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s) 북경대학학보(의학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68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1-167X
  • 国内刊号: 11-4691/R
  • 发行周期:
  • 邮发: 2-489
  • 曾用名: 北京医学院学报;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 创刊时间: 195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韩启德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磨牙非中性关系与虚拟环境下拼对终末咬合精度

    作者:吴灵;刘筱菁;李自力;王兴

    目的:检测磨牙非中性关系时虚拟咬合拼对的精度及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已完成正颌术前正畸、拼对终末咬合关系良好的寄存正颌患者牙列模型20副,其中10副术前正畸时上颌拔除左右各一颗双尖牙,术后拼对咬合为磨牙非中性关系(拔牙组),另10副未进行减数拔牙,术后拼对咬合为中性磨牙关系(非拔牙组).手工拼对石膏模型确立的终末咬合关系作为评价拔牙组、非拔牙组误差的实测值.进行虚拟终末咬合关系确立的数字流程为:结构光扫描仪分别获取上下牙列的三维数据,导入3Shape软件,在虚拟环境下整体移动上颌牙列确立终末咬合关系.得到的测试上颌模型和手工拼对上颌模型以下颌模型为标准图形配准,采用直线距离法分析上颌牙列每颗牙齿的实验位置与手工拼对位置的差异,计算误差值.结果:拔牙组虚拟咬合拼对的全牙列平均误差为(0.60±0.36) mm,大于非拔牙组的(0.51 ±0.1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拔牙组误差与1 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误差小于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磨牙非中性关系虚拟咬合拼对的误差值高于磨牙中性关系虚拟咬合拼对的误差值,但其精度满足临床需求,具备应用价值.

  • 维生素D受体Fok Ⅰ多态性对牙周组织细胞CYP24A1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凯宁;孟焕新;侯建霞

    目的: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基因的第二外显子存在唯一一个可以影响VDR蛋白结构的多态性位点,其可以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Fok I所识别,分为FF、Ff和ff三型.CYP24A1是维生素D 24羟化酶的编码基因,是常见的维生素D效应基因.本研究将探讨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和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中VDR-Fok I多态性对CYP24A1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 12名供体的hGF和hPDLC,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包含多态性位点的267 bp的片段.根据Fok I对片段酶切的结果判断VDR-Fok I基因型.确定基因型后,给各基因型hGF和hPDLC以10 nmol/L lα,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或 1 000 nmol/L 25 羟维生素 D3(25OHD3)刺激48 h,提取RNA,其中 10 nmol/L 1,25OH2D3 刺激48 h后还提取蛋白.之后给予hGF和hPDLC VDR拮抗剂ZK159222,再以10 nmol/L 1,25OH2D3或1 000 nmol/L 25OHD3刺激48 h,提取RNA.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维生素D24羟化酶CYP24A1和VDR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2名供体中,FF、ff和Ff型分别为4例、3例和5例.1,25OH2D3刺激hGF和 hPDLC后,FF型细胞CYP24A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Ff型或ff型细胞(hGF:F=31. 147,P <0. 01 ;hPDLC: F=23.347,P<0.01);FF型细胞CYP24A1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样显著高于Ff型或ff型细胞(hGF:F=12. 368,P< 0.01;hPDLC:F=15.749<0.01).250HD3 刺激 hGF 和 hPDLC 后,FF 型细胞 CYP24A1 的 mRNA 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 Ff 型或 ff 型细胞(hGF: F=32. 061,P < 0. 01 ;hPDLC: F=32. 569,P < 0. 01).如 1,25OH2D3刺激伴有 ZK159222,则三型细胞CYP24A1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GF:F=0. 246,P=0. 787;hPDLC:F=0.574,P=0.583).如250HD3刺激伴有ZK159222,则三型细胞CYP24A1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hGF:F=1. 636,P=0. 248;hPDLC: F=0. 582,P=0. 578).不同刺激条件下,hGF 和 hPDLC 两种细胞比较 CYP24A1或VDR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hGF和hPDLC中,FF型VDR可介导比其他基因型 VDR更为显著的CYP24A1上调,提示FF型VDR可能具有更强的转录活性.

  • 内镜辅助导管改道术治疗唾液腺导管重度狭窄

    作者:张亚琼;叶欣;柳登高;赵雅宁;谢晓艳;俞光岩

    目的:探索内镜辅助导管袋形改道术治疗唾液腺导管重度狭窄(或闭锁)并发导管重度扩张的疗效.方法:2010年7月至2016年12月对腮腺导管前段重度狭窄的患者(8例)及下颌下腺导管前段闭锁的患者(3例)行内镜辅助导管袋形改道术.所有患者患侧腺体伴发导管重度扩张,并有反复肿痛史.术前通过唾液腺造影、CT或B超测定导管扩张和狭窄情况.通过颊黏膜或口底切口将导管扩张段切开并与口腔黏膜缝合,形成改道口.术后定期复查,通过分析临床表现、造影表现及单腺体唾液流率评价疗效.结果:术前测量腮腺患者导管狭窄段长度 5~12 mm,扩张段直径8 ~ 16 mm;下颌下腺患者导管闭锁段长度10~20 mm,扩张段直径6~8 mm.所有患者术后 2周改道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 ~78个月(中位数24个月).8例腮腺患者中2例导管闭锁病例术后3个月导管再次闭锁,分别随访半年、6.5年临床症状消失,且颊部索条状包块消失;1例术后症状消失,但半年后复发,可自行按摩缓解;余5例患者临床症状及颊部索条状包块消失,分泌良好,造影显示导管扩张情况改善.3例下颌下腺患者症状消失,分泌良好;其中2例造影表现良好,1例造影表现有改善.9例管口通畅的患者进行了唾液流率测定,结果显示静息状态下患侧腺体分泌良好,酸刺激后分泌增加,但稍低于健侧.11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为优5例,良 4例,差2例,总优良率82%(9/11).结论:内镜辅助导管改道术对唾液腺导管重度狭窄(或闭锁)并发重度扩张病例具有确切疗效.

  • 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氧化锆与树脂水门汀粘接强度的影响

    作者:廖宇;刘晓强;陈立;周建锋;谭建国

    目的:研究不同表面处理对氧化锆与树脂水门汀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将40个氧化锆试件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对照组,无处理;喷砂组,用Al2O3颗粒对氧化锆试件表面均匀喷砂;紫外线(ultraviolet,UV)照射组,将氧化锆试件置于紫外线消毒箱中的紫外灯下方10 mm处照射48 h;低温等离子处理组,将氧化锆试件置于舱式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内处理30 s.分组处理后观察氧化锆试件表面形态,测量表面接触角及剪切粘接强度.结果:uv照射及低温等离子处理组氧化锆试件表面形态无明显改变,喷砂组氧化锆试件表面形态明显改变.喷砂组、uv照射组和等离子处理组氧化锆试件表面接触角分别为48.8°±2.6°、27.1° ±3.6°和32.0° ±3.3°,较对照组接触角(64.1° ±2.0°)明显减小.喷砂处理组氧化锆试件剪切粘接强度(14. 82 ±2.01) MPa大于对照组(9.41 ± 1.07) 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V处理组氧化锆试件剪切粘接强度(10.02±0.64) MPa大于对照组(9.41 ±1.07) MP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等离子处理后其剪切粘接强度(18. 34 ±3. 05) Mpa大于对照组(9.41±1.07)MPa、喷砂处理组(14.82±2.01) MPa和UV处理组(10.02 ±0. 64)MPa,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结果显示UV及低温等离子处理使氧化锆试件表面氧元素含量增加,碳元素含量减少,碳/氧比值减小.结论:UV照射及低温等离子处理均可在不改变氧化锆表面形态的基础上显著改善其表面的亲水性;UV照射后氧化锆与树脂的剪切粘接强度虽无明显提高,但试件断裂模式由粘接断裂向混合断裂转变;低温等离子处理能显著提高氧化锆与树脂水门汀的粘接强度.

