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

胃肠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위장병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7125
  • 国内刊号: 31-179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胃肠病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萧树东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雷贝拉唑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

    作者:潘雪;张文俊;李兆申;许国铭;尹宁;王东;施新岗

    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是SAP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目的:观察雷贝拉唑对SAP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3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雷贝拉唑20 mg每日1次口服(n=20)和法莫替丁40 mg每日2次静脉滴注(n=10),疗程1周.于用药前24 h至用药后72 h连续监测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和胃内pH的变化.结果:雷贝拉唑组患者无呕血和黑粪出现,法莫替丁组有1例患者出现黑粪,发生率为10%.用药后,两组患者的胃内pH和pH>3、pH>4、pH>5的时间百分比均显著升高,雷贝拉唑组升高较法莫替丁组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雷贝拉唑和法莫替丁均能升高SAP患者的胃内pH,对上消化道出血有预防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雷贝拉唑维持胃内较高pH的时间较法莫替丁更长.

  •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紊乱对食管外症状发生的影响

    作者:曹芝君;陈胜良;莫剑忠

    背景:近年来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食管外症状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对此类患者的研究多集中于检测反流的存在,而很少正式评估食管动力紊乱在其发病中的作用.目的:研究GERD患者食管动力紊乱对食管外症状发生的影响.方法:39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内镜检查结果诊断为具有食管炎的GERD患者分为两组,A组:仅有食管症状(n=2¨;B组:既有食管症状,又有食管外症状(n=18,其中癔球感10例,慢性咳嗽5例,咽痛3例).采用静态食管测压和24 h食管pH监测对两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B组患者的食管正常蠕动百分比(1 5.7%±23.3%)和食管不协调蠕动百分比(69.4%±33.6%)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A组(55.0%±37.3%和29.8%±32.8%),食管下括约肌(LES)和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均略低于A组,但无显著差异.B组患者的pH<4总时间(218.2 min±278.8 min)、pH<4反流次数(153.9±181.2)、pH<4总时间百分比(15.6%±20.0%)和立位pH<4时间百分比(17.1%±19.3%)均显著高于A组(83.9 min±112.6 min、61.2±83.4、5.9%±7.9%和7.1%±9.5%).结论:食管动力紊乱可使酸反流加重,导致酸直接作用于咽喉部而引起一系列食管外症状.鉴于食管动力紊乱是GERD发病机制中的首要和关键因素,促动力药的应用必不可少.

  • 胃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丁士刚;林三仁;董秀云;曲恒怡;杨雪玲;黄淑美;刘文静;周丽雅

    背景:胃癌的生长和转移与新生血管的生成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在肿瘤组织中大量表达,在肿瘤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测定胃癌患者循环血液中VEGF-A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内镜和病理检查证实的135例胃癌患者和48例胃良性疾病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测定其血浆和血清VEGF-A含量.10例手术前胃癌患者和10例胃良性疾病患者于1周后、16例胃癌患者于术后3周再次测定血清VEGF-A含量.结果:135例胃癌患者的血浆和血清VEGF-A含量显著高于48例胃良性疾病患者(血浆:74.1pg/ml±96.0 pg/ml对23.7 pg/l±16.9 pg/ml,P<0.001;血清:342.1 pg/ml±277.8 pg/ml对80.0 pg/ml±36.4 pg/ml,P<0.0001).10例手术前胃癌患者1周前后的血清VEGF-A含量分别为264.3 pg/m1±148.2 pg/ml和265.2 pg/ml±142.9 pg/ml,10例胃良性疾病患者分别为71.4 pg/ml±16.2 pg/ml和78.0 pg/ml±14.3pg/ml,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16例胃癌患者术前和术后3周的血清VEGF-A含量分别为328.4pg/ml±141.7 pg/ml和103.5 pg/ml±52.2 pg/ml,差异有显著性(P<0.000 1).结论:胃癌患者的血浆和血清VEGF-A含量显著增高,血清VEGF-A含量较稳定.胃癌切除术后血清VEGF-A含量显著降低.

