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북경중의약대학학보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影响因子: 1.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2157
  • 国内刊号: 11-357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2-41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永炎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脑动脉硬化症中医辨证计量诊断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吴圣贤;林求诚;王永炎

    在福建省直机关老干部630例体检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脑动脉硬化症(CAS) 计量 诊断研究。采用多元逐步判别分析模型,在本底资料的基础上,建立CAS中医辨证计量诊断 的判别函数式。继而运用DME方法,通过15项反映诊断能力和综合应用价值的指标考核该函 数式对阴虚阳亢证和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效能。结果CAS中医辨证计量诊断判别函数式具有良 好的诊断效能,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 中医学研究环境污染现状与思考

    作者:秦英;杨君;王成祥;杨莉;姜良铎

      白血病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后会出现诸多副作用,其中盗汗是较常见的临床 症状之一,西医药物治疗收效甚微,我们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 分型论治如下:1 辨证分型及治疗  (1)阴虚火旺型:症见形体消瘦,低热,夜间明显,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小便黄少,大 便偏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敛汗,方选当归六黄汤、清骨散合牡蛎散加减 ;若阴虚明显者可选用青蒿鳖甲散合黄连阿胶汤化裁。  (2)湿热郁蒸型:症见盗汗,时有自汗,口干苦,食欲不振,恶心,身重,乏力,小便黄, 大便不成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利湿清热,分利二便。方选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加减,加用连翘、浮小麦、麻黄根。  (3)营卫不和型:症见盗汗,自汗,浸湿衣被,恶风,体倦,苔薄白,脉浮。治宜调 和营卫,方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若偏身汗出者,酌加甘麦大枣汤甘润缓急。  (4)表虚不固型:症见盗汗,自汗,乏力,气短,易感冒,恶风寒,食欲不振,睡眠不实, 大便稀溏,苔白,脉弱。治宜益气固表,方选玉屏风散合牡蛎散;若气虚明显者,可加用五 味异功散。  (5)瘀血内阻型:症见盗汗,经久不愈,口干,饮水少,或常觉后背发凉,位置固定,睡时 梦多易醒,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苔少,脉沉细涩。治宜理气化瘀,方选血府逐瘀汤。2 典型病例  王某,男性,40岁。因“低热、乏力1月”入院。1999年9月20日初诊,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 胞性白血病(M3),采用全反式维甲酸20 mg,每日3次,共服用4周,白血病未达到完全缓 解(CR);之后,使用癌灵1号1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为4周 ,达CR。两个疗程用药中,出现顽固性盗汗,五心烦热,口干梦多,小便黄,大便干,症状 持续1周,虽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查:形体消瘦,口唇暗红而干, 舌质绛红,边有瘀点,舌下脉络紫暗,苔少而干,脉细数。辨证为阴虚火旺,脉络瘀阻,治 宜滋阴降火,兼以活血祛瘀,方选当归六黄汤合清骨散化裁,药用:生黄芪20 g、当归15 g 、生地黄30 g、黄连6 g、熟地黄15 g、黄柏10 g、银柴胡10 g、知母10 g、地骨皮10 g、 青蒿10 g、鳖甲30 g、丹皮10 g、白茅根30 g。服药5剂,盗汗明显减少,而患者自述后背 凉,位于肩胛间区。结合其舌脉,辨证为瘀血内阻,选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合清骨散加减以 化瘀通络,兼以养阴清热。药用:全当归15 g、生地30 g、桃仁10 g、红花6 g、赤芍10 g 、柴胡6 g、川芎10 g、桔梗6 g、川牛膝10 g、丹皮10 g、知母10 g、秦艽15 g、鳖甲30 g 。再进5剂,盗汗止,临床症状消失。在巩固与强化治疗中未再出现盗汗症状。

  • 中医治疗肺间质纤维化22例

    作者:王小平;李晓光;甘丽虹;王宝玲

      肺间质纤维化是指发生在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等,以肺泡壁为主要病变所引起的一组疾 病群,其病变侵犯肺泡壁也可延伸到支气管领域,由于支气管、细支气管及肺泡壁纤维化, 使肺的顺应性降低,导致容量的减少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我们运用中药治疗22例,现总 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48~75岁,平均58.8岁,病程1~15年,平均5.4年。 患者均有咳嗽、喘息、胸闷、气短、唾涎沫、紫绀、心悸、出汗、神疲消瘦。胸部X线所见 弥漫性网状结节状阴影。肺功能测定提示弥散功能障碍9例,肺容量降低4例,通气及弥散功 能均障碍7例。支气管镜肺活检提示12例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肺泡壁增厚并有炎性细胞浸润 ,7例间质胶原纤维增多,3例大量纤维组织包绕的肺泡。基础疾病为有典型临床表现的干燥 综合征10例,病毒性肺炎4例,尘肺1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7例。  2 辨证分型论治  (1)燥热伤肺型(10例):干咳无痰,痰中带血丝,咳甚胸痛,鼻燥咽干,舌尖红少津,苔少 或薄黄,脉数。无痰者便是火热,只宜清之。无痰者清金降火,开郁润燥。拟宣通肺气,清 肺润燥:沙参、麦冬、百合、浙贝母、杏仁、丹参、鸡血藤、桑叶、当归、菊花。  (2)痰浊阻肺型(7例):咳喘痰多呈泡沫状,气短、喘息、胸闷,以劳累后加重,乏力 ,纳 差,恶风多汗,日久化热,咯黄粘痰,舌质淡,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肺气虚损,病久伤 至肺阳,并及于脾肾。肺气虚津液不能敷布,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反为痰涎。拟燥湿化痰 ,健脾补肾:半夏、陈皮、厚朴、茯苓、黄芩、生薏苡仁、苏子、桑寄生、枸杞子。  (3)气滞血瘀型(4例):咳嗽吐浊唾涎沫,痰粘或咯痰带血,胸闷气短,唇甲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沉 细而涩。久病肺气虚弱,肺虚则宣肃失职,气机不畅,滞于胸中则生瘀血。拟宣肺理气活血 化瘀:黄芩、杏仁、陈皮、灸枇杷叶、前胡、桑白皮、丹参、赤白芍、川芎、当归、炙甘草 。  (4)气阴两虚型(1例):喘憋气短,气怯声低。咳声低弱,咳痰稀白,汗出畏风,呛咳痰少质粘,烦热,咽喉不利。 可伴纳差便溏,肢倦乏力。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形瘦神疲,舌红少津,脉数无 力。肺之气阴虚损不愈,殃及脾肾。拟益气养阴,健脾补肾:西洋参、黄芪、生地、麦冬、 阿胶、女贞子、苏子、清半夏、枸杞子、桑寄生、茯苓、陈皮、炙甘草。  3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减轻如病情由重度转为轻度,中度转为不足轻度者,肺功能明显好转,生活可以 自理。有效:症状减轻如病情由重度转为中度,中度转为轻度者,阳性体征及肺功能改善不 著者。无效:病情未减轻甚至加重者。

