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三维动态超声对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

时间:2019-09-17 09:22:34 来源:未知 浏览:414

  三维动态超声对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

  孙媛①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动态超声对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6-12月收治的40例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进行三维动态超声诊断,对患者静息状态下和模拟排粪状态下经会阴动态超声测量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0例盆底失弛缓综合征采用三维动态超声检测显示,直肠前突13例,直肠黏膜内套叠15例,子宫脱垂11例,膀胱脱垂1例。患者静息状态下n角、B角及H线均显著高于模拟排粪动作时,而1角显著低于模拟排粪动作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盆底失弛缓综合征采用三维动态超声诊断的检出率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三维动态超声;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 诊断

  doi:1 0.1 4033/j.cnki.cfmr.201 8.20.0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0-0061-03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PFD)在临床上是常见的一种女性疾病,其临床症状为排粪时盆底肌群协调松弛异常或者收缩异常,增加盆底出口阻力,造成排粪困难等,属于一种慢性功能性便秘,又被称为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或者盆底痉挛综合征。目前临床上对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方法有排粪造影、盆底表面肌电图以及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等,而随着临床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是诊断该病的新方式。本次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进行三维动态超声诊断,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6-12月收治的40例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进行三维动态超声诊断。纳入标准:均确诊为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症状为排粪困难、排粪不尽感、肛门梗阻感、排粪费力等,肛门指检显示肛直角变小或者不变,模拟排粪动作时肛管收缩,肛管张力较高;辅助检查:盆底肌电图显示肛管静息压升高、肛管长收缩压降低、括约肌功能长度增长及排粪弛缓反射压力梯度难以逆转,盆底表面肌电图显示快速收缩阶段大收缩波幅降低、前基线阶段静息波幅升高、持续耐久阶段变异系数升高。所有患者均在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排除标准:合并骨盆、脊髓外伤患者,盆底器质性疾病患者,精神障碍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及月经期妇女。患者年龄3079岁,平均(55.3±10.2)岁,身高134~173 cm,平均(160.2±7.l)cm,病程0.5~38年,平均(11.5±7.6)年,产次13次,平均(1.4±0.2)次,体重4976 kg,平均(62.8土6.2)kg。

  1.2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磷酸钠盐灌肠液对肠道进行清洁,叮嘱患者保持膀胱半充盈状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采用耦合剂涂抹乳胶套内外防止外界气体的干扰。取患者膀胱截石位,采用凸型探头,频率为36 MHz,对患者耻骨联合上方纵切然后进行会阴部扫描。指导患者左侧卧位,放松肛门,采用旋转探头,频率为5-123-6 MHz,将探头沿着肛管直肠逐渐推人肛内,在静息状态下采用三维图像系统,设置扫描参数,进行超声三维重建,同时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模拟排粪动作时的盆底重建。

  1.3观察指标

  经会阴动态超声测量指标:Q角,凸型探头经会阴测量静息状态和模拟排粪动作时肛管直肠后缘切线的夹角l3l.超声诊断标准:正常状态下模拟排粪动作时o角变大,而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因为随意肌的异常收缩,导致o角不能打开反而异常缩小。经肛管三维超声测量指标:8角,旋转探头经肛管直肠测量静息状态和模拟排粪动作时耻直肌内侧缘水平切线和肛管中轴垂涎的夹角;超声诊断标准:正常状态下模拟排粪动作时8角变大,而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因为肛管骨骼肌的异常收缩,导致B角缩小。1角,将探头放置在耻骨直肠肌水平,经探头内侧缘截石位3点及9点引出斜线,使其相交在6点耻骨直肠肌的内侧缘,两斜线之间的夹角;超声诊断标准:正常状态下模拟排粪动作时叫角变小,而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因为随意肌的异常收缩,导致1角增大。H线,截石位6点耻骨直肠肌内侧缘至探头的距离;超声诊断标准:正常状态下两者之间距离差>0.5 mm,而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的距离差≤0.5 mm。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全部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ts)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以率(u/o)表示,采用矿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动态超声下疾病检出情况

