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ICU纤维支气管镜在左肺动脉吊带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段蔚;范江花;杨龙贵;罗海燕

    目的 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纤维支气管镜在左肺动脉吊带(LP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PICU收治确诊为LPAS的患儿7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结果 7例均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包括反复咳嗽、喘息和气促等呼吸道症状,胸片均示肺炎,7例纤维支气管检查均示支气管异常狭窄,5例超声心动图即诊断为LPAS.7例心脏CT显示左肺动脉起源于右肺动脉,经食管前方气管后方绕行向左,确诊LPAS.结论 反复咳嗽、喘息和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欠佳的患儿,可尽早行纤维支气管检查,一旦发现异常狭窄,需考虑左肺动脉吊带可能,可行心脏CT进一步确诊.

  •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作者:钟永恒;周及;黄秋;张业艳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收治PICU患儿8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不安全因素防范护理.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PICU中,护理危险因素诸多,采取针对性预防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病原菌监测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杨璐萍

    目的 监测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并分析病原菌抗药性情况.方法 分析68例PICU患儿160份标本,通过培养监测标本病原菌分布,通过药敏试验检测病原菌耐药率.结果 160份标本,经病原菌培养后96株菌株呈阳性,阳性率占60%.其中含有革兰氏阴性菌46株(47.9%),革兰氏阳性菌35株(36.5%),真菌15株(15.6%).结论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患儿发生细菌感染率高,影响治疗效果,临床应通过细菌耐药性监测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

  • 某儿童医院P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作者:许渝;汪小杰;徐润琳;王文娟;罗万军

    目的 了解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特点,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儿童医院PICU 2015-2016年住院患儿进行目标性监测和分析.结果 共监测患儿2921例,医院感染率及例次感染率分别为1.78%和1.95%;2016年医院感染发生率和例次感染率分别为1.35%和1.47%,均明显低于2015年的感染率(2.33%)和例次感染率(2.56%).2015年及2016年医院感染均以下呼吸道感染常见,其次为口腔及胃肠道感染;呼吸机、中央导管及导尿管使用率分别为14.26%、20.92%和9.16%;呼吸机相关肺炎、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20‰、0.50‰和0.57‰.2015年共检出病原菌18株,肺炎克雷伯菌常见(50.0%),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33.3%),2016年检出病原菌13株,仍以肺炎克雷伯菌常见(46.1%),其次为白假丝酵母菌(30.8%).结论 PICU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常见,器械相关感染以呼吸机相关肺炎为主,真菌感染增多,需加强重点部位的感染管理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 综合疼痛干预在急性脑膜炎患儿中应用效果

    作者:杨晓莹;杨松;唐丽敏;李晓娟

    目的:探讨综合疼痛干预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PICU)急性脑膜炎患儿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PICU住院的急性脑膜炎患儿及家属各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在干预开始前应用幼儿面部编码系统( NFCS)评分,比较两组患儿疼痛分度,入院当日分别进行疼痛干预,对照组患儿家属学习PICU护理手册,观察组患儿家属学习疼痛信息手册、幼儿缓解疼痛相关方法及PICU护理手册。两组患儿分别在入院当天、脑脊液穿刺时、入院后第3、5、7天对患儿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入院第7天对家属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疼痛缓解程度上,入院第3天时观察组患儿轻度疼痛28.57%,中度疼痛42.86%,重度疼痛25.71%;对照组轻度疼痛11.43%,中度疼痛54.29%,重度疼痛34.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P=0.03)。入院时,两组患儿间心理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7天,对照组患儿心理状态较观察组不稳定,不愉悦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7天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家长对疼痛管理的平均满意度分别为(87.42±6.88)%,(73.10±10.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1,P<0.01)。结论综合疼痛干预可帮助PICU急性脑膜炎患儿更好地缓解脑脊液穿刺及疾病本身带来的疼痛。

  • 住院PICU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

    作者:陈锦秀;叶天惠

    本文综述了PICU住院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文献,文献证实PICU住院经历和患儿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严重者导致患儿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并影响到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本文总结了临床预防及干预措施等,以期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PICU患儿心理健康的关注,预防或减轻PICU患儿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

  • 急诊ICU一体化建设后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体会

    作者:黄敏;王栋梅;廖琦;刘瑞

    作为一名急诊ICU(EICU)护士在具备临床护士素质的基础上,还要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护理抢救技术、全面的知识结构、敏捷快速的反应和果断处理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开展了以系统教育加实践学习为主要途径的EICU护士综合素质培养.体会如下.

