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

胃肠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위장병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7125
  • 国内刊号: 31-179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胃肠病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萧树东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维生素E和硒对肝星状细胞中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宣海;汪余勤;程五凤;王丹艺;李锋

    目的:研究维生素E(Vit E)和不同剂量硒(Se)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HSC)中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TIMP-1)mRNA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揭示Vit E和Se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40%CCL4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在饲料中补充Vit E和不同剂量的Se进行营养干预.应用HE常规染色和Masson三色胶原染色对肝组织切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以β肌动蛋白(actin)作为内对照,检测HSC中TIMP-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Vit E补充组(250 mg/kg食物)和低Se补充组(0.2 mg/kg食物)大鼠与病理造模组相比,肝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HSC中TIMP-1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较高剂量Se(1.0mg/kg食物)则使HSC中TIMP-1 mRNA的表达呈上升趋势(与病理造模组相比,P>0.05).结论:Vit E和适当剂量的Se能显著减轻大鼠肝纤维化程度,下调HSC中TIMP-1 mRNA的表达;而过高剂量的Se则无上述作用.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4小时十二指肠运动变化

    作者:黄坤明;李兆申;邹多武;许国铭;尹宁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十二指肠运动及FD不同临床类型的特点.方法:用动态胃窦十二指肠压力监测仪对31例FD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行24 h胃窦十二指肠压力检测.结果:FD患者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MC)周期数(2.18±0.97)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3.05±0.80,P<0.01),MMCⅡ相时程明显延长(FD患者:69.80min±31.85min,正常对照组:44.70min±13.59min,P<0.01).FD各临床类型中,运动障碍样型患者的MMC周期数减少为明显(1.98±0.98).FD患者餐后十二指肠动力指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也以运动障碍样型降低为明显.检测过程中,FD组12例(38.71%)和正常对照组2例(10%)出现高幅孤立性活动(P<0.05),FD组中10例发生于运动障碍样型患者(P<0.05).结论:FD患者存在消化期及消化间期十二指肠运动异常,以运动障碍样型表现为明显.

  • 十二指肠溃疡与血浆促胃动素和p内啡肽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小宣;凌奇荷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溃疡(DU)与血浆促胃动素(MTL)和p内啡肽(β-EP)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活动期DU、疤痕期DU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浆MTL和β-EP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活动期DU及疤痕期DU患者的血浆MTL浓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活动期DU:153.79ng/L±42.20ng/L,疤痕期DU:154.96ng/L±46.32 ng/L,正常对照组:190.49 ng/L±36.54 ng/L).活动期DU患者的血浆β-EP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疤痕期DU患者的血浆β-EP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活动期DU:12.56 ng/L±4.62 ng/L,疤痕期DU:9.11 ng/L±4.09 ng/L,正常对照组:8.92 ng/L±3.45 ng/L).结论:DU患者的血浆MTL浓度降低和β-EP浓度升高可能参与DU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

  • p16基因表达与胃癌组织类型的关系

    作者:孟祥军;萧树东;朱舜时;胡运彪;施尧

    目的:探讨p16基因的表达与人胃癌组织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4例病理确诊的胃癌组织及相应正常胃粘膜组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16基因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结果:24例胃癌组织中,6例无p16基因表达的癌组织为低分化腺癌或印戒细胞癌;2例p16基因表达可疑;分化较高的5例p16基因表达增多;其余11例p16基因的表达同相应正常组织无区别.结论:p16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既可减低,也可增加,相当一部分胃癌组织p16基因的表达同相应正常组织无明显区别;p16基因表达减低的病例,其病理学诊断往往属于恶性程度较高的低分化腺癌或印戒细胞癌,可能与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关系.

  • 粘附法筛选胃癌细胞亚株

    作者:陈向荣;任卫平;童菊芳;萧树东

    目的:筛选不同表型的胃癌细胞亚株.方法:用体外粘附法筛选对层粘素(1aminin,Lm)有不同粘附力的MKN-45胃癌细胞亚株,并用Boyden小室法和裸鼠接种法观察细胞亚株的体内、外侵袭转移能力.结果:经体外反复以层粘素粘附筛选,得到高粘附力的MKN-45 Lm+细胞亚株和低粘附力的MKN-45 Lm-细胞亚株.Lm+细胞体外对人工基膜Matrigel的侵袭、移行能力及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性和肺转移灶形成率均大于Lm-细胞,并有高转移和高侵袭倾向.结论:体外粘附法能成功筛选特定表型的胃癌细胞亚株,胃癌细胞的粘附力与侵袭转移相关.