  • 锥形束CT用于评估牙槽骨骨缺损的情况和骨再生区域骨密度的变化

    作者:曹婕;孟焕新

    目的:检验牙周再生性手术前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牙槽骨缺损高度和体积的精确性,通过比较手术前后CBCT测得的骨密度值来确定其评估牙周再生性手术疗效的检查时机.方法:对9例患者口内的10颗因牙周破坏造成的三壁骨袋进行再生性手术,术前拍摄CBCT和平行投照根尖片,测量骨缺损的高度,并利用CBCT数据测量骨缺损体积及骨缺损周边区域的骨密度.在牙周再生性手术过程中测量骨缺损的高度,并在术中充填骨蜡以获得缺损区域的体积.术后6、12、24周再次拍摄CBCT,测量原骨缺损区域的骨密度.结果:Wilcoxon检验非参数检验显示,术前用根尖片测量的骨缺损高度比术中测量结果高出(0.822 ±0.22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前CBCT测量结果只较术中测量结果降低(0.150 ±0.171)mm(P >0. 05),可见CBCT测量结果比根尖片更精确.回归分析和Bland-Altman图也提示CBCT测量结果较根尖片精确.Wilcoxon检验提示,术前CBCT测量的骨缺损体积与术中测量值的差值在0.38 ~2.83 mm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BCT测量的原骨缺损区域的骨密度(CT值)在再生性手术后第6、12和24周分别是原骨缺损周边区域的(0.49 ±0.03)倍、(0.74 ±0.09)倍和(1.16 ±0.11)倍,可见术后24周时骨再生区域骨密度更接近术前骨缺损周边区域骨密度.结论:CBCT可以在牙周再生性手术前精确测量牙槽骨缺损的高度和体积,可选择在术后24周时拍摄CBCT进行疗效评估.

  • 不同表面处理对氧化锆晶相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作者:焦洋;王继德;邓久鹏

    目的:研究3种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氧化锆晶相转变、表面粗糙度、抗剪切及抗折强度的影响.方法:制作氧化锆试件并随机分为4组:(1)空白对照组,试件表面不做任何处理;(2)氧化铝喷砂组,用110 μm氧化铝颗粒距离10 mm垂直喷砂21s,气压0.25 MPa;(3)激光蚀刻组,试件表面均匀涂布石墨粉,以2 W(200 mj/10 Hz)铒:钇铝石榴石(Er:Yttrinm Aluminum Gamet,Er:YAG)激光均匀辐照试件表面30 s;(4)热酸蚀组,将试件置于1: 1混合的40% (质量分数)硝酸与68% (质量分数)氢氟酸蚀液密闭反应釜中,100 ℃水浴锅中反应30 min.检测不同表面处理后氧化锆晶相结构、表面粗糙度、抗剪切及抗折强度的改变,所得数据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X射线衍射仪图谱(X-ray diffractometer, XRD)显示4组试件表面单斜相晶型的体积百分数分别为 0.91%、12.50%、6.64%、17. 81%,经过3种表面处理后,氧化锆表面发生了程度不等的四方相向单斜相的转变.表面粗糙度:空白对照组(0.29 ±0.01) μm,氧化铝喷砂组(1.05 ±0.11) μm,激光蚀刻组(0. 73 ±0.04) μm,热酸蚀组(1.31 ±0.06) μm,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剪切强度:空白对照组(7. 09 ±0. 46) MPa,氧化铝喷砂组(12.14±1.51) MPa,激光蚀刻组(8.82 ±0.74) MPa,热酸蚀组(11. 97 ±0. 99) MPa,氧化铝喷砂组与热酸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三点弯曲强度:空白对照组(933.70±44.13) MPa,氧化铝喷砂组(850.95 ±60.66) MPa,激光蚀刻组(771. 53 ±68.08)MPa,热酸蚀组(766.27 ±57.49) MPa,激光蚀刻组与热酸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不同表面处理后,氧化锆表面发生了程度不等的四方相向单斜相的转变.3种处理工艺均有效提高了氧化锆与树脂水门汀的粘结强度,同时也会导致氧化锆抗折强度的降低.

    关键词: 氧化锆 喷砂 热酸蚀
  • 数字化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在前牙美学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柳玉树;李峥;赵一姣;叶红强;周彦秋;胡文杰;刘云松;寻春雷;周永胜

    目的:探索一种数字化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前牙美学重建中,以提高医患沟通的效率及治疗效果的可预期性.方法:选取可能需通过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解决前牙美学缺陷的患者20名,通过口内扫描仪获取患者口内软、硬组织数字模型,分别进行直接修复治疗设计和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对于直接修复治疗设计,采用修复设计系统在数字模型基础上进行诊断蜡型数字化设计;对于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首先利用正畸分析及设计系统以终修复目标为导向进行虚拟排牙设计,随后将虚拟排牙后的数字模型导入修复设计系统进行终修复效果的诊断蜡型设计.将两种设计效果分别向患者展示,由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两种修复设计效果进行评分,比较患者对两种治疗方案美学评分的中位数有无差异,终由患者综合考虑,选择治疗方案.结果:患者对直接修复治疗设计的评分的中位数为8.4,对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的评分的中位数为9.0,后者高于前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后,终12名患者选择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方案,8名患者选择直接修复治疗方案.结论:在复杂前牙美学治疗病例中,数字化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设计具有可行性,可在治疗前为患者提供终疗效预测,为医患沟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助于在患者满意的基础上达到更理想的美学效果.

  • 纳米生物活性玻璃促进兔颅骨临界骨缺损修复

    作者:宫玮玉;刘绍清;董艳梅;高学军;陈晓峰

    目的:观察并比较58S纳米生物活性玻璃(nano-sized 58S bioactive glass,nano-58S BG)和传统45S5生物活性玻璃(45S5 BG)促进兔顶骨临界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在新西兰兔顶骨直径9 mm的贯通临界骨缺损中随机填入nano-58S BG或45S5 BG,空白对照组仅以血凝块充盈骨缺损.组织学切片组于术后4周和8周取材制作切片,HE染色和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后观察;骨荧光磨片组分别于术后第14、28、42天皮下注射盐酸四环素、茜素红、钙黄绿素标记新生骨,8周取材制成硬组织磨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新骨形成范围,Image J软件定量分析.结果:4周时HE染色可见生物活性玻璃与周围组织紧密结合,未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nano-58S组和45S5组可见骨缺损边缘和中央均出现新骨,对照组中央未见新生骨;8周时nano-58S组新生骨多于45S5组和对照组,两个BG组新生骨可见与正常颅骨相同的中空结构,对照组新骨未见中空结构.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可见nano-58S组I型胶原分泌量大于45S5组和对照组.骨荧光磨片观察显示术后4~6周和6~8周nano-58S组新骨形成范围分别为(29.4 ±4.48) μm 和(35.3 ±3.74) μm,高于 45S5 组[(13. 43 ±3.44) μm 和(17. 64 ±4. 13) μm]和对照组 [(5.88±2.92) μm和(6.07±3.02) μm,P<0.01]. 结论:58S纳米生物活性玻璃促进兔顶骨临界骨缺损修复的效果优于传统的45S5生物活性玻璃.

