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的研究及护理对策

    作者:梅丽娜;杨明玉;焦保云;赵雪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发生静脉炎后治疗效果,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 对60例PICC置管病人分为3组,3组分别选择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的血管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管,评估静脉炎的发生概率及治疗效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贵要静脉20例簧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2例,全部治愈;正中静脉20例置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3例,全部治愈;头静脉20例置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11例,9例治愈,2例被迫拔管.结论 头静脉PICC置管的病人静脉炎发生率高、治疗时间长、治愈率低,减少头静脉置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及减轻病人的痛苦.

  • 超声血流显像技术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

    作者:居佳;张红芳;张晓芳;费红;冯晓艳;周敏

    目的 探讨超声血流显像技术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中的运用.方法 将90例需要行PICC置管的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盲穿法,试验组在超声显像技术引导下置管,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局部组织损伤率.结果 试验组的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和局部组织损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超声血流显像技术引导下行PICC置管可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降低局部组织损伤发生率,此方法安全、可靠、有效,具有可行性.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日常维护行为及相关因素探讨

    作者:万永慧;蒲林哲;邱艳茹

    目的 研究PICC置入患者的日常维护行为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104例PICC置人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PICC置人患者对于基本维护知识知晓率高,而对于PICC的并发症相关知识及不能从HCC推注造影剂的知晓率低.PICC日常维护行为与穿刺时间、文化程度和子女个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 对肿瘤PICC置人患者,应进一步做好健康教育,提高其对PICC日常维护行为的重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64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回顾

    作者:王秀荣;蒋朱明;马恩陵

    目的分析置管的成功率和置管后的并发症.方法640例有长期输液适应证的患者参加本研究,材料为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导管由柔软的硅胶材料制成,外径为0.8 mm(3Fr)、1.2mm(4 Fr)、1.6 mm(5 Fr).结果640例患者中,穿刺成功率占95%(包括穿刺两次成功者),失败率占4.8%.609例插管成功后临床表现:(1)上臂胀感的患者占12%;(2)重症静脉炎一般在1周左右发生,占2.6%;(3)导管异位占3%,经调整后恢复正常位置;(4)导管堵塞率在20天以上90天以内发生者占21.3%;(5)清洗堵塞导管成功率占33%,失败率占66.9%.结论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便于长期安全保留在血管内的优点,有临床推广的实用价值.

  • 老年肝病患者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出现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纳新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美国BD公司引入中国的静脉输液技术,被广泛用于肿瘤化疗、成人术后肠外营养和早产儿营养通路的建立等方面.

  • 改良PICC置管技术在169例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

    作者:郭梅;田明珠;汪丹;王鑫;龚海芬

    目的 研究改良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技术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 将169例肺癌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8例)与对照组(81例),试验组在行PICC置管术送管至25 cm时,助手用手紧贴患者锁骨上窝按压穿刺侧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下端;对照组采取常规歪头的方法.统计两组导管异位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仅有1例导管被送入颈外静脉,导管颈部异位发生率为1.1%(1/88);对照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9/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3636,P<0.01).结论 肺癌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术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手法可明显减少导管异行进入颈静脉的并发症.

  • 早产儿应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非正常拔管的原因

    作者:刘惠丽;韩彤妍;郑粤吟

    目的 分析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非正常拔管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4例应用PICC导管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其非正常拔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04例早产儿中,93例(89.4%)为正常拔管,11例(10.6%)为非正常拔管.非正常拔管组患儿PICC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比例明显高于正常拔管组患儿(X2=24.931,P=0.000).非正常拔管组患儿的平均置管长度为(8.4±2.2)cm,明显低于正常拔管组的(10.2±1.6)cm(t=3.391,P=0.001).结论 导管尖端未达到腔静脉可能是导致PICC非正常拔管的主要原因.

  • 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王铮;万光明;潘璐意;王懿

    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优化临床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至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门诊开展横断面观察性研究,在PICC护理过程中采集皮肤图片及电子病历进行分类.统计MARSI发病率,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MARSI的总发生率为31.5% (63/200),其中机械性皮肤损伤32例,占总发病类型的50.8%.年龄、糖尿病及过敏史对MARSI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肺癌患者PICC置入部位MARSI相关因素数据分析,为肺癌PICC置管患者MARSI护理方案的研究与制定提供依据.

  • 乳腺癌化疗患者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疗

    作者:康军仁;陈伟;李海龙;孙文彦;王凯;宋琦;刘兵;马恩陵

    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 1至2012年938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中,PICC相关有症状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诊断和治疗.结果 10例乳腺癌患者出现PICC相关有症状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1% (10/938),每1000个导管留置日中的血栓例数为0.11,共携带导管1035 d,置管后血栓发生中位时间23.5 (4~176)d,9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中位抗凝时间为14(3 ~50)d,5例患者抗凝后继续使用导管,所有患者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 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发生率低,早期诊断及治疗后,仍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结局.

