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

胃肠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위장병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7125
  • 国内刊号: 31-179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胃肠病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萧树东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质子泵抑制剂维持治疗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一年复发率的影响

    作者:周丽雅;董秀云;成红艳;黄雪彪;褚雅贤;吕愈敏;丁士刚;夏志伟;顾芳;杨雪松;金珠;林三仁

    目的:探讨低剂量兰索拉唑长期抑酸维持治疗预防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的有效性.方法:将经4周兰索拉唑30mg qd治疗进入瘢痕期的6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随机分入两个治疗组:组Ⅰ:兰索拉唑15 mg qd,维持3个月;组Ⅱ:兰索拉唑15 mg qd,维持6个月.在维持治疗开始后第3、6、9、12个月末和出现溃疡复发症状时复查胃镜,并在维持治疗结束后胃镜检查时取胃液及胃粘膜测定胃液pH、总酸度、胃蛋白酶及胃粘膜氨基己糖含量.结果:经1年追踪随访,组Ⅰ和组Ⅱ患者的溃疡一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0.6%(7/34)和21.2%(7/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溃疡复发患者的胃液总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高于未复发者,pH值和胃粘膜氨基己糖含量低于未复发者,差异均有显著性.红色瘢痕期(S1期)溃疡患者的复发率高于白色瘢痕期(S2期)患者,吸烟者的复发率高于不吸烟者.4例幽门螺杆菌阴性溃疡患者无1例复发.结论:3个月或6个月低剂量兰索拉唑维持治疗可有效预防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其作用是通过抑制胃酸实现的.

  • 胃癌腹膜转移与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的关系

    作者:胡祥;吴昊;张世绵;袁宏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与胃癌腹膜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重复扩增(TRAP)-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46例胃癌和14例胃溃疡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的端粒酶活性,同时对46例胃癌患者行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检测.结果:14例胃溃疡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胃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在PT3期胃癌为55.6%,在PT4期胃癌为99.3%;在浆膜未受累组、受累面积<10 cm2组、10.1~20 cm2组和>20 cm2组分别为5.3%、25.0%、76.9%和100.0%;在无肉眼可见腹膜转移灶(P0)组为42.9%,在肉眼可见腹膜转移灶(P1~3)组为100.0%.而腹腔灌洗液中脱落细胞学检测阳性率在PT3和PT4期胃癌分别为22.2%和61.5%;在浆膜未受累组、受累面积<10 cm2组、10.1~20 cm2组和>20 cm2组分别为0、0、38.5%和70.0%;在P0组为19.0%,在P1~3组为100.0%.TRAP-ELISA方法的阳性率比脱落细胞学检测显著增高(47.8%比26.1%,P<0.05).结论:腹腔灌洗液中的端粒酶活性与胃癌腹膜转移呈正相关,其活性可反映胃癌腹膜转移情况并成为早期诊断指标.

  • 胃癌序贯筛查实施现场胃癌患者术后生存分析-11年随访

    作者:丁士刚;林三仁;周丽雅

    目的:探讨胃癌序贯筛查法实施后手术治疗对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参加胃癌序贯筛查的人群及作为对照的非筛查人群中发现胃癌并进行手术治疗的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筛查组27例,非筛查组40例,自1987年随访至1997年,详细记录其生存时间等资料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胃癌筛查组患者术后5年及10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非筛查组患者,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5年生存率:73.0%比34.5%,P<0.05;10年生存率:69.0%比0,P<0.05).筛查组早期胃癌患者的比例亦明显高于非筛查组(63%比5%,P<0.05).结论:实施胃癌序贯筛查可以探查出更多的早期胃癌,手术治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大肠腺瘤摘除后5年复发率及随访间期的探讨

    作者:吴正祥;张明黎;郑邦海;王巧民;殷保书

    目的:初步探讨大肠腺瘤摘除后的复发率及随访间期.方法:107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大肠腺瘤者,在腺瘤摘除后第3年及第5年行全结肠镜随访;随机选择107例初次结肠镜检查正常者在第5年随访全结肠镜作为对照.结果:对照组60例接受随访者中,5例发现有小腺瘤或息肉(8.3%).腺瘤组第3年72例接受随访者中,23例(31.9%)发现管状腺瘤或增生性息肉;第5年有76例患者接受随访,共发现25例37枚息肉(复发率32.9%;95%可信区间:22.1%~43.7%),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23例为管状腺瘤,2例为增生性息肉,大腺瘤直径为12mm.第5年时,原腺瘤数为1、2或2枚以上者的复发率分别为20.0%、38.9%和55.6%(P=0.024);原腺瘤直径≤5mm及>5 mm者的复发率分别为23.4%和48.3%(P=0.025);复发率与患者的年龄及腺瘤位置关系不大.结论:多发性腺瘤患者及有较大腺瘤者较易复发;腺瘤摘除后5年内随访是安全的;对小的单发低度增生不良腺瘤患者及初次检查正常者,可延长随访间期.