  • 酸蚀处理对根尖倒充填材料封闭性的影响

    作者:谢克贤;黎远皋;张平;王霄

    目的:评估酸蚀处理倒预备洞型对根尖倒充填材料封闭性能的影响.方法:选用80颗新鲜拔除的下颌磨牙,使用3.5倍放大镜检查,排除牙根隐裂,清洁干净后保存于蒸馏水中备用,截取其远中根,行根管治疗.根管预备使用旋转镍钛器械,根管充填采用冷侧压法.根管治疗后牙根截去根尖3 mm,使用超声尖倒预备(3 mm深).倒预备后牙根随机分成4组,分别使用银汞、临时充填材料(intermediate restorative material, IRM)、新型根尖倒充填材料iRoot BP Plus和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 MTA)4种材料倒充填.每组再根据倒预备洞型行酸蚀处理与否分为酸蚀组和非酸蚀组两个亚组,每组10颗牙.牙根倒充填后使用藻酸盐印膜材覆盖根尖,保存在PBS溶液中1周,待其固化,使用亚甲基蓝染色1周,取出纵行劈开,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微渗漏.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amhane's T2法,α值设为0.05.结果:各组渗漏值为:银汞酸蚀(2. 80 ± 0.72) mm,银汞不酸蚀(2.07 ± 0.86) mm,IRM 酸蚀(1.54 ± 0.19) mm,IRM 不酸蚀(1. 12 ± 0. 28) mm,iRoot BP Plus 酸蚀(0.20 ± 0.20) mm,iRoot BP Plus 不酸蚀(0.11 ± 0.08) mm,MTA 酸蚀(0. 19 ± 0.19 )mm,MTA 不酸蚀(0.17 ± 0.14) mm.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组渗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mhane's T2法组间比较显示:iRoot BP Plus组和MTA组渗漏显著小于银汞和IRM组(P<0.05) ;iRoot BP Plus组和MTA组渗漏无显著差别;酸蚀会增加IRM的渗漏性(P<0.05);酸蚀对MTA、iRoot BP Plus和银汞的渗漏性无显著影响.结论:酸蚀处理不能改进根尖倒充填材料的封闭性.

  • 舌侧矫治器关闭间隙上前牙牙周膜应力变化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柳大为;李晶;郭亮;荣起国;周彦恒

    目的:利用已有的舌侧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加力运算,分析个体化舌侧矫治滑动法关闭上颌拔牙间隙阶段,在颊、腭侧不同力值、不同加力组合方式加力时,上前牙的牙周膜应力分布规律,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建立舌侧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NSYS 11.0软件中分别模拟:(1)上颌第二磨牙作为支抗牙进行单独颊侧加力 (力值0.75 N、1.00 N、1.50 N) ;(2)单独腭侧加力(力值0.75 N、1.00 N、1.50 N) ;(3)颊、腭侧同时加力(颊侧加力 1.00 N +腭侧加力0.50 N、颊侧加力0.75 N +腭侧加力0.75 N、颊侧加力0. 50 N +腭侧加力1.00 N),分析3种加力方式下上前牙牙周膜的大主应力、小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的峰值及分布.结果:(1)单纯颊侧加力时(0.75 N、1.00 N、1.50 N)大主应力:初始,在侧切牙牙周膜唇侧颈部及尖牙牙周膜腭侧及远中颈部均受压应力,随着加力增大,压应力值及牙周膜受压应力范围增大.小主应力:初始,在侧切牙牙周膜腭侧颈部及尖牙近中颈部受拉应力,随着加力增大,拉应力值及牙周膜受拉应力范围增大,在中切牙的近、远中颈部牙周膜也出现拉应力区.von Mises应力:初始,牙周膜受应力区集中体现的部位为侧切牙唇、腭侧颈部及尖牙远中颈部,随着加力增大,应力值及牙周膜受力范围向根方扩大,终,尖牙近中颈部牙周膜也出现应力集中区.(2)单纯腭侧加力(0.75 N、1.00 N、1.50 N)大主应力:初始,尖牙牙周膜远中偏腭侧颈部,及侧切牙远中偏颊侧和腭侧颈部的牙周膜受压应力,随着加力增大,压应力值及牙周膜受压应力范围增大.小主应力:初始,侧切牙远中邻面颈部及尖牙近中邻面颈部受拉应力,随着加力增大,拉应力值及牙周膜受拉应力范围增大.von Mises应力:初始,牙周膜受应力区集中于尖牙腭侧及近远中邻面偏腭侧的颈部,随着加力增大,应力值及牙周膜受力范围增大,终在尖牙牙周膜颈部腭侧远中处出现了应力集中区.(3)颊腭侧同时加力时:大主应力:压应力一直应力集中于尖牙远中偏腭侧颈部牙周膜.小主应力:拉应力的应力集中区在颊侧加力大于腭侧加力时为侧切牙腭侧颈部牙周膜,随腭侧加力的增大,拉应力应力集中区转移到尖牙牙周膜的近中颈部.von Mises应力:颊腭侧同时加力,牙周膜所受的综合应力较单纯颊(腭)侧加力小.结论:单纯颊侧加力关闭拔牙间隙时,侧切牙及尖牙牙周膜为主要应力集中区,应力大小和范围随施力增大而增大;单纯腭侧加力关闭拔牙间隙时,尖牙牙周膜为主要应力集中区,当力值增大过程中,应力大小和范围增大;采用颊、腭侧不同加力方式组合,压应力的应力集中点均在尖牙远中牙周膜区域,拉应力的应力集中区颊侧加力大于腭侧加力时出现在侧切牙腭侧颈部,随腭侧加力力值增大转移到尖牙近中;综合应力分布情况下颊侧加力1.00 N+腭侧加力0.50 N时,牙周膜应力分布更为均匀,同时应力水平小.

