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学科协作院前急救重度妊娠高血压合并HELLP综合征、重度子痫前期产妇的临床效果

    作者:雷丽华

    目的 探究多学科协作(MDT)院前急救重度妊娠高血压合并HELLP综合征、重度子前期产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60例重度妊娠高血压合并HELLP综合征、重度子前期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模式院前急救诊疗,试验组采用MDT模式院前急救诊疗;通过跟踪回访观察入院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生化指标,产妇并发症、围生儿存活情况以及分娩方式,围生儿的并发症等相关指标,分析MDT院前急救重度妊娠高血压合并HELLP综合征、重度子前期产妇的临床效果与可行性.结果 试验组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临床表现、并发症发生率、围生儿病死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诊疗模式相比,MDT模式在改善重度妊娠高血压合并HELLP综合征、重度子前期产妇的疗效及预后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 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模式在显微手外科的应用

    作者:叶希希;张倩倩;陈果果;虞庆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模式在手外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 6年5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手外科住院并行显微手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220例,根据住院号随机分为干预组(n=110)和对照组(n=110),且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住在不同病房.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照护,干预组采用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模式围手术期诊疗模式.干预组通过建立多学科快速康复团队,并以循证指南为指引,为患者提供快速康复服务.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6小时疼痛评分及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就医体验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显微手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 多学科协作在骨科疼痛关爱病房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肖祥华;张姣姣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管理在缓解骨科患者疼痛的应用.方法 在骨科住院患者的疼痛管理中构建以护士为主导、麻醉师、临床医生、药剂师、中医治疗师共同参与的管理组织结构,明确疼痛管理目标,规范进行疼痛评估、采用多模式镇痛、超前镇痛、个性化镇痛管理模式,配合镇痛宣教,充分满足骨科患者对镇痛的需要,以减轻疼痛对患者造成的生理、心理方面的不良影响.结果 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患者疼痛控制质量以及对疼痛管理满意度均得到明显提升.结论 多学科协作在骨科疼痛关爱病房中实施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

  • 多学科协作在CRKP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实践与效果

    作者:张丽红;朱祥;张鲲鹏;姚敏;李玉婷

    目的 了解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分布情况,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聚集现象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院内感染暴发.方法 微生物室每日将分离出的目标监测耐药菌上报院感科,院感专职人员根据耐药菌分布情况到临床科室督促接触隔离等防控措施落实,并对分离出的目标耐药菌株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7月-2017年2月期间目标监测耐药菌中CRKP检出呈上升趋势,2017年3月经以医院感染管理科为中心联合多部门控制后,CRKP检出明显呈下降趋势.结论 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在呈迅猛增加态势,其所致感染病死率高,传播快,如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严加管理,可有效阻止其在医院内传播蔓延.

  • 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应用及管理

    作者:李修宏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应用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效果。方法该院于2016年1月开始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比较应用前后,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该院2016年上半年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1%,较实施前的1.88%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能够显著改善医院感染现状。

  •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学习记

    作者:李静;周婧

    由于工作安排,笔者有幸于2015年8月走进了世界级医学殿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JHH),通过专题讲授、交流研讨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就美国的医疗保障状况、医改、信息化建设、医院的多学科协作、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学习观摩。尽管时间短,行程满,但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收获颇丰。

  • 多学科协作提高健康管理质量控制水平的研究

    作者:王媛媛;孙颖;林锦彦;陈顺枝;方国存;戴萌

    健康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服务过程需要多个学科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环节多、医疗质量很难控制,加之不少医疗机构趋利性的内在动力,出现只检查不管理、大检查、乱检查等现象。2009年8月,卫生部先后下发了“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1],“健康体检项目目录”[2],以及“关于规范健康体检应用放射检查技术的通知”[3]。2012年1月21日,广东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下发“关于成立健康管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通知”[4],成立省级健康管理医疗质控中心。由于健康管理医疗质控工作没有现成模式可以效仿,南方医院健康管理科作为该中心的负责单位,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质量控制研究,现将质控效果报道如下。

  • 高龄患者围术期多学科协作全程管理模式探讨

    作者:赵国光;李小莹;王朝东;王天龙;鲁世保;张艳红;贾茜;冀冰心

    高龄手术患者常伴随多种疾病,其手术安全性、有效性和术后生活质量是当前老年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通过组建专业化、高水平的多学科团队,对高龄患者进行围术期一站式评估与干预.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流程,探索高龄患者围术期多学科协作的全程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佳诊疗决策.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出现,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保障患者围术期医疗质量与安全,提升医院老年医学品牌实力.