  • Linomide抑制胃癌生长和转移的实验研究

    作者:顾琴龙;陶厚权;朱正纲;林言箴

    目的:探讨Linomide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作用.方法:将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原位种植于裸鼠,制成胃癌模型.在荷瘤鼠饮用水中加入不同剂量的Linomide,于第10周时处死动物,测定肿瘤体积并检查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Linomide抑制胃癌生长的作用程度与其剂量有关,160mg/kg的Linomide对胃癌生长抑制作用明显(P<0.05);对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抑制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抑制率达到40%.结论:Linomide是胃癌生长和转移的一种有效抑制剂,其抗肿瘤作用及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 β-榄香烯对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范钰;林庚金;钱立平;许祖德;李华;朱行;颜吉丽

    目的:探讨β-榄香烯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四唑蓝(MTT)比色法、端粒重复扩增(TRAP)-微孔板杂交法、光镜检查和DNA末端原位标记染色法(TUNEL)研究β-榄香烯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分化)、MKN-45(低分化)和MKN-28(高分化)的细胞毒作用及其对端粒酶活性、细胞形态学变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β-榄香烯对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均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其抗癌作用与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诱导凋亡有关.β-榄香烯抑制端粒酶活性及诱导凋亡的效果与作用时间、浓度及细胞分化程度相关.结论:β-榄香烯对胃癌细胞具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这一作用与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诱导凋亡有关.

  • 携带幽门螺杆菌hpaA基因减毒鼠伤寒沙门疫苗菌的构建

    作者:

    目的:构建携带幽门螺杆菌(H.pylori)hpaA基因的重组活减毒鼠伤寒沙门疫苗菌.方法: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hpaA基因克隆人原核表达质粒pTrc99A,并进行核苷酸测序,重组质粒经鉴定后再导入活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3261,提取重组疫苗菌质粒,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切鉴定,筛选目的克隆.结果:经PCR和酶切证实,构建了携带hpaA基因(560bp)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Trc99A-hpaA,并将后者成功转化活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3261.结论:构建并鉴定了携带H.pylori hpaA基因的重组活减毒鼠伤寒沙门疫苗菌,为探索制备H.pylori口服组份活疫苗奠定了基础.

  • 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中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的普遍易感性

    作者:陈思玮;张德中;吴叔明;徐蔚文;应春妹

    目的:明确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H.Pylori)在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中的感染情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从3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慢性胃炎和6例胃癌患者活检组织中分离培养出的H.pylori菌株的cagA基因片段,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H. pylori抗体,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清抗CagA抗体.结果:用PCR方法测得的cagA基因阳性率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0%(21/30),慢性胃炎73%(22/30),胃癌83%(5/6).66份血清标本抗H.Pylori抗体均为阳性.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得的抗CagA抗体阳性率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83%(25/30),慢性胃炎77%(23/30),胃癌83%(5/6).结论:在我国人群中,cagA基因不能作为消化性溃疡的标志物,cagA阳性H. Pylori在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患者中存在普遍易感性.

  • 结肠腺瘤摘除后结肠镜随访间期的探讨

    作者:戈之铮;胡运彪;施尧;莫剑忠;张达荣;萧树东

    目的:提出易导致腺瘤复发或癌变的高危特征和因素,延长非高危人群的结肠镜随访间期,从而降低医疗费用.方法:行结肠镜下腺瘤摘除术患者504例,随访间期6~48个月,分析年龄、性别、腺瘤数量、大直径和病理类型等因素与腺瘤复发的关系.结肠镜复查时发现以下病变者归入高危人群:绒毛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或腺瘤直径≥1 cm及复发腺瘤数≥4枚.结果:经相关分析,腺瘤复发与原腺瘤数量和大小的增加呈正相关(P<0.001),与年龄、性别、原腺瘤病理类型及结肠镜随访间期等因素无关.结论:可延长低危人群(首次结肠镜检查仅发现1或2枚腺瘤且直径均<1 cm者)的结肠镜随访间期,从而大大降低结肠癌监控的费用.