  •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梢;冯菁;唐大日亘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特色是分证论治,证候机理一直是相关研 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的方向主要在于一定范围的调查对照研究,以及从在RA病理改变中具 有重要意义的免疫系统、血液流变学等角度,对RA证候、治法进行相关临床与实验研究。现 以美国风湿病学会RA(ARA)标准颁布后的文献为主,对RA证候学研究的有关进展分析如下。 1 RA证候的分布规律  RA早期、急性发作期一般以风、寒、湿、热等时邪夹杂侵袭为主导,营卫不调为内因, 此期多采取寒热表里辨证;中、晚期则继发之痰瘀胶结闭阻,寒热虚实错杂,日久累及脏腑 气血阴阳虚衰,多采取寒热、脏腑、气血津液复合辨证。一些调查研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RA 证候相应的分布规律,但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邓氏[1]从症状入手,对82例按ARA 标准确诊 的RA患者的症象、舌脉及关节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寒热错杂、瘀 血阻络、肝肾两虚、瘀湿阻络、营卫不和、气阴(血)两虚8种证型中,肝肾两虚为常见 的证型(占60.98%);寒热错杂型次之(占43.90%)。82例患者中,有瘀血证候者占47. 56% ;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热象表现,共占59.76%。调查患者中证候单纯者少,共32例, 占 39.02%;两种或两种以上证候兼夹者占60.98%。汪氏[2]对确诊的786例RA患者 进行调查, 结果风热型占34.50%,血瘀型占32.80% ,湿热型占12.80%,虚寒型占19.80%;发病原因以 “原因不 明”比例高(39.90%),风寒湿次之(19. 50%),再次为产后发病(9.50%),其他患 者分别 与家族史、外伤、感冒、感染和过度劳累有关。关于病机提出:①痛肿与风寒湿火有关; ②肌肉、络脉病变与瘀痰有关;③关节变形、血亏与虚损有关。樊氏[3]统计的120 例RA患 者中,发病与感受风寒湿有关者71例,与感受热邪有关者7例,因而认为外邪入侵是RA发病 的重要外在条件。董氏[4]对97例RA患者进行病因调查及临床分析,发现内伤杂病为 诱因而发 病的人数远大于外感风寒湿为诱因的发病人数。因而强调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浊以及痰瘀 等因素的重要地位,并认为湿邪胶着,痰瘀凝结是RA的病理关键。  邓氏[5]以计算机模式对RA肝肾两虚、寒热错杂、气阴两虚、湿热阻络、痰湿 阻络5证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并与常规临床判断比较,结果计算机模式识别法对中医证候判断的敏感 度为96.67%,特异度为95.15%,表明两种方法一致性相当可靠。因此提出“证”可看作是 一 种由相应的“症”所构成的模糊集合,可通过对“症”、“证”等模拟量化的方法,建立起 相应疾病的符合中医诊疗思维规律的数学模型。李氏等[6,7]调查1 607例风湿 病患者,462 例RA患者疼痛症状的因时变化规律,发现不同种类、证型间疼痛的时间节律存在同步差异, 提示对病、证的动态演变及时相特征予以深入研究,并透彻地研究有关指标的依时变化规律 ,可能成为证候机理研究的新的切入点。2 RA证候、治法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胡氏等[8]用ELISA法测定了127例RA 4种证型(寒湿阻络证、湿热阻络证、气阴 两虚证、 肝肾两虚证)的患者和32例正常人血清sIL-2R以及其他有关指标。结果4种证型患者sIL-2 R的水平均显著升高,治疗后又明显地下降。肝肾两虚证sIL-2R的水平高于其他3种证型; 4证共同主要症状与sIL-2R之间未见特异性。提示以上4种证型可能存在着4种不同的免疫 功能状态,但单一的sIL-2R不能反映证型的特点。小野孝彦[9]探讨了RA的证(寒 、热、阴虚 、水湿、血虚、瘀血、气虚、气滞)与血中免疫复合物(CIC)的关系,发现①血证组的CI C较非血证组明显增高;②血证组的C3C4较非血证组明显降低;③RA时的血证与CIC有 一定关系。

  • 231例不同季节开颅患者围手术期中医症状学调查

    作者:樊永平;李艳;胡以明

    以围手术期中医症状为切入点,探讨开颅患者术后发热、尤其是湿热发热的 成因。使用调查表的形式,详细记录不同季节231例开颅患者一般情况、手术前1~3 d和术 后1~7 d 的症状。比较不同季节、手术前后症状学频次差异。结果手术前,频次统计排列在前10位的 症状春夏两季相近,两者与秋冬季比存在差异。术后出现症状减少、频次集中趋势,秋冬季 与春夏季主要症状频次仍有差异。术前以头痛、视物异常、头晕头胀、呕吐、恶心一组“颅 内压增高”症状为主,核心病机是阳气抑郁,木不疏土,气滞津停;术中损伤,触发了郁阴 化热,津停成湿;术后以发热 、口干、口中粘腻、腹胀、大便干结、头痛、纳少等为主的湿热证迅速形成。

  • 中西药治疗116例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映琳;李德龙;耿春梅

      带状疱疹为临床常见病,我们对1995年7月~1999年12月两院部分门诊及住院带状疱疹病 人,根据临床症候辨为湿热感毒证者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中西药组、西药组,共治疗11 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中药组43例,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小者19岁,大者84岁,病程1~7 d,平均为3 .8 d,疼痛3~10 d,平均为7.6 d;中西药组3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小者2 0岁,大者78岁,病程2~7 d,平均为3.6 d,疼痛2~11 d,平均为7.8 d;西药组35例 ,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小者26岁,大者70岁,病程1~7 d,平均为3.61 d, 痛疼为2~10 d,平均为6.5 d。  皮损分布情况为中药组:头面部8例,躯干部25例,四肢10例;中西药组:头面部6例, 躯干部22例,四肢10例;西药组:头面部5例,躯干部25例,四肢5例。以上3组患者年龄、皮 损分布情况及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1.2 诊断标准  按《临床皮肤病学》和《中医外科学》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及证候分型:①前驱症状: 一般先有轻度发热,全身不适,以及患部皮肤灼热、神经痛或皮肤感觉过敏等。②症状 :皮疹为不规则红斑,局部有水疱,常发生于身体的一侧,沿某一神经分布区呈带状排列, 各簇水疱之间隔以正常皮肤。伴灼热刺痛,口干口苦,心烦急躁,舌红苔薄黄或腻。2 治疗方法  中药组以清利湿热,解毒止痛为法,自拟疱疹清利汤,药选龙胆草、柴胡、黄芩、板蓝根、 蚤 休、香附、川楝子、延胡索、乳香、没药、车前子、泽泻等;年老体弱者加黄芪、党参、白 芍、当归;痛甚者加蜈蚣;大便干者加生大黄。中西药组:服以上汤剂并服阿昔洛韦200 m g,每天5次,共服7d。西药组:阿昔洛韦200 mg,每天5次,服7 d并给予维生素B1及维 生素C口服,维生素B12肌注。3组均外用炉甘石洗剂加青黛散混合液,每天3次。12 d为1疗 程统计疗效。3 疗效判断  参考中医药管理局《51种疾病中医疗程和质控标准》自拟疗效标准。临床痊愈:皮损全 部结痂,疼痛消失或轻微;显效:皮损结痂50%以上,疼痛轻微;有效:皮损结痂30%~50 %,疼痛减轻明显;无效,皮损结痂20%以下,仍有疼痛。4 治疗结果  中药组:结痂时间(4.81±1.68)d,止痛时间(6.82±2.85)d;痊愈31例(72.09%), 显效7例(16.28%),有效4例(9.32%),无效1例(2.30%)。中西药组:结痂时 间(4.45±1.74) d,止痛时间(6.03±2.74)d;痊愈29例(76.32%),显效5例(13. 16%),有效4例(10.52%)。西药组:结痂时间(7.41±2.09)d,止痛时间(9.43±2 .33)d;痊愈15例(42.86%),显效5例(14.28%),有效10例(28.58%),无效5 例(14.28%)。中药组有效率 为88.37%,中西药组有效率为89.47%,西药组有效率57.14%。经统计学处理中药组与 西药组、中西药组与西药组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无显 著差异(P>0.05)。

