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泌尿科学 >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Urology 중화필뇨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6702
  • 国内刊号: 11-23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mn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那彦群
  • 类 别: 泌尿科学
期刊荣誉:
  • 成人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一例报告

    作者:李腾飞;季敏;王传磊;邢光远;赵正伟;吕国悦

    患者,女,27岁,2014年4月3日因左侧腰腹部疼痛1d伴发热5h入院.7个月前曾行剖宫产术.查体:血压108/62 mmHg(1 mmHg =0.133 kPa),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下腹正中见长约10 cm横行手术瘢痕,腹软,左上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左肾区压痛阳性.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肾动态显像、肾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醛固酮立卧位试验均未见异常.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289.46 ng/ml(正常值0~ 25 ng/ml),余未见异常.增强CT检查:左上腹胰腺体尾部后部、脾内侧及左肾上方见类圆形囊实性肿块,大小为11.4 cm ×9.4 cm,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可见强化,囊性成分未见明显强化,考虑左侧腹膜后囊实混杂占位性病变,恶性可能性大.

    关键词:
  • 肾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一例报告

    作者:江懿;王共先;傅斌;刘伟鹏;张成;周晓晨;徐祺洋

    患者,女,25岁.2015年10月29日因左侧腰背部酸胀感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背部酸胀感,呈间歇性,偶向左下腹部放射.既往体健,无高血压、低钾血症等相关病史.查体:双肾区无压痛、叩击痛,未扪及包块.CT平扫检查:左肾中上极内前缘旁有一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大小约5 cm×3 cm,左肾盂饱满,左肾周筋膜增厚模糊;增强扫描见肿块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坏死区;CT血管造影提示左肾动脉局部及其分支包埋于肿块内,左肾静脉受肿块压迫变扁,肿块内未见供血动脉,拟诊为肾上腺节细胞瘤.其他部位CT检查及全身骨扫描未见肿瘤转移征象.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术前诊断为左肾上腺肿瘤.

    关键词:
  • 儿童膀胱副神经节瘤一例报告

    作者:师文强;魏金星;常建民;董刚

    患儿,男,8岁.2013年9月4日因间断性下腹疼痛1个月余入院.临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下腹胀痛,间歇性发作,2~3d发作1次,伴间断性排尿后头晕、头痛症状,无尿频、尿急、肉眼血尿等症状.查体:血压110/6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83次/min,腹软,无压痛、反跳痛,直肠指检可触及膀胱后肿物,质韧,活动性差,直肠未触及明显浸润.超声检查:左肾重度积水,集合系统分离51 mm,左输尿管全程扩张,膀胱左后下方探及一大小约44 mm×47 mm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不均匀.

    关键词:
  • 睾丸旁多形性横纹肌肉瘤一例报告

    作者:杨俊;侯子珍;王志平

    患者,男,20岁.未婚.因发现右侧睾丸无痛性肿块2年,肿块进行性增大,睾丸坠胀不适于2014年5月5日入院.查体:阴囊皮肤颜色正常,右侧睾丸下极触及肿物,大小约6 cm×5 cm ×4 cm,表面光滑,质地坚实,无明显触痛,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实验室检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甲胎蛋白、乳酸脱氢酶均正常.阴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右侧阴囊内睾丸下方探及一大小约5.5 cm ×4.5 cm低回声占位,回声不均匀,与睾丸分界欠清;周边及内部可探及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

