刺部位局部砂袋压迫6h。并给予预防性抗感染3d,无特殊情况可出院观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主动脉—左室通道

    作者:周艳玲;郗杰;齐桂杰

    先天性主动脉—左室通道是一种罕见的先心病之一,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往明确诊断要依赖于心血管造影,现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5岁~10岁,平均年龄7.2岁。每例均有完整病史、体征、心电图及X线胸片等临床资料。使用仪器为HP1000超声多功能显像仪,探头频率2.5MHz。先按常规切面观察,然后着重显示主动脉、左室通道的有关切面,探测其通道的位置、长径、内径、开口及血流方向,估测返流程度,并作多普勒及彩色血流显像。2 结果 二维超声显像,在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及心尖五腔切面、主动脉瓣清楚显示时,可见主动脉右冠窦与室间隔有一间隙(即通道),开口于左心室。此二个切面可显示主动脉—左室通道全程结构。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在主动脉右冠瓣及左冠瓣交界处(近漏斗部)可见通道的横断面,并可在此测其直径。 彩色多普勒于左室长轴切面及心尖五腔切面可获得五彩镶嵌的血流由通道并经开口到左心室,脉冲多普勒于大动脉短轴切面可在通道的横断面管腔内测及舒张期血流频谱。 本组5例中3例为单纯性主动脉—左室通道,1例伴有主动脉瓣返流(中度),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瓣狭窄。

  • 34例小儿气管内异物取出术麻醉处理体会

    作者:徐成;文华;蔡丰

    我们自1998年6月至2000年12月对34例小儿气管内异物取出术实施麻醉,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4例,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11个月~7岁。麻醉方法主要采用单纯镇静药物和静脉复合麻醉两种。给氧方式为置气管镜前用面罩给氧,气管镜置入成功后将吸氧管接在气管镜口的相关处持续给氧。其中有28例采用了血氧饱合度的监测。1.2 本组病例的特点:3岁以下小儿有23例约占全组的2/3,在取异物前普遍表现哭闹不安,部分病例伴有发热,其中有2例并发右侧肺不张,1例患有轻度喉水肿,呼吸困难明显,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右侧多见占90%。此种病例属于急症抢救,在麻醉药物选择上和术中监测显得极为重要。1.3 药物选择的不同:有18例选用单纯镇静药物,采用的是冬非合剂和安定类药物,主要应用于3岁以下的小儿,取异物过程顺利,效果比较满意。还有12例在用镇静药物的基础上配加羟丁酸钠,效果也较为理想,只有4例因患儿哭闹不合作,在静脉穿刺没有成功的情况下先给予氯胺酮按每公斤5mg肌注,待患儿入睡后再行静脉穿刺,但在置入气管镜时患儿的口唇、四肢末梢都出现了紫绀,血氧饱合度急剧下降在70%~75%,经过加压给氧,停止刺激后症状缓解,稳定一段时间后加用羟丁酸钠置入气管镜成功,取异物的过程中无意外发生。

  • 选择性动脉内置泵灌注化疗治疗晚期直肠癌38例疗效观察

    作者:吕飞跃;宁国礼;王利群;高占军

    化疗是恶性肿瘤治疗主要方法之一,但全身化疗及介入治疗均有一定不足,在晚期直肠癌治疗中均不能得到满意的疗效。我院从1995年至今采用选择性动脉内置泵化疗治疗晚期直肠癌3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0例。年龄27岁~76岁,平均52岁。病理分型:直肠腺癌20例,粘液癌4例,低分化癌8例,高分化腺癌5例,未分化癌1例。按Dukes分期:C期9例,D期29例。1.2 泵植入方法:38例均经手术探查直肠癌已属晚期,与周围广泛粘连无法切除,应视癌肿浸润程度将选择性取其供血动脉经解剖后根部结扎,距结扎线约0.3cm置入化疗导管,深2cm~3cm不超其主干,固定牢固,导管置于腹膜外,药泵贮药囊埋于腹壁切口旁皮下,泵内注入2%美蓝液5ml调整导管深度,视染色范围确定癌肿浸润区域,并且1ml肝素盐水冲管,化疗泵均选用具有防返流功能动脉泵。其中38例直肠癌晚期病人16例直肠动脉置泵成功,22例因肿瘤浸润广泛而行髂内动脉置泵。1.3 注药方法及化疗方案:术后5d~7d,消化功能恢复便可行泵内灌注化疗。方法:确定化疗泵部位后局部皮肤消毒用专用无创针垂直刺入,首先注入肝素加盐水5ml,确定无阻力注入化疗药物,结束后肝素盐水5ml泵内注入冲洗。 方案:氟脲嘧啶(5-fluorouracil,5-Fu)1 000mg,丝裂霉素(mitomycinum,CMMC)10mg~20mg,羟基喜树碱(10-Hydrokylcamptarhecium)30mg。 上述三药经盐水稀释后泵内缓慢注入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休息1个月后再行下1个疗程。化疗间歇期每2周泵内注射肝素盐水1次,以防血栓阻塞导管。1.4 结果:本组38例患者,经皮下泵内灌注化疗药物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精神好转,生活质量提高。2个~3个疗程效果更明显,梗阻症状缓解率达98%。能进半流饮食,体重均有所增加,平均达3.8kg(2.8kg~7.6kg),CT、B超检查综合判断89.4%(34/38)患者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16例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癌肿缩小行再次手术治疗,将肿瘤完全切除达到根治目的42.1%(16/38)。术中示癌肿缩小,其中以转移淋巴结缩小明显,且癌肿与周围组织粘连亦变疏松易于分离,病理检查发现:癌肿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坏死灶及纤维化,癌细胞出现细胞核固缩、碎裂、包浆凝固坏死。 本组病例每年随访中证实置泵术后化疗生存满6个月者92.1%(35/38),满12个月78.9%(30/38),满18个月44.7%(17/38),满2a者26.3%(10/38),满3a者13.1%(5/38)。

  • 急性颅脑损伤继发心血管系统变化的临床分析

    作者:曹德文;姚敏;刘玉杰;郭岩松;宁振刚;刘宏;丁杰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时常伴有心血管、肺、胃肠等系统或脏器的紊乱,临床上以心血管系统变化尤为常见,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关系患者的预后。现将本组诊治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来自1999年1月~2001年1月收入监护病房,并按GCS<13分颅脑伤病人共56例,其中男47例,女9例。入院不足24h或过去有心血管疾病的不记录在内。入院后所有病人的基本治疗相同,监测生命体征,吸氧并确保气道通畅,建立静脉通路,治疗主要是降颅压、预防感染、支持对症等。1.2 结果:严重颅脑损伤病人伴心血管系统变化达90%以上,其中5例与低血容量及伤情过重,终因泵衰竭死亡外,余伴发高血压10例,低血压4例,左心室高电压6例,窦性心动过速8例,窦性心动过缓4例,窦性心动不齐7例,有ST段及T波改变者12例。2 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继发心血管系统变化属于心脑综合征的范畴,主要发病机制为:①神经体液机制的紊乱。严重颅脑损伤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儿茶酚胺等递质浓度发生变化。②脑对心脏的控制与调节作用发生紊乱。③颅内压增高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出现血压及心电图的变化。 严重颅脑损伤病人,因应激和各种调节反馈机制的紊乱,不仅引起血压异常和心率改变,更引起心肌的损害,主要因外伤后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心肌自律性和异位起搏点增加,同时由于儿茶酚胺在心肌内积聚,造成心肌损害,且因持续增高的交感作用又通过心肌细胞内钙的聚积加重心肌缺血,表现为ST段及T波改变,Q-T间期异常,心室局部传导阻滞等。临床常通过血清酶学的检测来了解心肌损害的程度。对心电异常的病人,通过改善供氧,应用心肌保护药物(如普萘洛尔),并可将甘露醇改为甘油果糖或白蛋白[1]。

