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

胃肠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위장병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7125
  • 国内刊号: 31-179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胃肠病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萧树东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度的研究

    作者:高婷;章鹏;宫钰;沈黎蔚;夏强;李海

    背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患者的肝脏组织病理学特点鲜有报道.目的:评估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情况,并分析其与血清HBV DNA、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的连续病例72例,取肝组织行HE、网状纤维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以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HBV DNA和临床生化指标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81.9% (59/72)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有严重的活动性炎症(G3、G4级);43.1% (31/72)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 DNA阴性,其中77.4% (24/31)的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G3级.MELD评分、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而ALT、HBeAg和HBV DNA水平不能反映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结论:持续存在的活动性炎症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以及接受肝移植的主要原因,HBV DNA载量并不能反映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

  • 胃癌血管靶向肽GX1抑制人胃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作者:陈蓓;李宝丰;张为民

    背景:为提高胃癌血管抑制治疗的选择性,本课题前期研究应用噬菌体呈现肽库技术筛选获得了人胃癌血管靶向性环七肽GX1,并发现GX1能抑制人胃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目的:探讨GX1抑制人胃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相关机制.方法:分别以40 μmol/L GX1和40 μmol/L对照肽Pep2处理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和与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体外共培养、产生肿瘤血管内皮相关特征的co-HUVEC.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基因芯片检测筛选GX1组与对照肽Pep2组co-HUVEC差异表达基因并行GO分类,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肽Pep2相比,GX1对co-HUVEC和正常HUVEC的细胞周期分布均无明显影响(P>0.05).两组co-HUVEC共存在三百余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与肿瘤生长、侵袭、转移相关者一百余个,功能主要涉及信号转导、凋亡、应激、细胞黏附、细胞代谢等.GX1组co-HUVEC的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Caspase-8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GX1可能通过下调Bcl-2/Bax比值,经线粒体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实现对人胃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高鸿亮;冯文涛;姚萍

    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我国以及亚洲地区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目的:分析GERD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0年5~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12或内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破损者作为病例组,以同期非GERD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人口统计学资料、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信息,对19个可能与GERD有关的变量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者进一步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例数分别为100例和12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指数(BMI)、浓茶、进食过饱、辛辣饮食、高盐饮食、食管裂孔疝(HH)、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民族、便秘11个变量与GERD相关(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H(OR:3.614,95% CI:1.188 ~ 10.993,P=0.024)、辛辣饮食(OR:5.469,95% CI:2.570 ~11.640,P=0.000)、便秘(OR:3.760,95% CI:1.592~8.884,P=0.003)、中老年(OR:3.229,95% CI:1.090~8.587,P=0.005; OR:2.275,95% CI:1.004~6.667,P=0.004)为GER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认识和避免GERD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以及治疗HH将对GERD的预防产生积极影响.

  • 序贯疗法与标准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后补救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何永红;陈伟峰;刘霞;阮炳城;孙碧文;刘海林

    背景:近年经典三联疗法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疗效明显降低,选择有效补救疗法对H.pylori根除失败者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序贯疗法与标准四联疗法对H.pylori根除失败者的疗效.方法:将98例H.pylori根除失败者随机分为序贯疗法组(前5d予奥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000 mg bid,后5d予奥美拉唑20 mg+左氧氟沙星200 mg+克拉霉素500 mg bid)和标准四联疗法组(予奥美拉唑20 mg+胶体次枸橼酸铋钾220 mg+阿莫西林1000 mg+克拉霉素500 mg bid,疗程7d).停药4周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H.pylori根除疗效.结果:共95例患者完成方案,序贯疗法组ITT和PP分析的H.pylori根除率均显著高于标准四联疗法组(ITT:89.8%对71.4%,PP:91.7%对74.5%,P<0.05),序贯疗法组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亦显著高于标准四联疗法组(95.8%对80.9%,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H.pylori根除治疗失败的患者,序贯疗法和标准四联疗法均可作为有效的补救治疗方案,但10 d序贯疗法的疗效优于7d标准四联疗法.

