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 吉林医学杂志

吉林医学

吉林医学杂志

Jilin Medical Journal 길림의학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吉林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吉林省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4-0412
  • 国内刊号: 22-1115/R
  • 发行周期: 旬刊
  • 邮发: 12-41
  • 曾用名: 吉林医学(综合版);吉林卫生;吉林医药
  • 创刊时间: 195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吉林医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琴钢
  • 类 别: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期刊荣誉:
  • 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33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自卫;孙剑锋

    面肌痉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肌肉疾病,以往多采用针灸、局部封闭、面神经开颅减压手术等疗法,患者痛苦大,且疗效较差。我院自1999年9月应用A型肉毒毒素(BT—A)治疗面肌痉挛共33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男14例,女19例,年龄27岁~66岁。病程2月~18a,其中5a以上16例。面肌痉挛程度按Cohen标准定级: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瞬目运动增加;2级:眼睑面肌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痉挛明显,轻微功能障碍;4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本组病人2级3例,3级10例,4级20例。所有病人既往均采取过针灸、局部封闭等疗法,疗效不佳。1.2 方法:所有病人均经神经科医师确诊,由专人负责注射。应用药物为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A型肉毒毒素,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u/0.1ml,眼睑痉挛者采用上睑及下睑距睑缘3mm处分4或5点皮下注射,每点相距2cm以上,注射药量0.1ml;面肌痉挛者取提上唇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等痉挛明显处取肌腹注射0.1ml~0.2ml。注射1周后有残存痉挛者追加注射1次。

  • 硫酸卷曲霉素治疗初治和难治性肺结核临床分析

    作者:刘雨竹;聂磊;高大文;王海鹰

    本文仅就我院1995年至1999年收治的1 189例初治、复治、难治性肺结核病人,经临床使用硫酸卷曲霉素与其他敏感的抗结核药物组成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做以下简要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 189例,男647例,女542例,男∶女=1.19∶1。小年龄18岁,大年龄76岁,平均42.3岁。临床统计均为Ⅲ-Ⅳ型肺结核病人;其中初治327例,占27.5%;复治难治性862例,占72.5%;而复治难治性肺结核病人在接受硫酸卷曲霉素治疗之前均用过多种抗结核药物,用药时间短3个月,长间断用药23a。病程4个月~28a;有咯血病史632例,占53.65%;纤维空洞321例,占27%;抗酸杆菌阳性618例,占52.3%。病变部位:左肺396例,右肺306例,双肺487例。1.2 疗效观察:在敏感的抗结核药物基础上加用硫酸卷曲霉素组成联合化疗方案,本组全部采用硫酸卷曲霉素静脉给药,0.75~1.0每日1次,连用1个月~3个月。其中1 118例临床症状减轻,占94.2%。X线病灶好转或明显吸收934例,占78.55%;空洞闭合及缩小178例,占55.45%。痰抗酸杆菌阴转482例,占77.99%;无变化55例,占4.6%。

  • 尿激酶溶栓加肝素抗凝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孙晓莉;霍鹏飞;马丕勇;李秀荣

    目的:为探讨尿激酶溶栓加肝素抗凝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对心绞痛缓解、心电图及左心功能的影响,并与常规抗心绞痛治疗进行比较。方法:随机分二组,治疗组59例病人,采用尿激酶加肝素治疗;对照组56例病人,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缓解率、心电图及左心功能改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尿激酶溶栓加肝素抗凝,可迅速控制心绞痛,使心电图及左心功能得到改善,无并发症发生。

  • 头孢拉啶致小儿血尿6例分析

    作者:李凤兰;尹显贵;任美英

    头孢拉啶为广谱抗生素,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近年来,我们发现患儿因静滴头孢拉啶后发生血尿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1.5岁~11岁,平均4.8岁。原发病:支气管肺炎3例,急性支气管炎2例,小儿急性肠炎1例。头孢拉啶剂量50mg/kg*d~100mg/kg*d,2次/d注射。出现症状时间,用药后24h~36h4例,36h~48h2例。1.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6例均为肉眼血尿,不伴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急检尿常规: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0~5。双肾B超无异常发现。6例既往均无肾脏病史。1.3 治疗及结果:立即停用头孢拉啶。6例中4例于停药后3d,2例于停药后4d血尿消失。5d后查尿常规:6例均正常。2 讨论 头孢拉啶为半合成第一代头孢菌素,对耐药金葡菌、克雷白肺炎杆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及部分变形杆菌有效,因此临床应用较广泛。其注射剂刺激性较低,因此可以肌注,更增加了它的使用机会。 头孢拉定用药后主要由肾脏排泄。而所有的头孢菌素都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因此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故儿童要慎用。

  •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治疗的适应证、并发症及各项参数调节

    作者:罗春;李惠君;江萍;魏巍;匡明星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由于术后循环不稳定,麻醉药的使用以及肺脏原有的病理改变等原因,使肺的通气功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术后早期常常需要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以减轻心肺作功的消耗[1]。自1993年以来,应用呼吸机治疗226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性108例,女性118例。年龄小的4岁,大的65岁,平均41.2岁。呼吸机使用时间长的为192h、短的为2h,平均为22h。先天性心脏病121例,风湿性心脏病105例。全组病例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者3例。早期死亡5例。1例为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后,死于心律失常。2例为二尖瓣置换术后,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另1例死于低心排。1例为双瓣膜替换术后,死于脑部并发症。1例为室缺伴肺动脉高压,死于心律失常,心律紊乱。

  • 54例乳突根治术失败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作者:战卓;常秀华

    目的:探讨乳突根治术失败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科1974年~1998年间收治的54例乳突根治术失败患者的再次乳突手术所见进行分析,并行二次(或三、四次)乳突根治术。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原有症状消失,干耳。结论:乳突根治术失败原因主要是术者中耳乳突解剖不熟,基本功不过硬,临床经验不足导致病灶残留和引流不畅及某些特殊情况所致。术中彻底去除病灶,保证术后引流通畅及特殊情况的处理,是防止二次手术的关键。

  •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周围神经嵌压症

    作者:梅继文;王殿柱;王承波;王宏伟

    目的:为探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周围神经嵌压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各部位周围神经嵌压症25例进行神经内外松解术。结果:25例周围神经嵌压症患者术后症状、体征及肌电图检查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显微外科技术是治疗周围神经嵌压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MRI诊断价值

    作者:韩雪立;刘文烈

    目的:探讨MRI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扫描序列为SE序列,且均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按Kadish分期标准:本组4例均为C期,侵犯范围为鼻腔4例,同侧筛窦及眼眶均受侵犯2例,蝶窦、上颌窦和前颅窝均受侵1例,眼眶及前颅窝均受侵者1例。MRI、T1加权像呈低、中等信号,T2加权像呈中等、高信号,病灶强化均匀或不均匀。结论:MR扫描可界定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侵犯范围,冠状面扫描有助于显示眶内、颅内病变,必不可少。MR扫描有利于肿瘤的Kadish分期,从而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经颈总动脉给药治疗恶性脑肿瘤28例分析

    作者:张继伟;郭海涛;杜宇鹏;刘素梅

    我们自1994年6月至1999年12月对28例位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域的脑内恶性肿瘤采取患侧颈总动脉穿刺,灌注嘧啶亚硝脲(ACNU)和鬼臼噻吩甙(VM—26)化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17岁~66岁,平均年龄45岁。肿瘤组织学分类:胶质瘤21例,转移瘤5例,无病理诊断的2例(根据头CT、MR片做出临床诊断,其中1例为胼胝区胶质瘤,另1例为左顶叶胶质瘤)。其中术后肉眼下全切肿瘤预防性化疗12例。1.2 治疗方法:化疗前静点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10mg,肌注安定10mg。在无菌换药室内行颈部消毒后,用7号静脉输液头皮针经患侧颈总动脉穿刺成功,局部肝素化,将ACNU100mg或VM—26 100mg溶入50ml生理盐水中,分别以100mg/50ml/20min的速率灌注化疗。灌注期间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加用地塞米松(5mg~10mg)和(或)罂粟碱0.25mg~0.5mg。每周可以重复用药一次,患者化疗后2周复查一次血、尿常规和血清生化。化疗后4周~26周均行头CT扫描检查,可以与化疗前CT或术中所见切除肿瘤情况做对比,以评价疗效。1.3 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至少随访26周,故均评价疗效。28例患者中,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实体肿瘤对化疗敏感性的判定标准,11例治疗后完全消失(CR)或部分缓解(PR),即肿瘤体积(或大直径)缩小不足50%,但无增大;1例无效用药后半年死亡。其中1例未手术病人已生存4a,现仍良好,肿瘤从2.5cm×4.3cm缩小为0.5cm×1.1cm的钙化灶。12例预防性化疗术后的病人均未见复发。疗程3个~8个不等。详见表1。

  • 胸骨正中劈开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防治体会

    作者:王济峰;石喜之;关青;谢春岩

    目的:探讨胸骨正中劈开切口感染的诱发因素及防治处理办法。方法:对59例符合标准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表明:其发生率在0.5%~5%之间,手术及转流时间过长,术后创面渗血过多,术后出现心肺并发症,行气管切开并较长时间使用机械通气,二次开胸,输库血1 600ml以上者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彻底清创,积极引流,纵隔冲洗,红外线照射,中药治疗是有效方法,同时提出各种预防措施。

    关键词: 胸骨切口 感染 防治
  • 病理性心肺杂音的研讨

    作者:张天平;张涛;梁延成

    目的:为研讨心肺杂音的产生机理及分类。方法:笔者1963年至1999年潜心研究心脏听诊,对8例病理性心肺杂音细心观察,结合文献。结果:病理性心肺杂音的机理为心搏撞击病肺而产生的喷气性杂音,其分类:①悦耳乐性类蛙鸣样病理性心肺杂音。为心搏撞击肺内巨大气腔而产生。②心肺敲击音。为中量气胸伴不全肺不张受心搏撞击所产生。③心肺弹击音。为心搏撞击左肺舌叶泡性肺气肿所产生。病理性心肺摩擦音:①心肺摩擦音,即胸膜—心包摩擦音。②心肺挤擦音。类心肺摩擦音。为左肺内侧面小量多房包裹性气胸受心脏挤压摩擦所产生。乐性病理性心肺杂音的听诊特点为心尖—心前区响亮、短促、悦耳乐性杂音,多为收缩期,与心音关系不固定、传导广泛无定向性。压胸听诊减弱乃至消失。无震颤及摩擦感。深吸气增强、深呼气末屏气消失。可变性强,动态观察可短时内消失或再现。某一特定体位杂音清楚,变换体位杂音可消失。结论:建议心肺杂音应分类为生理性与病理性。