    关键词:
  •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一例报告

    作者:杜智勇;秦川;田晶;田大伟;胡海龙;吴长利

    患者,男,53岁.因查体发现左肾囊肿伴左肾囊实性肿物1个月入院.无发热.查体未见异常.B超检查示左肾中上部可见囊性病变,一侧可见较多分隔,其内未见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查示左肾囊性肿物多数分隔较薄,可见轻度强化,靠近肾脏一侧可见1.4 cm× 1.3 cm强化区.CT平扫+强化检查示双侧肾实质内可见多发无强化低密度影;考虑为肾囊肿BosniakⅢ型.术前诊断为肾囊肿伴多分隔囊性病变,不除外恶性肿瘤可能.全麻下行根治性左肾切除术,术中见左肾中上部囊肿,与肾窦相邻处多囊性肿瘤大小5 cm×2cm×2 cm,肿瘤明显突向肾外且分隔,囊肿大小不一,各囊肿壁薄厚不一,囊壁光滑.病理检查:间质细胞增生,分化欠成熟,囊内表面被覆扁平、立方、鞋钉样及复层上皮,局部上皮增生活跃,部分区域形成室性及乳头状结构,呈早期浸润.免疫组化染色检查:Vimentin(+),CK7(+),Pax8(-),SAM局部(+),P504s弱(+),TFE3局部(+),ER(-),PR(+),Ki67< 1%阳性.病理诊断:左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

    关键词:
  • 甲状腺滤泡癌样肾细胞癌一例报告

    作者:李小芹;高艳艳;杨毅;刘晓龙;郭盛仁

    患者,女,60岁.体检发现肾囊肿5年于2015年9月23日入院.无尿频、尿急、血尿,偶有右腰部酸胀感.查体(-).B超检查示右肾直径约60 mm低回声占位,考虑为囊肿.CT平扫检查示右肾下极一类球形囊样密度灶并多发实性囊壁结节,边缘清楚,大小约5.9 cm×6.0 cm×6.1 cm,囊壁结节平扫CT值为30 ~ 56 HU.增强扫描示囊壁结节明显强化,部分囊壁线样强化,囊壁结节动脉期CT值64~90HU,静脉期CT值61~ 88 HU.临床诊断为右肾囊肿.全麻下行后腹腔镜下右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术中游离右肾下极并切开囊肿,见囊液浑浊,囊壁见数枚土黄色突起结节,直径0.6~1.2 cm.完整切除囊壁,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提示右肾恶性上皮肿瘤,即改为腹腔镜下根治性右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低倍镜下可见病变由大小不等的滤泡构成,伴钙化灶,滤泡腔内可见嗜伊红色分泌物;高倍镜下见细胞大小一致,胞质中等,嗜伊红色,核圆,无明显核仁,核分裂象罕见.

    关键词:
  • 双侧隐睾恶性变并左侧隐睾扭转一例报告

    作者:周杰;罗小江;曾涛

    患者,男,40岁.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3年余,不能还纳伴疼痛5d于2014年7月15日入院.既往有双侧隐睾病史,未手术治疗.已婚10年,未生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查体:左侧腹股沟区可扪及一约6.0 cm ×4.0 cm质实包块,压痛明显,平卧时包块不能还纳入腹腔,双侧阴囊发育差,双侧阴囊空虚.实验室检查:AFP 2.9μg/L(参考范围0~7.0μg/L).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腹股沟区混合性包块,考虑腹股沟斜疝(嵌顿?);左腹股沟区混合性包块内低回声团,性质待定(肿大隐睾?).

    关键词:
  • 尿道舟状窝结石嵌顿合并感染致阴茎头穿孔一例报告

    作者:金重睿;撒应龙;张炯;徐月敏

    患者,男,45岁,因排尿不畅1周,症状加重伴排尿困难2d于2015年9月25日入院.既往有肾结石病史20余年,有多次自行排石史.发病前排尿通畅.患者自觉异物梗阻于阴茎头处,阴茎头肿胀疼痛.查体:阴茎头红肿增粗,触痛明显,尿道舟状窝处可触及质硬结石.阴茎头尿道外口上方溃疡样创面,表面附有脓苔(图1).排尿呈滴沥状,尿道外口见脓样分泌物.血常规:WBC 15.0×109/L,N 0.87.尿常规:白细胞满视野.拟急诊行尿道外口切开取石,患者尝试用力排尿时结石自行排出.结石直径约0.8 cm,表面不规则,有锐性尖角.患者排石后尿线细而无力,且阴茎头溃疡处有较多尿液溢出.予留置尿管.阴茎头溃疡处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奇异变形杆菌.