  • IC U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谢晓艳;张辉;王晓荣

    目的:研究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 )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5月患儿共2815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患儿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15例患儿共发生医院感染329例,感染率为11.69%;应用激素、行机械通气、动静脉置管、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时间≥7 d以及住院时间≥7 d为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患儿行机械通气、动静脉置管、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时间≥7 d以及住院时间≥7 d为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 PIC U和N IC U发生医院感染与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其病情进行更为密切的观察;有的危险因素是由于护理不当所引起的,针对相关因素,护理人员可以给予针对性的预防。

  • PICU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分析

    作者:郭玉琴;钟晓祝;张静;余楠;谭细兰

    目的 分析干预前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医院PICU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将2009年1-12月(干预前)293例PICU住院患儿设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干预后)270例患儿设为干预组,对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强度(AUD)、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用药金额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微生物标本送检率、联合用药比例分别为34.81%、88.15%、37.23%,对照组分别为94.54%、62.46%、57.7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抗菌药物费用占药品费用比为22.69%,低于对照组的43.64%;干预组AUD为29.54 DDD,低于对照组的44.68 DDD.结论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PICU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得到显著提高.

  • PICU危重患儿呼吸道感染调查分析

    作者:陈洋;蔡小芳;张隆;贾德胜;蓝莹

    目的:探讨住院危重患儿呼吸道感染状况,为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2011年1月-2014年12月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 U )进行治疗的危重患儿1000例,根据患儿的年龄将其分为≤6月龄组538例与>6月龄组462例,对比两组患儿呼吸道感染率,病原菌鉴定与药敏试验采用VITEK‐AMS32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分析仪及配套鉴定卡、药敏卡进行鉴定,分析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0例危重患儿发生呼吸道感染38例,感染率为3.8%;>6月龄组患儿呼吸道感染率为2.2%,显著低于≤6月龄组患儿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感染患儿共分离出45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25株占55.6%,革兰阳性菌11株占24.4%,真菌9株占20.0%;病原菌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分别占20.0%、13.3%、17.8%和15.6%;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均较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较为敏感,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咪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均敏感。结论≤6月龄危重患儿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孔俊峰;王兵;雷璐

    目的 分析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中分离的所有病原菌,了解PICU住院患儿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和耐药状况,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病原菌,用K-B法做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共收集病原菌27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94株,占72%,革兰阳性球菌76株,占28%,主要标本来源为痰和咽拭子182株,占67%,血液标本78株,占29%,脐部分泌物10株,占4%;检出的前5位病原菌分别为克雷伯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中ESBLs的检出率为66.7%,克雷伯菌属中ESBLs的检出率为91.4%,MRCNS的检出率为83.9%.结论 了解PICU引起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 PICU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及干预对策

    作者:毕颖;蔡榕;柳昕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 )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并针对性提出干预对策,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将2012年3-12月医院IC U收治的32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分析。结果326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39例,感染率为11.9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首位占35.89%;引起医院感染多的疾病是败血症、脓毒症,占25.64%;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不动杆菌属多,占26.42%;易感因素包括住院时间过长、接受侵入性操作及长期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等。结论 PIC U医院感染发生概率较高,应加强PICU人员、环境及物品管理,严格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量缩短住院时间等,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 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胸腔积液临床分析

    作者:李璧如;王莹;钱娟;赵醴;陆奕;杨燕文

    目的 了解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2006年3月收入PICU的55例胸部放射学和(或)胸部B超确诊为胸腔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中以感染为原因者占76.36%,肿瘤性疾病18.18%,其他5.46%.本组死亡3例,病死率5.46%;细菌感染组17例培养阳性,9例为G+菌(5例肺炎链球菌),8例G-菌(4例铜绿假单孢菌);恶性肿瘤组血LDH增高与细菌感染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细菌感染组与恶性肿瘤组胸水细胞计数分类比较,结果显示多形核细胞分类与单核细胞分类差异均显著;脓胸与非脓胸细菌感染组胸水中糖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脓胸组治疗后胸水平均消失时间与非脓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本组胸腔积液患儿,以细菌感染为主,G+菌及G-菌均是重要致病菌,并提示PICU要特别重视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血LDH增高的程度及胸水细胞分类计数有助于早期鉴别恶性或感染性胸腔积液;细菌感染者胸水糖含量的高低,可以预示疾病严重程度及内科治疗的效果.