  • 参麦液加丹参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

    作者:赵辉

      自1998年11月~2000年3月,我们用参麦液加丹参液治疗了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并与 常用中药丹参液进行了对比观察,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全部患者均为我科住院病人,均发病在1个月内,有脑血管发病过程及神经系统定位损害体 征,具有语言功能障碍及肢体肌力在Ⅰ~Ⅳ级之间,并经头部CT确诊。全部患者均有高血压 病史。  临床分组:治疗组64例,为单纯性脑血管病,其中多发性脑梗塞38例,单灶性脑梗塞26例。 男 性48例,女性18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62.4岁,病程2周~6年,平均病程1.5年。 对照组:2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多发性脑梗塞14例,单灶性脑梗塞8例。男性16例,女 性6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59.2岁,病程3周~7年,平均病程1.3年。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参麦液3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丹参液20 mL+5%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静 脉点滴每日1 次。对照组:丹参液2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以上药品均为正大 青春宝 药业公司提供)。两组均为4周1疗程。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主要以言语功能和肢体恢复为 主要指标),脑CT,血脂指标,血压,心电图。统计学处理:χ2检验。3 结果3.1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言语清楚,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好转:能理解或表达意图,肢体肌力提 高Ⅰ级以上。无效:症状元明显进步。3.2 结果  治疗组64例中治愈40例,占66.67%;好转20例,占31.25%;无效4例,占6.25%;总有效60例,占93、75%。对照组22例中治愈8例,占36.36%;好转10例,占45.45%;无效4例,占18.18%;总有效18例,占81.82%。治疗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0.01)。  (1)治疗前后脑CT动态观察:治疗组CT密度改善好转者34例;病灶范围缩小者18例;病灶完全消除者4例;无改善者8例;总改善56例,占87.50%。对照组CT密度改善好转者10例;病灶范围缩小者4例;无效8例;总改善14例,占63.64%。两组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血脂:治疗组治疗前胆固醇(CT)和甘油三脂(TG)分别为(3.78±0.72) mmol/L和(2.14±0.32) mmol/L,治疗后分别为(3.02±0.68) mmol/L和(1.68±0.54)mmol/L,下降率为17.67%和21.50%。对照组治疗前TC、TG为(3.80±0.76) mmol/L和(2.08±0.46)mmol/L。治疗后(3.50±l.08)mmol/L,(1.84±0.68)mmol/L,下降率为10.53%和11.54%。下降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3)血压:治疗组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23.73±4.53)和(14.93±3.20)kPa, 治疗后分别 为(19.47±3.73)和(11.20±2.93)kPa,下降率为18%和25%。对照组治疗前收缩压 和舒张压分别 为(23.33±5.07)和(15.20±3.33)kPa,治疗后为(20.00±4.80)和(13.07± 3.47)kPa,下降率为14%和16%。治疗后降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4)心电图观察:治疗组出现ST-T改变54例,治疗后ST-T改善者51例,改善率95.00%;对照组ST-T改变者18例,治疗后改善者13例,改善率72.2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视察中还发现治疗组2周下床活动者51例(79.69%);而对照组2周下床活动者仅4例(18.18%)。

  • 少腹逐瘀汤治疗不孕症41例

    作者:檀虎亮;徐云英

      不孕症是指女子结婚后夫妇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不受孕 者。中医认为,肾主生殖,故治疗不孕症,大多从补肾着手。晚清王清任创立少腹逐瘀汤, 从活血化瘀入手,选用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 黄、五灵脂等来治疗不孕症,并称此方“种子如神”,认为“本方祛疾、种子、安胎、尽善 尽美”[1],笔者用此方治疗不孕症4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41例均为婚后夫妇同居2年以上,长者达9年,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且排除男方功能异常 者,其中原发性不孕症34例,继发性不孕症7例;年龄:2 5~30岁28例,31~40岁13例;婚龄:2~5年者26例、6~9年者15例;月经周期正常者11例 ;月经先期者12例,月经后期者14例,前后不定期者4例。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一律采用纯中药治疗,以少腹逐瘀汤为基础,气虚者加生白术、太子参;血虚者加 熟地、丹参;虚寒甚者加淡附片、细辛;阴虚甚者加玄参、阿胶。3 治疗效果  以本方加减治疗后怀孕生子者30例,占73%。其中服药时间短者3个月,长者1年余。4 典型病例  例1:王某,女,25岁,于1989年11月14日初诊。患者结婚3年同居不孕,丈夫精液常规检查 正常。本人15岁月经初潮、一般经期后推5~7 d,经色暗红、 量少,有血块,且伴经前经期小腹疼痛。妇科检查提示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宫体前倾、较正常幼小。双侧附件正常。因其丈夫抱子心切,故来本科邀余治疗,观其形体较 瘦 ,面色白而无华、唇淡。自诉不思饮食,经常胸闷、喜叹息,伴头晕、疲乏、睡眠不佳、二 便正常、舌淡胖、质地较暗,舌边、尖布满瘀点,脉来细弱无力。  诊断:①不孕症;②痛经。辨证:气滞血瘀兼气血亏虚。治法:疏气活血,佐补养气血之品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  小茴香6 g,干姜6 g,延胡索10 g,五灵脂10 g,没药10 g,川芎15 g,蒲黄(包)9 g,肉 桂6 g ,赤芍10 g,当归9 g,白术15 g,熟地12 g,水煎服,1日1剂,嘱其服用至下次月经来后 停药。  1989年12月19日二诊,自诉此次来月经较上月提前7 d,且经前、经期均未出现腹痛,月经 血块较前明显减少,仍疲乏,睡眠少,纳食差。前方去熟地,加泽兰15 g,益母草24 g,酸 枣仁15 g,神曲10 g,1日1剂,继服。  1990年1月15日三诊,自诉近阶段症状均较前好转,来月经时已无血块,余无异常。诊其舌 淡、边、尖瘀点已即剩无几,脉细弱,处方:

  • 醒脑静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细胞粘附分子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苗榕生;张晓明;王红彦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54及T细胞 亚群的变化。治疗前后取2 mL抗凝血,用荧光活化的细胞分析(RACS)测定人血中细胞粘附分 子CD11b、CD54及T细胞亚群CD4、CD8及其比值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急性脑梗塞中治疗前CD11 b、CD54表达明显增多,而CD4、CD8的表达减少,CD4/CD8比值降低。经醒脑静治疗2周后,C D11b、CD54表达明显减低,而 CD4、CD8的表达有所恢复,CD4/CD8比值亦相对增高。说明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 减少脑损伤可能是与减少粘附因子CD11b、CD54的表达有关,同时可促使CD4、CD8比 率增加,恢复免疫功能。

  • 白血病化疗后盗汗的辨证论治

    作者:李仝

    白血病化学治(简称化疗)后会出现诸多副作用,其中盗汗是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西医药物治疗收效甚微,我们采用中医首席证分型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分型论治如下:

