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妇产科学 >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国际妇产科学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국제부과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1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1870
  • 国内刊号: 12-139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1
  • 曾用名: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7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郎景和
  • 类 别: 妇产科学
期刊荣誉:
  • 子宫韧带的损伤机制及手术治疗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陈倩倩;卢媛;尧良清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女性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盆底正常解剖结构及功能的维持依赖于盆底肌群及韧带等的综合支撑,理论认为阴道及其支持韧带中结缔组织的损伤是引起盆底异常症状和盆腔器官脱垂的共同原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都可观察到结缔组织和肌肉的松弛和萎缩。对子宫韧带损伤的原因及损伤时胶原蛋白发生改变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总结,并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包括单纯修补及网片植入)及远期治疗效果进行了综述。

  • 生物补片在女性盆底重建术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邱成丽;鲁永鲜

    简述了生物材料的分类及目前常用的生物补片种类,并以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IS)为例,介绍了生物补片的成分及各自在组织修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同层数不同种类间或同种类不同层数间生物补片的力学强度的差异,得出目前应用较多的生物补片为4层的SIS,其力学强度既可达到支撑盆底组织早期修补的作用,又能同时兼顾阴道壁柔软度且富于弹性的特点。基于生物补片的力学性能及可降解特性,不是所有盆底重建部位都能用生物补片来进行修补,如在持续抗拉强度占主导地位部位的重建,如穹窿骶骨固定和重度膀胱膨出修补,合成网片可能会提供一个更好的解剖效果。而在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中,两者的成功率相当。对于性生活活跃的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在恢复阴道壁的正常解剖结构及保留其柔软且富于弹性的功能方面,生物补片具有独特的优势。作为一种新兴材料,生物补片在盆底重建术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盆疷器官脱垂患者的年轻化,生物补片仍具有潜在的发展空间。

  • 卵巢癌转移相关分子标记物及靶向性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婷婷;沈国栋;胡卫平

    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妇科肿瘤的首位,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杀手。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调查显示,卵巢癌是与肿瘤相关的女性五大死因之一。上皮性卵巢癌占全部卵巢癌病例的近90%,且病情进展迅速,但由于缺乏早期临床表现和特异性症状,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手术治疗困难,预后较差。近年卵巢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易早期转移及浸润,是造成其死亡率高的原因。卵巢癌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已成为其研究热点。早期发现有效的卵巢癌转移相关分子标记物并对其进行靶向治疗是提高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方法。除目前临床应用的糖类蛋白125(CA125)外,跨膜糖蛋白(CD44)、E-钙黏蛋白和E盒结合锌指蛋白1(ZEB1)等生物学分子有望成为诊断卵巢癌早期转移的分子标记物。

  • 长链非编码RNA与妇科肿瘤研究进展

    作者:王昕婧;汪希鹏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碱基的RNA分子。由于不参与编码形成蛋白质分子,早期观点普遍认为lncRNA分子是基因组转录过程中形成的副产物,被定义为不具备生物学功能的转录组“背景噪音”。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lncRNA分子首先由数千个基因位点转录形成,随后,经过加工的成熟lncRNA分子在动物胚胎发育、基因表达调节以及疾病发生和发展中起关键性调控作用。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在多种人类肿瘤疾病中,部分特异性lncRNA分子的表达水平在疾病进展的各时期中发生显著了变化。在妇科恶性肿瘤中lncRNA分子表达变化以及lncRNA通过上下游靶向分子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也有了许多报道。综述这一领域新的研究进展。

  • Nrf2-ARE信号通路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渠龙;王华;侯海燕;陈亚琼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是机体抗氧化应激的中枢调节者。在正常情况下,其在胞质中被降解,不发挥生理作用。当其在体内被有毒有害物质激活后转位进入细胞核能与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结合形成Nrf2-ARE信号通路,从而使下游一系列具有机体保护性的Ⅱ相解毒酶和抗氧化酶基因及蛋白得以表达,主要包括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醌氧化还原酶1(NQO1)以及血红素加氧酶1(HO-1)。这些被激活的保护性酶类能够参与体内的广泛调节作用,对人体进行多方面的保护,研究发现该通路与机体炎症、肿瘤、衰老、凋亡、神经损伤、生育、妇产科疾病等多方面均有密切联系。综述Nrf2-ARE信号通路功能的研究进展,旨在全面客观地认识其生理功能。