  • 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作者:张颖;沃剡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测142例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病人,分析其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厚(LVH)、心肌缺血及左房增大(LAH)的关系。结果:142例高血压病人检出LVH68例,占47.9%;检出LAH98例,占69%。左房增大发生率显著高于左室肥厚发生率。检出室性心律失常92例,占64.7%;检出房性心律失常116例,占81.7%。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左室肥厚患者、心肌缺血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左室肥厚及ST-T无改变者。结论:高血压病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厚、心肌缺血及左房增大密切相关。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后脑脊液鼻漏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赵刚;朱晓波;周志中

    脑脊液鼻漏是桥小脑角区肿瘤、三叉神经痛等颅后窝病变开颅术后并发症之一,在听神经瘤组统计中有人报道仅次于面神经、听神经损害[1]。笔者回顾了1985年3月~1999年5月间收治的484例一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后12例脑脊液鼻漏的资料,并结合文献报告,分析其产生的解剖机制,探讨预防和治疗措施。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采用一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乳突旁直切口进行桥小脑角区开颅手术484例,其中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206例,术后并发脑脊液鼻漏12例,占2.5%。12例鼻漏资料如下: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4岁~65岁,平均42岁;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4例,听神经瘤切除5例,其他3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时间为3d~9d,平均4.5d。并发脑膜炎1例;合并脑脊液耳漏1例。均经抗炎保守治疗3d~21d,平均12d治愈。10例随访3个月~5a无复发,另2例失访。2 讨论 文献报道颅后窝术后脑脊液鼻漏的发生率为4%~27%[2~5],本组仅为2.5%。我们认为采取以下措施能有效预防鼻漏的发生:皮下肌肉层注射含肾上腺素普鲁卡因,使皮肤肌肉分层切开,便于术后逐层缝合,硬膜缺损应用脂肪、肌肉片、骨膜、筋膜等软组织修补,并严密缝合,不放引流,消灭死腔;乳突旁直切口仅暴露乳突小房,而岩骨尖及内听道处骨质无损坏,减少了脑脊液向颞骨气房形成处渗漏的机会;掌握颞骨气腔形成的解剖特点,术中注意寻找气房,所有暴露乳突骨质均用骨蜡封闭,或用钻颅时骨沫填塞较大骨孔,骨胶粘合覆盖,使开放的气房被骨片完全闭塞渗出道[5];硬膜与颅骨窗缘处填塞明胶海绵,耳脑胶封闭。当然,本组病例均没有行内听道后壁磨除,也是鼻漏发生率较低的重要原因[4]。 乙状窦邻近鼓窦和乳突小房,咽鼓管为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从鼓室前壁开始,走向前下内方,与平面成30°~40°角,开口于鼻咽部,因而颞骨岩尖及乳突部骨质破坏,脑脊液均可经鼓室、咽鼓管流向鼻腔。Nutik SL绘制了示意图说明鼻漏产生的解剖机制[6]。

  • 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观察

    作者:谭宪秋;刘文书

    光固化复合树脂材料在牙科修复和治疗中,以色泽好、强度大、易操作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采用光固化树脂以及在牙冠上做固位修复楔状缺损,经过1a~3a的随访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共收治132例患者共568颗楔状缺损的患牙,其中男性112例,女性20例,年龄在40岁~75岁之间。楔状缺损均未穿髓,牙位用上下颌尖牙至第一磨牙,以双尖牙居多,132例患者的患牙数均为2颗~4颗。1.2 材料:古莎、光固化复合树脂。1.3 方法:楔状缺损较深,范围大者,常规拍牙片以确定和髓腔的关系,在缺损的牙冠面上,用细裂钻沿走向和牙体长轴一致的缺损边缘备成深0.5mm,呈“V”型沟,根据同名牙和邻牙的颜色选择近似的光固化复合树脂。首先隔湿,吹干,用30%的磷酸酸蚀牙面、冲洗、干燥,涂粘固剂。光固化充填要逐层进行,深者可先在近髓处,形成类似垫底物,再充填并雕刻成形。后应照射20s以促使复合树脂进一步光合固化,然后进行抛光。1.4 结果:已修复的132例楔状缺损牙经1a~3a的随访,根据修复部位的形态、密合度、磨损程度及脱落情况确定疗效标准并分析。成功:牙冠的形态、密合度良好,修复物不松动、脱落,磨损程度不明显,无严重变色。基本成功:牙冠形态、密合度欠佳,修复体不松动、脱落,但边缘与牙龈组织存在缺陷,轻度磨损。失败:牙冠形态、密合度差,修复物松动或脱落,重度磨损需重新充填者。

  • 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清LPO及SOD、GSH—PX、CAT监测及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刘志婷;付军;张莲芝;王鹏

    目的:探讨自由基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丙二醛法,对106例冠心病,其中包括29例心肌梗塞,16例心绞痛,61例陈旧性冠心病,31例脑血管病和65例健康人,做血清LPO和SOD,GSH-PX,CAT水平的监测。结果:冠心病、脑血管病患者血清LPO量明显高于健康组含量,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组与脑血管病组的SOD、GSH-PX、CAT酶活性测定值明显低于健康组测定值(P<0.01)。结论:心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自由基参与了组织损伤,机体氧化及抗氧化代谢不断进行,密切相关,因此监测LPO及系列氧化清除酶水平,对疾病的发展转归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 LPO SOD GSH-Px CAT
  • 腮腺粘液表皮样癌120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刘文书;徐雅娟

    目的:为总结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效果。方法:对120例腮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本组120例中术后局部复发者11例,区域淋巴结转移5例,肺部转移者1例,患者预后较好。组织病理表现分为高、中、低三种程度。结论:腮腺粘液表皮样癌分三种程度,治疗以根治性切除为主,病变广泛者可考虑选择性舌骨上或颈淋巴结清扫术。

  • X线测量儿童心胸面积比值的临床意义

    作者:贾存玮;范力军;王世英;杨常运;程国尊;田春艳

    目的:探讨儿童心脏X线特点。方法:选用214例5~12岁正常儿童胸部正位片进行测量,同时选取45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心脏病同龄儿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正常组心脏面积81.80±12.44cm2,胸腔面积348.32±62.28cm2,两者相关系数γ=0.71,心胸面积比值0.238±0.03;对照组心胸面积比值为0.332±0.075,组间差异显著(P<0.001)。结论:X线测量心胸面积比值是判断心脏大小的方法之一。

  • 外周动脉血管血栓阻塞性疾病介入治疗相关问题探讨

    作者:滕松刚;杨雨春;曹国强;王淑文;李红宝

    笔者搜集了1993年10月~2000年3月我院14例血管闭塞性的病变经局部导管溶栓及部分应用PTA术的资料完整的病例,现就其发病情况、治疗的方法、药物的应用与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4例,其中门诊病例1例,住院病例13例。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54岁~81岁,平均年龄57岁。病程1h~2a,其中急性缺血者5例,表现患肢皮温低,呈花斑色,伴有剧烈的疼痛,动脉搏动消失(患有风心病伴心房纤颤4例,1例有糖尿病病史);长期缺血者9例,表现间歇性跛行、疼痛,肢端麻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其中8例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1例有脑梗塞、脑萎缩病史)。全部病例均经血管造影,其中4例一侧髂总动脉闭塞,1例腹主动脉第三腰椎下缘以下闭塞,2例颈内动脉狭窄,6例一侧髂外动脉狭窄、闭塞,伴有同侧股动脉以下血栓形成,1例胫前、胫后动脉严重狭窄。1.2 方法:13例患者经健侧股动脉穿刺,1例经右侧肱动脉穿刺,送入5F猪尾多侧孔导管或直头多侧孔导管,经造影明确病变情况后,将溶栓剂用导管引入血栓中,边给药边推进导管。通道建立后,如有严重的狭窄,加用相应球囊导管行PTA术;如溶栓药注完后仍无通道建立,可试用导丝通过血栓段。若通过则引相应大小球囊于狭窄段行PTA术,球囊应从小到大依次选用,直至扩张满意。溶栓药为尿激酶,浓度10 000U/ml,给药速度2ml/min,高压注射器缓慢推注,压力150kPa,时间20min~40min,药量40万U~80万U。在行PTA术前肝素量一次5 000U,一般每20min手推造影剂观察开通情况,并调整导管位置及溶栓药剂量。1.3 结果:14例外周动脉血管内阻塞性病变,溶栓后造影示:5例急性缺血病例经局部导管溶栓及PTA术治疗后,阻塞血管完全开通,临床治愈出院。长期缺血者9例,其中6例局部溶栓或PTA治疗后阻塞血管部分开通,症状得到明显改善。3例局部导管溶栓无效,无法行PTA术,后均行截肢术。

  • 绝经期妇女蝶鞍影像检查500例分析

    作者:汤春发;张敏;张钧;顾广绪

    目的:为探讨绝经期妇女蝶鞍形态的变化。方法:本文对500例绝经期及育龄期妇女蝶鞍进行CT、MRI及正、侧位平片影像研究。结果:绝经期与育龄期妇女蝶鞍各径线及体积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绝经期妇女下丘脑—垂体—卵巢关系的改变及垂体腺肥大并不导致蝶鞍形态改变。

  • 微创外科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作者:马克威;马克娟;武红梅

    目的:本文通过介绍微创外科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经验,讨论微创外科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领域的优点及前景。方法:本组29例患者,单纯房间隔缺损20例,室间隔缺损8例,左房粘液瘤1例。其中经介入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6例,余均在体外循环非停跳下通过右腋下直切口治愈。结果:全组病例无死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及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2d~8d出院。结论:微创外科治疗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可以达到创伤小、恢复快、美容等完全修复的效果。

  • 腹腔镜技术在急腹症中的应用

    作者:孙小林;孙继伟

    目的:为探讨腹腔镜技术在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10月~2000年4月,应用电视腹腔镜技术为89例急腹症患者实施了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诊断,腹腔镜手术成功87例,成功率97.8%。结论:腹腔镜技术在急腹症中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既可明确诊断又可同时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但对腹膜间位或后位脏器、部分腹内脏器病变的观察与严重病例的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

  • 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塞34例临床特点与死因分析

    作者:周丽昉;李丽娜

    糖尿病与急性心梗均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病人并发急性心梗的发生率逐年增加,严重危胁人们的生命。本文旨在探讨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与死因,希望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1 临床资料1.1 全部病例均为1999年6月至2000年8月我科住院病人。本组34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梗患者,是按WHO关于糖尿病的分类及诊断标准而定,均为Ⅱ型糖尿病。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6岁。AMI是根据患者症状、心电图和血清酶学动态改变而诊断。糖尿病34例并AMI死亡12例,病死率为35.3%。糖尿病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同期住院的AMI非糖尿病组21.0%(P<0.05)。

