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邓藕珠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颌面部及颈上部各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发生的细菌性炎症的总称[1].是颌面外科常见的疾患,主要的感染源是牙源性、腺源性.本组46例患者,好发年龄青壮年,临床上通过细致观察、周到护理,能够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不同抗生素治疗中重度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李伟

    目的 对不同抗生素治疗中重度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的中重度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采取100 mL5%葡萄糖及4 g头孢哌酮静脉静滴后1 h再给予100 mL生理盐水及0.8 g替硝唑静脉静滴,2次/d;对照组患者采取480万U青霉素及250 mL0.5%甲硝唑静脉静滴,3次/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显效和痊愈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65%,且显效及痊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中重度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取头孢哌酮及替硝唑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加快患者显效及痊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负压引流与微创切口 联合应用的效果

    作者:刘福来;赵明莉

    目的 研究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负压引流与微创切口联合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9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于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入院,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为对照组(46例)和研究组(46例).对照组选用传统切开引流方式治疗,研究组选用微创切口与负压引流方式治疗.比较两组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疗效、瘢痕宽度、瘢痕长度、术后24 h引流量、愈合时间、不同时间段拔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研究组瘢痕宽度、瘢痕长度及愈合时间更短,术后24 h引流量更少,研究组1~5 h拔管率更高,且6~10 h、>11 h以上拔管率更低,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在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负压引流与微创切口联合应用效果显著,不仅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术后瘢痕小,美容效果好,而且可促进切口快速愈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常见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作者:李应孝

    1、概述正常情况下,在颌面部的各种组织之间,如皮下组织、肌、唾液腺、颌骨,充填有不等数量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其中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唾液腺导管走行.这种结构从生理上具有缓冲运动时产生的张力和压力作用,从解剖结构上即是潜在的间隙,而且相邻间隙互相通连.当感染进入这些潜在的间隙内,可引起疏松结缔组织溶解液化,炎性产物充满期间时才出现明显的间隙.

  •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作者:侯秀芝

    目的 探究颌面部间隙感染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接收的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 超声检查检出率为94.12%,感染部位咽旁间隙、舌下间隙、嚼肌间隙、颊间隙、眶下间隙、颌下间隙、其它;感染来源包括医源性、腺源性、外伤性、牙源性.结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可明显提升诊断准确率.

  •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中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赵燕

    目的 研究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10月1日~2016年5月31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疑似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0例,患者均接受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统计病理检查诊断结果并与超声诊断的准确率进行比较,对颌面部间隙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89.47%;感染部位中颌下间隙的概率高,为35.09%,其次为眶下间隙(19.30%);感染来源中牙源性的概率高(61.40%);57例患者中出现光点的概率为85.96%,78.95%患者的病灶血流少.结论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有效诊断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价值高.

  • 微创切口负压引流在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勤

    目的:探讨微创切口负压引流在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例在我院就诊的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微创切口负压引流)和对照组(常规切开引流),各10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63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8例;对照组治愈43例,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22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0%)( P<0.05);观察组术后愈合时间(7.24±1.25) d、皮肤瘢痕长度(2.40±0.36) cm和瘢痕宽度(0.51±0.13) cm 分别短于对照组的(11.62±1.53) d、(9.81±2.05) cm和(1.64±0.23) cm(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24 h 引流量[(73.55±6.91) mL vs.(76.41±8.30)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在1~5 h的拔管率(59.00%)明显高于对照组(31.00%)( P<0.05),在6~10 h 的拔管率37.00%和>11 h 拔管的拔管率4.0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54.00%和1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创切口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效显著,可以减少术后瘢痕形成,缩短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治疗体会

    作者:唐春科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收治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 15例,对其采用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结果:15例患者均行脓肿切开引流,血糖控制在5.6~8.8 mmol/L;经7~10 d治疗,感染部位均愈合,完全治愈,没有后遗症发生.结论:糖尿病患者的颌面部间隙感染,严格控制血糖和控制感染两者同时兼顾才能达到佳的疗效.

  • 酸性氧化电位水用于颌面部间隙感染术后创面冲洗效果观察

    作者:吴明慧;魏天华

    目的 比较3种方法对颌面部间隙感染创面冲洗的除菌效果.方法 将12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2例.对照组用过氧化氢溶液和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创面3~4次/d,实验组用酸性氧化电位水冲洗手术创面3~4次/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创面冲洗前后细菌生长情况.结果 用过氧化氢溶液与生理盐水和酸性氧化电位水冲洗创面除菌率分别为98.37%和98.5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酸性氧化电位水作为创面冲洗液,其除菌效果与过氧化氢溶液和生理盐水相当,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祝国华

    目的:尽量缩短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程,减少并发症.方法:对我科2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归类进行临床治疗分析.结果:22例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与全身因素关系重大,临床治疗要以综合治疗为主,临床穿刺与引流亦较重要.