  • 3种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肝细胞癌生长的影响

    作者:刘纯伦;唐承薇;周旭春

    背景:肝细胞癌(HCC)中有环氧合酶(COX)-2表达,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可能通过抑制COX-2的表达而抑制HCC生长.目的:比较3种选择性COX-2抑制剂美洛昔康、赛来昔布和罗非昔布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 生长的影响,观察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罗非昔布对裸鼠HCC原位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检测SMMC-7721细胞的DNA合成情况;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采用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给予HCC原位移植瘤裸鼠罗非昔布每日30 mg/kg 8周,测量肿瘤体积和重量.结果:美洛昔康、赛来昔布和罗非昔布均能显著抑制SMMC-7721细胞的3H-TdR掺入,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50%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8.55×10-8mol/L、1.22×10-8mol/L和6.27×10-9 mol/L.3种选择性OX-2抑制剂(1×10-5 mol/L)作用24 h均可明显降低SMMC-772I细胞的PCNA表达,使细胞凋亡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增高(14.6%±2.8%、21.6%±3.6%和27.1%±3.5%对1.0%±0.7%,P<0.01),COX-2抑制剂的选择性越高,凋亡指数也越高(P<0.01).罗非昔布组裸鼠的HCC原位移植瘤显著小于对照组,体积抑瘤率和重量抑瘤率分别为73.2%和78.1%.结论:3种选择性COX-2抑制剂均能在体外有效抑制SMMC-7721细胞的生长,选择性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罗非昔布在体内能抑制HCC的生长,可能成为治疗HCC的有效药物.

  • 人结肠癌中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表达

    作者:王少华;陈萦晅;房静远;邱德凯

    背景: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将导致肿瘤的发生,并直接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survivin是一种新的凋亡抑制基因,在大多数肿瘤中显著高表达.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在人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p53基因的表达和结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3例结肠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和正常结肠黏膜中survivin mRNA和p53 mRNA的表达,分析survivin mRNA的表达与p53 mRNA的表达和结肠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结果:69.7%的结肠癌组织中有survivin mRNA表达,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结肠黏膜(42.4%和21.2%,P<0.01);survivin表达阴性癌组织的相应癌旁组织和正常结肠黏膜无一例有survivin mRNA表达.结肠癌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值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结肠黏膜(P<0.01).33例结肠癌组织中仅2例p53 mRNA表达缺失,癌旁组织和正常结肠黏膜中均有p53 mRNA表达.结肠癌组织中p53 mRNA的表达值与癌旁组织和正常结肠黏膜无显著差异;survivin表达阳性癌组织中p53 mRNA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值与survivin表达阴性组无显著差异.survivin mRNA和D53 mRNA的表达与结肠癌的生物学行为无显著相关性.结论:survivin基因在人结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其可能通过抑制结肠癌细胞凋亡,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结肠通过时间和盆底肌电图检查对功能性便秘分型的临床意义

    作者:熊观瀛;赵志泉;林琳;张红杰;林征

    背景: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等的改变,其发病率正逐年增高,并向年轻化发展.正确的分型对该病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目的:探讨结肠通过时间和盆底肌电图检查对功能性便秘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功能性便秘罗马Ⅱ诊断标准的患者32例,例史6个月~30年不等.应用不透X线的标志物进行结肠通过时间检查,计算传输指数(TI)和结肠排出率;同时结合盆底肌电图检查观察是否存在盆底肌与腹部肌群的矛盾运动.结果:结肠通过时间检查显示20例患者为出口梗阻型便秘,12例为慢传输型便秘.盆底肌电图检查显示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与腹部肌群的矛盾运动,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中有4例存在盆底肌与腹部肌群的矛盾运动.结论:采用结肠通过时间和盆底肌电图检查可对功能性便秘作出分型,方法简便易行且无痛苦.

  • 细胞色素P450 2C19基因多态性对雷贝拉唑抑酸效应的影响

    作者:牛春燕;罗金燕;王学勤;朱有玲

    背景:研究表明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参与质子泵抑制剂(PPIs)的代谢,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泮托拉唑的主要代谢途径.而雷贝拉唑主要经非酶途径代谢,只有一小部分经CYP2C19途径代谢.目的: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表型多态性)对雷贝拉唑抑酸效应的影响,阐明用雷贝拉唑治疗酸相关疾病时区分CYP2C19基因型的必要性.方法:36名健康志愿者参与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确定CYP2C19基因型,据此将志愿者分为CYP2C19强代谢型组(n=24)和弱代谢型组(n=12).给予两组志愿者雷贝拉唑20 mg单剂量口服,动态监测24 h胃内pH.结果:CYP2C19强代谢型组与弱代谢型组胃内pH>3的抑酸起效时间无显著差异(177.50 min±20.09 min对146.65 min±12.30 min,P>0.05).强代谢型组24 h胃内pH>4的总时间(769.67min±107.50 min)和时间百分比(61.6%±9.4%)与弱代谢型组(912.00 min±87.67 min和65.7%±6.4%)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24 h胃内pH的中位数和均值差异亦无显著性(4.92±1.53对5.30±0.33和4.97±0.72对4.97±0.21,P>0.05).结论:雷贝拉唑在不CYCYP2C19基因型志愿者中的抑酸效应相同,提示雷贝拉唑治疗酸相关疾病的疗效不依赖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

