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北京医学杂志

北京医学

北京医学杂志

Beijing Medical Journal 북경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
  • 影响因子: 0.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9713
  • 国内刊号: 11-227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7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6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北京医学》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急性泌尿系感染病人血、尿IL-8水平变化的研究

    作者:姚惠琴;郑洁;王阳;宋新

    目的 探讨急性泌尿系感染病人血清和尿IL-8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双夹心双抗法检测了53例女性急性泌尿系感染病人血清、尿中的IL-8水平。结果 急性泌尿系感染病人尿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急性肾盂肾炎病人血清IL-8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急性泌尿系感染病人血清IL-8水平与尿中白细胞数呈正相关,(P<0.001)。结论 尿IL-8升高可作为急性泌尿系感染的一个诊断依据,血清IL-8水平的升高可作为上、下尿路感染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 泌尿系感染 IL-8
  • 喉鳞状细胞癌、癌旁组织、声带息肉P27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张立红;于德林;刘丽萍;虞有志

    目的 探讨喉癌、癌旁组织、声带息肉中抑癌基因P27的表达有无差异,揭示P27表达与喉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8例喉癌组织、癌旁组织及20例声带息肉组织进行P27检测。结果 ①P27表达在喉癌和癌旁组织、声带息肉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癌旁组织和声带息肉之间表达无显著性差异。②P27蛋白低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有相关性(P<0.05),而与病人性别、年龄、吸烟史及病理分化无相关性(P>0.05)。结论 P27是判断喉癌预后的有用指标。

  • MMSE的三种分界标准在阿尔茨海默病筛查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李大强;张晓君;朱丽萍;耿稚萍

    目的 比较不同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分界值标准在阿尔茨海默病(AD)筛查诊断中的敏感度。方法 检测2 911例55岁或以上人员的MMSE值,根据三种不同的MMSE分界值标准筛查本组人员中发现的47例AD患者并比较不同筛查标准的检出率。结果 采用标准Ⅲ AD检出率高,达到93.2%。而采用标准Ⅰ检出率低,仅为46.8%。采用标准Ⅱ检出率为57.5%。三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标准Ⅲ在AD的筛查诊断中敏感度高,有利于A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多原发性肺癌31例分析

    作者:孙怡芬;胡培安;刘勇;胡瑛;李宝兰;马屿

    目的 探讨多原发性肺癌特点。方法 检索1981年1月~1999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肺癌病人4 638例,其中31例病理确诊为多原发性肺癌,占0.67%。结果 31例中第一、二原发肺癌以50~65岁发病率高,分别占64.5%和68.2%。64个原发癌中鳞癌占54.7%。同时癌、异时癌、同时异时癌分别占29%、64.5%及6.5%。X线显示:64个原发癌以周围型多见,占71.9%。Ⅰ~Ⅱ期为84.4%。异时癌第二原发癌术后5年生存率占22.7%(5/22)。结论 多原发性肺癌易发生于老年人,病变多为早期,鳞癌多见,第二原发癌术后5年生存率低。

  • 经尿道激光切除前列腺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薛建;马立萍;王俊生;庄红雨

    目的 评价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应用Nd:YAG激光仪,对258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进行经尿道非接触式激光治疗并随访。功率60W,每点照射60秒,一般照射4~24点。结果 治疗后平均随访3.2年,258例患者主、客观总有效率均在80%左右。结论 经尿道非接触式激光切除前列腺手术具有出血少及对病人打击小的特点,更适于年老体弱患者,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症 激光
  • 预致敏状态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

    作者:田野;张玉海;贾保祥

    目的 研究移植前预致敏状态对移植肾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分析我院175例次再次肾移植的1、2、3年移植肾存活率,及肾移植受者术前血清群体反应抗体(PRA)水平对移植肾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再次移植1、2、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60.2%、48.5%和34.4%,明显低于首次移植的82.7%、71.8%和50.6%。在近3年320例淋巴毒交叉配型结果(CDC)≤5%的患者中,有40例患者血清的PRA≥50%,其中14例为首次移植,移植肾的一年存活率为79.5%,26例为再次移植,存活率为61.5%(P<0.05)。而280例血清PRA<50%的患者移植肾一年存活率,首次移植者为89.3%,再次移植者为79.2%(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移植前患者的PRA水平以及再次移植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 全麻维持方式与术后寒战的关系

    作者:康孝荣;王恩真;李晓强;Wang Enzhen

    目的 研究不同的全麻维持方式对术后寒战的影响。方法 随机采用全吸入、静吸复合及全静脉维持麻醉,观察三组病人寒战发生率、术后出现寒战的时间及级别、鼓膜温度的变化。结果 三组寒战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吸入组出现寒战的时间比静脉组显著缩短,寒战高级别三组无显著性差异。三组病人术后鼓膜温度都显著低于诱导后10分钟的温度,吸入组降低多,静脉组降低少。结论 预防术后寒战,全静脉维持麻醉显著优于全吸入维持麻醉。

  • 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疗效的研究

    作者:段英伟;甘毓麟

    目的 研究奥美拉唑(奥克)和泰胃美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率、HP根除率、主要症状缓解率及其安全性。方法 经胃镜证实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采用随机抽样、配对分组法分为奥克三联组(A组)和泰胃美三联组(B组);2周为一疗程,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结果 溃疡愈合率A组为90.9%,B组为42.1%,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HP根除率A组为86.4%,B组为78.9%,P>0.05,无显著性差异。1周疼痛、烧心和反酸缓解率A、B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奥克2周三联疗法对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及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泰胃美,而根除HP无明显差异。

  • 晚发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向波;贾建平;李存江;詹淑琴

    目的 观察晚发型(≥50岁)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53例MG患者,其中晚发型29例(54.7%),29例均做EMG、AchR-Ab、胸腺CT及X线检查;分别给予皮质激素药物、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和新斯的明类药物治疗。29例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4.4(50~83)岁。结果 分型以轻型为多,占75.8%,无胸腺瘤证据,AchR-Ab阳性率36.3%。三组治疗以IVIG+新斯的明组疗效好(P<0.01),激素治疗组不良反应大。结论 晚发型MG发病在增加,此型胸腺瘤少见,以新斯的明+IVIG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

  • 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的临床与CT分析(附36例报告)

    作者:申珊;杜会山;魏建朝

    目的 研究自发性小脑出血的临床及CT特点。方法 分析36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CT资料。结果 50岁以上占97.2%,高血压病为主要病因,主要临床特征有眩晕、头痛、眼震、共济失调。保守治疗34例,32例成功,2例死亡;手术治疗2例,均好转。结论 本病应早确诊,治疗及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相关。Q

  • 线粒体遗传病

    作者:李晓东;高枫;陈清棠

    线粒体病(mitochondriopathy)是指因遗传缺损引起线粒体代谢酶的缺陷,导致ATP合成障碍、能量来源不足而出现的一组多系统疾病,也被称为线粒体细胞病(mitochondrial cytopathy)[1,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线粒体病主要由mtDNA(mitochondrial DNA)的突变造成,包括点突变、缺失、重复及丢失等。迄今为止,共发现50余种病理性mtDNA点突变及数百种重排方式,同一种mtDNA突变对于不同患者可造成不同的临床表现[3]。与线粒体疾病相关的核DNA损害包括:编码线粒体蛋白质的基因突变;蛋白质进入线粒体的障碍;基因组间的通讯障碍。  二、临床表现  从遗传学角度看,由于线粒体基因组只控制线粒体中一部分蛋白质的合成,而大多数蛋白质的合成由核DNA调控,因此线粒体疾病的遗传方式有2种,即母系遗传和孟德尔遗传。另外,尚有许多病例为散发性。  线粒体病的病变如以侵犯骨骼肌为主,称为线粒体肌病;如病变除侵犯骨骼肌外,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则称为线粒体脑肌病;如病变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则称为线粒体脑病。另外,尚有大量中间类型。目前还发现帕金森病、2型糖尿病、心肌病及衰老等也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随着检查技术的进展,将会发现更多的线粒体病。

