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国际外科学杂志

国际外科学

国际外科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국제외과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影响因子: 0.9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396/R
  • 国内刊号: 谷俊朝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ijs@cmaph.org
  • 曾用名: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7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国际外科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重新认识脾切除术在成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应用

    作者:蒋成龙;涂兵

    在传统治疗方式中,脾切除术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二线治疗方式,一般是在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的选择,但临床在术前从未评价过脾切除术对于患者的疗效,未评估是否有实施脾切除术的必要性.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脾切除的传统应用、不良反应、新药的代替治疗及手术效果的预测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待在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能做到精准脾切除术.

  • T淋巴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金华;张栋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作为肝移植和复杂的肝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预防和防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既往认为,参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的免疫细胞主要涉及库普弗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而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T淋巴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就T淋巴细胞各种细胞亚群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联合应用多动脉入路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华长星;任伟;王胜;崔云甫

    随着现代外科技术及手术器械的更迭完善,联合应用动脉优先的多种入路方式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规范淋巴结清扫,提高R0切除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已成为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重要手术方式.其提出的原理主要基于“解剖学基础”“no touch理念”以及“胰腺系膜切除”,而入路方式主要联合:上入路、后入路、下入路(包括:前入路、内侧钩突入路、左侧钩突入路、肠系膜入路).权衡每种入路的利与弊,需要胰腺外科医师视肿瘤的位置及术中情况来判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统一.

  • 三阴性乳腺癌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特点及其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玉龙;董慧明

    三阴性乳腺癌占乳腺癌总数的15%~20%,是乳腺癌中具侵袭力的一种特殊亚型,其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缺失.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从乳腺癌的传统治疗方法中获益有限,预后很差,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到新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三阴性乳腺癌相关的PIM1、MYC、CDK4、TGF-β、TP53、MYOF、FOSB、MENA等基因和蛋白表达特点,以及和PARP、PI3K/Akt/mTOR、EGFR、Hedgehog、Met等有关的靶向治疗的新研究进展.

  • 基于近侧胆管血供判断的胆管损伤修复术式选择

    作者:韦新闻;罗丁

    胆管损伤修复术式的选择一直存有争议.临床调查显示远离损伤部位的高位胆肠吻合的远期疗效优于胆管端-端吻合或靠近损伤部位的低位胆肠吻合,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随着对损伤后近侧胆管血供改变认识的深入,目前认为,除了术者的经验、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一般或局部病变等因素,应根据损伤近侧胆管的血供选择具体的修复术式.

  • IgG4相关性胰腺炎和胆管炎临床诊疗分析

    作者:于聪慧;巨邦率;聂洪峰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中IgG4相关性胰腺炎和胆管炎发病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16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收治的16例IgG4相关性胰腺炎和胆管炎患者作为观察组,通过临床症状、影像特征表现及病理学征象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同期IgG4值正常,无相关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手术治疗的胆管癌或胰腺癌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血清IgG4值.患者出院后采用门诊随访,每6个月复查血清胆红素、肝酶谱、血清IgG4、自身抗体、糖类抗原19-9和癌胚抗原及影像检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黄疸68.75% (11/16),腹痛、腹胀43.75% (7/16),乏力及食欲不振62.50%(10/16),体重减轻37.50%(6/16).影像检查方法相比,MRCP对胆管及胰管形态征象的显示优势显著,MRI对胰腺肿胀及周边水肿带的显示优于另外3种方法.血清IgG4值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观察组12例血清IgG4平均值为(105.7 ±21.6) g/L,对照组10例患者血清IgG4平均值为(9.1 ±0.05) g/L,两组间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4).IgG4相关性胆管炎病理特征是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胆管有纤维化,闭塞性静脉炎以及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观察组随访16例,12例存活,失访4例,随访长6年,除3例患者在激素治疗期间再次出现黄疸行外科介入外,其余患者复查临床症状消失,各项指标均正常.结论 IgG4相关性胰腺炎和胆管炎的诊断需慎重,血清IgG4检查是重要鉴别指标,影像资料的判断是鉴别的重要手段.治疗以激素为主,在激素治疗黄疸消退不佳时应积极进行外科介入为好.