    关键词:
  • 钬激光与双极等离子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姜帅;黄中力;牛远杰;郭剑明;林宗明;孙立安;王坤杰;刘春雨;徐志兵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4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男111例,女9例.年龄36 ~ 75岁.术前均行膀胱镜检查,肿瘤直径均<3 cm.采用计算机抽样生成两组随机号,将患者分为经尿道钬激光切除(holmium las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HOLTUR)组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bipola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in saline,TURis)组,每组各60例.HOLTUR组男56例,女4例;肿瘤单发45例,多发15例;肿瘤位于左右侧壁40例(66.7%),顶壁5例(8.3%),后壁8例(13.3%),三角区4例(6.7%),颈部3例(5.0%).TURis组男55例,女5例;肿瘤单发42例,多发18例;肿瘤位于左右侧壁38例(63.3%),顶壁3例(5.0%),后壁10例(16.7%),三角区4例(6.7%),颈部5例(8.3%).两组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OLTUR组采用F21膀胱镜,进镜后观察肿瘤大小和位置,调节钬激光功率约为16 Hz/1 J.钬激光距肿瘤边缘1 cm处楔形切除膀胱肿瘤及其基底部膀胱壁组织直至深肌层.创面用钬激光确切止血后结束手术,较小肿瘤行活检后采用钬激光烧灼创面.TURis组采用F26双极等离子电切镜,进镜后观察肿瘤大小和位置,自肿瘤表面起分块切除肿瘤组织直至深肌层.创面用TURis确切止血后结束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膀胱穿孔发生率、导尿管保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个月复发率等.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术式.HOLTUR组和TURis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2.6±2.4) min和(33.3±13.8)min;闭孔神经反射发生例数分别为0和26例(43.3%);膀胱穿孔发生例数分别为0和6例(10.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分级,HOLTUR组低级别54例,高级别6例,其中伴原位癌1例;TURis组低级别53例,高级别7例,其中伴原位癌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危险度分级,HOLTUR组低危21例,中危31例,高危8例;TURis组低危23例,中危28例,高危9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LTUR组和TURis组的留置尿管时间[(1.7 ±0.2)d vs.(1.6±0.2)d]、术后住院时间[(3.4±0.3)d vs.(3.9±0.2)d]和术后3个月复发例数[5例vs.7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TURis相比,采用HOL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具有手术时间短、无闭孔神经反射、并发症少等优势,疗效可靠,手术更安全.

  • 代谢综合征及其代谢组分与T1期高级别膀胱癌的预后关系

    作者:王一;邢庆菲;刘晓强;郭战军;李常颖;刘雨;孙光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其各组分与T1期高级别膀胱癌的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00例原发性T1期高级别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5例,女45例.年龄24 ~ 86岁,平均66岁.根据病史或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41例(20.5%)和非糖尿病组159例(79.5%);根据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肥胖组(≥25 kg/m2)98例(49.0%)和非肥胖组(<25 kg/m2) 102例(51.0%);根据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组71例(35.5%)和非高血压组129例(64.5%).分析MS及其各组分与膀胱肿瘤复发、进展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法评价MS及其各组分对肿瘤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free survival,PFS)及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的影响,用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评价MS及其各组分与膀胱癌PFS及RFS的关系.结果 本组200例中,16例(8.0%)伴MS.肿瘤复发121例(60.5%),进展84例(42.0%).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的平均RFS分别为21.7个月和29.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0.115,P =0.001);平均PFS分别为32.8个月和39.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60,P<0.001).肥胖组与非肥胖组的平均RFS分别为34.7个月和4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77,P<0.001);平均PFS分别为22.8个月和32.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74,P<0.001).MS组与非MS组的平均RFS分别为21.5个月和28.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29,P=0.02);平均PFS分别为35.1个月和38.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54,P<0.05).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糖尿病、肥胖可增加T1期高级别膀胱癌复发(HR=0.559,P<0.001;HR=0.492,P<0.001)和进展(HR=1.792,P=0.013;HR=2.498,P<0.001)的风险.结论 糖尿病、肥胖是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进展的高危因素,而MS与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无关.