  • 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PCNA表达探讨

    作者:太善姬;金京春;郑姬英;朴美花;林贞花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RLH)中表达的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链酶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PCNA阳性标本中测定增殖指数(PI)。结果:在NHL中PI高于RLH,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CNA阳性细胞的分布在NHL和RLH标本中有不同的规律。结论:PCNA可作为鉴别良性和恶性淋巴结病变的判定指标。

  • 胸部创伤786例诊治体会

    作者:喻兴斌;张玉辉;李俊国;刘晓会;曹瑞云;管桂兰

    几年来世界范围的创伤病例日益增加,90年代以来创伤已成我国住院病因的首位。在创伤死亡中,胸伤是仅次于颅脑伤的重要死因[1]。我们总结了近十年,即从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胸部外伤786例,现就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组786例,男646例、女140例,男女比为4.61∶1。年龄7岁~90岁,平均36.5岁。 交通事故伤250例,高处坠落伤28例,钝器伤225例,锐器伤261例,其他22例。786例中单纯性胸壁软组织挫裂伤147例;肋骨骨折122例,其中连枷胸62例;胸骨骨折6例;气胸115例;血胸或血气胸294例,其中迟发性血胸72例;肺挫伤42例;肺裂伤30例;支气管断裂4例;心脏刀刺伤27例;膈肌损伤23例;合并颅脑损伤13例;腹腔脏器损伤86例;骨盆、脊柱、四肢骨折27例。1.2 结果:本组786例,除234例单纯性胸壁软组织挫裂伤及单纯性肋骨骨折及少量血气胸,未经特别处置外,行胸腔穿刺术97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89例,其中胸腔闭式引流术拔管后再行胸腔穿刺56例。剖胸探查166例,包括肺修补术、肺部分切除术、肺叶切除术、支气管断裂修补术、肋间动脉结扎术、膈修补术、心脏大血管损伤修补术。合并剖腹手术86例,包括肝修补术、脾切除术、胃肠修补术、肠系膜修补术、肠部分切除术、胃部分切除术、膀胱修补术及尿道会师术。合并开颅手术13例,包括硬膜外及颅内血肿清除术。合并脊柱四肢手术27例,包括上下肢骨内外固定术、脊柱内固定术及脊髓探查术。入院时休克394例,治愈757例(96.31%),死亡29例(3.68%)。

  • 11例Budd-Chiari综合征超声、CT及下腔静脉造影对比诊断分析

    作者:张德义;范力军;蒋高民;杨常运;党润民;贾存玮;曲亚罡;王发芬

    Budd-Chiari综合征系指肝静脉或(和)邻近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病症,本病较少见。本文报道,几家医院从1985年~1999年的11例,探讨对比研究超声、CT与下腔静脉造影对该病诊断价值,并对其继发下腔静脉瘤的形成因素及其影像学进一步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1例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5岁~62岁,平均年龄39.5岁。其中膜性梗阻或狭窄8例,节段性梗阻或狭窄2例,下腔静脉段正常,肝静脉狭窄1例。1.2 临床表现:①心肺功能障碍:表现心悸、气短无力5例。②门静脉高压表现:肝大6例,脾大8例,腹水4例,食管静脉曲张5例。③下腔静脉高压:表现下肢浮肿7例,下肢浅静脉曲张5例。1.3 影像学表现:①检查方法:11例中9例进行了下腔静脉造影,11例进行了CT增强检查,2例进行了选择性肝静脉造影,11例进行了17次超声检查。②阻塞部位:病变位于肝段下腔静脉者7例,同时累及肝静脉下段3例,1例为下腔静脉完全性阻塞。③阻塞方式和程序:下腔静脉膜性阻塞7例(包括膜性阻塞长度1cm~1.5cm)。节段性梗阻(长度为2cm~5cm)3例,节段性阻塞3例,节段性梗阻1例,节段性狭窄2例,1例为下腔静脉充气性闭锁。④肝静脉显影情况:9例行下腔静脉造影,肝静脉显影5例,均显示不同程度肝内静脉扩张或肝内侧支形成,7例显示下腔静脉肝段入口附近狭窄或梗阻,3例仅显示肝静脉下段狭窄,1例为下腔静脉完全性阻塞。11例行CT增强检查和17例次超声检查。

  • 隐形义齿设计修复50例体会

    作者:孙淑萍

    自1997年至1999年应用隐形义齿修复技术分别对50例前牙、双尖牙、单个磨牙缺失的病例进行修复,取得了较好的修复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50例67颗牙,年龄20岁~65岁。男19例,女31例。牙位:前牙25颗,双尖牙33颗,磨牙9颗。1.2 适应证及设计:①上下前牙单个缺失,基牙临床牙冠较长,有5度以内倒凹者,可设计为缺隙两侧基牙唇侧单臂卡,腭侧基托适当延伸。如果前牙单区域多牙缺失,要在两双尖牙之间安放邻间钩,因此,应制备隙卡间隙。②双尖牙区单个或两个牙缺失应在远中基牙上设计支托。③磨牙区只选非游离端单个牙缺失,前后基牙均设支托。④咬牙合关系紧无足够排牙间隙、多牙缺失、基牙冠短固位不良者及游离缺失牙不列为适应证。1.3 材料:用美国Valplast国际公司生产的具有高弹性、很强的抗折力、无毒无味的高分子材料取代传统义齿的金属卡环和基托部分,其色泽与牙龈组织相近似,具有很好的透明性,并含有具有仿生效果的毛细血管,唾液湿润后与口腔组织相容性好,难辨真伪,适应口腔环境,有相应的抗老化性能。1.4 设备:注压机、加热器、温控仪、型盒等。1.5 制作:①牙体预备(因材料具有高弹性,所以可少磨除牙体组织,适当利用倒凹固位)。②制取印膜,灌注硬石膏模型。③确定颌位关系,前牙比色,上架。④排牙,制作蜡卡环、蜡基托。因人工牙与基托为机械性结合,所以,必须在人工牙基底部打一个带倒凹的并与其近远中相连接的T字型孔洞。⑤装盒、去蜡。⑥加热、注压(要特别注意注压的温度和时间)。⑦开盒、打磨、抛光。⑧临床戴牙。1.6 结果:50例中1例人工牙脱落,原因是咬牙合过紧排牙困难,T型孔道形成不良所致。2例基托颜色过白无血丝、弹性差,原因是温度过高或材料融化时间过长所致。此2例返工重做。其余绝大多数隐形义齿固位稳定性好、美观及功能恢复好,取得了较好的修复效果。

  • 非手术治疗淋巴腺结核288例分析

    作者:孙艳敏;张影;李秀兰

    在临床工作中常见患有淋巴腺结核病例,常规治疗是口服抗痨药或手术切除。口服药物效果不佳,手术治疗不易彻底,易复发。淋巴腺结核多发生在颈部,少数发生在其他部位。颈部解剖复杂,有颈动脉、颈静脉、并有多条神经通过,因此手术难度大,术中易出血,副损伤大,不易彻底切除。部分病例淋巴腺已干酪液化形成瘘道,范围广,无法手术。我们自1996年开展非手术治疗,局部用药,局部处理治疗淋巴腺结核,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自1996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淋巴腺结核312例,坚持治疗至痊愈288例。其中有病理证实和其他检查资料完整者104例。本文288例中女性204例,男性84例。年龄小者2岁,大者71岁,平均年龄32.4岁,其中35岁以下者占90%。 分型:(见表1)。分型标准:①结节型:一个或数个肿大淋巴结;②肿瘤型:肿大的包块5cm~30cm,皮肤不变色或局部皮肤呈暗红色,按之有波动,疼痛不明显,多数经B超、彩超证实有暗性阴影(液性暗区);③破溃型:局部破溃,长期不愈,流出脓性、血性分泌物;④术后不愈型:已行手术切除,刀口长期不愈。 诊断标准:所有就诊者均做PPD试验(1∶2 000、1∶10 000)、结核抗体检查,两项必须呈阳性,其中抗体阴性PPD强阳性也可确诊。自然破溃者,取病理检查。肿瘤型一律穿刺,做细胞学、细菌学检查。术后不愈者需有原手术的各项检查。

  • 梅毒305例临床分析

    作者:贾丽君;王淑琴

    八十年代以来,性病在我国部分地区再度流行,并逐渐蔓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严重的威胁着人民的身心健康。梅毒是性病中的一种疾病,它是由苍白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几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产生多种多样的症状和体征。又可以经多年无临床症状而呈潜伏状态存在于体内。梅毒主要是通过性交传染,也可以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而发生胎传梅毒。我们科性病门诊自1995年至1998年共诊治305例梅毒患者,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自1995年1月2日至1998年9月20日在本科门诊诊治305例梅毒患者。一期梅毒170例,其中硬下疳79例,硬下疳伴有股部淋巴结肿大、血USR阳性者91例;二期梅毒133例,其中扁平湿疣76例,有梅毒疹52例;潜伏期5例,上述患者中夫妻同患者7例。1.2 实验室检查:一期梅毒:在硬下疳部位取标本经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均可查到梅毒螺旋体。二期梅毒、潜伏期梅毒:血USR反应均为阳性。先天梅毒:患儿均在出生1个月内因掌跖部出现皮疹就医,其父母血中USR均为阳性。1.3 典型病例:李×,女,20岁,因双股及外阴部皮肤见不痛、不痒皮疹而来本科门诊诊治。查体:双股、外阴部见多量与皮肤颜色相同的约黄豆粒大小的扁平丘疹,散在分布,局部检出梅毒螺旋体,血USR阳性,病理回报:二期梅毒湿疣改变。2 讨论2.1 在门诊病人中梅毒患者呈明显增加趋势,而硬下疳病人比例相对降低,因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不到医院就医,自行处置,硬下疳自愈,停止治疗,因治疗不规则,导致梅毒螺旋体入血,出现二期梅毒临床表现或溃疡不愈合导致血USR阳性,淋巴结肿大时来就医。2.2 因硬下疳溃疡发硬使包皮活动受限,而龟头病变不明显的病人,需详细检查包皮活动受限处,包皮内侧有无溃疡,进行梅毒螺旋体及血USR检查。2.3 对泛发性皮疹无自觉症状者,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梅毒检查,本科患者二期梅毒以扁平湿疣及掌跖红色斑疹多见。2.4 对梅毒患者的性伴侣应及时作检查、诊治,定期复查。 上述305例梅毒患者确诊后,经青霉素及红霉素类药物治疗已全部治愈。