  • 乳腺癌保乳术后容积旋转调强和切线野调强放疗的剂量学比较

    作者:孙海涛;杨瑞杰;江萍;姜伟娟;李金娜;孟娜;王俊杰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容积旋转调强和切线野调强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接受放射治疗的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10例,采用Eclipse计划系统分别设计容积旋转调强(2F-RapidArc)与切线野调强(2F-IMRT)计划,2F-RapidArc采用机架角287°~293°至152° ~ 162°的两个部分弧,中间0° ~90°避免照射,2F-IMRT采用机架角301°~311°和125° ~ 135°的切线野照射,处方剂量均为46 Gy/23次,所有计划要求95%靶区体积达到处方剂量.比较2种计划靶区、危及器官剂量分布、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结果:2F-RapidArc和2F-IMRT计划均匀性指数分别是1. 12 ±0.02和1. 11 ±0. 03(P=0.282), 适形度指数分别是0. 80 ± 0. 03和0.65 ±0.04(P<0.001),计划靶区(PTV)V110分别是20.98% ±14.47%和10.43% ±10.49%(P=0.030). 与2F-IMRT计划相比,2F-RapidArc 计划增加了左侧肺的 V5 (48. 06% ± 17. 32% vs. 24. 23% ± 6. 56%,P=0. 001)、V10(28. 89% ± 9.28% vs. 17.07% ±4.78%,P=0.004) 、Dmean[(9.70 ±2.14) Gy vs.(6.86 ±1.77) Gy,P=0.002] ,增加了双肺的 V5(22.85% ±7.55% vs. 11.01% ±2.95%,P=0.001]、V10(13.16% ±4.33% vs. 7. 76% ±2. 16%,P=0. 006)、 Dmean[(4.66±0.95) Gy vs.(3.17±0.82) Gy,P=0.001) ,但降低了左侧肺的 V40(3. 58% ±1.46% vs. 6. 19% ± 3.04%,P=0.006),同时降低了双肺的 V40(1.61% ±0. 64% vs. 2.81% ± 1. 39%,P=0. 005).增加了心脏的 V5 (39.3% ±17.19% vs. 8.79% ±4. 24%,P <0. 001)、V10 (21. 31% ±13.8% vs. 5. 73% ±3.42% ,P=0.002) 、V20 (7.80% ±6.08% vs. 4.05% ±2.85%,P=0.018)、Dmean[(0.64±0.25) Gy vs.(0.29 ±1.39) Gy,P<0.001],降低了心脏的V40(0.50% ±0.40% vs. 1.86% ±1.94%,P=0.037).增加了对侧乳腺的 Dmean [(1. 63 ± 1. 26) Gy vs.(0.09 ±0. 05) Gy,P=0. 004]. 与 2F-IMRT 计划相比,2F-RapidArc 治疗时间略有增加[(132. 9 ± 7. 2) s vs.(140.3 ±11.6) s,P=0.030],两者的机器跳数相当[(467.0 ±30.4) MU vs.(494.7 ±44.9) MU,P=0.094].结论:2F-RapidArc和2F-IMRT计划皆能满足临床需要,2F-RapidArc计划比2F-IMRT计划有更好的适形度,更低的高剂量区,但是增加了患侧肺、双肺、心脏的低剂量区及对侧乳腺的平均剂量;2F-RapidArc计划的治疗时间比 2F-IMRT计划略长;2F-RapidArc计划的机器跳数与2F-IMRT计划相当.

  • 根尖片评估单根牙骨内牙根表面积的准确性

    作者:贾鹏程;杨刚;胡文杰;赵一姣;刘木清

    目的:针对不同骨吸收类型的牙周炎患牙,探索根尖片评估单根牙骨内牙根表面积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门诊患者的病历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将纳入的患牙分为水平骨吸收组和角形骨吸收组,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数据中提取牙齿三维数字模型,并测量计算骨内牙根表面积的百分比,在根尖片影像资料中测量计算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比较各组中两者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32名,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6~60岁;单根患牙79颗,其中水平骨吸收患牙41颗,角形骨吸收患牙38颗,根尖片显示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在45.13% ~ 90.39 %,相应CBCT显示骨内牙根表面积百分比在36.27%~93.03%.水平骨吸收组根尖片显示的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不服从正态分布,对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和骨内牙根表面积百分比使用两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渐进显著性P=0.382,显示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差值的均值为0,95%的一致性界限为-9.7%~9.8 %,在一致性限度专业界值-15%~15%内;角形骨吸收组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和骨内牙根表面积百分比均呈正态分布,对两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发现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者差值的均值为 7.2%,95%置信区间为-13.1%~27.5%,在一致性限度专业界值-15%~15%之外. 结论:对于水平型骨吸收者,根尖片揭示的近远中剩余牙槽骨高度可以反映骨内牙根表面积;而对于角形骨吸收者,根尖片难以准确反映牙周组织破坏情况,且往往会低估破坏的程度,必要时应加拍CBCT以明确其病损程度.

  • 骨性Ⅱ类和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形态分析

    作者:马静;江久汇

    目的: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成年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差异.方法:从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并且拍摄了CBCT的患者中筛选出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各31名,对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的高度、牙槽骨面积及牙槽骨厚度进行测量,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两组相比,骨性Ⅲ类组患者的下切牙牙槽骨唇侧根尖区的牙槽骨面积及唇侧总牙槽骨面积均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下切牙唇侧根尖处的牙槽骨厚度也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组患者下切牙牙槽骨舌侧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下6 mm处牙槽骨面积、舌侧根尖区及舌侧总牙槽骨面积均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在下切牙牙槽骨舌侧CEJ下4 mm、6 mm以及舌侧根尖处的牙槽骨厚度,骨性Ⅲ类组患者也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的面积及厚度在唇舌侧根尖区明显小于骨性 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在对其进行前牙的唇舌向移动时尤其要注意转矩的控制,以防止根吸收及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

  • 机用镍钛大锥度通畅锉成形能力的体外对比研究

    作者:韩怡;白雨豪;侯晓玫

    目的:比较 ProGlider、HyFlex EDM Glidepath File、RaCe ISO 10、PathFile 和手动不锈钢 K 锉在树脂模拟根管制备通畅通道的成形能力.方法:60个树脂模拟根管,随机分为5组(n=12),使用5种器械分别制备通畅通道,记录制备时间;扫描仪获取制备前后根管图像,使用Photoshop和ImageJ软件进行图像重叠,并从根尖止点开始,每隔1 mm测量根管内外侧壁树脂去除量.以外弯量减去内弯量,表示中心定位能力.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显著水平为0.05.结果:ProGlider制备时间短(61.018 ± 5.020) s,手动不锈钢K锉长(111.100 ±6. 987) s(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树脂去除量方面,根尖段外侧壁,HyFlex EDM Glidepath File小于ProGlid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者均小于其他3种锉(P <0. 05),弯曲段内侧壁,ProGlider去除量少(P<0.05),不锈钢K锉去除量多(P<0.05),在直段,RaCe ISO 10内、外侧壁去除量均多(P <0. 05), HyFlex EDM Glidepath File其次(P <0.05),其他3组相当.中心定位能力方面,在根尖段,HyFlex EDM Glidepath File优(P<0.05),ProGlider其次(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弯曲段,ProGlider和Hy-Flex EDM Glidepath File优,PathFile其次,RaCe ISO 10再次,手动不锈钢K锉差(P <0. 05);在直段,5组器械基本相当.结论:ProGlider、HyFlex EDM Glidepath File和RaCe ISO 10在模拟弯曲根管制备通畅通道效果优于或相当于PathFile,ProGlider制备时间显著降低,HyFlex EDM Glidepath File和RaCe ISO 10在根管上段开敞显著增加.

  • 凝固时间对生物活性盖髓材料表面粘接强度的影响

    作者:董颖韬;田福聪;贾斌;祖斌;王晓燕

    目的:观察不同生物活性盖髓材料在初始凝固及完全凝固后,与自酸蚀或酸蚀冲洗粘接系统之间的粘接强度.方法:制备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iRoot BP Plus(BP)及 iRoot FS(FS)试件各 60个,分成三组,分别在材料初始凝固时间(MTA4 h,BP2 h,FS20 min)、24 h、7 d三个时间点对材料表面进行粘接处理,将各材料组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通用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 SBU)自酸蚀模式或酸蚀冲洗模式进行粘接(n=10),限制粘接面积为直径3 mm圆形,上方制作复合树脂柱后测试其剪切强度并记录断裂模式,计算剪切粘接强度值后采用SPSS 19.0软件中的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凝固后材料表面形貌及经过不同酸蚀处理后的表面微观形态.结果:三种材料的自酸蚀和酸蚀冲洗粘接强度在初始凝固、7 d时的粘接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固24 h后,MTA的自酸蚀和酸蚀冲洗粘接强度均显著高于FS与BP(P< 0.05);同种材料完全凝固后粘接强度均显著高于初始凝固组;各组试样断裂均为盖髓材料内聚破坏.扫描电镜下可见三种材料表面特征性晶体结构,MTA表面晶体较另外两者大;经酸蚀处理后,三种材料表面晶体特征均有不同程度破坏.结论:本研究范围内,FS在较短初始凝固时间即可获得一定的粘接强度,与初始凝固时MTA和BP粘接强度无明显差异.临床条件下可以在盖髓材料初始凝固(20 min)后进行树脂直接修复,以提高临床效果与效率.