  • 食管体部动力异常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作用

    作者:王虹;高建萍;周磊;顾清;顾而立;周慧

    背景:食管酸暴露增加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食管体部蠕动不完全或缺乏可造成食管清除功能障碍.目的:评估食管体部动力异常,包括非特异性食管动力紊乱(NEMD)和无效食管收缩(IEM)在GERD患者中的发生率,以及NEMD和IEM与胃食管酸反流和内镜下食管炎的关系,以探讨它们在GERD 中的作用.方法:对116例GERD患者行标准食管测压和24 h食管pH监测,其中75例患者行内镜检查.结果:98例(84.5%)GERD患者存在食管体部动力异常,其中77例为NEMD,NEMD中8例符合IEM的诊断标准.合并NEMD或IEM的GERD患者的pH<4总时间百分比显著高于食管动力正常患者(8.0%±9.3%和15.7%±13.5%对3.0%±4.7%,P<0.05);立位和卧位pH<4时间百分比亦显著高于食管动力正常患者(立位:8.8%±11.1%和17.4%±21.0%对3.6%±4.1%,P<0.01;卧位:7.0%±10.4%和16.1%±12.2%对2.3%±6.7%,P<0.05).合并IEM的GERD患者总食管酸清除(EAC)时间和立位EAC时间较食管动力正常患者显著延长(总EAC时间:1.89 min/反流±1.82 min/反流对0.66 min/反流±0.58 min/反流,P<0.05;立位EAC时间:1.96 min/反流±1.96 min/反流对0.59 min/反流±0.48 min/反流,P<0.05).75例行内镜检查的GERD患者中,合并NEMD和IEM的患者与食管动力正常患者的内镜下食管炎发生率无显著差异(56.1%和42.9%对69.2%).结论:GERD患者存在食管体部动力异常,主要异常为NEMD.合并NEMD或IEM的GERD患者有更多的胃食管酸反流,合并IEM患者的酸清除能力也明显下降,提示NEMD和IEM在GERD中起重要作用.食管黏膜损害并不是造成食管体部动力异常的必要条件.

  •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作者:许东升

    在西力国家,酗酒历来是导致严重肝脏疾病的首要因素.我国近年来由酒精所致的肝损害亦呈逐年上升趋势,酒精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导致肝损害的第二大病因[1].典型的酒精性肝病(ALD)临床上表现为脂肪肝和肝肿大、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终将发展为不可逆性肝硬化.尽管ALD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大量资料表明,酒精代谢产物乙醛是造成肝脏和其他脏器损害的主要元凶[2].乙醇脱氢酶(ADH)和肝脏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MEOS)通路均可产生毒性代谢产物乙醛,乙醛继而与机体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舷物,进一步导致蛋白酶失活、DNA修复蛋白功能损害、自身抗体形成、谷胱甘肽耗竭、线粒体损伤和氧利用障碍[3].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与肿瘤血管形成

    作者:庄则豪;杨婷;王立东

    已知的3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及其间的数量关系影响着血管形成的信号转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介导肿瘤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促进肿瘤血管形成,抑制VEGF和VEGFR的手段已用于肿瘤治疔的研究.VEGFR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还与Tie和Eph内皮酪氨酸家族等其他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 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有效预防炎症性肠病合并结直肠癌

    作者:王震华;吴叔明

    一、炎症性肠病(IBD)及其合并结直肠癌的现状在工业化国家,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维持在0.005%~0.01%,其中以瑞典高,英国和美国次之,我国的UC发病率较低.克罗恩病(CD)的发病率在过去30年内增加了 6倍,现约为0.004%.尽管IBD合并的结直肠癌只占普通人群结直肠癌的1%~2%,但结直肠癌仍为IBD的严重并发症,是1/6 IBD患者的死亡原因[1].Eaden等[2]对116项UC合并结直肠癌的研究数据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发现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随病程的延长而增加,进而反映在累计概率中,每10年增加2%,每20年增加8%,每30年增加18%.UC合并结直肠癌的总体发病率为3.7%,当病变累及全结肠时,发病率增至5.7%.我国UC合并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远低于欧美人群.王利华等[3]总结了北京协和医院1994~1997年346例UC的资料,其中仅3例发生癌变(0.87%).

  •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作者:胡伏莲

    消化性溃疡(PU)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相当复杂,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 pylri)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遗传因素、胃和十二指肠动力异常、应激和精神因素等.通常认为PU的发生是由于损害因素(即病因)与防御因素胃黏液/重碳酸盐屏障、黏膜屏障、磷脂、黏膜血流、细胞更新、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之间的平衡失调所致.当损害因素大于防御因素时,就有可能发生溃疡.在诸多损害因素中,H. pylori感染和胃酸起主导作用.