  • 甘氨酸延伸型胃泌素受体在结肠和结直肠肿瘤中的研究

    作者:杨川华;萧树东

    目的:建立甘氨酸延伸型胃泌素胞浆膜受体结合试验,并应用该方法检测甘氨酸延伸型胃泌素受体的部分特性及其在正常结肠和人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方法:用人结直肠肿瘤细胞株DLD-1建立胞浆膜制备方法,125I标记的甘氨酸延伸型胃泌素进行受体结合试验.结果:胞浆膜受体结合试验的条件为:5~10 mg胞浆膜(离心25 000 r/min 45 min制备),37℃温育60min.正常Sprague-Dawley大鼠结肠粘膜和从结肠粘膜制备的胞浆膜有特异结合,而从完整结肠制备的胞浆膜无特异结合.胞浆膜甘氨酸延伸型胃泌素受体抑制50%结合的非标记配体浓度(IC50)为3.64μmol/L±1.93μmol/L;特异性胆囊收缩素(CCK)-A受体拮抗剂L364和特异性CCK-B受体拮抗剂L365不能拮抗该受体;非特异性受体拮抗剂氯苯酰色氨酸则能拮抗.结论:甘氨酸延伸型胃泌素受体位于正常大鼠结肠粘膜、结肠粘膜和结直肠肿瘤细胞膜上,属单结合位点、低亲和力受体,不能被特异性CCK-A或CCK-B受体拮抗剂拮抗,是一种新受体.

  • 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皓;欧阳钦;胡仁伟

    目的:建立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动物模型,探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方法:每只实验组大鼠用0.85ml含30mgTNBS的50%乙醇灌肠1次诱发远端结肠炎,对照组大鼠仅以50%乙醇或TNBS盐水溶液灌肠.观察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并检测肠粘膜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灌肠后第1~3周,实验组大鼠远端结肠表现为充血、水肿及溃疡形成,组织学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第4~8周,溃疡逐渐愈合,组织学表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组织MPO活性于TNBS/乙醇灌肠后第1天即开始升高,持续3周,第4周起明显降低.对照组大鼠结肠大体形态、组织学改变及MPO活性在第1周即恢复正常.结论:TNBS/乙醇诱导大鼠远端结肠炎是一种较理想的IBD动物模型,可作为研究IBD发病机制及评估药物疗效的有益工具.

  • 维甲酸抑制人胃癌细胞株层粘素受体基因和原癌基因C-Ha-ras mRNA的表达

    作者:孙月霞;许伟榕;朱敏;何震平;陈诗书

    目的:研究维甲酸(RA)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层粘素受体(LNR)基因和原癌基因C-Ha-ras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标记LNR探针和C-Ha-ras探针,对人胃癌细胞(分为经RA处理及未经RA处理两组)中LNR和C-Ha-ras基因的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经RA处理的人胃癌细胞LNR mRNA表达较未经RA处理者显著降低(P<0.01~0.001);C-Ha-ras转录水平亦显著降低(P<0.01~0.001).结论:RA可显著抑制人胃癌细胞LNR和C-Ha-ras基因的表达.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高虹;王吉耀;沈锡中;刘建军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者,特别是vacA s1a型菌株感染者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情况.方法:取8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16例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的胃窦粘膜标本检测H.Pylori,用溴脱氧尿苷掺入免疫组化法标记S期细胞并计算增殖标记指数(LI),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vacA s1a基因.结果:H.Pylori阳性患者的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LI为6.14%±1.21%,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者(2.43%±0.61%,P<0.001).vacAs1a阳性者的LI为8.00%±1.46%,显著高于vacA s1a阴性者(4.51%±0.86%,P<0.05)和H. pylori阴性者(P<0.001).H.Pylori感染、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LI与胃粘膜炎症程度三者高度相关,而炎症程度与vacA类型无关.结论:H.pylori感染者的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LI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者;vacA sla型H.Pylori菌株和炎症程度是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的独立影响因素.

  • cag致病岛与幽门螺杆菌致病作用的关系

    作者:

    幽门螺杆菌(H.Pylori)诱导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针对H .Pylori致病相关因素的研究仍在继续深入.1996年Censini等[1]在cagA阳性H.Pylori菌株中发现的新的DNA片段-cag致病岛,被认为是H.Pylori中的又一致病相关因素.本文就cag致病岛与H.Pylori相关致病因子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 急性胰腺炎肝功能异常及脾脏、胃肠道并发症

    作者:张东海;李兆申

    本文就近5年国内外文献对急性胰腺炎(AP)肝脏、脾脏及主要胃肠道并发症的介绍作一综述.但应指出的是,如果得到早期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这些并发症绝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故应引起注意.