  • 叶酸代谢基因多态性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作者:罗丽;陈岳明;王贤军

    随着我国新生儿出生死亡率明显降低,出生缺陷问题日益突出。在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的众多研究中,发现叶酸吸收代谢途径基因多态性与出生缺陷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677C>T多态性与神经管缺损发生明显相关已取得较为一致的结论。但MTHFR 677C>T、MTHFR 1298A>C在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结论尚不统一,并且较少涉及叶酸代谢通路中甲硫氨酸合成酶(MTR)2756A>G、甲硫氨酸合成还原酶(MTRR)66A>G、还原型叶酸载体-1(RFC-1)80A>G多态性与出生缺陷的研究。就叶酸来源、吸收代谢途径及代谢途径关键基因多态性与出生缺陷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 腹腔镜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作者:马耀梅;曲芃芃

    腹腔镜在妇科肿瘤领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循证医学已证明腹腔镜全面分期手术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的理想术式,该手术与开腹手术的肿瘤结局没有差异,并且比开腹手术获益更多。许多回顾性研究已证实了早期宫颈癌的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安全有效,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正在进行中。越来越多的肿瘤中心尝试卵巢癌的腹腔镜肿瘤细胞减灭术,已初步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单孔腹腔镜手术以美观程度更高的优势开始应用于妇科肿瘤手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腹腔镜手术不改变妇科肿瘤患者的预后,而且创伤小、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腹腔镜手术在妇科肿瘤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使越来越多的妇科肿瘤患者受益。

  •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预防宫颈癌的应用

    作者:夏巧凡;何莲芝

    宫颈癌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现已明确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其主要致病因素。HPV通过机体的细微损伤入侵,HPV E6和E7癌蛋白中的1种或2种持续表达是高危型HPV感染致瘤的关键所在,检测高危型HPV感染及病毒癌蛋白仍不能有效预防宫颈癌。研究者们正着手研制针对HPV的病毒疫苗,从源头预防HPV感染,以期实现宫颈癌的一级预防。目前已有针对HPV16/18型的二价疫苗Cervarix和针对HPV16/18/11/6型的四价疫苗Gardasil的认证上市,预防性HPV疫苗已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并取得显著效果。新一代预防性HPV疫苗在解决疫苗的成本、持久性和广谱免疫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宫颈癌有望成为人类抗肿瘤史上第一个可以预防的癌症。综述近年HPV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及预防性HPV疫苗的应用研究与现状。

  • 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处理进展

    作者:郭欢欢;孙蓬明;林元

    有着床能力的胚胎、容受性良好的子宫内膜以及胚胎和母体的相互作用是胚胎成功种植的主要因素。子宫内膜厚度仍是目前临床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重要指标。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可以反映内膜功能状态,子宫内膜充分的增殖和向分泌期转化是胚胎成功着床的前提条件之一。目前一致认为,薄型子宫内膜显著降低胚胎种植率,此外,薄型子宫内膜也是导致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探索薄型子宫内膜的病因并积极治疗、提高子宫内膜的容受性非常重要。对妨碍胚胎种植的子宫内膜进行预处理,通过治疗使子宫内膜增加至正常厚度,将有助于提高妊娠率及活产率。然而,目前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方法大多效果不理想。综述薄型子宫内膜的定义、病因及临床处理研究进展。

  • 女性生殖系统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卫华;杨佳欣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s,PEComas)是一组少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由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上具有独特性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组成,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被认为是无处不在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分为良性、恶性和恶性潜能未定。由于病例数较少,目前尚未制定恶性PEComas的具体诊断标准。女性生殖系统PEComas多发生于宫体,其生物学特性大多呈良性经过,且具体发病机制不明,部分病例与结节性硬化症的基因突变有关。该病在临床表现、影像学上缺乏特异性改变,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手术切除是目前认为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可辅助放疗和化疗,但其疗效并不确定。近年有关恶性PEComas复发和转移的报道逐渐增多,预后较差。综述女性生殖系统PEComa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

