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

胃肠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위장병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7125
  • 国内刊号: 31-179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胃肠病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萧树东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环氧合酶-2在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组织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程艳梅;朱生樑;马淑颖;王晓素;孙永顺;方盛泉;孙曼萍;李棣华;王雨稼

    环氧合酶(COX)-2在炎症、肿瘤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反流性食管炎(RE)中的作用尚未明确.目的:研究COX-2在混合性RE大鼠食管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OX-2的表达与RE的关系.方法:采用贲门肌切开术加十二指肠半结扎术建立混合性RE大鼠模型.22只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RE模型组(n=12)和假手术组(n=10),于术前和术后1周测定食管下段和胃液pH值.处死大鼠,分别应用放射免疫测定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食管组织中前列腺素(PG)E2的含量和COX-2的表达,光镜观察食管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结果:RE模型组术后食管下段pH值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胃液pH值则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食管组织PGE2含量亦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P<0.001),COX-2表达均为阳性,假手术组食管组织中无COX-2表达.光镜观察显示RE模型组食管黏膜病理损害明显.结论:COX-2高表达和PGE2含量增高参与了混合性RE的发生、发展过程,COX-2可能通过升高PGE2含量而在RE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芍药甙与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对犬重症急性胰腺炎Oddi括约肌影响的比较研究

    作者:诸琦;夏璐;沈骏;袁耀宗;徐家裕;何清波

    传统医学应用白芍作为松弛平滑肌的药物之一,芍药甙为白芍的主要有效成分,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的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可能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目的:比较芍药甙与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对实验性SAP犬Oddi括约肌的影响.方法:将20条犬随机分为SAP非治疗组、芍药甙治疗组、奥曲肽治疗组和生长抑素治疗组,以注射5%牛磺酸钠和自身胆汁混合液制备SAP模型.分别于造模前后以及给药后5、10、30、60、120和180 min测定Oddi括约肌基础压和时相收缩幅度(PCA).结果:造模后,SAP非治疗组的Oddi括约肌基础压显著升高(P=0.000 1).芍药甙、奥曲肽和生长抑素均能显著降低SAP时的Oddi括约肌基础压(P<0.05);生长抑素还能显著降低SAP时的Oddi括约肌PCA(P=0.000 3),芍药甙和奥曲肽则无明显作用(P>0.05).比较给药后Oddi括约肌基础压降低的差值,结果显示生长抑素在给药初期(给药后5 min和10 min)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降压作用(P<0.05),以后各时间点三者的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Oddi括约肌压力异常是SAP发展以及影响其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芍药甙通过降低Oddi括约肌基础压而对SAP具有潜在治疗作用,且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与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相当.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黏膜内pH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田道锋;邹瑛;王军民;刘仁忠;王国安

    胃黏膜内pH(phi)值的测定主要用于监测危重患者的全身组织氧合情况以判断其预后,关于胃pHi值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是否具有预警作用报道较少.目的:通过监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pHi值的变化,观察其对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的预警作用.方法:采用胃张力计监测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不同时间点的胃pHi和胃液pH值.结果:60例患者中有16例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入院即刻的胃pHi值无显著差异;入院后24 h和第3、5、7天,出血组胃pHi值显著低于未出血组.入院后第1、2天,出血组胃液pH值与未出血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入院后第3~7天则显著低于未出血组.结论:监测胃pHi对判断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 静脉麻醉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张晞文;陈源昆;施维锦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一种微创技术,但相当一部分患者仍对其操作过程难以耐受.目的:探讨静脉麻醉在ERCP中的镇静作用及其临床实用性.方法:57例接受ERCP诊治的患者分为两组:麻醉组25例,在咪达唑仑、异丙酚和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ERCP;非麻醉组32例,ERCP术前予安定镇静.比较两组患者检查前后和操作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分别以操作过程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评价操作的难易程度和患者的镇静程度.结果:麻醉组与非麻醉组的ERCP成功率无显著差异.麻醉组的操作过程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均显著优于非麻醉组(P<0.01).两组术中心率和血压较术前有显著变化(P<0.05),但手术前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麻醉在ERCP操作中镇静效果显著,患者耐受性好,在治疗性ERCP中尤其有利于医师操作.