  • 供/受者体表面积比值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时选择受者中的作用

    作者:李金锋;孙佳佳;丰贵文;尚文俊;庞新路;刘磊;谢红昌;丰永花;王志刚

    目的 探讨供/受者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比值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 death,DCD)供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的影响,以指导DCD供肾时受者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3月行DCD供肾肾移植的供/受者的临床资料.供者69例,男58例,女11例;年龄18 ~66岁,平均(41.9±13.5)岁;BSA为1.25 ~2.05 m2,平均(1.77±0.15) m2.受者127例,男100例,女27例;年龄18 ~ 58岁,平均(37.7±9.3)岁;BSA为1.34~2.21 m2,平均(1.70±0.16) m2.依据BSA比值将受者分为≤1.0组39例与>1.0组88例;再根据供肾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4个亚组:A组[BSA比值≤1.0、供肾eGFR≤40ml/(min·1.73 m2)]5例,B组[(BSA比值≤1.0、供肾eGFR> 40 ml/(min·1.73 m2)] 34例,C组[(BSA比值>1.0、供肾eGFR≤40 ml/(min·1.73 m2)] 16例,D组[(BSA比值>1.0、供肾eGFR> 40ml/(min·1.73 m2)]72例.将接受同一供者供肾且BSA比值差异>10%的受者(按1∶1配对)分为高BSA比值组和低BSA比值组,各27例.分别比较各组受者术后1、2周,以及1、3、6、12个月的肾功能变化,分析供/受者BSA比值对移植后肾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 供/受BSA比值>1.0组术后各个时间点受者SCr下降及eGFR恢复均优于供/受BSA比值≤1.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各时间点受者SCr下降及eGFR恢复均差于其他3组,D组术后各时间点受者SCr下降及eGFR恢复均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各时间点受者SCr下降及eGFR恢复稍低于B组,1、3、6及12个月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BSA比值组术后3个月内受者肌酐值略低于低BSA比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受者SCr显著低于低BSA比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BSA比值组术后1个月内受者eGFR值略高于低BSA比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受者eGFR值显著高于低BSA比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供/受者BSA比值可作为选择受者时的一个重要指标,供/受者BSA比值>1.0的受者能够有效利用器官获取前肾功能较差的边缘供肾.接受同一供者的供肾时,高BSA比值的受者术后长期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更为理想.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严重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和谦;陈弋生;邹滨;孔艰;陶凌松;朱光标

    目的 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 95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4 ~ 87岁,平均年龄71岁.病程0.5 ~15.0年,平均7.6年.前列腺体积(65.1 ±33.4)ml.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25.5±3.9)分.大尿流率(8.1±2.6)ml/s.1 950例均行TURP.采用CLASSIC分级系统评估术中并发症,改良Clavien分级系统评估术后并发症.≥Ⅲ级并发症定义为严重并发症.结果 本组1 950例中99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占5.1%.术中24例,包括输尿管口损伤3例,膀胱爆炸4例,电切综合征17例.术后并发症75例,包括术后大出血26例,严重排尿困难18例,永久性尿失禁4例,心脑血管意外5例,肺血栓形成3例,重度感染18例,死亡1例.结论 TURP存在发生严重并发症可能.充分了解并发症发生原因及特点,加强预防和及时有效的处理,是降低其发生率的关键措施.