  • 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因素的研究状况

    作者:肖晖

    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各种类型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和Hürthle细胞癌。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定分化型甲状腺癌和人类其他恶性肿瘤相比预后较好。这类患者术后大多数可以无症状长期生存,其术后总的10年生存率约90%左右,但目前,对这类患者仍存在有手术应切除多少、术后是否用碘放射治疗和甲状腺抑制治疗作用等方面的争议。过去,由于人们对甲状腺癌的生物细胞学特性认识不足,对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以及治疗和预后的研究,主要是依据临床资料和形态学检查结果来进行,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国内外开始从肿瘤分子水平、亚细胞水平、肿瘤标记物等方面开展研究,其中主要有组织分型、P5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DNA倍体含量、TSH受体、N-ras基因、上皮生长因子、甲状腺球蛋白、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等。现在,经过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总结各种可能的预后因素,并经统计后,已能指出分化型甲状腺癌哪些更具有预后意义,并希望基于此观点力图划分出低危组和高危组,以便进一步改善生存率,减少治疗并发症和避免不必要的治疗。现综述如下。  一、常见预后因素  目前普遍认同的常见预后因素有患者发病时年龄、组织类型及肿瘤分期,其中肿瘤分期还包括有肿瘤大小、周围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等。  1.年龄和性别:年龄比性别更有意义,其中大于45岁的男性预后较差。虽然女性总体讲预后优于男性,但与年龄结合起来分析女性的优势便不再明显[1]。  2.组织类型:除分化型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癌属于高分化,其预后好,滤泡状和Hürthle细胞癌分化较差,预后不如乳头状癌外,还可进一步将其分为有明显非典型细胞核、肿瘤坏死以及血管侵蚀三种[2,3]。如果有明显非典型细胞核者,则预后较差。有肿瘤坏死者,预后亦差,但这点还须考虑是否曾有过针吸后并发坏死的可能。血管如已被侵蚀者预后亦不佳。  3.肿瘤分期:肿瘤大于4cm、多灶性癌、癌肿突破腺体、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者预后差[2,4]。病期为Ⅰ、Ⅱ期者预后相对较好,而Ⅲ、Ⅳ期者较差。

  • 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相关性疾病

    作者:刘玉兰;肖文斌

    嗜酸细胞是粒细胞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骨髓干细胞所产生。成熟的嗜酸细胞在外周血中占全身嗜酸细胞总数的1%左右,大部分存在于骨髓和组织中。正常人循环血液中嗜酸细胞小于0.5×109/L(500个/mm3)。嗜酸细胞具有吞噬作用和一系列的免疫功能。研究发现,很多疾病有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现综述如下。  一、寄生虫病  寄生虫感染是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常见的病因,尤其是寄生在肠道外组织的寄生虫,如血吸虫、中华分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等感染。寄生在肠道的钩虫感染时,嗜酸细胞升高更为明显,有时可成嗜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单细胞的原虫感染一般不引起嗜酸细胞增多,而多细胞的蠕虫及吸虫可引起嗜酸细胞增多,其程度与虫体,特别是幼虫侵入组织的数量和范围相平行。  二、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  嗜酸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因此,嗜酸细胞与免疫系统之间有密切关系。在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清病及枯草热等,可有嗜酸细胞轻度到中度升高,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不仅在血液中有嗜酸细胞增多,而且尿液中也可检测出嗜酸细胞。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病常有嗜酸细胞增多。  三、慢性胰腺炎  1955年,Juniper首次报道了慢性胰腺炎与外周血嗜酸细胞的关系,发现很多患者在患慢性胰腺炎时嗜酸细胞增多。1992年,Masuo等[1]在对122例慢性胰腺炎的研究中指出,17.2%(21/122)患者伴有嗜酸细胞增多,而且血清淀粉酶的变化与嗜酸细胞的变化相平行。这些患者多伴发胰腺假性囊肿、腹水及肺渗出,其中酒精组与非酒精组无明显的差别。慢性胰腺炎为什么会引起嗜酸细胞增多,原因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胰腺局部的炎症可诱导产生某些使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因子及嗜酸细胞趋化因子A,这可能与嗜酸细胞增多有关。  四、嗜酸细胞胃肠炎  嗜酸细胞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病理过程不明、以嗜酸细胞浸润为共同特点的一组疾病,约80%的患者有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Kaizser 1937年首先报道此病。  EG的病因不甚明确,有些患者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及对食物过敏等病史,并有血清IgE水平升高,因而很多研究支持它是一种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过敏原的变态反应疾病,但是有些学者提出了异议。至少过敏史及IgE并不是诊断的依据,Caldwell对7例EG患者的诊断无一例有过敏史,并且控制可疑过敏食物的摄入后,胃肠道的症状并不能缓解。Keshavarzian等[2]报道同胞姐弟患有此病,提示该病有一定的家族性,遗传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 以睾丸炎为首发症状的过敏性紫癜一例报告

    作者:李西霞;杨慧萍

    患儿,男,10岁。因阵发性睾丸剧痛、肿胀8天,皮疹5天入院。8天前出现睾丸、阴囊肿胀伴阵发性剧烈疼痛,服止痛药均无效。无发热,无尿频尿急,无外伤史。睾丸B超:阴囊内液性暗区,睾丸、附睾回声减弱。按睾丸、附睾炎抗感染治疗3天无好转,并出现腹部阵痛、双下肢红色皮疹。查体:体温36.8℃,脉搏84次,呼吸25次,急性病容,双下肢、阴囊、阴茎、臀及腹部可见散在红色、暗红色皮疹,高出皮面,压之不退色。阴囊明显肿胀,以右侧为著,12cm×15cm大小,触痛明显。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包块,肝、脾不大,脐周稍有压痛,无反跳痛。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化验室检查:白细胞14.2×109/L,中性68%,淋巴32%,红细胞4.8×1012/L,血红蛋白112g/L,血小板258×109/L。大便潜血(+),尿蛋白(),酮体(+)。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诊断:过敏性紫癜(混合型)。经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法莫替丁、普鲁卡因等综合治疗1周,睾丸疼痛逐渐缓解。住院24天痊愈出院。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致植物状态一例报告

    作者:李玮;耿晓非;吴皖南;陈兵

    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以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称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现报告1例。  患者,男,59岁。因突发意识丧失2小时,于1999年4月13日入院。既往有心房纤颤病史,1年前曾两次出现短暂意识丧失,数分钟后自行缓解。查体:Bp 120/82.5mmHg(16/11kPa),心肺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浅昏迷。双瞳孔不等大,右侧瞳孔6mm,左侧1mm,对光反射消失。疼痛刺激双侧肢体活动幅度基本一致。双侧Babinski征阳性。入院后给予脱水降颅压及改善脑细胞代谢治疗。20分钟后意识恢复,能认出周围同事,言语流利,四肢可自如活动。查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4mm,对光反射存在。半小时后患者再次昏迷,并出现如前瞳孔改变。经治疗1天后双瞳孔基本等大,直径4mm,对光反射消失,双眼不同轴,右眼外展位。昏迷程度逐渐加深,2周后至深昏迷状态,头眼反射消失。2个月后患者处于植物状态。入院时脑CT:左颞叶低密度灶。3日后复查脑CT:脑干、双丘脑、小脑、左侧颞叶低密度影。眼底检查:动静脉比例正常,视盘边界清,无渗出及出血。