  • 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附5例报道)

    作者:果海娜;韩西群;刘旭明;肖亚芳;庄敏

    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ETCL)是一种临床少见、预后差的疾病,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分析ETC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提高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对ETCL的认识,以期改善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7月~2004年1收治的5例ETCL患者的内镜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表现;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CD45RO、CD3、CD56、CD20、CD79α、CD68、Lys;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EBV感染和T细胞受体(TCR)-γ基因重排情况.结果:5例ETCL患者均无肠病史,多发生于青年男性,4例发病年龄为24~38岁,病程进展迅猛,确诊后4个月内死亡.病变多发生于结肠和小肠,1例与胃部同时发生,均为多发性溃疡性病变.肿瘤细胞为多形性T细胞,组织学形态为多形性淋巴细胞弥散分布,有血管中心性浸润,淋巴上皮病变,大片或多灶性坏死为特征.5例患者肿瘤组织CD45RO和TCR-γ基因重排均为阳性,1例CD56阳性且EBV阳性.结论:ETCL多发生于青年男性,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病程发展迅猛,预后差,病损肠管表现为多发性溃疡,TCR-γ链克隆性重排,多数为自然杀伤(NK)样T细胞淋巴瘤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有EBV感染的ETCL为NK样T细胞淋巴瘤.

  • 我国胆石症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作者:施健;刘苏;谢渭芬

    胆石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近十年来胆石症发病率迅速上升.目的:综合分析我国胆石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国内外1978年1月~2004年2月间公开发表的关于我国胆石症发病危险因素的独立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计算每个因素的OR值以及95%CI.结果:共累积病例3 145例,对照3 812例.油腻饮食(2.49)、荤食习惯(2.19)、偏食动物油(2.19)、偏食动物内脏(2.20)、不吃早餐(2.03)、体重指数≥25(1.95)、高脂血症(1.67)、多孕次(1.47)、绝经(2.02)、胆道蛔虫病史(6.25)、胆囊炎病史(28.42)、胆石症家族史(3.36)、饮酒(1.54)、缺乏锻炼(2.39)、口服避孕药(2.50)为我国胆石症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素食习惯(0.42)、饮牛奶(0.43)、农村饮深井水(0.51)、22时后就寝(0.55)为预防胆石症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改善膳食结构、吃早餐、饮牛奶、农村饮深井水、控制体重、女性减少孕次、少饮酒、加强锻炼、22时后就寝有助于预防胆石症的发生.

  • 替加色罗对结肠炎诱导的大鼠腰骶髓Fos、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

    作者:孙怡宁;罗金燕

    临床研究发现,替加色罗可以明显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部不适和腹痛,但其调节内脏感觉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替加色罗对结肠炎诱导的大鼠腰骶髓Fos、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探讨替加色罗降低内脏敏感性的作用途径.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4只,以三硝基苯磺酸灌肠诱导结肠炎并随机分为实验组1:替加色罗灌胃,每天2 mg/kg;实验组2:替加色罗灌胃,每天1 mg/kg;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2.0 ml/d.连续灌胃7天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腰骶髓Fos、SP和CGRP的表达.结果:结肠炎可诱导对照组大鼠腰骶髓(L5~S1)背角深层Fos表达以及背角浅层SP和CGRP表达.实验组1大鼠腰骶髓背角Fos阳性神经元数(22.0±7.7)和SP密度(12.5%±1.4%)显著低于对照组(62.2±18.9和35.9%±8.9%,P<0.05),CGRP密度(1.2%±1.1%)与对照组(2.8%±2.4%)相比无显著差异.实验组2大鼠腰骶髓背角Fos、SP和CGRP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替加色罗可以明显减少结肠炎诱导的大鼠腰骶髓背角Fos和SP的表达,其降低内脏敏感性的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SP的表达有关.

  • 报警症状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李晓波;刘文忠;戈之铮;萧树东

    根据报警症状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确切作用尚不明了.目的:评价报警症状在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002年10月~2003年12月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或结肠镜检查者中上海本地区患者的报警症状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4 101例因消化不良等症状行胃镜检查者中,发现食管、胃和十二指肠恶性肿瘤202例(1.4%),除1例早期胃癌外,其余均为中、晚期病例.有报警症状者108例(53.5%),其中45岁以下者的报警症状发生率为27.8%,黑便、贫血、进行性吞咽困难和持续或反复呕吐是较特异的报警症状.发现食管、胃和十二指肠良性器质性疾病4 017例(28.5%),有报警症状者1 281例(31.9%).胃镜检查无异常发现者9 882例(70.1%),有报警症状者381例(3.9%).在1 681例因下消化道症状行结肠镜检查者中,发现结直肠恶性肿瘤83例(4.9%),均为中、晚期病例.有报警症状者68例(81.9%),便血、黑便和贫血是较特异的报警症状,无报警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年龄均大于40岁.发现结直肠良性器质性疾病264例(15.7%),有报警症状者128例(48.5%).结肠镜检查无异常发现者1 334例(79.4%),有报警症状者197例(14.8%).结论:黑便、贫血、进行性吞咽困难和持续或反复呕吐报警症状有助于鉴别胃癌等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与其他良性疾病,对无报警症状的成人消化不良患者作初始处理时,建议行胃镜检查.出现症状时年龄>40岁、便血、黑便和贫血报警症状有助于鉴别结直肠癌等下消化道器质性疾病与功能性疾病,当患者出现下消化道症状同时有报警症状时应行结肠镜检查,而40岁以上无报警症状的患者在作出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前也应行结肠镜检查.