  • 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在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诱导内皮细胞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表达中的作用

    作者:刘颖君;欧阳翔英;王宇光;吕培军;安娜

    目的:探讨维生素K依赖的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rowth-arrest-specific protein 6,Gas6,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参与细胞增殖、存活、黏附和迁移,也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牙龈卟琳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 g-LPS)诱导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 表达黏附因子和趋化因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过表达和敲低Gas6基因后,用1 mg/L P.g-LPS刺激血管内皮细胞3 h和24 h,利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PCR)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E选择素(E-selectin),以及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1)的表达.过表达或敲低 Gas6基因后,细胞划痕实验检验内皮细胞迁移的生物学功能表型的变化.结果:P.g-LPS刺激3 h后,敲低Gas6组的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的表达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Gas6组的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E-selectin、ICAM-1、IL-8和MCP-1分别下降81% ±0%、47% ± 3%、76% ± 3%和 26% ±6%,P<0.01);P.g-LPS刺激24h后,敲低组的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表达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E-selectin、ICAM-1、IL-8 和 MCP-1上调的倍数分别是2.06±0.07、1.99 ±0.11、3. 14 ±0. 15 和 1. 84 ±0. 03),过表达组的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E-selectin、ICAM-1、IL-8和MCP-1分别下降29 % ±1 % 、62 % ± 3%、69 % ±1%和41 % ±2 %),实验组与对照组黏附分子及趋化分子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敲低Gas6组细胞迁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增强,过表达组细胞迁移能力较对照组弱,与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趋势一致.结论:下调Gas6基因后,P. g-LPS促进ICAM-1、E-selectin、IL-8和MCP-1表达作用增强,上调Gas6基因后,P. g-LPS促进ICAM-1、E-selectin 、IL-8和MCP-1表达作用减弱,各细胞因子表达量与Gas6表达趋势相反,提示Gas6在内皮细胞炎症状态下的黏附过程中可能发挥抑制作用.

  • 乳磨牙牙髓切断术两年疗效观察及其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

    作者:窦桂丽;吴南;赵双云;夏斌

    目的:以电子病历数据库为依托,观察乳磨牙牙髓切断术后预后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电子病历数据库中,利用科研疾病数据库,检索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间于儿童口腔科进行三氧化物聚合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 MTA)乳磨牙牙髓切断术治疗的8岁及以下患儿,选择无全身系统性疾病且规律随访时间超过1.5年、病历记录完整、在治疗前后均有影像学检查记录(X线片)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病历信息和X线资料.根据术后临床及X线表现,将所有乳磨牙预后归为N、H、P0、PX、PY 5类,预后 P0、PX、PY定义为失败.以患牙为单位,绘制生存曲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牙预后的因素.结果:共纳入115名患儿,初诊年龄为2.6~8.2岁,平均(4.5 ±1.1)岁,共211颗乳磨牙,平均随访时间为(880 ± 154) d.截止至2017年9月,术后有49颗乳磨牙治疗失败,其中43颗乳磨牙表现有影像学异常,如根尖周和(或)根分歧下病变、根管钙化、牙根内外吸收等,6颗乳磨牙早失,只有14颗患牙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牙龈红肿、溢脓或者病理性松动.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发现,牙髓切断术后的0.5年生存率为100%,1年时为98. 5%, 1.5年时为 92.9%,2年时为90.5%,2.5年时为73. 8%.通过Cox回归分析发现,患儿接受治疗时年龄越小患牙治疗后失败风险越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氯酸钠溶液结合生理盐水冲洗和是否预成冠修复均对患牙术后失败风险有影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遵从目前所使用的诊疗常规,以MTA为盖髓剂的乳磨牙牙髓切断术2年生存率为90.5%,术后失败风险与患儿初诊年龄显著相关,初诊时年龄越大,治疗后失败风险越高.

  • 选择性激光熔化种植体对早期骨矿化沉积率的影响

    作者:刘婧寅;陈飞;葛严军;魏菱;潘韶霞;冯海兰

    目的:研究由选择性激光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制备的钛种植体的粗糙表面对种植体周围早期骨矿化沉积率的影响.方法:在两只成年雄性比格犬下颌骨愈合拔牙窝分别植入SLM种植体和大颗粒喷砂酸蚀(sandblasted,large-grit, acid-etched, SLA)种植体共16颗,分为埋入愈合和穿龈愈合即刻负重,在植入后2、4、 8周分别注射3种四环素类荧光标记物,用以标记和观察新骨.植入12周时处死两只比格犬,制作硬组织切片共 16张,经甲苯胺蓝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本,对比各组种植体周围的新骨形成情况并计算平均骨矿化沉积率.结果:SLM种植体在植入术后12周与骨组织之间形成了良好的骨结合,新生骨在其粗糙表面爬行生长并渗透于孔隙之间,SLM种植体的平均骨矿化沉积率明显高于SLA种植体(P <0. 01).结论:SLM法制备的钛种植体可以促进种植体周围早期骨整合,提高早期骨矿化速率.

  • 腔静脉节段切除术在处理侵犯腔静脉的肾肿瘤瘤栓中的应用

    作者:叶剑飞;马潞林;赵磊;王国良

    目的:探讨腔静脉节段切除术治疗侵犯腔静脉的肾肿瘤瘤栓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手术经验.方法: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共收治92例肾肿瘤伴静脉瘤栓的患者,其中17例患者因瘤栓侵犯腔静脉壁需行腔静脉节段切除术.本组病例的特点为:男性1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为(59.2 ±12.9)岁(31~84岁);左侧6例,右侧11例;Mayo静脉瘤栓分级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4例;肾肿瘤大径平均为(9. 1 ± 3. 7)cm(3.0~14.5 cm).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5例腹腔镜下完成(中转开放2例),12例开放手术完成(伴体外循环2例),平均手术时间为(430. 4 ±120.7) min(284 ~694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2 918. 8 ±2 608. 2) mL(300~10 000 mL).腔静脉内瘤栓中位长度为10 cm(3 ~ 21 cm),手术切除范围是从瘤栓顶端水平到瘤栓底部水平.发生术后并发症患者11例,分别为Clavien分级I级1例、Ⅱ级7例、Ⅳ级2例和V级1例(术后第2天因大出血死亡).术后肌酐中位数为116 μmol/L(79~ 645 μmol/L),其中2例需术后床旁血液滤过或透析.术后病理为肾透明细胞癌10例、乳头状细胞癌2型5例、尿路上皮癌1例、梭形细胞肉瘤1例.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1 ~28个月),1例围术期死亡,1例术后9个月因多发转移死亡,3例患者发现远处转移,2例术后随访3 ~6个月仍有双下肢水肿,其余患者恢复情况和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对于某些侵犯腔静脉的肾肿瘤瘤栓的患者,可行腔静脉节段切除完成手术,短期随访手术效果良好.