  • Fisher综合征2例报告

    作者:宿小满;蒋丹峰;阮继梅

    Fisher综合征临床上较少见,现将2例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 例1:女,52岁,因病于1999年9月18日入院。病人于发病前4d腹痛、腹泻后开始走路不稳,次日起床时双眼开睑无力、复视,言语含混,流涎,不能吸烟,无反呛及吞咽困难。体检:唇音不清,双眼睑不完全下垂,眼球向各方向运动不充分,双瞳孔等大(3.5∶3.5mm)同圆,对光反射存在。双额纹消失,皱眉,示齿及鼓腮不能,双软腭上抬有力,伸舌居中,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低,双手指鼻试验不稳准,轮替运动差,Romberg试验睁闭眼均(+),腱反射均消失,未引出病理反射。头MRI扫描未见异常。入院第13天脑脊液检查:蛋白0.34g/L,细胞数0,临床诊断:Fisher综合征。经给予激素、神经营养剂等治疗,临床症状好转出院。 例2:男,32岁。因病于2000年5月17日入院。入院前2d出现视物模糊,有时重影,次日面部不适,睁眼困难,口齿不清,走路不稳。体检:神清,口齿不清,双上睑完全下垂,双瞳孔扩大(5∶5mm),光反射消失,双眼球固定中间位,双额纹消失,皱眉、鼓腮,示齿均不能,双手指鼻试验不准,轮替运动差,Romberg征睁闭眼试验均阳性。双上下肢腱反射均消失。病后第6天脑脊液蛋白0.678/L,细胞数0。脑电图及头颅CT均正常。神经传导速度为神经源性损害。临床诊断:Fisher综合征,经用地塞米松及B族维生素治疗,1个月后病情好转出院。

  • 以视力障碍和肢体瘫痪为主要表现的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报告

    作者:杨利军;陶丽

    恶性组织细胞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以视力障碍和双下肢瘫痪为主要表现的病例甚少,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9岁。因间断发热20d,近2d症状加重出现视物模糊,并出现双下肢感觉迟钝,活动障碍,于1999年9月22日入院。发病无头痛、呕吐。入院后查体:T 39.6,P 120,R 22,Bp 15/9。呼吸平稳,全身皮肤粘膜无出血现象,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无抵抗,无颈静脉怒张,双瞳孔不等大,右侧瞳孔3mm,左侧瞳孔5mm,右侧瞳孔反射存在,左侧瞳孔反射消失,双眼各方向活动自如,余颅神经体征阴性。双肺呼吸音粗,心界不大,心率120次/min,律整。腹平坦,肝右肋下2cm,脾肋下3cm,脊柱呈生理弯曲,第4胸椎以下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减弱,双膝腱反射活跃,踝阵挛(+),双巴彬斯基征(+),余阴性。眼底检查无异常。头部CT:未见异常;胸部CT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双侧胸壁可见水样弧状密度影,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血常规:WBC 2.0×109,RBC 2.7×1012,Hb 8g,Plt 15×109,末梢血查到单核样网状细胞并有吞噬细胞。骨髓像:红系增生旺盛占48%,粒系增生低下,骨髓内见到较多单核、双核及多核异常组织细胞,同时有吞噬性组织细胞。入院后经CTOP方案化疗,疗效不佳,第6天病情加重,双眼视力消失,双下肢瘫痪,排尿排便障碍,双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双下肢肌力Ⅱ级。第7天自动出院。后诊断:恶性组织细胞病。2 讨论 恶性组织细胞病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恶性组织细胞大量增生的恶性疾病,起病急,病势凶险,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本病例是以视力障碍及肢体瘫痪为主要表现者甚少见。极易漏诊和误诊。我们在该患末梢血中见到了吞噬细胞,并立即进行骨髓穿刺找到了异常组织细胞,同时有吞噬性组织细胞,这对恶组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但骨髓穿刺对本病诊断既有它的价值也有它的限制,由于病变呈灶性,所以骨髓像不典型或没有发现异常就应更换部位多次穿刺,才能避免漏诊。

  • 脑出血致偏侧舞蹈病2例报告

    作者:文世昌;赵阿霞;郭树斌;薛永全

    脑出血致舞蹈病较脑梗塞引起者更为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 例1:男患,51岁。因突然头痛,右侧肢体瘫痪0.5h于1999年4月28日入院。6a前曾因左侧肢体瘫痪在本院诊断为“脑出血、高血压病”,经治疗后生活完全自理。检查:Bp 20/15,嗜睡,完全运动性失语,颈软,双眼球向左侧共同偏视,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不能。右上下肢肌力Ⅰ级,右侧Bwbinskj征阳性。血糖及抗“O”正常。脑CT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约为45.3ml,右侧壳核区有一棱形软化灶。治疗后意识转清,入院第5d开始出现左下肢不自主无规律地不停摆动、屈伸及扭转,睡眠时消失。持续3d后开始服用氯丙嗪25mg,1日2次,舞蹈样动作第2d后即明显减轻。连续服用7d,停服后与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例2:男患,79岁。因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2d,于2000年10月1日入院。查体:Bp 18/12。神志清,左侧肢体可见无目的、不自主、不能控制的摆动、屈伸,并出现踝、腕关节的扭曲,呈持续性,睡眠时消失。左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较右侧减低,病理反射未引出。脑CT:右丘脑出血,量约3ml,经小剂量甘露醇、神经细胞保护剂等治疗,肢体不自主运动逐渐减轻,上肢不自主运动入院7d后消失,下肢15d后消失。2 讨论 新纹状体的尾状核和壳核损害可引起对侧肢体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本文2例临床与CT可明确诊断为脑出血。病程中出现偏侧肢体舞蹈样动作,符合偏侧舞蹈病。我们体会其原因可能系:①例1原已患过脑出血的右侧基底节区和例2因高龄动脉硬化可能存在的亚临床型的新纹状体供血不足。②脑出血发生后可因血肿引起对缺血区的直接压迫,加重了新纹状体区供血不足。③其中例1因出血量较多,病程第5天为脑水肿高峰期,可产生对原右侧缺血区的压迫,或脱水药物应用加重了右侧基底节区供血不足,促使偏侧舞蹈动作的发生。经治疗上述诱因得到控制,症状也随之消失。本文例1舞蹈样动作经服氯丙嗪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文献记载类似症状亦可服用多巴胺能药物氟哌啶醇。