  • Peutz-Jegher综合征一例报告

    作者:冯立群

    患儿,女,8岁。因“急性扁桃体炎”入院。体检:BP 105/68mmHg(14/9kPa),口唇、颊粘膜、齿龈、眼周皮肤,指(趾)甲缘可见广泛黑色色素沉着,眼睑无水肿,心肺正常,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包块,肾区无叩击痛,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多次查尿常规RBC 15个/HP左右,大便OB +,抗“O”、补体、血沉、C-RP、免疫球蛋白、心肌酶谱以及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腹部B超均正常,24小时尿钙定量正常,肾功能正常,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正常,血块退缩试验及束臂试验阴性,全消化道钡透示:胃、十二指肠、回肠、乙状结肠多发性息肉,食道可见3个0.3×0.5cm息肉。诊断:1.急性扁桃体炎。2.Peutz-Jegher综合征。予抗炎治疗1周出院。追问病史,患儿平素无明显腹痛及便血。家族史无类似病史,亦无肾脏病、血尿、结石史。

  • Ehlers-Danlos综合征二例报告

    作者:寿涛;李芹;于孟学;袁丽芳

    例1,男,38岁。因反复双膝关节疼痛而就诊。患者自述幼年时皮肤易损伤出血,牵拉大拇指可触及前臂。体检:身高176cm,发育正常,面貌苍老,有内眦赘皮。躯干及四肢皮肤外观正常,柔软光滑似天鹅绒,但松弛易于牵拉。前臂皮肤可捏起8cm,背部皮肤可捏起5.5cm,放手后迅速回复原状。右前臂外侧和左肩各可见一陈旧瘢痕如鱼口状,表皮菲薄似洋葱皮,有色素沉着。双下肢有散在瘀斑。左大腿外侧扪及2个直径为0.5~1.0cm大小的皮下结节。心、肺和腹部无异常发现。手、足无蜘蛛指(趾)表现及关节明显过伸。双膝关节外观正常,有骨弹响和活动时疼痛,无过度活动现象。其他关节、脊柱和四肢长骨未发现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正常。双膝X线检查示骨关节炎改变。皮肤和皮下结节活检:表皮正常,真皮胶原纤维减少,弹力纤维增多。结节为脂肪瘤。诊断为Ehlers-Danlos综合征。  例2,为例1患者之兄,52岁。自述幼年时双腕和掌指关节可过度背伸。有反复肩关节脱位史。体检发现皮肤表现与其弟类似,X线检查也提示双膝关节骨关节炎改变。诊断同上,故为家族性发病。  讨 论  Ehlers-Danlos综合征是一组少见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可以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隐性遗传或伴性遗传,胶原纤维异常是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1]。以皮肤弹性过度、关节过伸、组织易损伤出血及瘢痕形成不良为共同特点。有人[2]认为有以下6项中的2项应该考虑本病:①皮肤过度伸展;②关节过度伸展;③血管脆弱,易出血;④皮肤有萎缩性瘢痕或假性肿瘤;⑤皮下囊肿钙化;⑥家族中有典型病例。这组疾病目前分为十个亚型,尤以Ⅳ型(动脉型)后果严重,危及生命。本文2例症状典型但较轻,Ⅱ型的可能性大。  近15年来国内文献报道Ehlers-Danlos综合征17例,其中有明确病史记录的13例。我们对这13例连同本文2例共15例患者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患者年龄2~61岁,平均22岁,14岁以前确诊的9例。男性10例,女性5例。7例有本病家族史,2例有其他先天畸形(室间隔缺损和小头畸形)。我国Ehlers-Danlos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与国外报道相似[3],但发现例数少,对本病的认识尚不足。儿童患者居多与本病导致的先天畸形易被注意到,如关节脱位、骨骼畸形或较严重的皮下出血等。成人患者皮肤弹性过度、关节过伸现象已减轻,常因较大的血管破裂,或因与既往关节过度活动有关的关节疼痛而得以诊断。因此,如遇动脉瘤破裂、分娩、外伤或接受手术时出现严重出血现象时,需要提高对此病的警惕性。

  • 腹膜后纤维化五例分析

    作者:文纯;邵天松;过刚;骆宾

    腹膜后纤维化比较罕见,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5例腹膜后纤维化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见附表  讨 论  1.腹膜后纤维化是以腹膜后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的疾病,以腹膜后脏器受压为主要表现,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占总数的1/3,多因药物、肿瘤、外伤等引起,本组1例为恶性肿瘤所致。原发性占总数的2/3,病因不明,多认为是全身免疫系统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本组4例无明确病因。腹膜后纤维化好发于中年,主要表现为腹部、胁部钝痛及厌食、少尿、发热、浮肿、体重减轻等。体征为腹部饱满或触及肿物。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7~51岁,均有腹部或腰部疼痛,3例可触及肿物,2例下肢及会阴部水肿,体重减轻4例。  2.腹膜后纤维化无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比较困难。我们认为,如果患者出现腹膜后肿物和肾盂积水,除考虑肿瘤和结石外,还应想到腹膜后纤维化。B超和CT是很有价值的诊断方法。B超可显示肾盂积水和腹膜后肿物,CT可发现纤维化的板块病灶。本组5例B超均发现肾盂积水和腹膜后肿物,2例术前CT诊断为腹膜后纤维化。对B超和CT不能鉴别的腹膜后肿物常需依赖剖腹探查,本组5例均行剖腹探查,均见后腹壁大面积板块,且病理证实为腹膜后纤维化。  3.腹膜后纤维化的治疗分为手术和激素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腹膜后脏器受压,其中主要是输尿管的压迫,因为纤维板块压迫双侧输尿管可致肾功能衰竭。常用的手术方法有:①输尿管松解术。②保护松解后的输尿管。例4行输尿管松解术,我们的体会是,分离出板块包裹的输尿管和血管十分困难,极易出血,效果不佳,患者出院后5个月死于肾功能衰竭。例5为直肠癌继发腹膜后纤维化,术中发现大部分肠管、输尿管均在板块中,双侧输尿管置导管,2周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对于原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行激素治疗,效果满意。本组前3例术中发现输尿管均在板块中,BUN高,用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第1周200mg/d,每周递减40mg,至第5周为40mg/d,然后转为口服强的松龙,第1个月4片/d,每月减少1片,至第4个月为1片/d,维持2个月。激素治疗的3例出院时CT复查均见板块明显变小变薄,肾盂积水缓解,肾功能改善。3例半年后随访,2例CT未见板块,无肾盂积水,BUN正常,另1例可见明显缩小变薄的板块,轻度肾盂积水,BUN 10.4mmol/L;2例2年后随访,CT未见板块,无肾盂积水,BUN正常。