  40例盆底失弛缓综合征采用三维动态超声检测显示,直肠前突13例(32.5%),直肠黏膜内套叠15例(37.5%),子宫脱垂11例(27.5%),膀胱脱垂1例(2.5%)。2.2静息状态和模拟排粪动作时超声测量指标比较

  患者静息状态下a角、3角及H线均显著高于模拟排粪动作时,而1角显著低于模拟排粪动作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0例患者在静息状态和模拟排粪动作时超声测量指标比较(i±s)

    检测状态   n角(0)   p角(o)   1角(0) H线(mm)
    静息状态   107.1±8.6   87.5±2.6   70.5土5.5   3.7±1.1
模拟排粪动作时 98.1土9.1  83.5±2.1  75.1士6.4  3.2±1.1
    £值     6.109     9.567     -10.052     9.815
    P值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排粪时盆底肌和肛管难以正常开放,反而异常收缩,终造成排粪困难。目前,临床医师认为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发生和乙酰胆碱异常释放及反馈环路失调有关。临床上诊断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方法包括有盆底肌电图、肛管直肠测压及排粪造影等。以往排粪造影需要在透视下进行,其特点是无须放射线、诊断速度快、高空间分辨率‘卅,显示出更多盆底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采用实时成像对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情况进行全面性评估。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技术在检测方法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Vitton等专家测定肛直角后建立了盆底失弛缓综合征超声诊断的标准。临床上采用盆底超声诊断联合经会阴、阴道及肛管直肠超声对横截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成像,采用数据对盆底结构进行重建,为其影像学诊断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砸1。盆底的评价采用盆底超声中不同类型的探头。经会阴超声对肛直角进行测量,这与肛门指诊相似,在静息状态和模拟排粪状态下对肛直角的变化进行判断,若肛直角变小可判断为盆底失弛缓综合征。但是相比于肛门指诊来说,经会阴超声诊断可排除患者的自身感受,具有直观、可靠的价值[7-8]。有关专家认为肛直角的测量采用经会阴超声和排粪造影后显示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而模拟排粪动作时肛直角采用排粪造影测量的结果显著大于经会阴超声测量,表示可能与测量时患者的体位有关。Murad-Regadas等在诊断盆底失弛缓综合征采用经肛管直肠超声诊断,而将经肛管直肠超声和排粪造影诊断相比其检出率相似,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在模拟排粪动作时耻直肌水平线和肛管中轴垂线的夹角会变小。而正常人排粪时耻直肌水平线和肛管中轴垂线的夹角会增大。经肛管直肠超声诊断将凝胶注入肛管直肠中,在测量夹角的同时可检测盆底异常情况,如直肠黏膜内套叠、肠疝及直肠前突等,而且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耻骨直肠肌夹角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增大[10]。这是因为正常人排粪时耻骨直肠肌处于松弛状态,其连接部在矢状位上向背侧移行,然后肛直角逐渐增大,后完成排粪,此时耻骨直肠肌形成的夹角显著小于静息状态,但是若患者为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则该夹角显著大于静息状态[11-12]。Brusciano等在诊断盆底失弛缓综合征采用经肛管直肠超声显示静息状态和模拟排粪动作时耻骨直肠肌内侧缘至探头之间的距离差0.5 mm。正常情况下模拟排粪动作时耻骨直肠肌和肛直角处于松弛状态,耻直肌夹角变得粗厚,缩小了耻骨直肠肌内侧缘至探头之间的距离,使距离差增大。但是若患者为盆底失弛缓综合征,该距离差会变小。本次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进行静息状态和模拟排粪动作时的检查,两种状态下的Q角、B龟、1角及H线变化明显,完全可以采用超声参数准确量化盆底结构的改变,同时也说明超声对各个测量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中n角、B角及H线显著增大,而1角显著变小。但是三维动态超声诊断也有不足之处,若造影剂不足、超声探头和管壁贴合不好时会影响图像效果,增加医师的诊断难度,容易出现误诊或者漏诊,延误患者的病情。同时,超声诊断对操作者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如何时指导患者调整体位、调整超声的不同模式、频率以及辨识伪影与正常影像结构的区别,进而判断患者的盆底功能[纠。同时在检查时,操作者和患者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操作中需要患者密切配合操作者的工作,使三维动态超声更加准确,为临床医师的诊断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依据。本次采用三维动态超声对盆底失弛缓综合征进行诊断,结果显示,40例盆底失弛缓综合征采用三维动态超声检测显示,直肠前突13例,直肠黏膜内套叠15例,子宫脱垂11例,膀胱脱垂1例。患者静息状态下的Q角、B角及H线均显著高于模拟排粪动作时,而、1角显著低于模拟排粪动作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盆底失弛缓综合征采用三维动态超声诊断可以提高对各个指标的测量准确度,以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率。