  • 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血栓形成1例报告

    作者:孟春梅;孟春艳;张国萍

    我院自1971年3月至1999年4月共收治脑血栓形成432例,其中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血栓形成1例,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19岁,住院号21094,因发热、头痛伴呕吐3个月,失语、右侧肢体偏瘫1周于1999年4月1日入院。该患于1999年1月无明显诱因开始发热,体温波动在37.3℃~37.9℃之间,多于午后发热伴夜间盗汗,头痛,以后枕部明显。发病以来纳差,渐消瘦,近1周逐渐出现运动性失语,伴右侧上下肢乏力,偏瘫。该患于1a前曾患肺结核在家化疗6个月,病情稳定。查体:T 37.6,P 80,R 20,Bp 16.0/9.3,神志清楚,呈运动性失语,消瘦,营养差。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表浅淋巴结未触及。双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双侧外展运动轻度受限,无眼震,眼底所见:双侧视乳头边缘模糊,无出血及渗出,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偏右,项强阳性,下颌距前胸3横指。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平坦,柔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无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右侧上下肢肌力零级,腱反射右>左,右侧Chaddock征及Kernig征阳性,无感觉障碍。实验室检查:血WBC 6.8×109,No 84,Ly 16,脑脊液压力330cmH2O,呈无色透明,细胞总数77个/mm3,WBC33个/mm3,单核细胞26,多核粒细胞7,蛋白67mg,糖28mg,氯化物560mg。色氨酸试验阳性。胸部X线片:两上肺Ⅲ型结核,硬结钙化期。脑超声示供血不足,中线右移0.2cm。左颈动脉造影: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头部CT示左额下回后部脑梗塞。临床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血栓形成。2 讨论 该患为青年女性,1a前患肺结核,临床上有发热、盗汗、乏力、纳差、伴头痛、呕吐等结核中毒症状,查体体温高、消瘦、项强及克氏征阳性,脑脊液压力高、蛋白增多、糖和氯化物减少,色氨酸试验阳性。故该患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成立。又近1周患者头痛加重,逐渐出现运动性失语,查体右上下肢肌力零级,右侧肢体偏瘫。左侧颈动脉造影左大脑中动脉闭塞。头部CT示左侧额下回后部脑梗塞。故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临床诊断亦可成立。结脑并发脑血栓临床少见,我院自1971年至1999年28a间共收治脑血栓形成432例,只有本例结脑并发脑血栓形成。一般地说导致脑血栓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结脑等为脑血栓形成的少见原因。本病以儿童和青年为多,且多发于结脑急性期或进展期。结脑并发脑血栓的机理:①患结脑时由于炎症渗出及增殖引起动脉内膜炎或全动脉炎,动脉内膜有大量纤维组织增殖,使动脉管腔变细变窄甚至闭塞;②由于炎症渗出粘连,脑细胞乏氧、水肿肿胀,导致颅内压增高,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减少;③炎症的刺激反射性引起脑血管痉挛,致脑循环血流减慢及灌注不足。另外,亦与病人长期发热脱水及血液粘稠度增加使血流淤滞有关。

  • 胆囊术后伴乳糜腹1例报告

    作者:肖振山;任范文;刘刚;张铁鑫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6岁。因右上腹疼痛1月余于1999年6月25日入我院。体检:营养发育好,心肺正常,腹平,无肌紧张,右上腹压痛阳性,未触及包块,莫非氏征阴性。彩超提示胆囊壁增厚,无毛糙,内有直径1cm结石1枚。临床诊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经术前准备于6月28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术中探查胆总管正常,手术顺利,于胆囊床处放置一蘑菇头引流管,关腹。术后前2h引出淡红色液体50ml,以后引出液体为乳白色,第1天引出300ml,以后以每天50ml递减;乳糜试验阳性,引流液生化检查:胆固醇2.39mmol/L,甘油三脂6.9mmol/L。保持引流通畅,消炎治疗,禁食水,术后第7天引流管内无液体引出,病人体温正常,无腹痛、腹胀。嘱病人进低脂饮食3d,引流管仍无液体引出,遂拔出引流管。术后第15d痊愈出院。2 讨论 乳糜腹多由于腹内淋巴管损伤、梗阻和先天发育异常所致,本病例为单纯胆囊切除,且手术顺利,但术后出现乳糜腹。考虑可能由先天发育异常或不良,使迷走淋巴管附着于胆囊床或胆囊颈部,手术时造成迷走淋巴管损伤所致。诊断依据:引流液呈乳糜样,其中甘油三脂含量明显高于胆固醇含量。治疗:①保持引流通畅。②禁食水。③消炎。本病结局为胆囊床形成粘连,使迷走淋巴管闭合,症状消失。

  • 男性乳腺腺癌1例报告

    作者:张军;张弘;张影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52岁,住院号:34844。因右乳无痛性肿物进行性增大16个月来诊,以右乳肿物收入院。患者缘于16个月前发现右乳房有一肿物,约杏仁大小,无疼痛,16个月来肿物逐渐增大,并相继出现多个肿物,现肿物大的鸡卵黄大小,仍无疼痛,无发热。既往一年半前曾在当地医院2次行“右乳腺肿物切除术”,未做病理检查。入院查体:T 36.7,P 78,R 16,Bp 18/12。发育正常,神清语明。全身皮肤、粘膜无苍白、紫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右乳房增大,乳晕上缘可见长约3.0cm的手术切口愈合瘢痕,乳晕四周可触及6个大小不等肿物,大直径约3.0cm,小约1.0cm,质硬,表面欠光滑,边界尚清楚,无触痛,部分与皮肤粘连,活动度欠佳,左乳房无异常,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X线透视报告:双肺纹理强,心膈影未见异常。 手术记录:患者硬膜外麻醉下,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见肿物位于乳腺腺体上,共有6个围绕乳晕,大约3.0cm,小约1.0cm,质硬,表面欠光滑,边界尚清楚,部分与皮肤及胸大肌筋膜粘连,行肿物切除送术中冰冻切片。病理速报:右乳腺腺癌(病理号45513),即决定行乳腺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与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一致,淋巴结未见转移。2 讨论 男性乳腺癌非常少见,占所有男性癌的0.2%~1.5%;但在非洲地区则较多见,占所有男性癌的6.4%~27.2%。乳腺癌的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远为少见,两者之比为1∶100~1∶120,甚至1∶157.8,男性乳腺癌可见任何年龄,年轻为5岁,年龄高为90岁,平均年龄我国为52.4岁~54.8岁。男性乳腺肥大与发病率有一定关系,在男性乳腺癌中男性乳腺肥大者可达40%,前列腺癌使用雌激素治疗后可发生乳腺癌,患有性紫色异体异常的Klinefeter综合征,其乳腺癌发生率远比正常男性高出20倍左右。

  • CT定位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3例报告

    作者:姜一峰;李志刚;卜凡贵;于如江;李景辉;宋晓东;王健;崔月松;王国巍;刘甲木;赵刚;戚宪国;王稀辉

    1 病历摘要 例1:女患,55岁。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及双下肢震颤进行性加重10a入院。该病人曾口服安坦、美多巴等药物,效果不佳。查体,表情呆板,呈慌张步态。四肢肌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双下肢均震颤,在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时震颤明显加重。手术采取左侧丘脑腹外侧核为靶点,经射频毁损制成约5mm×5mm×9mm大小的毁损灶。在毁损灶的制作中病人右侧下肢震颤消失,右侧肢体动作变灵活,肌张力恢复正常。术后第2天病人发生丘脑性失语,经口服尼莫地平7d后消失。该病人随访8个月,右侧肢体动作灵活,肌张力正常,肌力正常,无震颤复发。 例2:男患,47岁。左侧肢体震颤7a入院。该病人不能耐受左旋多巴的副作用而停药。查体:表情呆板,走路时双上肢无自然摆动,左侧肢体肌张力略高,左侧肢体震颤明显,右侧肢体有轻微震颤。手术采取右侧丘脑腹外侧核为靶点,在射频制作毁损灶时左侧肢体动作变灵活,震颤消失。术后经过顺利,走路时可见双上肢自然摆动。随访7个月,疗效稳定。 例3:男患,58岁。双侧肢体僵直、震颤10余年,γ-刀治疗后2a无效入院。查体,表情呆板,语音低,呈慌张步态,四肢肌张力均高,四肢均震颤,以左侧为著。γ-刀治疗后MRI复查可见右侧丘脑内毁损灶T2相高信号。手术仍以丘脑腹外侧核为靶点。术中采用阻抗及电生理测试,明确靶点。该病人脑组织阻抗明显高于常人,皮质阻抗平均900Ω左右,考虑为γ-刀治疗后神经组织的正常反应。腹外侧核的位置较正常人均值差异较大,考虑为个体差异。在制作毁损灶时,左侧肢体肌张力恢复正常,动作变灵活,震颤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