  • 中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175例临床分析

    作者:郑桂茹;刘海燕;宋建平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急性疾病,现就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175例进行初步临床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7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均符合国内标准。脑血栓形成26例,占14.86%;脑梗塞129例,占73.71%;短暂脑缺血发作20例,占11.43%。男性124例,女性51例,性别比2.43∶1。全年各季均有分布,以2月~4月及9月~10月居多,占55.2%。年龄分布:30岁~40岁6例,占3.42%;41岁~60岁77例,占44%;61岁~89岁92例,占52.57%。1.2 其他:收缩压高28kPa低10.7kPa,平均21.2kPa,其中24kPa以上占78.9%;舒张压高17.3kPa,低8.0kPa,其中13.2kPa以下占71.5%。吸烟者占70.9%,饮酒者占74.9%,从事脑力劳动者占60.7%。2 讨论2.1 本组病例中41岁~89岁169例,占96.57%,提示预防该病重点对象是中老年人,而在季节规律上看以春、秋季多发,从其血压分布情况分析,高血压、动脉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形成的主要原因,预防高血压、调整血脂代谢,尤其是载脂蛋白B升高对减少脑损害、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重要意义。2.2 本组病例中有20例曾有TIA发生,其中15例发作后2d~30d发生脑血栓,提示治疗该病同时缓解期维持治疗同样重要,我院常采用阿斯匹林抗血小板凝聚,潘生丁及消炎痛延长血小板寿命并抑制其粘附动脉内膜,疗效颇佳。2.3 本文中吸烟者70.9%,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因吸烟后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在血中增高引起动脉缺氧,NADH不能氧化,动脉壁脂肪酸合成增多,加速动脉硬化。而饮酒、从事脑力劳动、易激动等因素均引起或伴有血管运动障碍,成为易发因素。因此卫生保健部门宜根据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特点大力宣传、普及健康知识,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 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70例临床分析

    作者:金京玉;李钟范;李辉星

    我院于1988年~1997年间,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 680例,其中并发尿路感染者70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糖尿病患者1 680例,均符合1985年WHO诊断标准,其中Ⅰ型糖尿病185例(11.0%),Ⅱ型糖尿病1 495例(88.9%)。男834例,女846例,年龄8岁~74岁,病程1a~20a。并发尿路感染者70例,占4.1%。1.2 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结果:①男性834例,尿路感染发生例数7例,发生率为0.8%。女性846例,尿路感染发生例数63例,发生率为7.4%。②60岁及60岁以上者801例,尿路感染发生例数47例,发生率为5.8%。60岁以下者879例,尿路感染发生例数23例,发生率为2.6%。③Ⅰ型糖尿病185例,尿路感染发生例数9例,发生率为0.48%。Ⅱ型糖尿病1 495例,尿路感染发生例数61例,发生率为0.4%。④糖尿病病程小于5a者1 022例,尿路感染发生例数39例,发生率为3.8%。病程5a~10a者639例,尿路感染发生例数26例,发生率为4.0%。病程10a以上者19例,尿路感染发生例数5例,发生率为26.3%。⑤血糖≤13.9mmol/L者1 235例,尿路感染发生例数36例,发生率为2.9%。血糖>13.9mmol/L者445例,尿路感染发生例数34例。发生率为7.6%。1.3 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

  • 42例全麻气管内置管术后咽痛发生率随访分析

    作者:徐成;韩方洁;程振杰

    1998年5月至2000年5月,我们对42例全麻病人术后咽痛的发生率做了随访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9例,女性23例,年龄17岁~58岁。急诊手术12例,择期手术30例。其中外科32例,妇科6例,口腔科4例。1.2 麻醉方法:快速诱导23例,慢速诱导17例,清醒置管2例,其中选用卡伦氏双腔管2例。1.3 结果:术后随访无咽痛症状的有28例,14例病人主诉有咽部疼痛,2d~3d后症状自行缓解,咽痛发生率为33%。麻醉方法与咽痛的关系:选用快速诱导者仅1例;选用慢速诱导者有11例;清醒置管者有2例。另外本组病人询问病史,术前均无慢性咽炎和扁桃体炎症等疾病。2 讨论 本组资料随访中无咽部疼痛的病例,所采用的麻醉方式以快速诱导气管内置管全身麻醉为主,术中麻醉记录上可以看到快速诱导期平稳。因采用肌肉松弛剂,病人自主呼吸完全停止,声门暴露清楚,气管内置管一次性成功率较高,置管后无呛咳,对咽喉部刺激轻,副损伤少。维持麻醉深度以吸入氨氟醚配加肌松药物为主,麻醉深度比较恒定,术中病人发生呛咳者很少见。另外术后病人清醒快,留置气管导管时间短,对病人吸痰的次数也减少,这些都是降低病人术后咽痛发生率的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 部分术后出现咽痛的病人多数为采用慢速诱导麻醉者。选择药物以羟丁酸钠、哌异合剂、安定、氯胺酮等为主。此种麻醉方法诱导期病人自主呼吸存在,声门活跃,暴露不明显,气管内置管一次性成功率相对低些。尤其是工作时间短、经验少的麻醉医生反复数次才获成功。置管后病人呛咳比较明显,局部刺激和副损伤相对偏高,清醒置管的病人这方面更显突出。再由于对病人的体重、耐药性估计不足,在手术期间追加药物时间掌握不当以及有些病人的个体差异不同,术中出现麻醉减浅时病人发生呛咳的次数有所增加,以及病人术后清醒时间比较长,气管导管留置的时间也要拖延,这些都是增加病人术后咽痛发生率的一些不利因素。 除此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因素:①提高麻醉医生的技术操作熟练程度。②选择弹性好、型号适合的气管导管,注意导管在术前消毒灭菌的处理。③术中合理应用地塞米松类药物。④在清醒状态下行气管内置管应充分做好粘膜表面麻醉,操作要轻柔,避免一些副损伤。⑤对口腔科手术的病人尽量减少局部刺激,及时吸净口腔内分泌物,严密观察病人。⑥手术间及疗区观察室内要保持适当的湿度。

  • 恶性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长期存活1例报告

    作者:黄今女;韩松男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4岁,己婚。自1977年8月起出现头下垂、右眼睑下垂、四肢无力等症状,当时在延边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未行手术,仅是口服抗胆碱酯酶类药、中药及针灸来控制肌无力,病情不愈,时重时轻。时隔约6a,1983年2月22日在上海第一结核病医院全麻下施行了胸腺瘤切除术,病理证实为浸润型胸腺瘤,侵犯包膜。重症肌无力为胸腺瘤引起。术后即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放疗1个月,总剂量为DT:40Gy,结果:重症肌无力完全消失,将近10a未再复发。但1993年12月起病人又出现头轻度下垂,右眼睑下垂,右面肌麻痹且轻度胸骨后疼痛,有轻度吞咽困难,说话含糊不清及四肢无力等症状,故于1994年3月25日入我院。查体:T36.0,Bp15.0/9.4。右眼睑下垂,胸部CT示:前上纵隔内可见较大软组织阴影,诊断为胸腺瘤术后复发伴重症肌无力,经用60Co机胸腺区放疗,组织量为DT:60Gy/30f/50d,重症肌无力完全恢复正常而出院。时隔1a,因又出现重症肌无力,于1995年6月19日再次入我院。查体:仍然头及右眼睑下垂,右面肌麻痹,软腭及悬雍垂下垂,四肢略无力。头颅CT无异常,胸CT示:前上纵隔内又可见软组织阴影,提示:胸腺瘤复发伴重症肌无力。由于病人拒绝治疗,在病人及家属的要求下,再次用60Co机放疗胸腺部位,剂量为DT50Gy/25f/40d,并且结合使用抗胆碱酯酶类药物后,胸部CT示:胸腺肿物基本消失,肌无力完全消失。随访结果,从发病开始至今,病程为23a,病人仍然生存,肌无力至今未再复发。2 讨论 胸腺瘤是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发病率占纵隔肿瘤的10%~20%,重症肌无力与胸腺异常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内在联系,肌无力病人中约15%~50%是胸腺瘤,它可分为浸润型和非浸润型。1978年Levine等首次提出将胸腺瘤分为良恶性,即肿瘤的浸润是诊断恶性的重要指标,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及应用。据文献记载,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者10年生存率为66.7%,浸润型5年生存率为33%~55%,但存活23a则很少见。从本病例可以启示,多次复发的胸腺肿瘤引起的重症肌无力,若能采取积极而合理的治疗,不仅能长期存活,而且生存质量也能提高,另外还可以阐明,放疗在降低复发率方面的辅助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 重度骨髓抑制抢救成功1例报告

    作者:贾晓辉;由甲申;李丽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42岁,住院号:9024。因右乳腺癌根治术后半年,曾行CMF4程化疗,此次因在当地误用甲氨喋呤(MPS)300mg静滴后12d于2000年4月3日来院。体检:T40,P130,Bp11/8。患者呈嗜睡状态。全身皮肤散在皮下出血点及溃疡,皮肤有色素沉着,口腔粘膜溃疡。右乳腺缺如,双肺未见异常,心率130次/min,腹部未见异常。急检:WBC 0.4×109/L,BUN 9.4mmol/L。大便为柏油样便。尿常规:因月经期无法检测。立即给予输鲜血400ml,生白能(GM-CSF)300μg,余对症治疗。第2日突然出现双鼻腔渗血,约300μl鲜血,同时排出柏油样便约300ml。给予局部鼻腔油纱填塞,输鲜血400ml等对症治疗后病情稳定。第4日取出油纱无出血,口腔粘膜上皮有所修复,口腔有唾液分泌,但仍有柏油样便排出。复查血像:WBC5.5×109/L。第10日排黄色稀便,可进食。病情稳定出院。2 讨论 大剂量MTX,指每次使用比常规剂量大100倍以上的MTX静滴,达到0.1μmol/L以上的有效浓度,取得较一般常规用药为高的疗效。我们曾应用MTX6g,未引起本病例所发生的毒副作用,其原因是及时水化、碱化尿液,监测血中MTX浓度,同时应用甲酰四氢叶酸钙(CF)解救。 MTX与CF的结构类似,与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又有高度亲和力,当二者结合后,阻止FH2还原为FH4,也就影响DNA的合成。又因MTX影响氨基酸代谢,使合成蛋白质也发生障碍,CF是FH4的类似物,进入体内后,转变为亚甲基四氢叶酸和N10—甲烯四氢叶酸,可参与脱氧胸苷酸的合成。所以外源给予CF,可以越过MTX所阻断的部位,使正常的生化反应继续进行,即继续合成DNA及蛋白质,起到解救作用。 大剂量MTX可产生致命性毒性反应,其中主要的是骨髓抑制,如出血、继发感染等均由骨髓抑制引起。治疗的关键是刺激骨髓内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提高机体抗病力。