  • 小檗碱对非甾体消炎药相关性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王瑾;张烁;吕宾

    背景:近年非甾体消炎药(NSAIDs)相关性肠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但目前尚缺乏有效防治NSAIDs相关性肠损伤的药物.目的:研究中药小檗碱对NSAIDs相关性肠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以及低、中、高剂量小檗碱干预组(分别为25、50、75 mg·kg-1 ·d-1).采用7.5 mg·kg-1 ·d-1双氯芬酸制备NSAIDs相关性肠损伤模型.造模第5d处死所有大鼠,行小肠黏膜大体、组织学评分.以ELISA法检测小肠黏膜前列腺素(PG)E2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小肠黏膜和血清NO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黏膜环氧合酶(COx)-1、COX-2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小肠大体评分和组织学评分明显升高(P<0.05),小肠黏膜PGE2含量明显降低(P<0.05),小肠黏膜和血清NO含量明显升高(P<0.05),小肠黏膜COX-1表达明显降低(P<0.05),COX-2表达明显升高(P<0.05).给予低、中、高剂量小檗碱干预后,上述指标明显改善(P<0.05).结论:小檗碱对NSAIDs相关性肠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小檗碱致小肠黏膜PGE2、COX-1表达升高以及组织和血清NO含量、COX-2表达降低有关.

  • 克拉霉素为基础的三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研究

    作者:张庆芳;沙卫红;王启仪

    背景:克拉霉素是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有效药物,以克拉霉素为基础的三联方案根除H.pylori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目的:评估克拉霉素为基础的三联方案根除H.pylori的疗效.方法:133例H.pylori感染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埃索美拉唑20 mg bid+克拉霉素0.5 g bid+阿莫西林1 g bid,疗程7 d;B组:埃索美拉唑20 mg bid+克拉霉素0.5 gbid+左氧氟沙星0.5 g qd,疗程7 d;C组:埃索美拉唑20 mg bid+克拉霉素0.5 gbid+呋喃唑酮0.1 g tid,疗程7d.治疗结束后4~8周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和快速尿素酶试验以评估根除疗效.结果:128例患者按方案完成治疗.A、B、C组按意向治疗(ITT)分析H.pylori根除率分别为84.4%、77.3%、75.0%,按方案(PP)分析分别为88.4%、79.1%、78.6%.A组的ITT和PP根除率高于B组和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拉霉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和阿莫西林7d疗法仍为有效的H.pylori感染根除方案.

  •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残留和复发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范晓飞;戈之铮;薛寒冰;赵韫嘉;高云杰;陈晓宇;陈海英;戴军;李晓波;萧树东

    背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根治.普通白光内镜检查难以发现ESD术后的残留和复发病变,而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可对黏膜病变作出实时体内组织学诊断而无需活检.目的:探讨CLE在ESD术后残留和复发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09年6月~2011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因胃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胃癌而接受ESD治疗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行CLE随访.综合首次ESD、CLE复查发现病变后追加的手术切除以及CLE活检病理结果作出终诊断,并与CLE诊断进行对照.结果:共20例行ESD治疗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完成CLE随访.ESD术后1个月CLE复查发现2例残留病变,术后6个月CLE复查发现1例复发病变,CLE诊断均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追加剖腹手术病理诊断2例残留病变为HGIN,1例复发病变为早期分化型腺癌.其余17例患者3次CLE复查均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CLE检查可准确诊断ESD术后残留和复发病变,对ESD术后内镜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 康复新液对小鼠噁唑酮结肠炎的疗效及其机制初探

    作者:苗政;钱家鸣;李景南;杨晓鸥;唐晓艳

    背景: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现有治疗尚存在不足,需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目的:观察康复新液对小鼠噁唑酮(OXZ)结肠炎的疗效,初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康复新液组、高浓度康复新液组、激素组,以OXZ灌肠诱导结肠炎模型.分别于灌肠后第3、8、13 d处死小鼠.行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大体评分和组织学评分,以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F-κB含量.结果:灌肠后第3、13 d,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DAI、结肠大体评分、组织学评分、MPO、IL-4、TNF-α、NF-κB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IFN-γ含量无明显差异.灌肠后第8、13d,给予康复新液和高浓度康复新液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IFN-γ含量无明显差异.灌肠后第8d,激素组仅大体评分和IL-4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康复新液灌肠可使OXZ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明显减轻,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肠道异常炎症反应、调节细胞因子水平、抑制NF-κB转录有关.