  • 试论毒邪致病及证候特征

    作者:谢颖桢;高颖;邹忆怀

      毒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而将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论述多。自《内经》 以来,对毒邪在发病中的作用有不少认识。尤其至近代温病学,关于毒邪致病已较为系统 的予以阐述。现代医家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深刻体会到 毒邪,尤其是内生之毒,是导致内伤杂病顽恶难治的关键。因此,充分认识毒邪、了解毒 邪致病特点及证候特征,有助于深入研究疑难病症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对提高疗效、改善 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毒与毒邪1.1 毒的原义  “毒”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引申为厚 也,恶也,害也。据《辞源》所载,毒的本义有三:恶也、害也,痛也、苦也及物之能害 人者皆曰毒。可见,古人将苦恶有害之物称毒。1.2 毒邪  在中医学中,“毒”字的应用及含义非常广泛。有指药性曰有毒,无毒;有指病症如丹毒, 委中毒。而将毒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则是为主要的,亦是论述早多的。 《素问*生气 通天论》曰:“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刺法论》又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记载。可见《内经》毒邪的概念,是根据其本义,指 代有强烈致病作用,对人体毒害深的邪气,是有别于六淫的特殊病因。至《诸病源候论》卷 二十五、 二十六、三十六中有关蛊毒、药毒、饮食中毒及蛇兽毒和杂毒病诸候的记载,不 仅丰富了致病毒邪的内涵,同时使有关病因学理论进一步发展。近代温病学中,温热疫毒致 病的理论已占据主导地位。

  • “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的形成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李澎涛;王永炎;黄启福

    脑络瘀阻导致营卫失和,卫气壅滞而化生火毒进一步损伤脑络是中 风病康复 困难的病机关键。其现代病理学基础是中风发病过程中的缺血级连反应,即自由基、代谢毒 性物质及兴奋性氨基酸等对微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损伤。在治疗上宜解毒通络、调和 营卫。解毒以祛除损害因素,通络以畅通气血的渗灌,是中风病治疗的核心环节。从而阻抑 脑缺血级连反应的损伤,调动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作用于中风病的早期和恢复期的多个环节。

  • 试论心主神志活动观念的形成

    作者:翟双庆;王洪图

      心主神志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观点,在中国哲学及中医学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至 今仍被中医学奉为主导理论而加以运用。其实早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即《黄帝内经》成 编)之前,心主神的观念就已存在于先秦诸子中,至于心为什么主神,张立文先生曾总结云 :“心,金文《师望鼎》作NFDFA,‘穆穆克十氏 心’《克鼎》作NFDFB,《散盘》作 NFDFA,《王孙钟》作NFDFC,象人心。闻一多说:‘余谓NFDFB为心脏字,N FDFA为心思字,NFDFB象心房之形’(《闻一多全 集*释朱》)。高鸿缙曰:‘按字本心肺之心,而其用恒为心思之心。……二者截然不同, 古人不知,昧为一事,后人习用,视为固然’(《字例二篇》)。心字象形,本指心房,又 与心思相混而习用为心思的心。把心作为思维的器官,这是古人在人体生命科学不发达情况 下的误解[1]。”1 心居身之中,为君主  心,古人造字之时实指人体之实体脏器,即心脏,心是一个象形字,正如中国第一部字 书《说文解字》所云:“NFDFC,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礼记*月令》及 《吕氏春秋*十二纪》在谈及五脏祭祀时,用心,亦指心之实体脏器。  古人认为,人之心脏位于人体之正中(即五脏之正中),这一点从《说文解字》释心字就可 以看出,其曰:“在身之中”,而释其他脏腑名称时则无“在身之中”之语,故此“中”仅 能理解为“正中”之意。考“中”字,《说文解字》云:“内也。从口|,上下通也。” 段玉裁注云:“中者,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云上下通者,谓中直,或引而上, 或引而下,皆入其内也[2]。”故《孙子*九地》云:“击其首则尾至,击其中则 首尾俱至” 。足见“中”乃“正中”之意。又,《说文解字》云:心为“土脏”,而土居于中央,故《 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皆称:中央土“祭先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 》孔颖达疏:“中央主心”,并以心脏的解剖位置居中作释。虽然历史上对五脏配五行因从 解剖部位与功能特性不同 角度出发而有过争论与演变,但五行之“土”配中央,则一直较稳定。古人对土一直很重视 ,作过周幽王太史的史伯,在谈及宇宙万物构成时云:“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 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这个五行说是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世界无限多样的 统一,而这个统一便是“以土”与其他四行相杂合,把“土”放在特殊位置上,以突出其重 要性。从《洪范》的以“水”为五行首位,到史伯的以“土”为首位杂合而成百物,再到《 管子*水地》以水为万物之本原,张立文先生称:“这是一个经历了4个世纪的漫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从非哲学到哲学的过渡,中间经过了史伯这个环节。这是从简单幼稚直 观的认识到抽象理性思维的过渡。这就是在某种特殊的物质元素中去寻找自然现象无限多样 性的统一[1]。”以至于当《内经》提倡脾与土配,肾与水配时,既重视脾土之用 ,如《素问 *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 也。”《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为孤脏,中央以灌四傍”等,后世称其为“后天之本 ”;又重视肾水之功,后世称其为“先天之本”。足见中国古人对土居中的重视。而《说文 解字》、《礼记》、《吕氏春秋》等提出心配土,正在于从解剖部位说明心居中,与四方四 时相配均主中,也正表明了古人对心的重视。也正因为心居人身正中,古代也才有“中心” 一词,其义正如《辞源*|部*中》所释:中心“①内心。心居体中,故称中心。

    关键词: 心主神志 观念 形成
  • 循证医学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启示

    作者:陈家旭;王利敏;唐已婷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通过系统收集 各领域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全面定量的综合分析评价(如随机对照实验和荟萃分析) ,为医疗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荟萃分析主要是合并研究结果和对研究结果 进行齐性检验的统计方法。本文分析了循证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认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发 展 至今,无论在外在临床表现还是在内在形态及微观改变,中医学亦在力求为佳的临床诊治 而寻求科学的依据。并从循证医学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启示认为:对现存的中医学文献进行 科学的、系统的整理,把握中医药临床证治规律,以避免重复低效的人、财、物浪费;进一 步完善制订临床病证诊断标准化与疗效评定的规范化,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开展多中心临床随 机对照试验研究,以总结疗效确切、特色明显的中医临床诊治模式。〖BT4〗1〓循证医学概念的缘起与发展 循证医学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Internet 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社会信息化和网 络化的大背景下,临床流行病学、现代信息学与临床医学相互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伴随着 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从医的行为模式也相 应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以医学理论(或假说)结合个人经验为指导转变为基于大规模随 机对照的系统综述的科学依据结合个体化治疗为指导。循证医学顾名思义就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著名的临 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rt 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好的研究 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1,2]。他还强调循证医学应以病人为研究对象、追 踪证据、严格评价证据、综合证据、将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1]。 循证医学针对临床各科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和卫生经济学研究以及医学教育 和卫生决策等方面内容,通过系统收集各领域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全面定量的综合分 析评价(如随机对照实验(RCT)和荟萃分析(Meta-analysis)等),并以为便捷的大众 媒体(如Medline等)来发表结果,为医疗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 半夏泻心汤不同配伍情况下干姜挥发性成分的比较

    作者:马长华;段天璇;黄沛力;涂宣;李宇航

    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比较了半夏泻心汤不同配伍条件下干姜15 种挥发性 成分的含量变化。复方药物按性味分组,各种配伍组合对干姜有效成分的煎出量均有影响。 以中医药性理论为指导,从化学成分的角度研究中药复方组方与配伍的原理,作了有益的尝 试。