  • 原发胸腺类癌1例报告

    作者:贾晓辉;由甲申;张世汉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0岁,住院号7073。因胸闷1个月于1999年5月28日入院。查体:T 36.5,P 88,Bp 16/10,右侧纵隔叩诊增宽。胸部CT示:右前中纵隔巨大实性肿物,约10cm×7cm×6cm,向右肺内凸。全麻下行右侧开胸探查术,术中见瘤体位于中纵隔,与右肺中叶及心包粘连,肿瘤包膜完整,完整切除。病理报告:胸腺类癌。术后行纵隔60CO放疗,总量为45GY。现仍在随访中。2 讨论 胸腺类癌少见,临床上多无症状,常为无意中拍片发现。临床表现与肿瘤大小、周围组织受压程度、有无转移密切相关。因其来自胸腺内的Kulchitsky细胞,可伴有多发性内分泌综合征。本例因肿瘤巨大,压迫气管出现相应症状后就诊。本病胸片及胸部CT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胸腺类癌属低度恶性肿瘤,手术、放疗效果均比较满意,二者综合治疗效果更佳。复发约1/5,复发后有的尚能切除。原发或转移者放疗可使病变缩小。因胸腺类癌恶性度低,故长期生存者也较常见。本例患者综合治疗后可参加正常工作。

  • 高流量腹壁胆汁瘘腹腔内转流术1例报告

    作者:颜玉君;崔长山;卢政刚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6岁,住院号:75723。1a前因巨大肝囊肿自发性破裂合并弥漫性腹膜炎而急诊行肝囊肿开窗外引流术。术中见囊肿呈单腔性,大小18cm×16cm×14cm,占据肝右叶中心。开窗后将囊内部分坏死组织送做病理检查,结果回报:肝细胞癌。住院23d,切口按期拆线,带引流管出院。出院后1年来,无任何癌晚期症状出现,但每日从引流管中流出约400ml~600ml全胆汁。后期因胆汁沿引流管周围大量外溢,同时伴右上腹胀痛不适而再次入院,于1999年10月14日在全麻下行瘘管—空肠RouX-en-Y型吻合术。方法如下:以右上腹壁原外瘘口为中心,保留瘘口周边皮肤约0.5cm,行肋弓下梭形切口,长约10cm,用电刀沿瘘管壁四周切开游离各层组织达肋骨床下方腹膜外,用探针从瘘口深入肝实质内12cm,证实囊腔仍较大。另取右上腹直肌旁正中切口入腔探查,长8cm,见肝脏面与大网膜间形成广泛粘连,无腹水,无肿大淋巴结或其他部位癌转移迹象。此时瘘管已被剃出长达3cm,内径0.8cm,将空肠距屈氏韧带25cm处切断,远端上提至腹膜外与肋弓下的瘘管外口做对端吻合,先行后壁全层间断缝合,中间一针结扎固定一根长5cm、外径0.6cm、内径0.4cm的硅胶管,做为吻合口内支架引流,再行吻合口前壁全层间断内翻缝合,然后将瘘管吻合口套入空肠侧1.5cm,行瘘管周边组织与空肠浆肌层间断缝合以加强吻合口。空肠近断端距此吻合口远侧30cm处与空肠做端侧式Y型夹角吻合。关腹时为防止吻合口受压,从纵切口下段切取两片三角形腹膜,游离植入肋弓下切口内,使切口各层次无张力关闭。术后切口一期愈合。

  • 甲状腺功能减低性心脏病误诊为冠心病2例分析

    作者:赵宏宇;寇桂娥

    甲状腺功能减低性心脏病易误诊为冠心病。本文对2例甲状腺功能减低性心脏病误诊为冠心病的误诊误治及正确诊治过程进行叙述并加以分析,同时对病历进行了讨论。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 例1:女患,48岁,因胸闷、心悸、乏力3a,加重伴偶发休克2个月入院。3a前该患因患上感自觉胸闷、心悸、乏力持续1个月到外地医院治疗,外院门诊按冠心病用药不见好转,后来又到外地多家大医院就医,多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或冠心病,并予以治疗,但病情逐渐加重。因突发休克就近入我院治疗。查体:P 51,R 15,Bp 9/5;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早搏、低电压,T波低平倒置,P-R间期延长;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心脏扩大。门诊对症处置后住院治疗,反复查阅病历,对出现脉搏51次/min的过程产生疑问。逐详细问诊,得知患者快的心率是115/min,因6a前得过甲亢,两次口服放射碘治疗,于3a前患感冒后出现乏力、心动过缓等症状。据此,复查甲状腺功能,提示各值均低于正常,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低性心脏病。给予口服甲状腺片治疗,15d痊愈出院。嘱继续口服甲状腺片维持治疗,定期复查。 例2:女患,46岁,因胸闷、心悸、乏力2个月,加重20d入院。2个月前该患劳累后出现胸闷、心悸、乏力,自服朱砂安神丸、谷维素不见好转。外院诊断为冠心病,给予消心痛10mg口服,每日3次,静点蝮蛇抗栓酶1.0u/d,阿斯匹林25mg口服,每日1次,静点参麦注射液30ml/d。30d无效回本地入我院治疗。问诊得知,该患5a前在北京某医院做脑垂体瘤摘出术并做放疗。查该患浮肿面容,眉毛、腋毛及阴毛脱落,疑为腺垂体机能减退症。嘱其到省级医院有针对性检查。结果: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功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均低于正常低限。遂诊断为腺垂体机能减退症。而心脏的症状则可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低性心脏病。给予甲状腺片、雌激素、强的松等对症治疗20d,心脏症状明显好转出院。嘱其继续用药维持治疗。

  • 马凡氏综合征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例分析

    作者:刘艳霞;李平;于殿宏;蔡力威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44岁。因劳累后心慌气短1a,加重伴不能平卧3d于2000年8月22日入院。病历号:1146。既往健康,高度近视。查体:T 36.4,P 122,R 26,Bp 16/6.7。一般状态欠佳,端坐呼吸,抬入病房。皮肤弹性差,皮下脂肪少,肌肉松弛萎缩。头颅发育畸形,头狭长,脸窄,眼眶上缘凸出,眼球略突出,高腭弓,口唇发绀。颈静脉明显怒张,胸廓发育畸形,呈漏斗胸,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局限,位于左锁骨中线第七肋间,未触及震颤,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22次/min,节律规整,心尖部可闻及4/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肝脏触诊右肋缘下3.5cm,剑突下5.0cm,边缘钝,表面光滑,质中等硬,触痛(+),肝颈静脉回流征(+)。脊柱侧弯,四肢长骨过长,四肢远端骨细长,腕征(+)。双下肢指压性水肿(+)。该患入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给予强心、利尿、平喘、预防感染、吸氧等治疗,病情好转。入院后笔者对该患入院诊断用一元论诊断原则,对该患许多症状与体征均难以解释。结合辅助检查抗“O”(-),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故提检心脏彩超:左室、左房明显扩大,主动脉瘤样改变。主动脉瓣大量返流,二尖瓣中量返流,大动脉均扩张。又详细询问病人家族史得知其同胞弟弟(小其2岁),骨骼畸形改变与其相同,笔者经随访得到证实。结合该患病史、家族史、心脏听诊、眼部、骨骼畸形综合分析,终确诊为:马凡氏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经继续给予同前治疗十余天好转出院。2 讨论 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间胚叶组织疾病。归属遗传性心肌病,主要病变累及骨骼、心血管及眼组织,大部分有家族史,临床病例较为少见。该病例主要误诊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住院医师片面地根据患者心脏听诊:即主动脉听诊区可闻及响亮舒张期杂音;心尖部可闻及4/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此听诊区杂音强度小于动脉区,考虑主动脉听诊区杂音传导所致,故住院医师误认为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从而忽略了诊断原则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导致误诊。而该患除了心脏听诊有特异性体征外,还有明显骨骼畸形、高度近视以及家族史,此时用一元论诊断原则加以全面分析终得以确诊。故笔者认为,临床诊断疾病时应尽量遵守一元论诊断原则;当确有两种或多种疾病并存时,可灵活运用,不受此限。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诊断合理,以免发生漏诊、误诊。

