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又称末梢神经病,以往也称为周围神经炎、末梢神经炎。是不同病因引起的,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的或非对称性的运动、感觉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 ,影响了患者的全面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体现中医护理干预的特色,同时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减轻病人负担,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研究对象为我科2009年8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l5例,女性l5例,平均年龄(61.52±8.45)岁;浴足组男性l6例,女性l4例,平均年龄(62.40±7.33)岁。诊断标准:诊断标准符合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断标准,肢体远端有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有麻木、发凉及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肌肉萎缩无力,深浅感觉减退,腱反射、膝反射退或消失。肌电图显示外周神经有传导障碍。纳入病例标准:符合以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在18~75岁之间;无心、脑、肾、肝胆疾患及其他不适合中药浴足的患者;未服用或外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排除病例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下或75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研究药物过敏者;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采取随机、对照设计分组 对我科收治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按照随机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维生素B1,B12肌内注射营养神经治疗,心理指导等),浴足组采用上述治疗同时使用中药浴足进行护理干预,中药以黄芪、川芎、当归等为主。随机设计保证了试验的可比性,避免了偏倚和人为因素对试验的影响。

  1.2.2 干预方法浴足组:采用营养神经治疗、心理指导的同时使用中药浴足进行护理干预。中药浴足方的药物组成为:黄芪、川芎、当归、稀签草、石菖蒲等各100g,将药物粉碎分为10份,以一次性中药熬制过滤袋装药封口备用。用时取药袋1个,放入脚盆内,以沸水2 000 mL浸泡该药,待药液浸泡出,由护士用温度计测水温,当水温降至38℃ 时,告知患者将双足浸于药液中泡洗,每次30 min,1次/d,15 d为1疗程。每天更换药袋,连续使用2个疗程。对照组:仅采用营养神经治疗及心理指导。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除了主观判定外,均采用肌电图做客观观测指标来统计护理干预效果。

  1.2.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神经系统临床症状及体征(包括麻木、疼痛、无力、痉挛、震动觉、触觉、腱反射等)情况,肌电图检测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双侧肢体的正中神经、腓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传导速度(MNCV)。

  1.2.4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将疗效分为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肌电图测定NCV较治疗前提高>5 m/s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明显改善,麻木或疼痛范围减少,程度减低,肌电图测定NCV较治疗前提高3~5 m/s;无效:症状无改善,麻木或疼痛范围及程度无改善,各指标未达到以上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本试验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指标采用t检验,计数指标用x。检验;等级计数指标用Ridi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比较由表1可见,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浴足组神经传导速度提高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浴足组中,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对照组相应为10、11、9例,70%。

  经Ridit分析,U=1.96,P<0.05,说明常规治疗加用中药浴足治疗多发性神经病变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2.3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浴足组患者住院天数长30 d,短20 d,平均23 d;对照组患者住院天数长40 d,短25 d,平均28 d。

  2.4 安全性分析

  2.4.1 安全性指标检测分析 临床试验过程中,60例患者的血、尿、大便常规检查,以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指标检测在治疗前后均无异常变化,说明试验药物对其无明显不良影响。

  2.4.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多发性神经病又称末梢神经病,表现为受累肢体远端感觉异常,可同时或稍后出现手套袜套感觉,肢体远端对称性无力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肌肉萎缩、肢体挛缩或畸形。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浴足疗法是指在适当温度的热水中,放入适量的中药药液进行足部熏洗从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目的的一种特殊的外治方法 。

  中医认为,足部是三条足阴经和三条足阳经循行的地方,有第二心脏之称,按照全息论的观点,足部是全身的缩影,它分布着全身相应组织、器官的穴位,为经气产生的根本,膝关节以下分布着大量的特定穴,易于激发经气,是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加上水是熏洗的媒介,水温、静水压、浮力、水的摩擦等物理作用在洗足时可对人体外周血管有扩张作用,使人体排汗量增加,血压下降,尿量增多,缓解肌肉痉挛,影响血液再分配,增加内脏器官的血液供应,并使回心血量增加,有利于增强心脏的功能,改善肝、肾、胃肠功能 。经皮给药系统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不受胃肠道酶、消化液、pH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提高生物利用度,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深度,提高疗效,减少给药次数等,具有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势 。因此从表1可看出,两组疗效比较,6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浴足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另外,有研究显示,黄芪可能通过减少循环中的中等大小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减少朴体的激活过程,以达到减轻免疫病理损伤的作用,从而促进机体的康复 。川芎入肝胆经疏达肝胆气机并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可载其它诸药上行以达病所发挥疗效 。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当归的主要芳香成份均属甾醇类,为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当归还含有烟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E等促进新陈代谢物质 ,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

  中药浴足既是一种护理手段又是一种治疗手段,其给药方法完全不同于西药和中药内服方,独辟蹊径,是一种疗效佳且安全的方法;根据经络学说的原理,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体内多种联系系统的综合概念,也就是说经络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放大性、储存性及整体调节性 。

  因此,从表2可看出,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组间比较,浴足组神经传导速度提高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但是,目前对中药浴足疗法运用的报道,以保健、皮肤病、外科病等方面较多,也有对糖尿病并发的周围神经病的浴足研究,而对神经内科的多发性神经病中药浴足疗法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开展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挖掘整理神经内科疾病中医护理新手段,配合治疗以进一步提高该疾病的疗效。由结果2.3可看出,浴足组的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大大减轻了病人的负担,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且洗足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中药通过热、药的双重作用取得疗效,热能疏松腠理、活血通络,药物在热能的作用下通过皮肤孑L穴、腧穴等直接吸收人血络、输布全身而发挥药效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改善末梢神经营养,从而改善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及体征。依从性好、治疗简便,亦是本治疗的一大优势,在崇尚无创伤和天然疗法治病的今天,它有别于西医治疗将经络学说贯穿于该疾病的中医护理工作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不愧为一种有着广阔前景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