  • 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对上消化道穿孔术后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和平;郗洪庆;乔治

    目的 分析对比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08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13例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3例,年龄17 ~ 87岁,平均(51.42 ±17.11)岁,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开腹组(64例)和腹腔镜组(49例),对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腹腔镜组出血量为(51.90±18.91) ml,明显少于开腹组(74.60±10.23) ml(x2=8.186,P=0.000).全组113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28例(24.8%),并发症发生率居前3位的分别是切口感染、肺炎、吻合口或修补处出血.开腹组、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9.7% (19/64)与18.4% (9/4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08,P=0.193).结论 上消化道穿孔开腹和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当,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但由于微创手术技术要求较高,需由有经验的医师来完成.

  • 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抗凝治疗的评价

    作者:汪岩;汪鑫;龚西平;程石;贾玉龙

    目的 评价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4年6月-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153例,按照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79例,对照组74例,通过比较入院及治疗7d后头颅CT影像,观察出血量变化,同时比较下肢静脉超声的结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组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前平均出血量(1.38±0.45) ml,抗凝治疗7d后平均出血量(1.01 ±0.54)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说明脑出血无增多.对照组脑出血平均出血量(1.47±0.47) ml,抗凝治疗7d后平均出血量(1.17±0.52)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说明脑出血明显吸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3),说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与未抗凝治疗脑出血量无明显变化.超声检查显示抗凝治疗前后下肢静脉血栓稳定或减少,通过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说明抗凝治疗有效.结论 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安全、有效,但是病例需要严格筛选,遵循个体化治疗.

  • 联合应用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9-9提高胆囊癌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作者:温志坚;张宝华;黄军利;夏晓刚;曾建军;王志斌;李文岗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9-9在提高胆囊癌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90例胆囊癌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探索术前联合应用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9-9在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的方式,了解术后生存情况.连续变量以中位数(平均数)表示,分类变量以例数(n)表示.连续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390例患者中327例有完全数据,中位随访时间为49(1 ~ 123)个月.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9-9均能够预测胆囊癌预后,两项肿瘤标志物直线回归方程式得出的衍生联合变量特异度(0.9365)比单独的糖类抗原19-9 (0.7619)或癌胚抗原特异度(0.7937)更高.术前血检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9-9双阴性组预后好,中位生存期27.06个月,R0根治率较高(86.1%);而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9-9双阳性组预后差,中位生存期6.17个月,R0根治率较低(45.1%).结论 联合应用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9-9可以提高胆囊癌患者的预后判断准确性,且临床实用.

  • 开腹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如高;连立之;张佳文;李晓云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总结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的优劣.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式,选取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68例,依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微创组(36例)与开腹组(32例),其中微创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开腹组患者给予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的方式,询问患者相关健康状况并进行记录,随访截止日期为2015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微创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4.67 ±2.13) cm、(65.67 ±23.61) ml、(31.18 ±4.35)h、(7.53±2.33)d、(2.44±.1.31)d,开腹组分别为(8.48±3.49) cm、(103.96±35.65) ml、(40.41 ±5.87)h、(12.34±2.94)d、(3.73±1.52)d,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接近(=3.574,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第1、3、5、7天的疼痛评分分别为(4.96±1.38)分、(3.48±1.04)分、(2.01±0.89)分、(1.11 ±0.85)分,开腹组分别为(6.55±1.84)分、(5.69±1.54)分、(2.97±1.16)分、(1.81±0.94)分,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创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为17.14% (6/35),显著低于开腹组的41.94%(13/31)(x2=15.234,P<0.05),但所有并发症给予抗感染、引流等对症处理后均得到缓解.随访期间无失访病例.在68例入组患者中,微创组1例因粘连过重、术中出血难以控制而中转开腹,开腹组1例术后因感染性休克而死亡,其余患者经手术治疗均获治.结论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行之有效的选择,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疼痛轻、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 机械按压与徒手按压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比较