  • Budd-Chiari氏综合征误诊1例分析

    作者:迟丽萍;邹玉娟

    Budd-Chiari氏综合征是指肝静脉或邻近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阻塞所引起的门静脉高压或下腔静脉高压表现的一种综合征。近年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该病病因有肝静脉回流障碍,常见有肝肿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胃肠道出血等。极易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相混肴,造成误诊。现报道1例误诊病历: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1岁。因腹胀、乏力、食欲减退5个月,加重伴双下肢浮肿7d,于1996年8月21日入院。入院前5个月始于长期大量服用避孕药物后自觉腹胀、腹形逐渐增大、乏力、食欲减退、恶心未吐。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腹部B超检查后初步诊断为肝硬化,给予保肝、对症治疗,病情无好转。近7d上述症状加重,同时伴有双下肢浮肿,尿量较平素减少,24h尿量为500ml~800ml而来我院。既往口服避孕药物7a。查体:神志清晰,言语流利,呼吸平稳。皮肤粘膜无黄染,巩膜轻度黄染。

  • 流行性出血热误诊为阑尾炎1例分析

    作者:李成德;李勇洙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根据典型症状和体征不难诊断。但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及不典型流行性出血热有时需与流感、败血症及急性阑尾炎等相鉴别。现将1例误诊为阑尾炎病例介绍如下。1 病历摘要 患者,男,47岁,农民。因右下腹痛2d入院。查体:T 37.8,Bp 16/12。神志清,痛苦貌。心肺未发现异常。腹平坦,右下腹压痛,尤以麦氏点明显,无反跳痛,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双肾区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血常规:WBC 28.3×109,N 0.18×109/L,Ly 0.22×109/L,Plt 73×109/L。尿常规未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阑尾表面充血、水肿,腹腔内无渗出液,肠系膜无充血,行单纯阑尾切除术。术后第1天尿少,尿常规:蛋白(),红细胞100~200个/HP。术后第2天无尿,结膜出现出血点,切口周围瘀血。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经对症治疗1个月治愈出院。2 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胃肠道症状突出者与急性阑尾炎相似,容易误诊。术前未查尿常规是本病例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急性阑尾炎手术,特别是夜间手术,不要单靠症状和体征轻易下诊断而盲目的行急诊手术,而术前必须做好必要的各种化验检查,以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 胸膜间皮细胞瘤12例误诊分析

    作者:王济峰;谢春岩;王晓鸣;牛新华

    胸膜间皮细胞瘤的发病率较低,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常出现对本病的误诊,现将我院1983年8月至1999年8月期间收治被误诊的12例胸膜恶性间皮细胞瘤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病人,男性8例,女性4例,病人发病时年龄:23岁~50岁,平均年龄41岁。误诊的时间:4个月~2a,其中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6例,误诊为肺癌2例,误诊为慢性脓胸4例。后确诊手段:外科手术后病理诊断10例,胸膜穿刺活检2例。1.2 临床表现:本组发病时都有轻度咳嗽、胸闷、胸痛,其中有刺激性咳嗽者11例;呼吸困难5例;咯血1例;发热6例;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减轻6例;反复出现胸水11例;血性胸水8例。1.3 辅助检查:X线胸片:有胸腔积液征象,部分病人有肺萎陷,或在肺野内见到密度不等的斑片状影,边缘模糊,部分病人有患侧肋间隙变窄、脊柱侧弯。胸部CT检查:胸膜不规则增厚,部分病例有肺叶实变、肺不张等,常有胸腔内的包裹性积液。

  •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误诊为慢性胰腺炎2例分析

    作者:刘志强;陈桂芬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预后良好,诊断基本上是除外诊断法。胰腺由于位置隐敝,慢性胰腺炎缺乏典型表现诊断困难。本文2例由于尿淀粉酶持续增高长期误诊。慢性胰腺炎预后差、并发症多,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及经济负担,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 例1:女,35岁,医生。1998年5月2日饮啤酒后出现上腹胀痛不适,无恶心、呕吐及腹泻。当时化验尿淀粉酶560苏氏单位(正常值0~340苏氏单位)。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胆、胰、肾B超正常。诊断为“胰腺炎”。经禁食、抗酸、抑制胰酶等综合治疗症状好转不明显,进食后上腹不适伴嗳气、肠鸣,反复多次查尿淀粉酶持续升高,维持在800~920苏氏单位之间。曾在长春及沈阳各大医院化验尿淀粉酶升高,血淀粉酶正常,诊断为“慢性胰腺炎”,长期口服胰酶制剂、抗酸药及中草药,禁油腻食物,症状仍持续存在,且生气后明显。2000年2月去北京协合医院检查血胰淀粉酶(PAMS),胰腺彩超及CT,胰腺外分泌功能测定均正常,排除慢性胰腺炎,并做解释工作。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诊断为“肝气犯胃”,口服中草药10剂并正常进食,症状完全消失。 例2:男,45岁,公务员。1999年1月6日饮酒后出现上腹疼痛不适,伴腹胀、嗳气、返酸,当时化验尿淀粉酶640苏氏单位,血淀粉酶83苏氏单位(正常值51~183苏氏单位)。胃镜提示慢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肠炎。肝、胆、胰B超未见异常。诊断为“胰腺炎”。经系统治疗症状好转,以后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时查尿淀粉酶升高,应用普得定、雷尼替丁症状减轻。2000年1月20日症状发作,应用上述药物症状好转不明显。去北京协合医院检查血胰淀粉酶正常,胰腺外分泌功能测定,胰腺彩超正常。排除慢性胰腺炎,按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治疗,症状消失。

  • 尿毒症误诊为分裂样精神病1例分析

    作者:苗嵩;杨宏;王璞

    1 病历摘要 男患,42岁,因夜不能眠、乱说、到处走3d,于1999年12月19日凌晨到本院急诊科就诊,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入我院精神病科。家属诉其无慢性肾炎、肝炎病史。查体:T 36.8,P 90,R 18,Bp 16/12。眼睑无浮肿,结膜无苍白,肝脾肋下未及,腹水征阴性,双下肢无浮肿。精神检查:意识清,情感欣快不协调,乱说,听不清说什么内容,冲动,无法探索妄想及幻觉内容,自知力差。给予氯丙嗪治疗。化验结果回报:BUN31.7(1.8~7.1)mmol/L,肌酐1 052.6(53~123.8)μmol/L,RBC2.45×1012/L,Hb79。请我科会诊,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给予血液透析2次后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2 讨论 误诊原因分析:①本例CRF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而肾衰的其他表现不明显。②体检时发现有贫血表现未引起重视。③急诊入院未立刻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双肾B超检查。本病例提示我们CRF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症状,首发症状可能表现在受累及脏器上,应对其提高认识,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尽快行辅助检查,以免贻误诊断。