  • 道地药材的特点

    作者:温枫;庄洁

      中药材,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药物,又称药材或中药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还有一些与天然药化学成分相近的人工合成品(如人工中 黄,人工冰片)及少数在处方中作为单味药使用的药材制剂(如神曲)习惯上也称为药材。中 医药经过二千余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宝贵的临床用药经验,其中关于道 地药材(或称地道药材)的传统经验历代相传,沿袭至今,现已成了优质药材的代名词 。发展道地药材,提高中药材质量,是关乎中医药兴衰的重要举措。1 道地药材的含义  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人们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 域的名优正品药材。出产道地药材的产区称道地产区(或称地道产区),这些产区具 有特殊的地质、气候、生态条件。仅就“地道”二字的含义来讲,一种解释是:“地”是指 地理,地带,地形,地貌;“道”是指按地理区域划分的名称。另一种解释是:“地道”亦 作“道地”,本指各地特产,后来演变成货真价实,质优可靠的代词。道地药材是 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是一个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它是以固定产地生产、加工或销售来 控制药材质量,保证了药材的货真质优,得到医者与患者的普遍认可,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2 道地药材的质量及分布2.1 道地药材的质量:现代大量研究资料证明,同一种药材由于产地不同,质量确有差异,外观性状作用也有所不 同。例如:广州产穿心莲,抗菌作用远较福建,安徽产者为优;四川绵阳、三台产的川麦冬 与浙江余姚浒山产的杭麦冬相比,不仅块根短小,中央木心细弱不易抽出,皮薄嫩,而且味 微甘,嚼之粘性差;西北产的大黄中蒽醌衍生物含量高,而黑龙江产大黄鞣质含量高,反而 有止泻作用;陕西产秦皮有效成分含量比四川的高;四川产厚朴所 含酚类是江西产厚朴的6倍;黄芪的道地产区在山西,湖北引种的黄芪,植株较高大,根部 分枝多质硬,味不甜而微苦,检测结果标明不含微量元素硒。

    关键词: 道地药材 特点 质量
  • 诃子的薄层色谱鉴别

    作者:丁岗;陆蕴如;冀春茹;刘延泽

    以诃子中的主要丹宁成分:诃子酸、诃黎勒酸和1,3,6-三-O-没食子酰基-β-D -葡萄 糖为对照品,对不同来源的诃子及其易混淆品毛诃子(T. bellirica)、余甘子(P yllanthus emblica)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 聪圣胶囊对早老龄小鼠脑缺血再灌后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作者:赵玲;徐秋萍;司银楚;王永炎

    采用早老龄小鼠,制备脑缺血再灌合并尾部放血降压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拟 血管性痴 呆模型。通过避暗试验、水迷宫试验和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测了聪圣胶囊对模型小鼠学习 记忆和脑病理损伤的改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合并尾部放 血降压的方法可明显降低早老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给药45 d后,聪圣胶囊各剂量均可使 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程度得到改善,并可减轻脑组织病理损伤程度。

  • 草果知母汤在阻断点燃模型形成过程中对NMDA受体及其mRNA的影响

    作者:贺娟;梁怡;钱会南;王洪图

    观察抗癫痫中药草果知母汤在阻断戊四唑点燃模型形成过程中,对兴奋性氨 基酸类神经递质Glu的受体NMDA结合力及其NMDAR1 mRNA的影响。以NMDA的竞争性拮抗剂MK- 801为对照,用配基受体法、原位杂交法检测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 中药组大鼠海马NMDAR1 mRNA的含量明显降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MK -801 组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NMDA受体结合力明显降低,但差别无显著性意义,MK -801组皮层NMDA结 合力明显降低,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中药草果知母汤主要通过降低 NMDAR1 mRNA的表达来降低NMDA受体的含量。

  • 受体结合方法在活性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王秀坤;李家实;李军林

      行为学、电生理和药理学研究表明,很多活性药物通过直接与受体反应产生疗效。疗效强弱 与药物和受体结合位点的亲和力大小有关。高度相关性提示这些结合位点是药物体内活性的 生化作用点。正因如此对这些结合位点的亲和力可用于分析活性化合物[1]:①可 预示其体 内活性。此种筛选不可能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如果药物以高亲和力结合,它一定是有活性 的激动剂或拮抗剂,如果它不结合则肯定无效。在一些情况下,通过筛选化合物与几种受体 或同一受体几种亚型的亲和力情况;②可判断潜在的边缘效应;③也允许体外测定详细的 构效关系,进而明确定位药物活性的分子部位,指导化学合成,而不存在体内研究的复杂代 谢和吸收问题;④同时能用来阐明活性药物的作用机制;⑤可用于区别激动剂和拮抗剂; ⑥受体结合方法用于药物分析,快速、简便、便宜(不需昂贵的仪器),仅需毫克量化合 物即可用于研究。当然受体结合分析不能完全取代体内实验,因为体外发现高效的药物,可能因不吸收或 不通过血脑屏障或迅速在体内代谢而无疗效;另一方面体内代谢产生高效的药物可能被体外 受体结合分析遗漏掉。1 受体结合用于药物作用机制分析[2]  通过简便的结合实验可判断有无亲和力。进一步竞争实验和饱和实验可明确药物与受体 结合的亲和常数(亲和力量化指标)、大结合数量(可判断是否是竞争性结合,大数量 不变为竞争性结合,否则为非竞争性结合)和结合位点情况(单一结合位点,饱和曲线为直 线;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位点饱和曲线为曲线);目前利用定向位点突变和重组DNA生物技 术,可进一步研究有效结合位点究竟是那(个)些氨基酸,这对于研制新型强有力、特异性 药物(带有较少边缘效应),实现对特异受体的调控,无疑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有效药物的分子作用机理,可通过生化指标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提出,虽说相关性并不能完 全证明因果关系,但是如果有意义量的药物用于临床,然后按着克分子作用力排列,体外生 化系统证明与药效呈高度相关性,那么这种因果关系能强有力说明问题,并有理由进一步研 究。即使没有直接阐明因果关系,这种体外生化系统能提供满意的理论筛选,然后进行临床 实验。一旦疗效药物生化指标被正确鉴定,体外系统反应的药物浓度要求在体内水平测定的 范围内。须强调,个别时候体内和体外活性呈不理想的相关性,不能说明问题;由于药物可能以非直 接形式作用于受体,如影响(内原性递质)代谢、储藏、释放、排空等,可导致与受体的亲 和力低,但药效好的现象。目前认为受体结合分析是理解一些药物疗效机制的好方法。

