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重庆医科大学学报》的医学论文,主要是关于肠梗阻导管在结核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有1l例结核性肠梗阻患者应用了肠梗阻导管治疗,现报告如下。

  l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ll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8~56岁,平均27岁。病程1~1O年。既往史中6例有肺结核病史,2例有长期营养不良病史,3例无明确病史。4例剖腹探查见腹腔脏器广泛粘连,结节病理活检确诊结核性肠梗阻,7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并且确诊为结核性肠梗阻。所有病例均放置经鼻肠梗阻导管。

  1.2临床表现1l例均有腹痛,恶心呕吐者8例,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O例。营养不良、消瘦面容11例,腹部膨隆6例,肠型及蠕动波7例,压痛11例,反跳痛6例,腹壁有;揉面感”3例,肠鸣音亢进1例,肠呜音减弱1O例,B超检查有腹腔积液者8例。腹部透视,8例见气液平面,3例肠腔扩张。

  1.3治疗方法(1)禁饮食,解痉、抗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抗结核治疗,同时给予完全肠外营养。(2)放置肠梗阻导管:肠梗阻导管全长300cm,为硅胶导管,前端为含45硫酸钡的聚乙烯塑料导管,两囊三腔,由外管(外径4.5mm,内径3.5mm,吸引胃肠内容物)、内管(向顶端的气囊内部注水用)、气囊三部分构成,可以进行X线造影,吸引胃肠液。均在透视下经鼻置入,方法为:将肠梗阻导管内腔注满蒸馏水,将利多卡因涂沫于肠梗阻导管的前端部分,同时将利多卡因适量注入患:鼻内,由患者吸人鼻腔及咽喉部。导管从鼻腔插入胃内,将导丝从带内塞接头的螺旋封口处插入吸引管的前端,透视下将导管前行通过幽门,空肠屈氏韧带,向气囊内注入无菌蒸馏水10~15ml,拔除导丝,气囊会由于蠕动运动被送至阻塞部位。在此期间同时进行减压和吸引。

  2结果7例患者在治疗24~48.h后,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症状有所缓解,治疗3~5d,患者腹痛明显缓解,有间断排气,肠鸣音基本恢复。另4例为保守治疗3~5d无效后,行剖腹探查,粘连松解,肠排列术。1例术后出现肠瘘.,予积极营养支持,腹腔冲洗引流等处理,经过5月后肠瘘逐渐愈合。随访时间1~5年,均未再发肠梗阻。

  3讨论

  3.1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是较常见的肺外结核病之一,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其病原菌多为人型结核杆菌。结核杆菌可经胃肠道、血液或直接由临近病灶蔓延至肠道,引起大量纤维性渗出,终在肠管、腹膜间形成大量纤维性粘连,极易导致粘连性肠梗阻。这种肠梗阻的特点是广泛粘连,易成角,保守治疗不易好转。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可用的诊断手段有限,术前诊断率不高,易被忽视和漏诊。

  其诊断上主要注意几个方面:(1)有无结核病史及接触史。(2)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常有慢性腹痛、腹胀,发热、体重减轻、腹泻、便秘等,中晚期则有间隙性、不全性肠梗阻表现,终发展成急性肠梗阻。而且据统计,结核性肠梗阻患者中有腹水者占73%,其腹水呈草绿色,为渗出液。(3)体检腹韧,有揉面感。(4)腹部平片见多发性钙化斑则有较强烈的提示意义,超声检查能检出腹水、腹膜增厚和钙化,CT检查可显示腹膜增厚、肠襻粘连、网膜肿块、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等改变。(5)有的患者可发现其他部位结核。(6)对于无其他部位结核者,PPD强阳性、结核抗体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7)纤维肠镜检查并取组织活检,对回盲部或结肠结核有时可获确诊,但纤维肠镜不适用于急性肠梗阻的诊断。

  3.2治疗结核性肠梗阻作为粘连性肠梗阻中的一种类型,系纤维素性粘连,很少引起肠绞窄,但粘连远较一般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广泛严重的多。手术本身既可造成再次粘连,同时因腹内粘连紧密广泛而导致术中分离非常困难,容易损伤肠壁,术后发生肠瘘,严重的腹腔感染等现象较为多见,故应尽量采取非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上应注重解除梗阻,恢复肠道通畅,积极抗痨治疗,注意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其中积极肠道减压,减少梗阻近端肠管内的液体积聚尤为重要,常常可以终止病情的进一步进展,本组7例通过放置肠梗阻导管,达到了更好的减胝目的,保守治疗成功。

  但是对于经非手术治疗,症状不能缓解者,或发现腹腔积液增多,高度怀疑肠绞窄可能时,应立即手术探查。同时对于症状反复频繁发作者也可考虑手术治疗。术式应根据术中情况确定,目前主要是松解粘连和(或)肠排列固定术,对于急性肠梗阻患者则应尽可能选择创伤更小的术式。术中及术后应腹腔内灌洗抗结核药物,抗结核药物放置腹腔可直接被腹膜吸收,能更有效地抑制或杀死结核杆菌,直接提高局部组织的有效药物浓度,促使病灶吸收。

  3.3导管的作用当肠道发生梗阻时,大量的消化液和气体积存于肠道内,使肠管压力迅速升高,肠管扩张,肠壁变薄,从而导致肠管壁血运障碍。此时,由于肠黏膜缺血缺氧,血管通透性变大,大量血性液体渗入肠腔,同时肠腔内细菌大量繁殖,使得积气积液更为加重,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导致肠管坏死,感染性休克等。故及时有效的肠道减压,减少梗阻以上肠管内液体气体积聚,改善局部循环成为治疗的关键。

  而以往的胃肠减压,主要是将胃中的液体吸出,对胃以下消化道的减压效果甚微,尤其对于低位小肠内的潴留物不能直接进行吸引,也就无法进行有效地肠内减压,造成梗阻近端的肠管高度膨胀,梗阻近端的肠管黏膜充血、水肿,难以通畅。所以肠梗阻的缓解率较低。而经鼻型肠梗阻导管长300cm,由内管、外管及前后两个气囊组成。与传统的鼻胃管比较,其优点为长度长,导管可到达小肠末端,不易堵塞,引流充分。其可以直接插到临近梗阻部位进行吸引减压,排除积气和积液更为彻底有效。肠梗阻导管还可以随着胃肠蠕动,继续下行,甚至通过梗阻部位,同时通过肠梗阻导管注入缓泻剂、中药等,可以直接作用于梗阻的上部,更有效的促进肠蠕动。本组7例患者,在常规治疗上加用肠梗阻导管,腹痛、腹胀在1~2d明显缓解,3~5d出现排气、排便。另外4例,通过肠梗阻导管的减压治疗,减轻了小肠扩张和肠壁水肿,并使术中污染减少,从而术中松解粘连和吻合更容易进行。对于腹腔广泛粘连的肠梗阻,肠导管除了术前胃肠减压,还帮助在术中进行肠排列,减低术后梗阻复发几率。

  总之,肠梗阻导管其肠腔减压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胃管减压,其在治疗结核性肠梗阻中效果明显,使保守治疗成功率得到提高,并且町以更快的改善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改善预后。同时对于必需手术的患者,经过放置导管,减轻了肠壁的水肿,减少了肠腔的积气积液,因而减少了术中术后的腹腔污染,提供了良好的肠道条件,使得手术更容易进行,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