  • 有限元分析模型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及意义

    作者:陈茜;卢媛;尧良清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关人体结构的三维重建,尤其是与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模型相结合对盆底组织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前有限元分析在骨科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已比较成熟,但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仍处于研究探讨阶段。女性盆底组织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不仅有助于妇科医生进一步研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机制,而且还能帮助妇科医生优化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及评估治疗效果。虽然目前国内对盆底组织的有限元分析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及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及各类有限元分析应用软件的不断改进,有限元分析法的应用将会在妇产科领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保留子宫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陈丽;程忠平

    子宫腺肌病是育龄妇女常见良性疾病,目前子宫腺肌病的根治手段仍然是经腹或经腹腔镜切除子宫。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RI)及经阴道超声(TVU)等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大量年轻女性子宫腺肌病被检出,越来越多的年轻育龄患者因为生活质量等多种因素,迫切希望保留子宫的完整性和生育力。因此,各种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如腺肌病病灶切除后再成型子宫、部分腺肌病病灶切除联合子宫动脉阻断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综述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

  • 子宫内膜异位症干细胞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作者:刘君;赵志梅;夏天;么秀洁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因其具有侵袭、易复发等特点被称为类肿瘤性疾病。近年随着EMs病因学研究不断深入,子宫内膜中存在干细胞且这些干细胞参与子宫内膜的周期性活动的观点得以提出并陆续被验证,进而EMs干细胞学说逐渐得到认可。在干细胞研究中随着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证明了越来越多的基因和信号通路参与了干细胞的周期性调节,其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干细胞的重要通路之一。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以其高度保守、结构复杂性而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通过影响干细胞增殖周期发挥作用,同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调节子宫内膜干细胞,这将为EMs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成分血的制备及其在妇产科的应用

    作者:王明芳;付建华

    自从1818年Blundell首次将人的血液输给严重出血的产妇以及1900年奥地利病理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红细胞ABO血型系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血液作为一种生命能源物质,在临床治疗和抢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分血由于其制剂容量小,浓度、纯度高,疗效好,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少,便于保存,使用方便,节约血液资源以及可以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妇产科患者出血发病急骤、病情发展变化快、并发症严重,为抢救母婴生命,输血治疗已成为必要的手段,常见于产后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在成分血的输注过程中,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各类成分血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输注,是保证输血安全和有效的关键。

  • SUMO-1及ERα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袁俐;袁梦岚;陈旭红;姜忠敏;李艳霞;马晓芳;刘晓智

    目的:检测小类泛素化修饰蛋白1(SUMO-1)及雌激素受体α(ERα)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2006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集的50例子宫内膜癌标本及35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UMO-1蛋白和ERα蛋白在所有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两者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共定位情况,分析SUMO-1和ERα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SUMO-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而ERα蛋白则相反,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SUMO-1蛋白和ERα蛋白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年龄、不同绝经状态、不同组织学分级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2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UMO-1和ERα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875,Z=5.473,P=0.001)。结论:SUMO-1和ERα在子宫内膜癌中存在共表达关系,两者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协同作用。

  • 全盆底重建术与传统阴式修补术治疗老年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远期疗效研究

    作者:吴艳霞;张蕾;刘荣娜

    目的:比较全盆底重建术与传统阴式修补术治疗老年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09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妇产科进行手术治疗且完成随访的盆腔器官脱垂患者60例,年龄≥55岁,均为绝经后妇女,POP-Q分期为Ⅲ~Ⅳ期。采用网片进行全盆底重建术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传统的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加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5年内定期门诊随访,以POP-Q判断术后疗效,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FDI-20)评价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107.83±13.00)min vs.(127.50±13.25)min],术中出血量[(194.67±21.13)mL vs.(220.67±28.15)mL],住院总费用[(32488.38±3408.43)元vs.(13811.41±2634.89)元]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OP-Q重新评分,至术后5年,观察组有1例复发至Ⅱ度,对照组5例复发。2组患者术后1,6个月的PFDI-20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1,2,5年的PFDI-20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传统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加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相比,全盆底重建术术后复发率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但费用较高。