  • 从肝损伤与修复机制探讨小柴胡汤副作用

    作者:蒙一纯;丁霞;贲长恩;郭顺根

      2000年1月15日《朝日新闻》报道:“厚生省14日宣布,禁止对肝癌和肝硬化患者使用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可能有副作用,从1998年开始的两年中,服用小柴胡汤患者中已经 有50人由此引发了间质性肺炎,其中8人已经死亡,死亡者表现为体力下降,肺炎症状加重 。”小柴胡汤源于《伤寒论》和解少阳之经典方。在日本小柴胡汤是作为肝硬化和肝纤维 化的对症方,在临床上一直广泛使用[1],临床和实验均证明小柴胡汤具有明显的 抗肝纤维化 效果。然而小柴胡汤的副作用的确是事实,使日本取缔了小柴胡汤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使用, 小柴胡汤应该寿终正寝了吗?本文应用现代生物学观点和中医基础理论对此问题进行了的探 讨。1 肝脏的损伤和修复  肝纤维化是机体对损伤应答,修复损伤形成疤痕过程。其目的是封堵住伤口,但由于修 复应答的空间和时间不准确性,细胞外基质(ECM)量和质的变化,导致肝的组织结构发生 了改变,终肝脏功能受到了影响。事实上肝细胞应答损伤是机体所有组织损伤修复的一个 范例,这些组织包括皮肤、肺、肾、动脉血管等,该修复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相同的细胞类型 、细胞间质成分和调节因子[2]。1.1 肝损伤后间质成分质和量的变化  正常肝脏非实质细胞包括:Kupffer细胞、肝星形细胞(HSC)、 内皮细胞和Pit细胞。 肝损伤后损伤因子和炎症因子的趋化下, Kupffer细胞、 HSC和Pit细胞数量均增加。其形 态也发生变化,尤为明显是HSC转化成了肌成纤维细胞(MFB)。MFB除了具有产生间质纤维 的作用外,有人认为有收缩的功能,可以牵拉伤口边缘聚合的作用[3]。 从正常肝脏到纤维化肝脏涉及到ECM大分子构成和排列方式的变化。这些大分子包括三 个主要类型: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在正常肝脏中Disse间隙隔开了窦内皮细胞和肝细 胞。间隙中含无电子密度基膜样基质(非典型基膜),肝细胞的基膜是非纤维形式胶原Ⅳ、 Ⅵ、Ⅹ Ⅳ、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组成。该基膜可维持肝脏中肝细胞、HSC、血 窦内皮细胞的功 能。在正常肝脏与基膜基质相对应是间质基质:肝被膜、门管区和血管周围,由Ⅰ、Ⅲ型胶 原纤维形式、FN、Undulin 和Glycoconjugates组成。当肝发生了纤维化时,其成分、数量 和质量均发生了变化。胶原成分和非胶原成分增加了3~4倍。在皮下ECM的类型由正常低密 度基膜样基质转变成间质类型[2]。  胶原蛋白是相对惰性的生物大分子,但也始终在进行着更新代谢。不同成熟程度的胶原 蛋白相互组合一起,愈老的胶原蛋白的分子内与分子间的交联就愈多,也愈难分解;反之新 合成的胶原蛋白,如新矽肺患者,胶原蛋白合成旺盛,分解亦加快[3]。肝癌和肝 硬化病人一般是多年老患者,其胶原纤维是属于老胶原蛋白构成,很难分解。1.2 肝损伤后间质成分空间分布和时间关系  慢性肝损伤后随着其间质构成成分的改变,间质占据的空间位置也发生了改变。其积极 意义可能是有利于损伤部位的填充和修复,出现在肝小叶中或之间的纤维桥和隔可区划损伤 部位和炎症区域,防止损伤的病灶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消除损伤因子。然而重新构筑的间质 空间结构是无序的,其填充的位置和方向是不精确的,破坏了原器官形态和结构的完整性。 肝脏血窦毛细血管化导致了肝细胞微绒毛丧失和内皮窗孔的消失[4],终导致了 肝功能的 障碍。在肾脏、肺和其他器官存在相似的损伤和修复过程及结果[5]。器官损伤 和修复的 组织空间变化是与修复的时间密切相关。目前尚无关于肝损伤到什么程度和什么时候开始启 动修复机制的直接报道,也没有关于什么时候停止修复的研究报告,但有迹象表明与基因的 调控有关[2],其确切机制还不清楚。大量的研究表明损伤的修复与多种细胞因子 有关,其 中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6]。我 们的研究证明:采用猪血清免疫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造模至3周时的鼠血清可使培养的HSC 高水平的表达TGF-β1[7],这一事实说明纤维形成机制已经启动。同时我们还证 明HSC的细 胞增殖、表达胶原纤维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并不同步[8,9]。另外文献报道肝纤维化 形成后有H SC细胞凋亡的现象[11]。相似的研究结果在肾、血管壁及其他组织器官损伤恢复得 到 证实[11]。即将发生细胞凋亡的HSC可高水平表达金属蛋白酶抑制酶(TIMP1) [12]。以防止由间质 胶原酶过多的降解疤痕组织,预示修复即将结束。上述实验报道了损伤修复的启动和终止的 部分生物现象,但并没有彻底地说明器官损伤与修复的准确时空关系。

  • 救脑宁注射液对培养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黄世敬;黄启福;孙塑伦;王蕴红

    为了探索“救脑宁”注射液对中风病的疗效机理,将原代培养8~12 d的新生 大鼠皮 层神经细胞进行缺氧缺糖处理,观察该药对缺氧缺糖损伤神经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缺氧 缺糖组细胞上清液中丙二醛(MDA)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细胞超氧 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细胞生存率则显著降低,救脑宁组MDA、LDH显著低于缺氧缺糖组, 而SOD活性及细胞生存率则高于缺氧缺糖组(P<0.01)。因此,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提高 神经细胞对缺氧缺糖的耐受性,可能是其疗效机理之一。

  • 聪圣胶囊对去皮层血管大鼠行为学及前脑AchE、ChAT的影响

    作者:司银楚;朱培纯;许红;吴海霞

    采用去大鼠脑皮层血管建立模型,AchE组化及ChAT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聪圣 胶囊对此模型皮质、海马以及大细胞基底核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发现去脑皮层血管大鼠 出现了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的损害。大鼠皮层损伤侧扣带皮质、海马CA1区AchE阳性纤维 的分布明显稀疏,着色浅。损伤侧的大细胞基底核的AchE、ChAT阳性胆碱能神经元出现了明 显萎缩。聪圣胶囊治疗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明显改善,皮质、海马AchE阳性纤维分布较 密集,着色加深。大细胞基底核AchE、ChAT阳性神经元的变性、萎缩明显减轻。说明聪圣胶 囊对去皮层血管后造成的皮质、海马、大细胞基底核的损害具有明显的保护和治疗作用。通 过上调胆碱能系统的功能改善学习、记忆功能。

  • 一次口服芎芍胶囊后犬血清中阿魏酸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作者:张壮;闫彦芳;陈可冀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犬口服芎芍胶囊后阿魏酸的血药浓度,以3 P87药 代动力学软件拟合药动学模型。结果表明犬灌胃芎芍胶囊后阿魏酸的体内过程符合开放性一 室模型,测得药代参数为Ⅰ级吸收速度常数=0.0749±0.0202(min-1),Ⅰ级消除 速度常数=0.0159±0.0020(min-1 ), 半吸收期=9.73±2.38(min), 半衰期=44.25±5.52(min), 达峰时间=29.39± 4.10(min), 血药峰浓度=1509.52±275.81(μg/L)。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实验依 据。

  • 肾康注射液对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分泌纤维连结蛋白的影响

    作者:赵宗江;张新雪;傅博;陈香美;叶传蕙;牛建昭

    探讨肾康注射液对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分泌纤维连接蛋白(FN)的影 响。采用酶 连免疫吸附测定(ELISA), 以单味大黄注射液为实验对照组, 检测肾康注射液对肾小管 上皮细胞LLC-PK1分泌FN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肾康注射液可以显著抑制肾小管 上皮细胞LLC-PK1 分泌FN的含量,并呈剂量依赖关系;肾康注射液作用明显优于同等含量的单味大黄注射液。 说明肾康注射液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分泌FN含量,是该方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 进展的机理之一。

  • 天灸对大鼠脂肪肝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璇;李学武

    探讨天灸对脂肪肝(FL)的治疗作用,以饲喂高脂饲料与灌胃白酒相结合的方 法,复制了FL大鼠模型,观察天灸对模型大鼠体重、肝重、肝体比、肝脂、血脂、转氨酶 等酶的影响,以及肝脏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表明:天灸可调节肝脏及全身的脂肪代谢, 减少脂滴在肝脏的沉积,抑制肝细胞脂肪变性,帮助肝细胞恢复其功能。经天灸治疗的FL大 鼠较不予治疗的大鼠恢复速度快。