  • RGD多肽修饰多孔钽对MG63成骨样细胞-钽界面形态及成骨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甘洪全;王茜;张辉;刘鑫;邓华民;宋会平;王志强;李琪佳

    目的:通过观察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 polypeptedes,RGD)多肽表面修饰多孔钽对MG63成骨样细胞-多孔钽结合界面形态变化以及相关成骨因子表达的影响,评价RGD修饰多孔钽对钽-骨界面骨整合所起的重要作用.方法:直径10 mm、厚3 mm的多孔钽片通过表面吸附法分别将3种质量浓度的RGD溶液(1 g/L、5 g/L、10 g/L)吸附于多孔钽表面.取第2代MG63成骨样细胞与钽-RGD复合培养成为成骨细胞/钽/RGD复合物,分为4组:未修饰Ta组(对照组),1 g/L成骨细胞/Ta/RGD组,5 g/L成骨细胞/Ta/RGD组及10 g/L成骨细胞/Ta/ RGD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多孔钽及复合物外观特征、成骨细胞与Ta/RGD界面的相互作用,测定成骨细胞在 Ta/RGD材料上的黏附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各组成骨蛋白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及丝状肌动蛋白(filamentous actin,F-actin)的表达.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成骨细胞在RGD修饰后多孔钽界面铺展并向孔隙内伸延,分泌细胞外基质覆盖于多孔钽微孔内及界面.24 h、48 h及72 h各组成骨细胞在Ta/RGD材料界面的黏附率均高于未修饰组(对照组),其中5 g/L成骨细胞/Ta/RGD组在48 h的黏附力强 [(68.07 ±3. 80) vs.(23.40 ±4.39) ,P <0.05]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发现,成骨细胞与Ta/RGD复合培养48h成骨细胞OC、FN及F-actin的阳性表达均高于未修饰组,其中5 g/L成骨细胞/Ta/RGD组高于10 g/L组及1 g/L组 [OC:(18.08 ±0.08) vs.(15.14 ±0. 19) ,P <0. 05 ;(18. 08 +0.08) vs.(14. 04 ±0. 61),P <0. 05. FN:(24.60 ± 0.98) vs.(15.90±0.53),P<0.05;(24.60±0.98)vs.(15. 30 ±0. 42),P <0. 05.F-actin:(29. 20 ± 1. 31) vs. (24. 50 ± 1.51),P <0.05;(29.20 ±1.31) vs.(16. 92 ±0.40) ,P <0. 05] . 细胞骨架蛋白 F-actin 呈丝状分布于胞质,沿细胞胞突纵向排列,其蛋白表达高于OC及FN.结论:RGD多肽有利于成骨细胞在多孔钽界面黏附、铺展及细胞骨架蛋白的重组,从而促进成骨细胞-多孔钽界面改建及骨整合.

  • 锥形束CT评判安氏Ⅲ类错(牙合)上前牙骨开裂与骨开窗的准确性分析

    作者:徐筱;徐莉;江久汇;吴佳琪;李小彤;靖无迪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牙合)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 ~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中所见的骨开裂和骨开窗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BCT判断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约登指数(Youden index)、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并将CBCT判定与翻瓣直视判定相比较.结果: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分别为10. 19%和13.89%,主要见于侧切牙和尖牙.骨开裂长度中位数为5 mm,宽度中位数为4 mm;骨开窗常位于根中部至根尖部,长度中位数为3 mm,宽度中位数为2 mm.骨开裂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P <0. 05),CBCT判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0.7.骨开窗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一致性一般(P<0.05),灵敏度为0.93,特异度为 0.52.结论:CBCT评判上前牙骨开裂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较好,判定骨开窗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一般.CBCT判定骨开裂与骨开窗在临床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存在局限性.

  • 对比切削与胶态成型工艺制作的氧化锆陶瓷的透光性与遮色效果

    作者:崔新悦;佟岱;王新知;沈志坚

    目的:利用切削素烧瓷块法与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胶态成型法制作遮色效果不同的3种氧化锆陶瓷,对比其在不同厚度下的透光性及对异色离体牙的遮色效果,为临床口腔修复提供材料选择依据.方法:制备90片直径14 mm的A2色氧化锆圆盘试件,分成3组(n=30):(1)CZ组,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切削素烧瓷块法;(2)NZW组,采用3D胶态成型法,试件内表面无多孔遮色层;(3) NZY组,采用3D胶态成型法,试件内表面有多孔遮色层.3组试件根据厚度0. 6 mm、 1.0mm、1.5 mm再分成3个亚组(n=10).选用因牙周病拔除的中、重度异色前牙10颗,唇面打磨成大于 6 mm2 x6 mm2的平面.暗盒中用Crystaleye比色仪在黑、白背景下分别测量9组试件的色度值(CIE1976-L* a * b*),计算透光性[半透性参数(translucency parameter, TP)].将每组试件与牙齿唇面依次粘接并测量色度值.选标准比色片A2中1/3色度值作为对照,计算试件粘接后同对照色的色差ΔE.以One-way ANOVA和Bonferroni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3组氧化锆试件在0.6 mm、1. 0 mm、l. 5 mm厚度下的TP值分别为:CZ组14. 09、 12.31和10.45,NZW组19.84、16.54和12.44,NZY组14.81、13.16和11.92.每组试件的3个亚组间透光性均显示为0.6 mm组>1.0 mm组>1.5 mm组,厚度相同的亚组间透光性均显示为NZW组> NZY组> CZ组.(2)3组氧化锆试件粘接后在0.6 mm、l. 0 mm、l. 5 mm厚度下与对照色的色差ΔE分别为:CZ组10.77、9.94和8.50,NZW组6. 84、5. 89和5.29,NZY组4.16、3.92和3. 67.每组试件的3个亚组间色差值均显示为0. 6 mm组> 1. 0 mm组>1.5 mm组,厚度相同的亚组间色差值均显示为CZ组>NZW组>NZY组.结论:3种氧化锆试件在厚度相同的情况下,透光性均为3D胶态成型技术制作的内表面无遮色处理组试件好,而遮色效果均为3D胶态成型技术制作的内表面有遮色处理组试件好,且其厚度在0.6 mm时即可获得较好的遮色效果.