  • 盆底重建患者术前尿动力学结果的初步分析

    作者:曾莹;周利梅;高静;夏良斌

    目的:总结盆底重建患者的尿动力学特点,以尿动力学为切入点结合PFIQ-7问卷探讨盆底重建术与抗压力性尿失禁(SUI)手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4年1月因盆腔器官脱垂(POP)仅行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1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SUI分为POP+SUI组(26例)和POP组(103例),比较2组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及不同年龄段的情况,同时对采用PFIQ-7问卷调查后60例患者(POP+SUI组13例,POP组47例)术前和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影响评分进行比较。结果:①POP+SUI组Aa的评分为(2.133±0.417)cm,高于POP组的(1.417±0.61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②2组尿动力学检查中仅尿道功能的大尿道压均值和大尿道闭合压异常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29)。③2组患者各自术前与术后PFIQ-7评分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47),术后2组各项PFIQ-7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在盆底重建术前行尿动力学检查,盆底重建同时行抗SUI手术需谨慎,需结合患者的年龄、尿动力学结果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 子宫肉瘤组织中SULT1E1、ERα、ERβ、PRA及PRB的表达

    作者:宋燕;闫大晶;王敏;周莹莹;冷旭

    目的:检测硫酸基转移酶(SULT1E1)及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孕激素受体(PRA和PRB)在子宫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肉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31例)、子宫平滑肌肉瘤(15例)、良性子宫平滑肌瘤(10例)及相应肌瘤组织包膜外正常肌层(10例)的SULT1E1及ERα和ERβ、PRA和PRB表达。结果:①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子宫平滑肌肉瘤的SULT1E1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正常子宫肌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7);②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和子宫平滑肌肉瘤的ERα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子宫平滑肌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7);③子宫平滑肌肉瘤的PRA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子宫平滑肌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7);④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组织中,SULT1E1与ERα、PRA、PRB蛋白之间均呈负相关(rs分别为-0.463,-0.389和-0.421,P分别为0.009,0.031和0.018),SULT1E1与ERβ蛋白之间无线性相关性(rs=0.018,P=0.925);⑤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组织中,ERα与PRA、PRB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子宫肉瘤的发生、发展与子宫肉瘤组织SULT1E1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有关;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组织中SULT1E1的表达与ERα、PRA、PRB表达均呈负相关,提示它们的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 静心电针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

    作者:尔兆娟;陈学军;苏红军;张洪秀;岳秀英;王贯民

    目的:观察静心电针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围绝经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静心电针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克龄蒙治疗,均治疗3个周期。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即治疗结束)、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改良的Kupperman指数(KI)进行症状评分,并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各检测1次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00%vs.93.33%,P>0.05)。2组KI评分,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之间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治疗期间,KI均有下降,当治疗结束后3个月与6个月时,KI评分稍有上升,对照组上升稍多,但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性激素水平均得到改善(P<0.01),但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心电针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安全、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 TLR3在宫颈HPV16持续性感染及宫颈病变中的作用

