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品级二氧化钛的口服安全性评估

    作者:张天宇;谢志雄

    二氧化钛因具有诸多良好的物理化学特性被广泛用于食品、制药和化妆品等方面,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避免摄入和接触二氧化钛.有研究报道,食品级二氧化钛颗粒通过静脉或腹膜注射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后,会聚集在肝、肾脏中并可能影响其功能.同时,体外实验也显示二氧化钛会导致小肠绒毛结构损坏,可能会引起肠部疾病.口服食品级二氧化钛的安全性受到质疑,本文以大鼠为模型,利用灌胃喂食二氧化钛的方式,探究了口服食品级二氧化钛是否会对大鼠产生影响.结果显示,以每两天一次的频率连续灌胃喂食大鼠1%食物添加量的食品级二氧化钛四周后,大鼠的肝、肾脏功能没有受到显著性损伤,小肠生理结构、吸收效率以及体重的增长也没有受到显著影响,说明在1%食物添加量范围内,食品级二氧化钛是安全的.

  • 某复合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及对家兔下颌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研究

    作者:朱文赫;钟秀宏;徐俊杰;张巍;李妍;张红;吕士杰

    目的 探讨鹿茸多肽-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及对骨折愈合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胶原蛋白和壳聚糖充分混匀,0.25%戊二醛交联制备含鹿茸多肽(1.0 mg/L)的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材料的空间结构,溶血实验、急性毒性实验和体内植入实验评价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和组织相容性.建立家兔下颌骨缺损骨折模型,评价其对骨折愈合的治疗作用.结果 戊二醛交联的复合材料呈规则的层状皱褶结构,主要以片状结构为主.材料浸提液无溶血现象,未引起小鼠急性毒性反应,体内植入炎症反应轻微.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同对组相比复合材料能够促进新骨生成,并加速骨折愈合.结论 鹿茸多肽-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材料具备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并对骨折愈合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有望成为修复骨缺损、促进骨折愈合的新型材料.

  • 纳米氧化锌毒性效应及毒理学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赵琳;陈瑞;陈锋;龙鼎新;陈春英

    纳米氧化锌(nano-ZnO)为白色或微黄色的超细粉体(1 ~ 100 nm),是当前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的一种新型多功能无机材料,其突出特点是同时具有纳米材料和传统氧化锌材料的双重特性,主要应用于化妆品、纺织、抗菌、建筑材料、涂料工业和光催化剂等领域.

  • 口腔医用生物材料及其安全性检测

    作者:金梦;王学金;马宗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丰富多样的材料应用于口腔治疗中,这些材料在口腔中处于多重压力和变化的环境下,各种微生物和唾液中的离子与材料相互作用将导致材料的腐蚀和其中离子的析出,引发如过敏、组织损害和毒性反应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某一种材料在进入临床医用之前,必须对其可能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对材料进行生物学评价.材料的多样性和口腔环境的复杂,使我们更需从多方面着手,由微观至宏观、由局部至整体进行综合性检测,以确保材料对人体没有刺激、毒性和致癌性.

  • 转基因食品中标记基因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及对策

    作者:杨丽琛;杨晓光

    标记基因是帮助对转基因生物体进行筛选和鉴定的一类外源基因,虽然它们仅在植物筛选的早期阶段发挥作用,但会存留在成熟的转基因作物中,因此其安全性研究不容忽视.本文着重对转基因食品中标记基因的生物安全性进行综述,分析其可能的风险及危害,总结了当前已被认可安全使用的标记基因.此外,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化标识是加强其市场管理的重要举措,其基础是要开发出准确可靠的转基因成分鉴定技术.文中对终去除转基因食品中标记基因的方法也进行了介绍,以彻底消除其安全性隐患.