  • 二期复发梅毒一例报告

    作者:廖昭荣;张保如

    患者,男,34岁。因四肢、躯干斑块半年余于1999年4月就诊。1998年11月,发现臀部一红色斑块,逐渐向外扩展成多环状。后上肢、胸、头、面部相继有类似斑块,均不痒。每次按银屑病诊疗无效。既往:有多次不洁性交史,身上曾有淡红斑,因无自觉不适未予治疗,且不久自行消失。查体:前发际、双嘴角、右胸侧、左前臂、臀部、左小腿有1.0~8.0cm直径大小花瓣形斑块,边缘高起有鳞屑,基底红。阴囊、肛周有多个5~7cm大小扁平血疹,表面干燥角化。手足掌迹部未见皮疹。口腔粘膜、舌部未见白斑。头部毛发正常。实验室检查:血RPR 1∶32,TPHA 1∶320,临床诊断:二期复发梅毒。病理:表皮明显角化不全,颗粒层存在,棘层后突延长肥厚,有细胞间水肿及较多的炎症细胞侵入。真皮上部血管扩张充血,管壁周围有大量浆细胞呈袖口状浸润。病理诊断:符合二期梅毒。  体 会  二期梅毒病的形态呈多样性。临床中以玫瑰样疹多,血瘀型次之。二期复发疹极少见。但有一定的特异性:①皮疹数目少、形大。②分布局限,群集倾向明显,排列成异形,如环形、弧形,花朵形及呈星状。③复发疹愈晚则与三期梅毒疹越相似。

  • 胃复安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临床分析

    作者:张杰;鲁重美;王仲会

    胃复安是临床常用药物,主要用于胃肠道疾病、恶心、呕吐及化疗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但临床上常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现将我院近年来遇到的14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男10例,女4例,年龄6~58岁,平均28.4岁。其中2例为儿童(6岁和10岁)。每日口服胃复安15mg者2例,每日口服和肌注30mg或静脉给药20~40mg者12例。用药后5~12小时出现症状的3例,12小时~2天者7例,3天~3周者3例,6个月者1例。  2.症状与体征:①痉挛性斜颈。颈背部肌肉阵发性强直收缩,头部向一侧偏斜。头后仰,双眼上翻1例。②面部及舌肌紧张异常。表现多种多样,面部肌肉抽动,流涎,吐字不清,下颌向一侧偏斜、吐舌、舔唇等。本组此型表现者6例。③静坐不能。④迟发性运动障碍。本组1例胃下垂患者服药半年出现四肢发硬,双下肢为甚,继而出现表情呆滞,舌根发硬,吐字不清,言语迟缓。脑CT、腰穿、脑电图等检查正常,停药4个月后症状逐步消失,随诊2年未发现异常。  本组14例确诊后给予阿托品、东莨菪碱、安坦及镇静等治疗,症状45分钟~11小时消失8例,12~24小时消失2例,2~7天消失3例,4个月消失1例。

  • 西咪替丁对高原昏迷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作用

    作者:高星

    我院近年来采用西咪替丁静脉滴注,防治高原昏迷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对象:自1993年3月~1998年6月住院治疗的高原昏迷病人126例,其中发病至入院48小时以内93例,超过48小时33例;年龄16~30岁,平均23岁。既往无肝、肾及胃病史,入院后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并结合CT检查确诊。  2.方法:将≤48小时入院无消化道出血的71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3例常规给予西咪替丁800mg/24h,持续静脉滴注,根据病情需要测定胃液pH值及胃液隐血试验。对照组18例未予西咪替丁及其他防治上消化道出血措施。两组均采用机械辅助呼吸、降颅压、改善脑组织代谢、促进脑细胞恢复等综合治疗措施。对入院时伴上消化道出血者,即刻静脉注射西咪替丁200mg,然后西咪替丁800mg加入生理盐水1 000ml,24小时持续静脉滴注。  结 果  1.两组患者年龄、昏迷程度及CT检查结果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治疗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1.32%;对照组为44.44%。治疗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  3.出血程度:轻度:仅胃液隐血试验(+);中度:胃管内有咖啡样液体及柏油样大便,但血压平稳;重度:为呕血、便血引起血压明显下降,需输血予以维持。治疗组:轻度出血4例,中度出血2例,无重度出血,出血率为11.32%;而对照组分别为2、4、2例,为44.44%。两组比较,P<0.01。  4.检测两组上消化道出血较重者治疗后胃液pH值,治疗组pH值4~6;对照组pH值2~3。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  5.对入院时伴上消化道出血的33例经治疗后,轻、中度及部分重度患者均予治愈,其中4例重度患者因院外滞留时间过长(>56小时)且血红蛋白<70g/L,于入院12小时内死亡。治愈率达87.88%(P<0.01)。

  • 稳可信治疗重症烧伤病人并发MRSA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阎汝蕴;于东宁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目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全球性病原菌。由于其多重耐药性,是院内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感染是威胁烧伤病人的重要因素,加之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MRSA所致全身感染呈上升趋势,是危及重症烧伤病人生命的一种致命性微生物。  万古霉素是目前作为治疗MRSA感染的首选药物。本研究对万古霉素治疗重症烧伤合并MRSA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前瞻性观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材料与方法  本组选择33例住院病人,年龄19~60岁,男25例,女8例,总烧伤面积5%~95%,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创面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其中有6例并发烧伤后肾损害,13例并发烧伤后肝损害。所有入选病例创面分泌物细菌学检查均为MRSA。药物选择美国礼来公司提供的稳可信针剂。剂量:每次0.5~1.0g,每日2~3次,每日剂量不超过2g。每次剂量溶于200~300ml溶液中,60~90分钟内静脉滴注,疗程7~14天,以临床症状改善为准。疗效判断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抗生素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治愈、显效、进步和无效四级评定,治愈和显效合计为有效。并于用药前、中、后分别进行肝、肾功能监测,如遇异常结果均进行与药物关系的评价。  结 果  本组所有病例应用稳可信治疗后,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化验室检查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本组应用稳可信治疗重症烧伤合并MRSA感染病人的总有效率为81%,进步19%,无效为0。细菌学检查结果:本组33例病人共分离培养出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46株,结果显示对目前多种临床常用抗生素呈高度耐药性,其耐药率分别为:头孢噻吩91%、克林霉素91%、环丙杀星79%、丁胺卡那霉素78%,而万古霉素为0。治疗结束后,本组病例细菌清除率68%,细菌转换率32%。  不良反应:13例合并烧伤后肝损害(ALT:57~152U/L)、6例合并烧伤后肾损害(BUN 9.3~10.5mmol/L)的病人,应用稳可信治疗,经保肝治疗,密切观察肝、肾功能变化,无一例病人用药后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加重的表现。本组只有1例病人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红人综合征”后考虑与输液速度过快有关,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

  • 非洛地平与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61例临床观察

    作者:邹超英;孙亦斌;朱红君

    我们将非洛地平(波依定)与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加以对照,共治疗高血压病人61例,观察其疗效及对心脏和代谢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1997年10月~1999年6月期间本院住院病人61例,年龄46~89岁,平均68岁,其中男47例,女14例;高血压病程为5~40年,平均14年;按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分期,其中4例为Ⅲ期,其余均为Ⅱ期,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陈旧性脑梗死4例,冠心病23例,2型糖尿病8例,高血脂24例。入选前平均血压在166.0±1.8/98.5±8.5mmHg(22.2±2.4/13.1±1.1kPa)。随机进入非洛地平治疗组与硝苯地平对照组,二组在病程、年龄、性别、分期、平均血压上无显著性差异。  2.治疗方法:治疗组31例初始服阿斯特拉(无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非洛地平5mg,1次/d,1周末血压降低仍不满意者,增加非洛地平剂量为5mg,2次/d。对照组30例采用硝苯地平10mg,3次/d,如无效者加用其他降压药。两组疗程均为4周。  3.观察指标:用药前至少非同时测血压3次,用药第一天,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进行24小时血压、心电监测。其余病人用药第一天每2小时测血压1次。以后根据病情每日测血压1~2次。以第四周后一次血压值为治疗值,并询问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二组于服药前和第四周末分别检查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并行眼底检查、常规心电图及胸片。  4.疗效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为或超过10mmHg(1.33kPa),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2.67kPa)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0mmHg(1.33kPa),但已降至正常或下降10~20mmHg(1.33~2.67kPa)。如为收缩期性高血压,收缩压下降为超过30mmHg(4.0kPa)者也属有效;无效:血压下降未达上述标准。