    作者:唐荣荣;刘佳佳;刘荣;张丽志;罗远材;瞿全新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R3)在宫颈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持续性感染及宫颈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正常的HPV16阳性者157例,其中40例6个月后复查仍为HPV16阳性(HPV16持续感染组),117例6个月后复查转为阴性(HPV16非持续感染组)。同时选择同期就诊的宫颈HPV16阳性、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宫颈疾病患者共206例,其中A组119例(慢性宫颈炎102例、CINⅠ17例)、B组66例(宫颈CINⅡ~Ⅲ57例,原位癌9例)和C组21例(宫颈浸润癌)。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TLR3及β干扰素(IFN-β)DNA相对表达量,应用基因测序方法进行TLR3基因突变分析。结果:HPV16持续感染组TLR3、IFN-βDNA相对表达量低于HPV16非持续感染组(均P<0.05)。 HPV16持续感染组与非持续感染组TLR3与IFN-βDNA相对表达量均呈正相关(均P<0.001)。在HPV16持续感染组与非持续感染组中均未检测到TLR3扩增片段的基因突变。 HPV16阳性宫颈病变的3组患者TLR3及IFN-βD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TLR3、IFN-βDNA相对表达量均为A组高于B组及C组(均P<0.05),B组高于C组(P<0.05)。在不同级别宫颈病变中TLR3与IFN-βD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均P<0.001)。结论:TLR3可能通过调控IFN-β表达而调节宫颈局部免疫功能,TLR3表达减低不仅与宫颈HPV16持续性感染有关,而且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发生及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作者:段瑶;关铮;刘爱军

    目的:探讨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2—201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4例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均进行随访。所有病理标本均进行免疫组化测定。结果:4例患者中1例为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b1期,1例为Ⅱa期,2例为Ⅲa期。免疫组化检测:4例患者抗黑色素瘤特异性抗体(HMB45)、S-100均为阳性,3例Vimetin阳性,2例Melan-A阳性。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2例辅以术后化疗,1例辅以术后放疗。3例患者因术后复发及转移分别存活6,25,40个月后死亡,1例患者术后随访34个月,至今仍无瘤存活。结论: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差,确诊需行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且排除全身其他部位黑色素瘤,临床采用FIGO分期,治疗规范尚未确立,目前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 分娩中羊水栓塞的成功处置:一例临床危重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吴思雨;于芳;侯海燕;邢静;陈亚琼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AFE)是一种进展迅猛的严重分娩并发症,其发病率为2/100000~6/100000,产妇病死率为61%~86%,新生儿存活率为70%。报告1例极重症羊水栓塞病例情况,并对既往文献进行复习综述。该病例为33岁经产妇,患有妊娠期贫血,在分娩过程中发生AFE。首发症状为急性呼吸衰竭,在此情况下行产钳助产。初诊为AFE,转入手术室抢救。患者失血过多并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因大出血(约3000 mL)行子宫次全切除术,而后持续输入血制品。患者术后转至重症监护病房(ICU)继续治疗,因慢性肾功能衰竭接受持续性床旁血液滤过,而后间断行血液净化治疗。治疗3个月后病情好转出院,新生儿存活,未遗留神经系统异常。患者现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定期门诊透析治疗。

  • 甲状腺自身抗体与复发性流产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程兰

    目的:探讨甲状腺自身抗体(ATA)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4年4月于我院产科进行孕前检查,并符合入组条件的非妊娠期妇女,其中有复发性流产病史妇女92例,夫妻双方染色体检查未见异常,凝血功能相关检查无异常,为研究组;无复发性流产病史妇女226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对象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阳性率, TgAb(+)和(或)TPOAb(+)为ATA阳性。结果:①研究组中,年龄≥35岁及<35岁者的ATA阳性率分别为39.29%(11/28)和26.56%(17/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则分别为25.00%(10/40)和18.28%(34/186),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TA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状况相近。②研究组ATA阳性率为30.43%(28/92),高于对照组的19.47%(44/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POAb阳性率为30.43%(28/92),高于对照组的11.95%(27/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gAb阳性率为7.61%(7/92),与对照组的7.52%(17/2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A与复发性流产有关,尤其与TPOAb关系密切。