  • 生物安全柜的选型、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作者:李欣迎;李希合;李青;张丽红;刘锦云;王红岩

    本文介绍了生物安全柜的级别、安全防护水平的差异、选型和使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 15版药包材标准下多层共挤输液用袋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作者:刘茜;严小莉;王莎莎;胡煜雯;高静贤

    目的:研究15版药包材标准下三层(五层)共挤输液用袋袋体、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接口和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的生物安全性.方法:依据新版标准中的细胞毒性试验、细菌内毒素试验、致敏试验、皮内刺激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及溶血试验,分别对样品进行生物学评价.结果:样品按新标准中规定的生物试验检查,结果均符合标准规定.结论:在新的药包材标准下,五层、三层共挤输液用袋袋体、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接口和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作为药品包装材料用于临床是安全的.

  • 关节软骨再生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探讨

    作者:郑保婷;田胜慧;柯军

    目的:研究复合支架材料——关节软骨再生支架的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细胞毒性、皮肤致敏性、皮内反应、急性全身毒性、溶血、遗传毒性、植入试验和亚慢毒性试验对复合材料制备的关节软骨支架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关节软骨再生支架在细胞毒性、皮肤致敏性、皮内反应、急性全身毒性、溶血、遗传毒性、植入试验和亚慢毒性试验均符合规定。结论:复合材料制备的关节软骨再生支架样品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 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作者:樊渝江;张兴栋

    本文阐述了生物材料骨诱导作用的立论出发点,结合材料诱导骨形成的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和材料组成、结构特别是微纳米结构对干细胞和成体细胞基因表达及行为的调控作用,归纳材料骨诱导作用的机理,提出具有骨诱导作用的生物材料设计原理及评价材料骨诱导作用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展示骨诱导生物材料从概念、基础研究、到实验室样品转化为小批量生产及临床应用的过程。

  •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和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作者:刘建军;何浩伟;龚春梅;庄志雄

    纳米材料是指物质结构在三维空间内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1](0.1~100 nm,1 nm=10-9m),或由纳米单元构成的材料,被誉为"21世纪的新材料",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国家纳米计划(NNI)提出来的.这些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纳米材料,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将带来的潜在影响,目前已经引起公众、科学界以及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随着纳米技术的完善和应用规模的扩大,纳米材料将被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2].

  • 实验室感染与生物安全

    作者:周乙华;庄辉

    自19世纪中叶人类认识到细菌的致病性以来,发现从事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人员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同时,实验室的病原微生物也可能感染非实验室人员.这些由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实验室和非实验室人员感染统称为实验室感染.目前,如何预防实验室感染,提高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性已成为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磷酸钙骨水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钱利海;黄相杰

    近年来,生物活性材料在医学领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其中对骨缺损如何填充和修复一直是生物材料的研究热点.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简称CPC)是一种自固型非陶瓷型羟基磷灰石类人工骨材料,1985年由Brown和Chow首先研制出用于骨移植和修复.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生物安全性、能任意塑形、缓慢降解、在固化过程中放热量低,CPC适应了临床修复骨缺损的需要.随着对CPC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展开,取得了许多成果,现就目前磷酸钙骨水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 猪囊虫DNA疫苗pEP1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作者:鲁卫东;邓小昭;姚文娟;林意菊;刁振宇;周宗安

    猪囊虫核酸疫苗pEP1能在猪体内产生较高滴度的保护性抗体,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率,本研究就核酸疫苗pEP1的生物安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将核酸疫苗pEP1以肌注方式免疫仔猪,分别于接种后1天、7天、4周、8周分离各组织,提取组织总DNA,利用PCR技术分析质粒DNA在各组织的分布.研究发现,在疫苗接种后第1天几乎所有组织都能检测到质粒DNA,随着时间的延续,仅在注射部位检测到质粒的存在,说明肌注DNA疫苗在注射部位以外组织中很快被清除.其次,对残存质粒的注射部位组织进行细胞基因组整合可能性分析,并未发现质粒DNA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同时采集猪舍周围样品,PCR法分析DNA疫苗上的CMV启动子基因、抗性基因和抗原表位基因在环境中发生转移和扩散的可能性,结果显示疫苗质粒并没有转化整合环境细菌.因而我们认为该猪囊虫核酸疫苗对猪体和环境都是安全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重组鸡痘病毒对猪体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作者:金明兰;鲁会军;马鸣潇;郑敏;刘慧娟;金宁一