  • 胃癌细胞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相关受体分析

    作者:于成功;李敏;莫剑忠;萧树东

    目的:研究低分化胃癌细胞株MKN-45细胞膜上的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PACAP)受体及其特性.方法:用125I-PACAP-27对MKN-45细胞膜上的PACAP受体进行放射受体分析.结果:Scatchard分析结果表明MKN-45细胞膜上存在PACAP-27单位点结合受体,其解离常数(Kd)=24.34 nmol/L±2.85 nmo1/L,大结合能力(Bmax)=419.52 pmol/106细胞±7.25 pmo1/106细胞,PACAP-27的50%抑制浓度(IC50)=24.24 nmol/L.PACAP-38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均可竞争125I-PACAP-27与PACAP-27受体的结合,PACAP-38(IC50=67.97 nmol/L)对受体的亲和力与PACAP-27相似,VIP对受体的亲和力较弱(IC50=239.74nmol/L).结论:MKN-45胃癌细胞膜上存在PACAP功能受体,提示PACAP可能对胃癌细胞的生长起一定作用.

  • 口服疫苗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作者:史彤;李晓波;刘文忠;徐蔚文;陈晓宇;萧树东

    目的:利用感染人类幽门螺杆菌(H.Pyloi)的小鼠模型,研究H.Pylori粗制抗原与霍乱毒素(CT)或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rCTB)组成的口服疫苗预防H.pylori感染的作用.方法:无特殊病原菌级C57BL/6小鼠分为4组,通过灌胃方法分别予各组小鼠以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1mg加CT 10μg、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1mg加rCTB10μg、单纯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1 mg和生理盐水,每周1次,共4次.后1次免疫后1周以5×108/只的活力悉尼株H.Pylori攻击小鼠,隔日1次,共3次.后1次攻击后2周处死小鼠,取胃粘膜分别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涂片、培养及组织学检查,鉴定H.Pylori感染状况.结果: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加CT组对H.Pylori感染的保护率为4/6,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加rCTB组与单纯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组的保护率为1/7,生理盐水组的保护率为0/6.结论: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加CT组成的口服疫苗具有预防H.pylori感染的作用,rCTB的佐剂作用不明显.

  • 叔丁基羟基茴香醚对小鼠醋氨酚中毒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程燕;王立新;林三仁

    目的:采用小鼠醋氨酚中毒性肝损伤模型探讨2(3)-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BHA)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醋氨酚制备小鼠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和肝匀浆液中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0.2%及0.5%的BHA都能显著对抗醋氨酚所致小鼠肝损伤的血清ALT活性升高,肝组织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及还原型GSH耗竭.结论:BHA对醋氨酚所致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加强自由基的清除和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LoVo细胞分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陆爱国;郁宝铭;郑民华;李东华

    目的:研究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的结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在裸鼠体内的致瘤性.方法:将ATRA作用下经5次和10次传代的LoVo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用扫描电镜观察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用免疫组化法分析肿瘤细胞癌胚抗原(CEA)的表达及分泌粘液的性质.结果:经5次传代实验组与对照组裸鼠均有移植瘤形成,但实验组移植瘤生长明显受抑制(P<0.05).经10次传代实验组裸鼠移植瘤形成抑制率为4/6(P<0.01).对照组与实验组移植瘤细胞的形态结构无明显区别,CEA均呈阳性且分泌酸性粘液.结论:ATRA可抑制裸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和形成并呈时间相关性,移植瘤形成可能是LoVo细胞分化不完全所致.

  • 广东地区幽门螺杆菌vacA基因亚型及其与胃肠疾病的关系

    作者:何瑶;胡品津;何兴祥;曾志荣;陈为;彭晓忠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幽门螺杆菌(H.pylori)vacA基因亚型的流行情况及不同vacA亚型与H.pylori相关性胃肠疾病的关系.方法:自广东地区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胃粘膜中分离得到191株H.pylori菌株,抽提各菌株总DNA,用特定引物对各菌株vacA基因的信号序列(s)及中间区等位基因(m)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果:广东地区患者H.pylori的vacA亚型有s1a/m2、s1a/m1b、s1b/m2、s1a/m1b-m2、s1b/m1b和s2/m2 6种组合,各亚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8.0%(168/191)、7.3%(14/191)、3.1%(6/191)、0.5%(1/191)、0.5%(1/191)和0.5%(1/191).vacA各亚型在不同H.pylori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广东地区H.pylori的vacA基因亚型绝大多数为s1a/m2型.不能单纯以vacA亚型作为预测H.pylori感染后临床结局的指标.

