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恩魁;王军;樊文英;马剑欣

    目的 探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87眼).方法 按就诊顺序登记并按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扭动模式组43眼、传统模式组44眼,分别在2.2mm微切口下使用扭动模式与传统模式进行超声乳化自内障吸除手术.手术中记录两种术式有效超声能量和平均超声时间,术后随访时检查患跟的佳矫正视力,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水肿程度.主要指标有效超声能量、平均超声时间、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角膜水肿程度及佳矫正远视力等.结果 有效超声能量,扭动模式组乳化各级核分别为Ⅱ级(3.03+0.64)%、Ⅲ级(7.47±2.00)%、Ⅳ~V级(17.06±3.32)%,传统模式组分别为Ⅱ级(4.29±0.94)%、Ⅲ级(9.29±3.64)%、Ⅳ~V级(19.78+1.6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超声时间,乳化吸除Ⅱ级核扭动模式组[(10.95±4.28)秒]少于传统模式组[(14.93±4.29)秒](P=0.019);而Ⅲ级及Ⅳ~V级核两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角膜水肿程度,术后1天扭动模式组为0级34眼(79.0%)、+级6眼(14.0%)、++级3眼(7.0%),传统模式组为0级24眼(54.5%)、+级15眼(34.1%)、++级5眼(1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而术后7天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281);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两组均无角膜水肿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扭动模式组1个月为(6.39±0.90)%、3个月(6.54±1.24)%;传统模式组1个月为(13.17±1.78)%、3个月(13.67±2.3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佳矫正视力>0.5者,扭动模式组为1天31眼(72.1%)、7天35眼(81.4%),传统模式组为1天19眼(43.2%)、7天27眼(61.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两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是一种高效安全的超声乳化模式,较传统模式乳化能量明显减少,并明显减轻对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眼科,2008,17:82-85)

  • 应用爆破模式与挤压劈核法的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

    作者:王班伟;高阳

    目的 观察爆破模式与挤压劈核法的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98例(198眼)硬核白内障患者.方法 使用Laureate超声乳化仪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爆破超声模式和挤压式劈核方法,B组采用传统连续超声模式与刻槽的分核方法.术前记录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中记录两组平均超声能量和平均超声时间,术后1天、1周、1个月分别观察两组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情况.主要指标 术中超声能量和超声时间、术后视力、角膜水肿程度、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A组平均超声能量为(8.1±1.3)%,B组为(27.0±3.4)%;平均超声时间A组为(59.2±5.8)s,B组为(256.1±14.5)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A组术后第1天矫正视力大于0.5者70眼(68.0%),B组为12眼(1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术后第1天角膜水肿Ⅰ级者72眼(69.9%),B组13眼(13.6%),A、B两组Ⅳ级水肿分别为6眼(5.8%)和35眼(36.8%).A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4.5±2.4)%,B组为(9.5±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无后囊膜破裂病例,B组术中后囊膜破裂1眼.结论 与采用传统超声模式和劈核方式的超声乳化手术相比,应用爆破模式与挤压劈核法的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可使超声时间缩短,超声能量减少,手术疗效好且并发症少.

  • 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3.0 D视觉功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宋旭东;薛文娟;钱进;康慧娟

    目的 比较三种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ReSTOR+4.0 D、IQ ReSTOR+4.0 D和IQ ReSTOR+3.0 D的临床效果,评估植入IQ ReSTOR+3.0 D后的视觉功能.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7例(72眼).方法 对以上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和IOL植入术,按患者自愿原则,分别植入ReSTOR+4.0 D 18例(27眼),IQ ReSTOR+4.0 D 15例(25眼),IQ ReSTOR+3.0 D 14例(20眼).比较患者术后3个月的近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视力、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和离焦曲线.主要指标近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裸眼和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离焦曲线和问卷调查.结果 术后3个月,IQReSTOR+3.0 D组裸眼中距离LogMAR视力(0.169±0.07)较ReSTOR+4.0 D组(0.256±0.08)和IQ ReSTOR+4.0 D组(0.252±0.08)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近距离和远距离视力,三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离焦曲线显示IQReSTOR+3.0 D组的近距离视力在-2.0 D~-2.5 D,相当于眼前40~50 cm范围有一高的平台,而ReSTOR+4.0 D组和IQReSTOR+4.0 D组仅为一个点.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夜间视力模糊、眩光和光晕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衍射多焦人工晶状体+3.0 D较+4.0 D能够提供更好的中距离视力和一定距离范围近视力.(眼科,2010,19:84-88)

  •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对白内障术后眼部炎症反应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静;赵江月;陆璐;张晓丹;张劲松