  • 归芪两地汤治疗产后阴虚发热48例

    作者:

      笔者曾用自拟归芪两地汤治疗产后发热患者48例,其体温 波动在375~383 ℃之间,中医辨证属阴虚证,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8例病人中,门诊病人26例,住院病人22例;年龄24~33岁,平均年龄26岁;足月顺产32例 ,剖腹产16例;第1胎者35例,第2胎者13例。2治疗方法药物组成:当归15 g、黄芪20 g、生地15 g、地骨皮10 g、白芍15 g、玄参12 g、麦冬20 g、阿胶烊化10 g、沙参15 g、银柴胡12 g、香附12 g、焦三仙各10 g。随证加减:伴两胁 胀满,情志郁闷者加柴胡12 g、枳壳10 g;伴手术切口感染者加连翘30 g、蒲公英20 g;伴 乳房胀痛,乳汁不下者,加路路通12 g、王不留行12 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3 d为1 疗程。〖BT4〗3〓治疗结果疗效标准:疗程结束后,体温降至正常,无其他任何自觉不适者,为痊愈;体温有所下降但 未达37 ℃以下,仍有盗汗者为有效;体温无变化,仍有其他兼证者为无效。结果:痊愈38 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58%。

  • 仝小林应用仲景方治疗糖尿病的经验

    作者:柳红芳

      仝小林主任医师是中日友好医院著名的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家,治学严谨,稔熟经典, 特别对仲景方研究颇深,临床用之辨治糖尿病每获良效。余随师诊治,颇有所得,现仅将老 师应用仲景方辨治糖尿病的经验揣介于后。1 运用小柴胡汤治疗糖尿病气郁证  《伤寒论》第96条指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 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小柴胡汤主之。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 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量。”101条指出:“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小柴胡汤有和解少阳之功,原可治疗外 感热病,邪入少阳证,加减后也可用于邪郁胸胁,未犯胃腑的“烦而不呕”或以郁为主但兼 邪热伤津的 “口渴”证,其方之性偏凉。临床可观察到许多糖尿病患者发病前均有巨大精 神刺激的诱发因素如丧偶、大怒等,证见情绪不稳,易激惹,紧张焦虑,失望沮丧,不同程 度失眠,敏感多疑,消极,唠叨、心神不安,纳差,胸胁苦满,口苦,舌苔薄白或薄黄,脉 弦。导师辨其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气郁胸胁,用小柴胡汤寒温并用,升降协调,疏少阳之 瘀滞,清胸腹之蕴热,从而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极具效验。一些患者在糖尿病 的发病过程中,当饮食、药物等其他影响血糖因素并无变化时,血糖每因情绪波动而升高, 这是由于情志因素影响了神经、内分泌系统对血糖的调控所致。临床除肝胆气郁,疏泄不利 所致的临床表现外,实验室检查往往为餐后血糖升高,用小柴胡汤从肝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 。导师往往用中西医两套理论对糖尿病进行分析。并在探讨小柴胡汤疗效机理时认为:西医 学 已证明肝脏是体内维持血糖稳定和代谢的重要器官之一,糖尿病患者常有轻度脂肪肝,肝病 时可有多种类型的糖代谢障碍,如糖原分解及异生作用减弱,禁食时有时发生低血糖,服糖 后肝脏处理糖负荷的能力减弱因而出现糖耐量减低,其表现为空腹时血糖正常或减低,服糖 后血糖峰值过高或延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柴胡汤具有保肝作用,其稳定血糖疗效的机理 推测与恢复肝脏功能从而增强对糖代谢的调节有关。小柴胡汤临床应用的病机要点为郁而化 热不甚,方中人参可用党参代替,据患者寒热情况可适当调整柴胡、党参之用量,酌加白芍 、郁金等敛肝理气之品。2 运用抵挡汤和抵挡丸治疗糖尿病瘀血证  《伤寒论》第126条云:“伤寒有热,少腹满, 应小便不利, 今反利者,为有血也, 当下 之, 不可余药, 宜抵挡丸。” 124条云:“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 少腹当硬满, 小 便自利者, 下血乃愈。所以然者, 以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 两方原 治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之蓄血证。中医认为消渴病多伴瘀血的病变,西医学证明糖尿病可引 起心、 脑、 下肢等大血管和视网膜、 肾脏等微小血管的损害, 导师的经验是: 在糖尿 病的各个时期和各种证型, 无论有无舌质紫暗、 舌有瘀斑、 脉涩等其他瘀血征候均可应 用抵挡汤或抵挡丸。常用药有水蛭、 桃仁、 生大黄、 三七粉、 虫、 虫 亡虫等, 研粉自配胶囊, 长期服用。 此方对于有并发症者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对于无并发症者可以预防其发生。3 运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糖尿病肺胃热盛伤津的“三多一少”症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2条云:“趺阳脉浮而数, 浮即为 气, 数即消谷而大坚; 气盛则溲数, 溲数即坚, 坚数相搏, 即为消渴。” 仲景认为消 渴的病机是胃气有余, 胃热亢盛。胃热气盛, 则消谷善饥, 气有余便是火, 水为火迫而 偏渗于膀胱, 故小便频数; 热盛耗津, 加之津液偏渗, 肠道失濡, 故大便坚硬。紧接 着第12条云:“渴欲饮水, 口干舌燥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汤本是一首清解阳 明气分邪热的良方, 其清解里热之功, 犹如西方金神“白虎”,“虎啸生风,金镖退热” 。阳明热盛伤津, 津气两伤则加人参以补气津。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一些患者症见烦 渴多饮, 口干咽燥, 消食易饥, 小便量多, 身体消瘦即“三多一少”症明显, 舌红苔 薄黄少津, 脉弦或数。证属胃热气 盛, 肺胃阴伤。此时可用白虎汤类方治疗, 据阴伤轻重酌加南沙参、 细生地、 天花粉等 养阴退热之品, 据肺、 胃肠热盛之轻重酌配黄芩、 黄连、 生大黄。