  •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及其在肿瘤耐药中的作用

    作者:黄美兰;冉志华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基因是三磷酸腺苷(ATP)结合盒运载体基因家族成员之一,也称ABCC2(ATP-binding cassette,subfamily C,member 2),又名管状多特异性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cMOAT),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个与肿瘤多药耐药相关的基因.本文就MRP2基因的特性及其在肿瘤耐药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机制

    作者:白爱平;欧阳钦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研究发现,IBD患者存在肠道内菌群失调,正常细菌数量减少,若予患者补充正常细菌即益生菌,纠正肠道内菌群失调,其病情可能会缓解.1989年Fuller[1]将益生菌定义为:经饮食摄取,能促进宿主机体微生态平衡的活微生物.本文就肠道菌群在IBD发病中的作用以及益生菌对IBD的治疗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 肝硬化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作者:楼俪泓;靖大道

    肝硬化患者极易发生细菌感染,其中常见的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菌血症、败血症和尿路感染等.其致病菌主要来源于肠道菌群易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1].肝硬化患者长期存在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可导致肠道细菌上移并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改变、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菌群易位;肝硬化时门体侧支循环的形成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细菌的清除功能下降,也致使患者易发生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2].

  • 胆石性肠梗阻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1例

    作者:罗文杰;罗毅;邱雄;阳红;邹佳君;智海东

    病例:患者女,70岁,因"黑便4天,呕吐1天"于2005年4月24日收治入院.入院前4天,患者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黑便,柏油样成形便,每日一次,当地医院连续3次大便隐血试验均为阳性,口服"止血药"无效;近一天来间断呕吐4次,均为胃内容物,无血液和咖啡色液体,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10余年.

  • p73蛋白与p21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作者:周秀彦;卫建平;徐静;朱月连;白冰

    p73基因是由Kaghad等[1]于1997年首先发现的,该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p36.33,这一区域在许多人类肿瘤中经常缺失,是多种抑癌基因存在的位点.p73和p53蛋白均能转录激活p21WAF1,从而抑制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1~3].但目前专家们对p73基因在肿瘤发生中究竟起抑癌作用还是致癌作用尚无一致意见.本研究探讨了p73、p2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胃食管反流病与下消化道功能异常关系的研究

    作者:张黎明;刘玉兰

    国外有研究[1]显示,胃食管反流与肠易激综合征(IBS)可合并存在,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患者中,符合IBS罗马Ⅱ诊断标准者高达70%,本研究旨在观察国人GERD与下消化道功能异常的关系.

  • 重视胆汁淤积的分子机制和药物治疗研究

    作者:王吉耀;涂传涛

    胆汁淤积(cholestasis)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疾病共同的临床症状,故称为胆汁淤积综合征更为恰当.该综合征在临床上常见.随着对胆汁分泌和排泄的分子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胆汁淤积概念的理解也有了新的拓展.传统观念认为胆汁淤积是肝内、外梗阻因素造成胆汁形成后流动受阻,这种仅仅基于解剖学上的理解显然是不全面的.目前认为胆汁淤积是指胆汁生成障碍和(或)胆汁流动障碍.

  • 2005年度函授继续医学教育试题答案

    作者:

    关键词: 函授 继续医学教育
  • 内镜超声在消化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金震东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应用于临床以来,国内外大多数地区已将其列为临床常规检查手段,尤其是许多消化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内镜超声.因此,内镜超声已成为大型综合性医院或消化病专科医院的必备设备.本文就其在消化系疾病诊断应用中的有关情况作一简述.

  • 第五届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议纪要

    作者:房静远;戈之铮;陆伦根

    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和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医院消化科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议"于2005年7月7~9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参加会议的外宾有40余人,国内代表近500人.萧树东教授任大会主席,邱德凯教授、香港大学SK Lam教授和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医院Anthony N Kalloo教授任共同主席.

  • 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05年,南京)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指由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胰腺组织和功能的持续性损害,其病理特征为胰腺纤维化.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上腹疼痛和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为主要特征,可合并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胰腺实质钙化、胰管结石和胰腺假性囊肿形成.国内缺乏流行病学统计资料.

胃肠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