  • 病毒唑雾化吸入治疗疱疹性咽峡炎32例疗效观察

    作者:谭花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由于其病原为柯萨奇病毒,抗生素治疗无效,我们采用病毒唑雾化吸入治疗3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及分组:观察对象为1995年9月~1998年11月在我院门诊留观的患儿。发病至留观时间均为1天左右。以下6项标准全部具备者为入选病例:①1~7岁小儿,夏秋季突然发热、咽痛、不敢吞咽,流涎。②咽充血,咽弓、软腭、悬雍垂的粘膜上可见数个至数10个灰白色疱疹,直径1~3mm,周围有红晕,1~2天后破溃形成浅溃疡。③病变局限于咽峡部而不波及口腔前部,亦不发生于齿龈及颊粘膜。④局部淋巴结不肿大。⑤末稍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无异常淋巴细胞。⑥用ELISA法检测血清柯萨奇病毒A组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所选病例按诊号分为两组,单号为观察组(32例),双号为对照组(31例)。观察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1~7岁;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1.5~7岁。两组患儿均有咽痛、咽疱疹。其他症状体征见表1。

  • 慢性复发性轴索性神经病合并维生素B12缺乏(附一例报告)

    作者:冯立群;张淑苹;车海波;张茁;袁云;陈清棠

    以轴索病变为主的慢性复发性周围神经病首先由Pollard在1983年进行了描述,因临床表现为慢性缓解复发病程,曾被认为是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CIDP)的一个亚型。1995年Chroni提出了慢性复发性轴索性周围神经病(CRAN)的概念,进一步的电生理和神经病理研究提示此病为一种不同于CIDP的轴索性周围神经病。我们报道1例与维生素B12缺乏相关的慢性复发性轴索性神经病,对其发病机理进行探讨。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以反复出现发作性四肢无力、麻木3年入院。3年前在劳累受凉后出现四肢无力,以双下肢为重,2~3天内发展至不能行走,伴手足麻木和足底踏棉花感,同时出现阵发心慌、胸闷、气短、怕冷、多汗、纳差、腹部不适和轻度腹泻。给予青霉素、维生素输液治疗,2周后症状缓解。此后反复3次出现腹泻后发作性四肢无力,伴随症状同前,持续2~3周,经对症治疗减轻。病情逐渐加重。缓解期精神不振,双下肢行走时发沉,手足对寒冷敏感,工作能力下降。入院前6周病情再度反复,症状持续4周后缓解,缓解后仍感手足麻木。既往:6年前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后遗留右侧轻面瘫。5年前被诊为慢性胃炎。无长期饮酒史和毒物接触史。家族史无异常。查体:右侧轻面瘫,其他颅神经无异常。双膝关节以下音叉振动觉消失,关节位置觉存在,双小腿以下痛、温觉减退。双足皮肤干燥、无汗和脱屑。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无肌萎缩,步态正常,Romberg征阳性。四肢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阴性。辅助检查:外周血及骨髓象显示轻度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清维生素B12 64pg/ml(正常为200~950pg/ml),血沉、血糖、电解质、心肌酶、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免疫球蛋白均正常,尿本周蛋白阴性,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免疫球蛋白无异常。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胸部X线均未见异常。头颅及脊髓MRI正常。神经电生理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耳Ⅲ~Ⅴ间期大于Ⅰ~Ⅲ间期。视觉诱发电位:双眼P100潜伏期延长。体感诱发电位:正中神经刺激,双侧N9、P14潜伏期长,余各波分化不良;胫神经刺激,周围及中枢各波均分化不良。肌电图:下肢远端肌呈神经源性损害;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运动传导速度肘至腕减慢19%,腋至肘正常;腓肠神经感觉传导诱发电位未引出;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骨小头下至中踝减慢20%,腓骨小头上下减慢33%,远端潜伏期延长;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分析无传导阻滞或一过性离散;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正常,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延长。

  • 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刘国仗;刘国树

    高血压定义: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18.7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0kPa)。  一、诊断措施  95%以上的高血压病人查不出病因,这些病人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约5%患者可以找到病因,有明确的原发疾病,而又有高血压的表现者,故诊断为继发性高血压(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如急、慢性肾脏疾病、内分泌性疾病、血管性疾病、颅脑疾病以及妊娠高血压等。在这些疾病中,高血压仅仅是疾病的诸多临床表现之一。高血压的诊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高血压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主要有:①头痛症状:常表现为枕骨下波动性头痛,清晨加剧,日间减轻。伴有心悸、胸闷、气促、耳鸣等。②心脏的表现:心脏扩大是高血压常见并发症,尤其是引起左心室肥厚,进行性左心室肥厚终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人的心脏体征主要有主动脉区第二心音亢进和由于左心室肥厚或扩大出现的抬举性搏动,此外,左心房常扩大,可闻及第四心音。③眼底变化:高血压早期,视网膜动脉显示:普遍或局限性狭窄;继这些视网膜动脉早期的改变之后,除了有更明显的狭窄外,在整个视网膜上有散在的多发性火焰状、环状出血,棉花绒毛样的渗出,是急进型高血压特点之一。一般认为视乳头水肿是恶型高血压的标志。④肾脏表现:开始出现肾功能异常时,早期的症状是夜尿症。长期高血压病人可发展至肾衰竭,有各种症状和体征,包括厌食、恶心、呕吐、嗜睡、蛋白尿、镜检发现有红细胞、贫血、乏力及浮肿。高血压由多囊肾所致的,通常肾脏增大并易于触及。⑤肾动脉狭窄:上腹部听到杂音(如左或右上腹),杂音局限在脐上,收缩期和舒张期均可闻及。⑥脑血管的表现:严重高血压往往会损害脑功能,可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急进型恶性高血压可引起剧烈头痛、意识模糊、昏迷、抽搐、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当高血压病人发生脑血管意外时,可见到各种体征,如一侧躯体或肢体乏力或瘫痪、语言障碍、不完全或完全性意识不清等。⑦胸痛:在主动脉夹层时,可发生严重的胸痛并放射到背部,伴头部、颈部、背部和下肢动脉供血中断。⑧内分泌疾病:嗜铬细胞瘤常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伴面部潮红、心悸、多汗、苍白、震颤、焦虑、恶心、呕吐的症状。库欣综合征常表现为以下特殊体征:向心性肥胖、痤疮、多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所致的高血压,夜尿多伴低钾血症,可出现全身肌无力或瘫痪以及感觉异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尿糖、血脂、电解质及肝、肾功能。  3.其他检查:心电图、心脏三位像、超声心动图、眼底、肾脏及肾上腺B超;必要时做颈动脉、主动脉、肾动脉、髂动脉及股动脉多普勒。