  •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后再发膀胱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彩祥;丰琅;田野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后发生膀胱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12月收治的61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男31例,女30例.年龄43 ~ 90岁,平均(69.0±1.1)岁.伴糖尿病17例,高血压病32例.有慢性肾病史12例,肾移植病史7例.7例既往有吸烟史.临床症状表现为血尿者47例,伴腰痛者16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 kg/m2 2例,18.5 ~ 22.9 kg/m2 25例,23.0 ~ 24.9 kg/m2 10例,25.0 ~ 29.9 kg/m2 20例,≥30 kg/m2 4例.血肌酐异常25例.术前伴肾积水39例.尿细胞学检测发现肿瘤细胞28例.肿瘤位于左侧36例,右侧25例.肿瘤多发14例,单发47例.肿瘤大小0.5~8.0 cm,平均(2.9±0.8)cm.肿瘤形态为菜花状27例,其他形状34例.术前行输尿管镜检25例.术前诊断为肾盂癌25例,输尿管癌36例,同时伴膀胱癌7例,其中肾盂癌合并膀胱癌1例,输尿管癌合并膀胱癌6例.61例均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膀胱袖状切除术,其中6例行膀胱镜下输尿管壁段切除术,55例行开放式输尿管壁段切除术.采用Kaplan-Meier曲线对根治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后再发膀胱癌情况做单因素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对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的危险因素再行Cox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61例的手术时间为2.0~7.5 h,平均(4.9±1.2)h.病理分期:≥T2期39例,<T2期22例.病理分级:Ⅰ级2例,Ⅱ级40例,Ⅲ级19例.术后行全身化疗治疗12例,行膀胱灌注23例.本组61例随访22~31个月,平均(27.3±2.7)个月.21例(34.4%)于术后3 ~ 30个月再发膀胱癌.术前伴膀胱癌者术后复发4例(57.1%,4/7),未伴发膀胱癌者术后复发17例(31.5%,17/54).肿瘤多发者术后复发8例(57.1%,8/14),单发者术后复发13例(27.7%,13/47).≥T2期术后复发18例(46.2%,18/39),<T2期术后复发3例(13.6%,3/22).膀胱灌注者术后复发3例(13.0%,3/23),未行膀胱灌注者术后复发18例(47.4%,18/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伴发膀胱癌(P=0.003)、肿瘤多发(P=0.044)、T分期(P =0.023)及术后行膀胱灌注(P=0.002),对术后再发膀胱癌有显著影响.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伴发膀胱癌(RR=2.860,P=0.024,回归系数=1.051),术后行膀胱灌注(RR=0.201,P=0.011,回归系数=-1.065)对术后再发膀胱癌有显著影响.结论 术前伴发膀胱癌和术后膀胱灌注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后再发膀胱癌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伴发膀胱癌为危险因素,术后行膀胱灌注为保护因素.

  • 四种预测前列腺穿刺阳性风险模型的准确性的外部验证与比较

    作者:王力;李纲;谢赣生;张学锋;殷虎明;胡秦;陈晔;浦金贤;侯建全

    目的 验证与比较4种用于个体化预测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初次前列腺穿刺阳性风险模型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431例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北美前列腺癌预防试验的前列腺癌风险计算(prostate cancer prevention trial derived cancer risk calculator,PCPT-CRC)模型、蒙特利尔模型以及文献报道的两个国内模型(国内模型1和国内模型2)进行个体化前列腺穿刺阳性风险计算,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各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并采用Z检验比较各模型AUC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431例的穿刺病理结果中,123例(28.5%)为前列腺癌,308例(71.5%)为良性病变.前列腺癌组与非前列腺癌组的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百分比(percentage of free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fP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年龄、PSA、直肠指检、前列腺体积以及超声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PT-CRC模型、蒙特利尔模型、国内模型1、国内模型2和PSA的AUC分别为0.774 (95% CI0.726~0.822)、0.765 (95% CI0.714~0.816)、0.813 (95% CI0.767~0.858)、0.795(95%CI0.749~0.842)和0.736 (95% CI0.684~0.788),各模型间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SA比较,当PSA范围无限制时,国内模型1的预测准确性提高了7.7%(P<0.05).当PSA为4~10 ng/ml时,4种模型和PSA的AUC分别是0.688(95% CI0.560~0.816)、0.818 (95% CI0.719~0.918)、0.830 (95% CI0.740 ~0.919)、0.853(95% CI0.771 ~0.935)和0.565(95% CI0.419 ~0.710),国内模型2预测准确性高,较PSA提高了28.8%(P<0.05).结论 4种模型均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国内两种模型与PCPT-CRC模型和蒙特利尔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无差异,但与PSA比较,当PSA范围无限制时,国内模型1更有优势;当PSA为4~ 10 ng/ml时,国内模型2预测准确性高.