  • 姜揖君教授治疗面神经炎经验举隅

    作者:丁兆琳

      姜揖君教授年近八旬,从事教学及临床几十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临证十分重视中医辨证论治,充分体现理、法、方、穴、术的针灸治疗特色。笔者有幸跟师 随诊,目睹姜老在治疗面神经炎,辨证灵活,临床疗效甚佳。兹举例介绍如下:  案1:刘某,女,44岁,1999年7月22日初诊。因夜间受风引起左侧 眼睑闭合不全,面肌松弛并有麻木板紧感1 d。患者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心悸时作,头晕 乏力,月 经量少色淡有瘀,舌淡苔白,脉细有结代。患者20年前患心肌炎后致房颤,至今未愈。查: 右耳后压痛(+),皱眉、蹙额、示齿等动作受限。证属气血亏虚,风中经络。治以祛风、 养血、活络。穴取患侧阳白、攒竹、丝竹空、四白、翳风及合谷(健侧)、太冲(患侧)。 局部穴入针浅、手法轻,外周穴行捻转补法,留针60 min。经治急性期病情平稳。7月28日 再诊,局部穴位改用透刺法,加用地仓透颊车、承浆、大椎、风池、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起针后眼睑即能闭合,能做皱眉、蹙额动作。经治5次后口眼歪斜即愈,适月经来潮,量 可行畅,血块较以往少。继用大陵、内关、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养血宁心。8月12日来 诊,患者心悸已半月未作,其余诸证均有改善。  按:本例患者罹患房颤多年,身体虚弱,气血亏虚,因夏季贪凉,风邪乘虚而入。来诊 时属急性期,故治疗时针刺手法轻,用穴少,留针时间长。二诊时病情已基本稳定,加强局 部穴位的刺激量以祛除风邪,并加用大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扶助正气,益气活血。 因治疗及时照顾全面,面瘫症状仅治疗5次后即基本痊愈。进一步考虑患者体质情况改用大 陵、内关、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养血宁心治本,标本兼顾随获良效。  案2:吕某,女,60岁,1999年7月1日初诊。主诉:右侧口眼歪斜两周。患侧口角下垂,食物潴留 ,饮水漏出,耳后隐痛牵连及肩,面色黄暗,精神较差,舌质暗,脉弦。患者2年前,因急 性胰腺炎并胆囊炎行腹部手术,术中将胰头及胆囊一并切除,术后依靠胰岛素控制血糖。半 年前又发现患有丙型肝炎和早期肝硬化。查:患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耳后 压痛(++)。此证情复杂,虚实兼夹,病程日久且是手术之后,故治疗时整体考虑,益气活 血,祛风通络。穴用患侧阳白、攒竹、丝竹空、四白、颧NB327、 听会、翳风,双侧迎香、曲 池、合谷、风池、手足三里。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 min,每周治疗3次。7月22日来诊时病 情已明显恢复,眼睑能基本闭合,食物潴留,饮水漏出等现象消失。继续治疗10次后眼睑闭 合全,口歪基本恢复。为巩固疗效,减去局部穴位继续整体治疗1个疗程。  按:本例患者患有糖尿病、肝炎、肝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并行腹部手术,气血严重耗伤。 故治疗时应照顾整体情况,除局部用穴以驱风外,加用迎香、曲池、合谷、手足三里等手足 阳明经穴以调益气血,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转旺则可稳定慢性病,经脉得气血濡养则面 瘫易于恢复。

  • 曹慧娟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止痛八法

    作者:王均友

      曹慧娟教授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业医45载,对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中 医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本文试从止痛角度总结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经验,以供同道参考。1 活血化瘀止痛法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异位内膜的周期性出血,中医学将此“离经之血”归为瘀血,瘀血阻滞, 不通则痛,故活血化瘀乃本病止痛的基本治则,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必用药物有当归、赤 芍、川芎、延胡、制没药、蒲黄、五灵脂。根据痛经程度和用药疗效,当归、赤芍用量有10 ~20 g的变化,川芎、延胡6~15 g,制没药6~10 g。失笑散的变化应用:一般应用生蒲黄 ,经量多者宜用炒蒲黄或生、炒蒲黄合用,生蒲黄偏于活血,炒蒲黄化瘀止血。蒲黄及五灵 脂用量为6~10 g,蒲黄宜布包煎之。选加药物:常用桃仁6~15 g,红花6~10 g,丹参10~ 20 g,鸡血藤15~30 g,丹皮6~10 g,川牛膝10~15 g。2 疏肝理气止痛法  本病病位在少腹胞宫胞脉(络),经属肝肾,病性系肾虚为本,肝经瘀血气机阻滞为标。故 有少腹胀满、疼痛,并多伴胸胁胀满、乳房胀痛等,在治 疗中除活血化瘀外,疏肝理气之品亦必用之。常用药物:延胡6~15 g,郁金10~15 g, 柴胡、枳壳10~20 g,白芍10~20 g,川楝子6~15 g,乌药6~15 g等。3 温经散寒止痛法  寒凝血瘀占本病的绝大多数,患者常有形寒肢冷,经行小腹冷痛,受凉加重,得温则舒;或 腰痛如折,严重者伴恶心、呕吐或腹泻等。故在活血化瘀基础上加以温经散寒止痛。常用桂 枝6~15 g,痛甚伍用细辛3 g, 恶心、 呕吐乃至上腹绞痛者加吴茱萸6~10 g,腹泻 加 补骨脂10~15 g或煨豆蔻3~10 g,腰部冷痛如折常伍用肉桂3~10 g、补骨脂10~15 g。4 清热活血止痛法  此法用于热蕴血瘀证,除血瘀外,并见有热象,如经期发热,口干思饮,大便秘结,舌质 红,苔黄腻,脉滑等。常选用清热化湿,凉血活血之品,如炒大黄6~12 g,丹皮10~20 g,生薏苡仁15~30 g,败酱草15~30 g,蒲公英10~30 g,红藤15~30 g,忍冬藤20~30 g,丹参10~20 g等。5 健脾利湿止痛法  此法主要用于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者。乳头及乳房分属肝胃二经,脾与胃为脏腑表里关系。经前乳房胀痛明显,证属脾虚湿盛,每用茯苓30 g,配伍疏肝行气之品,如郁金、香附、柴胡、枳壳等;经后可将茯苓用量减至10~20 g维持,亦可配 伍炒薏苡仁10~30 g以增强其健脾利湿之功。

  • 中国古代哲学和《黄帝内经》的人体生命构成论

    作者:丁彰炫

      对于构成人的要素,中国古代哲学不但有气本体论之一分的见解,而且有精神与肉体二分的 思想,还有精、气、神或形、气、神三分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内经》都有影响。《内经 》主要采用一分、二分的人体生命构成论,此外,还有三分、四分、五分的人体生命构成思想,笔者认为四分、五分的构成论就是二分、三分的构成论的延伸,三分论是结合一分论和二分论的,二分论是渊源于一分的构成论的,即都本源于气一元论。又笔者认为《内经》的气包含物质的特性与精神的特性,因此气就是精神和肉体的共同基础,并可使两种要素协调统一的媒介体。于是笔者把这种人体生命观称“气本体论的形神合一观”,具体内容如下。  1 气—分论  人由气构成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存在。 《管子》曰:“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管子.内业》),指出了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管子.内业》),提出了人亦是依靠精气而产生的 。“气者身之充也”(《管子.心术下》),认为人体是由气充满的。 《管子.枢言》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提出了气的有无是生死的关键,即他认识到宇宙万物都由精气而生成,人亦是靠精气来获得生命,总而言之,人体由气充满。《管子》此说,影响力比较大,《庄子.知北游》曰:“故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提出天下万物都渊源于气,又《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认为人是气聚合形成的。而且《荀子.王制》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 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揭示了人和天地万物都以气 为存在的基础。《吕氏春秋》亦继承了管子的“精气说”。 另外,《冠子》提出了“元 气说”,即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并决定万物的形态和性质[1]。 然而《管子》不拘于此 ,他将意识的起源和精神活动都用精气说来解释。 例如,他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於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於胸中,谓之圣人”(《管子.内业》)。 提出了精气不但生成五谷、列星等有形物质,形成天地间的鬼神,而且可成为圣人的智 慧。    这种气本体论的思想是《内经》的基本思想,《内经》全篇都有所体现。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素问 .至真要大论》曰:“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指出了天气和地气相合产生万物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气合而有形”,揭示了人亦是天地的气相合而产生的。 故《灵枢.决气》 曰:“余闻人有血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指出了精、气、津、液、血、脉只是一气而已;《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於谷,谷入於胃,以传於肺,五脏六腑,皆以受 气。”指出了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亦是气在产生作用。 《内经》认识到精神 活动也受气的滋养并靠气的作用表现于外,云:“神者,正气也”,“血气者,人之神”(《 素问.八正神明论》),“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总之,《内经》受到了先秦时代气本体论的影响,认识到人体生命的根源就是气。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