  • 白介素在大鼠急性胰腺炎中的变化

    作者:郝建宇;朱佐民;杨昭徐

    目的 研究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在不同程度急性胰腺炎中的变化。方法 采用胰头及胰尾部实质内定点注射牛磺胆酸钠溶液的方法制造程度不同的大鼠急性胰腺炎(AP)模型,检测和分析血清IL-6和IL-8的水平。结果 坏死组血清IL-6、8明显增高,与对照组及水肿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AP期间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检测血清IL-6、IL-8浓度的变化可作为判断AP严重程度的指标。

    关键词: 白介素 急性胰腺炎
  • 微纤维元基因突变导致以心血管及眼部症状为主的马凡综合征

    作者:徐东;万峰;王京生

    目的 研究微纤维元基因(FBN1)突变引起的以心血管及眼部症状为主的家族性马凡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MFS)的特点。方法 首先对4代(共计50例)家庭成员进行体检,筛选出有症状的个体及无症状的个体。采用单链构象分析(SSCA)方法对50例个体FBN1基因外显子进行筛选。在FBN1基因的65个外显子中,共计筛选了21个外显子。在确定外显子18SSCA异常后,对外显子18的扩增标本进行直接突变检测。结果 按照新诊断标准26例被诊断患有MFS。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这个家族中FBN1基因外显子18有SSCA异常。结果显示所有临床上受累的个体都有同样形式的SSCA异常,然而临床上无症状的个体及外姓配偶无一检出SSCA异常。在检测出SSCA异常后,对先症者(第一个发现患有MFS的人)及其患病的堂兄的外显子18扩增片段,进行直接突变检测,发现外显子754号密码子上半胱氨酸替代了酪氨酸(Y754C)。结论 MF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这个MFS家族携带FBN1突变,该突变导致以心血管及眼部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临床拟表型各异,说明基因突变的表达受许多因素干扰。

  • 巨幼细胞性贫血误诊为消化道肿瘤五例报告

    作者:刘春明;王志凤;米娜娃

    巨幼细胞性贫血主要是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我们从1998年3月~1999年10月共收治5例病人,拟诊为消化道肿瘤而收住本科,经多方检查后确诊为巨幼细胞性贫血,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女,56岁。因反复右上腹痛7个月,加重伴消瘦、乏力、贫血2个月,于1998年3月21日疑胃癌收住院。查体:贫血貌,慢性病容,全身浅表淋巴结(-),心肺(-),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未扪及包块。腹部B超示肝脾未见异常,胆囊壁毛糙。全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肠镜(-)。腹部CT检查(-)。入院时查血常规:WBC 3.6×109/L,RBC 1.06×1012/L,Hb 61g/L,PLT 33×109/L。骨髓穿刺示巨幼细胞性贫血。经用叶酸以及维生素B12针剂后Hb升至95.8g/L,住院30天出院。  例2,男,58岁。因上腹痛1个月余,伴恶心、呕吐、头晕,于1999年1月4日疑胃癌、胰腺癌收入院。查体:贫血貌,周身浅表淋巴结(-)。心肺(-),腹部(-)。腹部B超示未见异常。腹部CT示肝右叶多发血管瘤。胃镜示贫血粘膜。肠镜(-)。血常规:WBC 2.9×109/L,Hb 66g/L,RBC 1.41×1012/L。骨髓穿刺示巨幼细胞性贫血。经对症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出院。

  • 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股骨干骨折

    作者:乔庐东;赫玉福;栗向东;赵定良

    我院自1991~1997年应用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股骨干骨折24例,取得较好疗效,无骨不连、针道感染、再骨折等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18例,女6例。年龄6~54岁,平均28岁。新鲜骨折18例,陈旧骨折6例,其中2例为牵引治疗失败,1例为钢板固定后出现钢板弯曲,3例为钢板内固定后出现感染性骨不连,伴皮肤窦道形成。骨折部位:近1/3者4例,中1/3者12例,远端8例。骨折类型:横行2例,斜行9例,粉碎骨折13例。手术于麻醉下初步整复骨折,于距骨折线7~10cm的远、近骨干上各穿一枚骨针,再于距骨折线3~5cm的远、近骨干上各穿一枚骨针。四枚骨针中远处用粗克氏针做股骨髁上牵引,余三枚用直径4.5mm的皮质螺纹针从外向内穿针做半针固定。手法复位,C型臂显示复位满意后装外固定器,后取长弧型固定杆将近端外侧针与远端粗克氏针内侧做对角连接。2例有软组织嵌入复位失败,行切开复位。10例开放骨折清创后直接缝合软组织,闭合穿针复位。3例感染性骨不连和1例钢板弯曲者外侧切口切开,取出原固定物,彻底清创,外固定后,缝合伤口。术后应用全身抗生素,针孔每日2次滴酒精,局部理疗,伤口换药。2~3天拍片复查对位、对线情况,2例不满意者于C型臂下重新调整。1周下地,避免负重,1个月后逐渐练习负重。定时拍片,骨折达临床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

  •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检查268例分析

    作者:刘海臻

    自1989~1999年,我们对我院及县第二医院内科消化室因上消化道出血进行急诊内镜检查的19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出血48小时后进行内镜检查的69例患者资料进行比较,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268例,男性196例,女性72例,年龄16~75岁,平均45.5岁。其中黑便125例,呕血伴黑便86例,单纯呕血51例,仅有血压下降而无呕血及黑便6例。估计出血量<400ml 61例,400~800ml 16例,800~1 000ml 68例,>1 000ml 23例。  结 果  急诊内镜检查组有199例在48小时内进行检查,检出病变188例,检出率为94.4%;有69例在48小时后进行检查,检出病变45例,检出率65.2%,两者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199例急诊内镜检查出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105例(52.8%),急性胃粘膜病变54例(27.1%),上消化道肿瘤20例(10.05%),食管静脉曲张11例(5.53%),贲门粘膜撕裂症2例(1%),不明原因7例(3.52%)。  69例出血>48小时内镜检查的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35例(50.71%),上消化道肿瘤7例(10.1%),食管静脉曲张4例(5.79%),不明原因23例(33.4%)。  本组内镜检查见出血已经停止192例(71.6%),活动性出血76例(28.3%),包括溃疡底部附有血痂或血管显露,均给予内镜下止血治疗。72例观察1周未再出血,有效率94.7%。有4例出血不止,转外科手术。本组内镜检查中,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

  • 脑血管病与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关系的探讨

    作者:王友兰;毕晓霞;耿月萍;邓宇

    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AS)、脑血管病的关系,已见诸多报道,我们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92例住院的脑血管病人及42例正常健康人进行了脂蛋白(a)、载脂蛋白的测定,进一步探讨脑血管病与脂蛋白(a)、载脂蛋白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1.观察对象:脑血管病人均为住院病人,经头颅CT证实共计92例,其中脑梗死64例,年龄48~76岁,平均64.3±7.3岁,男42例,平均年龄65.2±6.6岁,女22例,平均年龄62.5±8.6岁,男女之比为1.9∶1;脑出血28例,年龄36~84岁,平均60.6±9.4岁,男19例,女9例,男女之比为1.4∶1,脑梗死与脑出血之比为2.29∶1。正常对照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59.4±7.8岁。  2.测定方法: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用免疫比浊法,脂蛋白(a)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试剂盒由上海荣盛公司提供。  结 果  1.脑梗死病人的apoA、apoA/apoB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apoB、LPa、OXLD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poA与1/(apoB)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5185。  2.脑出血病人的apoA、apoA/apoB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apoB、LPa、OXLD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apoA与1/(apoB)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4143。  3.脑梗死与脑出血之间的apoA、apoB、LPa、OXLDL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脑梗死病人apoA/apoB比值明显低于脑出血组(P<0.05)。