  综上所述,临床上盆底失弛缓综合征采用三维动态超声诊断的检出率较高,具有方便、可靠、诊断准确等特点,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利蓉,探讨三维动态超声对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临床价值[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3(11): 248.

  [2]彭亮,吴珊燕,朱东升,等.三维动态超声诊断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可行性[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 119,122.

  [3]杨倩,王双珍,许锦富,等.三维动态超声对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4): 413-414.

  [4]石以,李炜,探讨三维动态超声诊断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可行性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7): 45-46.

  [5] Vitton V, Vignally P,Barthet M, et al.Dynamic anal endosonography and MRI defecography in diagnosis of pelvic, floor disorders: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defecography[J].Diseases of the Colon&Rectum, 2011, 54(11): 1398-1404.

  [6]林淑莲,余凤,冼云开,等,盆底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引起便秘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研究Ⅱ].中国医药科学,2017,7(13): 211-214.

  [7]李雪,王学梅,姜镔,等,经会阴超声与X线排粪造影对直肠前突与盆底失弛缓综合征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7,28(11): 817-821.

  [8]丁曙晴,丁义江,余苏萍,等.盆底失弛缓综合征70例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6,27(7): 515-516.

  [9] Murad-Regadas S M, Santos D D, Soares G,et al.A novel 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anorectal ultrasonography technique for the assessment of perineal descent, compared with defaecography[J].Colorectal Disease, 2012, 14(6): 740-747.

  [10]马兆哲,于永铎.生物反馈联合针灸及化瘀通便汤对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治疗效果[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42(3): 341-343,347.

  [11]高大勇,吴远,黄晓静,等.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7,37(2): 29-32.

  [12]薛雅红,丁曙晴,丁义江,等,应用受试者T.作曲线评价盆底表面肌电对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6,5(22): 3586-3588.

  [13] Brusciano L,Limongelli P,Genio G D, et al.Clinical and instrumental parameters in patients with constipation and incontinenc,e: their potential implications in the functional aspects of these disord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ofColorectalDisease, 2009, 24(8): 961.

  [14]余苏萍,丁义江,王业皇,等.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诊断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应用研究[Jl.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17,9(1): 12-17.

  [15]王少光,李光,施浩,等,针药结合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引起便秘76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5,36(9): 45-46.

相关推荐
  • 内质网应激与溃疡性结肠炎

    医学论文发表医学论文……

  • 小檗碱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小檗碱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苏王志斌王跃仝令畅王荣美李玲张立超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及微 生物有关。小檗碱是黄连的主要成分,临床上主要用于抗炎。近年来研究发现……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李雅琳、占强 摘要: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类具有典型锯齿状形态特征的病变,因其具有恶变潜能,近年来学者们 对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虽然目前国内外对该病变的基础研究较多,但临床研究不多,此文就结直肠锯齿 状病变的流行……

  • DNA甲基化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DNA甲基化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高燕、姜相君 摘要:DNA甲基化引起的基因表达沉默是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过度甲基化可能是由于 DNA甲基转移酶的过表达或是去甲基化活动的减弱所引起的,具体机制并未完全阐明。有研究发现,在胃 癌组织中有许多基因启动子……

  • 长链非编码RNA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长链非编码RNA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黄艳霞张靖王歌朱金水 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因其长度大于20()个核苷酸,缺乏编码蛋白能力而得名。在表观遗传 学控制、转录和转录后调控等多个层面,IncRNA参与了机体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的调节。研究已经证明, I……

最新文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