  • 复发性脑梗塞56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亚茹;单福利;刘德忠;生永忠

    脑梗塞复发率较高,预后欠佳。本文对56例复发性脑梗塞住院病历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对1998年12月~1999年12月间住院的314例脑梗塞病历,选复发病历56例,并随机抽取无复发病历84例作对照组。两组诊断标准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复发组病人除外原有神经功能受损体征,而新近出现的神经系统体征。1.2 一般资料:复发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45岁~73岁,平均年龄59.4岁。其中有高血压病病史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28例,高脂血症34例,心房纤颤10例,糖尿病5例。对照组男46例,女38例。年龄42岁~62岁,平均59.1岁。其中高血压病史64例,TIA史10例,心房纤颤2例,高脂血症36例,糖尿病4例。1个月内复发16例,3个月复发34例,6个月以上复发10例。1.3 治疗:两组均给予防治脑水肿,提高脑血流灌注压、抗凝、抗血小板凝集等综合治疗。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前后变化见表1、表2。

  • 剖腹术附带阑尾切除400例治疗体会

    作者:孔令奇;张秀凤;郝桂荣;李晓娜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阑尾切除术始终居外科手术率之首。自1995年1月~2000年12月,我们遵照病人的要求,对400例剖腹病人术中附带施行了阑尾切除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400例,男14例,女386例。大年龄62岁,小年龄6岁。其中剖宫产术200例;子宫切除术82例;卵巢囊肿、异位妊娠及卵巢黄体破裂102例;右腹股沟疝修补术10例;其他6例。术前曾有右下腹痛病史者345例,占86.3%。1.2 术中所见:阑尾充血、水肿、质地变硬等呈急性炎症表现者85例,占21.2%;阑尾与周围组织有粘连者42例,占10.5%;阑尾腔内有粪石者182例,占45.5%。1.3 术后经过及病理:392例切口Ⅰ期愈合,8例Ⅱ期愈合。无其他合并症发生。平均住院7.2d。随访308例,占77%;时间为2个月~5a,均无不良反应。切除阑尾标本送病理检查282例,占70.5%;回报结果:慢性阑尾炎204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78例。2 讨论 历史认为阑尾在人类已是一个退化的没有功能的器官。但它可以发生疾病,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一种,且居急腹症之首,据文献报告每年700~800人中约有一人发生本病。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发生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以致死亡[1]。近年来有人报告阑尾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但尚未得到准确证实。一般认为,成年以后其免疫功能即已消失。 有文献报告,所有的成人阑尾切除后,依组织学标准,都有慢性炎症[2]。本组病人送检的282例阑尾标本,病理报告均有急、慢性炎症,与文献报告相符。 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剖腹术后再发急性阑尾炎的病人。这种病人由于手术时造成的腹腔粘连,阑尾往往发生位置变移和扭曲,容易发生梗阻而引起发炎。在行阑尾切除术时,寻找阑尾和显露都比较困难,病人经受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较大。 剖腹术时附带阑尾切除术式,早在1895年Edebhls就已提出腹部手术时的附加阑尾内翻切除术。多年来,不断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尝试,积累了不少经验。本组通过5年来400例病人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对于在一些剖腹手术时,病人提出附带切除阑尾的要求,我们不应该回绝。尤其是那些既往有右下腹痛病史的病人。就阑尾切除术而言,不会增加更多时间及手术创伤,也不致因此而诱发感染和粘连。对病人来讲,却可免去一生的忧患。特别是既往有阑尾炎病史者,更是有益无害。有选择性地施行该术式,还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必须指出,对于病人的要求,一定要充分权衡利弊,要以病人的安全为基本原则,保证原手术平稳才能施术。更不能违背病人意愿,肆意扩大手术适应证。

  • 分娩活跃期局部注射无菌注射用水的镇痛效果及对产程的影响

    作者:贾操;许少杰;纪竹茵

    本文旨在向广大妇产科工作者推荐一种简便易行,不影响母婴健康并能解决或减轻分娩疼痛及缩短产程的方法。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2000年5月~2000年12月,随机抽取产科住院正常初产妇,头位、临产后腰痛明显的46例为观察组,并将同样条件的22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1岁~42岁,平均为27.6岁,孕周37周~42周,平均40(4)/(7)周;对照组年龄20岁~40岁,平均27.1岁,孕周为37周~42周,平均40(4)/(7)周。观察组中41例阴道分娩(占89.1%),剖宫产5例(占11.9%)。对照组22例仅有2例剖宫产。1.2 方法:①皮内注射无菌注射用水3ml。②注射部位[1]:在第5腰椎棘突划一纵行中线。左右旁开2cm为注射点,由此点上下2cm亦可单纯向下2cm共6点或4点,皮内注射形成直径1.5cm皮丘。③注射时间均在活跃期宫口开大3cm~5cm时注射。④参考Keele[2]疼痛评级法将疼痛分为5级,即极度疼痛、重度疼痛、轻度疼痛、基本不痛、不痛。疼痛监测指标,由极度疼痛降为不痛为显效,由极度疼痛降为轻度疼痛或基本不痛为有效,由极度疼痛降为重度疼痛为无效。1.3 结果1.3.1 止痛效果:观察组注射前均为腰部极度疼痛,注射后43例不痛,制止腰痛显效率93.5%,3例基本不痛,有效率为6.52%,总有效率为100%,腹痛缓解。对照组均为极度疼痛。1.3.2 产程时间:观察组中除5例剖宫产中断观察外,其余41例阴道分娩,注射后产程加快,宫口由3cm~4cm至开全,少只有40min,多者用3h30min,平均2h12min±1h30min,总产程平均为11h10min±3h50min。对照组总产程平均15h15min±5h2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 中晚期直肠癌手术前后的护理

    作者:贾丽华;张艳秋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年龄在45岁左右。我院每年直肠癌就诊率很高。我科自1999年7月~2000年7月共收治31例中晚期直肠癌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1例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39岁~77岁。癌肿距肛门7cm以内的占18例,癌肿距肛门7cm以上的占13例。 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16例,经腹腔直肠癌切除术11例,行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3例。术后10d~14d拆线,无1例发生并发症,并接受1周化疗后出院。2 护理2.1 术前护理:心理护理:当病人得知自己确诊为癌症时,尤为直肠下段癌,需做永久性人工肛门,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护士应详细了解病情及情绪,耐心细致地解释手术的必要性,解除病人思想顾虑及恐惧心理。对需手术改道者,说明人工肛门如饮食调理得当,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就可适应正常生活和工作。术前介绍假肛处理方法,并为病人准备假肛袋。 术前宣教:首先向病人讲解有关直肠癌的相关知识。术前3d由责任护士讲明肠道准备的重要性。术后呼吸、咳嗽、翻身、早期活动的重要意义。并指导练习深呼吸、按压伤口咳嗽的方法。术前1d由责任护士解释术前各项准备的目的和意义,以取得病人的合作。2.2 术后护理2.2.1 观察生命体征:直肠癌根治手术创面大、渗血较多,术后应每半小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1次,以后改为每小时1次,直至病情平稳,同时应查看伤口敷料,骶骨前负压引流管是否通畅,注意引流液中是否有新鲜血液。

  • 大角度进针静脉穿刺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宋晓波;韩霞;吕佳萌;苗红;张颖;岳建峰;王晓莉

