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磁共振成像杂志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자공진성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院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8034
  • 国内刊号: 11-590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磁共振成像》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戴建平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输卵管积液的CT及MRI影像学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赵祖来;徐志勇;周玉末;鲜明

    目的 对输卵管积液者应用CT和MRI影像学诊断的价值进行研究.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本院诊治的输卵管积液64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方法和临床所用不同影像学诊断技术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为32例,前者用CT技术诊断,对后者用MRI技术诊断,观察及对比两组影像学表现和漏诊、准确概率.结果 CT诊断32例患者均是囊性肿块,其中22例(68.75%)边界清晰,双侧肿块4例(12.50%),位于左、右侧附件区分别为15例(46.88%)、13例(40.63%);MRI诊断肿块边缘较光整,外形呈S或C形腊肠样;观察组诊断漏诊概率均比对照组低,且诊断准确概率(96.88%)比对照组(78.13%)高(P<0.05).结论 输卵管积液借助MRI影像学诊断价值高,能够获得清晰影像学资料,减少漏诊发生,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概率,且于实际操作中可将两种技术联合使用,以发挥各自优势.

  • 高分辨率磁共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及信号特点与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张丹凤;陈慧铀;张卫东;孙军;毛存南;苏文;王鹏;殷信道

    目的 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方法,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和信号特点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搜集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32例有临床症状的MCA粥样硬化狭窄的病人,进行常规头颅MR扫描和MCA狭窄处黑血技术T1WI、T2WI扫描.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位置分为前壁、下壁、后壁、上壁;依据弥散加权图像上MCA供血区有无高信号分为急性脑梗死、无急性脑梗死.统计斑块的好发部位;比较急性脑梗死与无急性脑梗死之间高信号或混杂信号斑块数目的差异.结果 32例图像用于分析,斑块的分布情况为前壁13例、下壁7例、后壁4例、上壁4例,余4例为管腔完全闭塞,各分布部位的相应急性脑梗死例数为2、2、3、4,位于上壁或后壁的斑块较前壁或下壁斑块更易引起急性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急性脑梗死1 5例,T1WI或T2WI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的有8例;无急性脑梗死17例,T1WI或T2WI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的有2例,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血管前壁、下壁,但位于上壁或后壁斑块更易引发脑梗死;高信号或混杂信号斑块更多见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与其不稳定性有关.

  • DWI多b值水通道蛋白分子成像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初步研究

    作者:段筱璠;张辉;王效春;谭艳;秦江波;王乐;张磊

    目的 探讨DWI多b值水通道蛋白分子成像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脑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扫描及多b值DWI扫描,其中低级别组(WHO Ⅰ~Ⅱ级)24例,高级别组(WHOⅢ~Ⅳ级)28例.测量肿瘤实质区的AQP-ADC值、常规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AQP-ADC值、常规ADC值在高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中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ROC曲线分析比较AQP-ADC值与常规ADC值的诊断效能.结果 高级别组肿瘤实质区的AQP-ADC值高于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肿瘤实质区的常规ADC值明显低于低级别组;肿瘤实质区AQP-ADC值、常规ADC值在脑星形细胞瘤高低级别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AQP-ADC值、常规ADC值对脑星形细胞瘤分级的ROC曲线下面积:AQP-ADC值为0.891,常规ADC值为0.778.结论 AQP-ADC值可以鉴别高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且优于常规ADC值.

  • 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M1段血管斑块的T1W-3D-VISTA诊断研究

    作者:赵庆龙;刘天怡;杨诗琪;李露露;刘鹏飞;李国忠;王巍;崔英哲

    目的 利用T1W 3D-VISTA磁共振成像序列对基底节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斑块分布、信号以及相关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 对MR DWI诊断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行颅内动脉MRA、大脑中动脉T1W 3D-VISTA扫描,根据梗死部位将患者分为基底节组(基底节区/基底节区合并基底节区外脑梗死)和非基底节组(不包含基底节区脑梗死),研究两组患者梗死同侧斑块在M1段血管壁的分布,斑块与胼胝体相对信号强度比值(contrast ratio,CR),以及相关临床特点分析.结果 52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伴有同侧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基底节组:30例,非基底节组:22例),一共1560幅图像被研究,其中251幅图像包含斑块,基底节组的上侧壁斑块所占比例(37.74%)较非基底节组(10.26%)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基底节组的下侧(26.42%)及腹侧(13.21%)斑块所占比例较非基底节组的下侧(48.72%)及腹侧(33.33%)斑块所占比例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0.039).基底节组斑块相对信号强度(CR)较非基底节组小(均值分别为0.84,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之间相关临床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BMI、入院24 h NIHSS评分、卒中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1W-3D-VISTA序列可以检测大脑中动脉斑块的分布及相对信号强度,与非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相比,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中动脉M1段斑块更多分布于上侧壁,下侧及腹侧壁相对较少,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动脉斑块相对更稳定.