    目的 定量检测白内障术后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控制术后眼部炎症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38例(284眼).方法 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IOL植入术,术后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典必殊(R))点眼,于术前、术后1天、1周及1个月对眼压、眼充血(Keratograph角膜地形综合分析仪眼前节图像采集,R-scan软件处理记录结膜充血及睫状充血程度)、房水蛋白浓度(激光闪辉测量仪检测)及SD-OCT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检查.主要指标 眼压、眼充血、房水蛋白浓度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 术后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发生率为1.75%(5眼).术后1周及1个月眼部结膜充血及睫状充血的程度较术后1天明显减轻(x2=315.35,190.69,P=0.000),且于术后1个月基本接近术前水平.房水蛋白浓度比较,术后1周、1个月分别为(13.3±7.5)、(8.1 ±5.2)pc/ms,较术后1天(18.2±9.8)pc/ms明显降低(P=0.000).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术后1个月为(254.1±28.4)μm,与术前(249.2±17.8)μm无明显差异.结论 通过前瞻性定量检测眼充血、房水蛋白浓度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结果显示,局部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典必殊(R))能有效控制白内障术后眼部炎症反应,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利用何式钩超声乳化684只白内障眼的临床体会

    作者:钱军

    目的:使用何式钩及劈核技术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观察其效果.方法:采用劈核技术对白内障进行超声乳化手术共672例(684只眼),观察术后的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第一天视力>0.5者364只眼(53.22%),术后第三天视力>0.5者529只眼(77.34%),术后三个月视力>0.5者607只眼(88.71%),其中视力>0.8者401只眼(58.64%),术后出现轻度角膜水肿141只眼(20.65%),中度角膜水肿58只眼(8.47%),均在术后第3天到1周内恢复.结论:劈核技术利用机械力与超声能量相配合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超声能量的副作用,相对简化了超声乳化的难度;而何式钩设计的优点使得在术中更利于保护囊膜和清除皮质.

  •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儿童白内障

    作者:白赫南;仪垂民;范文瑾;李海波

    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操作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通过对56只儿童白内障眼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采用巩膜隧道切口、掌握好手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时机、选择适宜的人工晶状体的度数,观察术中及术后的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术后视力恢复满意,0.1~0.3者11只眼,0.3~0.5者5只眼,0.5~1.0者35只眼.结论: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及术后处理有其特殊性,只要手术及时,手法得当,会取得满意效果.

  • 人工泪液对超声乳化术后泪膜的影响

    作者:徐明;赵云娥;王勤美

    目的:观察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前后泪膜的变化和应用人工泪液后对泪膜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超声乳化术后单用典必殊眼液滴眼,B组联合应用典必殊和泪然眼液滴眼,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对60例患者行棉线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和SchirmerⅠ检查,对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手术前A组和B组在棉线试验、角膜染色、BUT、Schirmer Ⅰ四个检查值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2)两组术后1天B组角膜染色分值小于A组,并且BUT较A组更长,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棉线试验和SchirmerⅠ试验检查B组虽有延长,但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3)手术后1周B组泪膜破裂时间比A组延长,差异有显著性,角膜染色、棉线试验和SchirmerⅠ试验检查两组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4)手术后1个月B组在角膜染色评分小于A组,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棉线试验、BUT和SchirmerⅠ两组无显著性差异;(5)手术后3个月B组角膜染色分值明显小于A组,泪膜破裂时间明显延长,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棉线试验和SchirmerⅠ试验检查两组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明显下降,手术后泪膜脂质层和粘液层受到的损害影响了泪膜的稳定性,加用泪然后泪膜稳定性明显提高,提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使用人工泪液利于泪膜恢复.

  •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血压升高的原因

    作者:高潮;陈镇国;卢月丽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患者血压升高的原因.方法:100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手术时一组用局部注射麻醉法,另一组用表面麻醉法.通过监护仪监测此10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患者术中血压的变化情况.两组结果予以比较.结果:局麻组术中血压升高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表麻组,血压升高主要发生在局部注射、上直肌固定、电凝这些疼痛明显的操作过程.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患者血压升高主要原因是疼痛刺激.