  • 消化性溃疡并发症的外科诊治

    作者:陈治平

    20余年来,由于抗溃疡约物,如H2受体拮抗剂(H2RA)、质子泵抑制剂(PPI)和胃黏膜保护剂的应用,消化性溃疡(PU)的治愈率大为提高.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根除治疗又降低了溃疡的复发率,使需要外科治疗的PU患者明显减少,仅限于一些消化道大出血、溃疡穿孔和瘢痕性幽门梗阻等并发症患者.对于接受非根治性溃疡手术的围手术期患者,抗溃疡治疗和后继的H.pylori根除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 消化性溃疡的病理表现和诊断

    作者:陈晓宇

    消化性溃疡一般指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临床上以十二指肠溃疡较多见,但在病理检查标本中则以胃溃疡为多[1,2].胃溃疡好发于胃小弯侧或胃窦部,特别是胃角处,胃底或大弯侧很少发生溃疡.老年人胃溃疡常发生于胃体前后壁,以后壁居多.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球部,其组织形态与胃溃疡相似.本文将着重描述胃溃疡的病理表现和诊断.

  • 消化性溃疡的内镜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戈之铮

    消化性溃疡(PU)泛指胃肠道黏膜在某些情况下被消化液消化而造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由于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为常见,故一般所称的PU即指GU和DU.

  • 龛影的显示和识别

    作者:朱孝廷

    自1906年Hemmeter应用X线摄片显示出消化性溃疡所致胃壁缺损口的影像以来,X线钡餐检查在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而纤维胃镜的问世则使X线检查的诊断作用面临挑战,这也促使人们不断改进X线钡餐检查的方法以提高诊断率.气钡双对比造影有助于显示黏膜细微改变,可以检查出以往难以明确的"线形溃疡"和溃疡愈合期的黏膜改变.但需要指出的是,质量较差的双对比相不仅无助于确定溃疡性病变的性质,且易导致误诊和漏诊.

  •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

    作者:李瑜元

    约95%以上的消化性溃疡(PU)是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DU比GU多见,两者之比为3~4:1.胃空肠吻合口溃疡和Meckel憩室溃疡的病理和临床表现较特殊,本文将不对其进行讨论.

  • 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治疗

    作者:张德中

    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消化性溃疡(PU)为重要的发病因素,其他病因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和一些非H.pylori非NSAID因素,根据病因采取治疗措施可取得良好疗效.

  •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

    作者:张万岱;徐智民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消化性溃疡(PU)发病和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常规检测并根除H.pylori感染是治愈溃疡、防止复发的有力措施.

  • 消化性溃疡的历史变迁

    作者:冉志华

    迄今所知的人类历史上早的消化性溃疡(PU)患者是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发现的一具保存良好的男性古尸,该男性于二千多年以前在中国古代西汉时期死于胃溃疡穿孔[1].早有文献记载的胃溃疡见于1 5世纪(1例)和16世纪(3例)的尸体解剖报告.17世纪共有6例胃溃疡的病例报道,其中5例伴溃疡穿孔.18世纪则有18例胃溃疡(单纯性或伴穿孔、出血和狭窄)和3例十二指肠溃疡(其中2例伴穿孔)的病例报道[2].

  • 功能性胃肠病和胃肠动力病的诊治新概念

    作者:孟宪镛

    食管和胃肠功能性疾病近年来备受关注,无论是基础还是临床研究均已取得了不少进展.然而,在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难点和争议,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尤其是在有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面,尚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 内镜检查在处理Barrett食管中的作用

    作者:仇晓华;萧树东

    胃食管反流(GERD)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尽管大多数GERD仅限于烧心症状,但也可以发生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食管腺癌.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从正常食管上皮到腺癌的多步骤过程须经过被称为Barrett食管的肠化阶段,Barrett食管的患病率、重要性和适当的临床处理是胃肠病学领域有争议的话题.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幽门螺杆菌共识和流调工作会议纪要

    作者:杨桂彬;徐智民

  • 幽门螺杆菌共识意见(2003·安徽桐城)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1999年海南会议上提出并经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确认的"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于2000年发表至今已3年余.3年多来,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ylori,或简写为HP或Hp)的一些重要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2000年欧洲Maastricht-2共识报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2002年第三届全国H.pylori会议上广泛听取了各位专家对"共识"的意见后,又经2003年安徽桐城中华全国H.pylori共识会议审核修订,现提出新的H.pylori共识意见,以便在推广应用中充实和完善.

胃肠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