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As)是动脉壁对内皮细胞损伤的一种慢性炎症免疫反应,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可激活机体内的免疫细胞并诱导其介导免疫应答。因此,免疫细胞的激活是A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固有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参与AS的发生并在该病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1 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源性的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是AS斑块内为丰富的的免疫细胞。在其发病早期,被激活的内皮细胞就开始在其表面选择性的表达趋化因子,包括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一1),白细胞介素一8(IL一8)和黏附分子如细胞问黏附分子(iICAM一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和E/P选择素导致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和浸润内皮下膜。单核细胞的黏附被认为是AS的早期病变。单核细胞在黏附分子的作用下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并在趋化因子如CCL2,CCL5,CXCL10和CX3CL1等与表达在循环单核细胞表面的相关受体作用下迁移至内膜下间隙。随后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和其他一些分化因子的驱动下,处于早期AS病变区的单核细胞转变为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M1和替代型活化的巨噬细胞。

  这两种类型的巨噬细胞均出现在AS病变区,但在炎症反应中却起到相反作用。从Ly6C 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M1型巨噬细胞促进正向炎症免疫应答,而从Ly6C 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M2型巨噬细胞下调炎症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可通过其表面的清道夫受体(SR)摄取富含胆固醇的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被修饰的LDLL5j。其中清道夫受体A1(SRAI)对吞噬乙酰化的LDL起决定作用,CD36(清道夫受体B)是巨噬细胞清除氧化型LDL(OKLDL)的主要受体_6]。在进一步对早期AS的形态特征研究中发现,起初脂质沉积在指纹(fatty streak)内,通过与蛋白聚糖结合而固定在内膜处。随着指纹内脂质量的增加形成病理性内膜增厚,巨噬细胞吞噬沉积的脂质而形成泡沫细胞¨7]。此外,ox-LDL还与CD36结合促使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的促炎因子,这些细胞因子轮流刺激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来产生促炎因子引发ox-LDL非依赖的自保持炎症 ]。

  促炎因子促使局部动脉内膜炎症反应加剧,使其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增生形成纤维帽。泡沫细胞被认为是AS早期形成的重要标志。

  研究显示,AS斑块中不仅含有大量的胆固醇酯,也含有丰富的三酰甘油,表明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也能通过受体途径被单核巨噬细胞摄取而形成泡沫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VLDL受体(VLDLR)及LDLR相关蛋白(LRP)能通过载脂蛋白E(ApoE)依赖途径摄取富含ApoE的脂蛋白(尤其是VLDL/IDL及残粒),因此在LDL低浓度情况下的AS中VLDL和乳糜微粒也参与了AS的发生。

  2 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重要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负责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启动抗原的特异性T细胞应答。与其他组织的树突状细胞一样,分布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区的树突状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抗原的递呈和激活病变区的T淋巴细胞 。关于泡沫细胞的来源,早期研究发现泡沫细胞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化而来,近期研究发现,DC也是泡沫细胞的来源之一。DC以未成熟的形式存在于正常动脉血管壁中,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被活化。在对易发生粥样硬化的内膜与无病变的正常血管内膜比较研究中发现,AS形成部位的DC数量明显多于正常血管内膜的DC数量,其中CD11C DCs的数量显着增加且其在高脂喂养的LDLR缺失(Ldlr)小鼠体内被发现能摄取中性脂质,由此表明CD11C DCs在粥样硬化的初始阶段起到积极作用 。

  DC在斑块内分布不均,尤其在斑块肩部易破裂区出现大量DC,推测其与斑块的破裂有关。

  Choi等_1 用Flt一3 Ldlr 小鼠研究DCs在AS中的作用发现,缺失基因Flt一3导致CD11c CD11bCD103 DCs的匮乏,终引起主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内大量斑块的破裂加重AS。与出现在斑块内另一种促AS的依赖于MCSF的DCs相比,抗炎性Fit~3 DCs对As有保护作用l1 。此外,Weber等_1 还发现CCL17的表达能限制T细胞的扩张并加速斑块的破裂,显示了CCL17 DCs在AS中平衡T细胞的能力。