  • 胃窦部异位胰腺2例报道

    作者:张子昭;赵进清

    病例1:男性,40岁,因上腹部胀痛10年,加重2个月来我院就诊.查体: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常规检查无异常.胃镜检查:胃体、窦交界部大弯处见一3 cm×3 cm×1.5 cm的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粘膜正常,中央呈脐样凹陷,活检报告为慢性炎症.钡餐透视:胃窦大弯处有一圆形充盈缺损及中央导管征.诊断:胃窦部异位胰腺.予抑酸及加强胃动力治疗,2周后症状缓解.

  • Peutz-Jeghers综合征2例报道

    作者:王磊;戴军;顾威伟;莫剑忠;黄亮

    Peutz-Jeghers综合征是以皮肤粘膜色素沉着及错构瘤样息肉为特征的症侯群,临床上比较少见.作者近在临床上相继遇到2例,现报道如下.例1:女性,35岁,已婚,自幼出现口唇、指、趾等处黑色素斑.因腹痛17年,腹胀1年,加重2个月于1998年5月拟Peutz-Jeghers综合征收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 炎症性肠病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欧阳钦

    过去50年内,西方发达国家炎症性肠病(IBD)的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因而有关IBD的研究十分活跃,在基础研究、动物实验、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国内因过去一直认为IBD较少见而未引起重视,仅近10余年来报道的病例逐年增多,尤以溃疡性结肠炎(UC)为著,引起了同道们的关注.近年国内有关IBD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都方兴未艾、形势喜人.作者在准备2000年11月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的过程中,查阅了近10年来国内有关IBD的文献,发现文章总数逾千篇,累计病例超过2万例,UC患病率的增加尤为明显.

  •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标志

    作者:

    目前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是基于临床、内镜、组织学和放射学检查的结果.终诊断为功能性肠道疾病的患者常因怀疑IBD而作广泛检查.寻找非侵入性IBD筛选方法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其目的是要找到一种特异、敏感的标志或标志组合,以替代现有昂贵的侵入性诊断方法.对临床医师而言,另一个问题是预测复发和观察疾病活动程度时遇到的困难.本文就应用非侵入性诊断标志监测IBD活动性、鉴别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及区分IBD和肠功能紊乱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牛凤丽摘译自Dubinsky MC, Seidman EG. Diagnostic marker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urrent Opinion in Gastroenterology, 2000, 16: 337~342.刘文忠校)

  • 炎症性肠病免疫治疗新方法

    作者:

    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尚不清楚,因此治疗不能直接针对病因,而只能集中于导致肠道粘膜慢性炎症的某些途径.IBD肠道粘膜损伤主要是由肠道免疫反应上调所致.目前治疗IBD的新型免疫药物发展迅速,其作用是在某些特异位点阻断致炎途径,现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梁晓摘译自Heuschkel RB. New immunologic treatments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urrent Opinion in Gastroenterology, 2000, 16: 565~570.刘文忠校)

  • 苦参合剂直肠滴入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8例

    作者:郑萍;王文文

    溃疡性结肠炎(UC)为原因不明的大肠粘膜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属中医"肠风、痢疾”等的范畴,在我国以UC和直、乙状结肠炎为多见.作者用自拟苦参合剂直肠滴人法治疗UC,以西药柳氮磺胺吡啶(SASP)直肠滴入法作为对照,现报道如下.

  • 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炎症性肠病疗效观察

    作者:

    炎症性肠病(IBD)指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临床多采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IBD,虽有一定疗效,但部分患者因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而不能耐受.艾迪沙(Etiasa)是由法国爱的发公司研制、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负责销售的一种新型美沙拉嗪(mesalazine,又名5-氨基水杨酸,5-ASA)缓释颗粒剂,国外临床试验表明,其对IBD具有良好疗效而无明显副反应.1999年4~10月,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地区共11所大型综合性医院按全国美沙拉嗪缓释颗粒临床研究方案的要求,对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和SASP治疗IBD进行对照研究,观察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IBD的疗效和安全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性试验研究现状分析

    作者:温忠慧;张虎;欧阳钦

    近来国内关于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例报道逐年增多,为了解我国UC治疗性试验的研究现状,作者查阅统计了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以来我国医学专业杂志中有关UC治疗性试验的文章,参照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初步分析并报道如下.

  •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

    作者: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粘液脓血便.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而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曾先后于1978年(第一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杭州)及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太原)两次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IBD的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本次会议(2000年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成都)对这些标准多年来的实施情况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加以讨论并作进一步修改,增加了"治疗建议”部分,现公布如下,供国内同道参考.(欧阳钦,潘国宗,温忠慧,万学红,胡仁伟,林三仁,胡品津整理)

胃肠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