  •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一家系4例报告

    作者:崔英杰;陈烨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是一种罕见隐性遗传性眼底病,现将我科调查的一家系4例介绍如下:1 病历摘要 例1:赵××(先证者),男,24岁。因左眼视力无明显诱因渐进性下降1个月来我科就诊。查体: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父母非近亲联姻。无夜盲史。视力:右眼0.8,左眼0.3(不能矫正)。双眼角膜透明,两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及玻璃体透明。双眼用复方托品酰胺散瞳后检查所见:右视盘境界清,色正常,生理凹陷无扩大,无加深。A∶V=2∶3。后极部视网膜较污秽,可见结晶样、闪辉样、边界清之亮点,小如针尖,大如主支静脉,多位于血管后,亮点在黄斑附近密集,中心凹反射不清,亮点周围可见暗褐色色素斑块,靠近周边部增多。左眼底亦见更多结晶样闪辉亮点,靠近黄斑部密集。黄斑色暗,下方可见小片状出血。双眼视野及色觉检查均正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左)A—RCT=13″,视盘及血管未见异常。全视网膜见强荧光,呈斑点状,左黄斑区小片荧光遮蔽(出血),网膜散在点状荧光遮蔽区,靠近周边密集(色素沉着)。 例2:男(先证者大弟),22岁。因发现先证者后,对其检查,双眼视力均为1.0,双眼前节、视野及色觉均正常。双眼视盘界清,色觉正常,血管比例走行均正常。后极部视网膜可见细小结晶样闪辉点及色素沉着,黄斑中心凹反射存在。 例3:女(先证者二妹),15岁,学生。双眼视力均为0.5,矫正视力0.5(0.8×sph-1.00Ds),双眼前节、视野及色觉检查均正常。眼底后极部视网膜可见散在、大小基本一致结晶样闪辉亮点,黄斑区较密集,可见色素沉着。中心凹反射不清。 例4:男(先证者二弟),18岁。双眼视力均为0.8,双眼前节检查及眼底改变同例3。2 讨论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视网膜变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目前,趋向认为与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有关,均属毯层视网膜变性。本病病程缓慢,如不合并其他并发症,如黄斑出血,早期视力可正常。目前对此病无特殊疗法。对于本病可用血管扩张药及多种维生素及组织疗法。本病需与白点状视网膜变性、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相鉴别。

  • 静点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致急性心肌梗塞1例报告

    作者:包春辉;金元玖;庄文侠;苗秀兰;杨冬华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60岁,病历号:114795。因间断性心悸、胸闷、气短4a,胸痛20d于1999年8月20日14时入院。入院前20d起活动时出现胸骨后闷痛,伴向后背放散,每次发作持续10min左右,休息可缓解。入院时查体:Bp 23/14kPa。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74次/min。入院时心电示:I、V5、V6的T波低平,avL、V1~V4的T波倒置。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给予静点硝酸甘油10mg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以6滴/min~8滴/min的速度静点,并于静点过程中测血压18.6/12,于晚17时左右服消心痛10mg,倍他乐克25mg,开搏通12mg、5mg各一次,病人于8月20日22∶30测血压为11/8,此时患者无不适主诉,减慢静点速度,于23∶00患者突然出现胸骨后闷痛,疼痛向后背部放散,伴大汗,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测血压9/7,表情痛苦,大汗,口唇发绀,四肢末梢凉,皮肤湿冷,双肺满布湿罗音,心率120次/min,心电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窦性心动过速,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酶峰值:CK 1 960IU/L,AST 1 75IU/L,LDH 433IU/L,HBDH 223IU/L,CK-MB 105IU/L。均符合心肌梗塞的演变过程,诊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2 讨论 硝酸甘油为治疗各种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常用药物,此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考虑与静点硝酸甘油有关。此患者入院时通过心电所见,存在左前降支狭窄,后出现急性心肌梗塞,可能由于硝酸甘油对外周血管及正常冠脉扩张明显,而狭窄的左前降支冠脉扩张明显弱于正常冠脉,故冠脉血流出现虹吸现象,而发生冠脉窃流,原病变部位心肌供血不足反倒加重。另外,此药使静脉过度扩张,容量血管扩大,静脉回心血量明显减少,心排出量减少,冠脉血流量下降,致心肌供血不足加重及心排出量减少,致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冠脉粥样硬化病变时,其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强,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兴奋α受体,主要是α2受体,从而诱发了冠状动脉痉挛,加之患者于休息睡眠中代谢率下降而使氢离子浓度降低致介导冠状动脉收缩和张力的钙离子则会更多地进入细胞引发冠状动脉收缩或痉挛。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斑块破裂及(或)出血,同时血液流变学也发生改变,出现代偿性血小板增多,血栓形成,造成的冠状动脉急性堵塞,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都参与了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过程。此病例提醒我们,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不能单纯的追求用扩血管药物,在应用扩血管药过程中,注意使收缩压维持在13.0kPa左右,或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10.0kPa左右,否则血压降至太低,出现冠脉血流量急骤下降,也可能导致窃血综合征,加重心肌缺血,加重心绞痛,甚至可引起急性心肌梗塞。通过本病例提醒我们,在静点硝酸甘油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变化,及心肌缺血是否有所加重,若心肌缺血加重应停药,避免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

  • 鼻丘注射强地松龙致突发失明2例报告

    作者:李顺南;金银花;刁艳

    1 病历摘要 例1:孙某,男,29岁,工人,住院号0152。既往健康。因患过敏性鼻炎于1995年7月6日上午行强地松龙0.5ml加利多卡因0.5ml左鼻丘第二次注射,进针时未见回血,注射后约30s患者即觉眼前黑蒙,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四肢抽搐、出汗,无尿便失禁。查体:左眼视力无光感、瞳孔中度散大,直接对光反射迟钝,眼压正常,颈强(-),四肢活动自如,未引出病理反射。左眼底隐约可见乳头,界限清,静脉迂曲,动脉变细,后极部网膜污秽,可见环形灰白色混浊水肿,无出血,黄斑区呈樱桃红斑,中心凹反射消失。入院后诊断为“左眼视网膜动脉栓塞”,立即进行抢救,指压人中穴,给予扩血管,营养神经对症治疗。病情稳定后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示:左眼视网膜动脉普遍变细,鼻下支粗细不均,充盈迟缓,中央静脉回流迟缓,静脉管壁及毛细血管渗漏,黄斑拱环充盈明显迟缓和不完整,黄斑片状毛细血管充盈和缺损,鼻侧视网膜大范围不充盈和毛细血管无灌注。入院治疗半年后复查,左眼视神经萎缩。 例2:李某,男,66岁。因患过敏性鼻炎于1995年3月14日行右鼻丘第3次注射强地松龙0.5ml加利多卡因0.5ml,注射约1min后,患者突觉右眼黑蒙,继之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查体:右眼视力无光感,眼压正常,瞳孔中度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因冠心病发作于内科抢救治疗约10h后查眼底,右眼底视盘色淡红,界限清。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动脉变细,后极部视网膜出现环形灰白色混浊水肿,黄斑区呈樱桃红斑,中心凹反射消失,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病人不同意入院治疗,回当地行扩血管,营养神经治疗。8个月后复查右眼视力为0.2,右眼视神经萎缩。2 讨论 鼻丘注射是耳鼻喉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曾有报道视网膜动脉阻塞可能是药物进入血管后,偶然进入视网膜中央动脉所致。推测例1病人可能是操作医生没有注意回抽针管内是否有血返流就注入药物,使药物进入眼动脉所致。例2病人可能视网膜中央动脉因注射造成暂时性血管痉挛所致,因其冠心病发作而延误治疗,而遗留永久性视神经萎缩。这些教训提醒我们五官科临床医生,强地松龙切勿注射于眼周,即使注射,必须细心操作,应先确定针管内确无回血时方可注药,注射速度不应过快以防意外。

  • 睫状动脉阻塞伴视网膜静脉分支阻塞1例报告

    作者:张吉福

    1 病历摘要 女患,56岁,教师,住院号16271。因突然左眼视物不清6d于1999年4月22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a。入院检查:Bp28/22,心肺正常。眼科情况:视力右1.0,左指数/1m,双眼前节正常,瞳孔正常大小,对光反射存在。眼底:右眼底Ⅱ级动脉硬化,左眼视乳头颞侧边界不清,色正常,动∶静=1∶3,动脉呈铜丝状,动静脉压痕(+),视乳头至黄斑区可见舌形视网膜苍白色水肿区,睫状动脉纤细,血柱有中断,黄斑区无樱桃红,中心凹光反射消失,视网膜静脉颞上支颞侧走行第2分支走行部位可见扇形出血灶,有渗出,静脉怒张。诊断:左眼睫状动脉阻塞,左眼视网膜静脉颞上支分支阻塞。经球后注射642-2、维生素B12,口服降血压药,静点碟脉灵、能量合剂、维脑路通,进行氧透射等治疗。视力逐渐提高,治疗第3天视力0.05,第6天0.2,第26天0.6,血压正常,视网膜水肿苍白区恢复正常视网膜,呈桔红色,治愈出院。2 讨论 睫状动脉较少见,仅占人群的15%,而睫状动脉阻塞则罕见,睫状动脉阻塞伴视网膜静脉分支阻塞未见报道。从本例看,睫状动脉阻塞与视网膜静脉分支阻塞均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二者无因果关系,同时发病属偶然。本病例较有意义的是鉴别诊断,视网膜静脉分支阻塞容易诊断,但此病例单用静脉分支阻塞不能解释突然出现严重视力下降,仔细检查发现睫状动脉走行区视网膜乳白色水肿,睫状动脉血柱有中断。睫状动脉阻塞影响视力程度根据其是否供应黄斑而定,本例睫状动脉走行从视乳头延伸到黄斑区,而睫状动脉供应黄斑区,故视力损害严重。

  • 电除颤27次成功抢救急性心肌梗塞致反复室颤1例报告

    作者:刘海春;浦波;杨淑琴

    笔者曾行电除颤27次成功抢救急性心肌梗塞致反复室颤1例,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 男患,35岁,于9时因急性下壁右心室心肌梗塞由心电室直接接入我科,入科后立即进入CCU病房行循环监护。示室颤,血压13.3/9.3kPa,立即拳击心前区无效,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及口对口人工呼吸,9时12分以360J行电除颤1次,心电监护示室速,予利多卡因50mg静推。静推过程中出现室颤。9时12分再次以360J电除颤,随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并予以肾上腺素1mg静推,心电示室颤。9时15分两次电除颤,同时气管插管成功,行人工呼吸,并给予呼吸兴奋剂回苏灵8mg及利多卡因50mg静推后转为室速,随即又转室颤。9时20分先后2次给予电除颤及胸外按压,此时监测血压仍是0/0kPa,予多巴胺40mg静推,血压升至8.00/5.33kPa。因室颤反复再次于9时21分、9时22分、9时23分先后3次电除颤及胸外心脏按压,测血压再次降为0/0kPa,给予多巴胺60mg静滴,心电示室颤再次于9时26分、9时27分、9时28分、9时30分分别给予4次电除颤及胸外心脏按压,于9时31分转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患者仍处于昏迷状态,瞳孔仍散大,9时50分患者开始出现躁动,立即给予脒唑安定5mg静推,症状略有好转,10时又发生室颤,又先后两次电除颤及胸外心脏按压后转为室速,此时血压再度降为0/0kPa,立即予间羟胺19mg及肾上腺素1mg静推,血压波动在9.33/4.00kPa左右,10时8分至10时46分又反复室颤,先后又行11次电除颤及胸外心脏按压。此时急查血钾回报为3.3mmol/L,10时41分又于另一条静脉通道给予利多卡因300mg,加10%氯化钾10ml,加10%硫酸镁10ml静滴,10时45分患者自主呼吸平稳,呼吸22次/min,测血压13.33/8.00kPa,瞳孔大小基本恢复正常,拔除气管插管,至此心肺复苏成功。