  • 慢性疼痛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研究的Meta分析

    作者:程健;吴文

    目的 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地描绘慢性疼痛患者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的变化特点.材料与方法 数据库检索Pubmed、EMBASE、Web Science、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brainmap自建库至2016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所有fMRI研究.利用Icbm2tal软件将Talairach坐标统一转换为MNI坐标,依据ALE手册中数据录入方法将坐标数据分组录入,使用Ginger-ALE 2.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计算脑区ALE分布图.结果 纳入20篇文献,共389名慢性疼痛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慢性疼痛会导致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出现异常.选取岛叶作为种子点,研究发现:岛叶和楔前叶;岛叶和前扣带回;岛叶和后扣带回;岛叶和顶下小叶;岛叶和内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均出现异常.结论 静息态下慢性疼痛患者的岛叶与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异常,反映出疼痛脑加工与感知觉辨认、认知和情绪相关脑区活动有关,为慢性疼痛下的神经认知模型提供了实证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疼痛与脑之间的联系.

  • 磁共振波谱定量检测孤独症患儿基底节区代谢特征

    作者:代海洋;黎倩仪;李胜开;肖叶玉;吴仁华

    目的 利用磁共振波谱及LCModel后处理软件定量检测孤独症患儿双侧基底节区代谢物特征并与正常发育儿童进行对比.材料与方法 对符合诊断标准的13例孤独症患儿和14例正常发育儿童基底节区进行磁共振波谱采集,利用LCModel软件对波谱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结果 相对于正常发育儿童,孤独症患儿双侧基底节区Glx、Glu和Cho的绝对浓度以及Glx/Cr、Glu/Cr和右侧基底节区Cho/Cr比值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孤独症患儿双侧基底节区NAA绝对浓度较正常发育儿童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AA/Cr较正常发育儿童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孤独症患儿双侧基底节区MI绝对浓度和MI/Cr值较正常发育儿童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孤独症患儿基底节区存在代谢异常,基底节区Glx、Glu和Cho浓度的增高以及NAA/Cr的降低可能与孤独症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

  •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的CT、MRI诊断(附6例报告)

    作者:李松涛;汪文胜;周全;邓达标;黄海涛;梁倩雯;成丽娜

    目的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CT及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5例,女1例,年龄3~24岁,平均13.8岁.幕上3例,分别位于颞极区1例,颞枕叶及顶叶各1例;幕下四脑室内和桥脑各1例,另1例跨小脑天幕.肿块呈囊实性2例,实性为主4例.MRI表现肿瘤实性部分呈等或稍长T1、T2信号,FLAIR序列呈等、稍高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后,2例强化不明显,4例肿瘤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肿块边界较清楚,瘤周水肿较轻.CT表现肿瘤实性部分呈等、稍高密度,其内可见钙化,囊性部分呈低密度.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点,根据肿瘤部位、边界、信号(或密度)、水肿、增强等特点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不同屈曲位颈椎MRI检查对平山病特异性征象的影响

    作者:高亚娟;孙万里;王伟;袁兰

    目的 比较颈椎屈曲不同角度平山病患者的MRI表现,探讨颈椎屈曲角度的调节对平山病的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9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的患者,使用自行研发的辅助诊断设备行不同屈曲位颈椎MRI检查,屈曲角度包括:0°(中立位)、25°、30°、35°、40°,观察不同屈曲位MRI三个典型征象显示情况:脊髓萎缩、背侧硬脊膜前移、硬膜外间隙增宽.测量不同屈曲角度硬膜外间隙大矢状径(d)及同层面椎管矢状径(D),并计算d/D.结果 平山病患者MRI特异性征象在屈曲角度25°及以上与屈曲0o存在差异(P=0.00),d/D平均值随屈曲角度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增加,35°时大.结论 屈曲位MRI检查可以影响颈椎背侧硬脊膜前移、脊髓萎缩、硬膜外间隙增宽等征象.