  • 良性前列腺增生致膀胱出口梗阻合并逼尿肌功能减弱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邱智;吴栗洋;周晓光;武治津;范立新;耿一博;肖嘉昱;张小东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导致膀胱出口梗阻(BOO)合并逼尿肌功能减弱(detrusor underactivity,DU)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4例BPH导致BOO合并DU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URP术后排尿情况分为2组:A组(无效组)9例(20.5%),其中5例保留导尿,3例行膀胱造瘘术,1例行自家导尿.B组(有效组)35例(79.5%).A组和B组的术后大尿流率分别为(3.1±1.0) ml/s和(14.5±8.2)ml/s,残余尿量分别为(183.8±110.3)ml和(17.4±38.2)ml,IPSS分别为(23.3±6.3)分和(8.3±5.2)分,QOL评分分别为(5.4±1.2)分和(1.4±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A组和B组术前临床资料;选取BPH导致BOO未合并DU患者46例作为C组(对照组),比较B组和C组手术前后的尿动力学数据,分析影响TURP疗效的因素.结果 A组与B组的术前因素中,糖尿病史(3例vs.4例)、逼尿肌顺应性[(28.8±11.3) ml/cmH20 vs.(36.0±27.9) ml/cmH20](1cm H2O =0.098kPa)、残余尿量[(293.8±120.7)ml vs.(181.0±139.7)ml]、前列腺总体积[(42.0±23.7)cm3 vs.(60.6±20.1)cm3]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前列腺总体积(OR=0.919,P=0.025)和术前残余尿量(OR=1.012,P=0.033)是影响BOO合并DU患者术后排尿功能的危险因素.B组与C组术前因素比较,年龄[(74.9±7.1)岁vs.(70.9±7.7)岁]、大尿流率[(3.5±2.5)ml/s vs.(5.2±2.9)ml/s]、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34.8±20.8)em H2Ovs.(76.8±18.3) cm H2O]、残余尿量[(181.0±139.7)ml vs.(93.7±92.7)ml]、梗阻级别[(1.8±1.4)vs.(3.8±1.1)]、前列腺内腺体积[(32.4±24.0)cm3 vs.(47.8±23.1)cm3]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术后因素比较,留置尿管时间[(11.8±6.3)d vs.(4.7±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大尿流率、残余尿量、IPSS、QOL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残余尿量和前列腺总体积是BPH导致BOO合并DU患者TURP术后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合并DU患者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明显长于无DU患者.

  • 挽救性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对前列腺癌放疗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作者:丁雪飞;周广臣;顾晓;卢圣铭;齐小康;陶华志

    目的 探讨挽救性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对前列腺癌放疗后复发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例前列腺癌行放疗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6 ~ 72岁,平均(64.7±3.7)岁.10例病理诊断均为前列腺癌,放疗后均有PSA升高或伴下尿路刺激症状,再次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确定为肿瘤复发.术前骨扫描及盆腔MRI检查无骨转移及盆腔淋巴结转移.10例均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标准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7例为开放手术(开放组),3例为腹腔镜手术(腔镜组).分析手术并发症及术后血清PSA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开放组与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25±58) min和(210±80) min,平均失血量分别为(275 ± 49) ml和(260±93) m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4 ±4)d和(8±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直肠损伤;3例出现并发症,分别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吻合口漏各l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6~9分,平均7.8分;2例切缘阳性.8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0.6个月.术后PSA降至0.03~2.90 ng/ml.2例出现生化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 放疗后前列腺癌复发可以考虑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手术安全,近期效果肯定,但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 沿输尿管上行法寻找并处理肾蒂在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建军;荣禄;段小雨;刘洁;刘中华;丁德刚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中寻找、处理肾蒂的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224例行后腹腔下根治性肾切除术的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6例采用沿输尿管上行法寻找肾蒂(研究组),男77例,女49例.年龄42~84岁,平均(56.6±9.0)岁.肿瘤位于左侧67例,右侧59例.肿瘤平均直径(5.3±1.1)cm.TNM分期:T1aN0 M0期25例,T1b N0 M0期75例,T1bN1M0期3例,T2N0 M0期23例.术中首先在髂嵴处找到输尿管,此处输尿管离腰大肌近,易找到.然后沿输尿管上行,直到肾盂处,肾盂上沿即为肾蒂.98例采用肾中部隆起法寻找肾蒂(对照组),男64例,女34例.年龄27~81岁,平均(57.9±8.3)岁.肿瘤左侧52例,右侧46例.肿瘤直径3.3~9.7cm,平均(5.5±1.4)cm.TNM分期:T1aN0 M0期19例,T1bN0M0期61例,T1bN1M0期2例,T2N0M0期16例.比较两组寻找肾蒂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寻找肾蒂时间分别为(2.2±1.1) min和(4.5±2.0) min,手术时间分别为(73.7±67.3)min和(90.1 ±87.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9.8±42.7)ml和(89.7±89.2)ml,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为3例和9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5±0.8)d和(7.3±0.8)d,排气时间分别为(2.1±0.6)d和(2.2±0.6)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例并发症均为腔静脉肾静脉撕裂,其中1例缝合裂口,2例应用钛夹止血成功.对照组9例并发症中,腔静脉撕裂3例,中转开放手术止血2例,应用钛夹止血1例;左侧腰静脉破裂3例,经缝合、钛夹、双极电凝止血成功;腹膜后血肿2例,采用保守治疗后治愈;轻度肺栓塞1例,行溶栓治疗后好转.结论 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中采用沿输尿管上行法可迅速、准确定位肾蒂,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 腹腔镜下非萎缩性肾实质切开取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初步探讨

