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科呼吸道感染中应用目标治疗124例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白艳平

    目的:临床研究在儿科呼吸道感染治疗中采用目标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本文将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4例小儿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实验组患儿的临床感染控制率为91.94%(57/62),而对照组的感染控制率为72.58%(45/62);两组患儿的合理用药情况,实验组的合理用药情况明显由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过临床治疗,实验组患儿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对照组患儿体温则仍然较高;另外在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住院费用等方面对比差异,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科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目标治疗通过对患儿进行细菌学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临床诊断,并根据药敏试验选用较为敏感的抗生素进行临床治疗,这样可保证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的抗生素临床治疗.

  • 药师参与感染性疾病会诊的体会

    作者:宋颖

    目的:介绍药师从事感染性疾病临床药学会诊体会.方法:从药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准备、会诊步骤、会诊技巧、经验性使用抗生素、药敏试验、病原学检查、抗生素新作用特点的应用等方面提出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结果:药师参与临床会诊,提出用药方案,基本被医生采纳,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促进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结论:药师参与查房,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 骨折术后医院感染的调查探讨

    作者:卢秋映

    目的 探讨骨折术后骨折患者出现的医院感染的状况及医院对此的处理和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该院在2009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骨折感染患者603例,从患者资料管理软件中随机选择50例医院感染的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统计该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的骨折患者的感染情况、治疗状况及医院的预防措施.结果 我院按照感染率的高低将这部分患者分为几个阶段,其中以5岁以下得到患者感染率高,其次是15~40岁、5~14岁、60岁以上、41~59岁.经过各种手段的治疗,治愈的有31例(62.00%),好转的有12例(24.00%),无效的有7例,(14.00%),总的有效率为86.00%,治疗的疗程平均为5.5 d.结论 骨折及骨折术后感染在骨折患者中较为常见,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医院病房的环境、手术过程中的消毒状况、术者手术技能得到熟练度、手术时间的长短、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的状况均能影响到患者在术后的治疗状况,因此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也是主要的环节,因此医院要严格控制手术的消毒、无菌等环境以降低骨折患者的感染率.

  • 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病原学送检情况调查

    作者:林莎

    目的 了解该院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病原学送检情况,提高临床医生对病原学检测重要性的认识,也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6月间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学送检例数、送检标本类型、培养结果等数据,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原学送检率为20.54%,送检标本均为痰液,培养阳性率为21.53%,检出致病菌为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和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分别占93.55%和6.45%.结论 该院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病原学送检率和培养阳性率较低,而且送检的病原学标本类型只有痰液,缺乏其他有意义的病原学检测标本类型.

  • 人感染猪链球菌Ⅱ型菌株的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特征分析

    作者:朱钱迎;张青;李克诚;钱定良

    目的 掌握浙江瑞安地区人感染猪链球菌Ⅱ型菌株毒力因子及分子分型情况,为诊断、治疗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2年瑞安地区分离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并选取胞外因子(ef)、荚膜多糖(cps2J)、溶菌酶释放蛋白(mrp)、溶血素(sly)、谷氨酸脱氢酶(gdh)等5个猪链球菌Ⅱ型主要毒力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 在血、脑脊液样本中分别分离出3株猪链球菌,均属于Ⅱ型,MLST分型结果显示:1株属于ST1型、2株属于ST7型.3株病原菌分为2种毒力基因型,其中ef+/cps2J-/mrp-/sly+/gdh+1株,ef +/cps2J-/mrp +/sly+/gdh+2株.结论 在瑞安地区首次分离到人感染猪链球菌Ⅱ型,其中ST1克隆株属于全球常见高致病株,ST7克隆株与四川流行株相一致,可能来源于四川.毒力基因型分析表明,这3株病原菌均为高致病型.

  • ICU患者标本培养登记本的设计

    作者:张燕;周之音;吴静

    ICU危重患者集中,各种侵入性操作多,广谱抗生素应用多,为医院感染的高发区.根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行导管感染、尿管感染3个标准操作程序的要求,危重患者在临床诊治期间需要加强各项病原学检查,若因医生查看不及时或医护沟通不到位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而导致患者院内感染的几率上升.为了避免以上问题,我科自2011年1月起建立了培养登记本,经半年多的应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 老年肾移植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检查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菅强;贾保民;姜梅;龚俊华;邹永红

    老年人由于机体器官及组织机能降低、自然免疫力下降,因而对外界微生物侵袭的抵抗能力明显不足,尤其当这部分患者接受脏器移植之后,由于机体所处的状态及长期服用抗排斥反应药物等原因,抗菌药物使用相对较多,因此这部分患者也常常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易感人群.我们就近年来发生在我院的5例老年肾移植患者所致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