  • 肥胖孕妇外周血及脐血肥胖抑制素与母儿体质指标的相关性

    作者:王筝;佘野;葛红雨;刘会焕;李振玲;吴维光

    目的:探讨肥胖孕妇外周血与脐血肥胖抑制素(Obestatin)浓度与母儿体质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2013年8月—2014年9月分娩的肥胖孕妇30例作为肥胖组,取同期正常体质量孕妇35例作为对照组,于孕晚期抽取外周血,于分娩时抽取脐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Obestatin浓度。同时记录母亲体质量,记录新生儿出生体质量,LANGE皮脂厚度测量仪测定新生儿肩胛下、大腿、髂上、肱三头肌及腹壁皮褶厚度。结果:对照组外周血Obestatin水平比肥胖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07,P=0.000);肥胖组孕妇外周血Obestatin浓度与BMI呈负相关(r=-0.898,P=0.000)。肥胖组新生儿脐血Obestatin浓度与体质量、腹壁皮褶厚度呈负相关(r=-0.789,P=0.000;r=-0.840,P=0.018)。结论:肥胖孕妇外周血Obestatin浓度与母体产前BMI有关;脐血Obestatin浓度与新生儿体质指标有关。

  • 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及围生结局的研究分析

    作者:高雯;李卫芹;吕凤君;冷俊宏

    目的:通过对天津地区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影响因素及围生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加深对GDM的认识,为其防治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6月参加天津市GDM检测的孕妇47118例,其中确诊GDM 3650例纳入GDM组,其余43468例纳入非GDM组,对两组孕妇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GDM组年龄≥35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孕前超重和肥胖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城市户籍、文化程度高、孕前BMI高及多胎妊娠是GDM的危险因素。GDM组剖宫产、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均高于非G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DM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重视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加强GDM妊娠期管理,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 妊娠期肥胖妇女的营养治疗

    作者:于芳;韩凌霄;安艳辰

    妊娠期肥胖是指妊娠期妇女体内脂肪组织过度蓄积的状态。近年来妊娠期肥胖的发生率呈快速增长趋势,肥胖程度的增加可对孕妇及围生儿造成严重危害,从而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只有了解其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认识到妊娠期肥胖对母儿的危害,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方案,才能在保证孕妇及胎儿营养供应的前提下控制孕妇体质量,保障母婴健康。综述妊娠期肥胖妇女的代谢特点,分析肥胖对妊娠并发症、产程及对胎儿的影响,探讨妊娠期肥胖妇女的孕期营养需求及饮食处方,供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 子宫畸形的发生及其对妊娠的影响

    作者:张丽丹;江秀秀

    子宫畸形分为先天性子宫畸形和获得性子宫畸形。先天性子宫畸形是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中常见的一种,包括子宫未发育或发育不全、单角子宫、双子宫、双角子宫、纵隔子宫、弓形子宫、己烯雌酚(DES)相关异常。获得性子宫畸形多继发于流产、剖宫产、宫腔镜手术及宫颈手术后,包括宫颈宫腔粘连、子宫Ⅲ度后倾后屈、子宫前腹壁固定、颈管宫腔形态失常。介绍子宫畸形的发生原因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以期为子宫畸形患者的正常妊娠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处理和预后提供帮助。

  • 血清尿酸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

    作者:陈继明;高红艳;汪云;陈大立;柴利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妊娠期特有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HDCP主要病理生理是全身小动脉痉挛,内皮损伤和局部缺血。血清尿酸(UA)是人类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由肾脏排泄。研究证实,HDCP与血清UA关系密切,且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监测血清UA对于评估HDCP尤其是子痫前期的发生与发展可能具有重要意义。但临床上应用血清UA水平预测或早期诊断子痫前期仍存在争议;联合多种检测指标,构建新的检测模型,是否可有效提高预测价值,目前尚未明确。主要围绕HDCP的基本病理生理与血清UA代谢的相互影响,血清UA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密切关系,血清UA对子痫前期临床诊断、母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等方面进行综述。

  • 欢迎使用本刊远程稿件处理系统

    作者: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现已开通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欢迎广大作者、审稿专家通过此系统进行投稿、查稿、审稿。