  • 微爆破模式对前房能量释放的影响

    作者:吴文捷;张振平;杨晖;钱益勇;王晓黎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微爆破模式对前房能量释放与超声时间的影响.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11例(226眼),随机分为微爆破组105例(113眼)与常规连续超声组106例(113眼).方法两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微爆破模式组爆破幅度为30ms,负压为220mmHg,超声能量为60%;连续超声模式组负压为210mmHg,大超声能量为60%.主要指标术中有效超声能量、超声时间,术后第1天的佳矫正视力、角膜水肿程度.结果微爆破组和连续超声组,核硬度Ⅰ~Ⅲ级时,术中有效超声能量分别为(3.52±1.58)%,(17.10±7.77)%;超声时间分别为(0.17±0.29)分,(0.99±0.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的佳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75眼(79.8%),62眼(65.3%).核硬度Ⅳ~Ⅴ级时,术中有效超声能量分别为(3.95±1.22)%,(17.33±8.06)%;超声时间分别为(0.25±0.28)分,(1.35±0.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的佳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9眼(47.4%),7眼(38.9%).所有术眼术后第1天角膜水肿程度,微爆破组均较连续超声组轻微.结论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运用微爆破模式,对乳化吸除Ⅰ~Ⅲ级核具有优势;对于Ⅳ~Ⅴ级核,联合拦截劈核技术,也能明显减少前房内能量的释放.

  • 小瞳孔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20例

    作者:韩永平;云波

    目的:探讨小瞳孔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难度、技巧、效果、并发症及处理.方法:0.5%爱尔凯因表面麻醉,透明角膜切口人工晶状体调位钩拉开粘连或强直之小瞳孔,行环形撕囊、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0.1~0.5者3只眼;0.6~0.8者6只眼;0.9~1.0者8只眼;1尺指数~0.05者4只眼.并发症:2例术中前房出血,术后前房积血;3例术后反应重,瞳孔区渗出膜,均经治疗痊愈.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小瞳孔状态下行环形撕囊是完全可行的,但须人工晶状体调位钩拉开瞳孔.小瞳孔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并发症,较严重的是前房出血,因此在小瞳孔状态下行超声乳化术时,牵拉虹膜一定小心,尽量勿伤及虹膜血管.

  • 染色剂辅助撕囊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刚平;陈玉冰;何锦贤;郑宵

    目的:探索对于一些缺乏眼底红光反射的白内障,采用染色剂蓝域辅助撕囊技术完成连续环行撕囊(CCC)的超声乳化术手术效果.方法:78例(86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患者,分成染色剂辅助撕囊组(A组)36例(42只眼),和常规手法撕囊组(B组)42例(44只眼)结果:(1)连续环行撕囊成功者,在A组为97.46%(41/42),在B组为68.18%(30/44);两组差异具极显著性意义(P<0.01).(2)A组中,2只眼出现前囊膜向赤道部撕裂,但未造成后囊破裂;B组中,8只眼发生后囊破裂及部分玻璃体脱出,需要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结论:染色剂辅助撕囊技术,对于一些缺乏眼底红光反射的白内障患者,可以明显提高连续环行撕囊的成功率,从而使这类患者的超声乳化术更加安全.

  • 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作者:胡庆军;张舒心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12只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只眼经1~3次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抽玻璃体水囊联合前房注气术后,3只眼眼压恢复正常,1只眼前房不恢复,改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余8只眼均一次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压控制正常,前房形成.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为难治并发症.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抽玻璃体水囊治疗有效,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泪膜的变化及与角膜知觉的关系

    作者:张劲松;滕贺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泪膜的影响及与角膜知觉的关系.设计病例系列观察研究.研究对象连续选取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6例(64眼).方法分别于术前、术后1、3、7、14、30及90天对患者行非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break up time,NI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test)、上方及中央角膜知觉测定和主观干眼感觉评分调查.主要指标Schirmer值、NIBUT值、角膜知觉和主观干眼感觉评分.结果术后14天前,NIBUT、上方及中央角膜知觉与术前相比明显缩短(14天时t=3.10,t=3.31,t=2.89;P=0.010,P=0.004,P=0.016),术后1个月后,上述指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1、3天时,Schirmer值明显升高(t=-3.69,t=-2.41;P=0.001,P=0.022),术后7天后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主观干眼感觉评分值在术后1、3、7天时明显升高(t=-4.12,t=-2.95,t=-2.53;P=0.000,P=0.006,P=0.020),术后14天后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与角膜知觉的相关性分析表明,NIBUT与上方及中央角膜知觉呈正相关,r=0.042、r=0.010,P=0.000、P=0.009.Schirmer值与上方角膜知觉呈正相关,r=0.030,P=0.009,但与中央角膜知觉无明显关系(r=0.003,P=0.582).主观干眼感觉评分值与角膜知觉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和泪液分泌,并导致患者术后角膜知觉降低和干眼等不适.泪膜的稳定性、泪液分泌和相应的角膜知觉值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 表面麻醉下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初步探讨