    目的 研究重组鸡痘病毒对妊娠母猪及新生仔猪的安全性.方法重组鸡痘病毒以普通剂量和大剂量免疫妊娠母猪及仔猪,通过临床观察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评价重组鸡痘病毒对母猪的毒性以及对仔猪生长的影响,PCR检测仔猪病毒DNA残留.结果 观察期间,实验组动物精神状态、饮水、采食、体温等均正常,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大剂量免疫对妊娠母猪及仔猪无危害,妊娠母猪未发生早产、流产、死胎、弱胎,仔猪体内未检测到病毒DNA.结论 构建的重组鸡痘病毒生物安全性好,妊娠母猪及仔猪接种后无不良反应.

  • 功能性纳米羟基磷灰石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赵颜忠;杨敏;王国慧;谭娟;朱晒红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的铽离子掺杂的精氨酸修饰的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HAP/Arg),对HAP/Arg的生物安全性进行体内外研究,探讨其作为基因治疗药物载体的可行性.选择人正常血管内皮细胞(HAEC)以及人肿瘤细胞株(Hela细胞)作为体外细胞模型,用酶标免疫检测仪检测其在0、25、50~200 μg/mL HAP/Arg纳米颗粒影响下的细胞存活率,用LDH法检测其在不同浓度的HAP/Arg纳米颗粒影响下的细胞膜的结构完整性.选择健康小鼠作为动物模型,将其分为低剂量组(10 μg/mL/20 g体重)、中剂量组(100 μg/mL/20 g体重)、高剂量组(500μg/mL/20 g体重)及对照组,进行死亡计数、血清生化指标检测以及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主要脏器的病理学特征.根据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将健康小鼠分为低剂量组(0.09 mg/(kg·d))、中剂量组(4.5 mg/(kg·d))、高剂量组(225 mg/(kg·d))及对照组,按照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标准判断其生殖毒性.结果表明:0、25、50 ~ 200 μg/mL的HAP/Arg纳米颗粒在4、24、48、72 h不同时间下对所选择的HAEC细胞和Hela细胞的正常生长和细胞膜结构均无明显影响.在动物的急性毒性实验和生殖毒性实验中,HAP/Arg各剂量组及对照组小白鼠均未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病理切片也均未见主要脏器结构有炎症及损伤性变化.统计学分析表明,HAP/Arg各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些结果为下一步构建一种高效、安全、简便的新型纳米基因转导系统打下基础.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海螵蛸支架的部分生物学安全性评估

    作者:彭雅;覃裕;顾春松;易洪城

    制作与鉴定自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海螵蛸复合支架,进行生物学安全性评估.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采用沉淀法,构建BMSCs-海螵蛸复合支架;通过电镜扫描及MTT试验,对复合支架进行检测.选取40只新西兰兔,分两组分别植入BMSCs-海螵蛸复合支架(试验组)或海螵蛸支架(对照组),通过肌肉植入试验评估复合支架的生物学安全性.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分离培养出于细胞,其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表面抗原CD29(+).电镜扫描测得海螵蛸支架孔隙率为81.730%±6.770%.扫描电镜下见细胞黏附于海螵蛸支架爬行生长,分泌胞间基质.MTT检测:复合培养第1、3、5、7天之间吸光值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呈逐渐增殖趋势;第7、8天比较无显著差异,表明第8天细胞无明显增殖.肌肉植入试验的血常规、血生化检测,复合支架组(试验组)与海螵蛸组(对照组)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复合支架的各项指标达标.病理切片:第7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组织炎症反应为Ⅲ ~ Ⅳ级;第14天,二者的组织炎症反应为Ⅱ ~ Ⅲ级;第28天,二者的组织炎症反应为Ⅰ~ Ⅱ级;第56天,二者的组织炎症反应为0~Ⅰ级:均符合肌肉植入试验结果评定标准.自体BMSCs能与中药海螵蛸联合培养构建复合支架,支架上的细胞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多,第7天时达增殖高峰.研究表明,此复合支架的组织相容性良好,符合生物材料的应用要求.