  • 不同途径留置PICC的临床使用情况总结

    作者:王凯;宋琦;孙文彦;周开国

    目的 探讨不同途径置入PICC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2010年1-6月200例行 PICC穿刺的患者,其中A组95例为贵要静脉穿刺,B组54例经颈外静脉穿刺,C组51例为B超引导下赛丁格穿刺.比较3组的临床使用情况.结果 3组患者的PICC留置均达到了临床预期的目的.3组输液滴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组显著快于A组.3组穿刺点渗血情况比较B组显著优于另两组.C组的留置舒适度显著优于另两组.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或何种部位行PICC穿刺置管,均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输液途径,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硫酸镁湿热敷预防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作者:黄广英;丁敬艳;李素芳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硫酸镁湿热敷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穿刺置管后给予常规导管护理不实施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导管护理基础上,置管24h后以穿刺点上方沿静脉走向敷硫酸镁.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例,发生率为4.0%;对照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9例,发生率为18.0%,两组比较,x2 =5.005,P<0.05.结论 硫酸镁湿热敷能有效预防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 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陈霞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室4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置管护理,观察周期为6个月.比较两组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留置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的置管护理有利于降低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PICC置管留置时间.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长度体外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江方正;吴莉莉;叶向红;彭南海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对肢体活动度影响小等优点[1-2],适用于中长期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患者.适宜的导管末端位置更是导管留置关键之一,临床护理专家根据置管经验制定了多种体外测量方法,准确的长度测量可以提高PICC穿刺的到位率,减少异位发生[3].当PICC置管长度过短易出现静脉炎、过深易发生心律失常等并发症[4].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床边穿刺专用车的研制与应用

    作者:章哲华;边春鸽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操作方法简单、患者易耐受、带管时间长、并发症低等诸多优势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1].但该项操作无菌面要求相对较高,目前国内各家医院专业人员在床边穿刺时没有统一、专用的穿刺治疗车,往往把无菌巾直接铺在床褥和患者身上.

  • 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PICC维护模式研究进展

    作者:赵燕;程敏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的导管[1].自20世纪80年代起,PICC在国外被普遍用于新生儿加强监护病房和家庭的中长期输液治疗[2].由于PICC可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护外周静脉,减少并发症;保留时间长、不易脱出、液体流速不受病人体位影响;可由护士床旁插管、无需局麻及缝针固定等优点,其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初将PICC应用于肿瘤患者的化疗中,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也逐渐将PICC应用于肿瘤化疗[3].随着PICC置管在癌症化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化疗间歇期(出院)患者导管的维护成为突出的问题.现就国内外化疗间歇期PICC维护模式综述如下.

  • 改良PICC穿刺法对肺癌脑转移化疗患者置管成功率及疼痛的影响

    作者:王红彩;乔志羽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时改良穿刺法对肺癌脑转移化疗患者置管成功率及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2例肺癌脑转移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PICC,对照组采用改良塞丁格(microcannulasheath technology,MST)穿刺法,观察组采用改良穿刺法.对比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穿刺疼痛程度.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重度疼痛发生率为2.44%,低于对照组的17.0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PICC成功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0.4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时现时疼痛状况及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分别为(1.94±0.36)、(1.87±0.31)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7±0.41)、(3.06±0.38)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肺癌脑转移化疗患者行PICC时采用改良穿刺法可减轻疼痛程度,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 不同方式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中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任乐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 1年7月-2012年7月经病理学诊断证实为单侧乳腺癌并于术后行化疗的女性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穿刺点渗血、置管总成功率及置管后2周内相关的并发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置管总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为6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778,P<0.05).观察组静脉炎、导管堵塞、穿刺点出血、局部感染、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0、2.1%、0、0、0,对照组分别为16.7%、16.7%、12.5%、14.6%、18.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682、4.414、4.444、5.547、7.847,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成功率高,结合置管后的整体护理,可减轻乳癌患者穿刺的痛苦,降低静脉炎等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水胶体敷料治疗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湛平

    目的 探讨水胶体敷料治疗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terted centeral catheter,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选择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患者2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例,实验组采用水胶体敷料治疗,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湿敷.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治愈时间和疗效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静脉炎治愈时间为(3.5±1.0)d,对照组为(5.6±0.9)d,实验组静脉炎治愈时间较对照组短,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水胶体敷料治疗机械性静脉炎疗效显著,治愈时间缩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两种体外测量PICC置管长度的方法比较

    作者:彭利芬;黄漫容;罗凝香

    目的 比较两种体外测量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长度的方法.方法 选择2008年6月~2009年10月本院胃肠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L型测量法,实验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一字型测量法,在测量数值的基础上加上3 cm为总置管长度.置管成功后予胸片定位,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结果 实验组PICC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置管采用一字型的测量方法,可以保证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提高了置管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细节管理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

    作者:邓本敏;皮远萍;饶洪英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4年1月-2006年12月76例肿瘤内科置管病人作为对照组,对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7年1月-2009年12月466例置管病人作为细节管理组,针对对照组各环节管理中不安全的因素进行控制和细节管理.结果:两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控制置管出血量和预防并发症方面,细节管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细节管理有助于降低置管风险,规范PICC管理,提高病人满意度.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