  • 类瓷树脂及玻璃陶瓷(牙合)贴面疲劳实验前后的磨耗及表面粗糙度的变化

    作者:张皓羽;姜婷;程明轩;张玉玮

    目的:研究类瓷树脂和两种玻璃陶瓷(牙合)贴面在咀嚼和温度疲劳后(牙合)接触区的磨耗程度及表面粗糙度的变化,优选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牙合)贴面材料.方法:将24颗完整的离体人前磨牙预备成(牙合)面中重度磨耗的形态,轴壁釉质完整、牙尖斜度20°.制作1.5 mm厚的类瓷树脂、热压铸造二硅酸锂增强型玻璃陶瓷(热压铸瓷)、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CAD/CAM)切削二硅酸锂增强型玻璃陶瓷(CAD/CAM切削瓷)(牙合)贴面.使用树脂粘接剂将(牙合)贴面粘接到预备体(牙合)面形成试件,在水中储存72 h后在咀嚼模拟疲劳机上进行模拟5年口内温度疲劳和咀嚼疲劳的实验(5 ~55℃冷热水循环,模拟后牙咀嚼循环 120万次).用三维激光模型扫描和数字化分析法评价疲劳实验前后(牙合)贴面的磨耗程度,用三维形貌测量激光显微镜观察其表面形态及粗糙度变化.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咀嚼和温度疲劳实验后没有试件发生脱粘接或折裂.类瓷树脂组、热压铸瓷组、CAD/CAM切削瓷组的平均磨耗为(-0.13 ±0.03) mm、(-0.05 ±0.01) mm和(-0.05 ±0.01) mm,类瓷树脂组的磨耗量显著大于玻璃陶瓷两组(P <0. 001);疲劳实验前各组(牙合)接触区的表面粗糙度(Ra)为(1.24 ± 0.20) μm、(0. 75 ± 0.09) μm、(0.73 ±0.14) μm,类瓷树脂组的表面粗糙度显著高于玻璃陶瓷两组(P <0.001);疲劳实验后的表面粗糙度为(1.81±0.24) μm、(1.53±0.26)μm111及(1.77±0.23) μm,热压铸瓷组显著低于类瓷树脂组(P=0.005)及 CAD/ CAM切削瓷组(P=0.010).结论:从磨耗速度来看,类瓷树脂(牙合)贴面显著高于两种玻璃陶瓷,但更接近于对颌牙为天然牙时牙釉质的平均磨耗速度;从表面粗糙度来看疲劳实验前类瓷树脂的表面粗糙度显著高于两种玻璃陶瓷,疲劳实验后热压铸瓷(牙合)贴面的表面粗糙度低.

  • 肥胖者唾液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特点

    作者:吴宇佳;迟晓培;陈峰;邓旭亮

    目的:探讨肥胖者口腔唾液微生物的特点,比较肥胖者与正常体重者口腔唾液微生物组成、基因功能及代谢通路上的差异.方法:研究纳入无全身系统性疾病、无牙周炎及口腔黏膜病的肥胖者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体重者,收集研究对象的非刺激性唾液.提取唾液样本DNA,用高通量测序方法进行宏基因组分析,结果经数据质控后进行物种分类及注释,差异物种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基因预测,基因集构建和功能注释分析.结果:过滤后每个样本得到可分类的、细菌的DNA序列平均条数为2 630 428.唾液微生物群落共包括11个菌门、19个菌纲、26个菌目、41个菌科、62个菌属和164菌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微生物群落的优势菌门相同,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两组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水平上均发现相对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物种.在纲水平上,Negativicutes纲和丹毒丝菌纲(Erysipelotrichia)丰度在肥胖组中的相对丰度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黄杆菌纲(Flavobacteriia)和Bateroidetes纲在肥胖组中的相对丰度低于正常体重组(P<0.05).9个菌属在两组间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种水平上,16个菌种的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产黑色素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melaninogenica)、唾液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salivae)、Solobacterium moorei和极小阿托波氏菌(Atopobium parvulum)等在肥胖组中相对丰度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而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nguinis)在正常体重组中相对丰度高于肥胖组(P<0.05).对基因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肥胖组样本基因数目较正常体重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营养和能量代谢、环境信息处理、人体疾病等通路相关的基因在肥胖组唾液样本中显著富集(P<0.01). 结论:肥胖者与正常体重者的口腔唾液微生物在物种组成、基因数目及代谢通路上均存在差异,值得今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 125I放射性粒子在骨介质中剂量分布的蒙特卡罗模拟

    作者:叶克强;黄明伟;李君利;唐劲天;张建国

    目的:应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6711型125I放射性粒子模型,计算其在不同骨介质中的剂量分布,为进一步分析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头颈部肿瘤的剂量分布提供依据.方法:应用MCNP4C软件(截面库DLC-200)建立 6711型125I放射性粒子模型,计算其剂量率常数及在水介质中的径向剂量函数值,并与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 AAPM) 2004 年发布的 TG43UI 报告推荐值对比验证125I 模型.利用该模型,采用ICRU44报告推荐的成人不同骨介质的元素组成及密度编写MCNP材料卡,计算125I模型在不同骨介质中的剂量分布.结果:应用MCNP4C软件建立的125I放射性粒子模型的几何形态及规格符合AAPM的TG43UI要求.模拟得到了125I模型剂量率常数Λ=0.977 78 cGy/(h · U)及在水介质中的径向剂量函数值,并得出125I模型在不同骨介质中的径向剂量分布.在同样的介质深度,125I粒子的剂量沉积能力自骨皮质、骨松质、软骨、水、黄骨髓、红骨髓依次递减.在介质深度分别为0.01、0.1、1 cm处,125I粒子在骨皮质中的剂量沉积分别是在水中的 12.90倍、9.72倍、0.30倍.结论:本研究建立的125I放射性粒子模型可靠性好,可用于后续在骨介质中的模拟计算.125I放射性粒子在不同的骨介质中的剂量分布不等同于水,能量主要沉积在骨介质表面,因此在制定靶区毗邻骨组织的125I粒子植入计划时应考虑骨介质的影响.

  • 口服洛索洛芬钠片在拔除阻生齿中的超前镇痛

    作者:孟甜;张智勇;张晓;陈宇寰;李京琦;陈全;刘文曙;高巍

    目的:研究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洛索洛芬钠片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6-8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一门诊部向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发放术后疼痛调查问卷.根据患者实际初次口服洛索洛芬钠片的时机,患者被分为3组:未服药组(术前、术后均未口服洛索洛芬钠片)、术前服药组(术前30 min 口服洛索洛芬钠片60 mg)和术后服药组(术后30 min 口服洛索洛芬钠片60 mg).统计指标为手术时间,术后2、4、12、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离院后服用洛索洛芬钠的人数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组手术时间均为15.0(5.0,30.0) min,3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8).未服药组术后2、4、12、24、48 h的评分分别为1.75(0.1,10.0)、6.25(1.5,10.0)、2.00(0.1,8. 0)、2.00(0.1,6.0)和0.5(0.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4 h评分高于其他时间点(P<0.005).在术后 4 h,术前服药组评分[2.0(0.1,10.0)]和术后服药组评分[2.0(0.1,5.0)]均低于于未服药组评分[6. 25(1.5, 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离院后服用洛索洛芬钠片的人数未服药组9人(40.9%),术前服药组5人(21.8%),术后服药组7人(33.3%).术前服药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3/23,13.0%)和术后服药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4/21,19.0%)低于未服药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8/22,36.4%).结论:两种超前镇痛的方案,即术前30 min 口服洛索洛芬钠片60 mg和术后30 min 口服洛索洛芬钠片60 mg,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中都可以有效减轻术后疼痛.

  • 围麻醉期过敏反应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一项2012—2017年回顾性调查

    作者:王博杰;郭超;李春晶;穆东亮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调查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的围麻醉期过敏反应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手术室内接受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筛选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根据我国《围术期过敏反应诊治的专家共识》及《Scandinavian围麻醉期过敏反应诊断和处理指南》中的定义确认患者是否发生了过敏反应并进行分级,先通过电子病历数据系统获得所有患者的数据,由两位研究者分别独立进行数据初步筛选和补充数据,然后交叉核对数据,后由另外两位研究者审核数据并与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比对.采集患者术前资料、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围麻醉期药物种类和预后等数据,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与过敏反应可能相关的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带入多因素回归分析,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导致围麻醉期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106 074例患者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过敏反应的总发生率约为1.5/1 000(156/10 6074),其中I级过敏反应占64.1%(100/156),Ⅱ级过敏反应占30.1%(47/156),Ⅲ级过敏反应占5.8%(9/156),未出现Ⅳ级和V级过敏反应的病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过敏史(OR=6.836,95%CI:4.461 ~ 10.474,P<0.001)、术中使用舒芬太尼(OR=1.993,95%CI:1. 228 ~3.232, P=0.005)、术中使用顺式阿曲库铵(OR=2.495,95%CI:1.599 ~3.893,P<0.001)、术中输注抗生素(OR=2.005, 95%CI:1.375 ~ 2.924,P<0.001)和术中输注异体血浆(OR=3.055,95%CI:1.842 ~ 5.068,P<0.001)是围术期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围麻醉期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尚需要建立围麻醉期药物过敏诊断和治疗的标准化流程.