  • 医务社工“1234+”模式在不合理滞留住院患者危机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陈玉琼;陈娟;周帮旻;韩宽怀;林晖;黄金星;袁菊芳;杨玉玲;李桃蓉

    为减少不合理滞留住院患者导致的医疗资源浪费,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通过在医院内创新“1234+”医务社工模式,将医务社工个案工作法和多学科协作引入不合理滞留住院患者危机管理中,实践效果良好.阐述了医务社工参与不合理滞留住院患者危机管理的实践举措,分析了“1234+”医务社工模式的创新点,介绍了医务社工参与的不合理滞留住院患者多学科、多部门联合危机管理机制,并点明了医务社工事业发展的关键点.

  • 多学科协作救治成批危重烧伤病人的做法

    作者:杨磊;王甲汉;周一平;高建华

    严重烧伤后由于休克、感染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使得机体的各个系统、脏器都会受到损伤,临床救治工作难度较大,涉及环节较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救治的失败[1].当成批严重烧伤病人合并多种并发症时病情尤为复杂[2],工作艰巨繁重,烧伤科一个科室的技术力量难以完成成批疑难危重烧伤的高强度救治工作.我院于2000年8月经全院多学科密切协作,成功地救治成功一批危重烧伤病人,较好地进行了多学科融合救治疑难危重烧伤病人的尝试.

  • 建立传统中医药与多学科协作平台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作者:刘超;张永祥

    中医药现代化是新世纪我国科技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对中医药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提出建立传统中医药与多学科协作(TCM-X)平台的设想,融会东西方医学理论的精粹,通过国家重大专项科技计划调控,选择有基础的科研单位,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研究与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合作,针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实施重点突破,加速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进程.作者对TCM-X平台的特征、主要内容及其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为中医药研究的宏观战略提供了参考.

  • 濒临截肢伤的中西医多学科保肢策略

    作者:赵继荣;赵生鑫;宋渊;李岩;张海清;赵宁;王国慧

    目的:探讨濒临截肢伤的中西医多学科治疗模式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15例濒临截肢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次数、住院时间与保肢成功率,评价中西医多学科协作模式治疗濒临截肢伤的临床疗效.结果:15例患者,均保肢成功,手术次数3(2)次;清创负压封闭引流2(1)次.住院天数39 (27)d.其中3例患者血管再通时间>8h,均行皮肤切开减张、筋膜室切开减压术.4例患者术后转ICU监护治疗.2例行床边血液透析.随访2~5年,平均(2.831±1.206)年,综合评价肢体功能,优良率为73.3%.结论:对于下肢濒临截肢伤患者,早期多学科协作模式干预评估伤情、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保肢成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 中医院校临床病理学多学科协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作者:陈丽;张熙;雷久士;周忠志;李迎秋;曾辉;唐群;罗琳;佘颜

    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的多学科协作、转化医学模式的发展,中医院校的临床病理学教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迅速构建以中医院校病理教研室教师为主导,以自身的科研方向为课题,以临床典型病例为导向,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多学科协作交叉的教学模式,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的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更全面系统深入的促进教与学、活跃教学气氛,增强临床病理学的教学效果.