    作者:李耀峰;李平;李凤丹;骆荣;李国良

    目的:分析和探讨表面麻醉下行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对45例50只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观察手术中疼痛感、并发症、术后疗效及与疗效相关问题.结果:40例45只眼无疼痛,3例3只眼有轻微胀感,2例2只眼胀痛,术中追加一次表面麻醉,1例1只眼发生部分悬韧带离断,无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表面麻醉下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安全、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 Acrysof折叠人工晶状体折叠镊植入与推注器植入疗效分析

    作者:杨兴华;王育良;高卫良

    目的:探讨单片式Acrysof人工晶状体折叠镊植入与推注器植入后视力恢复、散光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方法:对术后3个月内能按时完成随访并除去因合并其他眼病影响术后视力者,折叠镊植入与推注器植入各50只眼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术后各期视力、散光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平均视力都大于0.5,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u检验,P<0.01),术后7天两组间无差异(u检验,P>0.05).术后7天两组散光度差异有显著意义(t=2.205,P<0.05),术后1、3个月时两组间散光度差异均无显著意义(t=0.471,t=0.136,P>0.05).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t=0.434,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能获得良好视力恢复,推注器植入组视力恢复更快,角膜散光度变化更小.在植入单片Acrysof人工晶状体术中,值得推荐用推注器.

  • 0.5%爱尔卡因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致过敏反应一例

    作者:唐玉玲;周秀花;孙秋媛;李佳;席勇;张涛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麻醉主要以球后和球周麻醉为主.尽管球后麻醉已经安全有效地使用了一个多世纪,但有证据表明,在少数患者仍可发生潜在的灾难性的并发症.球周麻醉的主要缺点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生麻醉效果.而表面麻醉不仅避免了球后、球周麻醉的诸多并发症,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及由此带来的恐惧心理,从而增强患者的手术信心、拓宽了手术患者全身情况的适应证,为手术提供了方便.本院自1999年以来采用表面麻醉的方法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60例,仅有1例出现了过敏反应,现报告如下.

  • 正确理解及应用白内障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技术

    作者:宋慧;汤欣

    微切口白内障手术的优点在于其组织损伤更小,切口愈合更快;引起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更小,对角膜的像差变化影响也变小.但随着手术切口逐渐减小,临床手术操作中会面临手术方式的微小改变,尤其是撕囊方式的改进、手术器械及超声乳化机器的更新、人工晶状体的选择、硬核白内障的处理等新问题.所以应该平衡手术切口与手术过程的安全性这一重要问题,依据病情及患者所采用的人工晶状体合理选择超声乳化方式.

  •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继发大泡性角膜病变原因及防治

    作者:唐斌

    现代白内障手术从囊内摘除到囊外摘除,再到超声乳化,显微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手术方法也日臻成熟、人工晶状体设计更接近人的生理特点,使白内障手术发展成为目前眼科手术中安全、成熟、疗效好的手术,其并发症也大大减少.然而手术后并发大泡性角膜病变作为一种严重的、不可逆的并发症却呈日渐增多的趋势.我们对1996年以来627例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继发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AcrySof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葛磊;刘晓玲;周世俊

    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及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目前已广泛开展,国外学者已进行一片式AcrySof折叠人工晶状体的研究,发现其术后后发障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1].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2年11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并一片式AcrySof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01例107只眼,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晶状体摘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循证评价

    作者:乔利亚;梁远波;王宁利;詹思延;王怀恩;吴作红

    目的将目前有关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文献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进行系统评价,以期能为该种治疗方式的临床应用提供较为可靠的证据.设计系统综述.方法检索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期刊数据库,至2004年9月的英文及中文文献.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剩余文献按照治疗性医学文献证据级别的判定标准进行证据分级,并按照终点指标进行证据评价.主要指标眼压,前房角,降眼压药物种数,并发症.结果24篇文献入选,Ⅰ~Ⅱ级证据的0篇,Ⅲ级证据的4篇,Ⅳ级证据的20篇.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摘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压降低1.3~22.7mmHg,降低幅度超过20mmHg的均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Ⅲ~Ⅳ级证据).有对手术成功率报道的文章2篇(Ⅲ级证据).3篇文献描述了术后房角增宽(Ⅳ级证据),5篇文献描述了术后PAS范围减少(Ⅲ~Ⅳ级证据).9篇文献描述了术前和术后使用降眼压药物种数的变化情况,表明白内障摘除术后,抗青光眼药物的使用种数较术前减少(Ⅳ级证据).9篇文献报告了术后早期眼压并发症,其中31.2%出现了术后早期眼压升高(Ⅲ~Ⅳ级证据).结论病例系列研究表明晶状体摘除术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降眼压幅度高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晶状体摘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后无严重的早期高眼压;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晶状体摘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比传统的治疗选择更为安全和有效.

867 条记录 6/44 页 « 12345678...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