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青光眼手术后发生白内障,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常需行白内障摘除手术。为保护原有抗青光眼手术滤过泡的功能,我院采用透明角膜缘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28例(28眼),其中男性l5例(15眼),女性13例(13眼);年龄49~79岁,平均63.9岁。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1~16a。术前视力:眼前指数~0.3。眼压:

  12~21mmHg。14只眼伴有不同程度的虹膜后黏连,其中5只眼虹膜广泛后黏连,瞳孔缩小;7只眼瞳孔中度散大。晶状体核硬度:Ⅱ级核6眼,Ⅲ级核18眼,Ⅳ级核4眼。

  1.2手术方法术前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

  盐酸丙美卡因表面麻醉,切口避开滤过泡,在右上方透明角膜缘内作一长约3.0mm的隧道切口,隧道长约1.5mm,于角膜缘2点钟方位穿刺做辅助切口。

  前房内注入粘弹剂,有虹膜后黏连者用调位钩钝性分离黏连的虹膜,将瞳孔扩至5~6mm,如果瞳孔小于4mm,则行瞳孔缘放射状切开。用撕囊镊行连续环形撕囊,尽可能达6~7mm直径,行水分离和水分层,在囊袋内超声乳化晶状体核,自动灌注/抽吸系统清除残余皮质,前房及囊袋内注入黏弹剂,将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吸出黏弹剂,检查切El密闭情况,如果切口漏水或前房不易形成,可用100尼龙线缝合切口1针,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及妥布霉素,手术结束。

  1.3随访随访3~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角膜、人工晶体及后囊等情况。

  2结果

  2.1术后视力随访期内全部患者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视力>0.5者12只眼(43%),0.1~0.5者14只眼(50%),<0.1者2只眼(7%)。白内障摘除手术后视力的恢复与青光眼视功能损害有关。

  2.2术后眼压及滤过泡术后眼压全部在正常范围内,滤过泡形态基本不变。

  2.3术中、术后并发症14眼术后角膜轻度水肿、内皮皱褶,3~7d消退,不影响视力;4只眼虹膜反应明显,瞳孑L区纤维素性渗出,药物治疗3~5d,前房炎症消失,渗出物吸收。12眼瞳孔不同程度变形,7眼瞳孔直径>4mm。术中无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

  3讨论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常因术中器械操作、眼压变化、眼内环境改变及各种手术并发症等因素使晶状体混浊加速,术后白内障的发生率可达38%。此类患者常伴有浅前房、虹膜黏连、瞳孔散大或缩小、角膜内皮功能差以及原有手术滤过泡等复杂因素,增加了白内障手术的难度。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其手术切口位置的选择对保护原有抗青光眼手术切口的滤过功能,使白内障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至关重要,即避开原手术区域进行白内障手术引。

  近年来,国内外有较多报道采用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此类白内障,取得了良好效果。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以取得与巩膜隧道切口手术几乎同样的术后结果。本文在对普通白内障行右上方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右上方透明角膜缘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与巩膜隧道切口比较,具有视野清晰、操作方便、不伤及结膜和巩膜组织、不影响原有滤过泡、手术更为便捷等优点。国外报道采用透明角膜切口时,通常选用颞侧切口,主要是想避开欧美人眼窝较深,上方操作不便的缺点。而国人眼窝较浅,上方操作更为方便,而且技术上易从上方巩膜隧道切口过渡到角膜切口。

  本组所有患者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视力预后与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程度成正比。由于这类病人大多是青光眼的慢性进展期或近绝对期,视神经已受到严重损害,视野缩小,视功能差,有的只有单眼仅有一些光感,术后中心视力和颞侧视力的改善对患者是非常有意义的。本组患者术后眼压均稳定在正常范围,手术后反应较普通白内障稍重,可能与分离虹膜黏连时引起色素脱失和葡萄膜反应有关,经局部应用类固醇激素后多在3~5d恢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为了保证手术成功,我们认为操作时应注意:①术前应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对瞳孔固定者应充分散瞳,防止术中因手术刺激使瞳孔缩小;②术中使用粘弹剂钝性分离黏连的虹膜,瞳孔小于4mm者行放射状瞳孔缘切开;③连续环行撕囊直径应为5或6mm;④应用高质量的粘弹剂保护角膜内皮,采用高负压、低能量超声乳化技术,减少对角膜内皮的损伤。

  总之,对青光眼术后白内障避开滤过泡采用透明角膜缘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效果良好、并发症少且不影响眼压,手术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