    作者:王冠;刘赛;蒋波;姜健;牛丙寅;甄根深;翁以炳

    目的 探讨机械按压和徒手按压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效果的优劣.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需进行心肺复苏患者95例,按照按压方式,分为机械按压组(n=48),徒手按压组(n=47),收集两组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过程、复苏开始后5、15、30 min和结束复苏时的动脉、静脉血气分析,主要分析pH值、氧分压、细胞外碱剩余、实际碳酸氢根、乳酸、钙离子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等指标.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使用Microsoft Excel、SAS 9.4等分析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结果 机械按压组和徒手按压组患者在年龄、病因等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械按压组和徒手按压组复苏时间分别为(22±14) min、(27±19) min,复苏成功率分别为81%、54%,住院时间分别为(37±16)d、(41 ±2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归方面,机械按压组和徒手按压组分别痊愈17例、10例,存活21例、9例、死亡10例、2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机械按压组和徒手按压组肌钙蛋白Ⅰ分别为(4.1±2.0)ng/ml、(5.6±1.9) ng/ml,肌酸激酶同功酶MB分别为(31 ±15) U/L、(43 ±22) 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徒手按压组在电除颤能量及除颤次数等指标明显高于机械按压组(均P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按压开始第5分钟的中心静脉氧饱和度(x2=65.0538,P <0.0001)、结束按压时的动脉血pH值(x2 =21.5779,P<0.0001),以及5%碳酸氢钠用量与复苏存活预后明显相关,机械按压组优于徒手按压组(x2=3.1421,P=0.0463).其他指标(氧分压、细胞外碱剩余、实际碳酸氢根、乳酸、钙离子)对两组病例预后影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按压效果优于徒手按压,能有效提高临床救治效果,通过本研究结果谨慎地推荐使用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

  • 肠镜诊疗所致结肠穿孔处理策略的思考

    作者:李键;凌晓明;谢文彪

    结肠镜除广泛应用于结肠疾病的诊断和结肠肿瘤的筛查外,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早期结肠肿瘤、结肠出血病变的处理.操作过程中,前者造成结肠穿孔的发病率为0.016% ~0.800%,后者为0.02% ~3.00%[1].尽管发病率不高,肠镜诊疗所致结肠穿孔可能导致患者被迫接受手术治疗,甚至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结肠穿孔的传统处理方法是采用开腹探查,酌情行穿孔修补或肠切除、吻合,必要时需肠造口.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材料器械的改进,不断有结肠镜和腔镜下成功处理结肠穿孔的报道.这些手段的应用可使患者避免接受多次手术、缩短住院时间、节省治疗费用.本文试以肠镜诊疗所致结肠穿孔的发现时间为基线,结合文献和治疗体会就其处理策略作一探讨.

    关键词: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探讨

    作者:陈嘉佳;陈福真;李文岗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在临床上发生时,会造成肠系膜血管阻塞、血流减少,并由此引起肠系膜供血不足、肠壁营养障碍、肠管透壁性坏死等一系列问题,其危害程度、血栓累及的范围与肠系膜血管侧支循环开放和代偿功能有关,严重时可以引起肠管大范围坏死,导致患者死亡.MVT起病隐匿,无特异症状和体征,多数MVT形成后患者的临床反应并不强烈,病情发展相对缓慢,以腹部隐痛、腹泻为主,这些症状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甚至超过数周;临床上通常出现患者主诉与体征不相符情况,因此在诊断上有很多困难.