  • 有机溶剂对牙本质表面残留根管封闭剂的清除效果

    作者:臧海玲;王月;梁宇红

    目的:研究根管治疗过程中残留在牙本质表面的环氧树脂类根管封闭剂对牙本质-复合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对比不同有机溶剂对其清除的效果.方法:选取新鲜无龋人第三磨牙离体牙25颗,切除冠部釉质,制备牙本质平面试件.试件随机分为5组,每组5颗离体牙.阴性对照组牙本质表面不做处理,不涂根管封闭剂,其他4个实验组试件牙本质表面涂布环氧树脂根管封闭剂AH-Plus 5 min后,采用不同的清除措施:阳性对照组使用干棉球擦拭;乙酸戊酯、丙酮及乙醇有机溶剂实验组,分别用蘸有99% (体积分数)乙酸戊酯、99. 5% (体积分数)丙酮及 95%(体积分数)乙醇的棉球擦拭牙本质表面,直至体视显微镜(× 10)下观察无残留AH-Plus,去离子水冲洗3 s.制备1.0 mm × 1.0 mm条状粘接树脂试样(n=45)用于测定微拉伸强度,体视镜下观察断裂类型.制备1.0 mm厚片状试样(n=4)用于扫描电镜下观察粘接界面.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实验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组之间断裂类型的差异.结果:五组间粘接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棉球组 [(38.69 ±8.60)MPa]、乙醇组[(37.14±12.01)MPa]与阴性对照组[(43.86±7.99)MPa]相比,粘接强度明显降低(P <0.05).干棉球组与乙醇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426).丙酮组、乙酸戊酯组、阴性对照组三者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丙酮、乙酸戊酯清洁牙本质表面后粘接强度分别达到(45. 94 ± 10.37) MPa、(43.99 ±7.01) MPa.乙醇组粘接强度明显低于丙酮组和乙酸戊酯组(P <0. 05).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干棉球组及乙醇组树脂突短小而稀疏,且在乙醇组的粘接界面可以看到残留的根管封闭剂;阴性对照组、乙酸戊酯组及丙酮组树脂突均匀致密.不同组之间断裂类型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86).结论:环氧树脂类根管封闭剂残留使牙本质树脂粘接强度下降.丙酮与乙酸戊酯对牙本质表面残留的AH-Plus的清除效果较好,优于乙醇及干棉球.

  • MAPK和AKT磷酸化下调参与Toll样受体抑制的人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作者:朱云艳;李倩;张怡美;周彦恒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 TLR)对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TLR在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 hPDLSCs)上的表达.在成骨培养基中加入多种浓度的不同TLR配体培养7 ~ 14 d,检测TLR对hPDLSCs成骨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TLR配体刺激hPDLSCs 7 d 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及蛋白激酶 B(protein kinase B, PKB or AKT)磷酸化水平的变化及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 Runx2)的变化,并对比加入MAPK及AKT抑制剂后Runx2的变化,探究TLR是否通过影响下游的MAPK及AKT的活化而影响hPDLSCs的成骨分化.结果:TLR1、TLR3、TLR4、TLR6在hPDLSCs上表达较高,不同TLR的阳性细胞百分比为TLR1 2.82% ± 0.68%,TLR2 1.26% ±0.09%,TLR3 13.23% ±2.05% ,TLR4 3.64% ±0. 79% ,TLR6 3. 21% ±1.64%,其趋势与 TLR 在 hPDLSCs 中 mRNA 表达相一致.高浓度的 TLR 配体(PolyI:C 10 mg/L, LPS 10 mg/L , Pam3CSK4 1 mg/L, FSL-1 50 μg/L)刺激hPDLSCs可减少矿化结节的形成,减弱ALP染色及降低ALP活性.高浓度TLR配体刺激还可下调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ERK)、P38、c-Jun 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及AKT的磷酸化水平,伴随Runx2的表达水平下调,应用MAPK及AKT抑制剂也可下调Runx2的表达.结论:高浓度的TLR配体刺激可抑制hPDLSCs的成骨分化,这种抑制作用和MAPK及AKT磷酸化降低相关.

  • 比较口内扫描和模型扫描对数字化牙列模型咬合定量分析的影响

    作者:程明轩;姜婷;孙玉春;张皓羽

    目的:为了更准确地进行上下颌牙列数字化模型的咬合状况定量分析,对分别用口内扫描和模型扫描方法获取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的咬合接触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及对比研究.方法: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具有完整牙列并且咬合正常的健康志愿者5人进行口内扫描,分别获取单侧1个牙位(第一磨牙)、2个牙位(第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3个牙位(两个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及其邻牙的上下颌数字化模型,运用专用计算机分析软件进行牙尖交错位时咬合接触状况的三维测量及分析,然后用加成型硅橡胶采取上下颌牙列实物印模并灌制超硬石膏模型,应用专用定位装置将上下颌模型在牙尖交错位对合并固定,用激光扫描仪扫描上下颌模型,形成三维数字化牙列模型.对用口内和模型扫描方法分别获得的数字化模型的下颌第一磨牙进行咬合接触紧密程度(上下颌咬合面平均间距)、咬合接触面积及牙尖斜度等咬合相关指标的定量分析和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两种扫描方法获得数字化模型的各项指标的统计学差异(α=0. 05),重复测量计算牙尖斜度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口内扫描1 ~3个牙位时获得的上下颌第一磨牙咬合面平均间距分别比模型扫描的小0.134 mm、0.177 mm和0.20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两种扫描方法的标准差之差分别为 0.02 mm、0.02 mm和0.03 mm,差距较小.口内扫描1 ~3个牙位时下颌第一磨牙的咬合接触面积分别比模型扫描的大8.65 mm2、10.28 mm2和11.46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5 ).两种扫描方法的标准差之差为 0.43 mm2、1.55 mm2和2.04 mm2,1个牙位扫描后的标准差要明显小于2个牙位和3个牙位时.两种扫描方法进行牙尖斜度测量时,ICC大于0.90,两种方法的牙尖斜度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口内扫描测得的咬合面平均间距小于模型扫描测得的,咬合接触面积大于模型扫描测得的,说明口内扫描反映的咬合接触程度更为紧密.两种扫描方法测量咬合接触面积的标准差之差与测量牙位数量相关,两种方法测量得到的牙尖斜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口内扫描进行牙齿形态学指标测量时与模型扫描无明显差别,有望今后替代模型扫描.

  • 血管化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干眼20年研究

    作者:俞光岩;吴立玲;蔡志刚;吕岚;丛馨

    干眼是泪膜异常导致的以角结膜干燥为主的眼表疾病,重症患者因眼干、视力减退甚至失明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998年以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组成联合项目组,开展血管化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治疗重 症干眼的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系列研究,将患者 自体下颌下腺游离后移植到颞部,相应血管进行吻合,分泌导管转移到眼眶,用下颌下腺分泌的唾液替代泪液,术后采用多种措施,人工调控移植腺体的分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