  3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中性粒细胞属小吞噬细胞,具有趋化,吞噬等与单核巨噬细胞相似的功能。作为血循环中丰富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由于其寿命短更新快等特点,在AS的病理研究中缺乏有效的检测而一直很少被关注。在AS病变中,由于中性粒细胞经历了表型的变化而呈现出类似抗原递呈细胞如巨噬细胞和DC的特性,因而终缺乏了特异性的检测方法。近期随着对中性粒细胞染色技术的更新发现,中性粒细胞在As的形成和斑块的破裂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1 。

  在小鼠模型中,通过对小鼠中心粒细胞表面Ly6G的特异性染色,实现了在AS早期病变和斑块破裂阶段对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

  从ApoE 小鼠模型的研究中,在AS早期病变区的内皮和内膜检测到大量中心粒细胞。在斑块进展期,中心粒细胞位于斑块肩部和动脉外膜处。

  在对人类标本的研究中,CD66b作为粒细胞的标记被用于AS样本对中性粒细胞的检测研究。Ionita等l2。 在对动脉内膜切除的样本分析后发现,中性粒细胞存在于斑块的不同部位,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主要和大的脂质核心聚集在一起。Drechsler等_1胡发现,病变区的大小与循环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减少中性粒细胞内膜病变区也随之变小说明了中性粒细胞在AS早期的作用。内皮细胞功能的紊乱可诱导内皮细胞产生粘附分子,中心粒细胞通过P选择素和E选择素的参与来捕获。此外,在AS早期内皮功能的紊乱具有上调ICAM一1的特性,从而介导中性粒细胞的黏附。而脂质水平的升高不仅能激活内皮还能激活一级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进一步加剧内皮功能的紊乱加速AS的形成。

  4 淋巴细胞的作用动脉外膜是淋巴细胞积聚的主要场所,组织学研究发现外膜可能有助于适应和固有免疫应答来调节AS。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适应性免疫可影响AS的发生,缺失T淋巴细胞可显着抑制病变的的发展 。

  因此,各种T淋巴细胞在AS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其中在斑块内的大多数T淋巴细胞是表达aT细胞受体的CD4T细胞,并且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分子相互作用。在粥样硬化内的致病T淋巴细胞具有Thl细胞的特性,能产生促炎介质如干扰素一7(IFN一)并活化巨噬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活化包括了DC对抗原的递呈及对抗原特异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斑块内的CIN T细胞对ox-LDL有免疫特异性,OXLDL能刺激T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在免疫缺失的ApoE敲除小鼠注入CD4 T淋巴细胞发现AS病情的加重,说明T淋巴细胞具有促AS的作用。

  与丰富的T淋巴细胞相比,B淋巴细胞在粥样硬化病变区只是偶尔出现,主要出现在AS患者病变区周围的动脉腔和外膜处。B淋巴细胞在主动脉第三淋巴器官(aortic teriary lymphoid organ)外膜中心处被检测到,在其周围的外膜出现浆细胞说明B淋巴细胞可能在动脉外膜分化为浆细胞。

  B淋巴细胞对AS有负性调控作用,Doran等 发现,B淋巴细胞在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AS保护作用依赖于分化抑制剂(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一3,Id3),通过Id3一CCR6途径介导B淋巴细胞的归巢以及产生保护。与此相反,AitOufella等 和Kyaw等发现,利用CD20单克隆抗体处理引起的B2淋巴细胞缺失能降低ApoE 一和Ldlr 一小鼠体内AS的程度以及致病T淋巴细胞的活性,同时减少IFN一 和IL一17的产生。Kyaw等发现,脾切除的ApoE 小鼠体内Bla淋巴细胞在腹腔膜的显着缺失和AS程度的增加,第一次证明了B1a淋巴细胞AS的保护作用。

  5 结语AS作为一种慢性炎症的疾病,以病变区斑块在动脉壁上脂质的沉积为特点,并伴随着免疫细胞的浸润,因此,免疫细胞参与了该病的发生并进一步促进了病变的发展。促炎途径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抑制促炎因子的免疫调节疗法有望于对该病有很好的治疗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