  • 低血糖偏瘫临床分析

    作者:殷旭华;马玉莲;郑永新

    我们在急诊与神经科工作中先后遇到低血糖偏瘫6例,均被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4例,女2例,年龄53~69岁,平均62.4岁。5例有糖尿病史,4例有高血压病史,2例有脑梗死病史,1例肾功能不全。5例发病前口服降糖药(其中1例无糖尿病史,治疗胆囊炎中误服降糖药),1例大量饮酒。6例全部有意识障碍,神志模糊3例,浅昏迷2例,中度昏迷1例,均出现偏瘫,其中右侧4例,左侧2例,巴彬斯基征阳性1例,足跖反射中性1例。6例均被误诊为脑血管病。发病0.5~1天做脑CT检查2例,1例脑白质缺血,1例正常;3天后复查5例,2例脑白质缺血,余正常。实验室检查:血糖0.9~2.1mmol/L,平均1.62mmol/L。低血糖诊断一经确立,立即依据血糖水平及意识改善状况,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100ml,5例于发病2~3小时开始治疗,5~40分钟意识转清,随之偏瘫消失。1例急诊可疑脑出血,静脉滴注甘露醇350ml,做脑CT除外脑出血,50分钟后意识开始好转,肌力仍差,测血糖1.4mmol/L,于病后6小时补糖治疗,4小时后肌力恢复,遗留右侧轻偏瘫。

  • 两起食入瓠瓜集体中毒报告

    作者:刘志国;高贤友;许红梅;王波;关志刚;黄韶清

    瓠瓜是一种蔬菜,有关食入瓠瓜引起中毒者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97年6月~1998年6月曾遇两起因食入瓠瓜引起集体中毒事件,且都发生在北京郊区,现报道如下。  某厂20余名职工,于1997年6月2日午饭时食入炒瓠瓜片,食入当时都感到味道极苦,但因是初次吃这种蔬菜,均未予在意。食入多少不等,多半盘,少者几片。食后约30分钟,凡吃瓠瓜者都出现不同程度头晕、恶心、上腹不适、呕吐、腹泻。食少者反应轻,食多者反应重,其中15人被送来我院,经洗胃、催吐、输液及对症治疗,1天后症状逐渐缓解,2天后全部治愈出院。  某厂7名职工,于1998年6月10日共进早餐时,食入炒瓠瓜片后都感到味道比苦瓜还要苦,随即大多数人都吐出,口中残留苦味许久不散。只有一人强行咽下3片,约20分钟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泻,30分钟时出现四肢麻木、“抽痉”(双手不能伸展)、上腹部发紧,持续约20分钟左右,立即去附近一家部队医院洗胃、催吐、输液等治疗,症状有所缓解,嘱其回家休息,因又发作2次四肢麻木及抽搐,于当晚8时急诊送来我院,给予静脉输液、补充高糖、维生素C、激素、护肝、氯化钾等药物综合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入院约1小时后曾发作一次四肢麻木及抽搐,当时患者意识清楚,但神情非常紧张,自诉有濒死感,伴心率缓慢,50次左右,持续约半天,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5天后痊愈出院。其他6人未咽下瓠瓜片者,除仅感上腹部不适外,无其他异常表现。

  • Gerstmann综合征伴命名性失语和失读(附五例报告)

    作者:杨春祥;周翠萍;刘东慧

    Gerstmann综合征系指手指失认、失写、失算和左右定向障碍四联征,临床上常合并失语、失读等其他脑部症状。现将经CT扫描证实为脑梗死所致的本综合征合并命名性失语和失读5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文5例均为男性,年龄34~69岁,60岁以上4例,均为高小以上文化水平。既往有高血压病3例,心肌梗死1例。  2.症状和体征:5例均急性发病。手指失认:5例对自己或检查者的手指均不能正确命名。失算:5例有不同程度的计算障碍。左右定向障碍:5例均不能辨别左右。失写:5例听写及主动书写均有不同程度障碍,而抄写完成良好。命名性失语: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命名障碍。失读:4例有不同程度的视读障碍。  3.辅助检查:5例CT扫描示左侧颞、顶、枕交界区低密度病灶,主要累及左颞叶后上部和顶叶角回皮层及皮层下结构,枕叶前部少许受累。

  • 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探讨

    作者:马立萍;单卓华;岳钢军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开展,冠心病的确诊率大大提高,为进一步分析高血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不同特点,我们对300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对象及方法  随机按序抽取1998~1999年我院因心前区闷痛(除外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300例的资料,将其分为不同组别:高血压组106例;2型糖尿病组44例;同时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组53例;其他疾患组97例,暂不作为本文讨论之列。观察各组别合并冠心病的情况,见表1。将合并冠心病各组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血脂、吸烟、饮酒)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其间的关系,见表2。冠心病定义为至少有一支心外膜下血管狭窄≥50%。2型糖尿病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均以WHO 1998年确定的为准。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前空腹血糖均控制在7.7mmol/L以下。冠状动脉造影情况见表3。统计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

  •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抗结核治疗疗效的关系(附174例分析)

    作者:周林;徐宇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痰细菌阳性率高,病变空洞率及复发率高[1]。我们分析了1995~1999年我院收治的住院2个月以上、资料较全的174例糖尿病合并浸润型肺结核患者,观测不同血糖水平与肺结核病变程度、不同降糖治疗与抗结核疗效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174例中,75例痰结核菌检阳性,99例经临床症状、X线胸片、免疫学综合确诊。男141例,女33例,平均年龄50±23岁,均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08例先发现糖尿病,58例二者同时发现,8例先发现肺结核。  2.方法:选已确诊的浸润型肺结核患者,用2种或以上药物抗结核治疗,空腹血糖>7.8mmol/L,住院治疗2个月以上。统计入院时血糖、血抗结核抗体、痰菌、X线胸片改变。测定住院后1、2、4、8及12周血糖,检查2个月、3个月痰菌并做X线胸片。分别分析治疗前不同血糖水平对病变程度的影响,以及不同的治疗方法对血糖控制及抗结核疗效的影响。  结 果  1.血糖水平对肺结核病变程度的影响:将174例中血糖<10mmol/L列为A组,≥10mmol/L为B组,选同期住院治疗、用药方案一致的102例单纯浸润型肺结核为C组。比较治疗前血抗结核抗体、痰菌阳性率、肺部干酪病变(例)单肺及双肺病变(例)。发现两组糖尿病患者血抗结核抗体、肺部病变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菌阳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表1)。