  • 光化学基因转染技术

    作者:肖卫东;葛海燕;陈炜;陈祖林

    肿瘤基因转染技术虽然发展很快,仍有许多限制因素制约着它的临床应用,特别是缺乏有效而特异的体内基因转递技术,难以保证基因转染效率.大量研究表明,尽管目前基因治疗载体种类很多,但无论病毒载体或是合成载体都存在着生物安全性、体内转染效率等方面的限制.特别是多数基因载体被靶细胞胞吞后大部分只能滞留在内吞泡中终被溶酶体降解,只有少数能从内吞泡中逸出进入胞浆,转运入核内发挥转录作用,大大影响了转染效率,难以达到预期目的[1].

  • 自体血清与胎牛血清对经血源性基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王茜;谭季春

    目的 探讨自体血清替代胎牛血清培养经血源性基质干细胞的可行性,从而为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30岁健康育龄女性的月经血,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经血源性基质干细胞,分别均匀地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体系和含10%自体血清的DMEM/F-12培养体系中,观察细胞的形态及增殖特性,并采用CCK-8法绘制生长曲线.比较两种培养体系培养的经血源性基质干细胞的成骨及成脂能力.结果 两种培养体系下,经血源性基质干细胞均呈典型的短小梭形生长,均可形成集落.成人自体血清组培养的经血源性基质干细胞在增殖速度上接近于胎牛血清组,CCK-8生长曲线的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培养体系下的经血源性基质干细胞均具有成骨及成脂能力.成人自体血清组培养的经血源性基质干细胞的形态和增殖能力接近于胎牛血清组,并维持了经血源性基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可以替代胎牛血清用于经血源性基质干细胞的扩增培养,作为一种无异种血清的培养体系,为大量扩增经血源性基质干细胞用于开展临床治疗提供了较为安全的选择.

  • 梯度剂量脐带间充质细胞静脉输注围手术期安全性观察

    作者:陈琳;孔呈锦;肖娟;王庆苗;王洪美;任玉水;张峰;刘彦铖;郗海涛;陈娣;黄红云

    异基因脐带间充质细胞移植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1-13],细胞生物安全性已经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获得证实[14-18].鉴于目前尚无细化的国家和行业规定,也缺少国际公认的标准,故脐带间充质细胞制剂的生产、质控、临床使用规范要求、注意事项、风险监测等是临床转化亟待完成的重要研究工作.本文根据我们近年的研究结果,主要就临床安全使用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 原代猪肝细胞PERV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郭海涛;王英杰;刘鸿凌;王海慧;刘俊;黄艳萍;王宇明

    目的:探讨猪肝细胞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检测方法及意义.方法:采用体外二步灌流法获取猪肝细胞,使用特异性引物对其前病毒序列进行观察;以未逆转录PCR为对照,采用RT-PCR方法检测原代猪肝细胞PERV携带及释放情况,并用套式RT-PCR对扩增产物进行鉴定.结果:原代猪肝细胞基因组中可检测到PERV前病毒序列,肝细胞中亦可检测到特异性的PERV RNA序列.在缺乏有丝分裂原刺激的情况下,猪肝细胞普通培养的不同时段均可检测到病毒释放,并可持续至细胞死亡.结论:中国实验小型猪肝细胞携带PERV病毒序列,猪肝细胞普通培养时可释放该病毒,其感染性及生物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230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