  • 本刊文题、摘要、关键词、图表、统计学方法和符号写作规范

    作者: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白内障一例

    作者:李慧东;张志坤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0岁,孕30+1周,孕1产0,主因前次超声提示胎儿双侧脑室增宽,于2014年11月20日至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我院)超声科复查。使用三星UGEO WS80A超声波诊断仪探头V4-8扫描,见:耻上胎头,标准平面;脊柱未见明显异常;胎盘前壁Ⅱ级;羊水量52 mm;双顶径80 mm,头围293 mm,腹围265 mm,股骨长58 mm;胎儿侧脑室后角可见液性暗区,左侧宽10.8 mm,右侧宽10.6 mm(正常值<10 mm);胎儿左侧眼球内壁显示欠光滑,晶状体透声不清,呈一中强回声团块,面积为5.8 mm×4.5 mm,见图1(见后插三);胎儿左侧眼眶内侧可见一囊性区6.4 mm×7.5 mm,囊性区内可见一小衰减团块2.9 mm×2.4 mm,见图2(见后插三);超声提示:宫内孕,单胎,头位;胎儿双侧脑室增宽;胎儿左侧晶状体呈强回声团块(先天性白内障可能性大);胎儿左侧鼻泪管囊肿;告知孕妇后,孕妇表明自己即为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目前视力稍差;夫妇双方决定继续妊娠,定期超声检查。随访至足月后生产,新生儿于外院确诊为:先天性白内障。目前正积极治疗中。

  • 输卵管积水手术治疗后自然宫内妊娠一例

    作者:江小蓉;陈亚琼

    1临床资料
      患者女,26岁,因2次人工流产后不孕于2010年8月25日至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我院)妇产科就诊。已婚2年,孕2产0,人工流产2次,婚后未避孕至今。平时月经较规律,周期25~29 d,行经5~7 d,经量中等,色暗红,有痛经。患者2007年7月曾因急性阑尾炎行腹式阑尾切除术。2010年8月25日于我院妇产科行输卵管通液检查提示“双侧输卵管通畅”,超声监测排卵提示正常排卵,其配偶精液常规检查正常。2010年8月27日收入我院完善相关检查,3d后因2次人工流产后不孕2年要求手术探查。术中探查发现:双侧输卵管积水,管径增粗约1.5 cm,双侧输卵管伞端狭窄;双侧卵巢未见明显异常;盆腔广泛膜样粘连;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见图1(见后插一)。术中实施:①腹腔镜盆腔粘连分解术,钝性+锐性分离膜状粘连,剪除粘连带,恢复子宫、输卵管、卵巢的相对正常解剖位置;②双侧输卵管伞端成形术,钝性分离双侧输卵管伞端狭窄处,双极电凝止血,成形后双侧输卵管形态正常,伞端活动度好;③宫腔镜下输卵管导管介入通液术,宫颈、宫腔形态正常,双侧输卵管开口可见,向双侧输卵管开口方向注入美兰液,无阻力及返流,伞端可见美兰液顺利流出,提示双侧输卵管通畅,见图2、3(见后插一)。通过输卵管镜观察右侧输卵管内管腔结构,可见较规则的黏膜皱襞,黏膜面血管丰富,见图4(见后插一)。在右侧输卵管伞成形过程中,于末端剪下一块3 mm×3 mm的组织块,在扫描电镜中观察输卵管黏膜上皮的超微结构,发现黏膜皱襞丰富,在皱襞顶端布满丰富的纤毛细胞,在纤毛细胞上布满密集的纤毛,分泌细胞零星散落于纤毛细胞之间,见图5、6(见后插一)。术后随访,患者于术后第4个月自然宫内妊娠。

  • 宫-腹腔镜联合治疗剖宫产切口憩室伴宫内节育器嵌顿病例分析

    作者:魏清;朱莉华;孙涟漪;曹云桂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剖宫产率显著上升,其并发症发生率亦显著增加。其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子宫切口憩室的形成,对此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指南。报道1例剖宫产切口憩室伴宫内节育器嵌顿的病例并进行分析。患者35岁,孕4产1,主诉不规则阴道出血2年,有剖宫产史。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前壁切口处无回声,同时见节育器嵌入切口,运用宫腔镜检查联合腹腔镜下取环及剖宫产切口憩室切开修补术进行治疗,获得良好结局。该技术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以确认该方法的有效性。

国际妇产科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