  • 小儿误服地高辛急性中毒12例报告

    作者:王乃刚

    儿童误服大剂量地高辛而中毒的情况时有发生,现对12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1~5岁,平均3.6岁。误服地高辛剂量不详者5例,其余均在3、4片以上,高1例为30片。误服后先出现消化道症状,本文12例均有呕吐,有的还伴有腹痛、腹泻。7例随后出现面色苍白,5例嗜睡乏力,3例肌肉张力下降,1例烦躁不安,3例大汗淋漓,3例少尿,6例轻~重度发热。  2.实验室检查:应用放射免疫EIASA血清检测地高辛血浓度2例2~3ng/ml,5例4~5ng/ml,4例5~6ng/ml,1例>6ng/ml。9例血清K+升高,从5.7~11.85mmol/L不等。6例CPCO2下降,3例BUN升高,1例肝功能异常。  3.心电图检查:12例患儿共做心电图101次,首次心电图时间为误服后5~24小时,平均11.6小时。首次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5例,窦房阻滞5例,房室传导阻滞Ⅰ° 2例、Ⅱ° 6例、Ⅲ° 2例,干扰性房室脱节2例,结性逸搏5例,结性逸博心律2例。由此看来,早期心律紊乱以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结性逸搏或逸搏心律为主。以后,除上述紊乱外又交替或混合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以ST段下降、T波倒置为主)、窦性心动过速、结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以及短阵室速等。但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慢速心律失常。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可先后出现,亦可同时存在二种以上类型,并可短期内由一种转变成另一种类型。

  • 系统性硬化症60例临床分析

    作者:于孟学;王立冬;廉蕊

    我院1988~1998年间住院确诊为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的患者60例,现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将临床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60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的(SSc)诊断分类标准,其中男9例,女51例;年龄7~73岁,平均43.11岁;病程2个月~28年。  2.发病类型:按皮肤病变的范围分为弥漫型(dssc)(皮损除累及肢体、面颊部外,尚累及胸腹部)50例,限制型(lssc)(皮损不累及躯干部,仅见于四肢及面、颈部)10例。  3.临床表现:本组病例除皮肤受累外,全身各个器官、系统均可受累,其中肺、消化系统为常见受累部位,肾、心脏、骨骼肌肉受累也较常见。60例患者中,累及肺的32例,占53.3%,其中30例有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病变,出现胸膜病变者3例,胸腔积液者3例,出现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段澎出4例。肺癌2例,1例为原发性肺泡癌,另1例为胸膜间皮瘤。  累及心脏的22例,占36.7%,其中心包积液14例,占63.6%,心肌缺血3例,心肌肥厚2例,心律失常1例,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1例,其中发生心力衰竭5例,占22.7%。  累及肾脏的14例,占23.4%,14例病人在发病后平均2.5年间出现蛋白尿,有7例发生肾功能衰竭,平均病程4年左右,2例发生肾危象,病程均不到1年,从发病到死亡时间分别为2个月和6个月。

  • 1-α(OH)D3治疗肾性骨病中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

    作者:丁致民;祝恕德;袁润英

    在引发慢性肾功能衰竭骨病(以下简称肾性骨病)的诸多因素中,1,25(OH)2D3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二者在该病发生中的作用以及治疗中的变化如何,目前报道尚不多。  研究对象  1.1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住院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8.2±6.4岁,经生化检查(Cr、血BGP、血Ca、P、AKP、PTH、尿HOP)、X线检查(腰椎、颅骨)、双光骨密度测定确诊为肾性骨病(观察组)。确诊后开始应用1-α(OH)D3治疗。给药方法为0.25μg 2次/d,口服。同时应用降压、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等治疗,均未采用血液透析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4周分别抽血检测血TNF-α浓度及Cr,同时选择1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57.4±7.2岁,与观察组比较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检测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及对照组血TNF-α浓度。药盒由北京邦定生物医学公司提供。  结 果  1.观察组治疗前血TNF-α浓度为96.83±20.76pg/ml,对照组为57.3±11.8pg/ml,二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  2.观察组服用1-α(OH)D3治疗2周及4周后血TNF-α浓度分别为65.58±10.27及54.16±6.09pg/m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有显著性差异。  3.观察组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血肌酐浓度分别为608.8±40.5、612.4±50.2及609.6±42.2μmol/L,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无显著性差异。

  • ACOPP方案对晚期淋巴瘤的疗效

    作者:马健;陈丽贞;杨清明;王志红

    我们以ACOPP方案治疗Ⅲ~Ⅳ期恶性淋巴瘤,并与同期COPP方案进行了疗效比较,疗效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除1例经影像学诊断外,余均经组织学确诊。①ACOPP组:共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16~74岁,平均45.9岁;霍奇金病(HD)1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1例,未分型1例。Ⅲ期11例,Ⅳ期13例。初治21例、复治3例;治疗前有淋巴结肿大22例,脾肿大11例,肝肿大6例,纵隔增宽10例,胸水6例,腹水5例,心包积液2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贫血,半数病例全血细胞减少。②COPP组:共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16~71岁,平均41.6岁;HD 9例,NHL 27例。Ⅲ期17例,Ⅳ期19例。初治34例、复治2例;其中淋巴结肿大31例,脾肿大19例,肝肿大13例,胸水4例,腹水7例,心包积液1例。  方 法  COPP方案:环磷酰胺600~800mg,长春新碱2mg,分别于疗程第1、8天静脉注射1次;甲基苄肼150mg/d,口服;强的松1mg*kg-1/d,口服。14天为1疗程,疗程间停药2周。ACOPP方案在COPP基础上加用阿霉素40mg,于疗程第1、8天各静脉注射1次。

  • 双歧杆菌在儿科临床及保健中的应用

    作者:张宝元;柳军;马晓红

    婴儿的营养健康状况与双歧杆菌在肠道中的数量密切相关。双歧杆菌与宿主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微生态关系,双歧杆菌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营养代谢、免疫机能、衰老及粘膜屏障(定植抗力)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下面就双歧杆菌的微生态学及其在儿科临床和儿童保健中的应用做一介绍。  一、双歧杆菌在人体肠道的定植过程及婴幼儿肠道菌群构成特点  1.双歧杆菌在人体肠道的定植过程  定植是正常肠道菌群在宿主的特异性定位、定居与繁殖的微生态学现象。定植是正常菌群对宿主产生生态效应和发挥生理作用的前提。新生儿的胎便是无菌的,生后2小时即可检出肠道杆菌、细球菌、链球菌等,其数量不断增加。24小时大肠杆菌占优势,数量达到108~1011/g(湿便)(Mata,1997)。生后第2天检出的双歧杆菌数量不多,但增长十分迅速,第4~5天开始占优势。此时先出现的肠道杆菌等数量开始逐渐下降,到第6天左右减少到106~107/g(Yoshiora,1983),于第6~8天则建立了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的肠道菌群。在母乳喂养儿的粪便中,双歧杆菌占细菌总数的98%,可达109~1011/g。可见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出现与定植也有一定的规律,即先出现并强烈繁殖的是兼性厌氧菌,它可迅速达到高峰。双歧杆菌检出于兼性厌氧菌之后。随着双歧杆菌数量迅速上升,兼性厌氧菌逐渐减少,直至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  造成双歧杆菌成为优势菌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兼性厌氧菌群和需氧菌的“生物夺氧”,造成的厌氧环境刺激了双歧杆菌等厌氧菌群的大量繁殖;母乳中的“双歧因子”是人奶酪蛋白的低聚糖部分,是含有N-乙酰-D-葡萄糖胺的糖类,为双歧杆菌合成细胞壁所必需。此外,母乳中的分泌型IgA、乳铁蛋白以及厌氧菌群发酵糖类而产生的大量有机酸,都可抑制肠杆菌的过量繁殖,而保证双歧杆菌在数量上的优势。近年有关双歧杆菌转换为优势菌群的时间后延的报道,认为这是由于助产技术的发展、更加严格的无菌操作,使新生儿从母亲和产房那里获得双歧杆菌的机会减少。

北京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