  • 上海地区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3′区和VacA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晓波;刘文忠;萧树东;徐蔚文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cagA基因3′区和vacA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9株H.pylori菌株分离自1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2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9例胃溃疡(GU)、23例十二指肠溃疡(DU)和19例胃癌(GC)患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H.Pylori菌株的cagA基因3′区和vacA基因信号序列及中间区等位基因进行扩增和检测.结果:99株H.Pylori菌株中84株(84.8%)cagA基因阳性,其3′区产物大小均约650 bp,属A型.vacA基因信号序列仅检出s1a型,见于从94.1%(16/17)的CSG、95.2%(20/21)的CAG、89.5%(17/19)的GU、87.0%(20/23)的DU和89.5%(17/19)的GC患者中分离的菌株(P=0.87);中间区等位基因仅检出m2型,见于从70.6%(12/17)的CSG、71.4%(15/21)的CAG、63.2%(12/19)的GU、73.9%(17/23)的DU和57.9%(11/19)的GC患者中分离的菌株(P=0.72).结论:上海地区人群中H.Pylori菌株的cagA基因3′区相对保守;绝大多数vacA基因属s1a/m2型.本研究结果不支持这些基因的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临床结局相关的观点.

  • cagⅡ在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中的检出率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的关系

    作者:刘炯;许国铭;龚燕芳;屠振兴;李兆申;纪徐淮

    目的:探讨cagⅡ在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ylori)中的检出率及其与H.pylori相关性疾病的关系.方法:H.pylori菌株分离自107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其中慢性胃炎67例,消化性溃疡34例,胃癌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07株H.pylori菌株cagⅡ中的597 bp片段进行扩增.结果:107株H.pylori菌株的cagⅡ阳性检出率为69.2%(74/107),慢性胃炎(64.2%)、消化性溃疡(79.4%)和胃癌(4/6)组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agⅡ在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感染的H.pylori中均有检出,其分布与不同H.pylori相关性疾病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cag Ⅱ在H.pylori致病中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消化系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新方法

    作者:陈剑;刘菲;任卫平

    胃肠疾病若干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一、乳糜泻(CD)CD又称麸质敏感性肠病、非热带口炎性腹泻,是因对麸质不耐受所致的小肠粘膜损害,在欧洲、北美洲和澳州较常见,而在亚洲和非洲相对少见.目前用于诊断CD的实验室检查包括以下几项. 1.抗肌内膜自身抗体(IgA-EmA):通常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测定,人脐带成分或猴食管常被用作测定基质.IgAEmA是协助诊断CD的经典检测指标,特异性一般>95%.因此,IgA-EmA阳性者常需作小肠活检以明确诊断. CD患者经严格去麸质饮食后,其IgA-EmA滴度可恢复正常.因此,IgA-EmA滴度测定也可用于检测去麸素饮食的临床疗效.值得注意的是,CD患者常伴有选择性IgA缺乏症,对这些患者应同时测定IgG-EmA,以免漏诊.

  • 幽门螺杆菌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作用

    作者:叶萍破;李兆申;许国铭

    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胃食管反流病(GERD)则是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近年有关H.pylori与GERD关系的研究较多,但分歧较大,本文就H.pylori在GERD中的作用及抗H.Pylori治疗对GERD的影响作一综述. 胃内H.pylori对GERD的影响 GERD的发生与胃食管交界处抗反流屏障[主要是食管下括约肌(LES)功能]异常、食管清除功能异常、食管上皮防御功能减弱、胃内压力升高和胃排空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LES功能受神经支配,其反射弧的传入神经起源于胃底,胃内因素可能通过刺激传入神经而部分影响LES功能.H.pylori感染是引起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主要因素,故推测H.Pylori相关性胃炎可能是通过上述机制引起GERD[1,2].