    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常规静脉穿刺存在一针成功率低等不足。笔者根据多年临床体会,发现将静脉穿刺角度加大至35°~40°,改进操作步骤,可以提高静脉穿刺速度和一针成功率,降低穿刺后皮下瘀血率。为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我们于1995年11月至1997年11月进行了前瞻性对比研究。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接受静脉输液者共1630例次,均为住院患者(皆无循环衰竭和凝血机能障碍),随机分两组,大角度静脉穿刺组(实验组)815例次,其中男668例次,女147例次;年龄32岁~74岁(平均52岁)。常规静脉穿刺组(对照组)815例次,其中男690例次,女125例次;年龄35岁~69岁(平均50岁)。两组性别及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1.2 操作方法:两种静脉穿刺法及其观察指标的计时、记录均由专人进行操作,旨在减少人为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①实验组:选择临床常用的手、足背静脉或腕、踝部静脉为穿刺部位。穿刺要点:针尖与皮肤呈35°~40°角,在静脉上方进针,针尖穿过皮肤的瞬间直接刺入静脉腔,见到回血时将针身改为与皮肤平行角度顺静脉进针少许即可。穿刺时须根据静脉深浅、粗细和充盈程度调整进针的力度和深度。②对照组:静脉选择同①。穿刺要点:针尖与皮肤成20°角,在静脉上方或侧方进针,针尖刺入皮下后,沿静脉方向浅行过程中刺入静脉腔,见到回血后顺静脉进针少许[1,2]。1.3 观察指标:①回血时间:记录针尖刺入皮肤的瞬间至输液管前端见到回血的瞬间所需时间(用秒表记时);②一针成功率:观察一次进针的回血情况。排除再次用力进针、退针后再刺或反复左右寻刺方见回血者;③皮下瘀血率: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同时用干棉球按压皮肤进针处2min,次日观察穿刺部位皮下是否有瘀血现象发生。1.4 统计学方法:回血时间采用t检验,一针成功率、皮下瘀血率、性别及年龄的差异采用χ2检验。

  • 复方丹参联合甘露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战发;李凯;王宏;张文

    从1996年9月~2000年9月我科应用复方丹参联合甘露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8例,年龄27岁~69岁;男41例,女27例。病程1周~6a。单纯有腰痛症状者17例;腰痛伴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和(或)麻木者36例;无腰痛单纯有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和(或)麻木者15例。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有近期腰椎CT报告,结果多为1个~3个节段间盘突出、膨隆或疝。1.2 治疗方法:入院后嘱患者卧硬板床,给予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加复方丹参16ml,每日1次静点,同时联用20%甘露醇250ml每日1次~2次静点(根据病情变化决定用甘露醇的时间)。

  • 当归紫草膏治疗腹部切口感染80例分析

    作者:付作玉;邓奎发;周晓铭;张海文

    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我们在不应用抗生素情况下,用中药当归紫草膏治疗腹部切口感染80例,疗效显著,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其中男60例,女20例,男女比例3∶1,年龄在13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岁,时间多发生在腹部手术后7d左右,切口创面较大,脓汁多,局部均有烧灼感,用药后一般在10d左右愈合。1.2 方药:当归50g、紫草50g、黄柏10g、琥珀1g、白芷30g、儿茶0.5g、血渴1g、竹茹10g、冰片0.5g、乳香1.5g、双花50g、凤凰衣10g、麻油1 000g、白蜡150g。1.3 用法:将麻油加热至沸,放入白芷、当归、甘草,油炸2min~3min,投入黄柏、竹茹炸至焦黄色取出,再投入双花、紫草炸至15min~20min,过滤去渣加入乳香、血渴、琥珀、儿茶粉和经提纯的白蜡,充分搅拌,稍冷后加入凤凰衣、冰片粉趁热分装后灭菌使用。为方便起见,可将灭菌纱布侵入药液中使用,先常规消毒患侧,清除坏死组织、脓苔及结痂,将药膏涂纱布上敷于患处并包扎,如有瘘道,可将纱布条植入,每日更换1次,7d为一个疗程。1.4 结果:用药后第2天,72例病人切口处脓汁减少,肿胀减轻,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再生,切口变浅,皮缘处见上皮组织向切口内增长,7d~10d内愈合,占90%;另8例病人由于创面有异物,经减压清创后置入此药膏,在15d左右愈合,占10%。2 讨论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多由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厌氧菌间接污染所造成的。以往我们处理此类感染单纯用局部雷夫诺尔或盐水纱布外敷,切口愈合缓慢,少则7d,多则月余,个别则长期不愈,本组病人90%在7d~10d愈合,缩短住院日期。 腹部术后感染中医辩证属于热毒壅盛,热客侵于肌腹而久治不愈。故选用中药当归紫草膏以发挥菌毒兼治生肌消炎的优点,促进表皮上组织增生。方中当归活血止痛,化瘀消肿排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紫草清热解毒凉血,乳香活血止痛,生肌祛腐,有利于创面缩小;白芷消肿排脓;血渴、凤凰衣敛疮生肌;冰片消脓止痛疗疮疡;双花、黄柏清热解毒,利湿抗炎;儿茶粉热敛疮止血;白蜡、麻油止痛、生肌、消肿。以上诸药配伍应用具有生肌消炎、收敛止血、活血化瘀、解毒消肿之效。促进皮肤上皮组织的新陈代谢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致使感染切口愈合速度加快,疗程缩短。 该方药具有疗效确实,对局部无不良刺激等优点,方药简便,费用低廉,适合在基层单位推广。

  • 丹参、β七叶皂甙治疗混合性脑卒中8例分析

    作者:阮连贵;姚树智

    1995年6月~2000年6月我们用丹参、β七叶皂甙治疗经脑CT和MRI检查证实的混合性脑卒中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女2例。年龄47岁~80岁。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史。冠心病2例,血脂增高5例,神志清楚7例,浅昏迷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首次发病7例,第二次发病1例。分型:出血梗塞型6例,梗塞出血型2例。1.2 治疗方法:复方丹参250ml静滴1次/d,β七叶皂甙20mg加入10%葡萄糖100ml静滴1次/d。1.3 结果:治愈7例:血压控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无任何后遗症,脑CT复查血肿吸收,3个月无复发。好转1例:3个月后仍残留肢体运动障碍。2 讨论 混合性脑卒中是指脑出血与脑梗塞二者病灶各自独立,分布在不同部位或不同血管供应区,脑CT或MRI检查同时或在48h内发现由动脉硬化引起的不同性质的脑血管意外。脑出血源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形成的微小动脉瘤破裂。脑梗塞系血管管腔狭窄闭塞形成。脑出血和脑梗塞二者可以互相转化、互相促进,尤其是血破入蛛网膜下腔,可使全脑小动脉血管痉挛形成脑梗塞,本组发生6例。另外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治疗降压过快,容易出现分水岭区脑梗塞,因此降血压治疗必须慎重,应不低于脑出血发生前的水平。临床将混合性脑卒中分为二型:①出血梗塞型:主要病灶是脑出血,血肿大,占位效应明显,梗塞灶小,本组6例。②梗塞出血型:占位效应轻或不明显,血肿相对小,本组2例。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确定,如CT和MRI。应注意与脑出血并发脑梗塞区别开来,二者主要区别是发生部位和时间不同。脑出血和脑梗塞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 混合性脑卒中的治疗非常困难,很难掌握二者兼顾的治疗方法,目前多主张中性治疗,以治疗脑出血为主,抗凝剂和溶栓剂都不宜用。有人用胞二磷胆碱与甘露醇合用治疗有效。我们用丹参和β七叶皂甙静脉滴注治疗混合性脑卒中,其中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功效,有助于血肿吸收,减轻血肿区脑组织的病理损害,并能抑制自由基,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血粘度,拮抗钙离子,防治脑血管痉挛;β七叶皂甙治疗脑出血疗效是肯定的,也有人报道治疗脑梗塞疗效更好,它具有抗渗出和消除水肿的作用,能增加静脉张力,恢复毛细血管正常通透性,改善脑循环,促进脑功能的恢复。丹参和β七叶皂甙联合应用治疗混合型脑出血具有协同作用,取得好的疗效。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颌骨骨折50例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彭东;李祥鹏;薛延军;张学军;姜丽霞