  • 临床病原学送检现况调查及管理对策

    作者:吴晓英;宋敏;郭满书;李远

    目的 探讨提高临床病原学检查质量的管理方法,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 对2011年4-12月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病原学送检率与送检时机进行回顾性调查,并通过到临床各科室现场查看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全过程,查找与分析病原学送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对策.结果 全院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病原学送检率为49.25%,送检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儿科、ICU、内科、妇产科、外科、五官科,分别为97.00%、80.00%、66.56%、38.33%、28.87%、6.67%;病原学送检时机不合理占27.26%;采样操作合格率、基本合格率、不合格率分别占34.78%、58.69%、6.52%;标本运送主要由工人完成,以病房护工为主,占91.30%;临床医护人员对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缺陷,对病原学检查结果满意度为68.18%.结论 病原学检查质量与临床需求尚有一定差距,急需规范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接收、实验、报告操作流程,建立有效监督机制.

  • 2009-2010年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目标性监测与分析

    作者:黄冠新;廖丹;莫云

    目的 了解使用抗菌药物的具体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管理依据,方法 选择2009-2010年出院病例,每月随机抽查各科室当月约10.0%的出院病历,对抗菌药物应用及治疗用药病原学检查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两年共监测出院病历5782份,使用抗菌药物4347例,抗菌药物使用率75.2%,联合用药:单用3497例,占80.5%,二联用药804例,占18.5%,≥三联用药44例,占1.0%,特殊用药92例,使用率为2.1%;4347例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中,治疗用药1873例,占43.1%,预防用药1893例,占43.5%,治疗+预防例581例,占13.4%;治疗用药病原学检查1331例,送检率为54.2%,特殊用药92例,特殊用药病原学检查90例,送检率为97.8%.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率处于较高的水平,治疗用药病原学检查得到进一步改善;应加强管理力度,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张晓敏;刘玉玲;伍淑雯;郭小玲;傅四毛;张志培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传单)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9例具有传单临床表现患儿的病原学检查结果、临床特征和血异形淋巴细胞(异淋)变化规律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39例中EBV引起的传单14例,MP感染引起的12例,可能与MP感染有关2例,EBV和MP混合感染3例,CMV感染1例,病原不明7例.MP感染多为低中度发热,EBV感染以高热为主,EBV和MP混合感染发热持续时间长,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MP感染异淋消失所需时间短,与EBV感染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MP引起的传单与EBV引起的传单十分类似,容易混淆,临床特征对鉴别诊断虽有参考价值,确诊必须靠病原学检查.MP感染需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EBV或CMV感染则用更昔洛韦.

  • 关于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和治疗——如何运用《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009版)》

    作者:钱素云;曾健生;杨明

    近年来,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肺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肺活检在儿童的应用又受到一定限制,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009版)>的推出对临床规范该类疾病的诊治非常重要[1].

  • 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抗真菌药物治疗板栗刺损伤所致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白利广

    目的 观察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的抗真菌药物治疗板栗刺损伤所致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板栗刺损伤所致真菌性角膜炎83例(83眼)随机分为3组.所有病例通过真菌培养获取病原学结果,并在角膜清创,5%那他霉素滴跟液滴眼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氟康唑(A组),二性霉素B(B组),伏立康唑(C组)行角膜基质内注射.观察3组病例的治疗效果.结果 首位致病菌为链格霉菌,29例,占34.9%;其次为镰刀菌,25例,占30.1%和曲霉菌13例,占15.7%.3组治愈率依次为70.3% 、76.0% 、90.3%,C组的治愈率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49、4.895,P=0.021,0.027).A组和B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7,P=0.869);C组的平均治愈时间为(22.48±8.36)d,短于A组的(27.40±4.97)d和B组的(28.76±5.1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44、3.006,P=0.014,0.004),A、B两组的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9,P=0.290).B组有2例出现注射后眼部刺激症状,经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滴眼,2d后症状消失,其余病例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所有病例随访1~3个月,无穿刺道瘢痕形成,治愈者无复发.结论 板栗刺损伤所致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致病菌是链格霉菌和镰刀菌,角膜基质内分别注射氟康唑、二性霉素B、伏立康唑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伏立康唑的疗效优于氟康唑和二性霉素B.