  • 肠道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戎兰;孙大裕;陆玮

    肿瘤动物模型的制作对研究肿瘤病因学、发病机制、免疫学、药理学和治疗学等均具有重大意义.模型制作要求方法简便、重复性佳、易推广,肿瘤的部位、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类型与人类肿瘤类似.本文就近年有关肠道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致癌物和辅助致癌物1941年Loreny和Stewart首次发现用二甲蒽或甲基胆蒽喂养的小鼠会产生小肠肿瘤,其后人们逐渐发现许多化合物均具有致癌性.这些化合物使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和隐窝细胞有丝分裂增高,杯状细胞分裂下降,导致局灶性不典型增生,4~6个月后小鼠开始出现肠道腺瘤和腺癌,后因肠道出血或阻塞而死亡[1].

  • 消化内镜诊治的历程与展望

    作者:陆星华

    消化内镜自1963年引入中国,至今已30余年,其用途也已由单纯诊断进入到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阶段,包括息肉摘除、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剂或套扎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组织粘合剂治疗、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胆总管狭窄的鼻胆外引流或内置管引流、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注射、电凝、激光或微波止血和食管良、恶性狭窄的内置管、气囊扩张、激光或微波治疗等[1].

  • 消化道上皮性肿瘤新国际分类(维也纳分类)

    作者:

    欧美和日本诊断消化道(食管、胃和大肠)腺瘤/异型增生和癌的病理标准有很大差别,这给欧美评价日本消化道癌(特别是早期癌)带来了不少麻烦,也引起了一定的混乱.1998年9月5~6日,在维也纳召开了消化道早期肿瘤组织学诊断会议,共有12个国家的31名(日本11名)病理医师参加.会议前几个月,全体参加者先用各自的诊断标准对76张切片(胃病变20例35张切片,大肠病变20例20张切片,食管病变5例21张切片)预先读片作出诊断.结果持欧美观点的病理医师诊断为“癌疑”或“肯定癌”(suspected or definite carcinoma)的百分率分别为胃17%~66%,大肠5%~41%,食管10%~50%;持日本观点的分别为胃77%~95%,大肠45%~75%,食管80%~100%.

  • Budd-Chiari综合征18例回顾分析

    作者:方耀明;曾敏;莫剑忠;周小寒;张林;邱德凯

    Budd-Chiari综合征(BCS)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常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相混淆而导致误诊.现对18例确诊的BC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近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共收治BCS患者18例,男7例,女11例,平均年龄54.5岁(26~75岁).从出现较典型症状至确诊的时间:<1个月1例,1个月~1年8例,>1年9例.6例死亡患者中,4例死于肝肾综合征伴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钾,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 消化性溃疡合并胃癌53例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作者:江华;王丽娜

    1995~1998年南京八一医院消化内科共有19 860例患者接受胃镜检查,其中消化性溃疡2 064例,胃癌885例.53例消化性溃疡与胃癌并存,占同期消化性溃疡的2.57%,占同期胃癌的5.99%,现将其临床与病理特点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53例患者均经胃镜及粘膜活检确诊.男46例,女7例,年龄24~68岁,平均56.6岁,<35岁3例,≥35岁50例.

  • 食管良性肿瘤62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睿;靖大道;范建高;王兴鹏;周怡和

    食管良性肿瘤较为罕见,通常无特异临床表现,多在放射学、内镜检查或尸检时被发现.现对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近8年经内镜及病理检查证实的62例食管良性肿瘤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进一步提高对食管良性肿瘤的认识.材料与方法62例患者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26~80岁,平均58.6岁.大多数患者因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而就诊,典型症状有吞咽困难、上消化道出血、胸骨后疼痛和烧心感,其他非特异症状包括上腹不适、纳差、消瘦、恶心和呕吐,此外尚有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和哮喘等.所有病例均经内镜及病理检查证实,排除食管癌、肺、纵隔肿瘤侵犯或压迫食管所引起的食管腔内隆起性病变及食管静脉曲张等病变.

  • 2000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议

    作者:

    关键词: 上海 胃肠病学
  • 贲门失弛缓症的临时性内支架治疗及疗效分析

    作者:金涌;陈维雄;程英升;朱金水;陈尼维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良性食管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和胃食管反流.近3年本院应用临时性金属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9例,现将具体治疗方法及疗效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材料1.对象:本院1996年8月~1999年12月的贲门失弛缓症住院患者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29~63岁,平均37.2岁±3.1岁.19例患者均因吞咽困难而就诊,根据吞咽困难程度评分[1],3级8例,4级10例,5级1例.全部病例均经钡剂造影、胃镜及食管测压确诊.