  •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

    作者:曾雪飞;赵萍;郭秀东;严文康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以提高诊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3年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346例患儿,其中64例死亡.对各年龄段进行统计处理,采用x2检验研究各种危险因素对死亡的影响.结果0.1~3岁年龄组小儿病死率明显高于3~14岁年龄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死率呈下降趋势;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数与病死率密切相关,发生2个器官功能障碍时,病死率13.9%,3个器官功能障碍时,病死率38.8%,4个器官功能障碍时,病死率77.3%,5个或以上者,病死率100%;从器官功能障碍的分布来看,以肺功能障碍发生率高(47.1%),其次为循环障碍(27.2%)及胃肠功能障碍(23.7%);危重病例评分70分以下者病死率33.6%,71~90分者病死率为10.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x2=26.5,P<0.01).结论降低危重症患儿的病死率首先要降低0~3岁儿童的病死率;积极控制炎症反应,阻止SIRS向MODS的发展,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在儿科危重症治疗中占重要地位.

  • 国内28家PICU床旁脑功能监护设备调查

    作者:马健;钱素云;许峰;王莹;陆国平

    目的:通过对国内28家PICU的床旁脑功能监护设备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国内危重病患儿的脑功能监护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国内28家PICU的床旁脑电监护仪、经颅多普勒超声仪、诱发电位仪、脑部血氧饱和度监护仪、医用控温仪系统和有创颅内压监护仪拥有情况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截至2015年9月,22(78.6%)家PICU拥有脑电监护仪,15(53.6%)家PICU拥有经颅多普勒超声仪,5(17.9%)家PICU拥有肌电诱发电位仪,10(35.7%)家PICU拥有脑部血氧饱和度监护仪,25(89.3%)家PICU拥有医用控温仪系统,7(25%)家PICU拥有有创颅内压监测仪。2(7.1%)家 PICU 拥有全部6项设备;3(10.7%)家 PICU 拥有其中5项设备;6(21.4%)家PICU拥有其中4项设备;7(25%)家PICU拥有其中3项设备;3(10.7%)家PICU拥有其中2项设备;6(21.4%)家PICU仅拥有其中1项设备;1(3.6%)家PICU所有设备全无。结论除医用控温仪系统外,其余5项设备在PICU中均配备不足,需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 PICU血液肿瘤患儿粒细胞减少症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点与预后

    作者:李璧如;王莹;张建;赵醴;钱娟;杨燕文;任宏

    目的 探讨PICU住院的血液肿瘤患儿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或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低下)状态下粒细胞减少症并发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PICU收治的40例血液肿瘤患儿粒细胞减少症并发脓毒性休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0例患儿,存活12例,死亡18例,放弃治疗10例,病死率60%(剔除放弃病例).在发生脓毒性休克时全部病例体温均显著升高(>38.5℃),C反应蛋白也明显升高.肺部感染是其主要病因(35%),其次为胃肠道感染(30%).本组血培养阳性结果 20例,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4例(14/20,70%),铜绿假单胞菌为首位(8/14,57%).存活组与死亡组血糖、血浆白蛋白水平、血pH值、标准碱剩余、乳酸和小儿死亡危险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原发病缓解(或复发后缓解)与未缓解(或复发)患儿伴发脓毒性休克病死率分别为41%、85%,差异有显著性(P<0.05).脓毒性休克伴1个、2个、3个、3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病死率分别为0、27%、89%、100%(剔除放弃病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液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或骨髓增生低下的粒细胞减少症患儿并发脓毒性休克病死率高.高热是患儿主要临床表现;肺和胃肠道是脓毒症重要感染来源.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是主要致病菌;在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中,需加强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治疗力度.C反应蛋白增高有利于早期判断脓毒症.患儿血糖、血浆白蛋白水平、血pH值、标准碱剩余、乳酸和小儿死亡危险评分与脓毒性休克死亡相关.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早期及正确治疗脓毒性休克能降低血液肿瘤骨髓抑制或增生低下的粒细胞减少症伴脓毒性休克患儿的病死率.

  • 经颅超声多普勒在PICU的临床应用

    作者:卢志超

    经颅超声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TCD)可以无创、实时监测脑血流变化,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尤其是神经危重症的诊治中应用广泛.在创伤性脑损伤、颅内压增高、脑血管痉挛、中风、脑血管功能障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死亡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TCD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明确患儿的脑灌注情况,监测患儿对治疗的反应,指导治疗,提示预后;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脑血流的变化情况,可以分析疾病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本文就TCD对PICU神经危重症患儿的临床应用作一概述,从而加深对TCD的认识,为神经危重症患儿的监测和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变迁