  • 左上腹刀伤致右侧血胸死亡1例漏诊分析

    作者:朴勇;薛美玉;郝明伦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30岁,住院号2292。因左上腹刀刺伤致头晕、大汗、呼吸困难、心悸30min于1997年7月11日22∶30时急诊入院。查体:P 130,R 30,Bp 6.7/4.0。神志清,皮肤湿冷,躁动不安,呼吸急促,贫血貌。双肺未闻及病理性呼吸音。心率130次/min,律整,心音低钝,无杂音。腹部膨隆,腹式呼吸减弱,左上腹锁骨中线肋缘下1.0cm处有2.0cm三角形锐器创口,贯通腹腔,全腹弥漫性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5次/min~8次/min。四肢发凉,脉细数、弱。入院诊断:腹部开放性锐器伤,腹腔内脏损伤,重度失血性休克,重度失血性贫血。急检胸部正位片、血尿常规、血清离子测定、CO2CP、BUN;给予监护、吸氧、输血,积极抢救休克;术前准备,以行剖腹探查术。急诊胸片报告正常,胸外科会诊除外胸部外伤。术中所见:取左上腹经腹直肌切口,吸出腹腔积血约1 700ml,血凝块约250g,创道由左上腹部斜向右上腹,结肠系膜右缘有3.0cm、2.5cm二处不规则创口,结肠中动脉右支离断。行血管结扎、肠系膜修补术,探查未发现其他脏器损伤和出血,关腹。术后20h内继续抢救休克、预防感染等综合措施,P 130,R 30~40,Bp 13.0~16.0/8.0~10.7,静注西地兰心率一度下降至110次/min,腹部没有新的变化,尿量<20ml/h。入院约36h患者神志渐进不清,潮式呼吸,血压逐渐下降,心率减慢,心音减弱,随即呼吸、心跳停止,临床死亡。尸检报告:左上腹、结肠系膜、结肠中动脉右支同术中所见,肝右叶膈面有长约1.0cm、深0.5cm锐器创口,隔肌右侧有长约1.5cm三角形锐器创口贯通右胸膜腔。右胸膜腔积血约2 500ml。

  • 莱姆病误诊为蜱螫伤1例报告

    作者:王鹏;金哲虎;韩妤侠;郑振龙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40岁,在野外游玩时,背部被蜱叮咬,1d后发现被叮咬部位出现水肿性红色丘疹,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皮疹逐渐增大,成为红色水肿性环形斑块,有明显痒感,到我院皮肤科就诊,以蜱螫伤进行脱敏,对症治疗1周,无好转。皮疹更扩大,并伴发热、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又来皮肤科就诊,怀疑蜱螫伤合并森林脑炎,请传染科会诊,排除森林脑炎。诊断为莱姆病。 查体:T 38,神清语明,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结膜无充血,咽部略充血,双侧扁桃体不肿大,心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异常心音。肝、脾不肿大。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四肢关节无肿胀及疼痛。皮肤科情况:背部左下部可见一直径约25cm大小的圆形红斑,中心颜色变浅,与周围皮肤界限清。 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血清IgM增加,免疫荧光抗体检测:特异性抗体阳性。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可确诊为莱姆病Ⅰ期。治疗:用红霉素静点并口服罗红霉素治疗1个月,完全治愈。2 讨论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所引起,以硬蜱为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种侵害许多系统,并呈现多种多样临床症状,具有慢性经过的全身疾病,其特征有初发的皮肤损害呈慢性游走性红斑,继而出现心脏损害、神经症状、关节炎等。在我国东北及河南等地分布,发病率低,由于本病的危害较蜱螫伤大得多,病因也不同。治疗上有很大的差别,如果误诊误治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影响,对在野外被硬蜱叮咬后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如果怀疑为莱姆病应作各种检查,尽早诊断和治疗,达到早治愈,以免给患者造成更大危害。

  • 左上腹巨大囊性肿物1例误诊分析

    作者:吕振琪;辛波;衣枫;郑泽霖;曹路宁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53岁,病历号A88448,于1991年9月7日因上腹胀痛3.5个月,肿物48d入院。患者平素体健。骑自行车跌倒后发病,当即感左上腹隐痛,未治疗,10d后于当地医院就医,未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无效,且出现乏力,并逐渐加重,2个月后左上腹出现一鸭卵大小的包块。到营口市中医院就医,检查脾大,WBC 270×109/L,诊断为白血病,口服马利兰治疗,乏力减轻,WBC降至7×109/L,但左上腹包块逐渐增大,至入院时已达儿头大小。查体:肝大肋下3横指,质中等度硬,左上腹巨大肿物,上界位于左肋弓下,下界达髂嵴水平,囊性感,活动度欠佳,无触痛,未触及结节及切迹。辅助检查:WBC 6×109,Sg 0.62。钡透示胃向右前移位,呈垂直位与脊柱重叠,胃充盈良好,粘膜正常,无充盈缺损及龛影,十二指肠球呈三角形。入院前1周B超检查示肝脏形态、大小及内部回声正常,脾脏被压向左外上方,大小正常,左腹部有一巨大肿物,边缘光滑,上界位于肋弓内,下界达髂嵴,内侧已超越中线,肿物前后径17.6cm,其内部回声前部为液性,后部可见不规则实质性回声团声,表面不光滑,并略有浮动感;胰腺探查不清。诊断为腹部以液性为主并有混合成份的肿物,来源以胰尾可能性大(胰尾囊腺瘤或癌)。入院后2周复查B超:左上腹可见一肿物,上界在左锁骨中线第6肋间,下界至脐水平线下1.0cm,前后径13.5cm,肿物内呈液性为主的混合性回声反射,脾大小正常,似被肿物推向后方,肿物上界与肝左叶相邻,但并无明显粘连,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肋下1.0cm,剑突下3.0cm,肝内光点粗密,回声增强,分布均匀,但未见占位性病变,胆囊正常,胰腺探查不清,诊断为左上腹混合性肿物,不除外来自胰腺。骨髓涂片检查显示骨髓增生活跃,G/E为5∶1,粒细胞系增生活跃,约占有核细胞75.5%,其中晚幼粒比例偏高,形态大致正常,红细胞系增生尚可,形态大致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减低,全片查到4个核细胞,血小板分布多见,呈慢粒缓解征象。入院诊断:胰腺假性囊肿。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脾肿大,内侧越过正中线,下界达脐下,前缘上方部分为正常脾组织,其余均为囊肿改变,引出棕褐色液体约3 000ml,其内有坏死组织。行脾切除,术后病理:脾假性囊肿,病理号:109720。

  • 梯型自动加压钢板在骨折治疗中的失误分析

    作者:洪吉勋;殷大成;刘福民

    自1984年开始应用梯型自动加压钢板治疗四肢各类骨折132例,93%的病例在8个月~12个月后都能如期愈合,还有7%的病例出现折板、断钉、脱钉、骨折术后重新错位。现对过去几年中发生的失误做如下的分析。1 临床资料 本组132例中折板、断钉、螺钉松动、脱出,重错位病例13例,占7%;均为男性,年龄在23岁~74岁,其中折板8例(前臂1例,胫骨6例,股骨上端1例);骨折术后重新错位2例;螺钉松动、脱出3例。2 讨论 梯型自动加压钢板在治疗四肢骨折中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操作简单,术后可以早期进行功能练习,大多数病例可以达到骨折佳愈合方式——板层骨愈合,功能恢复良好。但还有一小部分病例出现了折板、断钉、脱钉、重新错位。原因如下:2.1 1a中发生多,其原因在于对钢板的性能不甚了解,过分依赖钢板的强度,加上医生指导不够,病人领会错误,过早负重功能练习,多在出院后的1个月之间出现钢板折断,但移位多不明显,打一长腿石膏,2个月后都能形成明显的外骨痂。2.2 意外因素:本组1例前臂钢板折断,2例胫骨钢板折断,1例股骨上端钢板的折断,皆因跌倒,传导暴力所致。其中前臂折板的病例成角畸形愈合。2.3 术者操作不当,比如钢板固定不在张力侧,加压螺钉与钢板不垂直而成一定的角度,受力不均,造成螺钉根部的折断。电钻、手摇钻把持不稳,骨孔扩大,攻丝没有退骨屑,功能练习时螺钉容易松动、脱钉;钢板与骨面分离,造成钢板产生剪力而折断,也可以通过石膏固定补救。2.4 从钢板本身的角度分析,每例钢板折断的病例,折断的位置均在加压孔处,加压孔呈卵圆型,这里的强度相对低,加压螺钉又在此处施加了一个垂直的压力和纵向的拉力,如果受到一个直接暴力或者传导暴力,加压孔处很容易折断。2.5 病例的选择上,年龄较大的粗隆间骨折、股骨髁上骨折病人,L—梯型自动加压钢板的鸟尾端在打入骨端时易造成骨劈裂。原因:骨质疏松、固定不牢,牵引支架去除后重新错位。 综上所述,在应用梯形自动加压钢板时要了解钢板的性质,操作要力求熟练;其次功能练习的指导要正确,一定要在不负重情况下,4周以后开始功能练习,由弱到强,循序渐进。年龄较大的不适合在骨端应用L-梯形自动加压钢板。