  • 多学科协作综合干预预防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手术切口感染的研究

    作者:殷秀;师秀娟;王文娟;周更须;王辉;席延荣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综合干预预防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模式对婴幼儿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行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309例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行多学科协作综合干预预防管理后的婴幼儿337例为实验组,通过建立多学科团队化管理,实现婴幼儿从入院到出院多学科、多系统、多部门全程管理链系统,并从入院、手术、监护过程中制订改进干预措施.结果 实验组婴幼儿手术切口感染等级、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及由感染引起的胸骨哆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 多学科协作综合干预模式能有效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 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下肝癌围手术期患者护理方案的研究

    作者:徐春艳;刘瑾;陈玲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下“结局-现存问题-检测模型”联合护理结局在肝癌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以“结局-现存问题-检测模型”为结构框架,联合使用护理诊断、护理结局及护理措施,建立多学科协作诊治的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并对护理措施实施前后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护理措施实施后结局得分提高(P<0.01).结论 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为肝癌围手术期患者制订的护理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 多学科协作工作模式的实施与效果

    作者:苏维;黄乐松;刘智策;温莹浩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实施方法与效果.方法 以某病区为试点推行医学、护理、药剂、营养、康复、心理等多学科协作的工作模式,医护固定搭配,分管固定床位,与亚专科人员共同对患者实施治疗,各类人员按职责工作,按时进行集体查房,对患者的诊疗、护理方案等达成共识.结果 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1或P<0.05);治愈率、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及医护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 多学科协作可以加强学科间交叉互动,使患者在医院得到系统、规范、优质的治疗及护理服务.

  • 心脏骤停患者紧急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多学科模式探讨

    作者:王军红;马青变;郑亚安;张喆;郑慧萍;李硕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患者紧急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多学科协作模式.方法 回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因非手术后心脏骤停实施紧急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实施紧急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多学科协作情况及紧急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5.3 ±20.3)岁,心肺复苏时间为(34±10) min,2例患者恢复自主循环,但血流动力学持续不稳定.2例患者出院,脑功能评分均为1~2级,1例患者死亡.3次置管均为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行直视下行股静动脉置管.从心脏骤停到体外膜肺开始转机的时间为(132±93) min,体外膜肺氧合平均持续时间为(3 858±1092) min.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实施过程中需要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等医师及护士参与.患者可发生切开部位渗血、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需要介入血管外科医师、血库等参与治疗.结论 心脏骤停患者实施紧急体外膜肺氧合技术需要院前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灌注师、麻醉师和血库等协调合作完成.建立以急诊科为先导的体外复苏快速反应团队的多学科协作模式,是急诊开展紧急体外复苏术的重要保障.

  • 基于多学科协作的1例重度创伤合并伤口感染患者的护理

    作者:李惠东;齐晓莹;石伟玲

    目的:分析多学科协作在治疗重度创伤合并伤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由ICU、胸外科、骨科、整形外科、营养科、麻醉科及伤口造口门诊,共同组成多学科协作团队,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营养支持、镇静镇痛等协同调控下进行伤口管理,包括清除坏死组织,控制细菌感染和管理渗液,待病情稳定后行植皮和修整缝合.结果:该例重度创伤感染伤口经17天创面床准备完成后行手术治疗,伤口愈合.结论:多学科协作可加速重度创伤感染伤口的创面床准备过程,缩短创面的治愈时间.

  • 美国多学科协作模式管理与启示

    作者:吴茜;孙晓;宋瑞梅;施雁

    介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Wexner医学中心多学科协作工作模式,包括学科团队构成与分工,多学科协作环境、信息平台、工作模式类型和内容.提示我国在开展多学科协作中明确团队分工与角色、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构建利于合作的工作氛围和保障机制,建议护理人员发挥专科特色和职业价值,在多学科协作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

  • 多学科协作治疗下肢濒临截肢伤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海清;赵继荣;赵生鑫;赵宁;王国慧;马同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治疗下肢濒临截肢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甘肃省中医院收治的下肢濒临截肢伤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DT治疗组、非MDT组,各30例.观察统计各组治疗后手术次数、住院时间、保肢率,术后6个月随访进行患者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MDT组保肢成功24例,成功率为80.00%,非MDT组保肢成功16例,成功率为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28).MDT组手术次数、住院天数均比非MDT组少.术后6个月,MDT组的KPS评分优于非M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2,P=0.018),但临床疗效评价无统计学差异χ2=3.532,P=0.06).结论 MDT在下肢濒临截肢伤的救治中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320 条记录 1/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