  • 实时荧光PCR技术应用于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查的体会

    作者:樊亚丽;李卫国

    目的 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在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经临床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125例,采集其临床标本共167份并均应用FQ-PCR技术行病原学检查,其中123份咽拭子标本同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查.结果 167份临床标本的肠道病毒检出率为74.85% (125/167),不同标本类型的EV71、CoxA16与混合感染阳性检出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病例的EV71阳性率58.82%与总阳性率76.47%高于普通病例的16.67%与56.48%,CoxA16阳性率11.76%低于普通病例的39.81%,有统计学意义(P<0.01);咽拭子标本应用FQ-PCR检查的EV71、CoxA16阳性检出率69.11%、46.34%均比RT-PCR检查的52.03%、31.71%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是EV71、CoxA16,FQ-PCR技术的病原菌检出率与标本采集方式无相关性,但可相应提高咽拭子标本病原的确诊率,改善临床治疗与预后效果.

  • 2008年北京友谊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横断面调查与分析

    作者:陈惠清;刘凤阁

    为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现状,倡导合理、有效、安全、经济地使用抗菌药物,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我们采用抗菌药物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我院2008年5月15日0点至24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使用目的、联用情况、病原学检查例数等,对不合理的使用制定改进措施,报告如下.

  • 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作者:雷南凤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探讨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科学方法。方法选择梅州市人民医院2011年6月~2013年4月240例住院患者病历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手术治疗的患者病历120例,使用非手术治疗的患者病历120例,然后对其抗菌药物使用排序,抗菌药物使用率,围手术期使用预防用药的情况,联合用药情况,药敏试验情况及病原学检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分析显示,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过高,手术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使用率从100%降至平均75%,而非手术治疗患者的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率也降至44.2%。同时,本院在抗菌药物使用上,药敏试验率、病原学检查的送检率都有所改善,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的使用及联合用药上不合理现象减少。结论本三甲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在现在的基础上还须进一步严格规范。

  • 儿科呼吸道感染采用目标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刘娟

    目的 观察目标治疗法应用于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8年8月~2011年8月本科治疗的8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成A组(目标治疗组)与B组(经验治疗组),每组40例,A组患儿在治疗前予以病原学检查后,依据结果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抗生素治疗,B组患儿在治疗前不予以病原学检查,依据医生的经验来进行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经治疗后的体温、感染控制及药物合理应用等情况,并进行对比,同时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经治疗,A组患儿体温降为正常,B组患儿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且A组患儿感染控制情况较好,同时,用药更为合理,平均住院时间短,治疗及住院费用也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目标治疗法应用于呼吸道感染患儿,有利于患儿尽快康复,效果显著,应于临床合理推广.

  • 80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病原学检查的探讨分析

    作者:杜海燕;张琳;祝平

    目的:通过监测阴道及宫颈分泌物,对盆腔炎性疾病(PID)病原体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12月妇科门诊就诊的80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对其阴道病原体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PID患者中,淋病奈瑟菌(NG)阳性者4例,占5.00%,沙眼衣原体(CT)阳性者20例,占25.00%,解脲支原体(UU)阳性者32例,占40.00%,假丝酵母菌(CA)阳性者26例,占32.50%,阴道毛滴虫(TV)阳性者14例,占19.50%,符合细菌性阴道病者7例,占8.75%.有两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者13例,占16.25%;三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者2例,占2.50%.结论:性传播疾病(STD)是引起PID的主要原因,同时混合感染所占比例也不容忽视.

  • 痰液菌培养检验的研究及改进

    作者:李子会

    下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其病原菌种类繁多,混合感染也较多.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通过胸片和症状体征难以鉴别感染的细菌类型,因此病原学检查非常重要.准确获取病原学证据有利于及早明确诊断,根据药敏及时地进行抗菌治疗.痰液为下呼吸道的分泌物,其病原菌的情况能真实的反应下呼吸道的感染情况,因此痰涂片镜检和痰培养一直受到临床上的关注,且常规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就此进行综述,以利于获取合格的痰标本和快速而准确的细菌学证据.

  • 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结节病一例

    作者:周小莉;冷晓梅;唐福林

    患者女,59岁,因“发现肝功异常2年余、乏力1个月”于2011年1月21日就诊.患者于2009年健康体检时发现肝酶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86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90 U/L,无皮肤、巩膜黄染,无皮肤瘙痒,无皮疹瘀斑,无恶心呕吐,无厌食厌油,无肝区疼痛,无腹泻便血.予以保肝药物治疗后,肝酶可恢复正常.但停药后,肝酶再次升高(一般在正常高限2倍左右),多次病毒性肝炎病原学检查均阴性.1个月前,患者自觉全身乏力,并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

  • 试论临床微生物检验

    作者:张秀丽

    1 标准化的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 1.1基本原则 1.1.1发现感染应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二、三级医院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应低于70%.1.1.2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之前采集标本.1.1.3标本采集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机体正常菌群及其它杂菌污染.1.1.4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至细菌室.床旁接种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

7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