  • 不同抗菌药物超声引导冲洗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效果对比

    作者:李海峰

    目的 对超声引导冲洗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应用不同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以2015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96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此项研究中,通过用药的不同分成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48例,均采取超声引导冲洗治疗,同时对比组应用甲硝唑治疗,研究组应用庆大霉素治疗,治疗完成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9%,对比组为83.3%,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脓腔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及治愈时间均短于对比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中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在超声引导冲洗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中联用庆大霉素的临床效果更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恢复,且安全性较高,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 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严重程度的临床比较

    作者:吴博;罗振凤

    目的:比较并分析是否有糖尿病患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严重程度之间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方法收集该院近年治疗的30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根据是否患有基础疾病糖尿病完成(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以单间隙感染和多间隙感染、是否合并口底蜂窝织炎和是否发热的绝对数和相对数进行统计描述,以字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相应相对比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糖尿病组有46例患者,非糖尿病组有254例患者。前组多间隙感染的发生率为36.96%,口底蜂窝织炎发生率为17.39%,发热发生率为89.13%;后组多间隙感染的发生率为18.90%,口底蜂窝织炎发生率为5.90%,发热发生率为64.96%,两组相应相对比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间隙感染字2=7.48,口底蜂窝织炎字2=7.26,发热字2=10.57,P均<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多间隙感染、口底蜂窝织炎和发热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说明糖尿病更容易引起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感染程度较重,应重视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工作。

  • 两种方法治疗颌面部问隙感染的效果分析

    作者:常虹;李芳;杨松;刘瑜

    目的:应用两种方法治疗颌面间隙感染并分析疗效。方法:将240例颌面间隙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奥硝唑+克林霉素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甲硝唑+青霉素静脉滴注,并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而显效和治愈时间均较对照组少。结论: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时,奥硝唑+克林霉素的疗效优于甲硝唑+青霉素。

  • 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后细胞免疫状态的变化研究

    作者:李琨;董素阁;张华湘;周姝;马莅;于琼琼;蒋志勇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后细胞免疫状态的变化,为该类患者感染的控制及机体不良状态的调节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9月于医院进行诊治的34例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为A组,选取同期34例糖尿病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B组,3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无糖尿病患者为C组,34名健康体检者为D组;比较4组受试人员的细胞免疫指标相关血清指标,并比较A组不同感染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患者的检测结果,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A 组患者CD3+ CD4+、CD3+、CD4+及CD4/CD8水平均低于B、C、D组,B组及C组患者的水平则低于D组,且A组中不同感染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患者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细胞免疫的变化较大,且不同感染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应引起重视。

  • 颊普雷沃菌和极小陌生菌感染及鉴定

    作者:牟晓明;宋太吉;周健武;孙静薇

    目的 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 TOF MS)及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血培养厌氧菌的鉴定,提高对兼性厌氧菌及专性厌氧菌的检出水平.方法 分析医院2018年5月14日入住ICU 1例颊普雷沃菌和极小陌生菌所致的右侧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观察血培养厌氧瓶阳性报警曲线,接种厌氧血琼脂厌氧环境培养,观察菌落形态,涂片革兰染色.采用MALDI TOF MS及VITEK 2 Compact进行鉴定.结果 血培养(需氧瓶和厌氧瓶)厌氧培养鉴定为颊普雷沃菌和极小陌生菌,穿刺液注入一套血培养(需养瓶和厌氧瓶)厌氧培养鉴定为颊普雷沃菌和极小陌生菌,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结果为颊普雷沃菌,符合率99%;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 TOF MS)鉴定结果分别显示为颊普雷沃菌,分值2.009,极小陌生菌,分值2.277.结论 结合临床病例厌氧菌感染多为混合感染,且培养、鉴定要求条件较高.加强对厌氧菌感染的认识和实验室检测,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病原学依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

    作者:徐金标;孙鑫;魏军水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提高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8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感染部位、感染源、细菌培养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表现以及治疗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58例患者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和眶下间隙为多见,分别占36.21%、15.52%;感染来源以牙源性感染为居多,共35例占60.34%;影像学检查结果23例脓肿和35例蜂窝组织炎;细菌培养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占22.41%,其对抗菌药物均敏感;经治疗痊愈50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达98.27%,出现并发症2例,分别是并发败血症和并发边缘性骨髓炎,经积极治疗痊愈.结论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应结合各种辅助诊断方法快速、准确作出诊断,采用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积极给予有效抗菌药物、对症、控制感染等处理,局部形成脓肿时应及时切开引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特征分析与治疗探讨

    作者:孙玉荣;苑芳胜;邵明兰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并探讨高压氧联合脓肿切开引流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40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123例和对照组117例;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感染部位、感染源,再进行细菌培养,分析病原菌的种类;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脓肿切开引流术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感染部位主要以颌下间隙感染率高,为37.91%,其次眶下间隙为23.33%;感染源以牙源性感染率高,为59.17%,其次腺源性感染为26.25%;共培养出18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79株占42.47%,革兰阴性菌107株占57.53%;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87%、对照组为82.05%,研究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2,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脓肿切开引流术能够有效提高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值得临床借鉴。

  • 颌面部间隙感染微创切口负压引流的临床治疗研究

    作者:赵全刚;梁丹;路明

    目的:探讨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95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46例,予以传统切开手术治疗,观察组49例,予以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治愈率43.48%、总有效率78.26%,观察组治愈率63.27%、总有效率为91.49%;对照组1~5 d拔管占30.43%、>11 d拔管占15.22%,1~5 d治愈占39.13%、>11 d治愈占17.39%;观察组分别占59.18%、4.08%、65.31%、8.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原菌清除率为93.48%、观察组为95.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皮肤疤痕长、宽度、拔管平均时间、并发症发生种类、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效果显著。

  • 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同抗菌药物超声引导冲洗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建玲;韩华;杨丹丹

    目的:探讨不同抗菌药物联合超声引导冲洗治疗住院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2013年9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均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青霉素+甲硝唑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冲洗并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5d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的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93.33%,观察组分别为95.56%和1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WBC、CRP、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5 d后,观察组WBC、CRP、PC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硝唑、敏感抗菌药物联合超声引导冲洗能降低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 作者:

    关键词:
7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