    作者:钟思文;陈方敏;石家齐;李登宝;孙发;姜锡男;陈绪龙;唐帅;胡瑞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非萎缩性肾实质切开取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40例鹿角形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16例.年龄17~ 73岁,中位年龄46岁.体重指数18.4 ~ 27.3 kg/m2.40例均行腹腔镜下非萎缩性肾实质切开取石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大径、结石表面积、无石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患侧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血肌酐(SCr)、肾皮质厚度等.结果 本组40例的手术时间为87~142 min,中位值102.5 min.术中热缺血时间14 ~36 min,中位值20.3 min.术中出血量20 ~120 ml,中位值50 ml,无输血病例.无中转开放手术.结石表面积550 ~ 1583mm2,中位值796 mm2.结石大径34~ 72 mm,中位值59 mm.住院时间6~12d,平均(9.2±2.1)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7.5%(7/40),其中漏尿4例,菌血症3例,无尿源性脓毒血症、延迟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后3d复查KUB或腹部CT,5例有残留结石,于术后3个月行体外冲击波碎石,3例排石效果好,余2例部分排石,一期结石清除率为87.5%.40例均获随访,术后6个月患侧肾GFR较术前下降(13.3±3.7) ml/min,SCr较术前平均下降27.5 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IVU及CT检查示患肾皮质萎缩不明显,肾积水较术前减轻,总肾功能有改善.结论 腹腔镜下非萎缩性肾实质切开取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是可行的治疗方式之一,具有结石清除率高、术后并发症较少、肾功能影响小等优点.

  •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诊治经验

    作者:杨飞;郭若汨;蔡佳荣;李腾成;李文标;周祥福;湛海伦

    肾上腺淋巴瘤根据发病情况可分为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PAL)和继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AL临床上极为罕见[1],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5例PAL患者,本文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本病的诊治经验.对象与方法 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12~ 60岁,平均年龄(47.8±1.2)岁.肿瘤位于左侧3例,双侧2例.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或不适2例,发热、消瘦乏力2例,体检发现腹部巨大肿块1例.血浆皮质醇检查(3个时间点)均未见异常.

    关键词:
  • 游离DNA在膀胱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汤仕杰;曾蜀雄;陈新;马重;许传亮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2015年我国有约8万例新发膀胱癌病例,约3.4万例膀胱癌患者死亡[1].目前膀胱镜检查仍是诊断膀胱癌的金标准,但膀胱镜检查为有创检查,且对于原位癌容易出现漏诊.传统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虽为无创检查,但敏感性低,对早期、低级别肿瘤的诊断价值有限.因此,寻找无创、操作简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诊断标志物一直是膀胱癌研究的热点.随着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出现和肿瘤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游离DNA在癌症诊断方面的应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就游离DNA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关键词:
  • 超微经皮肾镜碎石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重;程跃

    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一线治疗方案[1],传统PCNL常需建立>F20的皮肾通道.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碎石工具的不断进步,采用F16 ~20皮肾通道的微型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PCNL)等“微型化”手术方案相继出现.目前,外鞘仅为F4.85的超微经皮肾镜碎石术(Micro-PCNL)成为皮肾通道细小的PCNL手术方法,并凭借其可视穿刺、无需扩张等优点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Micro-PCNL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 尿动力学检查中出现“低压低流”患者的膀胱做功分析