    我们自1998年2月~2000年5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颌骨各处骨折5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中,摔倒、碰撞32例;车祸11例;地窖塌陷损伤7例。年龄小7岁,大65岁。男34例,女16例。病程短30d,长50d。多数是受伤当日就诊,拍片确诊后治疗。1.2 治疗方法1.2.1 在口腔科采用单纯牙弓夹板固定21例,单颌牙间结扎固定12例,双颌带钩牙弓夹板牵引固定8例,内固定5例,单纯头颌绷带固定1例。1.2.2 中药内服:自口腔科固定后的第1天到第10天,为骨折初期,由于筋骨脉络的损伤,导致血离经脉、瘀积不散、经络受阻。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采用活血止痛汤,方药组成:柴胡10g,归尾10g,赤芍10g,桃仁10g,鸡血藤15g,枳壳10g,红花5g,血蝎3g。固定后的第10天到第20天为骨折中期,由于此期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骨尚未连接,治疗应以接骨续筋为主,采用续骨活血汤,方药组成:归尾15g,赤芍10g,白芍10g,生地15g,红花5g,地鳖虫5g,骨碎补15g,煅自然铜10g,续断12g,乳香5g,没药5g。固定后的第20天到第30天为骨折后期,由于此期骨痂已生长,治疗应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为主,采用壮骨养血汤,方药组成:当归10g,川芎5g,白芍10g,续断15g,红花5g,生地15g,牛膝10g,丹皮10g,杜仲5g。上述药物按各期每日一剂煎成300ml,分早、中、晚用管吸服。1.2.3 饮食方面:由于下颌骨被固定,只能进流食,以骨头熬汤,片出浮油,以管吸入。同时还可以辅以鸡蛋汤、水果汁等有利于增加骨愈合的营养物。1.3 治疗结果:本组50例中,平均固定时间为2周~3周,同时口服中药3周~4周。停药后分别于1个月、3个月、半年随访,均获满意疗效,口内咬NFDA6恢复正常,颜面外形恢复完好,无天气变化反应。1.4 典型病例:女患,22岁,汉族,本市居民。于2000年2月5日夜骑自行车,不慎掉入公路旁挖的深沟,下颌体正好碰在沟内的一地下水泥管上。第2天,拍正、侧位片及曲面断层片,诊断为下颌颈斜形骨折。由于外院要其住院手术切开复位固定,费用太高,第3天来诊。我们采用双颌带钩牙弓夹板牵引固定,并按骨折初、中、后三期中药各方煎汤吸服,同时以骨头汤为主,辅以鸡蛋汤、水果汁等饮食疗法。3周后拍片,骨折处骨痂形成并纤维化,撤固定夹板,继续口服中药,并嘱患者逐渐进行咀嚼功能锻炼,疗程结束,咀嚼正常。3个月后随访无任何后遗症。

  • 吉林省柳河医院简介

    作者:

    吉林省柳河医院始建于1984年11月,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医院拥有现代化的门诊部大楼、住院部大楼、办公楼、制剂楼、专家公寓和老年康复中心。全院实行微机网络管理,在职职工460名,专业医务人员占75.8%,其中高级职称40名,中级职称150名。床位360张,10个疗区、18个专科、13个医技科室,设ICU监护中心、120急救中心、介入治疗中心和胡大一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年完成门诊诊察16万人次,收容住院万余人次,手术两千余人次,抢救重患1.8千人次,治愈好转率为97.8%。医院拥有美国产超导磁共振仪、螺旋CT机、数字减影仪、钴60放射治疗机、全身彩超机、德国产新一代血脂分离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离子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仪等高、精、尖诊断、治疗、检验设备,总价值为5500万元,医院资产总额6300万元。 吉林省柳河医院是原白求恩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吉林省肿瘤医院分院,国家爱婴医院。1993年在吉林省县级医院中首批进入“二级甲等医院”行列。连续16年被吉林省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1999年被吉林省省委、省政府授予“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医院决策层面对医疗市场的竞争形势,深深感到改革的步伐还需加快,只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股份制经营,把产权与管理权统一起来,才能使医院的整体实力不断飙升。于是,一个把医院推向市场的改革方案从酝酿走向成熟。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在吉林省卫生厅、通化市卫生局和柳河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各界支持下,于1998年11月18日吉林省首家、全国县级医院首家股份制医院在柳河诞生了。同时成立了柳河万生医疗有限责任公司。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2000年11月份,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更名为吉林省万生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并将医院更名为吉林省柳河医院,此举拓宽了融资渠道,增加了医院的资金积累,现有总股本为4324万元,这些资金将用于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上。吉林省柳河医院在注意医院发展的同时,更注重人才培养。近两年投资近500万元,采取“送、请、培、带”短期轮训与长期培训的方法,培养院内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了医疗队伍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医院不惜重金,聘请国内知名医疗专家。目前外聘医疗专家近20名,并建起条件一流的专家公寓。为医护人员排忧解难,办实事,办好事,解决职工住房、子女就业问题,并设立职工子女升学奖励金,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热情。 实行股份制经营以来的两年间,吉林省柳河医院在开门办院上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市场需要什么,患者需要什么,医院就上什么;一切围绕市场转,围着患者转。柳河医院把服务半径定位在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及与辽宁省毗邻的市县,一般省级医院能看、能治的病,柳河医院也能看、能治。在培养人才、建设专科、聘请专家、购买设备上都围绕市场定位和患者需求来进行。二是对外整体形象宣传,力求市场轰动效应。实行股份制经营以来,柳河医院聘请专人,投入巨资作医院整体形象的策划和宣传。强大的宣传攻势,使柳河医院逐步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医院的知名度大增,许多患者从数十、数百,甚至数千里以外专程来柳河医院看病、治病。 医院在讲究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社会效益和职业操守。在柳河医院做大型医疗手术,均由专家主刀,但始终按普通标准收费。特别是介入治疗的收费低于国家规定收费标准的30%~50%。对有特困证的患者免收挂号费,检查费用免收20%。这一举措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实现了医院“少花钱、治好病”的承诺。2000年门诊诊察人数比1999年增长26.20%;收容住院患者比1999年增长20.30%;业务收入比1999年增长19.61%。实行股份制经营的第一年即1999年职工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2万元;2000年职工人均收入已达1.4万元。效益使全院职工真正认识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道理,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爱院如家,蔚成风气。通过股份制经营,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获丰收。 吉林省柳河医院在新世纪2~3年内要实现两个宏伟目标:第一、力争吉林省万生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柳河医院)股票运作成功,早日上市。同时利用芬兰政府10年无息贷款建设、装备国内现代化的一流手术室和放射线科;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开发“医用纳米”、“医用导管”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第二、把医院建成以介入治疗为中心的综合性医院,并走进“三级甲等医院”的行列,使医疗设备、技术力量、服务水平、资产总额真正达到省级医院标准,并向国内一流医院挺进。 21世纪是吉林省柳河医院再创辉煌的世纪,全院职工决心为医院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创小医院走大发展之路做出自己大的贡献。(鞠晓英王向东撰文)

吉林医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