  • 海洛因成瘾者复吸相关低频振幅特征的静息态fMRI研究

    作者:李林斌;李哲;陈佳杰;刘洁蓉;魏璇;李玮;王玮;李强

    目的 探讨海洛因成瘾者复吸相关的静息态脑功能特征.材料与方法 31例海洛因成瘾者参加本前瞻性纵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随访6个月后确定复吸组与非复吸组,分析两组大脑低频振幅差异,且分析差异区低频振幅值与复吸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复吸组相比,复吸组低频振幅值升高的脑区为右侧前扣带回、眶额回及颞中回,降低的脑区为左侧海马旁回、右侧后扣带回、双侧梭状回及左侧顶下小叶.结论 海洛因成瘾复吸者与非复吸者大脑神经活动存在明显差异,控制功能的下降及学习记忆功能的异常增加与复吸行为密切相关,这些异常功能特征对海洛因成瘾者复吸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脑胶质瘤分级诊断的磁共振研究新进展

    作者:张楠;杨本强

    脑胶质瘤是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表现为向外浸润性生长,具有侵袭性且容易复发,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脑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及分级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的分级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者就几项磁共振新技术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 臂丛神经损伤神经移位术后脑运动功能区变化的fMRI研究进展

    作者:蒋雯;程晓光;于爱红

    臂丛神经损伤影响上肢运动功能,主要治疗方法为神经移位术,恢复神经通路连续性,近年来健侧C7神经移位术的疗效显著.作者对近年国内外臂丛神经损伤神经移位术治疗、特别是健侧C7神经移位术后任务态和静息态fMRI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大脑运动功能区变化的规律和可能的机制,以对将来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线索.

  • 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杜永浩;牛刚;杨健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基于快速T1WI,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获取感兴趣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再通过药代动力学模型分析,得到反映组织灌注及血管渗透性的定量参数,已应用于肿瘤诊断、疗效评价、预后评估.作者针对影响DCE-MRI结果的主要因素:扫描方案、动脉输入函数(arterial input functions,AIF)、运动位移、药代动力学模型,进行系统评价,通过提高DCE-MRI参数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 新生猪缺氧缺血脑损伤后基底节乳酸代谢及其转运体表达的研究

    作者:郑阳;王晓明

    目的 通过1H-MRS在体检测新生猪缺氧缺血脑损伤(HIBI)模型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乳酸含量的变化并与乳酸转运体(MCT-2、MCT-4)的表达特征进行相关研究,以期进一步明确乳酸在HI后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 选用出生后3~5 d的健康新生猪,体重约为1~1.5 kg,对照组5头,HIBI模型组30头.通过1H-MRS成像检测缺氧缺血后不同时间点基底节区乳酸的变化并与MCT-2、MCT-4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1H-MRS结果显示,HIBI后Lac峰值出现在2~6 h,随后Lac逐渐下降,逐步降低至与对照组水平相当.除24~48 h、48~72 h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0.26)外,其余模型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MCT-2、MCT-4在HI后表达先上调后降低,均在12~24 h达到高峰,与其余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缺氧缺血后,乳酸含量的变化可调节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乳酸相关转运体的表达.

  • 短暂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水通道蛋白磁共振分子成像研究

    作者:邢培秋;陈秋雁;吴富淋;彭晓澜;江敏;陈婷婷;魏鼎泰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在水通道蛋白磁共振分子成像(AQPMRI)上的改变.材料与方法 31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实验组经历1h的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建立短暂性脑缺血模型.在恢复再灌后48 h行MRI检查采集T2 FLAIR、常规DWI及AQP MRI图像,并行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AQP4的表达量.结果 实验组大鼠在T2 FLAIR上可见明显的高信号病灶,其T2信号的差值百分比显著高于假手术组(56.655±7.359和2.334±2.203,P<0.01);实验组病灶的ADC值差值百分比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24.491±1.924和-0.960±3.824,P<0.01);AQP ADC结果显示实验组的AQPADC值的差值百分比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25.218±8.839和0.209±1.279,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患侧的AQP4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将实验组单只大鼠的AQP ADC图像与其相应的免疫荧光结果对比显示,AQPADC值高的区域,AQP4阳性染色减少,而AQP ADC值低的区域,AQP4阳性染色增多.结论 AQP MRI能够在体显示水通道蛋白的分布情况,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程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下腹壁滑膜肉瘤一例