  • 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婷婷;王立夫

    胰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目前临床上尚无经济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多项研究显示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可能是胰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但胰腺癌也可引起高血糖或糖尿病.由此可见,糖尿病与胰腺癌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探讨两者间的联系以及发病的相关机制将有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本文就胰腺癌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补充和替代医学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杨焱;陈燕;张红杰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由于常规医学疗法对IBS的疗效欠佳,补充和替代医学(CAM)在IBS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益生菌、薄荷油以及一些身心治疗如催眠疗法、认知行为治疗等对IBS的疗效已得到较普遍认可.本文就CAM在IBS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屏障损伤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庄肇朦;吕宾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侵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共同构成,在抗感染、损伤、免疫防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肠黏膜屏障损伤是UC的主要病理改变,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UC肠黏膜屏障损伤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发病机制和诊断进展

    作者:郑霞;戴宁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与胃肠道疾病关系密切,发病机制复杂.诊断SIBO的方法较多,既往以小肠液细菌培养为金标准,但为侵人性检查,操作复杂,难以在临床上推广.各类呼气试验简便、迅速、无创,但敏感性和特异性易受影响.寻找一种简单、准确的SIBO诊断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SIBO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抗氧化剂在肝病治疗中的循证医学证据

    作者:刘衡;陆伦根

    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多种肝病的共同特征.本文对常用抗氧化剂B-胡萝卜素、维生素A、C、E和硒在肝病治疗中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了综述,发现无足够证据支持这些抗氧化剂对肝病患者有明显益处,没有任何一种抗氧化剂能增加慢性病毒性肝炎在停止治疗时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病例数.需开展更多临床研究以评价抗氧化剂用于肝病治疗的利弊.

  • 以慢性复发性胰腺炎为主要表现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例

    作者:吴坚芳;陆喜荣;徐进康

    病例:患者女,53岁,2005年1月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有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伴恶心呕吐,无发热.次日至昆山市中医医院门 诊就诊,查血淀粉酶1355 U/L,以"上腹痛ld"收入消化内科.入院诊断:急性胰腺炎.患者此次入院前3个月因"胆囊炎,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30余年前曾感染血吸虫,余病史无殊.

  • 肠结核致小肠淋巴管扩张伴低钙血症1例

    作者:刘真;张志明;于芳

    病例:患者女,55岁,因"双下肢水肿25年,伴间断腹泻"于2011年12月9日入院,患者2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水肿,呈凹陷性,水肿症状时轻时重,未予诊治.17年前上述症状开始加重,双下肢持续性水肿,并伴手足搐搦,曾多次在本院门诊就诊,接受相关检查后除外心、肝、肾疾患,诊断特发性水肿,给予利尿治疗并嘱患者少盐饮食,症状好转不明显.

  • 内镜APC治疗短段Barrett食管近期临床观察

    作者:刘军浩

    背景:Barrett食管(BE)为公认的食管癌前病变,有发展成为食管腺癌的风险.内镜治疗是目前临床上BE的主要治疗手段.目的:探讨内镜氩离子凝固术( APC)治疗短段BE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经内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于2010年6月~2011年12月在嵊泗县人民医院接受内镜30 W APC治疗辅以雷贝拉唑口服维持的短段BE患者,对其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12例短段BE患者纳入研究,11例完成内镜随访.9例患者首次APC治疗即完全清除病灶,2例患者接受2次APC治疗,按意向治疗分析总有效率为91.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灶完全清除后6个月、12个月内镜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内镜APC联合质子泵抑制剂维持治疗对清除短段BE近期疗效显著、安全,易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 纪念幽门螺杆菌培养成功30周年——通向诺贝尔医学奖之路

    作者:刘文忠;萧树东

    今年是幽门螺杆菌(H.pylori培养成功30周年,Barry Marshall和Robin Warren因在H.pylori研究中的贡献,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这一通向诺贝尔医学奖的道路是值得回忆的,对医疗科学的研究有很多启迪.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这一历史.

胃肠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