    关键词:
  • 小肠憩室内异位胰腺致失血性休克一例诊治分析

    作者:罗丹东;黄经昊;乔安意

    异位胰腺是正常胰腺解剖部位以外的孤立胰腺组织,与正常胰腺不存在解剖学联系.可见于消化道及消化道之外的其他部位.由于异位胰腺通常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常有赖于手术探查和病理检查确诊.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1月10日收治1例小肠憩室内异位胰腺患者,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关键词:
  • 结肠癌术后巨大造口旁疝引发自发性胃破裂一例分析

    作者:任睿;陈震龙;徐志华;万岱维;匡玉庭;支巧明

    巨大造口旁疝引发疝囊嵌顿致自发性胃破裂,因缺乏特征性临床症状与体征,极易被误诊为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等疾病,当出现急性消化道穿孔、急性腹膜炎体征时病死率极高.本文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2017年6月收治的结肠癌术后巨大造口旁疝引发自发性胃破裂1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讨论如下.

    关键词:
  • 腹腔包块致反复腹痛及发热诊治经验分析

    作者:谢智钦;唐才喜;陈迅;陈栋良;符文杰

    腹部包块作为腹部外科的常见疑难病例,常因病因复杂、性质不明而为诊断带来困难,多数病例需及时剖腹探查或病理学检查方能确诊.笔者在临床上遇到1例腹腔包块致反复腹痛及发热,患者多次就诊,经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反复,终通过剖腹探查得以确诊,详细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腹痛伴低热2个月余,加重1周”于2016年10月9日入院.患者于半年前因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先后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恢复良好出院.

    关键词:
  • 胰胆合流异常伴胆囊癌肉瘤一例分析

    作者:李增辉;高峰;高再生;刘春庆;张轶华;刘洪波

    胰胆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 1969年由Babbitt[1]首次提出,其目前定义为指在解剖学上胰胆管共同通道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造成共同通道过长,使十二指肠乳头Oddi括约肌的作用不能影响到整个合流部,而发生胆汁、胰液互相逆流,引起胆道及胰腺的一系列疾病.该解剖异常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道结石、非结石性胆囊炎、急慢性胰腺炎、胆道肿瘤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 胃癌术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康文哲;李洋;田艳涛

    胃癌根治术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手段,目前已经成为胃癌治疗的标准术式,在临床上被普遍使用.但是,由于手术的复杂和对患者的创伤,以及患者围手术期身体状态的差异,术后仍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Ohtani等[1]的研究显示,胃癌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为吻合口瘘、胰瘘、出血、腹腔感染和肠梗阻.虽然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的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是,仍然有9.8%~24.5%的胃癌术后患者出现各种手术并发症,外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病死率为0.6% ~0.8%[2].高龄、肥胖以及基础疾病可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病死率[3].本文以胃癌根治术后出血为切入点,介绍术后腹腔出血引起的急腹症的诊治.

    关键词:
  • 普外科常见急腹症处置的手术技巧

    作者:王搏;申占龙;叶颖江

    急腹症是指腹部具有疼痛症状和压痛体征而需要急诊手术治疗的一种临床状态.临床上常见的需要急诊手术的普外科非外伤性急腹症有急性阑尾炎、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及穿孔、急性胆囊炎、粘连性肠梗阻、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在急诊情况下,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常规手术差异较大,因此对于手术操作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常见的5种急腹症急诊手术的技巧结合笔者在临床中的体会作一综述.

    关键词:
  • 急腹症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译)

    作者:谷俊朝

    消化性溃疡穿孔的研究进展Perforated peptic ulcer-an update[J].[新加坡]Chung KT,Shelat VG.World J Gastrointest Surg,2017,9(1):1-12.DOI:10.4240/wjgs.v9.i1.1.每年全世界约有400万人患消化性溃疡.据估计,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为1.5% ~ 3.0%.消化性溃疡穿孔是消化性溃疡的严重并发症,并且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通常表现为急腹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溃疡穿孔发病率约为5%,病死率为1.3%~20.0%.据报道,30 d病死率达20%,并且90 d病死率高达30%.在本文中,笔者总结了有关消化性溃疡穿孔的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国际外科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