    作者:刘宁;满立波;何峰;黄广林;周宁;朱晓菲

    对膀胱出口梗阻(BOO)的评价是尿动力学检查的重要内容,已有多种成熟的方法,如群体特异性阻力因子、Abrams-Griffiths (AG)值、线性被动尿道阻力分析等,这些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逼尿肌压力正常及较高的患者,但是对于逼尿肌压力降低伴随尿流率降低,即“低压低流”的患者并不理想[1-2].我们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行尿动力学检查的20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低压低流”患者的膀胱做功特点,探讨膀胱做功参数应用于BOO诊断的可行性.

    关键词:
  • 长链非编码RNA尿路上皮癌相关1基因与miR-34b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作者:吕磊;袁敬东;吴维;黄韬;章传华;曾甫清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尿路上皮癌相关1(urothelial carcinoma associated 1,UCA1)基因和miR-34b在膀胱癌细胞和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UCA1基因和miR-34b在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株SV-HUC-1及5种膀胱癌细胞株(T24、BIU-87、EJ、T24-MMC、T24-ADM)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56例膀胱癌患者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病理标本,包括膀胱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病理诊断为正常膀胱黏膜组织).男41例,女15例.年龄52~78岁,平均(68.4±7.5)岁,其中≥65岁43例,<65岁1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8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8例.病理类型均为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其中低级别22例,高级别34例.肿瘤初发12例,复发4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UCA1基因和miR-34b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UCA1基因在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株SV-HUC-1和人膀胱癌T24、BIU-87、EJ、T24-MMC、T24-ADM细胞株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675 ±0.0133)、(0.2934 ±0.0531)、(0.4246±0.0650)、(0.4206±0.0826)、(0.6472±0.0875)和(0.7165±0.1032).与SV-HUC-1细胞株比较,UCA1基因在5种人膀胱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均上调;且UCA1基因在膀胱癌耐药细胞株T24-MMC和T24-ADM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非耐药膀胱癌细胞株T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34b在SV-HUC-1细胞株和人膀胱癌T24、BIU-87、EJ、T24-MMC、T24-ADM细胞株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6384±0.1083)、(0.1600±0.0455)、(0.1720±0.0658)、(0.1150±0.0352)、(0.0576±0.0087)和(0.0510±0.0125).与SV-HUC-1细胞株比较,miR-34b在5种人膀胱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均下调;且miR-34b在膀胱癌耐药细胞株T24-MMC和T24-ADM中的表达量明显少于非耐药膀胱癌细胞株T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UCA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225±0.0714)和(0.0532±0.0192),miR-34b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340±0.0134)和(0.5643±0.06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膀胱癌组织中,UCA1基因与miR-34b的表达呈负相关(r=-0.54,p<0.05).UCA1基因表达上调,miR-34b表达下调,且与肿瘤的分级、有无肌层浸润和有无复发密切相关.UCA1基因高表达同时miR-34b低表达组[UCA1(+)/miR-34b(-)]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27.6%,低于非UCA1(+)/miR-34b(-)组患者的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A1基因和miR-34b与膀胱癌的预后密切相关,且两者的表达量具有相关性.

  • 中国前列腺癌药物去势治疗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中国前列腺癌联盟

    随着对前列腺癌生物学特性的深入认识,前列腺癌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演化.早由Hunter发现,切除双侧睾丸的男性前列腺会发生萎缩[1];之后于1941年,Huggins和Hodges[1]发现前列腺癌存在激素依赖性,降低雄激素水平和/或阻断雄激素受体可以抑制前列腺癌的生长,临床上将抑制睾丸雄激素分泌或抑制雄激素活性的治疗方法统称为雄激素去除治疗(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即为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ADT包括去势治疗和抗雄治疗.其中,去势治疗又分为手术去势(双侧睾丸切除术)和药物去势[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LHRH)类似物].去势治疗是目前治疗进展性前列腺癌和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对去势治疗无效的前列腺癌,定义为去势抵抗性的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

    关键词:
中华泌尿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