    作者:王丽杰;孙莹;宋文良;张智洁;刘春峰

    目的 分析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PICU)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nginosa,PA)的药敏情况,为临床的合理、有效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 日,我院PICU铜绿假单胞菌培养阳性患儿的年龄分布,转归,菌株来源,药敏分析.总结2010至2011年,我院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75例培养阳性.<6个月26例(34.7%),2岁以下共49例( 65.4%).不同年龄组铜绿假单胞菌培养阳性性患儿占同期患儿总数百分比基本相同.死亡18例(24.0%).2010至201 1年,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占C-菌10.9%,占细菌总数6.5%.126株PA 83株(65.9%)来自痰培养,31株(24.6%)来自气管插管导管培养,10株(7.9%)来自血培养,2株(1.6%)来自分泌物培养.对儿科临床常用治疗PA的抗生素敏感性:头孢哌酮/舒巴坦(72.4%),美罗培南(71.5%),亚胺培南(48.4%),头孢他啶(66.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9.2%).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及头孢噻肟百分之百耐药.多重耐药依然严重,动态观察有下降趋势,2007年为90.5%,2008年为81.3%,2009年为51.1%,2010年为53.8%,2011年为33.3%.不同年度泛耐药情况变化不大,2008年为12.5%,2009年为2.2%,2010年为7.7%,2011年为6.7%.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形势依然严峻,临床要防止滥用抗生素,以免加重耐药性产生.不断提高实验室检验技术,对PA感染要根据当地的用药经验及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敏感抗生素,必要时联合用药,提高治愈率.医护人员要注意手卫生,严格无菌揲作,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

  • 北京地区两家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486例脓毒症分析

    作者:北京地区PICU脓毒症调查协作组

    目的 通过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了解北京地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脓毒症的患病率、病死率、病因和疾病负担以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等.方法 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选取北京地区2家儿童医院的PICU进行调查.对PICU收治的年龄在29 d至18周岁的患儿进行评估,将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90分或符合美国PICU入院指南的患儿作为PICU危重病例;在危重病例中,按照脓毒症诊断标准筛选出全部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儿,收集资料,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比较.结果 2家医院PICU 14个月共收治患儿1531例,其中危重病例1250例.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共486例,死亡55例,PICU内总患病率为38.9%(486/1250),病死率为11.3%( 55/486);其中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患病率分别为25.5%(319/1250),10.3%(129/1250),3.0%(38/1250),病死率分别为2.2%(7/319),23.3% (30/129),47.4% (18/38).小于3岁的幼儿占脓毒症患儿总数的75.5%( 367/486).以肺炎为主(63.6%,309/486)的呼吸系统疾病是脓毒症常见感染性原发病(71.8%,349/486).细菌所致的感染占脓毒症有明确病原学患儿的64.1%,其中G+菌和G-菌感染分别占46.1%和53.9%.PCIS评分分值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r=- 0.583,P<0.01).脓毒症死亡危险因素为评分PCIS分值明显降低和需要使用机械通气支持治疗.PICU中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儿人均住院费用分别是危重患儿的2.3倍和1.3倍.结论 脓毒症是PICU患病率高的常见病;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的病死率高,治疗费用高;小于3岁的婴幼儿易患病;肺炎等急性呼吸道疾病为主要感染性原发病、病原以细菌感染为主,其次为病毒感染;PCIS分值明显降低及需要使用机械通气支持治疗是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常见革兰阴性菌分布特点与其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相关性研究

    作者:贾向红

    目的 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常见革兰阴性菌分布特点与其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1月许昌市人民医院PICU所采集的202株革兰阴性菌,进行药敏试验检查.结果 202例菌株在呼吸道中分布率高,为64.36%(130/202),在脑脊液中分布率低,为1.98%(4/202).常见革兰阴性菌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21.29%(43/202)、大肠埃希菌17.32%(35/202)、鲍曼不动杆菌13.86%(28/202)、肺炎克雷伯菌12.37%(25/202)、阴沟肠杆菌10.89% (22/202)、嗜麦芽黄单胞菌6.93% (14/202).铜绿假单细胞菌对多黏菌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具有较高敏感度;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具有较高敏感度,产酶株检出率为91.43% (32/35);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相对敏感,产酶株检出率为75.00%(21/28);肺炎克雷伯菌对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多黏菌素、氯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较为敏感,产酶株检出率为88.00%(22/25);阴沟肠杆菌对阿米卡星、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较为敏感,产酶株检出率为77.27%(17/22);嗜麦芽黄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相对敏感.结论 PICU革兰阴性菌分布较广泛,且多属多重耐药,临床应合理采用抗生素药物,以防止耐药率增高.

7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