    作者:周丽明;王学建;邓飞虎;尹义

    女,45岁,发现左下腹壁部包块9个月.9个月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左下腹壁包块,约鸡蛋大小,未接受治疗;半年来包块进行性增大,门诊以“左下腹壁包块”收住入院.查体:左下腹近髂部扪及一质硬包块,大小约6 cm×5 cm,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可推动,无压痛.

  • MR 3D-STIR-SPACE序列增强扫描诊断神经纤维瘤病一例

    作者:张晓谦;李健明;张孟超;李小帅;刘云霞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为一类中、外胚层发育异常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家族性和遗传性发病倾向[1],并非真性肿瘤,而多属斑痣性错构瘤[2].3D-STIR-SPACE序列增强扫描即重T2脂肪抑制技术,成像基础为平面回波成像(echo plannar imaging,EPI)、敏感编码并行采集技术(sensitivity eneoded,SENSE)、短TI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技术的联合运用.STIR技术可以稳定抑制神经周围的脂肪信号,EPI和SENSE的结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数据采集的速度和效率,又可以减少伪影及图像失真,获得高分辨率的神经显像,清晰显示神经纤维的微细结构[3],已逐渐成为早期诊断外周神经损伤及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笔者报道应用3D-STIR-SPACE序列增强扫描诊断神经纤维瘤病1例.

  • MRI诊断泪腺腺样囊性癌一例

    作者:赵闯绩;陈纲

    患者 男,67岁,右眼眼球渐进性突出1年半.患者1年半前发现右眼眼球突出,伴眼球活动受限、视力下降.专科查体:视力:右眼0.04(不接受矫正)左眼0.5(-1.00DS-1.0).眼球突出度:右眼26 mm左眼11 mm,眶距:105mm.右眼眶上缘外侧可触及一光滑包块,大小约为20 mm×35 mm,质中、边界清,压痛(+),眼睑无红肿,眼球突出,向下方移位,各方位活动受限.MR检查右侧眼眶内可见一大小约3.8 cm×3.9 cm卵圆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边界清楚,其内信号欠均匀,可见分隔样改变;病灶与外直肌关系密切,视神经及玻璃体受压推移,眼球外突,部分病灶向外上方延伸突出眶外,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MRI诊断考虑来源于泪腺的肿瘤性病变,混合瘤可能性大.手术所见于眶上壁探及-30 mm×20 mm肿物,相应部位骨质破坏,范围约30 mm×15 mm,镜下所见:癌组织呈片团状分布,筛孔状排列,浸润性生长(图1).病理结果右侧泪腺腺样囊性癌.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倾力支持:MRI设备及其临床应用评价研究

    作者:张勇;程敬亮;薛康康

    “MRI设备及其临床应用评价研究”项目获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400万元经费支持.该项目通过七个子课题的研究,系统开展MRI临床应用、技术性能、可靠性及服务体系的现况调查,终将完成我国MRI需求报告,建立我国MRI临床功能和实用性、临床效果、可靠性、技术性能、服务体系五个方面的评价规范和评价报告,构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MRI评价方法和工具,推动我国MRI设备整体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 胫骨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李新彤;修文吉;闫东;程晓光

    患者 女,51岁,右膝关节疼痛行走不适4年,加重1年.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不适、无力、行走障碍,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近1年来症状加重,经中药及针灸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行走运动时疼痛加剧.体检:右下肢跛行,右小腿近端稍肿胀,局部皮温正常,无明显感觉障碍及压痛.X线平片表现:右胫骨近端骨质破坏,边界模糊不清,周围骨皮质不光整(图1).CT表现:右胫骨近端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局部骨皮质破坏、中断,皮质及髓腔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填充,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图2).MRI表现:右胫骨近端溶骨性骨质破坏并周围软组织肿块,骨皮质中断,病灶呈等T1、混杂T2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图3).提示右胫骨近端恶性病变.

磁共振成像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