  • 经内镜急诊治疗胆道蛔虫症的体会

    作者:贾道全;李永超;欧阳钦;罗成福

    作者于1997~1999年对36例确诊为胆道蛔虫症的患者行内镜急诊取虫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胆道蛔虫症患者36例,男10例,女26例,年龄17~65岁,平均48.4岁.蛔虫部分进入胆道者15例,完全进入者21例.1条蛔虫进入胆道者32例,2条蛔虫进入者4例.二、方法1.药物和器械:常规使用解痉药(如阿托品)和镇痛剂(如强痛定)以减轻胆道痉挛和缓解症状.器械选择侧式十二指肠镜、乳头肌切开刀、圈套器及抓钳(日本奥林巴斯公司).

  • 肝纤维化

    作者:

    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所致肝损伤的共同结果.现代观点认为肝纤维化的发生是一个动态过程,是肝脏对损伤的一种创伤愈合反应.其过程主要涉及肌成纤维样细胞的动员和局部增生以及肝基质的再塑.肝纤维化研究中主要的进展之一是认识到肝星状细胞(HSC)在肝损伤和损伤修复中发挥中心作用.随着分子探针、细胞产物、HSC纯化和培养技术的发展,对肝纤维化分子机制的认识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重点就现今有关肝纤维化的一些认识,如HSC的作用、肝纤维化的细胞介质和基质成分的变化等内容作一综述.

  • 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2000年5月1~2日,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邀请国内60位消化病学专家和10位病理学专家在江西井冈山举行了慢性胃炎研讨会.这是继1982年在重庆召开首次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后的第2次会议.此间,国际上曾举行过若干次胃炎研讨会,达成了一些重要共识,如悉尼系统(1990年)和新悉尼系统(1996年);有关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新发现也已改变了对胃炎病因的认识.与会专家事先分成临床胃镜组、病理组和H.Pylori组进行准备,在充分吸取国际上有关胃炎的共识精神,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写成讨论稿,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再举行全体会议.

  • 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一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作者:何勇;马庆久;褚延奎

    病例:男,52岁,因“车祸致腹部间歇性疼痛不适15天”入院.患者15天前驾驶卡车时上腹部与方向盘相撞,其后渐出现腹部疼痛不适,疼痛为间歇性、不剧烈,无恶心、呕吐、发热,伴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入院体检:体温37℃,脉搏80次/分,血压105/60 mm Hg(14/8 kPa),呼吸20次/分.神萎,贫血貌,右腹略膨隆,皮下有瘀血斑,右腹及右下腹可见2处手术疤痕,右中腹可触及一约15 cm×12 cm的包块,包块有压痛,界限清楚,不易推动,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包块上可闻及肠鸣音.

  •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附一例报道

    作者:张敏红;徐雷鸣;王秀玲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上比较少见,诊断较困难且易误诊,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1].近我院收治了1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引起大出血的患者,现将诊治经过报道如下.病例:男,49岁,1999年6月8日因呕暗红色血数次、解柏油样大便5次而入院.入院体检:严重贫血貌,心率106次/分,肝肋下未及,脐上偏左可触及一拳头大小的包块,质地中等,无明显触痛,腹壁静脉无显露,移动性浊音阴性,肝掌、蜘蛛痣均阴性.入院后患者又呕鲜红色血4次,经积极止血、降低门静脉压力等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

  • 移动盲肠致肠套叠一例报道

    作者:雷兴旺;冯金娥;房玉和

    病例:男,58岁,因腹痛、腹胀伴肛门停止排气5 h来院就诊.入院体检:腹部稍膨隆,右中下腹饱满,可触及一14 cm × 6 cm的包块,质软、触痛明显,肠鸣音亢进.血白细胞数:15.3×109/L,中性粒细胞:0.90,淋巴细胞:0.095.腹透示:未见液气平面及其他异常.B超检查示:右侧腹部混合性包块(肠套叠?).入院诊断:肠梗阻(肠套叠?).入院后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盲肠、升结肠系膜长约15 cm,肠管明显增粗.包块为回、结肠套叠所致,套叠肠管长约18 cm,直至升结肠肝曲.手法复位失败后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标本病理检查示:回、结肠未见异常病灶.患者住院11天后痊愈出院.

胃肠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