  • 经尿道应用复合高压水囊扩裂治疗前列腺增生20例疗效分析

    作者:李行录;谷长有;邹文武;张冬;常国红

    为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应用水囊扩裂技术,拓宽治疗范围,总结分析两年来所收治的前列腺增生(BPH)病人伴有心脑血管及其他疾病20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年龄62岁~87岁,平均年龄74岁。9例伴脑出血后遗症、脑梗塞、脑血栓、小脑萎缩。6例伴有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2例伴肝硬化腹水。2例肺心病。1例肺癌肺舌叶切除术后。术前长期留置导尿7例,全部伴有心脑等其他合并症。经直肠指诊和B超检查Ⅰ°增生3例,Ⅱ°增生13例,Ⅲ°增生4例。残余尿量50ml~120ml 9例,120ml~150ml 7例,>150ml 4例。1.2 方法:采用姜汉胜设计的四腔高压气囊扩裂导管(气囊定位腔、高压水囊腔、入水冲洗腔、出水导尿腔)。术前2d口服蜂蜜水,保持大便通畅,术前清洁灌肠。在硬膜外麻醉下,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置四腔管注盐水500ml,将金属内芯插导管内,固定囊内注入盐水20ml,向外拉紧,水囊在膀胱内口,用带有金属导丝的四腔管向膀胱内推进2cm~3cm,左手固定,助手连接气压表,用50ml注射器向高压水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充水压力在0.3mPa,用止血钳夹住连接管,在0.3mPa压力下扩裂10min。然后将压力降至0.08mPa,用此压力止血。持续48h~72h,7d~10d拔管。因扩张腔长10cm~12cm,向内推进固定即能扩张膀胱颈部,也能扩张尿道膜部。1.3 结果:本组20例,无1例出血。保留硬膜外导管定时给药防止疼痛。24h内拔管。尿失禁7例,3d~10d恢复,其中1例20d恢复。尿道阻力降至3.26kPa~4.78kPa。平均尿流率<10ml/s 8例,<20ml/s 9例,<50ml/s 3例。残余尿量<30ml/s 12例,<50ml/s 5例,>50ml/s 3例。残余尿量的多少与选用导管型号有关,按一般选择基础上加2cm,如用直径32cm者,可用34cm,残余尿量可降低小程度。本组PH病人经过扩裂后,无1例死亡。尿流率增加,残余量减少,尿道阻力降低。2 讨论 经尿道应用四腔高压水囊导管扩裂BPH,使前列腺部、尿道膜部、膀胱颈部都能得到充分扩张。使尿道粘膜,前列腺叶间和部分前列腺包膜裂开。传统观点尿道膜部是扩张禁区。由姜汉胜经临床实践体会到BPH病人膜部尿道由增生的腺体推压牵张,产生高张力、高阻力,并且舒缩功能失衡。扩裂尿道膜部后使其处于低阻抗状态,并与逼尿肌已发生不同程度失代偿的膀胱形成新的排尿平衡。扩裂后尿流率明显提高,一过性尿失禁短期内可恢复,尿道压力明显降低,残余尿量减少。此法技术简单,不开刀,创伤小,无痛苦,安全有效,不出血或出血很少,费用低,对于高龄同时合并心、脑、肺等多种疾病,不能耐受开放性手术治疗者尤为合适。对于前列腺中叶增生且凸入膀胱较大的病人,不宜采用此法治疗。

  • 游离足背皮瓣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

    作者:朱彦含;杨亚霖

    前足足底软组织在人体行走和负重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根据这一特点我院自1998年~1999年应用足背皮瓣修复前足足底软组织缺损2例,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年龄37岁、46岁。病程1个月。随访1a。伤因为矿车挤压撕脱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4cm~15cm×7cm~8cm。2例患者入院后经换药及抗炎治疗,创面肉芽新鲜。切取健足的足背皮瓣15cm~16cm×8cm~9cm,血管神经蒂长7cm~8cm。1.2 手术方法:彻底清创,根据创面大小设计健足的游离胫前动脉、静脉及大隐静脉、腓浅神经的足背皮瓣。以内外踝连接中点至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处连线为皮瓣的中轴线,以足背动脉消失处为轴心点,测量皮瓣血管神经蒂长度,于胫前下切开皮肤、皮下,切开深筋膜,在胫前肌与长伸肌之间找到胫前动静脉及腓浅神经并游离出来,结扎沿途各分支。在足背皮瓣内侧缘切开,切开踝支持带,边切边将皮下组织与皮瓣缝合固定,切开皮瓣远端,结扎小血管。在伸肌腱膜上分离,并将长伸肌腱拉向内侧,在第1跖骨上行骨膜下分离,并将皮下组织固定皮瓣上,在第1、2跖骨基底结扎足深动脉。待皮瓣完全游离后,另一组已将足底创面清创完毕。在患足内踝水平处找出大隐静脉及胫后神经、血管。切断皮瓣所需长度神经、血管后,利多卡因灌注+肝素,分别做受区的大隐静脉及胫后动静脉及胫后神经两处皮下隧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静脉、动脉、神经,放开血管夹,通血良好。皮瓣颜色逐渐红润,皮瓣将受区完全覆盖。健足背取健大腿内侧中厚皮片游离植皮,皮瓣下置两枚硅胶管引流。1.3 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创口Ⅰ期愈合,术后随访1a,病灶无复发,皮瓣感觉良好,足功能正常。2 讨论2.1 第1跖骨头处至足底外缘为足负重区,需要有良好固定性及感觉,而单纯植皮效果不佳。我院曾有1例第1跖骨头鸡眼感染,给予清创换药植皮,出现负重行走反复破溃起水泡,致瘢痕形成引起疼痛。因此足底负重区皮肤缺损的修复应满足以下几点:①足背皮瓣皮下组织薄;②游离至受区后,游离皮瓣的大隐静脉及胫后动静脉、神经走行与受区血管神经相平行,无交叉;③皮神经恢复效果良好;④供区隐蔽不影响美容。2.2 游离皮瓣操作复杂,但可一次修复创面,治疗时间短,但牺牲主干动脉。胫前动脉在踝关节处紧贴胫骨骨膜,切取需仔细,术后护理要求非常严格,治疗上同断肢再植基本相同。2.3 足底自足内侧缘皮肤撕脱伤,不论行Ⅰ期缝合或延期缝合,皮瓣坏死率极高,原因为足底皮肤真皮层有静脉丛,皮肤浅层较深层更富血运,而创伤多导致足底浅层动静脉网损害,致使撕脱足底皮肤缺血坏死。 这2例病人均清创换药治疗,条件成熟后实施,2例均成活。足底修复者早期负重行走发生皮瓣起水泡,但随着感觉恢复无1例发生起水泡及溃疡等情况。

  • 饮酒致脑梗塞6例分析

    作者:贾芝荣;贾若;吴晓艳;曹喜文

    酒精中毒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据文献报道,饮酒可诱发脑卒中,其中以缺血性卒中居多。现将我科近3年来收治的6例因饮酒诱发的脑梗塞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全部为男性,年龄:20岁~55岁,20岁1例,40岁~49岁4例,55岁1例。饮酒史短仅1次,长20a。饮酒品种:4例为白酒,1例白酒及啤酒,1例啤酒。饮酒量:1例20岁者偶尔饮啤酒1 500ml即发病,1例每次400ml白酒,间断2次饮酒后均发病,长期饮酒4例,每日少200ml,多时达500ml,平均360ml。发病前末次饮酒量:白酒200ml~500ml,啤酒1 000ml~1 500ml。末次饮酒至发病间隔0h~10h。临床表现:6例患者均有偏瘫,其中左侧2例,右侧4例,肌力0级~2级。意识障碍2例,癫痫大发作1例,共同偏视2例,大小便失禁2例,记忆力减退2例,高血压者3例,心律失常2例,酒精性肝炎3例。1.2 实验室检查:6例均经头部CT扫描,其中基底节区梗塞4例,放射冠区梗塞1例,左枕叶、左颞顶叶梗塞1例,脑萎缩1例。醉酒后发生心律失常、心电示心房纤颤1例,阵发性室上速1例,心电正常4例。甘油三酯升高3例,肝功异常3例,血糖增高1例。1.3 治疗及转归:治疗均行戒酒,应用脑细胞活化剂,大剂量维生素B1,改善脑循环,必要者用降颅压、保肝、抗心律失常治疗,急性醉酒者用纳络酮治疗。4d内肌力恢复达Ⅳ级以上者4例,余2例在8d~10d内肌力达Ⅳ级。心律失常2例均在24h内纠正。意识障碍者24h内转清。治疗1周~6周,6例均基本治愈,较其他病因致脑梗塞恢复快。

  • 机械通气治疗ARDS的护理体会

    作者:焦辉;翟秀宇

    近年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作为急性呼吸衰竭的一种类型日益多见。而ARDS的救治往往需借助呼吸机的帮助,应用机械通气治疗阶段护理质量是决定转归的关键。我科自1991年12月以来,先后应用机械通气治疗ARDS患者共9例,获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ARDS患者9例,男7例,女2例,年龄16岁~70岁,平均年龄41.3岁。均符合1994年国际上制定的新的ARDS诊断标准。基础疾病: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例,开胸术后1例,复合性创伤5例,酒精中毒后胃内容物误吸1例,感染性休克1例。1.2 方法:患者均经氧疗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西门子Servo900—C呼吸机机械通气。通气方式为间歇正压通气(IPPV)加呼气末正压(PEEP)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加PEEP。2 结果 存活6例,存活率66.7%,死亡3例。死亡原因:顽固性低氧血症1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

  • 上肢周围神经修复后手部功能的康复护理

    作者:王凤琪;张晓杰

    周围神经损伤后,常常比骨、关节、肌腱等组织的损伤所造成的残疾重。例如,正中神经损伤,拇指呈“内收”畸形;正中、尺神经同时损伤,呈“猿手”畸形;尺神经损伤呈“爪指”畸形;桡神经损伤,呈“垂腕、垂指”畸形等。对于神经损伤的治疗,以往临床更注重于手术修复而忽视了术后的护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手部的功能恢复。1996年以来,我们对上肢神经修复后的患者进行了系统有序的促进功能康复的各种护理,获得了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 本组44例,男33例,女11例;年龄7岁~59岁,平均33岁。44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中,正中神经14例,尺神经12例,桡神经10例,正中、尺、桡神经复合伤4例,腋神经2例,肌皮神经2例。损伤原因:玻璃割伤18例,刀砍伤11例,压迫性损伤8例,缺血性损伤2例,钝性损伤3例,绞伤1例,电击伤1例。2 功能康复护理2.1 心理护理:周围神经损伤,造成手部功能障碍,给病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病人表现痛苦、焦急,企盼术后恢复功能。对此,我们进行耐心的解释和正确的心理疏导,向病人说明手术虽然能恢复神经的连续性,但不能即刻恢复手部功能的道理。功能康复训练是保证手术成功和大限度恢复手部功能的关键,从而极大的提高了病人对功能康复训练重要性的认识,调动了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施康复训练的积极性。

  • 应用氨水袋预防褥疮的效果观察

    作者:杨宏;柳凤琴;李晓光

    我院从1994年~1998年对100例患者使用氨水袋预防褥疮发生,成功率达100%。现报告如下:1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60岁。脑溢血,肢体瘫痪伴大小便失禁入院。使用氨水袋时外用薄布套上,平整垫于褥疮好发处即可。协助预防发生,住院50d出院,无褥疮发生。 例2:患者,男,82岁。甲胺磷农药重度中毒入院。患者意识障碍,烦躁不安,大小便失禁,使用氨水袋预防褥疮发生,住院21d出院,无褥疮发生。2 讨论2.1 氨水袋的作用原理:褥疮发生是由于局部组织受压过久或皮肤经常受潮湿、摩擦等物理性刺激及全身营养缺乏等原因引起。因氨水袋平整、面积大,使受压处重力分散,减轻受压处毛细血管的压力。病人躺在氨水袋上,只要很轻微一动,袋中的氨水就振动,产生类似微型按摩器的效应,促进了血液循环。又因氨水袋呈水波形,氨水袋与机体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隙,有利空气流通,保持局部干燥。正常机体组织受压4h后,就出现缺血、缺氧,引起褥疮的发生。经临床实践证明,用氨水袋后,这个受压时间可以延至6h~8h。因而对那些病情不允许定时翻身的病人,使用氨水袋,就很有效的预防了褥疮的发生。若能坚持每2h翻身1次,加上合理使用氨水袋和全面精心护理,褥疮就能免于发生。2.2 优点:①病人感觉舒适,对年老、消瘦,病情需平卧的病人,用氨水袋预防两侧肩胛骨的褥疮发生,不但效果好,而且病人感觉柔软,舒适。如果用其他用具,如气圈、橡皮圈很容易移位,而且病人感觉很不舒服。②烦躁不安的患者使用氨水袋,因平整、面积大,不能移位,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避免了物理性擦伤而产生褥疮。③以前习惯用橡皮圈保护骶尾部皮肤,但如果放置不适,可造成气圈部位的静脉回流受阻,使气圈中间的组织发生水肿,反而加速褥疮的发生,如使用氨水袋就不出现这种问题。④使用氨水袋很方便,如大小便失禁患者,弄脏了氨水袋,氨水袋用水冲干净,擦干即可使用。⑤不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夏天还有防暑,降温作用。氨水袋是协助预防褥疮发生较为理想、方便、效果好、成本低的辅助用具,值得推广。

  • 胫骨骨折术后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

    作者:王小红;吴静;付淑新;任兰

    术后血栓形成是造成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作者通过对1例胫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后的一系列紧急抢救、治疗及护理措施进行探讨,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0岁,因外伤致左胫骨骨折入院,并急诊在静脉麻醉下行左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切口甲级愈合,按期拆线。术后第11d开始患者体温升高,达39℃,无头晕、头痛,左下肢肿胀明显。经急检彩超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当日即于介入科行经股动脉导管溶栓术。术后3d,体温降至正常,左下肢皮温、皮色及感觉均正常,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经10d溶栓治疗后,复查左下肢彩超示:左下肢静脉的侧枝循环建立良好。2 治疗及护理措施2.1 配合治疗方面:确诊当日即行经股动脉插管溶栓术。术中及术后多次检查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给予生理盐水250ml加尿激酶8万u,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生理盐水500ml加肝素6 250u,生理盐水250ml加先锋Ⅴ3.0g,生理盐水250ml加丹参16ml静脉输入,以及阿斯匹林0.3口服等抗感染、对症治疗10d,侧支循环建立良好。继续静点丹参以改善血循环,预防血栓形成,并开始进行左下肢功能练习,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2.2 护理方面:①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②嘱患者卧床休息,患肢抬高30°。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肢体情况。每日监测体温4次~6次,并随时给予相应处理。③术后观察右侧股动脉插管处渗血情况,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下肢皮肤温度、颜色及感觉情况,并与对侧比较,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④溶栓治疗后,因药物作用,导致凝血功能差,而易出现脏器出血、栓塞等并发症。因此,应加强对有无牙龈出血、皮下瘀斑、鼻衄、伤口有无渗血、局部血肿及有无内脏出血等方面的观察。⑤待病情稳定后,可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减少再次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机率。

  • 复春散二号治疗烧伤恢复期瘢痕2000例体会

    作者:孙国民;徐宝华;刘国权;丛佩国;李军;张德林

    增生性瘢痕是目前世界上尚未攻克的难关,给烧伤病人愈后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复春散二号是依据徐氏十六代密方瘢痕速消散加减而成。我科自1990年~1998年,共治疗此类病人2 000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2 000例,其中男性1 383例,女性617例,年龄小12岁,大59岁,平均年龄35岁。烧伤面积小10%,大38%,均为深Ⅱ度,平均面积24%。烧伤原因:火焰烧伤937例,火药烧伤46例,化学烧伤269例,沸水烫伤748例。1.2 用药方法:此药主要成份:熟粉25g,枯矾5g,冰片20g,龙骨37g,没药20g,松香20g,海螵蛸15g,人参25g,滑石20g,血蝎25g,红花25g,按比例配制后加工成二百目散剂,根据创面估计用药量,把药物倒入容器中,取0.9%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调成糊状,涂于创面用无菌纱布包扎。第一疗程每日2次,时间为4周,停药10d后再进行第二疗程治疗,第二疗程用药每日2次,时间5周。如需继续治疗,按第二疗程方案治疗。1.3 适应证及疗效观察:主要用深Ⅱ度痂下愈合的病人,脱痂后创面表现为轻度肿胀,呈淡红色,新生皮肤似膜状透明,部分病人自觉创面痒痛,阴天下雨时痒痛加重,难以忍受。在深Ⅱ度创面脱痂之后,再应用复春散二号外涂,自觉创面凉舒,痒痛消失,创面肿胀明显消退。治愈标准为皮肤色泽基本恢复正常,皮肤有弹性,汗液能够分泌出来。

  • 长春地区肺结核病人归口管理调查分析

    作者:李晓坤;赵红艳;刘启艳;杨光旭;张跃梅;刘丽华;张喜珍;叶春艳

    目的:为了解长春地区1998年7月~1999年6月各级各类综合性医院肺结核病人归口管理情况。方法:检查1998年7月~1999年6月各级综合性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例,X线胸片、痰涂片检查登记、疫情报告卡、转诊单,并与结核所实际接到报告卡、转诊单核对,无报告卡者为漏报。结果:35家医疗卫生单位肺结核病人1 293例,其中转诊率77.34%,转诊到位率52.00%,疫情漏报率18.95%,查痰率26.06%。结论:①在转诊及报卡方面大专院校医院明显优于其他各级综合性医院,项目县优于非项目县(P<0.005)。②查痰率县(市)区级医院优于其他各级综合性医院,厂矿医院及大专院校医院查痰率低,项目县优于非项目县(P<0.005)。

    关键词: 结核 预防和控制
  • 北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简介

    作者:

    北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原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又称北华大学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座落于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吉林市松花江畔,地处城市繁华的文化商贸中心大东门广场南侧,解放大路西18号。 该院成立于1958年4月,经历四十多年的发展建设,现已成为科室建制齐全,医疗设备精良,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社区医疗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全院开放床位700张,年门诊量30万人次,收治病人1.5万人次。因承担着北华大学临床教学任务,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院系合一”,根据临床教学要求设有医学系、医学影像系和护理系;共计34个临床教研室。 改革开放后,医院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相继建起了门诊楼、外科楼、内科楼、制剂楼、综合楼等,医院现有建筑面积为1986年前的6倍,固定资产比1986年增长了10倍以上;按照专业管理体系进行分科,现有临床科室34个,医技科室11个,有省重点专科3个。医院在编职工1 000余人,高级职称160余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60余名,有6个学科被国务院学部委员会批准为硕士授予点。 多年来,医院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兴院的发展战略,加强科室梯队建设,狠抓重点学科人才的培养;在技术上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积极开展技术攻关,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几十项国内先进技术,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心脏射频消融技术、二尖瓣及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心胸外科开展了微创心脏直视手术、多瓣膜置换术,手外科在开展断指(趾)肢再植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了延迟断指再植功能重建手术,骨科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以及各种介入治疗等。院内设有九个临床研究室,其中临床免疫研究室为吉林省卫生厅重点研究室。医院先后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期间的科研攻关课题,完成了数十项科研任务,多次获得卫生部、省科委、省卫生厅、市科委颁发的各种科研奖励。多次在市卫生系统组织的“岗位明星技术大赛”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团体总分前茅,在社会公众中享有较高的技术声望。 为了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和要求,近年来医院购置了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如螺旋CT机、磁共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分类计数仪、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全自动电解质分析仪、全自动血凝仪、彩色多普勒、伽玛照像机、超声乳化仪、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等;特别是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以市场为导向,抓住机遇,加速医院发展步伐,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又引进了东芝产多功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遥控数字胃肠机、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等,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的诊治水平,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使医院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为进一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优取胜,新一届领导班子重申了办院宗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具体地说就是要使每一位到附属医院就医的病人都能享受到方便、快捷、舒适、温馨、优质、高效的服务。 正值新世纪到来之际,全院职工有信心、有能力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各种挑战,用高超的技术,优良的服务,诚实的信誉,高尚的品格为江城人民的医疗保障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 自制白内障注吸针的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金虎吉;张来富

    我院自1994年起,将自制白内障注吸针,应用于临床手术,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1994年1月~1999年12月为止,各种白内障摘除术共有98例,男性47例,女性51例,大年龄84岁,小年龄18岁,平均年龄51岁。老年性白内障摘除术共80例,其中行人工晶体植入术18例,其余行囊外摘除术。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共12例,其中行人工晶体植入术1例。并发白内障摘除术6例,其中人工晶体植入术2例。视力0.5以上者8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0.3~0.5之间者68例,视力0.1~0.3之间者17例,视力0.1以下者5例(以上均为矫正视力)。2 方法2.1 制作方法:①选用不同直径注射针相匹配成一组(4.5号与6号,5号与6号,6号与7号)。②各组中口径较粗的针头斜面角度磨小(小于45°以内),向针孔面弯曲盖住针孔,焊锡封好,封面的对侧面距头端0.3mm左右,用口腔科砂片略磨一浅槽,再用口腔科裂钻在浅槽部钻孔直径约0.5mm~0.6mm(裂钻的尖端磨成三棱尖),将此针乳头切下磨成2mm~3mm直径的圆球,并向左弯曲约45°,以备接头皮针胶管。③取此组针头中较细的针头截取17mm~18mm,前端磨成斜角度约135°。④两组针头中粗而有孔的针在左,孔向上方。细而有斜面的针在右,焊锡焊牢。⑤双针头焊牢后前2/3向上做130°~150°弧状弯曲,达个人所需要目的为标准(见图1)。2.2 使用方法:左侧针(抽吸针)接头皮针胶管,再接5ml玻璃注射器。右侧针(注入针)接1ml皮试用注射器,拔出活塞后再接输液器。右手持1ml注射器,左手持5ml玻璃注射器,边注入边抽出平衡液,充分冲洗前房内的残余囊膜、皮质或其他。

吉林医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